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三轮冲刺文考前三个月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一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披沙拣金,合理加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一 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披 沙拣金,合理加工 复习要点 掌握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信息整合加工的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三年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 2014 年 新课标 全国Ⅰ 《科学巨人玻尔》 文中说:“玻尔领 导的哥本哈根学 派具备了一个科 学学派应有的优 秀特质。”请结合 材料,具体分析哥 本哈根学派有哪 些“优秀特质”。 ①拥有站在学术 前沿的核心领导 人物。②有堪称骨 干的科学家群体。 ③创造了独特的 学术精神。 2015 年 全国Ⅱ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曾赋 《远征》二首以明 志。诗中涉及哪些 历史人物的事迹, 又表达了什么志 向?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理解。 ①第一首借诸葛 亮远征平定蛮夷 的事迹,说明自己 率领的是正义之 师、威武之师,表 达了荡平敌寇、解 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 皇开拓疆土的事 迹,表达超越秦 皇、弘扬国威的壮 志,抒发了澄清宇 宙、安抚黎庶的气 概。 2016 年 全国甲 《吴文俊的数学 世界》 对我国的数学基 础教育,吴文俊有 ①基础教育应着 重引导学生深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哪些心得?请结 合材料简要概括。 学习、探究的兴 趣;②数学教育要 有利于系统学习 和深入理解数学, 而不是海量题目 训练和追求竞赛 获奖;③现行奥数 教学方法太功利, 且无法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和训练 数学思维。 2016 年 全国丙 《一代通儒顾炎 武》 从《日知录》的成 书过程来看,顾炎 武治学有什么特 点?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 ①坚持独立思考, 注重学术创新,从 不蹈袭前人;②积 少成多,不断增 改,务本求真;③ 严谨笃实,勤勉治 学,持论公允,留 待后人检验。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未明示答题范围,但通过引述文本语言,表明了阅读与答题范围。如 2015 年全 国卷Ⅱ提到戴将军写的《远征》二首,2016 年全国甲卷中的“数学基础教育”“心得”等 点明了范围。 (2)答题指令要求清楚:要么为“具体分析”,要么是“简要概括”。 (3)对传主分析概括的主要是其学术思想及理想志向等方面的内容。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 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特点: ①体现了对文本材料的高度概括,有从文中摘引的个别词语,但大多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 材料的精准概括。 ②多点答题,要求齐全。答题要点至少三个。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 a.要点不全。多数只答出了两点,应因分赋点,答出至少三点来。 b.过于依赖从原文摘引回答。如 2016 年全国丙卷①②两点均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作为高 考试题,显然不只是靠摘引来回答的,应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 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清末教育家许承尧 许承尧一生经历坎坷而丰富。许承尧生于富商大户、书香门第,其高、曾祖曾经营盐业, 家资富足,为唐模大户。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四书五经,16 岁为徽州府庠生。21 岁时中 光绪甲午科举人,拜当时的著名学者汪宗沂为师,与同学黄宾虹、汪鞠卣相交莫逆。光绪三 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905 年,清廷宣布终止科举考试,许承尧 成为清代最后一科翰林。 许承尧所处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丧乱的时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并为改变国 家贫弱现状做出努力。许承尧认为,教育为富强之本,改变现状的最好办法是兴办学校。他 说:“教育普及者,国民之炉冶,而增进民德民智之喤导也。”教育是兴国之本,“无本之 木必倾,无源之流必涸”。那么,教育普及从哪里开始呢?他认为应该“始于蒙、小学”, 然而“无师范生,蒙、小学无由兴”,故“师范为尤要”。于是,他在创办新安中学堂的第 二年,又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创办了徽州府紫阳师范学堂,这是安徽省第一所中等师范学 校,今日徽州师范的前身。他亲任监督(校长)。在成立日发表《告诸生文》,勉励学生“爱 国、爱身、爱时”;要求学生“崇公德,明公理,守秩序,戒偷惰,除嚣张”,这同今天强 调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不谋而合。 1905 年,他首先在当时徽州府城创办了新安中学堂,该学堂成为安徽省最早创办的中 学堂之一。他亲任监督,并聘请时在芜湖的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宾虹、陈去病、陈钝等来 学堂担任教习(教师),开设修身、经文、国文、英文、历史、算学、植物、图画、体操、理 化、法制和理财等十多门课程。闭塞的徽州眼界为之大开,府属六县甚至其他邻县的优秀子 弟纷纷慕名入学。新安中学堂由于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加之办学有方,师资 力量雄厚,一时声誉鹊起。1914 年,新安中学堂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三中学;1928 年,省立 三中与省立二师合并,易名为省立二中,校址在今休宁万安。这就是后来的江南名校徽州中 学,今日黄山市五所省示范高中之一的休宁中学的前身。 许承尧还在家乡唐模帮助其祖父许恭寿创办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校。端则女校的创设, 开创徽州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时任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 则自许氏”。 许承尧反对满清专制,与同盟会成员陈去病、陈鲁得、汪鞠卣、黄宾虹等人秘密在新安 中学组织成立黄社,以研究学问为名,推行新学,开展反清活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1913 年,许承尧赴甘肃。先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代理兰州道尹、甘肃省政 务厅长、渭川道尹等职。1924 年,因为不满官场黑暗,愤而去职回京。同年由北京返回故 里歙县西乡唐模,自此,绝迹仕途,以著述终老。 许承尧对老百姓的疾苦和不幸有着亲身体会,对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 识。他通过不同渠道为解决人民疾苦做出努力。1934 年,徽歙地区大旱,他出面呼吁旅沪 同乡会捐款捐物,购买面粉进行救助。他还拿出许氏宗祠粮仓的积谷,采用“以工代赈”的 方式组织村民疏浚村中的檀干溪和“小西湖”,帮助村民度过灾荒。许承尧关心民众疾苦, 热心于社会公益,为造福桑梓做的付出,至今为人纪念。 许承尧晚年还挂名安徽省政府顾问,把为民请命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联合歙县地区 名流向当局多次上书,要求在灾祸频仍的年份减轻百姓赋税,受到国民政府当局的重视,从 而减轻了徽歙地区老百姓的负担。许承尧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露政府当局 对人民的盘剥,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光明未来的渴望,爱国爱民的 拳拳之心昭然纸上。 回到歙县唐模故里之后,许承尧致力于徽州文物保护和收藏、乡邦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1946 年 7 月,许承尧病逝于唐模家中,终年 73 岁。(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承尧一生著述甚丰,曾参与《安徽丛书》编刊,有《歙县志》十六卷、《疑庵诗》十卷 等。《歙县志》收入徽州经济史料十分丰富,且大多记载精确,因为其绝好的史料和文献价 值,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县志”之一,在方志编纂史上有比较高的地位,被后辈学者视为徽 商研究的重要参考。 ②许承尧着力书画艺术,开创“新安画派”研究之先河。