人教版高中语文 3-9《赤壁赋-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3-9《赤壁赋-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 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 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 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 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 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 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 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 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 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 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 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 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 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 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 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 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 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 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 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 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 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 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 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 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 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 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 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 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 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 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 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 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 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 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 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