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9- 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刘海涛 吴音 莹杨茜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面对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市和乡村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 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行动过程,需要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原则作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抽象化、单一化。漠视城市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 28 -‎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 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 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 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 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C. 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D. 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 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性推进。‎ C. 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D. 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 28 -‎ A项,“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表述错误。由原文“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可知,题干扩大范围,曲解文意。‎ B项,“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行动过程,需要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可知,题干于无依据,曲解文意。‎ C项,“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原则作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抽象化、单一化。漠视城市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可知,题干或然变必然,原文为“结果可能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C项,“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递进关系。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改进现有运行机制,‎ - 28 -‎ 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性推进”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可知,只是起到“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还应有其他条件,前者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 28 -‎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周小燕使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国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 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等国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很多声乐人才:张建一、廖昌永、魏松、万山红、王歌群、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很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培养。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晚会上,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 28 -‎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骄人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到法国留学,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年回国,“用美妙的歌声唱破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周小燕的一句话曾引起满堂喝彩:“虽然现在我已经90多岁了,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才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中国青年报》)‎ ‎②“我是幸运的。”周小燕先生经常说这句话。尤其是当各种名誉降临时。她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认为只是自己这一生比较幸运而已。‎ ‎(赵兰英《幸福跟随着周小燕》)‎ ‎③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她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声乐事业的热爱却支撑着她一直坚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间培养的学生。‎ ‎(《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年轻的周小燕能用英、法等多国原文演唱欧洲经典歌曲,她的典雅、端庄、清丽深深打动了观众,这是她被誉为“中国之莺”的重要原因。‎ B. 周小燕回国以后,努力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特点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坚持演唱中国曲目,就是希望成为西方人眼中更美的“中国之莺”。‎ C. 周小燕技艺精湛,对艺术精益求精,致力于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艺术的普及。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她用心歌唱,幸福歌唱,永在歌唱。‎ D. 周小燕十分爱才,常利用假期带领优秀学生到外地演出和讲学。在浙江的演出中,她学生的演唱,拉近了当地高校学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 28 -‎ E. “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爱说的这句话不仅表现了她的谦虚、乐观、豁达,也折射出她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 ‎5. 文中说“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周小燕为什么能创造“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E 5. ①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②开拓创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风格有机结合的新途径。③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停息。④对艺术精益求精,用心歌唱,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⑤音色华丽,气质高雅,演技圆熟。