许承尧工汉隶,吸收了古人的书法 精华,书法作品用功深厚,书体精妙细致,行书淳雅安详,有金石余韵,尽显苍茫古拙之气。 许承尧对于“新安画派”的研究,是从不遗余力地搜集这一艺术群体的名作和资料开始的。 许承尧更醉心于研究他们的艺术和思想,并就自己的研究心得和黄宾虹以书信的方式展开讨 论。 ③许承尧一生作诗甚多,且造诣深湛,尤其是旧体诗作,颇得当时名家赞誉。钱仲联论晚清 诗人,高度评价了许承尧诗歌的影响。其诗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为人所称道。 1.许承尧开新教育之先声,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教育家,其革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教育理念先进。他认为教育是兴国之本和富强之本,重视素质教育,勉励学生“爱 国、爱身、爱时”,要求学生“崇公德,明公理,守秩序,戒偷惰,除嚣张”。②进行一系 列的教育实践。他首创新安中学堂,聘请革命志士担任教师,开设十多门课程,令徽州眼界 为之大开;协助其祖父创办端则女校,开创徽州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兴学育才福荫世代 ——记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 改革开放之后,在这个“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海外乡亲慷慨捐资,建设故园,蔚然 成风。田家炳先生就是其中爱国爱乡的一颗明星。 田家炳先生于 1919 年出生在广东大埔县的一个偏僻山村,1935 年漂洋过海,定居越南, 与同乡合办“瓷土公司”,从事大埔瓷土的外销业务。 四年后转徙印尼,从事橡胶行业。 他精心经营,仅十多年光景,便一跃成为出色的年轻实业家。50 年代后期,移至香港。他 经过认真调查考察,深谋远虑,从熹微的曙光中,看到未来的光明前景。加之脚踏实地的实 干苦干精神,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鸿图大展,跻身富翁行列。 田家炳先生不忘“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初衷,热心公益。仅在故乡大埔,他兴 办教育、卫生、电视、文化、交通等公益 60 多宗,捐资额总共 3 000 多万元。之后,他又 把资助建设故乡的概念扩展到全广东省和全国范围。如广州市、韶关市和梅州市,他都踊跃 资助兴办教育、卫生、交通等事业。在北京等省市,同样有他的捐建项目。如捐出数百万元, 协助当地政府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市生物标本馆。在港台,田先生也同样慨允数千万元, 先后兴办了田家炳体育中心、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幼儿园、田家炳老人活动中 心等。总而言之,这位慈善家的奉献是没有地域的,他的慈善公益行为,受到各方人士的赞 誉。 田家炳虽然出身书香世家,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喝的墨水不多,因此,他对子女的 要求甚为严格。 他有五子四女,都受过高等教育。除五公子留美发展外,长子、次子、三子、四子都在 香港经营田氏化工工业。由于他的子女全部掌握了高深的文化知识,其创下的实业,也能得 到不断的开拓和发展。 田家炳先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深感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有文化知识,因为知 识是开拓事业的指路明灯,正如前人所言:“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 人们要掌握知识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所以他的捐资很大部分放在兴学育才上,做了四件善事 —— 资助兴建各类学校,提供良好的育才园地,此其一也。家炳先生在其诞生的故土,除兴 建托儿所、幼儿园和多所小学外,还建了家炳一至五中和玉湖中学共六所中学。在大陆、港 台,都是斥资巨金建校园,为当地政府分忧。资助兴建“空中讲台”,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 此其二也。提供“双奖”基金,鼓励师生拔尖,此其三也。他在故乡,从 1989 年起,每年 提供一定基金,专门输送 20 名高中毕业生到广州高等学府就读,毕业后回家乡服务。建立 培训基地,提高校长的素质,此其四也。当他了解到广东省有 5 000 多所中学,便主动捐资 在广州兴建了八层的“广东省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对全省校长进行轮训,为促进 教学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基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在 1 000 多年的华侨史册上,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他们爱国爱乡的优良美德,世代相 传,彪炳千秋。 孙中山高度评价曰:“华侨有功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但广大华侨的爱国爱乡 之情,往往受历史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他们在世义举不断,离世后善事即告终。田家炳能 借鉴历史,高瞻远瞩,首创了“兴办公益,世代不断”的壮举。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 数不饶人,算盘子不饶人。”田家炳先生为了慈善事业世代不辍,于 1991 年就立了遗嘱, 指定把四幢工业大厦捐出,只留下化工厂给子女继续经营。同时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机构,建 立了董事会,由专职董事管理。凡在各地捐建项目,均由受捐单位做出预算,交董事会审核 后,逐一实施,并代代传下去。这一伟大创举,为广大侨胞、港澳台胞中的实业家世代造福 社会、造福人类树立了榜样。 在香港这个世界游客云集之地,若站在芸芸布衣行列中,根本看不出田家炳先生有特殊 身份。凡往港探亲考察的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生熟内外,经联系他答应相见的,都亲自 迎送。他虽年岁已高,商务缠身,甚为繁忙,但对客人尊为上宾,亲自陪同,共席相聚。遇 上无闲暇,不能亲临,他都委托代理人替其接见。 笔者在壬申岁首往港探亲考察,慕名去拜访田老先生,通了电话,说明来意后,他首先 表示欢迎。但同时说明,他因公事急需外出,暂无时间会见,深表歉意。随即问及笔者离港 日期,并说会派人约我见面交谈。笔者作为小字辈,又和田老先生素未谋面,首次接触,听 到如此热情的话语,确实非常感动。 不久,田先生即派其基金会的董事房德昭先生代表他老人家专程来访,并再次表示歉意。 此情此景,使人终生难忘。 行文至此,笔者联想起一句谚语:“把桂花装进瓶子里,它的香气还是射向四方。”(取 材于“中国人物传记网”,有删改) 2.综观全文,你认为田家炳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于经营,有眼光,且有踏实实干精神。早年创业,从越南到印尼再到香港,凭借 智慧与苦干,跻身富翁行列。②慷慨无私。大范围、多领域的捐助行为。③重视文教。捐助 侧重于教育领域,且重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④待人谦逊、平易、诚恳。对于来访者,不论 职位高低,不论生熟内外,尽可能地亲自接待迎送。 核心题点一:准确筛选,合理加工 (一)准确筛选 1.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2.在筛选区间内划分层次,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根据题干定出筛选信息的区间后,在区间 内划分层次,往往一层就是一个答题要点。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往往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往往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往往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往往就是答案。 3.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 4.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5.心中要有分值意识。课标卷一般情况下是答出一点给 2 分,6 分的题一般要回答 3 个要点。 如“强化规范”中 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考生答出两个要点,作为 6 分题应该意识到可能 还少一个答题要点。 6.关注“相关链接”。“相关链接”是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里面包含很多信息,常常就 有答案要点,考生绝对不能忽略,否则会造成要点缺失。 (二)合理加工 归纳概括题实际上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重组。不少考生答题时之所以只知 抄录,是因为没有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细加工”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整合、加 工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取舍之法、分合之法。 1.取舍之法。就是哪些信息该舍去,哪些信息该保留。这一步极为关键。