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 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 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 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 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 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 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 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 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文中“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和“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是选择关系,而选项变成承接关系,错误,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孟德斯鸠只是指出“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并没有说“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并不公平”。B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不是他给欧洲人信件中的内容。C项,“……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从“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无法得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这一结论,且“并没有任何作用”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错误,文中第四段说的是“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选项忽略了“几乎”这一限制词。B项,“……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应是体现出来的“平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应是“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科举制度的影响”,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预演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 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我心里暗想。‎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声。‎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 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 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边点着烟,一边坐在沙发上。‎ ‎“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 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腔调。‎ ‎“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骂起人来活像个卖货的娘儿们”‎ ‎“你怕什么!在饭馆一坐,就能吃个酒醉饭饱……可我怎么办?”‎ 我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 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 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在我面前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4. 小说的开篇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小说以“预演”为题有什么深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 有人说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技法,以巧妙的叙述和精巧的结构来记述事件,平添了许多神采,亦增无限雅趣。请就小说中使用的“含而不露”的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追叙,通过追忆往事,表现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 ‎ ‎5. “预演”是对父母的模仿,包括内容、腔调,可谓惟妙惟肖;“预演”既是孩子的父母往日生活的再现,又是孩子未来命运的暗示。 ‎ ‎6. 作者描写了老同学一对儿女的一场游戏,老同学没有正面出场,可作者在叙述老同学的儿女卑俗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爸爸和妈妈”的游戏中,不露声色地展现了老同学的形象;作者几乎未加一句评价议论,却让读者在啼笑皆非而酸楚中鄙夷老同学的作风;轻轻几笔形象叙述,便把个人修养问题提升到了关心下一代成长的高度,全文看似均是描述,却让人感到雄辩的力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小说的开篇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然后找到开篇的内容,把握如下问题: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与下文的关系是什么。小说开头说“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从第二段第一句话可知,这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作者从十五年前的事情入手来写,这属于追叙往事;作者写了二人是老同学、是同桌,一起坐在最后一排课桌,一起冲老师的后背做鬼脸,一起参加期末的补考,表现二人的调皮,而且可以看出二人关系的亲厚,这也是“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为下文写老同学如今的生活做了铺垫。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预演’为题有什么深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然后分析标题的命名方式以及标题的字典意思,再到文中找到与标题对应的内容,最后分析标题的深意。“预演”意思是“在正式演出前试演”,这是以事件来命名,从文中来看,“预演”中参加演出的两个孩子,演出的既是他们父母的现实生活,也是这两个孩子的未来命运;老同学的两个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再现了父母的日常,他们模仿父母说话的腔调,模仿父母所做的事情,既再现了孩子父母的往日生活,又暗示了这两个孩子未来的命运。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说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技法,以巧妙的叙述和精巧的结构来记述事件,平添了许多神采,亦增无限雅趣。