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辽油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 24 -‎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1. 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C.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B. 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C. 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④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D.‎ - 24 -‎ ‎ 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错。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错。故本题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张冠李戴,不是“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而是“接受者”。B项,无中生有,没有“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D项,知音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错误。故本题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24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 24 -‎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只要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就能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 24 -‎ C.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表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欣赏,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修养,所以我们要变换一定的方式, 满足听众的需要。‎ ‎6.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写出两点。‎ ‎【答案】4. B 5. A ‎ ‎6. 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以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表述有误。材料二并没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而是说传统表演艺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备受欢迎。‎ C项,“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表述错误,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 D项,“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可见田青委员反对的是为迎合观众。‎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B项,“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述有误;原文是“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才有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文中说的是“可能”,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 24 -‎ C项,“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于文无据。‎ D项,“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修养,所以我们要变换一定的方式, 满足听众的需要”表述有误,从文中来看,“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可见,题干强加因果,曲解文意。‎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写出两点”。根据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可以概括为: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根据文本“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可以概括为 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根据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可以概括改为 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 24 -‎ ‎①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②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③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④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⑤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⑥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⑦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 24 -‎ ‎⑧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能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⑨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走路先要知道目的地,迈开步就要专心致志。途中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一脚一脚地走。这样,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⑩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7. 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 这一对母女历经生活的几多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不少矛盾,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C. “幸会”一词,其本义表示与人初次见面感到荣幸。标题运用“幸会”,新颖别致,易激发读者兴趣;结尾运用,则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D. 写身边的人和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8.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 ‎9. 第⑨段划线句,不只涉及到如何走路,更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请分点作答。‎ ‎【答案】7. B 8. (1)生活上,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细心关怀;(2)心理上,设身处地、润物无声的教化;(3)女儿得病时奋不顾身地照顾。 ‎ ‎9. 人生恰如行路,目标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脚踏实地地向前。这样的人生就是对人对己有益的人生。(答出“确定目标、专心致志”和“脚踏实地”两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错。故本题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主要从生活上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细心笑怀、心理上润物无声的教化、女儿得病时奋不顾身地照顾等方面体现。回答筛选类试题需要的答案,从原文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具体事例,并能准确概括。‎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第⑨段划线句,不只涉及到如何走路,更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请分点作答。”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找到划线的句子,阅读其所在的段落,结合文章的主旨,找到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再分析划线句子的内涵。文章最后引用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的话,重点在了“人生恰如行路”,其实质是“专心致志”、“脚踏实地”,需要结合原文语句作出分析。“知道目的地”是说人生要目标确定。“迈开步就要专心致志”,这是说人生的目标一旦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途中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一脚一脚地走。”“这样,走多远,也不会累着。”这两句话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向前。‎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 - 24 -‎ ‎,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B.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C.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D.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 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出来重新做官。