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铜仁市2020年1月高一年级质量监测试卷语文 ‎(本试卷共8页,22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岀: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 25 -‎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作《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选文有删减)‎ ‎1. 下列对原文中唐、宋诗人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人留心物候,并都可以通过留心物候来预告农时。‎ B. 唐、宋若干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大自然,对于物候的歌咏成就最大。‎ C. 唐、宋诗人关注物候与植物的联系,将春风和树木抽青作为所有地方初春的重要标志。‎ D.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给以了极大关注,如在《杜鹃》中描写了川地杜鸟的分布。‎ ‎2. 下列对原文中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的重要规律。‎ B. 王安石诗句中的“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整句诗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 25 -‎ C. 《出塞》诗中“杨柳”的意象说明边塞诗也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 D. 《鸟啼》诗中体现了候鸟与农事关系,说明物候因时而变。‎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介绍了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物候规律。‎ B. 文章中提出物候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 文章中说明了物候的特点是其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并都可以通过留心物候来预告农时”错误,文章在最后一段举陆游《鸟啼》的例子,说明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但并未说其他诗人也预告农时。‎ B项,“对于物候的歌咏成就最大”错误,选项于文无据。‎ C项,“将春风和树木抽青作为所有地方初春的重要标志”错误,由第2段“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以“树木抽青”作为初春的重要标志。‎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和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C项,“《出塞》诗中‘杨柳’”的意象说明边塞诗也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错误,由“王之涣作《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可知,此处的“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不是真的杨柳。‎ 故选C。‎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C项,“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错误,文中没有用到“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増,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中国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8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民中访问了2000位市民。‎ - 25 -‎ ‎2000年,上海被国家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对此有69.9%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28.3%表示不知道,另有1.8%表示不清楚。与2017年相比,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1.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58.6%的受访市民所在的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38.3%表示没有实施,另有3.1%示不知道。与2017年比,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比例提高7.8个百分点。‎ 在受访市民中,按照《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要求“先挑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后,其余干湿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4.5%,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干湿分开处理”的为19.2%,提高4.1个百分点。另外,“挑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其余合并处理”的为27.6%,比2017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不作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3.6%,比2017年下降3.8个百分点。‎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问及“目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障碍”时,受访市民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为32.0%;其次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为16.5%;第三是“宣传组织不到位”,为15.2%。‎ ‎(摘编自上海市统计局《2018年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 材料三:‎ 民众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而在当前所讨论的垃圾分类实践中,他们也正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重在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企业、协会、公益机构、公众等等,都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主体。一方面必须在政府层面上统筹协调、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全面推行;另一方面垃圾分类重在全民参与,人人动手,养成习惯,这也需要政策的舆论引导,耐心的深层教育和扎实的组织动员。‎ 垃圾分类要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管理,就需要每个人在生活的源头、在各种生活场景下时刻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就是在扔垃圾的那个时刻开始就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管理,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端处理垃圾时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后端处理多是民众无法接触到的环节,在早期,由于垃圾分类没有广泛普及,设备及人员不够专业经常会导致前端分好后,后端再次混合处理。因此,在广泛宣传前端分类方法的同时,也要从前往后全链条、全系统地解决垃圾分类。‎ 网络公益已经逐渐走入大众用户的视野,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会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可以借鉴目前公益活动在网络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小视频、漫画、微博话题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 25 -‎ ‎(摘编自张迪《垃圾分类亟待协同解决》,2019年12月09日新华网)‎ ‎4. 材料中关于垃圾污染的现状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处理主要有露天堆放、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四种方式,卫生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二次污染。