请就小说中使用的‘含而不露’的手法谈谈你的理解”,然后理解“含而不露”的意思,再结合文本从叙述的方式和精巧的结构来分析。所谓“含而不露”是把自己的本来意思隐藏起来让别人去寻思,考生要思考如下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而真正要表达的什么,文中出场的人物是谁,真正要写的人又是谁。从文中来看,小说通过一对儿女的游戏巧妙展开情节,表面是写孩子的游戏,其实展现的是成人的生活,表面塑造了两个孩童的形象,实际上要展现的是老同学这个没有出场的人物形象,既侧面表现出“老同学”的生活境况,又使“老同学”的形象更生动传神——不注重个人修养、生活散漫没有责任心;对老同学这个人,“我”几乎没有一句评价性的话,但让读者在孩子的表演中看出“我”的态度;文中看似写的是孩子的游戏,写的是老同学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把小说的主旨提升到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上,警示人们注重自身言行;文中全是叙述,但其中有让人无法反驳的雄辩力量。‎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 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B.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C.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D.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是称庙号。‎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 C. 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的位置,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 D. 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如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B.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 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骗陈友谅说愿做其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 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答案】7. D 8. B 9. C ‎ ‎10. (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2)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这段话是说“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太祖”“江”“将士家属”“和州”“茂才”“采石”“之”“常遇春”“天宁洲”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和州”为地名,为“留”的宾语,“和州”后断句,排除A、B两项;“立寨天宁洲”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立寨(于)天宁洲”,应在“天宁洲”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D项。‎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B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可见并没有亲自送信,而是派仆人送的信。故选C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以”,因为;“兴”,兴起;“命”,任命;“为”,动词,担任;“兼”,兼任。第二句,“遮”,拦住;“薄”,迫近,引申为“进犯”;“力”,奋力,竭力;“之”,代词,代张士诚;“拔”,攻克;“淮安平”是被动句,即“淮安被平定”,或译为“平定淮安”。‎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晋升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由于战乱纷起,老百姓不能正常地从事农业生产,军队缺乏粮食。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乘胜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从北面追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②帝乡,此处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 )‎ A. 诗人漂泊在外,偶见一枝杏花,触动他浮想联翩。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艺术手法相同。‎ B. 诗人并非不爱鲜花,不爱春天,奈何花开易落,青春即逝,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怎不令人“难堪”。‎ C. 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独自盛开的杏花,难道不感到几分孤独寂寞吗?‎ D. 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及往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诗篇借杏花托兴,层层联想,笔法委婉细腻。‎ ‎12. 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A 12. ①惜春之情。红杏绽放,娇莺欢啼,但“蝶未游”“人难留”,徒又春景。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漂泊,逢春“难留”,其处境恰如花开并无蝶赏的杏花一般孤寂。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 项,“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艺术手法相同”错误,本诗“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写的是乐景,抒的是哀情,这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而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的是乐景,抒的是乐情,这是正衬,乐景衬乐情。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如下:通过……表达因……而……的情感。首联“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中“红艳出墙”与“行人正独愁”对比,满怀的愁绪开篇宣泄而出;颔联“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用拟人的手法,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了感情,点出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颈联“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黄莺与蝴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寒蝶未游”赞叹杏花春寒陡峭,不图万枝丹彩的品性,不见采蜜的飞蝶,只有黄昏归巢的黄莺。