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专题16传记和新闻类阅读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专题16传记和新闻类阅读教师版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备战 2013】高考语文 考前 30 天冲刺押题系列 专题 16 传记和新闻类阅 读(教师版) 高考考点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热点点睛】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 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的删汰无效信息准确的把 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 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 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 列关系。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点睛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 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等,都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 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 为多样。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概括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 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点睛。 “基本特征”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一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 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而“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 出的一种或几种,如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等。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点睛。 “评价”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要尊重文本事实,,要有 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并且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高度进行认识解读。“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就是能够把握各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 念和价值取向。 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点睛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 极作用,指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而“影响” 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要求考生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 评判。 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点睛 “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 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 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 “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 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 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 好处、效果或不足,最好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由。 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点睛 所谓“意蕴”就是文本的情、意、趣、味等内涵,透过字面意思,从整体上深入思考,明白作 者表达的真正意图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一般包括某些含义深刻丰富的语句、主要观点对某种 现象或某个问题的揭示程度。 “不同的角度发掘”,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不同的层面发掘”, 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人文等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方面联系思考,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精神实质。 自然科学本身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一旦把它写成科普作品,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篇科普 作品,如果思想境界不高,即使科学性准确,文艺性再强,也是失败的。 八、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点睛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 的人生价值。而“文本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是属于现 实性的。这是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九、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点睛 “探究”就是探讨穷究的意思,“疑点和难点”则是探究的对象。所谓“疑点”、“难点”主要 是指客观存在的读者普遍认为的弄不清楚的地方和不容易弄清楚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这 样的两层含义,一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提出的见解不要求就是最终的科学 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解题技法指津】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法指津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 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 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 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 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 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 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 准答案较切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 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 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 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 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 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传记,可以记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 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 操,提升你的识见。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 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 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 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 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 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①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 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 过。 读者陌生 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读者熟悉 略写 不符合主题 ②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 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 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5 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 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 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 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的方法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托 他人 ③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 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 力量。 ④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 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 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 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 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 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 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6 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 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 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 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6.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 方 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 状况。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技法指津 1.关注文体基本特征 包括对新闻中要素的考查、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对新闻特点的考查等等。考生往往 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上的东西。像对于“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 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有必要的失分。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包括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两题时,要找出作答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 条表述作答。 此类题目既考查访谈文本的特征,也考查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的主要方法是在解读好文章的 基础上,理清记者提问的思路,以提问为线索,整体把握文义,理解被访者的品质、功绩、人生观 等,分清整个人物访谈的结构层次。 3.注意主要写作技法的考查 包括新闻的结构特点、标题的特色、句子的作用、语言的特色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全文的主旨中心,考虑此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联之处和它对于表现主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7 旨的作用;需要考生能够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明确各部分在新闻中的地位,才能够准确作答。新 闻中的背景往往对新闻的来龙去脉起着补充作用,在报道人物的新闻中往往对人物的经历、心理和 性格等起补充作用。在这篇以报道人物为主的新闻中,大量背景的补充自然有助于对人物的刻画。 解答此类题,要能从背景部分的大量文字中概括出人物的经历、心情和性格等等。 4.含蓄性语句的理解 包括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的理解,文本的社会价值的评价等。 解答此类题,若是要求理解段意,则梳理文义,抓住关键词,提取“文眼”组合答案;若是要 求理解全篇内容,理则解各段之间的联系,归纳要全面、准确、简明,在梳理文义后,弄清作者的 行文思路、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抓住“文眼”进行全面归纳;若是要求理解主旨,则须 通过梳理文义,审视全篇,寻找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或摘录或提取或概括,准确全面的组合答案。 5.探究题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思考的方向是:事件本身有没有宣传价值(什么价值);事件中的人物有没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 一般可从精神层面去考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程度,是否切合时代主旋律。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敏锐地发现一个事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社 会价值是成就一篇新闻的价值的核心要素。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确立会全面影响作品的叙事策略、表 达方式和材料的取舍。对于读者而言,阅读新闻也要从作品中解析出独特的新闻社会价值,发现隐 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并充分评估新闻可能形成的社会影响。对新闻价值的探究,首要的 还是要结合文本提供的新闻背景来进行。一般来说,新闻的作者为了保持对事件的客观公正的报道, 在新闻中很少议论和抒情,但客观叙述中包含着一种倾向,而背景材料凸现着这一倾向,有时还借 新闻当事人之口道明作者的想法。这些都是我们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的文本因素。 对文本某一内容进行探究,主要是对某一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辨析,探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从文本主旨出发,探究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 辨明这一内容和总体特征的关系;从文本其它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究其内在联系;从文 本提及的其它因素考虑这一提法是否合理;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考查这一内容 的合理性。这些都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热频考点押题】 【考点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分) 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陈方 60年前,他留学美国归国受阻,曾致信美国总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60年后,他因荣 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而备受瞩目。他就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师昌绪。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8 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可谓中国“材料之 父”。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 的第一要义。” 在美国学习期间,师昌绪就显示出他的科研才华。就在他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朝鲜战 争爆发,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在 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这份禁令非但没能束缚 住师昌绪,反而促使他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斗争。 师昌绪联合部分留美学生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 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这些公开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终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美国被 迫公布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临走前,他的导师问他:“如果因为在美国职 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回答说:“你说的这些原因都不是,只有一个原因,那就 是我的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到了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当时,领导问他:“有两个地方供你选择,一个 是沈阳,一个是上海。你去哪里?”这位 35 岁的留洋博士就一句话:“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就这样,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 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干就是 30 年。 1961 年,我国围绕国产米格 21 飞机发动机采用什么设计材料的问题,航空研究院荣科教授大 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立下军令状——一年内研制成功。 方案提出来了,谁来干?一天晚上,荣科走进师昌绪的家,希望他挑起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担 子。 “荣总和我一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无所知’——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但荣总说美国人 已经研制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见过。我想,既然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怎么就做不出来?只要努 力冲,我们肯定能行。”师昌绪回忆道,面对老朋友,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八个字——“发了誓言, 共同承担 ”。 临走时,荣科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个空心叶片的草图给师昌绪。