⑥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音乐的普及。⑦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逆境不屈,师品高尚。‎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项,“年轻的周小燕能用英、法等多国原文演唱欧洲经典歌曲,她的典雅、端庄、清丽深深打动了观众,这是她被誉为“中国之莺”的重要原因”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可知,题干原因分析概括不全面。‎ B项,“就是希望成为西方人眼中更美的‘中国之莺’”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回国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可知,周小燕这样做的目的不符合材料意思。‎ D项,“她学生的演唱,拉近了当地高校学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与与文无据,表述错误。‎ 故选CE。‎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简析文中说“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周小燕为什么能创造“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根据文本“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到法国留学,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 - 28 -‎ 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出:①她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据文本“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可以概括出:②她开拓创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风格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根据文本“虽然现在我已经90多岁了,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才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可以概括出:③她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停息;根据文本“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可以概括出:④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用心歌唱,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根据文本“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可以概括出:⑤她音色华丽,气质高雅,演技圆熟;根据文本“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很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培养。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可以概括出:⑥她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音乐的普及;根据文本“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她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声乐事业的热爱却支撑着她一直坚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间培养的学生”可以概括出:⑦她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逆境不屈,师品高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 弗罗姆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 - 28 -‎ ‎ 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已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已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6. 根据选文第--段,分别归纳什么是理想的母爱和父爱。‎ ‎7. 根据选文,理解“一个成熟的人”的形象。‎ ‎【答案】6. 理想的母爱:有着无条件的爱和关怀,给孩子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独立;理想的父爱:有着权威和指引,指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理智同时宽容、耐心。 ‎ ‎7.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综合地达到父母的高度,一方面能同父母的外部形象脱离,一方面在内心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富于人性,也有自我判断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来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根据选文第一段,分别归纳什么是理想的母爱和父爱”。根据文本“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可以概括出理想的母爱:应该有着无条件的爱和关怀,给孩子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独立;根据文本“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 - 28 -‎ 可以概括出理想的父爱:有着权威和指引,指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理智同时宽容、耐心。‎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来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根据选文,理解“一个成熟的人”的形象。根据文本“一个成熟的人 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可以概括出: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综合地达到父母的高度,一方面能同父母的外部形象脱离,一方面在内心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富于人性,也有自我判断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28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余里 B. 沛公欲王关中.‎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 下列句子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10.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C.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幽暗昏惑"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 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C. 方时,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 D.