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2020届高三4月份联考在线调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宜昌市2020届高三年级4月线上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 - 30 -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慈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存在偏差,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 B. 在佛教经典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业丰富的思 想内涵。 C. 慈善活动可能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但发展缓慢,直到唐代依然无组织、无规则、缺乏规模。 D. 范氏义庄侧重救济族人,义庄确立《义庄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和制度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0 - A. 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B. 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教化的活动。 C. 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对教化的看重。 D. 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体现了各慈善家的不同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说明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不注重道德教化。 B. 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并弥补了先祖对教化的忽视。 C. 慈善家扶危济困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以及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 D. 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着著书、教育的传统。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 说法绝对。原文“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 - 30 - C项,“直到唐代依然无组织、无规则、缺乏规模”理解错误。原文“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不能由宋代“有”反推唐“无”。 D项, “范氏义庄侧重救济族人,义庄确立《义庄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和制度的保证”,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三段:“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体现了各慈善家的不同目的”分析错误,中国慈善宗旨是一致的,即劝人为善为。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这说明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不注重道德教化”理解有误,只能说明张文理解片面。 B项,“弥补了先祖对教化的忽视”理解错误。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可见重视。 D项,“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于文无据。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30 - 在各类与消费有关的统计数据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最直接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经过多年的实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均纳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范围。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划分标准,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统计调查。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由这些企业(单位)按月向当地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逐级汇总。对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推算统计结果。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中国统计信息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什么经济意义》) 材料二: 3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50亿元,同比下降15.8%。 - 30 - 注: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2020年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8%》) 材料三: 从目前疫情控制的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日渐显现、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生产逐步走上正轨,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在疫情期间,生鲜电商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生鲜食品等的消费需求,日订单量大幅增长;以网络游戏、视频影音为代表的在线文娱产业增长;网上购物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十分活跃,“云经济”“宅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模式满足办公、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在疫情期间得到大范围推广。