‎ B. 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城市垃圾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而且威胁居民健康。‎ C. 堆肥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 D. 北京市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垃圾处理费用高昂。‎ ‎5. 下列是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2017年相比,2018年受访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近七成市民知晓上海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B. 与2017年比,2018年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比例提高,近六成市民所在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 受访市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逐步改善,对生活垃圾分类细化处理比例提高。‎ D.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困难犹存,最主要的障碍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6. 解决垃圾分类有哪些路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 ‎6. (1)提高社会参与度。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企业、协会、公益机构、公众等等,都应参与其中;全民参与,人人动手,养成习惯。‎ ‎(2)政府统筹规划,政策舆论引导。政府要对垃圾分类工作统筹协调、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全面推行;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深层教育和组织动员工作。‎ ‎(3)提高意识,做好善后。需要提高公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在广泛宣传前端分类方法的同时,也要从前往后全链条、全系统地解决垃圾分类。‎ ‎(4)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小视频、漫画、微博话题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 25 -‎ A项,“卫生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二次污染”错误,由材料一“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可知,“卫生填埋”不会产生“二恶英”,选项将“卫生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的危害糅合到了一起。‎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本题,‎ D项,“最主要的障碍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二“在问及‘目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障碍’时,受访市民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可知,最主要的障碍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本题大体区域在材料三:‎ ‎(1)由“民众是生活垃圾制造者,而在当前所讨论的垃圾分类实践中,他们也正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重在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企业、协会、公益机构、公众等等,都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主体”可以概括出:提高社会参与度 ‎(2)由“一方面必须在政府层面上统筹协调、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全面推”“这也需要政策的舆论引导,耐心的深层教育和扎实的组织动员”可以概括出:政府统筹规划,政策舆论引导。‎ ‎(3)由“垃圾分类要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管理,就需要每个人在生活的源头、在各种生活场景下时刻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就是在扔垃圾的那个时刻开始就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管理,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 在广泛宣传前端分类方法的同时,也要从前往后全链条、全系统地解决垃圾分类”可以概括出:提高意识,做好善后。‎ - 25 -‎ ‎(4)由“与会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可以借鉴目前公益活动在网络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小视频、漫画、微博话题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可以概括出: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媒体,大力宣传。‎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岀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 25 -‎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⑧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地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7.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了自己对“屋檐”的感悟,表达自己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B. 作者在第④段中写的“抽走几块青瓦”和“揣上几块瓦片”隐喻了岁月的流逝、时光的远去 C. 作者在第⑧段中说,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是说以后的日子渐渐老迈,供你挑选的可能性慢慢就没有了。‎ D. 本文在写作上视角新颖,文章层层递进,哲理和状物在文章中融为一体,含意隽永而意味深长。‎ ‎8. 作者笔下的“你”的“乡村童年”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①②段简析。‎ ‎9. 划横线的三个句子是作者在童年、长大和老去的日子里对“屋檐”的记忆,请分别说说对于作者而言,它们为什么是“自然”的,是“奢望”,是“在岁月里坍塌”了的?‎ ‎【答案】7. B 8. 贫乏单调;自足快乐。 ‎ ‎9. 童年时,“矮矮的觅一处干禾”或坐或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没有其它奢望,自由自在,自足自乐,所以“自然”;长大后,不再安分,勇敢追求,经受生活的风雨和磨难,经受无数困扰,希望“屋檐”能遮风避雨,却难以实现,所以成了“奢望”;步入中年,离家奋斗太久,自家的屋檐几近淡忘,古老的生活已经改变,于是屋檐“坍塌”了。‎ ‎【解析】‎ ‎【7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B项,“隐喻了岁月的流逝、时光的远去”错误,这部分描写青年时期的屋檐,“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指时光的流逝,而“揣上几块瓦片出门”指的是从既往的生活中获得的人生经验。‎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然后按照故事情节概括分析文本,找出关于“你”的“乡村童年”的句子和段落,仔细分析,归纳特点。‎ 本题已明确指出从①②段分析概括“乡村童年”的特点。‎ 乡村童年的风景是雨水、冰凌、矮矮的干禾、跑来跑去的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风景”,可见其贫乏、单调;根据“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之门”“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可以看出,乡村童年自由自在,主人公随意坐着或者躺着,听雨水或者冰凌的美妙声音,与狗嬉戏,自足快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自然”“奢望”“在岁月里坍塌”,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童年时,由“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可以看出,此时的生活自由自在,自足自乐,没有其它奢望,一味沉浸在自己童年纯真的世界里。