就是根据这幅简单得不能 再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了 100 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片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 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1984 年,他被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任主任。到北京后,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专家了, 还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 20 年,他高瞻远瞩,为材料学科的发展提 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都提出了他独到的见 解。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导弹与飞机制造材料中,是国防工业极为重要的材料。然而,我国碳纤维的 技术研究自 1975 年起步,直到 2000 年仍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师昌绪心急如焚, 找到基金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9 材料科学部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复杂!谁抓谁麻 烦!”师昌绪不甘心地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李克健听后深 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可是,上亿的科研资金哪里去找? 师昌绪上书中央,陈说利害。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 863 计划中专门增设了 1 亿元的碳纤维专项资金。在师昌绪的带领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使碳纤维很快实现了批量生 产。 现在,91 岁高龄的师昌绪,仍然关注着中国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还在不停地工作。每天早晨 8 点走出家门,9 点钟到办公室,直到下午 4 点,才离开办公室。中间的 8 个小时,他从不午睡, 除 了埋头工作,还要接待一拨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指导科研工作的客人。2010 年,他还出差 10 次, 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主持了几十个学术研讨会。 他就是这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年逾九旬的师昌绪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 展不停地奔忙,以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B. 当年轻的师昌绪准备回国时,受到了美国当局和他的导师的阻拦。为争取回国,他坚决展 开斗争,并直接给美国总统写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C. 从事科研管理的 20 年里,师昌绪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提 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 D. 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此,师昌绪一边说 服李克健同自己携手,一边向科技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 E. 本文撷取了师昌绪人生的几个片断,记叙了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他在材料研究方面所作 出的贡献,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2.文章叙述师昌绪年轻时在美国的留学经历,有什么意义?(6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0 3.师昌绪承担自己不熟悉的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方面一:在“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①他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推动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获得我国最高科技奖;②不仅是研 究材料的专家,而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方面二:视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生第一要义。 1 %2 美国留学期间,为能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同美国政府勇敢斗争,最终胜利回国;② 以祖 【考点押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1 “朱光亚星”,永远在天上亮着 本报记者 余建斌 ⑴2 月 26 日上午 10 时 30 分,87 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停止了思考,传奇而神秘的一生从此画 上句号。但苍穹之上那颗“朱光亚星”,将永久绽放光芒。 ⑵对这位“莫逆之交”,李政道评价说:他十分精心地组织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 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黄祖洽、陆祖荫等成千上万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 “两弹”研制,他在“两弹”的研制中是“科技众帅之帅”…… ⑶“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说。 ⑷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到 2005 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朱光亚与 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⑸1959 年 7 月 1 日,宋任穷等人把 35 岁的朱光亚请去,邀请他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 研制工作。在 1946 年 8 月,22 岁的他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 时选择进入了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学生时代漂洋过海去追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⑹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 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⑺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由于走错 了路,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有赶到山头的观测站,原子弹就爆炸了。还在赶路的朱光亚转过身来看着 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⑻1972 年后,李政道每年回到祖国都能见到朱光亚,但朱光亚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从来只字不 提。李政道也是从公开的资料中,才知道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研制原子弹、氢弹的科学家团队中起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⑼“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曾称赞朱光亚“细致安排争好省,全盘计划善沟通,周旋内外现玲 珑”,“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称赞朱光亚“深思熟虑,把握航道”,上级领导则说朱光亚是“杰出 的科技帅才”。 ⑽回顾往事,朱光亚却屡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 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⑾“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⑿爱国之情,始终是朱光亚的精神动力源泉。1950 年 2 月底,朱光亚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 处在热恋中的女友、也是未来的妻子,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之前,他和其他 52 名留学生签名发 出了一封给留美中国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⒀回到国内后,朱光亚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⒁但朱光亚的功劳不仅仅在“两弹一星”的功勋中,他还被国防科技领域的同行们誉为有战略 眼光的科学家。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曾有一番评价,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2 朱光亚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他参加了包括《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 规划纲要》在内的新中国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1970 年后的 30 多年里,他一直负 责领导我国核武器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心,潜心探索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 展之路…… ⒂“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 ⒃由于特殊的事业,朱光亚的经历鲜为人知。但这和朱光亚极为低调也有关系。多少年来,一 直看不到描写朱光亚的文章,其实不是没有人写,而是写了文章到他那里过不了关,不是被扣下来, 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⒄2004 年,朱光亚 80 岁。