“线上经济”加速替代“线下经济”,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因势增长,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的兴盛。 - 30 - 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人民群众收入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成长。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部分消费需求只是被抑制或延迟,不是完全消失,改变的是需求的实现时间。等到疫情结束之后,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因此,餐饮住宿、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消费也将大幅度增长。投资方面,各行业受停工影响的投资有望在复工复产后得到回补。进出口方面,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政策落地,以及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外贸也将迎来恢复性增长。 虽然疫情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影响较小。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从长期看,需求结构升级愈加明显,供给结构必然随之升级,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运行的内生需要和必然趋势,疫情并不能改变这个趋势。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正确认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4. 下列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看出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B. 每年受限额以上企业(单位)范围变化的影响,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C. 疫情期间,众多网友在抖音上为喜欢的“红人”充值送礼物或给网络游戏购买装备,这些资金都会算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D.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范围包括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跌幅小,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绝对量是乡村的6倍以上。 B.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 C. 综合来看,餐饮酒店、百货商场、服装店、电器城、汽车销售与服务、装饰公司受疫情的影响较为严重。 D. 疫情结束之后,消费需求将会得到释放,餐饮住宿、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消费也将大幅度增长,各行业受停工影响的投资在复工复产后也可能会得到回补。 6. 从以上材料看,预期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弱化的依据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答案】4. C 5. B - 30 - 6. 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量基数较大;②互联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多方面的消费、投资和外贸需求将会恢复和提振经济活力;④疫情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影响较小,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⑤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内生需要和必然趋势。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C项,“众多网友在抖音上为喜欢的‘红人’充值送礼物或给网络游戏购买装备,这些资金都会算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理解错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题干混淆了3月与1-3月的数值。1-3月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3月排名前三的应该是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通讯器材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预期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弱化,结合文本分析概括如下: 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量基础较大,3月份同比下降15.8%,仍有26450亿元;1-3月同比下降19%,仍有78580亿元。 ②在疫情期间,生鲜电商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生鲜食品等的消费需求,日订单量大幅增长;以网络游戏、视频影音为代表的在线文娱产业增长;网上购物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十分活跃。互联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多方面的消费、投资和外贸需求将会恢复和提振经济活力。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人民群众收入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成长。 - 30 - ④虽然疫情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影响较小。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⑤从长期看,需求结构升级愈加明显,供给结构必然随之升级,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运行的内生需要和必然趋势,疫情并不能改变这个趋势。