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2018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试题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一个人,不会产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产生礼的要求和行为。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和“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面貌就会不那么好看。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情感,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的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情感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行,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三让”是凡升阶,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三揖”作为迎送规定,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三让”并不改变主客体的实质行为,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宾主正是在辞让中体现出教养与风度的。孔子认为辞让既是君子遵礼的表现,又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走下堂来,彼此作揖,胜者罚负者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无论赢者还是输者,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能够使弱者、居下者、失利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认同。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的要求和行为的产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需要,孤立的一个人,不会产生礼的问题。 B. “恭”和“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虽然名为两个概念,但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情感,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 C. “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D. 孔子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概述了“礼”两方面的表现,第二、三段分别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 B. 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檀弓上》来说明,相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孔子更重视祭礼和丧礼中的情感因素。 C. 文章第三段先解释了辞让的内涵,然后分析辞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辞让的意义。 D. 作者在论证“辞让”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因此古人就用恭敬和辞让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 B. “恭”是礼在容貌上的表现,“敬”是礼在内心情感上的表现,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 C. 即使客人身份不如主人尊贵,主人也应当让客人先升阶,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这符合儒家之礼。 D. 辞让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它能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C项,“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有误,原文是“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文章论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D项,“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错误,文章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说法有误,过于绝对。 C项,“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说法错误,原文是“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 D项,“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说法错误,与原文说法刚好相反。原文的说法是“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由北斗三号系统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新闻,引出对北斗三号发射的卫星类型及其不同功能的介绍。 B. 北斗一号的研发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而北斗二号的研制无疑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C. 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北斗系统对国家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实现全面领先世界导航系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B. 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 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D. 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已有人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了自己的推断。 6. “北斗精神”托举国之重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北斗精神”的内涵。 【答案】4. D 5. C 6. ①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攻克难题,提高国产化率,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人才,对技术毫不保留。③自主创新的精神:北斗团队敢于创新,产生了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成果。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项,“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分析错误,原文没有依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分析错误,原文是“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北斗精神”相关内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综合材料二的全文内容来看,他们秉持的“北斗精神”就是要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国产化率,使中国拥有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非常艰辛,“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综合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一代代的北斗人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材料三中,“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综合材料三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节选) 茅盾 虽然此时他已经坐在一九三〇年式的汽车里,然而并不是他对儿子妥协。