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通用)作文指导复习课件:“雄鹰”材料作文讲评
“雄鹰”材料作文讲评 学科网 原题回放 •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 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 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 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 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 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 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 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 终于飞了起来!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 1、对象、行为: • 2、结果、原因: • 鸡、幼鹰、主人 •幼鹰终日和鸡混在一起,根本没有飞的愿 望。 •飞起来了 •被带到山顶上扔了出去 Z.x.x. K • 思路一 • 让环境助人成功环境决定命运 • 思路二 • 这则材料还是按照找关键的办法来分析,这只 幼小的鹰在和鸡生活的环境中它没有认识到自己 是一只鹰,当主人把它从山崖上抛下去的时候, 是绝望中的奋争激发了它生命的潜能,认识到了 生命的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材料的主题是, 环境激发生命的潜能,做一只翱翔天空的鹰。 • 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司马迁、吴运铎、 张海迪、贝多芬、霍金、保尔•柯察金、王选等 等,如果他们在遭遇挫折后,不去挖掘和利用自 己生命的潜能,去光大自己的生命,就不会获得 成功。 • 人生的品质决定于所处的环境以及所交往的人群,小环 境左右人的思想,大环境限制人的发展,好环境造就成 功的人生。 • 社会是一个缤纷的世界,有这样一句话:你要想将他送 入天堂,就送他去纽约;要想将他送入地狱,也把他送 去纽约。 •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环境,谁也 无法生存。而我们生存的环境,又是非常复杂的,有社 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等。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如同小鹰一般,都有翱翔天际的潜能 天赋,遗憾的是,这些伟大的潜能,往往受到自身所处 环境的限制而消退。每个环境环节都会影响我们的生存, 在这种大环境下,生存问题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 人是环境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 才。客观环境条件对一个人的后天影响是不能小视的。 环境束缚着人们,就如同样一粒种子,把它放在阳光充 足、土壤肥沃、水分也适当的环境中,与土壤贫瘠恶劣 的环境下相比,两者后天的境况不可相提并论。 • 孩子年纪小,思想单纯,辨别问题能力弱,处于学习和 培养阶段。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出生后,需要五到六 年时间来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其他观念,以使他先天获 得的各种遗传优势在后天得以发展。而在孩子基本价值 观还没确立的最初几年里,周围发生的人和事他会看在 眼里,记在心里,并模仿效法,久而久之便被同化,形 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思想被接受,根深蒂固后就 很难改变。看来,孟母深谙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之道,所 以不厌其烦地多次搬家。 • 有的父母并不是真正地、全面地掌握了孩子的特点。他 们往往忽视了孩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孩子影响 的多重性。近年来出现了出国低龄化趋势,很多人开始 重视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最典型的例子是 送孩子到好的学校读书。 题目、语段参考 • 1.《荆棘中的玫瑰》:茫茫宇宙,感叹生命的渺 小;参天古木,赞叹生命的顽强。赞叹鲜艳的玫 瑰,没人想到花瓣上因破雾而出的泪珠;叹巍巍 参天大树,没人想到几百个春秋的寂寞。没有苦 难无以成长,铭记痛苦。得以前行。它本是翱翔 于天际让人肃敬的神鹰,为什么与鸡生长在一起 就飞不起来了呢?因为它没有经过雄鹰痛苦的训 练。 • 2.《逆境出人才》: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 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 • 3.《逆境造就伟大》:顺流而下,只能越来 越低;逆流而上,我们在慢慢上升。 • 4.《绝境中的腾飞》:每个生命都有一个悬 崖,每个人都必须从这个悬崖上跳下去, 学会扑打翅膀飞上天空。岁月留给我们残 酷的现实,我们必须面对,学会在绝境中 腾飞,寻找在荆棘丛中生的希望。 • 5.《潜力在困难中迸发》:曾记否秦二世大 兴土木,终究家破国亡;杨广荒淫无道, 最终身首异处;李自成骄傲自满,落个 “过路王”的下场…… • 6.《生命在逆境中绽放》:生命如花,在逆 境中经历风吹雨打方能绚烂的开放。 • 7.《逆境使人成功》:“白头翁”在冰天雪地 里开出了刚强之花,成了漫漫雪国中的精 灵;胡杨在黄沙飞舞的戈壁滩长出了粗壮 之躯,成了茫茫戈壁上的不死之神;骆驼 在死寂的大漠中走出一道道弧线成了荒芜 大漠上的一个神话。 • 8.《成功需要磨练》:没有浪的冲刷,怎会 有光彩照人的的沙滩;没有寒雪的欺压怎 会有沁人心脾的梅香;没有辛勤的耕耘, 又又怎会有秋天的硕果累累。 Zx.xk • 9.《困境造就人才》:茶,只有经过沸水的 浸泡,才能散发出甘甜与香醇。人生如茶, 人也只有在困境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成就自我。 • 10.《逆境挫折能创造奇迹和成功》:如果想 要观看到美丽的彩虹,就不要埋怨天空中布满乌 云的阴霾,如果渴望五谷丰登,就不要埋怨寒冷 的瑞雪,如果想要领略到登上顶峰时的“一览众 山小”的宽广,就要舍弃峰底下优美的风景。 •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语有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长期安逸、 闲适的生活中,必将泯灭心志。…… • 12.《居安思危》:生命如舟,泛舟逆流中,若 安于逆流,则浪冲舟流;生命如毛毛虫,安于现 状,不结茧化蝶,终难逃生命的制裁。生命之钟 警示我们——思安则危,危于己,危于人,危于 国。 • 13.《风雨彩虹》:有人说:“平静的湖面造就不 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伟 人。”古人认为,“在经历风雨后才能看到美丽 的彩虹。”书上记载:“只有走出来的成功,没 有等出来的辉煌”。 • 14.《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腊梅不经历那寒 冬腊月,怎么会开出壮丽的花朵!小树若不经历 那风吹雨打,怎么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小姑娘不 爬过有荆棘的篱笆门,怎么知道草霉的香甜。 • 15.《逼迫带来成功》:雄鹰只有在壁立千仞 的悬崖上下落,才会诠释出飞翔的真谛与 傲视苍生的气魄;溪流只有经历了万千曲 折与阻挠后,才能真正体味大海的博大; 人类也只有在有形无形的逼迫下,才能顺 利达到成功的彼岸。 • 16. 《“逼”出成就》:“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将幼鹰同鸡关在一起,在安乐享受 中它失去了搏击蓝天的勇气,只与鸡嬉闹 和休息。可是,当主人将它扔下山崖时, 求生的勇气却让它拥有了蓝天的自由。 • 17.《在压力中唤醒沉睡的巨人》:不登高崖,何以知山 之高大;不临大海,何以知海之宽广;不到大漠,何以 知孤烟之直。那只变得和鸡完全一样的鹰,不临悬崖, 怎能展翅高飞。 • 18.《顺境忘本,逆境成功》:勾践卧薪尝胆不忘复国, 庄宗带箭出征不忘父仇。他们在逆境中努力向上,发奋 图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胜利的喜悦冲昏了他们的 头脑,他们被安逸的生活所俘虏,他们忘记了一切,就 像鹰混迹于鸡中忘记了飞翔的本领。他们在自己缔造的 王国中走向灭亡。太舒适的环境,可能使我们忘掉自己 的本性,让我们堕落,腐朽,就像偷蜜的蚂蚁淹死在蜜 糖里。 • 19.《逆境造就灿烂的生活》:河蚌忍受沙粒的痛苦,孕 育了珍珠;雨燕经历了风雨的打击,练就了一双坚实的 翅膀。……逆境造就灿烂的生活。 • 20.有一则这样的谚语:“如果你想翻墙, 请先把帽子扔过去。”有位书法家对一位 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买来的 宣纸练字,你的进步会更快。” • 21.海明威以简约有力的文风著称。他曾说: “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用 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 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文章参考 • 1.生命之花,在逼迫中绽放 • 种子拒绝了泥土的温暖,破土而出,在风雨的洗礼 中长成参天大树;小河拒绝了大山的守护,向东而流, 在激流的催促下渐入大海。它们的价值在压力中得以实 现。 夏蝉沉溺于歌唱的快意,虚度光阴,当萧索的秋风 吹起,纷纷死亡;蝴蝶游戏于花间的芬芳,无所事事, 当绚丽的花朵飘零,魂魄无着。它们的生命在安逸中日 渐萎缩。 人,只有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庸人总把希 望寄托在明天,今天只用来挥霍;圣人却把今天紧紧抓 住,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用鞭子将自己驱赶,成就了 一番番伟业。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 些人,不都是身遭厄运之后,意识到人生的短暂 而大业未成,从而逼迫自己,绽放了人生的辉煌 吗?为他们立传的“太史公”,不也是身受极刑, 忍辱负重,在逼迫中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吗? 古往今来,绝没有一位伟人是在安逸舒适中 成就盖世功业的。他们无一不是在伟大理想的鞭 策下,同时间的斗争中,逼迫自己,用有限的生 命书写了无限的辉煌! • 那么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挥霍着 生命,又有多少人还原意选择压力与逼迫?歌舞升 平平息了壮志,庸庸碌碌蹉跎了光阴,在他们的意 念里,希望总在无尽的明天。理想的光辉依然耀目, 只是人们把它寄在幻想的将来;历史的宏图依然壮 阔,只是人们把它挂在冷落的墙角。 对人生金字塔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逼迫。选 择逼迫,不是给自己以重压,而是抓住机遇,珍惜 时间,不断奋斗。 练字的人,在最好的纸的逼迫下,往往能写出 更好的字。翻墙的人,把帽子先扔过去,常常能越 过更高的墙。战场上的壮士,在隆隆战鼓的催促下, 时时能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不留退路的逼迫,是 生命超越极限,创造奇迹的动力。 人生是一张纸,我们是书法家,想人生的纸上写 出最好的字,逼迫自己吧。 2.磨练之,成功之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 便便成功……”一首《真心英雄》唱出多少成功 之人的秘密——磨练。 你别看悬崖边上独立的孤松是那么的美丽, 那是因为在它破土而出时,与岩石做过严峻的抗 争。你别看蝴蝶的翅膀是那么的健壮,那是因为 在踏破茧而吃时,用尽了一生的力量在于茧做了 殊死的搏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 亘古不变的道理。没有十八缸水的磨练,怎么会 有书圣的称谓;没有闻鸡起舞的磨练,怎么会有 大将军的威武;没有十年寒窗苦读的磨练,怎么 会有诗仙的美誉。是磨练,让人们有了成竹于胸 的自信;是磨练,使人有个钢铁般的意志;是磨 练,使人走向了成功之路。 • 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成功之人 都有着惊人的毅力。以为他们都经历了血与智的磨练。 司马迁受宫刑,经过心灵的磨练,在长达十年的生活中 终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华佗尝 药,经历身心的磨练,在尝过的药中不乏有毒的,终成 发现了延用明朝的“麻沸散”;李时珍著书,经过精神 的磨练,在游遍大江南北为收集资料,终编成沿用至今 的《本草纲目》。 看过历史,再看看现在的人们。当年女排五连冠的 霸气至今令人回味,可谁又知道早一个个冠军背后,是 队员们经过多少个日夜练习的结果。韩国女子射箭队获 得几乎所有9个女子单项世界冠军,可谁又知道那“残暴” 的赛前训练是怎样忍受过来的呢。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仅 说的是戏曲演员,更是在提醒我们成绩的背后是意志的 磨练,别以为排球场上的轻轻一扣,射箭场上的小小一 箭,乒乓球台上的轻轻一打,那里面蕴涵着多少不为人 知的故事,是他们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 磨练之,成功之。