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情节测含解析
专题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情节 (时间:80 分钟,分值:12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18 届湖北省荆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15 分)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 啦,这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轿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 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 像是被踎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 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 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的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 也不 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 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 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 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 记。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 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流浪汉这才醒过来, 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 “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去。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又看见那个流浪汉还 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小康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 流浪汉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 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似乎心说,我也并没有杀你的父亲、夺你的妻子,为啥发这么大的火气?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说出了自 己的直觉。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 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 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 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 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 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屙稀屎,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摘编自《天津文学》2017 年第 5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 B. 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含 蕴不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C. 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行文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 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C (2)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 【答案】 这篇小说情节的转折点在小康驱逐流浪汉促使其最终离开。如答“小康的店铺被盗”该情节在文 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启下,小康店面被盗。与父亲的形象构成对比。 小康缺乏爱心,致使小店被盗;父亲关爱流浪汉,使流浪汉怀着感恩之心为两代人守卫店面。揭示小 说主旨。小康的冷血使他驱逐了恩人,从而导致小店的损失,这就很鲜明地揭示了人应该怀有一份悲 悯之心、助人其实也是自助的小说主旨。 【解析】题干问的是“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 段落的作用,先找出文中的转折点,然后再回答这一情节的作用。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情节,一是流 浪汉守护店铺,二是店铺被偷,而这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就是“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此后, 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这一情节在两个故事之间,故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流浪汉守护店 铺导致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流浪汉离开,店铺被盗,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形象上来看,流浪汉的 离开因为小康的态度,流浪汉的守护是因为小康父亲的关爱,人物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小 说的主题。 (3)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与前文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 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2)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自觉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从而让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这 就使小说具有更加深广的现实意义。这一结尾,无疑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 沉。(3)小康对大叔的呼唤,也是他人性的一种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人应 以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暗示他的事业也有了新的起点。这样的结尾, 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 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 么?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 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 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 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情节 角度思考与上文的呼应,从人物形象角度思考小康灵魂的转变,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其现实意义。 