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诗人由眼前的春色美景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树万树红杏的绚丽迷人景色,又与“澹烟笼日暗神州”形成鲜明的对比,薄薄的烟雾笼罩着朝阳,神州大地春色满园的气象变得一片黯然。一个“暗”字使本诗的情感飞跃,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托出了诗人深刻忆念和留恋着长安的生活,并且心思仍然萦注于朝廷,为朝廷担忧。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总览此诗,考生可以围绕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等方面分析诗人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 ,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个物我混同的朦胧境界。‎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南阳诸葛庐 (2). 西蜀子云亭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庐”“蜀”“迷”“托”“誉”“非”“沮”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14.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下列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 A. 山、石、水、火、车、马 B. 旦、武、卡、休、忐、森 C. 中、上、下、刃、本、寸 D. 闻、放、颈、管、裹、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造字法的原则来辨析字形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下列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然后要回顾四种造字法的特点,再分析四个选项。象形,“独体造字法”,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A项,“山”“石”“水”“火”“车”“马”都是独体字,属于象形字;C项,“中、上、下、刃、本、寸”都是独体字,属于指事字;D项,“闻、放、颈、管、裹、载”都是合体字,且字中包含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属于形声字;B项,“旦、武、卡、休、忐、森”都是合体字,都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属于会意字。故选B项。‎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① 它 ② 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 ③ 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④ 这种强健的生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 ⑤ 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 ⑥ 是一个重要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此 不是 而是 ‎/‎ 而 更 B 因为 既是 也是 而 ‎/‎ ‎/‎ C ‎/‎ 不是 而是 而 但 也 D 因此 既是 也是 当然 但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语段,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搭配,最后采用排除的方法进行选择。第一处前面说“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后面说中国文化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前后属于因果关系,前为因,后为果,中间要使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这就排除C项;“因为”是表原因的,而此处需要表结果的关联词,排除B项。第二处和第三处,这两处是对“中国文化”的分析,“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而是”和“既是……也是”都表并列关系,但结合语段来看,“中国文化”显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故不能使用“既是……也是”,排除D项;且语段后面提到“这种强健的生命力的成因”,一是“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二是“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由最后一句“是一个重要原因”可知,后一个原因应比前一个原因更重要,故应使用“更”。故选A项。‎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园里草长莺飞,碧水荡漾,可是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却各自攀上春树照相,真是焚琴煮鹤。‎ ‎②柳是和顾惜都是明末清初的才女,如果时光让她们相遇,说不定能成为情同姐妹的竹马之交。‎ ‎③我们毕业之后考进不同的高中,分别已久,但你们音容宛在,让我不禁时时怀念那时的美好。‎ ‎④临近高考,每位高三学子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作为榜样带动了学弟学妹们,实在是值得表扬。‎ ‎⑤他是技术骨干,什么活到他手里,他只要一瞧,就能很快完成,真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程度。‎ ‎⑥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中展出的藏品,都精巧绝伦,其技艺真是鬼斧神工,令人难以想象。‎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句中说这些姑娘罔顾园里的美景而做出“攀上春树照相”的行为,符合语境。“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前面说他是“技术骨干”,显然是显然他技术的高超,符合语境。“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句中形容《国家宝藏》中展出的藏品,符合语境。“竹马之交”,形容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句中二人同为女性,属于使用对象不当。“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句中形容同学,对象不当,且语境不合。“无时无刻”意思是“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句中意思表达反了,应在“无时无刻”后添加“不”,“无时无刻不”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对教师李林参与社会考研辅导活动,学校将作出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B. 彩票公益金严禁虚报套取、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公务接待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营利活动以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支出。‎ C. 威海一些拉面馆自愿倡议发起的“爱心拉面”公益活动,目前,威海全市140余家拉面馆中的104家已自愿加入“爱心拉面”行动中。‎ D. 