‎ 长大后,根据“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岀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可以看出,长大后不再安分,勇敢追求,“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写出经受生活的风雨和磨难,经受无数困扰,希望“屋檐”能遮风避雨,却难以实现,所以成了“奢望”。‎ - 25 -‎ 步入中年,根据“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可以看出离家奋斗太久,“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写出自家的屋檐几近淡忘,古老的生活已经改变。‎ ‎【点睛】散文规范性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指向。认真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审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审题干。题干是问题之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为答题指明的方向。第二,审材料。有些题干后附有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词语或者句子),这些材料对答题的区域和重点作了隐性的规定。‎ 二、理清思路,明确答题步骤。理清答题思路是准确答题的保障。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第二,根据审题的结果,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三,理清答题的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第四,根据赋分值,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 三、简洁表达,明晰答题语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答题的呈现形式。第一,答题语言要简明扼要。第二,答题语言要表意明确。尽量不要使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结合文本进行答题。‎ 四、规范书写,整洁答题文面。生语文素质基本体现。所以,工整清楚的卷面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答题时不可小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瞾,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①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而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 - 25 -‎ 同泰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天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②,遗制归陵,令去帝号,称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有删减)‎ 注释:①大帝:唐高宗;②大渐:病危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B.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C.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D.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已”是以干支来纪日,“嗣圣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 “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五日。‎ C. 古代对于官职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这里“擢授”是“提升”的意思。‎ D. “嗣”的本义是继承王位,“皇嗣”在这里指皇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则天兼具美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和高宗并称“二圣”。‎ B. 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于是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 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听任百姓上书言事时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 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但死后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5 -‎ ‎(1)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2)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等到太宗去世,就做了尼姑,住在感业寺。‎ ‎(2)高宗从显庆年以后,经常苦于肢体麻痹瘫痪,百官上奏表章,都委托天后公平决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光宅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有吉祥之石,上面有文字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命令雍州人唐同泰上表宣称此祥瑞之石是在洛水获得。‎ ‎“圣母临人”与“永昌帝业”是并列句式,应分别断开,排除BC项;“雍州人”是“唐同泰”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B项,“‘既望’指农历十五日”错误,“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是过了十五,指农历十六。‎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D项,“但死后却被勒令去除帝号”错误。根据文中“则天将大渐,遗制归陵,令去帝号,称大圣皇后”可知,是武则天自己命令去掉帝号,不是“被勒令”。‎ 故选D。‎ - 25 -‎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 ‎(1)中,“及”,等到;“崩”,指太宗去世;“遂”,于是。‎ ‎(2)中,“已”,通“以”;“苦”,苦于;“百司”,百官;“委”,委托;“详决”, 公平决断。‎ ‎【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参考译文:‎ 则天皇后武氏,名明空,是山西并州文水人。当初,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才人。等到太宗去世,就做了尼姑,住在感业寺。大帝高宗在寺中见到她,再次召入宫中,封她为昭仪,又晋封武则天为宸妃。永徽六年(655),废除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号称天皇,武后也号称天后。天后素来多智谋计策,兼通文史。高宗从显庆年以后,经常苦于肢体麻痹瘫痪,百官上奏表章,都委托天后公平决断。从此在内部辅政数十年,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号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大帝去世,皇太子李显即皇帝位,尊天后为皇太后。不久篡夺帝位,这天,便亲自登朝代理国政。嗣圣元年(684)春正月一日,改易年号。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入侵朔州,彗星出现在西北方,长两丈多,经过三十三天才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宅。初次在朝堂设置木匣子,有进奏章言事的人听任他们投递,从此,人间善恶之事武则天大多知道。‎ - 25 -‎ 光宅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有吉祥之石,上面有文字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命令雍州人唐同泰上表宣称此祥瑞之石是在洛水获得。皇太后武则天大喜,号其石曰“宝图”,提拔唐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690) 九月九日,革除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宴饮七天。十二日,加尊号曰圣神皇帝,把皇帝降为皇帝继承人。‎ 神龙元年(705)春正月,大赦天下。冬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危,遗令死后附到李唐之太庙、归到李氏陵墓,命令取消皇帝号,称作则天大圣皇后。