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41-4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41-45)

‎41-45)语文阅读题天天练(41-45)‎ ‎ 41、孤独的普希金 42、古村的雨 43、古典之殇 ‎ ‎ 44、光 阴 45、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 孤独的普希金 ‎ 肖复兴 ‎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 ‎ ‎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孜孜砣砣,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 ‎ 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 17.作者每次到上海,要去的是南京路与淮海路,可去可不去的是普希金的铜像,为什么?(4分)‎ ‎ ①‎ ‎ ②‎ ‎ 18.“我很替普希金难过”,这难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6分)‎ ‎ ①‎ ‎ ②‎ ‎ 19.“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全文,如果说出来,应该是什么话?(4分)‎ ‎ 答:‎ ‎ 20.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文中说“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不是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而是人们更多地追求物欲,离普希金太遥远了。‎ ‎ B.普希金广场即便是雪花飞飘,也有人去凭吊,而四月的上海,阳光灿烂,却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这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 ‎ C.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孩子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作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充满了对打拳老人和玩耍孩子的不满。‎ ‎ D.“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也就是说,作者的话中有这 个意思:金庸和琼瑶对青年人的成长负有责任。‎ ‎ E.文章通过“我”对普希金的拜谒以及“我”的感受,写出了有些人因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快乐,而导致精神的荒漠。‎ 参考答案 ‎ 17.①因为南京路与淮海路有时尚,有热闹,有消遣,有繁华,有虚荣,一句话,那里有更多的物质享受。‎ ‎ ②因为普希金铜像那里只有孤独,冷清,没有生命,无刺激,一句话,它不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愉悦。‎ ‎ 18.①没有人来拜谒,没有人瞻仰,没有鲜花,没有崇敬 ‎ ②这里的一些人有的只是冷漠,有的只是自我的物质的需求,普希金的人格以及他所拥有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在此荡然无存。‎ ‎ ‎ ‎ 19.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的中国,我们不该冷落了普希金,而应该用普希金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 20.C、D(C根据全文,作者并非对几个打拳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不满,而是对人们冷漠普希金的失望、痛心;D是年轻人自己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看,金庸和琼瑶对青年的成长不负有责任)‎ ‎ 古 村 的 雨 ‎ 费 振钟 ‎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 (选自2001年第9期《散文》,略有改动)‎ ‎ 18.从全文看,(1)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 ‎ (2)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分)‎ ‎ 19.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6分)‎ ‎ 相同点:‎ ‎ 不同点:‎ ‎ 20.联系全文看,本文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21.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本,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韵。‎ 参考答案 ‎ 18.①它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2分)‎ ‎ ②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幽闭”)(2分)‎ ‎ 19.(6分)‎ ‎ 相同点:古木环合,泉水夹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门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或: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不同点: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便空虚而冷寂,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郭洞村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桃花源”没有。‎ ‎ 20.(“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微风中,古村的本色令作者感动)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批评,对古村原来风貌的喜爱。(4分)‎ ‎ 21.D E(4分)‎ ‎ 古典之殇(节选)‎ ‎ 王开岭 ‎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 ‎ ‎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 ——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 18.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 答:(1)‎ ‎ (2)‎ ‎ (3)‎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参考答案 ‎ 18.①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人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 ‎ 19.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答出“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均给满分。4分)‎ ‎ ‎ ‎ 20.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6分)‎ ‎ 21.A.E(B.不是孩子们缺少审美接受能力,而是因为文化物象灭绝。C.说法绝对化。D.作者原文中对宣传和口号的作用的质疑,是有假设条件的)。(4分)‎ ‎ 光 阴 赵丽宏 ‎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世人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 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化成永恒,这是因为他把你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变成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 1.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 2.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 3.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 「参考答案」‎ ‎ 1.因为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雕刻刀,能使很多事物发生巨大的变化。(意思对即可)‎ ‎ 2.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自己的步伐;②容易消逝;③能改变一切; ④能一视同仁。‎ ‎ 3.如:“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段话深含哲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只要找出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 4.D E ‎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删改)‎ ‎ 毕淑敏 ‎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 ‎ ‎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但我从不用那些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 18、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根据文意,“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动手打孩子?(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文章题目“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根据文意,请说明“我”为什么打孩子?(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主要通过具体详细的叙事,真切的记录了作者打孩子的心路历程,语言亲切自然,真挚感人,使为父母者深思,让作儿女的感动,称得上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挚文。‎ ‎ B.作者认为,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的孩子,就像顽皮的小兽,应该让他们放任无羁的奔向他们向往中的草原,不应该采用殴打的手段,强迫他们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 ‎ C.作者在文中做了一个“摸火”的假设,是用于说明自己打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切肤的疼痛,从而牢记这种体验,像不再“摸火”一样,永远与一些最肮脏的品质隔绝。‎ ‎ D.在这个世界上,作者只打过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从而给自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让作者回想起来感到深深的后悔,从而决定不再打孩子了。‎ ‎ E.作者认为,虽然打孩子让孩子疼痛,让自己不仅“身累”,而且“心累”,感到比孩子更为久远悠长的痛楚,但该打的时候必须打。‎ ‎ 参考答案 ‎ 18、(4分)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语言亲切,自然,感人”,2分:“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2分。意思对即可。)‎ ‎ 19、(6分)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时候;在孩子初次与人类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或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之后。(每点2分,共6分。三者是并列关系,如果写成选择关系,只给2分)‎ ‎ 20、(4分)让孩子感到切肤疼痛(1分),从而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2分),让孩子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帮助孩子快快长大(1分)。(只答“为了爱孩子”的,不给分)‎ ‎ ‎ ‎ 21、(4分)C、E(答对一个给1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按前两个给分。答错不倒扣分。文中并没有具体详细的叙事,故A不对;B中的情况,殴打是最后的武器,故B也不对;文中并没有写到作者后悔,更不是因后悔而决定不再打孩子,故D也不对。共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