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武汉三中 2022 届高一年级下学期 5 月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时代,文学发展面临诸多不利或有利条件。 就不利条件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不管我们在 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文学的日趋边缘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极为复 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资讯的日益发达,原先属于文 学的天然权利正在逐步丧失。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看,社会教化的责任主要由小学、中学以 及高等院校来承担;从文学描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来看,现代媒体早已取代文学,成为 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信息终端;而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文学也已经有了一个更为强大的 对手,那就是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娱乐和文化工业体系。举例来说,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读小说还是日常生活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娱乐和消遣方式,而在今天,我们的业余时间大多为 看电视、旅游、玩电子游戏、上互联网等娱乐方式所占据。 虽然文学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但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担忧和悲观。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 长河中,文学从来都是一项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会对文学在往昔的辉煌念念不忘,完全是因为文学黄金时 代的出现。这里所说的“黄金时代”,指的是从 18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中期差不多两百年的 文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段中,由于现代小说的兴起,文学的声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顶峰。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在文学整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特例。也许 会有人问,这个黄金时代怎么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按 照伊格尔顿在《英国文学的起源》中的说法,文学之所以会忽然变得重要,首先是源于西方 宗教的衰落,其次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情感分裂。人们把文学视为治愈 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良药。而在近代的中国,为了启蒙大众,抵御外侮、挽救危亡,文学的 作用和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了。众所周知,梁启超在《论文学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把小说的 作用归结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并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而 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亦着眼于对社会的启蒙和疗救。 伴随着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一系列文学制度、写作机制、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比如 - 2 - 说,现代版权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规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使得文学的商品属性凸显出 来,原本无利可图的文学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文学作者终于可以获得合法和稳定的报酬。 这也反过来刺激了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再比如说,由于大学设立了文学专业,也使得原 先处于“业余状态”且多少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文学,成为一门科学。20 世纪的文学理论空 前繁荣,精彩纷呈,而文学的科学化始终是其重要内核。 不管怎么说,到了今天,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并未衰落, 它实际上不过是重新回到了常态化的状态之中。如今的社会上,充斥着“文学已死”一类的 悲叹,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无需理会。其实,“文学已死”这类声音,早在 150 年前就已经 出现了,但文学在今天依然活得好好的。 (摘编自格非等主编的《文学写作》,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黄金时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文学是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个特例。 B. 曹禺的话剧《雷雨》自发表后,一次次被搬上舞台,是文学处于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 C. 一系列文学制度、文学观念等的重新确立,促使了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生和发展。 D. 黄金时代已结束,文学重新回到常态,作者认为不必发出“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开篇即指出了当今时代文学日趋边缘化的事实,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原因。 B. 文章在论证文学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 文章大体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探讨了文学写作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状况。 D. 文章引用了伊格尔顿等人的论述,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论证了文学为什么会忽然变得重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表明在其所处时代文学也是既无所重轻又有一定 地位的。 B. 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以写作启蒙和疗救社会,说明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在那个时代被大大强 化了。 C. 现代版权法的产生,刺激了作家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并带来了 20 世纪的文学理论空 前繁荣。 D. 根据文中伊格尔顿的观点,随着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不排除文学再次出现“黄金时 代”的可能。 【答案】1. C 2. B 3. C - 3 -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 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 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黄金时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一系列文学制度、文学观念等的重新确立,促使了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生和发展” 说法不正确,原文“文学制度、文学观念”是伴随着“黄金时代”产生,它们不是“黄金时 代”产生的条件。