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他绝对不愿意到上海。荪甫向来也不坚持要老太爷来,此番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这也是儿子的孝心。吴老太爷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土匪,什么红军,能够伤害他这虔奉文昌帝君的积善老子!但是坐卧都要人扶持,半步也不能动的他,有什么办法?他只好让他们将他从他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云飞轮船,终于又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时候,吴老太爷悠然转过一口气来,有说话的声音在他耳边动荡:“四妹,上海也不太平呀!上月是公共汽车罢工,这月是电车了!上月底共产党在北京路闹事,捉了几百,当场打死了一个。听三弟说,各工厂的工人也都不稳。随时可以闹事。时时想暴动。三弟的厂里,三弟公馆的围墙上,都写满了共产党的标语……” “啊哟!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许多不要性命的人!——可是,四妹,你这一身衣服实在看了叫人笑。这还是十年前的装束!明天赶快换一身罢!” 是二小姐芙芳和四小姐蕙芳的对话。吴老太爷猛睁开了眼睛,只见左右前后都是像他自己所坐的那种小箱子——汽车,都是静静地一动也不动。不知从什么高处射来的一道红光,又正落在吴老太爷身上。这里正是南京路同河南路的交叉点,所谓“抛球场”。东西行的车辆此时正在那里静候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命令。 蕙芳偷眼看一下父亲,又看看左右前后安坐在汽车里的时髦女人,轻声说:“可不是。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 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他的眼光本能地瞥到二小姐芙芳的身上。他第一次意识地看清楚了二小姐的装束;虽则尚在五月,却因今天骤然闷热,二小姐已经完全是夏装: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的壮健的身体,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他赶快转过脸去,不提防扑进他视野的,又是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只赤裸裸的白腿。 “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然而还不止此。吴老太爷眼珠一转,又瞥见了他的宝贝阿萱(吴老太爷之子,排行第七)却正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呢!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火辣辣地,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直到他的刺激过度的神经像要爆裂似的发痛,直到他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 呼噜呼噜的声音从吴老太爷的喉间发出来,但是都市的骚音太大了,二小姐,四小姐和阿萱都没有听到。老太爷的脸色也变了,但是在不断的红绿灯光的映射中,谁也不能辨别谁的脸色有什么异样。 (有删改) 7. 下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记录了吴老太爷初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刻画出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时的强烈不适感。 B. 文中写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工人给人们带来恐慌,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局限。 C. “陌生化”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事物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它,小说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封建遗老吴老太爷的眼光来写对上海的陌生感,既突出了上海资本主义社会的繁华景象,又突出了封建势力的保守与衰败,给人留下独特而鲜明的印象。 D.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从侧面反映了30年代大上海现代人匆匆忙忙的生活现状。 8. 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9. 文章以“子夜”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塑造了一个代表封建腐朽势力的吴老太爷的形象:他惧怕和憎恶现代都市文明,为此深受刺激。②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突出吴老太爷从乡下初到上海时惊恐、慌乱、不适应的特点。③为后文写他在新环境下的猝死作了铺垫。 9. 文章以“子夜”为标题,具有象征意义。小说通过吴荪甫一伙冒险失败而最终买办化的过程,象征地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剧命运,从时间上看,“子夜”象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也暗示着黑暗过去会有光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分析错误。这篇小说不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局限性。文中写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工人给人们带来恐慌”是小说情节的需要,是作者客观的介绍时局。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的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 首先在文中找到有关上海街景的描写,然后分析吴老太爷在上海街景的视觉和精神刺激下死亡的反应,以致最后死亡的深意。这些上海繁华街景的描写使吴老太爷惧怕和憎恶现代都市文明,从而塑造了一个代表封建腐朽势力的吴老太爷的形象。这里描写的上海,是小说情节发生,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这些描写表明上海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及现代文明。吴荪甫在上海创办工厂,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而吴老太爷初到上海,这光怪陆离的上海街景就让代表封建腐朽势力的吴老太爷极为厌恶。此处环境描写为最后吴老太爷“他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本文题为“子夜”,具有象征意义。表层意思的描写的情节发生在子夜时分,子夜,即半夜子时(深夜11时——1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深层含义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买办的压迫下遭到惨败,正在经历着最黑暗的时刻。也暗示着黑暗过去会有光明。 【点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王笑而不言。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春秋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世称“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B.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一般指今天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海,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四海”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 B. 