从毛泽东的目光中,仿佛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一种睥睨天下的风采了——尽管,跟随他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不过7000余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对教师李林参与社会考研辅导活动”成分残缺,应在“辅导活动”后添加中心词“……的行为”。C项,“威海一些拉面馆自愿倡议发起的‘爱心拉面’公益活动……威海全市……”结构混乱,第一句话的主语是“‘爱心拉面’公益活动”,句中没有谓语,话还没有说完就另起话头,下一句的主语就改为“威海全市140余家拉面馆中的104家”。D 项,“从毛泽东的目光中,仿佛已经能够感受到”成分残缺,属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的类型。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惑  ②垂髫  ③花甲  ④加冠  ⑤而立  ⑥古稀 ⑦半百  ⑧耄耋 A. ⑧⑥③⑦①⑤④② B. ⑧⑥⑦③⑤④②①‎ C. ②④⑤①⑦③⑥⑧ D. ②⑤①④③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这些词语所指的具体年龄,再进行排序。①“不惑”是指四十,“四十而不惑”;②“垂髫”是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③“花甲”是指六十。④“加冠”,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⑤“而立”是指三十,学有成就。⑥“古稀”指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⑦“半百”指五十,如“年过半百”。⑧“耄耋”,八九十岁。由此可知,按照年龄由小到大应为②④⑤①⑦③⑥⑧。故选C项。‎ ‎19.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间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 唯有南风阳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出自宋代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比拟的手法。A项出自宋代黄庶的《探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风当作人来写,意为春风拿着神奇的剪刀,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C项,出自宋代秦观《春日》,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运用比拟的手法,把芍药和蔷薇都写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人或物。D项出自宋代刘攽《新晴》,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招呼不打一声,推门而入又翻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下列这首诗,诗句都不完整,试选取恰当的内容补充之。( )‎ 清溪流过___ ___ ,空水澄鲜_______。‎ 隔断红尘___ ___ ,白云红叶_____ 。‎ A. 两悠悠 一色秋 三十里 碧山头 B. 碧山头 三十里 一色秋 两悠悠 C. 碧山头 一色秋 三十里 两悠悠 D. 三十里 两悠悠 碧山头 一色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这首诗,诗句都不完整,试选取恰当的内容补充之”,然后看所给的诗歌是什么体裁,再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内容进行选择。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押韵的角度来看,绝句一般是一、二、四句尾字押同一韵,分析尾字来看,“头”“秋”“悠”押韵,这三个字所在的短语应放在一、二、四的位置,这就排除B项,因为“三十里”如放在第二句中,那“里”就不符合押韵的原则;再看诗歌的内容,“两悠悠”暗示句中应有两个意象,“清溪流过”中只有一个“清溪”,故“两悠悠”与之不合,排除A项;“空水澄鲜”也只有一个“空水”,与“两悠悠”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后会无期》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可以只看对错,无畏无惧,无问西东;“大人”则意味着必须( ),尽量让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我们这个社会多的从来是关心“值不值得”的人,而鲜有敢问“对不对”的人。少年韩寒的意义,不在于退学,而在于他在问“对不对”。如今的“大人”韩寒也没有什么错,只是他已经( ),他终于“泯然众人”了。‎ ‎【答案】 (1). 小孩才分对错 (2). 计算利弊和投入产出 (3). 放弃了“对不对”的追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的整体内容,再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句式和内容来确定填写句子的句式和内容。第一处,需要填写的是《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而对于这句台词,后面有具体的阐说,由后面“小孩……大人……”可知,这句台词应是与“小孩”“大人”有关,而台词中已经给出了关于“大人”的一句,考生可以模仿这句的句式并结合后面有关小孩的内容进行拟写;第二处,前面使用分号,这也就意味着前后的内容应属于并列关系,再结合“大人只看利弊”“尽量让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最大化”可知,大人应是计算利弊和投入产出;第三处,前面说韩寒在问“对不对”,接着说“如今的‘大人’韩寒也没有什么错”“他终于‘泯然众人’了”,此处应是填写成为“众人”的韩寒的表现,那么这众人是什么样呢?前面已经说了,“多的从来是关心‘值不值得’的人,而鲜有敢问‘对不对’的人”,可见此处应是说“放弃了‘对不对’的追问”。‎ ‎22. 下列图标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 。(2分)‎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 。(1分)‎ ‎②学校: 。(1分)‎ ‎【答案】(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 ‎(2)略 ‎【解析】‎ 第(1)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语言表达准确与否的能力。解答时,必须认真观察图表,特别要注意一些文字、数字的标注,这有助于准确理解图表的意思,然后按题目要求用明确简洁的话表达出来即可。第(2)题考查的是综合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如果对社会在汉字书写方面的要求没有感知,或者对学校关于汉字教学的情况没有一定的了解,就不好作答。好在,这个题的开放性较大,未必只有一种答案,但无论哪种答案,都必须符合实际,并言之有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三种。一是欲望关系,占有的欲望,如见美食就想吃,见好衣就要穿,猎人见了老虎就想捕杀它。欲望关系是以占有、牺牲对象为前提。二是研究关系,只想弄清对象的真相、规律,并不占有或牺牲它,这是科学的任务。如动物学家跟踪老虎,只是为了研究,绝不干涉老虎的行为。三是审美关系,只是欣赏,并不占有,也不想对它做更深研究。黑格尔称之为心灵的美感。我们从欣赏的角度看老虎,也只欣赏它的花纹、雄姿,而绝不会有捕杀的欲望或研究的耐心。‎ 这三种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你更赞赏哪一种?