‎ 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 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 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 24 -‎ C. 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 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拼死效力。‎ ‎(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陛下践阼初,意思是陛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此“初”后面要断开;“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泣”前要断开;“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因此前面要断开;“若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前面断开。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 - 24 -‎ 项,“名和字没有关联”错。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行,行进,指出征;以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死,拼死效力,效死力。第二句中,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以,连词,不译,引出后面的对象。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 24 -‎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调发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带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敌人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到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妻子想为他娶妾。他长声叹息说:“国家的事情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把他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①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春盘:古代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皇帝也于立春前一日向臣僚赐春盘。②两京:即长安、洛阳两都。‎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4 -‎ A. 本诗写于立春日,《登高》写于重阳节,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 B. 首联“忽忆”一词,表明诗人是由眼前的春盘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C. 颔联诗人具体回忆了昔日在两京时立春日庆祝盛况,与今日之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除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外,诗歌还通过借助自然景物及人物的自身行为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15. 诗中说“杜陵远客不胜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 ‎【答案】14. A 15. 诗人之悲体现在:作为“远客”的飘泊之悲、思乡之痛;欲归两京,尚无定处,前途难料之悲;面对江水流逝而生的岁月飘零、年华老去之悲;今昔对比,为两京今日之萧索而悲;无法改变目前困境,只好诉诸笔端的无奈与悲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表述错误。《立春》《登高》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但是都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苦之情。‎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要点、把握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可通过“忽忆两京梅发时”和注释中的“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分析,时过境迁,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结合“此身未知归定处”可知“诗人萍踪难定,前途渺茫”,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杜甫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4 -‎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乐视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整首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使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辛弃疾《永遇乐ˑ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建功立业。‎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少无适俗韵 (4). 性本爱丘山 (5). 廉颇老矣 (6). 尚能饭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作,韵,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 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  )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 ,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 ,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 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 ,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 24 -‎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教养不但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且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B. 不是教养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 C. 不是教养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D. 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18.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B. 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C. 因为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人类的渺小和宇宙之大。‎ D. 如果因为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1)推而广之 (2)以身作则 (3)煞有介事 (4)锦上添花 B. (1)推己及人 (2)身体力行 (3)盛气凌人 (4)繁花似锦 C. (1)推而广之 (2)身体力行 (3)煞有介事 (4)繁花似锦 D. (1)推己及人 (2)以身作则 (3)盛气凌人 (4)锦上添花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教养不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是”使用错误,根据语意,这个句子应是并列关系,故根据前面的关联词“不是”,应改为“而是”;二是语序不当,“不是……而是……”这种复句,它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另一种意思,故应把关联词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即“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这样就排除了ABC三项。故选D。‎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要求补写的是第二段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本句,首先根据前面的句子“这也许怪不得他”,说明所填句子应是不怪他的原因,可排除BD两项。再根据前文“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还有后面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可见这句话应有假设之意,所以可排除C项,再看A项,“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补在此处恰当。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推而广之: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推己及人: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根据语境是爱护植物进而会爱惜动物,所以填“推而广之”。第二处,以身作则:意思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自体验,努力实行。此处是说“每一个人”,文后有“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句,所以填“身体力行”。第三处,煞有介事:像真有这么一回事似的。多指故作姿态。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此处是说故作姿态,应选“煞有介事”。