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 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 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 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 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 当秦始皇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 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 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死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 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 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 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 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 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 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 声舞姿中。 •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 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 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 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 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 受吗? •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 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 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 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 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 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 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 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 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 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 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愿所有统治者都记住这句话。 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语句重组为一个以 “后世仁人志士”开头的长单句。(5分) •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 国诗人。 •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 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答案 • 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 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 人生如一场戏,有人在欢乐的歌舞里 沉沦,有人在悲伤的泪花中奋发; • 人生如一杯酒,有人在沁人的绵香里 沉醉,有人在干烈的火辣中狂放。 黄氏延绿轩 高启 • 葱葱溪树暗, • 靡靡江芜湿。 • 雨过晓开帘, • 一时放春入。 翻译: 溪边树木葱茏茂盛,江芜在微风吹拂下 摇曳起伏。下雨过后清晨打开帘,满野春色一 齐涌进房中来。 P113 15t 【解析】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故又号青丘子。 明初,朝廷召他修撰《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要提 拔他做户部侍郎。他力辞不受,因而为朱元璋所忌恨,找 借口将其腰斩,死时年仅39岁。 • “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 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一个“暗”字,写 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由于受溪水的滋润, 树木显得格外枝繁叶茂,与前面的“葱葱”相呼 应。第二句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写 “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富有韵 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而“湿”字为下句写“雨 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入”字运用拟人把 春光的浓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 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 用? •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 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 处。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 • 题目已将字词点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 用该词后的景象);富有韵律感,增强表 达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该词的好处)。 • 答: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 感,增强表达效果。 检测语言小结: • 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 • 表现景象② •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 • 突出主旨④ •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 •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 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 会,强加于“诗”。 •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 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 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阙题》 刘眘shèn虚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山道弯弯,伸向白云深处;春意浓浓,沿着清溪 流淌。清清溪水,常有落花漂过;阵阵花香,随 溪中流水飘向远方。而友人住处,门朝山路,那 样的寂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柳掩书斋,多么幽 雅,正宜山中隐居。在这空山密林之中,每当阳 光映照,树影参差,洒在衣襟上,清辉熠熠,何 等的舒适潇洒。 P113 1t 赏析 • 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 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 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 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 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 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春与 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 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 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 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 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 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 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 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至”字和“随”字。 它们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 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 繁花似锦的神情。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 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 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 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 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 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 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总括上面四句:开头 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 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 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 花香水香。 •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 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 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 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 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 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 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 学问的。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 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 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 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 象。 • 结束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来描写,“幽映 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 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在白天里,也 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 ‘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心致志读书的好 地方。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 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全诗都用景语织 成,没有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优美。 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了风景,给风 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 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 给读者开来了知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 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 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 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 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D “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 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 二句作简要赏析。