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B 项,“……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错误,文章没有使用类比论证。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 项,“现代版权法的产生,刺激了作家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并带来了 20 世纪的文学理 论空前繁荣”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20 世纪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精彩纷呈,而文学的科学化始终是其重要内核”,也就是说 20 世纪文学理论繁荣,文学的科 学化是其内核。 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 4 -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 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 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 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 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 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 - 5 - 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 SARS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 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 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 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 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 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 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 染 SARS 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 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 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 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 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 年 07 期,杨蕴萍《由 SARS 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 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 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 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 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 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 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 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 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 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 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 - 6 - 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 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 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一般来说, 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 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 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 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6 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 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 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 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 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 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 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 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 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 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 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 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 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 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 年 02 月 11 日) - 7 - 4. 对材料中“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 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B. 应激反应是--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 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C.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 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 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 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 ,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 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 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D.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 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6.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 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C 6. 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 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 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 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8 - B 项,“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错误,原文“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 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 进入应激状态”,可见,应对的不仅仅只有“困难和危险”,也不仅是“适应性”。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C 项,“避免预期性焦虑”错误,“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 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 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要求概括分析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材料二是一篇访谈录,开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 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首先提出采访的问 题,然后“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 旭群教授”给出采访的对象,接下来围绕采访的中心话题,以记者提问、游旭群教授回答的 方式行文。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第一段“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提出中心论 点,即本文的论述重点。然后论述如何对民众进行心理疏导:如何实施心理干预;媒体在信 息传播时,要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 重要领域。这样逐层展开论证,层层深入。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枚银币 陈炜 哈吉特离家时,爷爷把家产都给了他,总共十五枚银币。他们卖了草房,邻居付了这些 钱。邻居同意爷爷可以住到过世,如果哈吉特还要返乡,付还原价就能收回房子。邻居的宽 厚让人感动,但哈吉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到那个穷乡僻壤,他一定会在外面混出个样子来, 再把爷爷接到身边。 两年后,在西罗王国都城游荡的哈吉特遇到了老家的邻居。他惊悉,一个月前爷爷咽下 了最后一口气,死前只想见上孙子一面。 哈吉特哭了很久。深深后悔没能跟爷爷告别。现在,一事无成的他连唯一的亲人也没有 了。除了蔽体的破衣裳,属于他的只有一枚银币——爷爷给他的十五枚银币中的最后一枚。 到都城近两年,哈吉特做过肉铺的伙计、贵族家的下等佣人、旅店的侍应生、讼棍的跑腿, 这些在他看来不算体面的活计,也从来没干长久过。他常常流落街头,把那些珍贵的银币换 成食物维持生命。这一次,他已经五天没有活儿干了,上次打零工挣的几个铜币早已用完。 月光洒满小巷。这样的秋夜让哈吉特感到寒冷,空空的胃一抽一抽地疼。如果不把最后 这枚银币换成食物,他就会饿坏,甚至饿死。他知道食杂店很快就会关门,但他攥着银币死 死不松手,他不能失去最后这一件和爷爷有关的东西。 守夜人慵懒的脚步渐渐远去,夜已经深了。胃好像融化了一小块,让哈吉特感到既空虚 又充盈。他把银币小心地放到紧贴胸口的衣袋,裹紧破旧的外衣躺倒。再过些天,等到初冬, 他得换个地方栖身,否则就会冻死。不过,能不能挨到初冬还很难说。 哈吉特闭上眼。往常的夜里,他都能梦到爷爷。“爷爷已经去世了,还会出现在我梦中 吗?”这样担心着,哈吉特渐渐合上眼。 哈吉特是被冻醒的。拂去几片吹到脸上的落叶,他明白,寒流就要来了。这是一件很让 人忧心的事,但他还是开心地笑了,因为刚才在梦中,他又见到了爷爷。爷爷头发稀疏,牙 齿稀落,笑嘻嘻的皱巴脸和以往一模一样。他的担心消失了。 实在太冷,哈吉特再也睡不着。蜷着身子等到天亮,他走出巷子,朝埃尔顿花园走去。 花园中间有座荒废的小屋可以避风挡雨,但因为附近是贵族的豪宅区,天暖时不准无家可归 者进园,只有天寒时才默许他们在小屋里栖身避寒。 无人阻拦,哈吉特很快就进了花园中间的小屋。里面有十来个和他一样无家可归的人, 大多老弱病残。他找个角落坐下,打算睡上一觉。肚子里闷闷的,感觉不到饥饿,这是饿过 - 10 - 头了。按以往的经验,他知道自己还能再撑上两天。 眯眼好久,哈吉特都没能入睡。左右两个人一直在哼哼,吵得很。他索性睁眼看。左边 是个胡子拉碴的汉子,一身体面的衣服肮脏得很,这让他显得奇怪,如果他的衣服不是捡来 的,那就不正常了。仔细一瞧右边的人,哈吉特几乎跳起来,要是他还有足够力气的话。这 人七十岁往上,稀疏的白发、消瘦的脸颊、瘪瘪的嘴,尤其那病歪歪的样子,简直就是他爷 爷的复刻品。 “爷爷,爷爷!”哈吉特凑到老人面前。他知道这不是他爷爷,但还是脱口而出。 老人的眼睛微微睁了一下:“孩子,你是来接我回家的吗?” “不不,老人家,我也没有家。”哈吉特有点儿惭愧。 “哦,我认错人了。”老人吃力地说,“我早就没亲人了,在这里等死呢。” 哈吉特说不出什么,默默流着泪。这老人眼看不行了,随时可能油尽灯枯,要是老人能 有食物进肚……他把最后那枚银币从胸口的兜里掏出来。他觉得,这个老人是上天送到他身 边的,让他弥补没有给爷爷送终的遗憾。 衣袖被人一扯,银币险些掉到地上。哈吉特紧紧攥住银币,回头一望,左边的汉子目光 灼灼。“把银币给我吧。”汉子说道。 哈吉特没理他。这人不但饿得快死,而且快疯了。 华服汉子没有放弃,竭力向哈吉特解释,他是首相海德拉斯公爵府上总管的助手,年收 入三千银币。因为得罪了总管而被陷害,被剥夺了财产扫地出门,不许他找活儿干,眼看饿 死。但他相信,公爵和夫人会弄清真相,把他接回公爵府恢复职位。如果哈吉特给他这枚银 币让他撑过这阵子,等到那一天来临,他会在公爵府给哈吉特安排一个收入高且轻松的职位。 哈吉特紧紧攥着银币没有松开。一旁的老人又呻吟起来,极其微弱:“面包,面包……” 许多年过去。哈吉特时常会想起那枚银币。银币最终给了华服汉子。此人马上离开小屋, 两天后回来兑现诺言。那时,哈吉特饿得几乎说不出话,而像极了他爷爷的老人早已去世, 死前也没有吃上一口面包。哈吉特在公爵府中顺风顺水,后来成了首相之子兰多思子爵的得 力助手。 这一切,都得力于那枚银币。 只是,自哈吉特送出那枚银币后,再也没有在梦中见到爷爷。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8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秋夜让哈吉特感到寒冷”的原因,一是气温低,二是哈吉特十分饥饿,三是当前 - 11 - 处境让他感到凄凉。 B. 小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哈吉特离家时”“两年后”“许多年过去”等时间点, 讲述了主人公的一段人生经历。 C. “哈吉特紧紧攥着银币没有松开”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哈吉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为下文故 事的结局做了铺垫。 D. 哈吉特最后将那枚银币给了华服汉子,并因此使自己的命运得到巨大改变,表现了作者赞 赏他在关键时刻的智慧选择。 8. 请简要分析哈吉特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以“最后一枚银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有志向,有上进心。哈吉特立志要在外面混出个样子,并为此做过各 种活计。②孝顺。哈吉特想要给爷爷更好的生活,为爷爷为去世而哭泣,宁愿饿肚子也不愿 失去最后一件与爷爷有关的东西。③有同情心。哈吉特曾打算用自己不舍花掉的银币给一位 快要饿死的老人买食物。④追名逐利。哈吉特最终把最后一枚银币给了华服男子,换来了在 公爵府中的顺风顺水。 9.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围绕哈 吉特最后的救命稻草―一爷爷留下的最后一枚银币展开。③揭示小说的主题。最后的这枚银 币既象征着物质与财富,同时是亲情的载体,小说借最后一枚银币探讨了人生抉择的问题. ④ 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写哈吉特对这枚银币的珍视、不舍和最后经过抉择把这枚银币送人, 换来了物质充裕的生活,丰富了哈吉特的人物形象。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表现了作者赞赏他在关键时刻的智慧选择”错误。没有流露出作者的赞赏情感。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征,要结合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归 纳概括。从文中“他一定会在外面混出个样子来,再把爷爷接到身边”可看出,哈吉特是一 个有志向,有上进心的人,他立志要在外面混出个样子,并“在他看来不算体面的活计”来 - 12 - 为之奋斗;从“他一定会在外面混出个样子来,再把爷爷接到身边”“哈吉特哭了很久。