选文中所说的“不为”和“不能”,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C. 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D.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动之,表达仁政理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2)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句中,“从而刑之”中“从”是用法律来量刑,“刑”是指用法律来处罚。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焉”这里是疑问代词,“哪”,“焉有仁人在位”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因而,“焉”不能接在前句后面,要和后面句子连接。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解说错误,《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注意观点是否与原文一致。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A项,“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分析错误,孟子规劝君主们实施仁政,主要是规劝他们薄敛赋税、减省刑罚、慎用刀兵。他希望统治者能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与幼儿一样地对待百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不仅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通,而且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暗合。但不能是“同样意思”。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发,发布;仁,仁政;立,站立,这里指在朝廷为官。 (2)仰,向上;事,赡养;俯,向下;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子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翁灵舒①冬日书事(宋·徐照)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注】①翁灵舒:翁卷,字灵舒。与徐照同为“永嘉四灵”之一。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时代序,流光转移,诗人有感于内,往往借吟咏来寄托怀抱。本诗虽然是和作,但不为和韵所囿,自抒真情,精心锤炼,词巧意新。 B. 诗题是“冬日书事”,首联就点出时令,带出“事”来,叙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凿冰取水,煮茶品茗。 C. 颔联摹写江南的冬景:因为闰月梅花未开,远处的枫树上红叶残留,被误认为是早放的春花。此联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D. 颈联实写,因为生活贫寒,冬天难过,但见到田里过冬的麦苗生长就很高兴。只是冬日漫长,年关将近,诗人双鬓花白,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愁思无穷。 15. 全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14. D 15. 诗歌塑造了一位儒雅贫穷,品性高洁,多愁善感的诗人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颈联实写”分析错误,“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颈联便由客观转到主观来作说明,披露自己的内心。这是虚写。诗说,因为贫,冬天便难过,见到田里过冬的麦苗很高兴。冬天的麦苗是不会长的,诗人所说的“新长”,实际上是心理作用,表现盼它快长。由冬天的漫长,年关将近,又使他感叹岁月流逝,双鬓花白,愁思无穷。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结合诗歌的主旨,明确形象特点,体会诗歌塑造形象所使用的方法技巧。 本诗,据“煮茶”“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可见诗人儒雅、品性高洁;“贫喜苗新长”可见他贫穷,但生活悠闲自适;“鬓已华”“欲移家”可见他两鬓花白、年华己逝,不愿睹物伤情,可见其多愁善感。 【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都在课本当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是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 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命题者一般会在诗词的注释中交代或暗示写作背景。 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如柳枝表分别、子规表思乡等,化用典故更是能表达作者的情怀。 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不同作者,不同时代,即使是相同的形象,寄寓的情感也不相同。 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诗歌赏析: 四时代序,流光转移,诗人有感于内,往往借吟咏来寄托怀抱。徐照这首冬日书事诗,虽然是和作,但不为和韵所囿,自抒真情,精心锤炼,词巧意新,受到后人赏识。原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诗题是“冬日书事”,首联就点出时令,带出“事”来。诗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凿冰取水,煮茶品茗。徐照酷爱饮茶,叶适《徐道晖墓志铭》说他“嗜苦茗甚于饴蜜,手烹口啜无时”。可见这联是诗人真实地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嗜好,抒发自己的情趣。通过这两句,我们仿佛可见诗人正对着茶炉,享受着“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苏轼《汲江煎茶》)般的乐趣,更可推想,窗外天寒地冻,诗人与二三知心朋友,品茗清谈的雅况。 次联写冬日的所见所思,微妙工巧,是徐照诗中名句。已经是腊月,自然使人想到梅花,可是梅花还没有开放,原来今年是闰腊月,冬天特别长;远处的枫树,还残留着红叶,在冬天的萧瑟灰暗的背景中,被误认为早放的春花。这联摹写江南冬景很逼真,用笔虚实相间,该开的花没开,却错把枫叶当花,可见诗人对春的向往。两句看似不相干,实际上是以“思花”这一主观愿望作驱使,以感情为统属。永嘉四灵的诗模仿晚唐,讲究苦吟,有意与江西诗派相对立,但这联的格律音节、造句炼字,都很接近江西诗派,所以元方回评说:“思字、误字、当是推敲不一乃得之。”清纪昀也评说:“故为寒瘦之语,然别有味。” 上联“思闰月”、“误春花”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即诗人希望凛冽严寒的冬天早些过去,温暖的春天早些到来。这是为什么呢?颈联便由客观转到主观来作说明,披露自己的内心。诗说,因为贫,冬天便难过,见到田里过冬的麦苗很高兴。冬天的麦苗是不会长的,诗人所说的“新长”,实际上是心理作用,表现盼它快长。由冬天的漫长,年关将近,又使他感叹岁月流逝,双鬓花白,愁思无穷。这一切,使他产生了逃离农村的意思,导出了尾联想要搬家,免得再见到这一幕幕景色,触动忧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1)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正反设喻说理。比如:他用蚯蚓正面设喻,得出“______”的成功经验;接下来用螃蟹反面设喻,得出“_____”的失败教训。 (2)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物入手侧面表现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写诗人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凄怨的意境。 (3)王维在《使之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心一也 (2). 用心躁也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庄生晓梦迷蝴蝶 (6). 