取舍当否直接关系 到得分高低。如何取舍?一句话,凡与题干有关的文字,尤其是题干关键词语所在的文字, 就要保留。 2.分合之法。有的句子所含的信息点较密集,就要采取分层、分点提取的办法;有的信息散 见于各处,则要聚集起来;有的信息在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形式表述,则要归类。如果题 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则要会用“上位概念”加以概 括。 即时小练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 年 9 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 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 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 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 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19 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 5 分,数学、化学共考了 20 分,英文因没学 过是 0 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 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 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 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 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 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 70 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 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 勤学才有识。” 1940 年 1 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 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 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 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 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 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 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 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 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 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 冯·卡门的 60 岁祝寿文集中。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 岁的钱 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和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 年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 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 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 究所在地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 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丘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 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 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丘吉尔 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摘编 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有删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伟长 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 (2)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中,该文集 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 (3)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 题。 核心题点二:准确审题,精于组织 (一)准确审题 1.读懂题干,明确题干指向。命题者要求考生归纳整理概括文中的信息和内容,必会给出一 定的信息提示,这样的信息提示就是考生要把握的“内容”,是考试完成本道题的基础。所 以要审读题干,明确方向。 2.勾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涉及筛选信息的范围、答题的要求,可以避免遗 漏信息或答非所问。如“文本前三段说明了传主怎样的心灵变化历程”,定了信息筛选的范 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提出了答题的要求;“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了答题的内容。 3.细查语境,确定答题区间。把题干所涉及的内容放回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还要 认真探索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递进或因果等关系的语句、 段落。 (二)精于组织 1.要把最重要的句子、词语放在答案中。如果将文中重要词句弃之不用,脱离文本,另起炉 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非常危险。 2.要把文中重要句子适当转换,转换成命题者提问的角度回答,防止机械抄录。 3.关键词居首(突出),要点清楚,层次分明。 4.特殊题目,用好“点面结合”答题法。 即时小练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 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 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 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 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 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 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 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 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 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 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 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 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 1991 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 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 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 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 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 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 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 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 顶着烈日或暴雨跑工厂。(选自《黄德鸿:“学者”的意义》,有删改) 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 究成果?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途径。