2、【18 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多余一句话 秋林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 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 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 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 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 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 904 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 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步数嘛,您 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 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 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这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 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 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 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 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 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 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 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 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 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 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聊的心态,为 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引入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 失的一面。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有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措写,突出了 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D. “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 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答案】 A 【解析】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争吵埋下伏笔。 (2)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5 分) 【答案】 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②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③自控 力较差。 (3)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 于推动情节发展。③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解析】分 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 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 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此题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多余的一句话”出现的位置,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和段落以及主 旨的关系,如结合文意分析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反应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的主旨。 3、【18 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复仇 巴金 一 这年夏天老友比约席邀请我到他的别墅去度假。 我去的时候,那里已经有了几个客人。一个是医生勒沙洛斯,一个是新闻记者福拉孟;还有一位比叶·莫 东,是一个中学教员,我们几个人都是单身汉。 比约席的别墅在一个风景优美的乡村。一条河流把全村围抱在里面。岸边有一带桦树林,点缀着许多 家房屋。 我不曾去过教堂。不过礼拜日早晨开始做弥撒时的钟声,我无一次不听见。严肃的、悲哀的声音从不 远的地方传来,又慢慢地落进水里,好像被碰碎了似的,分散在水面,这样的音乐我非常喜欢。 有一次我们不知道怎样谈到幸福上面来,莫东先生却发出了奇怪的议论,他引了英国诗人布郎宁的话, 说人生的至上善就在于跟少女一吻。“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看见正义胜利的时候。”比约席说。他是学法律 的人,说这种话也不无理由。 后来轮到医生发表他的意见了。做医生的人总是以救人为幸福的,我这样想。 “复仇——”医生慢腾腾地说出这两个字。 “复仇?”我们都惊叫起来。 “是,我说最大的幸福是复仇。”他镇静地说。但是他又闭了口,好像静静地等候着我们的反驳。 我们都不发言,只是默默地带了疑问的眼光望着他。他似乎在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解释他 的意见。他的声音很镇定,但是里面仍旧有一点痛苦的味道,这说明他说的话曾经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二 在两年以前,我到过意大利,有一天晚上,我已经睡了,忽然一声枪响惊醒了我。我开了房门,看见 房东惊惶的面孔。她告诉我下一层的房间里有一个房客自杀了。 地上躺着一个瘦弱的青年。他的胸膛露了出来,偏左一点有一大团血迹,脸色白得像一张纸,喉咙不 住地响。我俯下去听了他的脉,知道已经无望了。我刚刚站起来,他忽然睁开了两只血红的眼睛,口里说 了一句:“我是福尔恭席太因。”喉咙里再吼了几下,便死了。 我听了房东的话,才知道这个自杀的青年就是刺杀鲁登堡的凶手。我想他也许是另外的一个福尔恭席 太因吧。但是这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他的衣袋里露出了一个纸角,我便把它抽出来。原来是一束文件。我只 瞥见“福尔恭席太因的自白”几个字,便把它塞在寝衣的袋子里。 “有些人也许会说我的死是在忏悔我的罪恶。其实我对于杀死鲁登堡的事,并不后悔。我所杀过的人 除了鲁登堡还有一个叫做希米特的军曹。” “三年前,我还在家乡。那时我刚同我的吕贝加结婚不几月。我们开设了一家杂货店,两人过活得也 还幸福。” “然而在这个城里发生了大规模的烧杀抢劫。” “有一天我因事出去了,留下吕贝加在店里。我回来时远远地看见一个军官匆忙地从我的店里出来。 他的脸上有抓破的地方,军服也很凌乱。我便加速了脚步,跑进店里。” “天呀!她满身都是血——我认得那个军官是希米特军曹。我马上跑了出去,到了司令部,要求见鲁登 堡将军。鲁登堡将军接见了我。他听了我的请愿以后,并不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就叫两个兵士把我带 出去了。” “我被他们关了两天,等我回到店里时,我的东西被他们毁得精光。” “我没有家,我没有亲人,没有产业,连我所爱的妻子的遗体也没有了。” “忽然一个思想像一线光明似的射入了我的脑子。复仇,复仇!我似乎又找到一个生活的目标了。” “在一个大风雨之夜,我把车停在一家大咖啡店门前,在这微弱的马车的灯光下,我认出了我的仇人 希米特。” “我对准他的胸膛把匕首刺了进去。在车灯的微光下我看见他的痛苦的挣扎和脸上那种难看的表情, 我抽出匕首,血跟了出来。我把匕首放在嘴唇边,用舌舐着刀叶,我把血都吃了。我不觉得有什么味道, 只觉得热。我藏了匕首,把那个垂死的身体拖到岸边,抛进河里去了。” “我赶车离了河岸,一路上我唱着歌,心里非常快乐,觉得我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个城市,因为鲁登堡已经离开这里了。” “这三年来我到处跟着他。我跟他到过来比锡,到过汉堡,到过柏林,到过维也纳,最后到了巴黎。 我买了一支手枪,我每天出门时总要把那支装好子弹的手枪吻许久。有一天我果然找着他了。” “我连续发了三枪,我亲眼看见三颗子弹都打进了他的身体。他只是呻吟着。我却在一阵混乱中逃走 了。” “没有人捉住我,我到过比利时,到过瑞士,到了意大利。我的姓名响遍了全个欧洲,可是我自己却 依旧困苦地、无名地而且像一只狗那样被人追踪地活着。” “我的精力渐渐地消失了。从前因为有仇人在,有复仇的事做,所以我能够历千辛万苦而活着。现在 呢,生活没有了目标,复仇的幸福已经过去。我没有家,没有亲友。工厂里的繁重的工作和奴隶般的生活, 我实在厌倦了。我决定把我的生活结束,因为我一生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幸福了。” 