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纺车声声 贾平凹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那年月,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我刚刚上了中学,当校长的父亲就被定为“走资派”,拉到远远的大深山里“改造”去了。没有了父亲的工资,我们兄妹又都上学,家里就苦了母亲。她是个小脚,身子骨又不硬朗,平日里只是洗、缝、纺、浆,干一些针线活计,现在就只有没黑没明地替人纺线赚钱了。家里一应大小开支,先是还将就着应付,麦子遭旱后,粮食没打下,日子就越发一日不济一日了。 我瞧着母亲一天一天头发灰白起来,心里很疼,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她干些活:她让我双手扩起线股,她拉着线头缠团儿。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 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蜂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 - 30 - 我就爬起来,说:“妈,鸡叫二遍了,你还不睡?”她还是给我笑笑,说:“棉花才下来,正是纺线的时候,前日买了五十斤苞谷,吃的能接上秋了,可秋天过去,你们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呀……” 我想起上一学期,我们兄妹一共是二十元学费,母亲东借西凑,到底还缺五元,后来变卖了家里一只铜洗脸盆,我才上了学,已经是迟了一星期的了。现在,她早早就做起了准备……我就说:“妈,我不念了,回来挣工分吧!” 她好像吃了一惊,纺车弦一紧,正抽出的棉线“嘣”的一声断了,说:“胡说!起了这个念头,书还能念好?快别胡说!” 我却坐起来,再说:“念下去有什么用呢?毕了业还不是回来当农民?早早回来挣工分,我还能养活你们哩!” 母亲呆呆地瓷在那里了,好久才说:“你说这话,刀子扎妈的心。你不念书了,叫我怎么向你爸交代呀?” 后来,我还是回家务了农,但母亲让我仍然自学。这年冬天,母亲的纺车却坏了。先是一个轮齿裂了,母亲用铁丝缠了几道箍,后来就是杆子也炸了缝,一摇起来,就呱啦呱啦响,纺线没有先前那么顺手了:往日一天纺五两,现在只能纺三两。母亲很是发愁,我也愁,想买一辆新的,可去木匠铺打问过了,一辆新纺车得十五元。这十五元在哪儿呢? 这一天,我偷偷跑上楼,将爸爸藏在楼角的几大包书提了下来,准备拿到废纸收购店去卖了。正提着要出门,母亲回来了,问我去干啥,我说卖书去,她脸变了,我赶忙说:“卖了,能凑着给你买一辆新纺车啊……” 母亲一个巴掌就打在我的脸上,骂道:“给我买纺车?我那么想买纺车的?!唵!” “不买新的,纺不出线,咱们怎么活下去呀?”我再说。 “活?活?那么贱着活?为啥全都不死了?!”她更加气得浑身发抖,嘴唇乌青,一只手死死抓着心口,我知道她胃疼又犯了,忙近去劝她,她却抓起一根推磨棍,向我身上打来…… 年底我终于靠砍柴凑够了钱,我们全家人都到木匠铺去,买回来了一辆新的纺车。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显得很年轻,脸上始终在笑着,把那纺车一会儿放在中堂上,一会儿又搬到炕角上,末了,又移到院中的榆树下去纺。这一次,她在新纺车上纺了六两线,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响了一天半夜,好像那是一架歌子,摇摇任何地方,都能发出音乐来的。 - 30 - 每天晚上了,我要是看书,母亲就纺着线陪我;她要是纺线,我就看着书陪她。这样,分两处点油灯,煤油用得很费,母亲就把纺车搬到我的房间来纺,可那纺车“嗡儿,嗡儿”的响,她怕影响我,就又把纺车搬到院里的月光下去纺了。每当我看书看得身疲意懒,就走出门来,站在台阶上看母亲纺线,那“嗡儿,嗡儿”的响声,立刻给我浑身一震,脑子也就清醒多了,返身又去看书…… 几乎就从那时起,我便坚持自学,读完了初中课程,又读完了高中课程,还将楼上爸爸的那几大包书也读了一半。“四人帮”一粉碎,爸爸回来了,我就报考了大学,竟被录取了。从此,我就带着母亲为我做的那套土布印花被子,来到了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几年间,再没有见到我的母亲。后来,父亲给我来了信,信上说:你母亲身体似乎比以前还好,只是眼睛渐渐不济了,但每天每晚还要织布、纺线…… 读着父亲的信,我脑子里就又响起那“嗡儿、嗡儿”的声音了。啊,母亲,你还是坐在那院中的月光底下,摇着那辆纺车吗?那榆树梢上的月亮该是满圆了吧?那无穷无尽的棉线,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绪啊,那辆纺车又陪伴着你会唱出什么新的生活之歌呢?母亲!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独具匠心,先声夺人,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近及远,一幅图画缓缓打开,母亲出现,抓住了读者的心。 B.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用爱和汗水浇灌贫瘠生活的山地小脚女人,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在纺车上倾注着所有的汗水,只为让孩子有食吃、有学上。 C. 纺线织布是“我们”家物质生活的支撑,也带给孩子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年幼的“我”在母亲的教导下,明白生活的不易,学会尽力去承担、去珍惜。 D. 文章加横线处,运用了直接描写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展现声音的特点及“我”的心理感受。 8.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余华在作品《活着》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本文在儿子要卖书买纺车时,母亲反问“活?那么贱着活?”,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母亲这一问句的理解。 9. “纺车声声”是散文构思的关键,蕴含了作者在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主题呈现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答案】7. A 8. ①母亲的反问是对儿子卖书买纺车行为的否定和严厉批评。②母亲在艰难条件下仍然饱含对活着应该有尊严,有更高层的追求和坚守。③蕴含了母亲对儿子和丈夫深沉的爱意,体现了母亲不屈的精神。 - 30 - 9. 观点一:人物塑造,通过“纺车声声”丰富了母亲和我的形象。 ①在没有父亲依靠的艰难岁月,母亲毅然通过纺织挑起生活的重担,纺车声声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责任感,有担当以及母亲的坚强不屈。②艰难条件下,母亲始终关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纺车声声体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远见。