(2)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 略构想和对策措施。(3)提出了增强企业活力的五项战略措施。(4)提出了把华南经济区域称 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 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 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 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 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师范 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 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一直到 1925 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 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 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 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 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我年轻 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 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 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他干扰。一个人精力 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 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为。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 熙字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维先生抄写甲骨 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 互印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 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 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 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 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 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 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 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 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 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 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 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 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①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 基础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 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 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 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徐中舒《先秦史十讲》) ②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 已。1961 年,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 20 平方米的门房。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 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学生:“‘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 做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 (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材料展现了徐中舒怎样的精神品格和学者风范?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专注好学,善于取舍,两次辍学最终走上研习古史的道路。(2)持之以恒,学无止 境,年逾古稀仍在不断扩充基础知识。(3)淡泊名利,生活节俭,不为物质上的得失所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钱穆先生在云南 1938 年 2 月,由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4 月,文学院师生 搬到蒙自,钱穆先生为文学院讲授国史。 1938 年 8 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迁返昆明,钱先生闻之,“大懊丧”,其时他正在 撰写《国史大纲》,认为到昆明交际频繁,没有闲暇落笔,而他“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 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 撰述”(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于是,钱先生就留在宜良北山岩泉寺中,潜心著述 《国史大纲》。 当时的西南联大,初迁昆明,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租用昆明城内外几所中学的校舍, 供文、法、理学院使用。城外的省立昆华农校和城内的省立昆华中学,是联大师生上课的地 方。作为西南联大各学院共同的必修课,钱先生所授的“中国通史”课安排在农校楼上的一 个大教室里,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可以容纳 200 多人。“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 讲学之风,允许校内校外人士旁听,而且尽可能兼顾其便。因此,其他大学的学生、中学的 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至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李 埏《昔年从游之乐,今日终天之痛》)钱先生在北平讲授“中国通史”四年,来到昆明又讲 了两年,“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指钱穆)学养 深厚,史识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词锋所扇,动人心弦”(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6 年的讲授,使他有机会不断 修改讲义,不断充实所需资料,最终于 1939 年 6 月在岩泉寺撰著完成《国史大纲》这部享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钱先生读书广博,精通国学,但他并非书呆子。他是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去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国史大纲》深刻地体现了钱穆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书中, 他讲兴衰动荡之际多,太平治世之际少。因此,他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兴 衰转换之时,尤以一朝衰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分析最多。同时,钱先生还特别强调学 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这种精神 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 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战乱的岁月里,尽管昆明也不是世外桃源,然而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一隅 天地的确是难得的净土。