三 医生惋惜地接下去说:“我很对不起福尔恭席太因,不曾把他的遗书发表,因为他的话虽是真实的,我 虽然也像他那样相信复仇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们互相仇杀的事在我看来终于是可怕的。难道除了复仇以 外,我们便找不到别的道路吗?” 比约席开口了。他严肃地、决断地说:“在现在,除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外,还没有别的路。” 路,我想是有的,不过他们不想走罢了。 我们都在思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文章开头描写了比约席的别墅,尤其是对教堂钟声的描写让人觉得十分灵动,作者意在通过本次度 假的惬意的生活与后面复仇的故事作鲜明的对比。 B. 本文观察角度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追忆性角度,从文本时间到故事时间,又回到文本时间,巧妙循环, 叙述了一个关于幸福与复仇的故事。 C. 本文在叙述几个人在比约席别墅度假时,补叙了医生所遇见的福尔恭席太因自杀的故事和福尔恭席 太因的遗书,这些补叙起到了补充、衬托的作用。 D. 《复仇》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层层渐进,令小说内容更加丰富,使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色表 现得鲜明而深刻。 E. 巴金的《复仇》是一部短小而精悍的革命题材小说,用福尔恭席太因的自杀和他所经历的人间悲剧 来阐明巴金的观点,探讨了革命的道路,人生的意义。 【答案】 C 【解析】C 项,不是“补叙”,应为“这些插叙起到了补充、衬托的作用”。 (2)请结合文本,分析福尔恭席太因的性格特点。(5 分) 【答案】(1)刚强骁勇、不屈不挠:面对地位和势力远远超过自身的强大仇敌,他绝不屈服,而是果敢地 以暴力抗击暴虐。(2)执着追求、坚持到底:把复仇视为天经地义的壮举,而且把它当作人生奋斗的 终极目标。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 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刚强骁勇、不屈不挠”“执着追求、 坚持到底”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福尔恭席太因为什么自杀?福尔恭席太因的死引发了人们对从未关注过复仇后人心的疲惫的思考,有 人认为终究只有放下才是最好的放过自己灵魂的方法,你怎么看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原因:福尔恭太因的复仇所带来的不只是快感与满足,同样也要为他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他 像狗一样的被人追踪,没有生活的目标,失去了生活的意义,那种复仇所带给他的活力与精力再也找 不回了,在意识里他认为自己活着该完成的都做完了!这是导致他最终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看法一: “复仇”肯定不是唯一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在巴金看来其它的途径是有的,不过是军官和福尔恭太因 都不愿意走罢了,或者弱者和强者在发生对立时,永远都不可能用平等的方式去解决,那些占据强势 地位的人总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像福尔恭太因这样的贫民只能选择暴 力的方式来复仇。看法二:在面对别人的欺侮、压迫以及剥削致使自身不幸,幸福破灭时,我们不能 只考虑“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有其它解决的方式,或者说我们也可以把宽恕别人,作为自己最大 的幸福。 【解析】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 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此题先 答出原因“他像狗一样的被人追踪,没有生活的目标,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然后谈自己的看法。 4、【18 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 分)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 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 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个皮面印花 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 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 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 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迳自走进那片小 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 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 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 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 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 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那里会是美术家,你不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 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 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 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 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 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 划他的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 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 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 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 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 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 他办不到了。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 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 比,从而更加有力地凸显主题。 B. 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 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 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 发,最终筹划出了他的演讲稿。 D. 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 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答案】C (2)小说中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请结合文本情境,分别说说表现了知事先生怎 样的心情。(5 分) 【答案】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 受干扰,愠怒气恼;第三次,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 【解析】注意用文中的词语“气闷烦躁”“愠怒气恼”“轻松自和”概括不同时段的心情。 (3)有人说:本文标题虽是“知事下乡”,但实则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的小说。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①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对初入树林的知事, 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②自然对 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 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和灵魂在中接受洗 礼。