为表彰他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 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10388 号 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他平实地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 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 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⒅朱光亚淡泊名利,时任中国工程院秘书长葛能全曾回忆,1996 年,朱光亚获得了何梁何利基 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 100 万元港币奖励。他拿到奖金支票后,马上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 程科技奖奖励基金。他攒了 4.6 万多元稿费,也捐给了中国科协的一个基金会。 (选自 2011 年 02 月 2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朱光亚星’,永远在天上亮着”的含义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2.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朱光亚的评价,有什么作用?(5 分) 答: 3.有人认为爱国情怀是朱光亚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6 分)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3 答: 意与否,一定要旗帜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哪怕是非主流的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 【考点押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白鹿原上的风 陈世旭 西安是圣城。 白鹿原是圣地。 陈忠实是圣者。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割草拾柴。穿着没有后跟的烂布鞋投考中学,三十里沙石路把脚板磨得 血肉模糊。每周日从家里背一周的馍步行去上五十里外的中学。馍夏天长毛,冬天结冰。高中毕业 回乡,像祖辈一样刨上挖地,同时热望成就文学。把墨水瓶改装成煤油灯,熬干了灯油即上炕睡觉。 冬天笔尖冻成冰碴,夏天的蚊虫令人窒息。几十年过去,所著颇丰,但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将临 五十岁,“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处于创作思想成熟并且极为活跃的高峰时期的作家心里,“一 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那便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当时的文坛,“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靡”。已经成为陕 西作协主要负责人的陈忠实静静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带上地认为必需的哲学、文学书籍,以及他 这之前收集整理的史料,静静地回到已经完全破败的祖居老屋。新年的艳阳把阴坡上的积雪悄悄融 化,强烈的创作欲望既使人心潮湃湃,又使人沉心静气。当陈忠实在草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 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 这是 1988 年 4 月 1 月。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 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 三十年后重新蜗居老屋,避开了现代文明和城市喧嚣,连电视信号也因为高耸而陡峭的白鹿原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4 的阻挡而无法接收。最近的汽车站离这个孤单的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子还有七八里土路,一旦下雨下 雪,就几乎出不了门。陈忠实重新呼吸的是左邻右舍弥漫到屋院的柴烟,出门便是世居的族人和乡 邻的面孔,听他们抱怨天旱了雨涝了年成如何之类。 除了思想,他完全绝对地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应 酬性的活动。从 1988 年春到 1991 年深冬,他全部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孤清。冬天一只火炉夏天 一盆凉水,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连着喝掉一热水瓶酽茶,抽掉两包以上雪茄,渐渐进入了半 个世纪前的生活氛围”。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小娥、黑娃……形形色色的人们从黑暗的纵深, 一个个被召唤到他的面前,进入他的笔端。唯一的消遣是河边散步,院里弄果木,夏夜爬山坡,用 手筒在刺丛中捉蚂蚱;而冬天,则放一把野火烧荒。 整整四年,陈忠实领着《白鹿原》上的三代人,穿行了古原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让他们带 着各自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进入最后的归宿。一切都像庄稼从黄上里长出来一样自然。《白鹿 原》登上了当代文学的巅峰。对它的成就和影响,再苛刻的人也难以漠视和否认。而陈忠实,像野 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而今的白鹿原, 丰腴肥硕,草树葱笼,早不是当年的贫瘠荒凉;而今的陈忠实,形销骨立,瘦削苍黑,早不是当年 的强健明亮。 莽莽苍苍的白鹿原北坡,遥远的对面,是骊山那一面,埋着中国的始皇帝。原与山之间,由东 向西倒流灞河,从秦岭逶迤而来,在迷茫的云烟中闪闪烁烁,到白鹿原西坡,跟那儿的氵产河一起 注入渭河。陈忠实祖居的老屋,就在我们站立的坡沿下面,白鹿原是靠背,灞河流过门前。陈忠实 说,灞河最早叫滋水,有位君王想要成就霸业,把它改作了灞河,后人觉得过于张扬,给“霸”加 了三点水。在《白鹿原》里,陈忠实把氵产河写作了“润水”,以与灞河最早的称谓“滋水”对应。 他的愿望是“滋润”,滋润文学的想象,而文学滋润的,是民族的心灵。 正午,起风了。白鹿原上绿浪翻滚。白鹿原繁荣过:“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初唐•长孙 无忌)白鹿原衰败过:“丘坟与城阙,草树共尘埃。”(晚唐•赵嘏)但白鹿原上的风,跟千百年前一 样。古人未坐今时风,今风曾经吹古人。 那位把滋水改作霸河的君王是谁,陈忠实说了,我没有听清,即便听清了也记不住。但陈忠实 和他的《白鹿原》,我会永远记住。 所有的帝王都会连同他们的霸业消亡,唯文明的薪火永恒。 就像白鹿原上的风。 1.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4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5 2.根据上下文,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 分) (1)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 空隧道。(2 分) 答: 【答案】陈忠实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民族历史的变迁,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重点分析语句的手法及效果。这句 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分析这个比喻的本体。这需要联系语境,前一段中有“当陈忠实在草 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 的语句,可见,“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的本体就是民族历史的变迁。将这个信息整理出来即可。 (2)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 献了自己。(2 分) 答: 3.在作者看来,小说《白鹿原》有哪些特点?(4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6 4.陈忠实成功创作《白鹿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 从不同的层面上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答案】(l)笔耕不辍,写作功底扎实,方能一挥而就。启示:写作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的实 践技能,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要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不能浅尝辄止(2 分)。 (2)长期思索,关注民族命运,方能灵感涌动。启示:要善于积累素材,关注社会,丰富自 【考点押题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竟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 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51 年,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7 20 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 《杜甫》《李 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 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 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 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 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 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 程十发等画家。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 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0 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 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 后人敬仰。”