望帝春心托杜鹃 (7). 大漠孤烟直 (8). 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躁、鹤、猱、援。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中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山水画了。从古至今众多的山水国画名家留下了诸多令我们__________的精品之作。好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意识的体现,是与大自然对话后所产生的艺术语言,精神寄托的体现,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我在绘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画的点线之美,留白之妙。尤其是干笔、枯笔与湿笔的结合,更是有__________的效果。挑灯作画之时,宁静的心灵得到净化,艺术的灵感__________,挥毫泼墨,犹如千军万马驰骋沙场,__________。完毕已是深夜,虽有困乏,却收获颇丰,也欣喜若狂。我个人对于山水绘画而言,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艺术情怀、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希望自己的绘画之路越走越远,为祖国的美好景象增加一笔小小的色彩。我们要继承大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年青的一代沉淀更多的学识文化与素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叹为观止 意想不到 油然而生 一发而不可收 B. 叹为观止 意料之外 情不自禁 一发而不可收拾 C. 击节叹赏 意料之外 油然而生 一发而不可收拾 D. 击节叹赏 意想不到 情不自禁 一发而不可收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细细品味斟酌他们的运笔与意境 B. 细细品味斟酌他们的运笔与意境,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C. 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细细品味斟酌他们的意境与运笔 D. 细细品味斟酌他们的意境与运笔,通过不断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于我个人而言,山水绘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艺术情怀,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B. 关于我个人而言,山水绘画是一种艺术情怀,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C. 对于我个人而言,山水绘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艺术情怀,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 对于我个人而言,山水绘画是一种艺术情怀,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击节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二者都是赞美,前者在程度上要深。根据语境中的“精品之作”,可知,要填“叹为观止”。 第二空: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意料之外:没有想到的。语境中指艺术家采用了一定的手法之后,产生的艺术效果,很独特。这里应填“意想不到”。 第三空: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语境中,艺术家在特定的情境下,自然而然产生了艺术的灵感。这里应填“油然而生”。 第四空: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易与“一发而不可收拾”混淆,前者含褒义,后者往往含贬义!语境中指艺术创造,应选“一发不可收”。 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合适。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语境中上文是“继承大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选项中应先“品味斟酌”,再“创作”,排除AC两项。根据鉴赏绘画艺术的赏识,先鉴赏“运笔”,再到“意境”,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中存在两处错误,首先,“我个人对于山水绘画而言……”,主客颠倒,应为对于我个人而言,山水绘画……这里的介词应为“对于”,而不是“关于”,排除AB两项。其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艺术情怀、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中间的标点使用不当,这是三个句子,中间应为逗号。D项,“山水绘画是一种艺术情怀,是一种生活态度”语序不当,排除 D项。 故选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按要求完成题目 “你走了,却把康桥下的青荇,缠绕在我们多情的心扉上”、“你走了,却把大动乱的反思,留在了我们忏悔的路途上”,这是人们用时下流行的“三行诗”为徐志摩和巴金所写的文字。 请从鲁迅、海明威、曹雪芹、白居易、杜甫中任选两位,为他们各写一首“三行诗”。要求:先明确人物,“三行诗”必须能体现所选人物特点,富有感染力。 【答案】示例:白居易:你走了,却把浔阳江头的琴声,遗落在我们凝望的双眸中。 海明威:你走了,却把战斗用过的鱼叉,插在我们奋斗的路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本题需要仿写三句诗,例句的句式特点是:你走了,却把……,……在我们……上。内容特点:符合所写的指定的古今名人名篇的内容和情感。例句第一句,符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中物象“青荇”,情感“多情”;第二句,符合巴金的《小狗包弟》,其中主题是“反思”,情感是“忏悔”。答题要求从所给的几位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两位来写。如,选白居易,从《琵琶行》中可以读到作者的对自己身世的哀叹。又如,选海明威,从《老人与海》中可以读到作者永不言败的精神。 【点睛】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心理学家乔治 • 哈里森说:“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据统计,约有8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总以为拖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却不知道危机正在一点点向自己靠近。“拖延等于死亡!”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一时的拖延看似无害,①__________。每个人都知道拖延不好,②____________?首先,不找借口——找再多的借口,事情也不会有任何进展;其次,要做好规划——做事有条理,效率自然高;最后,要学会管理时间,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拖拖拉拉的人,迟早会被别人甩在身后;只有下狠心戒掉拖延,③________。不要让拖延成为你的绊脚石,不要让拖延遮掩了你本来的光芒。当你戒掉了拖延,世界就会焕然一新。 【答案】 (1). 长期的拖延却会悄悄把你拖入深渊 (2). 怎样战胜拖延症 (3). 才能快人一步,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空:上文是“一时的拖延看似无害”,顺着这一思路分析,句中要填写的应是长期会怎样。如可以填写“长期的拖延却会悄悄把你拖入深渊”。 第二空:空格后是问号,可见这里应是问句。后面有“首先”“其次”“最后”,都是战胜拖延的办法。这里可以填“怎样战胜拖延症”。 第三空:上文有“拖拖拉拉人,迟早会被别人甩在身后”,上句的句式是“只有……”,因而,要填写的应为“才能……”,根据上句的意思,可以填写“才能快人一步,立于不败之地”。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 .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2.作文。 