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④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 相处。作为高级物种,人类更应热爱、保护、敬畏自然,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 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点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 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 言之成理即可。 5、【18 届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路边有个剃头匠 杜卫东 这位剃头匠,个子不高、五十岁上下,摊位紧邻街心公园的旁门。按说位置不错,可是据我每天散步 时观察,他的生意最为清淡,供顾客等候坐的三只小凳子基本上没有派上过用场,甚至还出现过旁边儿的 剃头匠借用的情况。我印象中,他最标志性的姿势是,坐在椅子上两脚搭着一只木凳,面无表情,两眼微 闭。不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不是狂风突至、暴雨倾盆,他总是以这种姿势耐心地等待顾客光临, 直到夜色如一团水墨洇开,一点儿一点儿把他湮没。 唯一的一次反常,是他急赤白脸地追上了一个老头儿,说,您给我的这五块钱是假钞。老头儿不以为 然,说怎么可能,五块钱的票子也造假,犯得上吗?剃头匠怕他不换,晃晃手中的纸币,有点气急败坏, 您看看,您看看,多薄!麻烦您给换一张吧,谢谢您了! 就是那时候,我冒出了一个想法:做他的主顾。 我注意观察过了,这个剃头匠理出的发型虽然传统,但是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趣味。 剃头匠讷于言,每次理发你不说话他不言声,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地应对。剃完头他会看着镜子里的我 问,行吗?我说行,他便解下我的白围裙用手一抖,脸扭向一旁,等着付钱。钱给了,他的嘴角会向上咧 一下,似笑非笑,然后把新收的钱和先前收的钱摞在一起数一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只有这时,他木然 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有一次我找他理发,他不在。旁边的剃头匠告诉我,他去街心公园的大排档吃饭了,如果你不急,就 等一会儿;如果急,就由我来。那天下午我正好有一个活动,非去不可,等不及了,就由旁边的剃头匠代 劳。 我有一搭无一搭地问:为什么他的生意那么清淡,你的生意这么好?我觉得他手艺也不孬啊。这位剃 头匠说,其实这人特别厚道!那天一个老太太剪头,把钱包落下了,他连拉链都没打开,愣是等到晚上八 点老太太找回来。 这位兄弟还告诉,剃头匠有一个儿子,今年高考落榜,正在家里复读。剃头匠要负担儿子复读的费用, 还要为儿子的将来做些积累,所以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平时的午饭就是一张烙饼,偶尔吃一碗牛肉 面便是改善伙食了。但是他过得并不快乐,因为儿子和他不亲,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这让他有点 失落和伤心。 我听了却心头一动,在对剃头匠寄予同情的同时又顿生敬意。 没想到,与世无争的剃头匠有一次险些和客人动了手。 那天散步,我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剃头匠干完了一个活儿,解下客人的白围裙,照例用手抖了 抖上面的头发茬,然后等着付钱。可是那位客人用手胡噜胡噜头,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脸上渐露愠怒之色, 嘿,嘿,你这给我剃的是什么玩意儿呀,跟狗啃的似的! 剃头匠一脸茫然,他瞅瞅刚刚理完的头,嘟囔一句:这活儿没毛病呀。 怎么没毛病呀!客人六十来岁,一看就是属于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 大家前后左右围观评价着那位老兄的脑袋,纷纷摇头:这不是剃的挺好看的吗?有剃头匠的同伴过来 调解,说这份活儿就少收点钱。 少收点钱就行啦,我这脑袋怎么出门呀?那位老兄佯装不干,以攻为守。 剃头匠也不干:他凭什么少给钱呀,我这活儿干得有毛病吗? 那位老兄急了:嘿,你还来劲了?说着上前去揪剃头匠的领子,你看看我这鬓角,谁让你去这么短的。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后生挤出来,横在了两人中间,怒斥一声:你放开手,不准欺负他! 这后生我认识。那天散步时突遇暴雨,我和他在一处房檐下避雨,闲聊中知道他老家在河北农村,来 北京打些零工,在街心公园的儿童游乐场收门票,一天六十元,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想来他是下班经过,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位老兄愣了一下,便问:嘿,你算哪一出儿,管什么闲事?年轻后生双拳紧握、怒目而视:我告诉 你,他是我爸爸! 我听了,心头怦然一动,不由看了一眼年轻人身后的剃头匠。只见刚才还沮丧委屈的这位兄弟,脸颊 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 “一团水墨洇开”运用比喻手法,“一点儿一点儿”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夜色慢慢加 浓的景象。 B. “我”是一个不追求潮流的人,选择做剃头匠的主顾,就是因为他理出的发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 的审美趣味。 C. “我”与另一个剃头匠的聊天内容反映了主人公的善良,这消除了你“我”对他的歧视,使“我” 对他产生敬意。 D. “我”是小说的线索,是一个全知视角,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出来。 【答案】 A (2)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 分) 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答案】(1)“木然”表现了剃头匠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和得不到儿子的尊重而内心感到不快乐。“欣慰的 神色”表现了他因生意有了进项而感到满意、宽慰。(2)表现了剃头匠因为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 自己并在自己受人欺负时出面护卫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表现的心情的题目,答题分关键是根据句子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分析,如(1) 中,根据“木然”“欣慰的神色”分析“不快乐”“满意、宽慰”的心情。 (3)前文写剃头匠的儿子“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而后文却写他说“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小说 这样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不矛盾。“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是剃头匠的儿子作为学生时虚荣心的表现;“我告诉你, 他是我爸爸”是他面对外人欺负父亲时,作为儿子,承担起保护父亲责任的表现。这反映了剃头匠的 儿子思想的变化,他从打零工的生活体验中,理解到了父亲赚钱的不易和工作的辛苦,改变了对父亲 的看法,并克服了虚荣心,懂得了尊重父亲。这样安排更好地表现了儿女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是父母 最大的快乐的主旨。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分内容的合理性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这种转变的合理性,前面的表现是 “虚荣心”后面的表现是“责任感”,然后分析原因是自己的生活的经历。 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 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 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 析。此题注意分析儿子态度变化的原因。 