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 欣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世界充满着美好。而当我们用冷漠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我们根本发现不了世界,因为那样,在我们眼中没有世界,只有自己。‎ 那么所有的爱、所有的感恩、所有的信任都将化为泥水,随时间流去,不复存在。‎ 人,应当是生活的欣赏者。作为一个欣赏者,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有一位篮球运动员,当进行完一场比赛以后记者问他:“你认为今天的表现如何?”他微笑着回答记者:“我很满意。”记者便嘲讽他:“那么您认为像今天的表现已经是您最好的发挥了吗?”他摇摇头说:“不,我满意我今天的表现,但并不代表我知足了,我会继续地去挖掘自己。”后来,这位篮球运动员打进了NBA。‎ 他就是安东尼。这就是一位欣赏者的姿态。欣赏自己并不是一味地去肯定自己,人不能总满足于现状。欣赏自己是对自我的一种鼓励,告诉自己可以继续前进的理由。成语“毛遂自荐”不也是欣赏自我的一种体现吗?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是骄傲的谦卑者。‎ 这是欣赏者高傲的姿态。作为一个欣赏者,其次就要学会欣赏他人。就像孔子,已经满腹经纶,但他从未骄傲,看不起他人,或者认为别人都低自己一等,相反,他懂得欣赏他人。他到处求师,看到别人优秀的地方便求师于他,虽然这些师没有孔子的贤德。这也是他能成为我们心中的“圣人”最重要的原因。欣赏他人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追求,对他人的一种肯定,懂得欣赏他人的人,才能不断追求完美。‎ 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当别人问阿里巴巴公司的总裁如何看待自己的对手企业时,他直言不讳地回答:“我十分欣赏他们。他们的管理体系十分出色,他们的公司比我们晚创办五年,现在能与我们竞争,真的十分了不起。”我想这样的话并不是客套,因为他们在竞争中能够欣赏对方,看到对方优于自己的地方,然后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阿里巴巴的年收益已经达到了14亿元。‎ 这也是一个欣赏者的姿态,懂得欣赏对手的欣赏者。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懂得前进,只会满足于现状,也只能停留在原地。过于欣赏他人的人,不懂得变迁,只会将他人的长处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也只能停留在原地。这两种人就等同于漠视者。只是那两种人认为什么都是好的,漠视者则认为什么都是坏的,同样他们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看物。这样的做法是愚昧无知的。所以,欣赏也要掌握一个度。‎ 作为一个欣赏者,必须明白一句话:“世无完人。”也许这一方面他比你强,另一方面却比你弱。“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这就是欣赏者的姿态。欣赏者是命运的主宰者,欣赏者用一颗炽热的心和真实的灵魂去生活着,他们拥有梦想与信念。‎ 我知道,我们都将是“骄傲”的欣赏者。我们都将拥有欣赏者的姿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这三种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你更赞赏哪一种?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这里既有内容的指向,也有文体的指向,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来分析三种人与外界的关系,从中选取一种进行立意。首先来看材料,材料列举黑格尔《美学》中有关人和外部世界的三种关系,一是欲望关系,展现出人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欲望,如果说对外部世界的占有、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的话,那“欲望关系是以占有、牺牲对象为前提”这一暗示则表明了出题者的情感态度,显然这种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二是研究关系,这种关系的目的很明确,即“弄清对象的真相、规律,并不占有或牺牲它”“只为了研究,绝不干涉”,这是一种客观冷静的的态度,即对外部世界持有探索、追求的态度,这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态度值得提倡;三是审美关系,即“欣赏”,不占有,也不做更深研究,用欣赏的眼光来感受外部世界的美好,这种关系也值得提倡。虽然出题人说“这三种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你更赞赏哪一种”,但显然出题人倾向于“研究关系”和“审美关系”,故考生可以从这两种关系角度来分析立意。接着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论述类的文章,这就需要确立明确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论证的时候要有理有据。最后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材料要求写作论述类文章,而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即用哪种态度来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然后采用对比的的方式进行论述,将两种关系进行比较来突出自己认可的那种关系,如“欲望关系”和“审美关系”进行对比,来突出“审美关系”;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的时候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参考立意:‎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探索研究外部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外部世界的正当欲望可以促进人的提升。‎ 素材:‎ 前年北京奥运会,去年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强大阵容,今年上海世博会,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良好势头,GDP总量跃升世界排名第二,所有这些,让有些国人在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时有点头脑发昏。大谈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乃至动辄中国不高兴的言论,不断在耳边聒噪。反思近代以前中国如何看待与应对外部世界的问题,也许会让人清脑明目,放正中国与世界的位置。‎ 周天子声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中国中心论已有足够的历史资源供其利用。作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中心论就是自居为天下的中心,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是宗主与藩属的君臣关系,中国周边的四夷(无论是民族,还是国家)应与腹地一样,只有来朝进贡,俯首称臣,才是天下之正义。贾谊有一段议论虽针对汉初形势所发,在古代中国却有普遍意义: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车舟之所达,人迹所至,莫不率服,而后称皇,也就是说,凡天子者,天下之首;蛮夷者,天下之足。‎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