钱先生秉性爱好大自然,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 大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他的学生李埏(云南大学教授)一起前往。钱先生正是在云南的山 山水水中寻觅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在艰难时势中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沉思。 《国史大纲》完成后,钱先生于 1939 年暑假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一直到 1946 年, 昆明学者于乃义、于乃仁兄弟筹建“私立五华书院”并与云南大学合聘钱穆先生到昆明讲 学,钱先生才又重返昆明。钱先生刚到昆明时,居住在翠湖公园里,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 也在国内,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著述,后来搬到圆通山上的唐家花园(唐继尧故居)居住。1947 年 9 月离开昆明,赴江南大学(无锡)文学院任教,自此离开云南。(摘编自杨绍军《钱穆先 生在云南》) 相关链接 ①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 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百 度百科) ②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 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 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③他(钱穆)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以运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方面,他概括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重视亲情和日常人伦的特点…… 只要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 观》) 2.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史学研究要“经世致用”,将对历史的见解运用于改进现实、向导未来。(2)史学 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兴亡有重要作用,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 用。(3)史学研究,有利于个人的自我人生的丰盈和人生终极价值的实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 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 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 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 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 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 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 并拉得一手好琴。 42 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 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人欢喜几人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 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 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 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 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 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 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 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 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 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 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 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原来不会画素描、 油画,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 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 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 业进步得很快。 1947 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 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 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 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 10 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 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的精神。 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白石老人赠印时,对 可染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 做人本色之寓意。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 20 幅作品去的。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 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太厚重,敬辞未 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的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 浮华之气。黄宾虹 70 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 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 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 40 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 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 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 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 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 力量。 李可染在 1986 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 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 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 70 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3.李可染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时候能感悟自然,在大自然中陶冶了心灵。(2)谙识民间曲调,拉得一手好琴, 丰富了艺术底蕴。(3)13 岁被画师们赏识,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步入艺术殿堂。(4)被 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油画,丰富了学养。(5)拜齐白石为师,10 年学画。 (6)求教于黄宾虹,促进审美观迅速成型,最终成为一代书画大家。(7)深入观察和思考,有 勇于创新的精神。 4.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师法自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2)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3) 气质厚重,笔墨浑化。(4)重视意象的凝聚。(5)作品有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