6、【18 届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一九三〇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 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 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 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 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 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 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 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 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〇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 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 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一九五〇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 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 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 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 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 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 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 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 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 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 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 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 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 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 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有。”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段 特定时代历史的缩影。 B. 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 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C. 小说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的 荒谬性。 D. 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 的浓浓爱恋。 【答案】B 【解析】B 项,“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抗”文中并未提及。 (2)根据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5 分) 【答案】①天真烂漫、内心细腻。少女时代与少爷谈着共同的梦想,青年时期爱恋着少爷,享受着与少爷 在一起的安静时光。②勤劳、本分。兰花和当时大部分妇女一样嫁为人妇,儿女成群,任凭粗壮的腰 身抹杀昔日的苗条,不停地操持家务。③心地善良、淳朴。特殊年代,谭博母亲去世,设法通知谭博, 帮助“反革命分子”身份的谭博回家料理后事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天真烂漫、内心细腻”“勤劳、本分”“心 地善良、淳朴”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以“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线索及结构方面:以“梦”为中心,省去了许多相关却不必需的交代,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 简洁。②人物形象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集中描写了不同时期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 形象更立体多面。③小说主题方面:以“梦”为中心,使小说主题更丰富。小说通过展现不同时期的 历史状况,人物的不同际遇和梦,表现时代对人的戕害默认的命运的无常。 7、【18 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 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 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 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 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 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 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 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 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 “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 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 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 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 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 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 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 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 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 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 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 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 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 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 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 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 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 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 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 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 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 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 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 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 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C. 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 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D. 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 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答案】 C (2)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1)是故事的开端与发展,小说的故事由此开始并逐渐发展。