③作为儿子的我听懂了纺车声声里生活的艰辛,体谅和分担母亲的辛苦,并积极求学,继承了母亲的不屈精神。 观点二,选材得当,缀连全篇。 ①是文章的线索,围绕“纺车声声”选取素材,缀连母亲生活的片段,使文章形散神聚。②首尾照应,开篇先声夺人,如一幅画卷展开母亲纺织的形象,吸引读者阅读;结尾照应开头,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和敬爱,使文章更为完整,意蕴丰厚。③以小见大,通过选取最富有特点的纺车声音来展现母亲的生活变化,突出母亲的丰富形象,表达母慈子孝的丰富内涵。 观点三,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厚深刻。 ①纺车声声是母亲勤劳慈爱形象的集中体现,歌颂了深沉的母爱。②纺车声声是母亲形象在我心灵的印照,是我记忆中对母亲形象的注解,丰富了我对母爱理解和回馈。③纺车声声是生活的歌,深刻体现了艰难岁月普通人对生活的不屈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近及远”中“由近及远”分析错误,文章开篇回忆从“月亮”到“树梢”再到“院子”“母亲”,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远及近。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 30 - 当母亲得知儿子要卖书买纺车时,反问:“活?那么贱着活?”同时母亲也抓起一根推磨棍,打在儿子的身上。这是对儿子卖书买纺车行为的否定和严厉批评。母亲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坚强的活着,她希望儿子读书,有追求,有尊严。同时,母亲保护这些书,也是对丈夫和儿子深沉的爱,希望丈夫和儿子以后能用得上这些书,过得上有尊严的生活,体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文章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本文题目“纺车声声”,“纺车声声”是散文构思的关键。作者通过“纺车声声”丰富了母亲和“我”的形象。“平日里只是洗、缝、纺、浆,干一些针线活计,现在就只有没黑没明地替人纺线赚钱了。”在没有父亲依靠的艰难岁月,母亲毅然通过纺织挑起生活的重担,纺车声声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责任感,有担当以及母亲的坚强不屈。“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蜂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活?活?那么贱着活?为啥全都不死了?!””艰难条件下,母亲始终关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纺车声声体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远见。“每当我看书看得身疲意懒,就走出门来,站在台阶上看母亲纺线,那‘嗡儿,嗡儿’的响声,立刻给我浑身一震,脑子也就清醒多了,返身又去看书。”作为儿子的我听懂了纺车声声里生活的艰辛,体谅和分担母亲的辛苦,并积极求学,继承了母亲的不屈精神。本题也可以从选材和主题角度加以分析。 【点睛】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 30 -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尧俞从孙也。年十八,登进士第。蔡京在相位,闻其名,遣子鯈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调青州司法参军,历永平、淄川丞,入为太常博士,迁兵部、吏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十月,接伴金国贺正旦使。是时,金将渝盟,而朝廷未之知也。察至燕,闻金人入寇,或劝毋遽行。察曰:“受使以出,闻难而止,若君命何。”遂至韩城镇。使人不来,居数日,金数十骑驰入馆,强之上马,行次境上,察觉有变,不肯进,曰:“迓使人,故例止此。”金人辄易其驭者,拥之东北去,行百里许,遇所谓二太子斡离不者领兵至驿道,使拜。察曰:“吾若奉使大国,见国主当致敬,今来迎客而胁我至此!又止令见太子,太子虽贵人,臣也,当以宾礼见,何拜为?”斡离不怒曰:“吾兴师南向,何使之称?凡汝国得失,为我道之,否则死。”察曰:“主上仁圣,与大国讲好,信使往来,项背相望,未有失德。太子干盟而动,意欲何为?还朝当具奏。”斡离不曰:“尔尚欲还朝邪!”左右促使拜,白刃如林,或捽之伏地,衣袂颠倒,愈植立不顾,反覆论辨。斡离不曰:“尔今不拜,后日虽欲拜,可得邪!”麾令去。 察知不免,谓官属侯彦等曰:“我死必矣,我父母素爱我,闻之必大戚。若万一脱,幸记吾言,告吾亲,使知我死国,少纾其亡穷之悲也。”众皆泣。金兵至燕,彦等密访存亡,曰:“使臣不拜太子,昨郭药师战胜有喜色,太子虑其劫取,且衔往忿,杀之矣。”将官武汉英识其尸,焚之,裹其骨,命虎翼卒沙立负以归。立至涿州,金人得而系诸土室,凡两月。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副使蒋噩及彦辈归皆能道察不屈状赠徽猷阁待制。 察自幼嗜学,同辈或邀与娱嬉,不肯就。平居恂恂然,无喜愠色。恬于势利,在京师,故人鼎贵,罕至其门,间一见,寒温谈笑而已。及仓卒徇义,荦荦如此,闻者哀而壮之,时年三十七。乾道中,赐谥曰忠肃。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副使蒋噩及彦辈归/皆能道/察不屈状/赠徽猷阁待制 B. 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副使蒋噩及彦辈/归皆能道/察不屈状/赠徽猷阁待制 C. 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副使蒋噩及彦辈归/皆能道察不屈状/赠徽猷阁待制 - 30 - D. 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副使蒋噩及彦辈/归皆能道察不屈状/赠徽猷阁待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 教授生徒的官职。 B. 正旦即农历除夕,指新年的第一天,又可称为岁首、元日等。在此期间会有很多庆祝的活动。 C. 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 典等。 D. 谥号一般意义来说,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皇后、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察是中书侍郎尧俞的堂孙,十八岁考中进士。蔡京在相位时,听说他的大名,派儿子蔡鯈去见他,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傅察没有答应。 B. 宣和七年十月,傅察奉命迎接陪伴金国前来祝贺新年的使者。傅察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前去。但金国人行至边境时觉察有变化,不肯继续前进。 C. 