这天,武则天在上阳宫之仙居殿去世,年八十三岁,谥号曰则天大圣皇后。‎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郑板桥赠给他的朋友包括的诗。‎ B. 诗人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听到窗外风吹萧竹之声,让他产生联想。‎ C. “疑是”,用得非常妙,好像他听到的是民间的百姓的呻吟之声。‎ D. 诗的第三句诗人写他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情感。‎ ‎15. “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什么含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答案】14. D 15. 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这些基层官员的感情。运用双关手法,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问疾苦,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 25 -‎ D项,“写他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情感”错误,三句意思是: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意在表明尽管官职小,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本诗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问疾苦,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我们都会放在心上。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点睛】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 25 -‎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他旧地重游,引发其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1). 长太息以掩涕兮 (2). 哀民生之多艰 (3). 携来百侣曾游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余音袅袅 (6). 不绝如缕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太息”“携”“峥嵘”“稠”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 25 -‎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能___________。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___________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___________,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在秦国建立秦朝、灭六国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___________,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窥见一斑 大方 行云流水 流传 B. 可见一斑 朴素 端正典雅 盛行 C. 可见一斑 端庄 方方正正 流传 D. 窥见一斑 周正 规规矩矩 盛行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字形上来看,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取代了圆润瘦长的汉字,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 B. 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从字形上来看,圆润瘦长的汉字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C. 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从字形上来看,圆润瘦长的汉字取代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D. 从字形上来看,圆润瘦长的汉字被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所取代,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B.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决定小篆为正体字。‎ C. 在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 25 -‎ D. 在秦国灭六国之后,建立秦朝,正式决定小篆为正体字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处,“窥见一斑”,指只了解一二;“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由“便能”可知,应使用“窥见一斑”,否则“能”与“可”重复。排除BC。‎ 第二处,“大方”,(样式、颜色等)不俗气;“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端庄”,端正庄重,形容神情或举止;“周正”,端正,形容人的模样,或者东西不歪。根据前文“方方正正的写法”可知,第二处应使用“周正”。排除A。‎ 第三处,“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端正典雅”,庄重而优美,高雅但不粗俗;“方方正正”, 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的;“规规矩矩”,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根据“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应使用“方方正正”。‎ 第四处,“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盛行”,广泛流行。文中说“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应使用“盛行”。‎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下文主语应为“汉字”,据此排除AD;‎ 根据“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可知,是“圆润瘦长的汉字” “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原句语序不当,应当先“灭六国”,再建立秦朝。‎ A项,缺介词,“在……之后”,应为“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 - 25 -‎ B项,缺介词,“在……之后”;句式杂糅,“决定小篆为正体字”中,“决定让……”与“立……为”杂糅。‎ D项,语序不当,“建立秦朝”也是该句的状语,应在“之后”前面;句式杂糅,“决定小篆为正体字”中,“决定让……”与“立……为”杂糅。‎ 故选C。‎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他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了一枝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他又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他把教室的日光灯拉亮了,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拉开窗帘,阳光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这位教授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答案】(1)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 ‎(2)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提炼观点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提炼段落内容观点,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考生要站在材料中文学教授授课的角度分析,教授点燃的前三只蜡烛代表俄国三位不同的文学大师,注意教室是黑暗的,蜡烛从一只,到两只,再到三只,说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介绍托尔斯泰时,“阳光撒满教室”,很容易理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而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21.