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1963 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此间, 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 中作画。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 之为“内心视觉”。“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令人唏 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 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 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 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刘旦宅在 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 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 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 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 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 尤其 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 到苍凉落寞。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虽感遗 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 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8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 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 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 比如‘大师工作室'太不成话了。”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 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 师级的人多。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 响深远的 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 少,他酒 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干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 认为中国 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D.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 程十发 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E.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 等方面, 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 【解析】A 项“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应在刘旦宅进入上海中国画院 之前;B 项“由于”变原文中的猜测为确定;D 项“待人接物常有傲气”理解不准确,文中的“傲 气”只是刘旦宅的行为给人的一种感觉。 2.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9 3.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 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6 分) 答: 放弃作画等行为上。他的大度表现在对待曾经伤害过他的贺友直的态度上。他的正直表现在最后一 段敢于直言上。 4.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 请结合 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8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0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探究类题目时,一方 面联系文本,言之有物,另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可人云亦云。要求“观点”明确 “理由” 充分,既要应结合文本,又要联系现实。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押题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87 岁的李滨声胸前别着一个“蓝精灵”。 这个可爱的卡通玩具是前来探望他的后辈赠送给他的礼物,正合他意。 卡通漫画,被视为他的专业:他一直顶着“漫画家”的头衔行走“江湖”。但他觉得“漫画家” 是世人抬爱的称谓,自报家门时说是“画小人的”就可以了。 事实上,他的漫画曾获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作品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 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而且,“画小人”只是他才华的“冰山一角”。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座老年公寓的一套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宣纸,李滨声正在通 过画笔追忆什刹海当年的风韵。书柜里摆放着一本《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作者是在 2011 年春 晚上表演《年年有“鱼”》的魔术师傅琰东,“书是他送的,我跟他爸是老交情”。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1 跟这本书“并行在岗”的,还有署名为“李滨声”的《我的漫画生涯》和《拙笔留情》,《李 滨声画集》一共有三大卷,包括京剧卷、民俗卷和综艺卷。原本还有漫画卷,但不记得是谁借走了, 至今尚未归还。 紧挨着书柜的,是个半人高的小架子,上边蒙着一层红色的绸布,扑克牌散落其间,还有其他 零星的小物什——这里是“魔术道具”专区。老人家兴致来了,是愿意玩上一把的。 区区斗室,藏掖不了主人的性情与能耐。 “他熟悉群众生活与语言,北京民俗和掌故他知道的多。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 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的许多高级技艺。他的 写作文笔独有风致。”在 1996 年 3 月 26 日的《光明日报》上,漫画家方成撰文“揭露”他的“玩 家”本色,字里行间不乏艳羡之意。 李滨声将心目中的自己都融入到了一枚印章里。乍看上去,阴文是个变异的“声”字,还有点 像一头壮牛正扬着牛角,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在看你——他恰好属牛。更重要的是,这隐约还 是一个“器”字,四个“口”字并没有完全封闭,他的解读是“似器非器”,也就是“不成器”。 他的漫画,时常提供饱满的回味空间。李白就有两次走进他的画里,诉说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怅 惘。《H20》:李白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正上方摆着一瓶酒、一盏酒杯,毛笔和纸张被放置在一边, 画外音写道“李白停杯直发愁,两眼不住珠泪流。此酒哪能助诗兴,竟是埃赤二与欧(H20)”。一 画胜千言,如针,似刺。 他画戏。由于懂戏,对此间的门路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戏剧画不仅有画的风情,更有戏的风骨。 何况,在他看来,京剧是写意的表演艺术,各种艺术手段都夸张运用到了极点,其本身的唱念做打、 服装道具无不有着漫画元素。 他画魔术。身为业余魔术爱好者,他没法像专职魔术师那样拥有大型的道具,可以满台腾挪, 尽情展现障眼的魅力。于是,他就用画,释放着内心的渴望。 他画民俗。他画“老北京”喝大碗茶时的情景,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包括歪毛、淘气、 三星、四喜、马鬃、朝天杵、天齐庙、草帽圈、帽缨子、马桶盖,并著有《燕京画旧》,至今北京 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北京文史》杂志上还经常有他的画作“出没”。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李滨声的人生路上才满是别样的风景:恰似一幅漫画,有锋芒有力度;又 好比一出戏,有着纯正的韵致、道地的承传;还宛如一场魔术,色彩斑斓,惊喜不断;更像是一首 古老的歌谣,越品越有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李滨声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漫画家,但他却认为这是人们对他的抬爱,他对别人介绍自己时 只说是“画小人的”。 B.作品介绍了李滨声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的宣纸、书柜里摆放着的书和半人高的小架子上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2 放着的小物什,突出了他知识的渊博。 C.漫画家方成撰文说,虽然李滨声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会玩风筝,但是这些都是玩物 丧志、不学无术的表现。 D.李滨声画漫画,常常借用历史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惆怅,这样的一幅 漫画胜过一千篇文章。 E.李滨声对戏、对魔术、对民俗等都爱好,都懂,甚至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常用漫画的手法 来画戏、画魔术、画民俗。 2.第 1 段至第 3 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 分) 答: 3.文章是怎样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成就的?请举例回答。(6 分) 答: 【答案】文章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成就的。 (2 分)正面描写,如介绍《李滨声画集》一共有四大卷;说他的漫画,时常提供饱满的回味空间, 并举《H20》为例,说他的漫画一画胜千言,如针,似刺。