金国太子斡离不的随从想强迫傅察拜见他们的太子,但他昂首挺立,没有屈服,反反复复与他们论辨。斡离不见状,威胁他说以后就算想拜见也没有机会了。 D. 傅察从小十分好学,不爱戏耍,不喜交往。他在京做官时,某位旧友地位显赫,但他很少前去拜访, 偶尔相遇,也只是寒暄谈笑而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金将渝盟,而朝廷未之知也。察至燕,闻金人入寇,或劝毋遽行。 (2)若万一脱,幸记吾言,告吾亲,使知我死国,少纾其亡穷之悲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这时,金国将领违背盟约,但是朝廷不知道这种情况。傅察到达燕地,听说金人入侵,有人规劝他不要急忙前往。 (2)你们如果万一逃脱,希望你们记住我的话,告诉我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我是为国家而死,稍稍缓解他们无穷无尽的悲伤。 【解析】 【10题详解】 - 30 -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沙立暗中观察守卫的人懈怠了,他破坏墙壁逃出来,回去把尸骨交给他家人。副史蒋噩和侯彦这批人回去,都能说出傅察与金人斡旋时不屈服的情景,皇上追赠他为徽猷阁待制。 句中,“归以骨付其家”中,“归”是为了把尸骨交给他家人,“归”与后面句子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副使蒋噩及彦辈归”中“归”指“副史蒋噩和侯彦这批人”回家,因此,这里的“归”与上句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正旦即农历除夕”解说错误,正旦不是农历除夕,而是正月初一。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但金国人行至边境时觉察有变化”分析错误。“察觉有变”的是傅察而非金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渝:违背,改变;未之知: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未知之,不知道这种情况;入寇:外敌入侵。 (2)幸:希望;死国:为国而死;纾:舒缓、延缓。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 30 -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尧俞的堂孙。十八岁时,考中进士。蔡京在相位时,听说他的大名,派儿子蔡鯈去见他,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傅察拒绝没有答应。调任青州司法参军,历任永平、淄川县丞,入朝做太常博士,升迁为兵部、吏部员外郎。 - 30 - 宣和七年十月,傅察奉命迎接陪伴金国祝贺新年的使者。这时,金国将领违背盟约,但是朝廷不知道这种情况。傅察到达燕地,听说金人入侵,有人规劝他不要急忙前往。傅察说:“我们接受使命来出使,听说有困难就停止,怎么完成皇上的使命。”于是到达韩城镇。金国使者没来,过了几天,几十个金人骑着快马进入馆驿,强迫他上马车,到达边境,傅察觉得有变化,不肯进入金国境内,说:“迎接使者,惯例到此停止。”金人就换掉给他驾车的人,簇拥着他向东北方向去,走了一百多里路,遇到人们所说的二太子斡离不领兵到驿道上,让傅察拜见。傅察说:“我们奉命出使大国,见到国主应当致敬,(你们)现在来迎接我却胁迫我到这里!又只见到了太子,太子虽然是尊贵的人,但也是贵国的臣子,(我)应当以宾主之礼见您,怎么能拜呢?”斡离不愤怒地说:“我发兵征讨宋朝,怎么能按照使者的身份来对待你呢?凡是你们国家的得失,都给我说出来,否则就要处死!”傅查说:“皇上仁慈圣明,和你们国家讲和通好,信使往来频繁,没有失德的地方。太子违背盟约行动,想干什么?我回朝后会详细上奏皇上。”斡离不说:“你还想要返回朝廷?”左右的侍卫胁迫他跪拜,兵器如同林子里的树枝一样多,有人想拽着他伏在地上,衣服都弄乱了,傅察更加昂首挺立,反复与他们辩论。斡离不说:“你今天不跪拜,以后即使想拜见也没有机会了。”下令将傅察带走。 傅察知道免不了一死,就对官署手下侯彦等人说:“我肯定会死了,我父母一向疼爱我,听说我的死讯一定会非常悲伤。你们如果万一逃脱,希望你们记住我的话,告诉我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我是为国家而死,稍稍缓解他们无穷无尽的悲伤。”大家都流下眼泪。金兵到了燕地,侯彦等人秘密访查傅察的生死。有人说:“使臣傅察不跪拜太子,昨天郭药师打了胜仗很高兴,太子担心他被劫取,并且心怀以前的怨恨,已经杀了他了。”将官武汉英认出了傅察的尸体,焚化了尸体,包裹好他的骨灰。派遣虎翼卒沙立背着回去。沙立到了涿州,金人逮住了他并将他关在土屋里,总共两个月,沙立暗中观察守卫的人懈怠了,他破坏墙壁逃出来,回去把尸骨交给他家人。副史蒋噩和侯彦这批人回去,都能说出傅察与金人斡旋时不屈服的情景,皇上追赠他为徽猷阁待制。 傅察从小爱好学习,同岁的人有的请他玩耍,不总是不肯去。平时做事谨慎,喜怒不表现在脸色上。他对权势利益看得很恬淡,在京城时,故人显贵很少到他家,有时见面,也只是寒暄说笑几句罢了。等到他仓促之间为国而死,这样放得开,听说的人都为他感到哀伤,认为他很豪壮,死时年仅37岁。乾道年间,赐谥号“忠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时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诗文好友。李儋在长安和作者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作者写了这首诗寄赠答谢。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花里叙别起,又以花开一年结,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人事变迁的慨叹。 B. 颔联“世事”与颈联“邑有流亡”相合,“春愁”又与首联“花开”暗合,上下浑融,衔接自然。 - 30 - C. “西楼望月几回圆”暗含奔赴西楼、仰观天空、计算时日、期待思念等动作与心理,极富张力。 D. 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章法严密,对仗工整,语言简淡,情感激愤,堪为七律名篇。 15. 颈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①对自己晚年多病的慨叹。②渴望回归田园,身居异乡,思乡渴望归乡的惆怅。③为官无能的自责与惭愧。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有愧,流露出未能尽责的惭愧。④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和对朝廷前途的忧虑。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语言简淡,情感激愤”理解错误。