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答案】8. D 9. B 10. C 11. A ‎【解析】‎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B项,“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C项,“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D项,“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例句:“观”译为:名词,景象。‎ 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为名词,景象,其余ACD三项,都译为:动词,观看、观察。‎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第一个“于”译为介词,在;第二个“于”译为介词,对。‎ B项,第一个为“以”译为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第二个“以”译为连词,且,表并列关系。‎ C项,两个“焉”都译为代词,“那里”‎ D项,第一个“故”译为名词,缘故;第二个“故”译为连词,表结果,所以。‎ 故选C。‎ ‎【1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9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例句:“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让人迷乱的地方。‎ A项,“险远”,形容词作名词,危险边远的地方。‎ B项,“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C项,“明”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D项,“舍”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故选A。‎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说“花山”的字样。如今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28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已,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日:“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 - 28 -‎ 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已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日:“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廩,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遺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 房玄龄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B.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C.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D.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由尊长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 B. “草隶”指草书和隶书,是隶书字形的进--步简化,书写便捷,成为唐代通行的主要字体。‎ C. 礼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礼仪、祭享、贡举等,是中央行政机构,长官为礼部尚书。‎ D. 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大官死为“薨”。‎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自幼聪慧,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他在秦王府时,写军书奏章,不用打草稿,倚马可待,文约理丰。‎ B. 房玄龄是位孝子,父亲生病,他尽心服侍,未曾解衣而眠;继母去世,他因忧伤过度,只得暂时离开职位。‎ C. ‎ - 28 -‎ 房玄龄十分重视人才,善用人才。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不论地位高低贵贱,视其才能而用,被誉为良相。‎ D. 助太宗即位,房玄龄立下大功。辅佐太宗,他尽心竭力。太宗亲征辽东,命他留守京城,将他比作萧何。‎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答案】12. D 13. B 14. B ‎ ‎15. 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搜求珍贵的玩赏之物,只有玄龄先收揽人才,招到幕府。‎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 ‎“太宗”作主语,“喜见”作谓语,“颜色” 名词,作“喜见”宾语,故从“颜色”后断开,排除AB,“后疾增剧”,意思是后来病情加重,意思完整不可断开,故从“后”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成为唐代通行的主要字体”表述错误。隶书不是唐代盛行的字体。‎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 28 -‎ B项,“继母去世,他因忧伤过度,只得暂时离开职位”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可知,玄龄因继母去世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竞,争着;人物,人才;致,招。‎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8 -‎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 28 -‎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关联诗题,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其中,“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为后文蓄力。‎ B.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下血市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浓愁。‎ D. 本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的运用耐人寻味; 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见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 全诗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诗中不着一“忆”字 ,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得含蓄隽永。‎ ‎17. 诗题中的“行舟”二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6. BE 17. 首联叙事,写诗人乘舟远行。颔联描写天空江面之景,点明舟行之险。颈联虚实结合描写的家山寒雁,正是登舟离家之人的聚焦之物。尾联叙船工得鲤而诗人急烹的舟行生活细节,巧用典故抒发行人急盼家书之情。全诗以“行舟”为线索,写江行所见、所为、所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于文无据、表述错误。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运用动静结合手法,通过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增加了惨淡的气氛,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E项,“至吴地烹鱼结”表述错误。诗人在尾联是巧用典故,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 28 -‎ 故选BE。‎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来分析把握,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题中的“行舟”二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本诗中,全诗以“行舟”为线索,写江行所见、所为、所感。