深 深后悔没能跟爷爷告别”“他不能失去最后这一件和爷爷有关的东西”等语句可看出,哈吉 特是一个孝顺的人,他想要给爷爷更好的生活,为爷爷为去世而哭泣,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失 去最后一件与爷爷有关的东西;从“他把最后那枚银币从胸口的兜里掏出来……让他弥补没 有给爷爷送终的遗憾”“没理他”“紧紧攥着银币没有松开”等语句可看出,哈吉特是一个 有同情心的人,宁愿花掉最后一枚爷爷送给他的银币也要拯救一位快要饿死的老人;从“银 币最终给了华服汉子”“在公爵府中顺风顺水”可知,他的同情也只是暂时的,更多的是追 名逐利,他最终把最后一枚银币给了华服男子,换来了在公爵府中的顺风顺水。结合上述分 析,不难判断人物的形象特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回答本题,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几方面分条 作答。标题为“最后一枚银币”,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点明 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即小说主要围绕爷爷留下的最后一枚银币展开叙述;“最后一枚银币” 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既象征着物质与财富,同时也是亲情的载体,故其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借最后一枚银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应向上向善,还是追名逐利的探讨;在文中,“最后一枚 银币”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写哈吉特对这枚银币的珍视、不舍和最后银币的结局,体现出 哈吉特选择时的纠结,丰富了哈吉特的人物形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 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 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 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 幽,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 13 -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 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 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 名竟不入手,递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 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乐 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日:“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 参 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遏,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 而谥为‘康’哉?”妻日:“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粟三十钟,辞 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求 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 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B.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C.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D.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格,通俗来讲 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 B. “谥”指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 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太 宗”、“文忠”等。 C. “大中中”,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 - 14 - 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 “卒”是指诸侯去世,帝王去世为“崩”,王后去世为“薨”,大夫去世为“不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干自幼有清俊之才,为人散淡粗疏,大中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但颇有诗名 的徐凝很欣赏他,还教方干作格律诗。 B. 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邀请方干相见,赞许他的品行节操,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遗憾的 是后来王廉因病去世,事情终未办成。 C. 方干为一介布衣,生不得志,曾隐居镜湖,流连山水,抚琴吟诗,饮酒自乐,死后其门人 根据他一生的事功私谥他为玄英先生。 D. 黔娄先生一生追求仁与义,生活清苦却推辞尊位与奖赏,死后也未享哀荣,而方干的生平 遭际、高尚节义与黔娄先生是一样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 (2)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 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 (2)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甜美,对天下最卑微的地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低贱的生 活不忧心忡忡,对富有显贵的日子也不去匆忙追求。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浙中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题留的诗几乎遍布那些园林。当初李频 向方干学习做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 - 15 - 咸通末年(方干)去世。 “造”动词,“主人”名词,作“造”的宾语,故从“主人”后面断开,排除 AD;“云”译 为动词“说”,一般从其后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太宗”是庙号而非谥号; C 项,“大中中”是年号纪年法; D 项,帝王和王后去世叫崩,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也称薨——大夫死叫卒,士 死为不禄;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 项,“而方干的生平遭际、高尚节义与黔娄先生是一样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其 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可知,他刚强的气概、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 但是“方干的生平遭际”与黔娄并不“一样”。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的得分点:(l) “公卿好事者”定语后置;“延纳”,邀请;“竟”,最终 ;(2) “甘”, 感到甜美; “戚戚”,忧心忡忡;“遑遑”,匆忙追求。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 16 -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幼年有清俊之才,(为人)散淡粗疏没有做什么事。大中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间茅草屋, 湖的西面有个松岛。每当 风清月明之时,(他就)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与松岛之间,使 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他住的地方水泉树木幽深隐蔽,一草一花,都让人流连忘返。 