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情感强烈却是怨而不怒,主要是表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思想境界较高,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从思想性着眼,赞美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 30 -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 30 - (1)《赤壁赋》的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______________” 写他们忘记了空间,“ _______________”写他们忘记了时间,进入了真正超脱的境界。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化作了历史陈迹。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_________ , __________”,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答案】 (1). 相与枕藉乎舟中 (2). 不知东方之既白 (3). 舞榭歌台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 树林阴翳 (6). 鸣声上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藉、榭、翳。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我们应通过弘扬与建构生态伦理道德,呼吁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 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就应躬行节约节俭,杜绝铺张浪费。节约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财富、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现代社会,一些人淡忘了这一传统美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适度享受生活 ,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甚至 则是不可取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必须有节制地利用资源,做到资源的代际公平配置与公平利用。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 濒临枯竭的背景下,节约节俭已被赋予生态道义的内涵,打上了生态伦理道德的烙印。( - 30 - ),那么,挥霍浪费、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实质上就是断子孙路、断长远发展路。因此,应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节俭的美德,狠刹奢靡浪费之风,并有计划、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周期,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当然 无可非议 暴殄天物 乃至 B. 固然 无可厚非 挥金如土 甚至 C. 当然 无可非议 暴殄天物 甚至 D. 固然 无可厚非 挥金如土 乃至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资源代际公平利用乃至永续发展的视角看,节约节俭就是为子孙为长远谋利 B. 为了资源代际公平利用乃至永续发展,如果说节约节俭是为子孙为长远谋利的话 C. 为了资源代际公平利用乃至永续发展,节约节俭就是为子孙为长远谋利 D. 从资源代际公平利用乃至永续发展的视角看,如果说节约节俭是为子孙为长远谋利的话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通过弘扬与建构生态伦理道德,呼吁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 B. 我们应通过建构与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我们应通过弘扬与建构生态伦理道德,呼吁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我们应通过建构与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组,“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一般不用于句首;“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此处位置在句首,应选“当然”。 - 30 - 第二组,“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是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和原谅。“适度享受生活”是没有错误的。此处应选“无可非议”。 第三组,“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挥金如土”意思是指挥霍钱财像泥土一样,形容人花钱慷慨或挥霍无度。原文强调浪费,不爱惜。此处应选“暴殄天物”。 第四组,“乃至”表示由于某件事导致另外一件事的发生,是在意料之中的;“甚至”则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思,没想到会有某件事的发生可是它却发生了。此处“自然资源”从“日益减少”到“濒临枯竭”,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应选“甚至”。 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从下文的“那么”,推知,上文有“如果”,排除AC两项。“资源代际公平利用乃至永续发展”是观察问题的一个角度,不是目的。排除B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从逻辑关系来看,先“建构”再“弘扬”,“呼吁”和“自觉”搭配不当,排除AC两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总结句,排除D项。 故选B。 - 30 -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春夏之交为山火多发季,林火爆燃会增加灭火难度,带来重大伤害。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就出现了这样的惨剧。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述林火爆燃产生的三个条件,每个条件的字数不超过20个字。 中国森林消防学科带头人白夜介绍说,森林中的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突遇明火,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火球、蘑菇云。