(4分) • 参考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 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解释句意)。诗人将水 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分析手法), 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 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 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意境、情感) • 评分标准:解释句意、分析特色、概括句旨、联 系全诗,各1分。意思对即可。 好答案 • 这句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落花飘 向水面,带着淡淡的清香,随着清流 飘向远方,描绘出落花随水漂流的美 景,渲染了宁静清幽的气氛,表达了 作者高雅的情怀和闲适的心境。与 “清溪”“幽映”形成照应,表达含 蓄,意蕴悠长,使读者回味无穷。 3、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作一 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3分) • 细解:貌似考查形象思维,其实还是需要思辨的: “春”的含义是什么?“春”这个抽象的概念作 者用青溪来作比(较喻),化抽象为形象,内涵 丰富、含蓄而生动活泼。因此,我们在还原情境 时,在要求的40个字以内,必须得描写出实的 “春”,虚的“春”—— 实的“春”好写,虚 的“春”怎么写就颇费心机了。虚的“春”可以 这样写:春意盎然,随青溪淙淙地流向白云深处。 • 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 间,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 4、就诗中画线的句子,从情景关系角度写一 段鉴赏文字。(4分) • 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景的特点概括+ 具体描述+寄寓的情感。难点在概括(“一幅静 美的春景”),正确理解画面(对着山路的门无 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情感的准确 表达(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躲到深山做“读 书”这种“无用”的事情,说明衣食不愁,心境 平和,故曰闲适淡泊) • 答案:诗句借景抒情,描写了一幅静美的春景: 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 这样的景色寄寓了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 菩萨蛮·北固题壁 郭麟 •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 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 无? 作品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原系唐教坊曲。 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花间意”、 “花溪碧城里钟”、“重叠金”、“梅花句”、 “晚云烘日”、“菩萨鬘”等,回文体又称“联 环结”。双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初见于 《花间集》温庭筠词中。 ②北固:山名,在江 苏镇江,上有甘露寺。 ③侬:我,吴语。 译文: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 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替江流 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 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 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 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 能把她留住呢? P113 10t 赏析 • 这首词在形式上采用了拟人手法描 写江流绕着群山盘旋流逝远去以及 江中的帆船依流或行或停的景象。 作者形象地写出了江河流逝、群山 却似乎要百般阻拦,但却终究奔流 而去。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2分) 题干中的两句诗是对江流景色的描摹,写的是 远处的船帆像飞鸟一样停落在江面上,船停 泊的时候,江流仿佛也凝滞了。“江住”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便来源于江流平缓以 及诗人身在舟中不见水流。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 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 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 什么?(4分) • “愁”与“笑”都是作者心情的体现,因此解题 时首先要分析诗人“愁”和“笑”中蕴含的思想 内容。在上阕中,诗人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 以为之忧愁;下阕,当诗人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 自己的前行,叉乐观自信而笑。因此,由“愁”到 “笑”,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转变,并不矛盾。 • 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 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 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 笑。 ·寄 远 (杜牧)--09山东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南陵水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过了一会,风变 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 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正当旅 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 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P113 13t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 用?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 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 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 羁旅的孤独。烘托出客人思归之情,也为 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运用叠词, 增强韵律。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 简要分析。 答案1: 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思家。正当旅人心 境孤独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红袖女子 正在凭栏眺望,一下子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也 正盼望自己归家,于是思家之情更浓了。 答案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 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 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 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样一幅美妙 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 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 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 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P115 13t 译文: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 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 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夜凉了,送友人 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 照下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 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 愁绪。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 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 两个句子?(2分) •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 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 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之句 •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 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 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 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 “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 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 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 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 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 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 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 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 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送魏二 王昌龄 (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橘柚香 自古多情伤离别,哪堪冷落清秋节。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 凉的心情。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 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 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 ——江淹 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类诗歌的基本主题 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送别类诗歌的方法 与规律 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人送别的原因: 1、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 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2、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 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 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 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3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 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 迁等)某地” “留别(别)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 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 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 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 等。