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常)漫步吟诗、醉酒而卧来自娱自乐。 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成为师友,徐凝便教 方干作格律诗。方干有赠徐凝的诗,说“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的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 为村里老人,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 按照礼节邀 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 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 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浙中 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题留的诗几乎遍布那些园林。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做诗, 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方干) 去世。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和事迹,确定谥号为玄英。乐安人孙郃等人汇集他的遗诗 三百七十多首,合编成十卷。 古时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用什么做他的谥号?” 他的妻子说:“用‘康’。”曾参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充裕,衣不蔽体,死后连手 脚都没有盖上,旁边也没有酒肉。活着没过上好日子,死后也不显荣,为什么愿意取谥号为 ‘康’呢?”他的妻子说:“从前先生的国君任用他做相国,先生推辞不接受,这说明他有 多余的尊位啊。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他也推辞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财富啊。先生 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甜美,对天下最卑微的地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低贱的生活不忧心 忡忡,对富有显贵的日子也不去匆忙追求。想要仁就得到了仁,想要义就得到了义,用‘康’ - 17 - 作为他的谥号,不也很恰当吗?”方干是一介布衣,活着时品行高尚被人称道,死后谥号玄 英,他刚强的气概、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轮双桨”用了借代手法,借指车船,水陆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都是一些追名逐利的人, 行色匆匆。 B. 上阕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写出了冬日黄昏后,商贩往来路途的情况,展示了较为广 阔的社会生活。 C. “一望乡关烟水隔”这一句描写旅途中词人眺望家乡的场景,承接上阕的写景转入主观抒 情,过渡自然。 D. “新春残腊相催逼”说时序代谢,日月相催,在外日久,感到年光逼人,更生出浓浓的思 乡之情。 15. 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 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上阕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 染了一种萧索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行旅的艰辛,烘托了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 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 18 -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 项,“冬日黄昏”表述错误,从“宿雁”“残月”“曙色”等意象可看出是清晨时分。“商 贩往来路途的情况”也不准确,“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的意思是:往来的人, 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不单指“商贩”。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中景物 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 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 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题干表述为“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分析景物的作用, 依次找出上阕的景物——行舟、芦苇、风、宿雁、残月、白霜等,然后从交代环境、抒发情 感等角度分析即可。词的上片,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 环境。“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 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破雾而飞;天上一弯 残月和溪桥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沙汀” 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别岸”、 “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 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 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 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 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 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9 - 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无法抵挡瑟瑟秋风,真可谓酒入愁 肠愁更愁。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樯橹灰飞烟灭 (3). 舞榭歌台 (4).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5). 三杯两盏淡酒 (6). 怎敌他晚来风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纶,樯橹,榭,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 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 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 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褚党人 碎”,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 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 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 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 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 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 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 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 存在,(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 20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 然。 B. 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所致。 