这种爆炸性燃烧,发生时间突然,难以预警,在陡坡、山脊、鞍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的地形中更易出现。林火爆燃会产生高温热浪和有害气体,受困者极可能会受到灼伤,或因吸入大量有害气体而中毒昏迷。 【答案】大量因为植被和林下可燃物腐烂积聚的可燃气体;在陡坡等特殊、较封闭的地形;明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 本材料的中心内容是“林火爆燃的条件”,即森林中的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突遇明火,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火球、蘑菇云。据此可以得出关键词有:大量因为植被和林下可燃物腐烂积聚的可燃气体;在陡坡等特殊、较封闭的地形;明火。 【点睛】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第四:次序固定原则。即是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屈原《离骚》中有诗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30 - 为求得圆周率,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作注释中提出了“割圆”说,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把边数加倍,从而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他说: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屈原以方枘和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和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两则材料给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照谈观察视角乃至认识的多样性。 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第一则的意思是“哪里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里有异路人能够相安的在一起”,说明的是“方圆不能兼容”;第二则的材料所得是“圆中有方”,综合而言就是方圆代表事物的双方,有时双方不能兼容,有时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两则材料都谈了方与圆的关系,前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不相合,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后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付出所有,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团结一心,我们一起携手奋进。——《请你相信》 别怕漫长的黑夜,抬头看看星星, 此刻正连成线,也许是一场考验,看散落的心灵, 此刻是否并肩,当你祈祷能看见奇迹。——《平凡天使》 方舱医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为战病魔想办法,各地医护献才艺。你教一曲黑走马,她跳一支快乐迪。跟我打套八段锦,康复肺操快练起。——《方舱医院真神奇》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大量的抗疫歌曲被创作,对于这些音乐创作,同学们纷纷留言,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蕴含着鼓舞的力量,能够激励着身处前线的战斗者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音乐人的社会价值。有人则认为在此时发歌更像是营销炒作,为了创作而创作,而且大多数歌曲质量不高,有沽名钓誉之嫌。有人认为有些歌曲不具有音乐应有的美感,不能给人审美的体验。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战胜疫情,需要坚定信心 - 30 - 2020年的春节和往年不太一样,少了烟花爆竹,少了游客出行,少了走亲访友……因为,国家正在经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袭击,一场与病毒的战争开始了。 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民众的安全和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有许多的人放弃假期,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涌现出了一批批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不畏艰难。你看:无数名医务人员用生命保护着我们;无数名干部连夜加班;无数名解放军叔叔和党员请缨帮助我们。 在这场战役中,我最敬佩的是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爷爷,本可以避开病毒危险,安度晚年,却丝毫不惧怕,依然冲在一线。我还记得他在十七年前非典爆发时说:“把最严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我们无比的震撼。不远千里去武汉支援,他为了研制这种病毒的抗体,每日通宵达旦,还有许多白衣天使日夜劳累,即使病毒感染了自己的身体,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坚守在一线,为了我们的安全,坚持守岗。钟南山爷爷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大家对新冠病毒避之不及时,他们已经奔赴一线,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 村干部们在行动,他们为了村民的安全敲着锣,扯着嗓,喊着不要出门,不要聚会,不要拜年,打响村内硬核宣传。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大量的抗疫歌曲被创作。正如歌曲《请你相信》中所唱道:“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团结一心,我们一起携手奋进。”又如《平凡天使》中唱道:“别怕漫长的黑夜,抬头看看星星, 此刻正连成线,也许是一场考验,看散落的心灵, 此刻是否并肩,当你祈祷能看见奇迹。”它们蕴含着鼓舞的力量,能够激励着身处前线的战斗者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音乐人的社会价值。 致敬!最美的逆行者。无论是医护人员,无论是解放军,无论是干部或者是普通民众,他们不怕感染吗?不畏惧生死吗?不,他们怕感染,他们畏惧生死,但他们是春运大潮的逆行者,他们是健康的守护神,他们是最美得到逆行者!