日前,一则新闻令人瞠目: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招聘的20名教师中,竟有19人毕业于清华、北大,全部都是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其实,近年来便时有大学高材生加入中学教育的报道,不少名牌中学招聘教师的标准,从看重教育技术的层面,逐渐向看重教师综合素质、知识视野乃至人脉资源的层面转变。对此,有人认为师范生做中学老师,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并且师范生是中学教师的主要来源;也有人认为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才能不能局限在教书技能层面;还有人认为,个别名牌中学的资源与做法并不能代表多数普通中学。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学校社会实际,提出你的观点,体现你的认知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尊师重教,利国利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辛勤的园丁。尊敬教师、重视教育是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立足点。所以我们要尊敬教师,感谢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是世界上最神圣,最崇高,最光荣的职业。无论你是高官,还是芸芸众生,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教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传接文化的教师,民族就不会发展,国家就不会发达,而我们自身,也将心灵空虚,无所作为,活着就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精神粮食的充实,世界将会停滞不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艰巨的职责,教师做到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夜以继日,呕心沥血,默默的工作着。是谁教会我们做人?是谁教会我们处事?是谁引领我们到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是教师,是我们至亲至爱的教师。我们难道不该怀着感恩之心向我们的教师致以崇高的谢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教会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师最神圣之处。 如今我们要谈尊师重教,不防借鉴前人如何尊师。杨时立雪程门想必千古传颂。他说过:“学习于我饮食,是出于我内心的需要,所以我在任何时候决不会放松学习。”正因为他热爱学习,在向教师请教之时,碰上教师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教师休息,杨时在门外站着,而皑皑白雪积得正厚。这不是尊师的表现吗?所以我们要尊重教师。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忘教师。一切的成就,全是教师裁培。当他学成从国外回来后,马上赶去探望教师。而且在他的讲坛报告会上把教师请到主席台上就座。这体现出华罗庚的尊师的高尚品德。名人也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教诲我们的恩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耀眼的明星,因为他们照亮了学子们的人生前程。教师是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无私的奉献者。教师是人类伟大的工程师,高楼大夏的耸起是教师的功劳。 不管你的人生是坎坷曲折还是阳光大道,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我们都应该感谢我们的教师,是他们铺就了我们的人生的轨迹。让我们弯下腰,向教师说声“谢谢,您辛苦了”!只有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之中,才能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深圳市教师招聘中发生的一幕,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一个好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是说深圳市教师招聘中出现的现象,一所学校招聘的20名教师中,竟有19人毕业于清华、北大,全部都是硕士及其以上学历。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社会,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都提高了。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加入教师队伍,也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至于是师范生更适合当教师,还是名校毕业生更适合当教师,不是本题审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立意: 1、尊师重教,利国利民; 2、教育呼唤更多德才兼备的教师; 3、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参考素材: 1、“得满树桃花开,他日桃李报恩来。”一个人,他的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能忘记培育过他的老师。 2、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识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财富,而老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老师的工作不像明星一样轰轰烈烈,也不像演员一样充满乐趣,平凡而艰辛。只能辛苦地站在小小的讲台上,脚站酸了,嗓子也喊破了,他都毫无怨言。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着我们这些幼小的树苗,不,老师更像一只无私奉献的蜡烛,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我们的心灵,是老师为我们点燃希望的光芒,给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老师在大家心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3、我国有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所谓是数不胜数,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没一个是不重视尊师重教这门传统礼仪美德的。我还记得在今年的教师节上,我们班的同学没几个是送花送自己做的贺卡给老师的,班上的同学送给老师的花和贺卡是全级老师最少的。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的同学还有好多个,老师进教室时,我们班没有一个人会和老师打一声招呼,说一声老师教师节快乐的。其实我们都知道,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但我们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4、一支粉笔,点拨知识王国的迷津;三尺教鞭,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一块黑板,记下您的无限深情;一个讲台,辉映着你们的艰辛。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建造着一批有一批社会的栋梁。老师,是您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老师,谢谢您! 行文结构: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适合于写出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本题例文,首先指出尊重重教的意义,再指出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事例,结构上采用并列式。最后点题,只有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也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点睛】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