(2 分)侧面描写,如说根据他的漫画改 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漫画家方成撰文“揭露”他的“玩家”本色,字里 行间不乏艳羡之意。(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 作者既选取了正面的介绍,又有诸如侯宝林和方成等名人的侧面烘托,可谓浓墨重彩。 4.李滨声的人生多“趣事”,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3 【考点押题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 王婧 沈茜蓉 “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 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 1.6 万次,他因此成为 100 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48 岁的褚树青已经 在杭图任职 10 年,一直在践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理念。“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能典藏 阅读,但是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的公平。”他说。 对此,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因为 同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 搬运工眼中的图书馆 2 月 15 日,午饭后。 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 考消息》的报夹,在进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 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四周工地上干体力活。 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也是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西南向的裙 楼里,占地 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4 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 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当他在这个“迷宫”中 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 4.8 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 7.2 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巨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 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更让他觉得“像天堂”。 王书恒一般在下午 2 点离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职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4 “零门槛”如何实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中国市场经济风潮涌动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 方式搞创收。2000 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馆长,“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成市场经济, 但图书馆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他说。于是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 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培养。由于不好意思直截了当 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说免费呢?” 两年后,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究竟是否应该收费。支持收费者认为图书产 业化是世界趋势,反对者则认为收费意味着门槛。 2003 年,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 2006 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取消借书的 押金制度”。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无法破除的一道门槛”——假如没有押金制度, 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回还?当时,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 门槛破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示,“假如一个人连最少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 么用?” 果然,2007 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 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 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对市民来说,免费阅读需要接纳的过程。 图书馆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 在图书馆“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失了。 范并思以为,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 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 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不如让社会各界制定规则, 治理监视,志愿服务。” 范并思曾在《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进 社会包容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书籍眼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儿童阅览区里出现的这个场景: 一个穿着考究的母亲带着 8 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房屋均价 3 万元/ 平方米。 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 8 岁的孙女坐了 19 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 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 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 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5 “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 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起看 吗?” 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始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神秘的鸟类》。 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 505 期,有删改) 1.文中“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杭州图书馆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的?(4 分) 答: 2.文中描述了搬运工王书恒以及两个女孩阅读的场景,有哪些作用?(5 分) 答: 【答案】①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杭州图书馆“零门槛”开放后产生的积极影响。②凸显杭州 3.“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 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6 【考点押题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两个李娜在打架 柴静 2012 年 10 月 15 日,2011 法网女单决赛冠军、中国第一位夺得四大满贯单打冠军的网球选手 李娜做客央视对话节目《看见》。节目主题为“李娜对抗李娜”,以下为专访实录。 柴静:法网后的比赛,并不是对手压得你死死的,只是你在赛末点出现自己的失误,这是怎么 回事? 李娜:其实那段时问,内心会有两个李娜在打架。一个会觉得,你刚拿一个,你还要拿第二个, 你还要认真训练;可是另外一个就会说: “哎呀,那么辛苦训练干嘛,冠军拿完以后名利都有了。 你现在要退役了或不打了,也没人说你,也没人怎么样。”不是别人把我压垮了,是两个李娜自己 在打架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压垮了,挺痛苦的。有那么一刹那的时间,我反而希望自己没拿法网冠 军。因为拿了冠军以后,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战斗已经开始了。 柴静:那个生活跟你原来生活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李娜:就是原来我想干什就干什么。我只要对自己负责,好好跟团队合作就可以了。可是拿完 冠军之后,我怎么觉得怎么一下我就变成社会人士了,怎么一下我要背负那么多不属于我的责任。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就足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网球运动员而已。我谁都代表不了,我只能代 表我自己。 柴静:也正是因为这个词,它也带给你很多超越普通运动员的荣誉和利益。这两者是对等的, 你接受吗? 李娜:接受吧。因为当你得到多大的荣誉,你也必须承受多人的压力。 柴静:中网比赛的时候,你说你甚至想逃走? 李娜:对。 柴静:可是赛前你是想赢得啊? 李娜:赛前是想赢,可是当那个就是走进中心场地那一刹那。我觉得我连迈开步子的勇气都没 有。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7 柴静:你怕什么呢? 李娜:可能太怕输球了。