首联叙事,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其中,“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行舟”路途遥远,为后文蓄力;颔联描写天空江面之景, 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点明舟行之险。通过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增加了惨淡的气氛,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虚实结合描写的家山寒雁,正是登舟离家之人的聚焦之物,是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叙船工得鲤而诗人急烹的舟行生活细节,巧用典故抒发行人急盼家书之情和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在《赤壁赋》中,亦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天堑无涯市列珠玑,_____________,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____相如虽驽,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 转轴拨弦三两声 (2). 未成曲调先有情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怒涛卷霜 (6). 雪户盈罗绮 (7). 辱其群臣独 (8). 畏廉将军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拨,舳舻,旌,盈,廉。‎ - 28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嬉闹 干细胞(gàn) 金刚钻 以身作责 栉风沐雨(zhì)‎ B. 发酵(jiào) 三部曲 暴发户 浮想联篇 自怨自艾(yì)‎ C. 气氛(fēn) 白内障 哈密瓜 优柔寡断 硕果累累(léi)‎ D. 敕造(shè) 压轴戏(zhòu) 一炷香 出其不意 莫衷一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 A项,“以身作责”的“责”应该是“则”;‎ B项,“浮想联篇”的“篇”应该是“翩”;‎ C项,正确;‎ D项,“敕造(shè)”应该是“chì”;‎ 故选C。‎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金银市西华门十字路口,车来人往,交通繁忙,交通协管员再三劝阻行人们不要闯红灯,但有些人对此 ,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②一对小情侣为了所谓的浪漫,把生命 ,在铁轨上牵手散步。这属于逼停列车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不仅会被罚款,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③沈海高速涵江出口是涵江城区的一个“窗口”,但难以想象的是,这里焚烧垃圾现象却持续了一年时间,当地有关部门为何能 ,不加以制止呢?‎ - 28 -‎ A. 置若罔闻  置之度外  熟视无睹 B. 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置之度外 C. 置之度外  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D. 熟视无睹  置之度外  置若罔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到。指不加理睬。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毫不放在心上。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表示对某个现象不关心,不重视,不予过问。①语境“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再三劝阻行人们不要闯红灯”,“但”说明有些人对劝阻是不加理睬的,用“置若罔闻”。 ②语境“所谓的浪漫”“在铁轨上牵手散步”没考虑到安全问题,用“置之度外”。 ③语境“这里焚烧垃圾的现象却持续了一年时间”,当地政府没有加以制止,用“熟视无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美如果不合作,世界上的许多议程都难以进行,中美关系如果恶化,将会给两国关系以及世界格局带来重大的影响。‎ B. 十八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 C. 我国的航天事业如今已走过近60年光辉历程,中国航天逐渐以实验为主的探索,向为民众提供服务创造价值的产业转变。‎ D. 在云航大桥开工奠基仪式上,张书记一再强调,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大家要深思而慎为。‎ ‎【答案】D ‎【解析】‎ - 28 -‎ ‎【详解】D句中的“是否”与后句的“质量”相照应,“是否”是两面词语,“质量”是一个词语,但“质量”内涵有两种情况,即“质量高”和“质量低”.这个句子是正确的。A项,语序不当,应为“如果中美不合作”。B项,句式杂糅,删掉“请”或“应该”。C项,成分残缺,在“以实验为主的探索”之前应加上“从”。‎ ‎22.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概括下面语段中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位不知名的画师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A. 亲爱的,你在画的创作上花的时间太少。‎ B. 我总是用上整整-年的时间来画一幅画。‎ C. 我想,你在卖画上用去了太多的时间。‎ D. 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你就能心想事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本题中,首先要认真理解“言外之意”的含义,所谓言外之意就是指话里暗含的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思,理解了“言外之意”的含义,然后认真阅读语段,领悟语段中“门采尔”画的含义,语段中介绍的这位不知名的画师的意思是“画画用的时间短,卖画用的时间长”,根据门采尔的意思可知“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画好了画,卖画的时间就短”最后根据对语段的理解,结合题目要求做出正确的选择。‎ B项,门采尔画画很愿花时间,但“总是用上整整一年时间来画一幅画”则无依据;‎ C项,“在卖画上用去了太多时间”,不是门采尔言外之意的主要意思;‎ D项,“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就一定能心想事成”,过于绝对。‎ 故选A。‎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28 -‎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之一的学农活动结束后,你在微信.上转发了学校的相关新闻并附上了自己的学农照片及感受。很快就有人给你留言。有人说:这个活动真好!我们学校就没有。有人说:是换个地方玩?还是换个地方学?也有人说:我们一些同学自己就是农村的,还用得着学农吗?也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这样的活动点赞,希望能真正坚持下去……大家的这些点评促使你围绕学农活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然后,你把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分享在了微信上。‎ 本次作文就是你的分享内容。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联系真实生活,有自己的真实思考,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农 迎着和煦的春风,踏着满园的春色,我们走上了终生难忘的寻梦旅程,或许我们还未褪去稚嫩的翅膀,或许我们还依赖于父母的呵护,但短暂五天的学农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感受了轻松惬意的田园生活,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用辛勤的劳动收获了成长中的一份宝贵记忆,在我们的人生乐章中增添了一段新的旋律。