②交代历史与现实背景,既为情节 发展提供依据,又暗示了主题。③交代了刘副教授的出身、命运,刻画其基本性格,揭示他坚决报考 原因,为下文的错位铺垫蓄势。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语段的内容和在结构、形象塑造和主旨表达方面的 作用,从内容看该语段是故事的开端与发展“交代历史与现实背景”“刘副教授的出身、命运”,从内 容的角度作用是“揭示刘副教授坚决报考原因”“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从情节的角度的作 用为“下文的错位铺垫蓄势”。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 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 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 主旨等。 (3)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1)反转错位,新颖巧妙。利用师生戏剧性的角色转换,制造波澜,收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效果。②以小见大,意蕴深刻。小说围绕考博这一平常事展开,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折 射了时代变迁,突出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③对比映衬,引人深思。两代人命运、心态的不同,两个 考试场景的相互映衬,意味深长。 8、【18 届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 11 月教学质量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牡丹醉春图 韦延长 傅玑是国内一流的国画大师,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而在花鸟之中,又擅长牡丹。去年,他应邀到 铜城画的“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在拍卖会上以三十万元的价格拍出,遥遥领先其他作品。 这个消息是他的弟子符小华告诉他的。傅玑已是八十高龄的人了,但精神矍铄,平日里,他的生活很 有规律。 “老师,好消息好消息。”傅玑散步回来时,符小华手里拿着当天的早报,兴冲冲地迎了上去。 傅玑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看着符小华,缓缓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您的画创造了一个新高,拍了三十万呢。”已届不惑的符小华,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说道。 在以往的拍卖会上,傅玑的作品曾经拍卖过二十万元一幅。作为当代画家,作品能卖几万的就算是很 有成就的了。 “是嘛?”傅玑淡淡地应道,好像这个好消息与他一点无关。 回到客厅,符小华把刊登有拍卖会消息的报纸摊在桌面上。报上刊登着陶瓷花瓶的图片,还有一大段 文字说明。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是去年傅玑应邀到铜城画的。铜城每年举办一届陶瓷艺术节。 艺术节期间,有一项议题是邀请一些名家现场为陶瓷产品作画,然后进行烧制后拍卖。 傅玑是第一次去铜城作画,也是第一次将画作画在陶瓷上,想不到他的作品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那 是他们的陶瓷做得好。”傅玑一边看一边说。 傅玑画的是两枝牡丹,分别开着两三朵盛放的牡丹花,那淡雅的笔画,错落有致的线条,将牡丹那种 雍容与富贵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来傅玑是想取名为“牡丹报春图”的,后来觉得太俗了,就改为“牡 丹醉春图”。一字之改,意境与韵味就大不一样。 “老师,您的画是鲜花,他们的陶瓷只是一张绿叶。”符小华说道。 “鲜花少了绿叶,就没有了生气。”傅玑说着,目光落在了衬托鲜花的那几张绿叶上。忽然,他的脸变 得僵硬起来——顶头的一张叶子,他少画了两笔,那叶子看上去就有些颓败的样子——但是,如果不是专 业的人士,是根本看不出这个微小的错误的。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终于想起来了,那时眼看画作就要大功告成,符小华过来催促他,让他去 参加陶瓷发展论坛,回来的时候,他净想着这个画作的名称,结果就忘记把那两笔给添上去了。 几天后,傅玑和符小华专门去了一趟铜城。 来前,符小华并不知道傅玑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刚下车,就被一位姓曹的中年人接到一座豪华的 别墅里。 中年人正是“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的新主人。那个花瓶此时正摆在他的客厅里。傅玑大步来到花瓶 前,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曹老板,希望您能把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让给我。” 符小华看着傅玑,有些莫名其妙。曹老板抚摸着陶瓷花瓶,摇了摇头,说道:“傅老您的画作炉火纯青, 这个陶瓷花瓶又是您的第一个陶瓷画作,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傅玑看着曹老板,诚恳地说道:“您开个价吧。” 曹老板还是摇了摇头。傅玑想了想,说道:“这样吧……” 最后,傅玑以三十万元的价格,外加一幅画作,换回了那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交易完毕,符 小华问道:“老师,这是何苦呢?” 傅玑指着花瓶上那片没画完整的叶子,说道:“看到了吗,这是个不该犯的失误。”傅玑说完,捧起“牡 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往地上狠狠地摔去。只听“砰”的一声脆响,那花瓶便变成了一堆碎片。 符小华和曹老板望着一地的碎片,已是目瞪口呆。后来,听说傅玑深居简出,再也没有答应过别人在 现场进行作画。 (选自 2017 年第 6 期《微型小说千载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小说开头特别交代傅玑是一位擅长画牡丹的一流国画大师,可是画在陶瓷上的“牡丹醉春图”却出 现了败笔,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反讽手法。 B. 小说中“傅玑想了想,说道:‘这样吧’……”其省略的内容应当是傅玑想用三十万元的人价格外 加一幅画作,换回“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 C. 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繁琐的手法运用,平平淡淡,真实自然,无雕琢之 感,文字背后却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D. 陶瓷花瓶中盛放的牡丹,花的叶子少画了两笔,傅玑回收后把花瓶摔成了碎片,这也给我们以启示, 哪怕一点点过失,也不可放过。 【答案】A 【解析】“用的是反讽手法”错误,本文通过主人公傅玑收回有瑕疵的陶瓷花瓶的故事,凸显出主人公做事 力求完美的特点。 (2)请概括小说主人公傅玑的性格特点,并用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做事认真,治学严谨;②精准求精,追求完美;③知错能改,谦虚平和;④轻财重艺,淡泊名 利。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做事认真,治学严谨”“精准求精,追求完 美”“知错能改,谦虚平和”“轻财重艺,淡泊名利”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 分析。 (3)作者以“牡丹醉春图”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 分) 【答案】①“牡丹醉春图”是烧制在陶瓷产品上的画作,是小说行文的线索,情节都围绕它来展开;②“牡 丹醉春图”能很好地表现主人公傅玑的性格特征,凸显人物形象;③“牡丹醉春图”使文章主旨鲜明, 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的体现;④“牡丹醉春图”充满意境美和韵味美,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解析】注意一道分析标题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标题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构主要是线 索情节的展开等,内容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此题全文围绕“牡丹醉春图”的瓷瓶展 开,是文章的线索,同时围绕之一艺术品塑造人物和彰显主旨,用一幅图 h 画作题目,本身就有意境 美和韵味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