法网夺冠以后,第一个就是在国内的大比赛,太害怕去输。其实这个 心态已经导致我在上场之前就已经输掉了。 柴静:你觉得注视是一个压力? 李娜:对。我觉得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就是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我不愿意跟人交流, 包括自己的团队,因为我觉得团队应该算是我最亲的人。我连他们都不愿意交流。 柴静:你现在给大家的感觉都是很自信,很外向,很强烈的特点? 李娜:但是其实我是一个很自卑的一个人。 柴静:在球场上赢也不能够帮助你有自信吗? 李娜:就算我们拿了一比赛的冠军,(启蒙)教练怕我们会因为听到表扬以后会骄傲啊或者怎么 样,回去以后,她会劈头盖脸的说“拿冠车了不起啊,你下次拿不了冠军,你还得好好训练啊。” 如果没拿冠军,“你看没拿冠军吧,或者怎么怎么样。” 柴静:她是在逼你去接近自己的极限。 柴静:我很少看到一个运动员会像你这样,苛责自己。为什么要求自己要成为那么强大和那么 完美的人呢? 李娜:找也不知道,会不会是囚为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可能有颠覆性的生活,或者怎么样。 柴静:你已经离开教练很多年了,你现在独立拿了冠军,为什么还要叫头看看这段过去? 李娜: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对她的影响力真的是远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很多。我必须要让教练知 道,她当时伤害了我。 柴静:那你那时候还有少年时候那种畏惧吗? 李娜:没有了。因为现在跟她谈是以三十岁的李娜跟她谈十五岁李娜的感受。 柴静:在这个感受当中,你谈的最多的是什么? 李娜:她带我十年,我基本上没有听过她表扬过我,就是说她对我太严厉了。其实在谈完以后, 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这么对我们。 柴静:你现在对于胜利有饥饿感吗? 李娜:有,每一场我都会觉得,李娜不错,你还可以赢球。 柴静:你开始鼓励自己。 李娜:对。 柴静:那你还跟自己打架吗? 李娜:不可能说一下就不打,但只能说慢慢慢慢地去让两个李娜去分开。就是不要让他们撞击 到一起,慢慢慢慢逐渐向积极地一面去想。 柴静:在这种状态下,你还想再夺得大满贯吗? 李娜:想。大满贯是我的目标,拿不拿得到要看我自己怎么去走。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8 柴静:在你小的时候为,你为父亲打球,你现在为什么打球? 李娜:为我自己,为我自己的感受。 柴静:但你知道这个感受当中包括成功的喜悦,但是也包括失败感,你能接受她吗? 李娜:可以啊,我觉得任何只要是自己经历的感受我都可以接受。因为只有失败带来的伤害或 者痛苦,当你成功以后,你才会更喜悦。会很痛苦,但是我觉得当你看见成效的那一天,你会为自 己鼓掌的。 (文章来源于柴静的新浪搏客,有删节) 1.“李娜对抗李娜”是这篇访谈的主题,在文中指什么?(4 分) 答: 开步子的勇气都没有。柴静:你怕什么呢?李娜:可能太怕输球了。法网夺冠以后,第一个就是在 国内的大比赛,太害怕去输。其实这个心态已经导致我在上场之前就已经输掉了”语句。分析概括 即可。 2.李娜为什么说:“我谁都代表不了,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9 3.你觉得李娜是个怎样的人?从她身上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 分) 答: 那么完美的人呢?”也可以概括出她的性格。 【考点押题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 陈耀明 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到东莞(长安、 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通车,×日入粤”……同时,这些 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店”、“深圳西饼屋”…… 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然而,“打工潮”的意义不仅 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却在不自觉地 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 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 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 86 亿元,平均每天 2300 多万元。 四川省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 202 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财政总收入。其中一些县的汇款 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 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 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 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 8000 万,其中青年人口为 6000 万,平均年龄是 23.4 岁。从这个意义上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0 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 1800 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 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 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分出“深圳分院”、 “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酒店管 理专业”…… 湖南人把 80 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 90 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二期”。 贵州人认为“招工等于招生”,他们喜欢把外出的打工仔美其名曰“留粤生”、“留沪生”、 “留京生”…… 四川省劳务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沈亮认为:“打工仔返乡创业,意义并不在投资本身,他们带回 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湖南省宁远县一位镇长则把打工仔称为“四有能人”,即:经商办厂有 本钱,生产经营有技术, 管理企业有经验,产品销售有门路。 当一个打工仔从沿海地区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土头土脑的山里娃了,而是见 过世面的“城里人”。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就连乡里的干部也不大明白,什么配额、报关、 CI、H 股、MBA……他不但说话的声音变了,走路的姿势变了,重要的是他的脑壳变了! 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同志对打工仔评价说:“打工仔从挣钱填肚子、攒钱盖房子,到投资办厂 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他们是四川未来加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的确,中国农村的巨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打工仔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大转 变! “回归”是一次新的进军,当一个打工仔踌躇满志地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带着规划、设计、 方案,从遥远的城市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昨天,他们依靠体力出来打工,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 今天,他们依靠资本回去创业,则能改变家乡的命运、农村的命运! (节选自《农民工的新选择》,原载《华声报》) 1.阅读全文,分点概括“打工潮”产生了哪些社会效应。(6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1 2.文中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对南下打工有各种各样的“美称”,如何理解这些“美称”?(6 分) 答: 【答案】这些“美称”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高度评价,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为内地及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才,反映了人们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肯 定与向往;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们对外出打工行为的理性认识。在人们眼中,外出打工不仅是赚钱 谋生的手段,更是学技术、学本领的机会,是打工族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的途径。(意思对即可) 3.从文本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什么新的变化?如何评价这种新变化?试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作简要分析。(6 分) 答: 文本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要能自圆其说。 【考点押题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 分)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2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 何勇 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 月 25 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 17 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 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 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 月 18 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 月 18 日早晨 7 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 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 8 天里的日 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 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 时 30 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 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 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 工作状态。” 