诗歌语言往往要突破原有的语言规则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取得某种强调的效果,请分别从喻意和情感两个角度来解释划线部分。‎ - 25 -‎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答案】“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比喻“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蔷薇”,色彩斑斓,五颜六色,怒放时充满生命的张力。用“蔷薇色”比喻“海浪”,形象地表现了海浪澎湃的力量,写出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又叫“诗家语”,为了表情达意、韵律和谐的需要,诗歌语言往往会出现倒装、省略、联想、象征等句子,需要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句子本身仔细分析。答题步骤:先指出来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 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凡是华夏人民,无论久居故土,还是云游他乡,都永远思恋着这块土地。它之所以牵动着炎黄子孙的“相思”,是因为它拥有壮丽的山川、广阔的沃土、悠久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绵长的海岸线……“黄金”,就色彩而言,金黄鲜艳;就重量而言,给人以沉甸甸的感觉,而且黄金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褪色,因此,诗人用“黄金”比喻“相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眷念深沉、厚重,永不改变。“蔷薇”,种类众多,色彩鲜艳,蔷薇花盛开时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充满生命的张力。诗人用“蔷薇色”比喻“海浪”,既写出海浪澎湃的力量,也写出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 ‎(1)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2)诗歌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3)诗歌风格:1.平实质朴。2.含蓄隽永。3.清新雅致。4.绚丽飘逸。5.简洁明快。6.雄浑壮丽。7.粗犷豪放。8.沉郁顿挫。9.悲壮慷慨。10.缠绵哀怨。‎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5 -‎ 林清玄在《清凉菩提》中写道:“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 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错过 天有不测之风云,下了公交车后,我抬头仰视苍穹,它已不再蔚蓝明净,恐怖的乌云已逐渐侵蚀着它。风雨雨来,我加快脚步,因为没有雨伞的庇护。‎ 雨下了,却是毛毛雨,细细的,我不禁放慢脚步,悠闲地在细雨中漫步。‎ 转过拐角处,一阵微风袭来,我猛然撞见她,却注定要错过。‎ 她已一身白衣,仿佛天空中的白云,瘦小的身躯,依然是略带疲倦的双眼,我心中竟觉得心酸。‎ 看见我,她惊喜之情在脸上展露无遗,整个身心似乎被什么滋润着,散发出母性独特的魅力,她笑道:“儿子,你回来了。”‎ 我“嗯”了一声,又问道“你又要上班呢?”‎ 妈无奈地点了点头,轻叹道:“是呀,又要上班了,忙呀。”‎ 雨逐渐大了,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 妈擎着一把蓝色雨伞,看着我,用责备而关切的语气问我:“你的雨伞呢?该不会又没带吧?”‎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额头,说:“忘记带了。”心里暗叫“怎么每次我不带雨伞,老天都要下雨呀?”‎ 妈赶紧叫道:“快回去吧,雨可能会越下越大。‎ 我应了一声。‎ 妈又说道:“那我走了。”‎ 我又“嗯”了一声。‎ 妈转身离去,擎着那把蓝色的雨伞,阻挡生活的细雨。已经有几个月没和妈一起吃晚饭了,我没有走,而是停在雨中,目送她的离去,既然错过了相聚,那就让我珍惜离别吧。‎ 雨,落在我的头上,顺着发梢,轻轻地在我眼前滑落,重重打在地上。我一阵炫目,因为前方的她,竟也像我一样,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呼唤,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所牵引,只是我驻足停留,而她回头。‎ 我清楚的看见,她的脸上一阵诧异,随即欣喜满足,最后竟微微生气,“还不快回去”“小心着凉了”语气是那么的温柔与怜爱,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是甜滋滋的。‎ - 25 -‎ ‎“哦,那我走了。”‎ 我转身离去,冒着越来越大的雨,踩着地上的积水,没有再回头。我讨厌悲剧,因为它带给我的只有悲伤与不平,但我也并不怎么享受感动的滋味,因为它酸酸的,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软肋,弹奏一曲哀婉的离歌。‎ 但,拐角处,那不可名状的强大力量竟再次驱使我——回头,我抵抗着,最终还是屈服了,回头,看到的却已是一堵冰冷的墙。‎ 妈是否也在目送我离去?‎ 我不知道我是否又错过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我还是不知道。我只知道:命中注定我爱你,妈!‎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题目的内涵,明白题目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题提供的素材是林清玄在《清凉菩提》中的一句话“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要求以“错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错过”并不是错了,而是过了,那个机会已经过去了,那个人也已经远去了……总之,错过的,是没有机会再拥有,是一种遗憾,“错过”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人生教育意义,从“错过”中,我们能明白一些东西,或者是真情的可贵,这真情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邻里情;或者是对待他人的方式,比如真诚,比如宽容,比如友善,比如团结等;或者是做事情的态度,该认真,该勤劳,该奉献,该坚持等。当然也可能是人生教义。也可能错过的也是一种美丽。总之,通过“错失”的东西,能让我们领悟一些东西,能让我们成长,给我们以生命的滋养。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比如写错过向奶奶道谦的机会,让自己追悔莫及,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以在开头用倒叙手法写,睹物思人,想起了奶奶,心里痛且悔。然后追忆事情发生的经过,交代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不要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侧重叙写在什么情况下错过的,错过了什么,为什么会错过,错过的后果是什么。要有细节描写。注意写出事情的波澜。‎ - 25 -‎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素材:‎ ‎1.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懊恼的时候,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2.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错过是人生的常态。‎ ‎3.不必为错过叹息。错过漂亮,你可以拥有健康;错过健康,你可以拥有智慧;错过智慧,你可以拥有善良。……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即使错过再多,我心亦无愿无悔。‎ ‎4.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于是有了傲霜斗雪的英姿;月亮错过了与白昼的约定,于是有了温润皎洁的美丽。‎ ‎5. 我可以错过太阳 但不可以错过你 因为你就是我的温暖 ‎6. 诸葛亮待机而出。诸葛亮15岁时随家人为逃避战乱,离开山东老家辗转到湖北襄阳避难。17岁时隐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因此,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龙”。‎ 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形热已趋明朗。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势力最大。孙权割据江东统治巩固势力次之。刘表、刘璋等军阀也各有地盘。刘备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中,组成了一个势力不大的军事集团,但屡被曹操击败,被迫辗转投靠,没有自己固定地盘。为发展自己势力,到处访寻人材。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向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