‎ 学农让我们收获了知识,这里的知识指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一些农业常识,在野炊的时候,灶台要双面通风,火才能烧旺,生火要把柴放在入风口处,选干树枝会快速起火,种芋头时芽要朝上,醋可以消除山楂的酸性等。‎ 学农让我们收获了快乐,这几天的集体生活伴随着无尽的欢声笑语,最令我难忘的是野炊,我们小组各自分工,有的搭灶台,有的洗餐盘,有的捡树枝,好不容易生起火来,我们围坐一团紧张兮兮地守护着,“咦,火是不是小了?”“哎,对呀对呀,越来越小。”这时老师走到旁边说:“快加柴呀,火快灭了!”对!加柴火,我们四下散开,慌忙捡树枝,把捡回来的树枝纷纷丢进火里,“这不是缺柴火吗?我来根大的!”董同学一边说着,一边把又粗又长的“打狗棒”捅进火堆里。‎ 只见火苗“滋滋”地尖叫了几声,越变越小。“救火啊!”“瞧你干的好事!”同学们一边尖叫着,一边拾木柴,扇风,挽留来之不易的火苗。终于,脆弱的火苗顽强地跳动着,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看着锅里的水“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我们心中的兴奋也“咕嘟咕嘟”往外冒。“哇!出锅啦,揭锅盖儿喽!”终于,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下,美味的饭菜出锅了,香喷喷的芋头,软乎乎的地瓜,脆生生的花生……哇!劳动后得来的成果真的比平时多了一份甜蜜,多了一份快乐。‎ 学农让我们收获了成长,在亲身劳动过后我才发现,我平时常吃的粮食蔬菜种植出来要付出那么多的汗水,费那么多苦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真应该好好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28 -‎ 学农是一次艰辛的磨练,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有欢笑,有收获,有成就,有快乐,这些词汇已不足以形容我们短暂的学农生活,因为我们从中体会了很多,学会了很多。5天是短暂的,但我们留下了一段能长久回味的回忆,再望一眼,说声再见,此刻心中已默默记下了一切,记忆里一起欢笑的一幕幕是永远都不会被抹灭的。感谢学农,让我们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抓关键词、关键句来把握材料的中心事件和主题,从而确定最佳立意。本材料中,中心事件是“学校举行了学农活动”,而活动结束后,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有的同学认为活动很好,为活动点赞,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所以此次作文的要求就是:你围绕学农活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然后,你把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分享在了微信上。根据这一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确此次作文中心围绕“学农”活动展开,然后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分享此次活动的思考和感受即可。可以围绕此次活动内容和意义边叙述边议论,也可以单纯的就这一事件,明确观点,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述也可以。‎ 最佳立意:‎ ‎1.学农活动使我成长 ‎2.学农活动意义不容小觑 ‎3.为学农活动点赞 ‎4.拒绝做温室里的花朵 写作素材:‎ ‎1、在中学生中组织开展学农活动,让孩子们走入农村,体验田间劳作,培养实践能力,贯彻教育与实践劳动相结合的理念方针,使孩子们切身感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客观的讲学工学农活动在我们上一代人中开展的如火如荼,间隔几十年,而今重提教育议程,可见其必要性,听说此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孩子和家长的疑义乃至诟病,听罢蛮感慨的,试想若孩子们未曾经历过在烈日暴晒下的汗流浃背,腰酸背痛,被骄阳晒得又红又肿的脸隐隐作痛,布满伤口的手火辣辣的疼,不体验此番苦能真正体会到现有生活的甜吗?当孩子学会用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最好的现实主义教育?‎ ‎2‎ - 28 -‎ ‎、我个人非常赞同此教育理念,孩子的学农活动实际上所经历的更多在精神层面,吃苦耐劳方面的锻炼尚不足,现实中的确表现出不尽如人意地方。实事求是讲当下城市中不少孩子被过度保护,娇生惯养,五谷不分,欠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平心而论,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改善提升,或许上一辈人吃了太多苦,不想苦难经历重蹈覆辙,期许后代过上幸福生活,正如此下一代孩子生在了蜜罐里,尤以独生子女为甚,不自觉的成为了家中所有人的中心,有些家境好的孩子被家人宠爱着,被保姆司机围绕着,不夸张的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日子,久而久之不免成为了不接地气的温室里的花朵。古语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温室里的花朵怎能经受的起风吹雨打,而不经历风雨又如何能看得到彩虹!相信实际生活中家长都会正向积极的教育引领孩子,但现实优越的生活条件,又有几个孩子能真正听得进去,主动“自讨苦吃”的接受历练,此时学校统一开展学农活动仿若及时雨般,在实践劳动中去培养孩子务实耐劳的良好品德,融入艰苦劳作中感悟生活不易,从而认知现实社会,锻炼机会实属难得,相信孩子们在该吃苦的年龄去感受去体味,定受益终生。‎ ‎3、记得很多年前有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前半句个人非常赞同,后半句要辩证理解,吃苦对一个人成长乃至成功至关重要,吃不了苦只会享受的孩子难成大器,其实每一种苦对孩子而言都是一堂生动教育课。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别怕孩子吃苦,更别怕摔倒!物质上的苦不是苦,只要不是精神层面的酸楚苦涩,家长则不必挂怀,学会尽早放手,给孩子独立尝试大胆向前走的机会,成长中必要跟头一定要摔,不摔长不大,且越早摔越好,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有些自行其是,认为已长大成人,迫切想自主管理人生,也因而对家长的话有时选择性的听,甚至听不进去,表现为特立独行,因而更有必要通过实践来教育,当他们摔了跟头,吃了苦头,自然也长了教训,很多时候实践中的自我认知成长远比家长谆谆教诲一万句管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只有让孩子感知生活的艰辛才会有努力打拼动力,具备积极进取的原动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4、真心奉劝家长朋友们,与其给孩子铺好看似一马平川的罗马大路,不如放手给他们锻炼的空间和独自成长的人生,现实社会是残酷的,人生挫败打击不可避免,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更不可能保护一辈子,放手让孩子们走出温室,接受阳光雨露的洗礼,经风雨见世面,摔跟头长教训,这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历程,不可或缺,家长再心疼也取代不了,孩子的人生自己做主,他人无可替代,而作为父母要做的是:放手给孩子们自由生长的空间,不断给与教育、鼓励以及支持,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使孩子真正成长为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人,父母一旁默默为他们加油鼓劲!‎ ‎5‎ - 28 -‎ ‎、在孩子漫长的培养之路上,有人说教育是三分唤醒,七分等待,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前行,让我们给孩子一场关于爱与尊重的愉快旅行吧!父母无需精细入微的呵护,只需懂得放手,静待花开,使孩子收获自信、勇敢、独立的人格,过属于孩子自己的有价值而充实的人生,让成长二字成为学农活动的主旋律!‎ 写作结构:本次作文主要围绕“学农”活动这一中心事件展开,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围绕“学农让我们收获了知识”、“学农让我们收获了快乐”、“学农让我们收获了成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总结此次活动的意义。‎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