我要向他们致敬!我相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打败这场没有硝烟战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 30 -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提供了三则抗疫歌曲的部分歌词,要求指出这些抗疫歌曲的创作有无必要。先看看这些抗疫歌曲的歌词,《请你相信》中“我们一起携手奋进”倡导在时疫面前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平凡天使》中“抬头看看星星,此刻正连成线”倡导的也是发挥团结的力量,战胜疫情。《方舱医院真神奇》中“为战病魔想办法,各地医护献才艺。你教一曲黑走马,她跳一支快乐迪。跟我打套八段锦,康复肺操快练起”倡导的除了团结抗疫外,还有战胜疫情的乐观精神。分析可知,抗疫歌曲被创作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能够发挥音乐人独特的作用,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疫,坚定战胜疫病的信心。 参考立意: 坚定信心,团结抗疫;攻坚克难,战胜疫情等。 参考素材: (1)“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我们是同胞,亦是同袍,抗击疫情,全中国人民在同一战壕内。攥指成拳,合力致远,这一仗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2)春节,本是个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日子,无情的病毒却肆虐而来,彻底打乱了人们的安宁。 (3)国难当头,明知前方山有虎,但总有一群人“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迎难而上!小年夜里,唯一的一列赶往武汉的高铁上,是上海驰援武汉的第一批重症和呼吸科医师!南方 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若有战 ,召必回,战必胜!”申请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諾,也是这个庚子年除夕夜最响亮的誓言! (4)别人回家,他们出发,从新年到前线,只隔一列动车。 所谓伟大,就是平凡人在本可以保持沉默的时候,拼尽全力燃烧自己,为世界发出微光。 (5)“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疫情爆发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国家的大事, 自己义不容辞!”这位传染病专家、浙大教授如是说。他们每天超负荷工作着,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服,他们尽力避免上厕所,因此一整天不敢喝水。当战斗终于告一段落,脱下战袍时,谁都不知道,湿透他们的到底是汗水还是泪水。 (6)在防疫工作的前线,党员,干部用最实际,最具体的表现,捍卫了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 30 - (7)在疫情面前,“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再度展现震惊世界!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同时间赛跑,与病魔竞速。哪有什么“基建狂魔”所谓的奇迹,不过是建筑工人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再苦再难,心无怨言,全因为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疫情面前,高飘扬的中国旗帜就是强心剂’。旗帜无声,却能产生弓|领方向、凝聚人心的强大效应。如果说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8)危难关头,全国医护人员毫不退缩,义无反顾地奔向这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时,在各条战线上,许多人尽忠职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突然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最是应景的写照。 (9)多难兴邦,中华民族饱经磨难:1998年的大洪水, 2003年的非典, 2008年汶川大地震,再到如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些天灾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反而让生命的火种燃烧得更耀眼…… (10)此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钟南山,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第一时间乘坐列车支援武汉。白衣逆行,国士无双;为了穿防护服更方便,医护人员毅然剪去长发;各种各样的请愿书叠成厚厚一摞,即使是有无回,也初心不改;无数的公益物资调往武汉;医疗产品厂家叫回工人24小时不停生产。 (11)湖北省武汉市,一座用了十天十夜建成的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建筑工人,一刻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病魔赛跑,争分夺秒,不眠不休。 (12)太平盛世你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如今病毒肆虐, 你们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只因心中装有中国人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13)正如基辛格所说的“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中国都在努力,让我们相信諼与希望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行文结构: 这篇作文的要求是谈对“抗疫歌曲”的思考,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如“战胜疫情,需要坚定信心”。文章开头,可以根据材料引出论题:“抗疫需要团结一心,坚定信心”。论证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运用大量素材,强调抗疫需要团结一心,需要坚定信心。在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 30 -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30 -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