C. 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 致。 D.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 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 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 不同。“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 了自己。此处突出因苏东坡性格太具魅力,使人们心甘情愿控制不住地被他吸引,为他倾倒, 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 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这里指苏东坡没有头发 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用“蓬头垢面”;“停止”: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 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失色”:失去本 来的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 色彩”,所以用“失色”更好。 A 项,“身不由己”使用错误;应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使用错误;应用“蓬头垢面”; “停止”使用错误;应用“停滞”,故 A 错误; B 项,“失重”使用错误;应用“失色”,故 B 错误; - 21 - D 项,“身不由己”使用错误;应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使用错误;应用“蓬头垢面”; “停止”使用错误;应用“停滞”;“失重”使用错误;应用“失色”,故 D 错误。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 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有了……” 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 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 B 项,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故 B 错误; C 项,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 说才华,再说气度,故 C 错误; D 项,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 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故 D 错误。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 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 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 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划 横线的语句属于句式杂糅。 A 项,“还有……使然”,句式杂糅,故 A 错误; B 项,“还由……所致”,句式杂糅,故 B 错误; C 项,“还是……所致”,句式杂糅,故 C 错误; 故选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①_____,才 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 要服用含磷的药物。磷不但人需要,③_____。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 - 22 - 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答案】 (1). 只有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 (2). 整个机体就会衰弱下去(或:生命体 就会衰弱下去) (3). 其他生物也需要(或:其他生命体也需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 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 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 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①句依照后文,“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可见前提是“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 ②句依据前文“食物里缺乏磷”和后文“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 的药物”,可以推断出结果应该是“就会使整个机体衰弱下去”; ③句依据前文“不但人需要”,后文中提到的水藻和鱼等,可以补写的是“其他生物也需 要”。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 80 个字。 2020 年 5 月 12 日 9 时 16 分 40 秒,伴随着推进器的轰鸣与耀眼的火光,“快舟·传祺 GS4 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划破晴空,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包括“行云·武汉号”卫 星在内的“行云双星”送入太空。两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五云一车”系列商业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广汽传祺携手同为央视“2019 中国品牌 强国盛典榜样 100 品牌”的航天科工,成为航天科工快舟运载火箭发射助力合作伙伴,冠名 “快舟·传祺 GS4 号”火箭。该火箭箭身图刷医护工作者群像,表达了广汽传祺与航天科工 对疫情期间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们最崇高的敬意。 【答案】“快舟·传祺 GS4 号”火箭在酒泉将两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科工商业航天 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该火箭箭身图刷医护工作者群像,表达了对医护工作者们最崇高的敬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 通读语段,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给语段分层,明确每层的层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本段可以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是发射成功,第二层是发射成功的意义,第三层是冠名火箭, 第四层是火箭箭身图刷医护工作者群像表达对医护工作者们最崇高的敬意。然后将每层含义 进行概括即可。 将 2020 年 5 月 12 日 9 时 16 分 40 秒,伴随着推进器的轰鸣与耀眼的火光,“快舟·传祺 GS4 - 23 - 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划破晴空,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包括“行云·武汉号”卫星 在内的“行云双星”送入太空。两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五 云一车”系列商业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概括为““快舟·传祺 GS4 号”火箭在酒泉 将两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科工商业航天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将“该火箭箭身图刷 医护工作者群像,表达了广汽传祺与航天科工对疫情期间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们最崇高的 敬意”概括为“该火箭箭身图刷医护工作者群像,表达了对医护工作者们最崇高的敬意”。 【点睛】“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 段。 不管是何种表达方式的语段,其压缩方法基本是一样的,一是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筛选主要 的信息,二是将主要信息按要求概括表达。