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 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 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 阳、西风、美酒、春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四、送别诗中的情感 • 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 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 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 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表明自己的心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情、 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 •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 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劝勉, 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 的孤寂、惆怅、落寞。 • 送别诗特点: •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 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 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 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 人的思念。 •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 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五、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托物寓情等 •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等 •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等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2: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4: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5:比喻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六、送别诗的问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 问题类型一 •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用“青山” “白水”青白相间,色彩 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 ”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 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景。 • 问题类型二: •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 哀愁的子规。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 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 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鉴赏步骤 。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 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 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 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 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 作用? • 问题类型三 •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离愁。 “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 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 “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 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 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 问题类型四 • 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 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 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 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 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 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 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 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 景物:“杨柳”、“杨花”、“风 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 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 的深长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问题类型五 •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 • 送别诗常用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渲染,白描、 • 比喻、拟人、夸张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 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鉴赏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 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 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 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 关切和思念。 峡口送友人 (10年天津卷)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通过描写峡口暮春落花景象和诗人泪湿衣襟,抒发 送别伤感和不舍之情 。 通过来时“同为客”现在成为“送故人”,身份的变 化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 送蜀客 (10年天津卷)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试赏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反衬。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剑南清新 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提示语注意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 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 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 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 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 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 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凄清感伤之别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 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 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 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 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 清新乐观之别 凄清感伤之别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 请说出理由。 答: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楚山孤零零的伫立在江畔”的图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 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瑕,用它 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渗透身世际遇 之别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第一,长亭、谢亭、劳劳亭、灞陵亭、南浦。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 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 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第六,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 凄清感伤之别 清新乐观之别 渗透身世际遇之别 内 容 手 法 渲染 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寓情于景 小重山·端午 舒頔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 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 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P115 14t •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 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手臂唱 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谁还在端午节追悼 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 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是悲 伤,没有人理解,只有在大树底下乘凉。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解析】本题是对要害词语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的理解,联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 “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 不难理解。 • 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 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 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 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 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联 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目说的是 “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对比或衬托应该说 是准确的。 • 手法:对比。简析:上阕写了在端午节忙着弄艾 草香蒲,系五彩丝的欢庆景象。下阕写了读《离 骚》时总有些许感伤,没人能理解屈原。上阕中 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 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 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 可) 作业 P115 8t • 关河令 周邦彦 •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 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 醒,如何消夜永? •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 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 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 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 一致了。 •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阕 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 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的“孤 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 里行间。 【译文】 • 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 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我一个 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 爽的秋声。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 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 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 息。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 屋子。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 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 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 • 翻译: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俗话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 来。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时晴向暝” 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时”,是片 时、偶尔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 •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 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 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伫”,是长时间的 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连大雁都踪迹全无, 节令该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水 阔云深,雁影都无,自然也不无从收到远方的安 慰了。 •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夜色深 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只有 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孤灯” 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 心理。 •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借酒消愁,是麻醉 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醉了的时候,可以忘 却一切烦恼。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虚而入了。哎!这 漫漫长夜, 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 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 2上阕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 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 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 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 1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 2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 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 加愁, • 3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 分。 答题步骤: • 1明确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 2根据诗句中所写与情感相关的 意象,来解析情感要点。 • 3总结这种情感。 •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 页装潢的画册。 •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 鹭鸶及水乡景色。 •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P114 6t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 赏析。 •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 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 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 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 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 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 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 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 的,给2分。 • 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 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 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 由。 • 1不恰当。 • 2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 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 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 度逼真。 • 3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 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 蝶恋花·出塞 • [清]纳兰性德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 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 老丹枫树。 •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 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 照深秋雨。 •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 答案角度提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 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 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 中意象作 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 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 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 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 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 “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 之成理也可。 •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 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 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 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 言、技巧、情感。 比兴 • 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就是比 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 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典故 • 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 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 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 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 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包括事典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 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 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和句典(引用或化 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 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1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 2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 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 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 目的等,才方便答题。 4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 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 晓至湖㈠上 • • [清]历鹗 •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 • (选自《清诗选》) •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 •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 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 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 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 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 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