11 月 19 日至 21 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 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 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 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 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 6 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 10 到 12 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 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 月 23 日、24 日 晴 海试日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3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 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 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 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 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 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 的研发制造者,在 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 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 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 过 20 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 月 24 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电话。 11 月 25 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 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 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 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 2012 年 12 月 1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4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4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 分)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 疲惫的微笑。 答: 【答案】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的现场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2 分); 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要求学生首先分析手法,其次分析 手法所起的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们的狂欢和罗阳的沉默形成对比,表明罗阳 此时的极度疲惫。这也符合罗阳冷静的性格特点。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4 分) 答: 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6 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5 【考点押题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专家学者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 ——拿怎样的文化“滋养”网络?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 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总书记对“网事”的关心,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如何让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拿怎样的文化“滋 养”网络?围绕这些话题,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拒绝色情暴力 抵制谩骂诈骗 网络不能沦为文化“垃圾桶” 毋庸置疑,目前互联网在国人的生活、工作中日益变得不可或缺;不过,网络世界也滋生了不 少问题,如色情暴力内容、流氓软件、虚假信息、不负责任的言论等。这些信息的传播,严重污染 了网络环境,造成了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继而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 有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日前,在上海市的两会上,该市人大代表罗怀臻表示,现在网络上有些东西太乱太低俗,绝不 能让那些色情、恶俗、教孩子们学坏的内容在网络上泛滥。如果让一些泄愤、谩骂的声音成为主流, 互联网也就沦为了文化的“垃圾桶”,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有专家认为,其实,除了色情、暴力、谩骂等低俗信息外,对网络文化的破坏,还有两个因素 不容忽视,一是少数人借助网络,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言,扩大矛盾,危害社会稳定;二是一些网络 诈骗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互联网的诚信形象,对网络文化建设负面影响很大。 观念需要引导 趣味可以培养 网民的需求要满足也要矫正 互联网文化的“双刃剑”作用人所共见。有学者认为,一谈到如何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时, 人们多从产品供给的角度考虑,但全面地看,矫正网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取向,同样十分重要。 拿网络恶搞来说,躲在暗处恶搞的人,之所以能“一搞成名”,是因为有众多的恶搞“消费者”。 有人喜好欣赏,恶搞者名在其中,利在其中,恶搞起来也就无所畏惧。由此可见,供给者的行为固 然需要端正,需求者的喜好更需要调整。清除一些网民落后、错误、低俗观念生长的土壤,让各种 “文化垃圾”失去市场,显得更为根本。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6 还是在上海市的两会上,政协委员顾晓鸣则认为,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 殊性,建立起专门机构从哲理高度全面研究网络文化。同时,要以发展的精神创新网络文化。将经 过时间积淀、历史磨砺的中华文化引入网络,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打造一批 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加大优秀文化供给 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网络文化建设呼唤规范化 提到胡总书记最近的讲话,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说:“胡总书记的讲话抓住了当前互 联网发展的要害,对互联网的有效管理具有高度的指导作用。这次讲话实际上也是胡总书记给大家 出的一道考题,我们该怎么答?”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新华认为,我们必须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将优秀文 化引入网络。如何做到这一点?张新华表示,首先,政府应成为网络信息的最大提供者和应用者。 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发布重大政策,公开政务信息,还可以与市民进行沟通等。其次,社会各界, 包括学校、企业等也应主动把网络作为发展空间,让网络成为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平台。 有关专家认为,要管好网络,“互联网应该有行业法规,政府应该有监管责任,从业人员应该 有职业道德,网民应该有相应约束”。 (原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二部分提到了“网络恶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结合原文回 答。 答: 2.胡总书记对“网事”的关心反映了网络文化的什么现状?请结合文本分条列举。 答: 3.依据文本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青少年上网”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7 【解析】答案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并且要紧扣原材料去思考。 【答案】网络的确可以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但也可以成为低级文化传播的温床;可以成为正 确舆论的阵地,也可以成为腐朽文化的载体。青少年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所以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引导青少年对网络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使他们自觉远离不健康的网络内 容。(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