所以在压缩文段的题目中,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 就显得很重要了。所谓主要信息,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信息特点也不相同。如以说明方式表 达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被说明的事物;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以 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 论是什么等。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 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叙述的主体;② 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抓住了以上信息,再概括压缩是较易的了。 七、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辩说新思维,筑梦新时代。”为响应新时代召唤,培养学生团结、竞争、进取的精神,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同学们在思想交锋中求知、在唇枪舌战 间求索、在针锋相对中进取,经研究决定,新时代中学校团委举办第一届中学生辩论大赛, 正反双方辩题是:青春贵在破常规/青春贵在不逾矩。 请就此辩题,选择正、反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双方的观点写一篇 总结陈词。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青春贵在破常规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青春贵在破常规。青春是我们人生中最特别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有最多的能量最多的自由最少的束缚,青春贵在破常规,突破常规能让我们的青春 - 24 - 充满别样色彩。我们今天讨论的标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相比于人生的其他时期,何者让青 春显得更可贵。 首先,青春贵在破常规,使我们的青春显得更可贵。我们知道理性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梦想是美好的,梦想是我们青春的强大动力,虽然社会是现实的,但是梦想也是依据现实而 规划的,突破常规并不是空想,并不只是一个躯壳。突破常规也会立足现实,建立与现实之 上,也能刻画出青春的梦想。破常规,仰望星空使坚持梦想,为我们的青春提供了方向,提 供了能量,让我们的青春显得更可贵。 其次,青春贵在破常规,使我们敢于突破社会常规,追求个性的青春,使青春显得更可 贵。在我们壮丽的青春里,人们都有着一颗狂热的心,有很多不羁的想法,有很多天马行空 的想法,聚美优品年轻 CEO 陈欧就曾经说过,“我多么感谢那个仰望星空的青春”,最终他 创造了新的网上购物潮流,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创新,在科技越来发达的当今时代,国家 需要的是创新,只有敢想才有可能,为敢去仰望星空,才有动力去创新,为敢仰望星空,我 们才能突破常规,追求自我个性,让创新的想法变成现实,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让我们的 青春显得更加可贵。 最后,破常规使我们的青春更无憾,让青春显得更加可贵。在青春时期,人们的梦想最 多,遗憾最少,做了在今天看来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是一个恣情纵意、随心所欲的年 代。只要敢想,便敢去做。但是当我们开始失去青春的时候,我们开始为了自己人生奋斗的 时候,我们开始不断否定自己的追求,开始脚踏实地而不再仰望星空,打破常规,开始为了 能在一线城市拥有房子车子票子甚至一切而变成一台机器,机械而麻木地运转。所以在青春 的时候能够突破常规显得多么的可贵,想想如果我们一旦到了一定要脚踏实地、不逾矩的年 纪,激情与活力都被泯灭了的时候,剩下的就唯有怀念。 基于以上观点,我方坚持认为,青春贵在破常规,突破常规为我们的青春提供了方向, 提供了能量,让我们的青春显得更可贵。 我的辩论陈词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应全面理 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 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 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 “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 - 25 - 的技巧。 审题: 根据题目要求“新时代中学校团委举办第一届中学生辩论大赛,正反双方辩题是:青春贵在 破常规/青春贵在不逾矩”。请就此辩题,选择正、反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 身份综合双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由此可知,本次写作给我们规定了两个写作方向,其一是选择正、反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 其一是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双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那么就涉及到两种实用类文体写作。 一类是写辩论发言稿,一类是写总结陈词。相对来说,辩论陈词应该容易写作。 立意: 青春贵在破常规; 青春贵在不逾矩; 主持人总结陈词。 行文结构: 首段称呼语以及问候语,然后提出我方观点:青春贵在破常规。其后分三点进行论证自己观 点,突破常规为我们的青春提供了方向,提供了能量,让我们的青春显得更可贵。最后总结 观点,结束语与致谢。 素材: 青春贵在不逾矩 1、不逾矩更有利于实现当今社会的稳定而抒胸臆却做不到,今天的规矩是什么,它是现代社 会中维系公共秩序的规则,是法律法规,也是道德规范,它是在承认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 等等这些人类的基本权利诉求下的矩,它不是封建迷信,滞塞落后。只有我们不逾矩,个人 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众人都不逾矩,社会才能更好地稳步向前。 2、我们这个社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抒一己之胸臆而置规则于不顾,某颁奖典礼上,一导演 逞一时之口快放出“台独”言论,他抒胸臆了,但是又置祖国于何地,键盘侠们在互联网上 戴着面具兴风作浪,抒胸臆了,又置被伤害者于何处,矩是自由的枷锁,同时也是自由的保 障,守“矩”,才能在有所作为的情况下减少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逾矩更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回到规矩的内涵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孔子说:“君子慎其独也”,就是在讲守“矩”的难 处,抒发自己的胸臆可能简单不过,但往往遵循社会中的小规矩才更加难能可贵。弗洛伊德 说:“人有自我,本我和超我”,抒胸臆往往只是对本我即个人诉求的抒发,而不逾矩却是 - 26 - 要学会抑制自我的欲望,需要自己接受道德和法律的限制,我们需要不收黑夜之金的杨震, 需要不食无主之梨的许衡,我想说,在现在这样没车就能过马路,捡到手机刷别人支付宝的 社会里,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逾矩,这也是不逾矩的可贵之处。 【点睛】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几部分。 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 解辩论的内容,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应接触辩论题目,提出辩论稿的 主要内容,使听众了解你要讲的东西,当然也应使开头有点技巧,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 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力的分析,使听众点头赞同。结 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使听众有个完整的印象。结尾要有力,能给人启示和回味。 署名是署辩论者的姓名,日期是辩论的日期。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