第四处,锦上添花:意指在美丽的锦织物上再添加鲜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繁花似锦:意思是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就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根据语境“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应选“繁花似锦”。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 24 -‎ 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真的是这样吗?①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桃性温,与杏和李子比较,相对平和,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的功效。桃子中富含的果胶,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不仅能够预防便秘,还具有一定的养颜美容功效。②________________,孙思邈称其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正因为如此,桃子又被称为“寿桃”“仙桃”,从这点来看,桃子确实能养人。但专家表示,③________________,适量食用杏和李子对身体有一定的益处,而桃子吃多了也容易引起上火。‎ ‎【答案】 (1). ①之所以说桃养人 (2). ②桃子对治疗肺病也有一定功效 (3). ③再好的果品也不能过量食用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是因为”“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知应该填写“之所以说桃养人”,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肺之果,肺病宜食之”可知应该填写“桃子对治疗肺病也有一定功效”;第③空根据前文“桃子又被称为‘寿桃’、‘仙桃’”可知应该填写“桃子确实能养人”‎ ‎21.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列图表中的过程:‎ ‎【答案】(示例)桑蚕立体养殖过程:农民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再把蚕的分泌物蚕沙投入鱼塘喂鱼,最后从池塘里挖塘泥为桑树提供肥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题,是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从整个图形来看,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所以先要确定好起点。从标题“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桑蚕立体养殖图”来看,鱼塘应为循环的起点,然后按照循环的顺序,概述全面,要注意语言连贯性,字数的限制等。‎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4 -‎ 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些物,或书籍,或用具……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这些人或物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同行”为话题,写篇作文,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答案】范文展台 幸福伴我同行 幸福这一条短短的小路,我们可不可以不走?‎ ‎——题记 天边那淡淡的白白的小小的云朵,你是否也如我一样,陷入了回忆的旋涡,无法自拔?‎ 小时候,幸福是唾手可得的棉花糖。‎ ‎“妈妈,是不是我把这页练习题全做完,你就带我去买棉花糖?幼稚的我眨巴眨巴眼睛,满是渴望。妈妈笑了,甩甩那乌黑浓密的长发点头答应了。我欢欣雀跃,这样的奋斗目标,胜利并不遥远,多么幸福啊!那时我眼中的幸福便是能够美滋滋地吃上一口棉花糖,幸福之于我很简单。‎ 上学了,幸福渐渐成了一次次的考试。‎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时代的幸福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之内。每一次考试之后的分数理所应当地成了我邀功的“筹码”。没有人在意一个小屁孩儿的心理,也不会有人理解我面对考试时的兴奋感从何而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考试之后我脚下可以踩着一片幸福的云彩。但是云彩也有打盹儿的时候,它飘浮不定,时而高挂蓝天,时而低降洼地。而我在这起起落落中,隐约感觉到幸福没那么简单。‎ 从一个懵懂的小女生过渡到一个叛逆时期的不驯少女,我步入了中学时代,也迎来了我与幸福之间关系最惨淡的时期。初中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香甜的棉花糖,没有幸福的云彩,却有着严厉的老师和满是威严的教鞭。我散漫的行为习惯与中学里的气氛格格不入,于是厌学的念头日益强烈,我经常在课堂上走神儿,小声讲话,我的成绩也随之上下波动。‎ 老师一次次找我谈话,父母在家里也定了不少家规,他们的苦口婆心只会让我更加叛逆。第一次,我觉得幸福很遥远。‎ 殊不知,我听不进去谆谆教诲,却被邻家小孩的嬉闹之话彻底催醒。我是他们眼中坏孩子榜上的第一名,这地位无可动摇。我突然间愣住了,难道我真的那么坏吗?回到家,正好看见妈妈在做莱,她瘦弱的身影忙忙碌碌,皱纹稀稀疏疏挂在脸上,几根银线般的发丝在乌黑的长发里特别刺眼。她笑着叫我洗手,准备吃饭。我转身快步进了房间,脆弱的眼泪悄悄滴落在冰冷的地板上。‎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 24 -‎ 幸福总是偷偷在指缝间溜走。不是我离幸福太远,而是我没发现幸福一直伴我同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话题”的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同行”为话题,写篇作文。“同行”包含两种不同的意思,当“行”读háng时,同行是指行业相同或者同行业的人;当“行”读xíng时,同行是指一同行走的意思。根据话题前的阅读材料——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些物,或书籍,或用具……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这些人或物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可知此处应当读同xíng(行),是指一同行走的意思。这个话题,写作空间较大,考生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状物,只要紧扣话题“同行”即可。细品材料,考生可以发现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第二部分是“这些人或物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第一部分所写的人或物,是叙写的对象和文章的依托,第二部分的“鼓舞”“智慧”“力量”才是文章的灵魂和重心所在。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不能只是单纯地叙写“人”或“物”,还要紧紧围绕“人”或“物”给予自己的“鼓舞”“智慧”“力量”来写,这样才能切合出题者的意图,所写的文章才算得上切合题意。‎ 行文结构:具体作文时,首先给文章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话题的标题——“幸福伴我同行”,精选生活中的几个片段,表达了不同时期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与感受,表达在自己生活之中幸福与自己同行。结尾部分,指出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幸福一直伴自己同行,有放有收,落点在“幸福伴我同行”的题旨上,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圆合。‎ 相关材料积累:‎ ‎1. 流星划过夜空,文人的思绪伴其前行,于是才有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名著;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的灵感伴其前行,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千古绝句;滔滔江流迸流不息,英雄的抱负伴其前行,于是才有了今天祖国的同意。然而在我的一生中,那奇妙的大自然,如影子一样伴随着我,化作万物与我同行。‎ ‎2. 当黎明的光芒划破地平线时,鸡开始啼起来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日出不像日落般炫丽多彩,却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每当骑着自行车前往学校时,抬头便能看见清晨的太阳与我同行,我又如何敢懈怠这一天的宝贵时间呢?‎ - 24 -‎ ‎3.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着一-种名为野牛的生物,他们不仅庞大,而且十分强壮,连狮子也不敢轻易招惹。而狼却能将他们视为盘中餐,何也?就是因为团结。他们有明确的计策,将野牛围住追赶,待其力尽后,便同时进攻。野牛虽强,但却也敌不过团结的狼,如果人类团结起来,又有什么困难无法解决呢?自然界中与其相似的例子何其的多。每次发现时,都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背后推着我前行。‎ ‎4. 在苍茫的草地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地之间,竹子像高傲的勇士,坚强地屹立着。狂风卷起地上的落地及碎石,恶狠狠地将他们甩向竹子。大雨倾盘而下,雨滴重重地砸在竹叶之上。刹时,风声、雨声,竹叶间摩擦发出的响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一首激昂的交响乐。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大雨过后,竹子依然不屈地屹立在原处。这是何等地坚强!每次见到竹子,我都不由得从心底升起一股敬意。当我遭遇挫折时,竹子的例子就会在我脑中浮现,伴随着我克服挫折。‎ ‎5.自然,神奇的大自然,虽一言不发,却在我失败时给我鼓励,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出前行的方向,在我筋疲力尽时为我输来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我……自然,是良师,更是益友,总是默默地,伴我前行。‎ ‎6. 青青子衿勇于质疑书本。长大了接触的阅读范围便广阔了,可是却发现原来有<悲惨世界》的狰狞苦难,有《山楂树之恋》的难舍难离,有《哭泣的骆驼》战争的罪恶残忍,有《三国演义》的凶狠奸险悲的哭的如同浑厚的双手扼住我的喉颈无法喘息,赤裸裸的现实以骨感的冷冰碰触我原本的热血之心。我才发现我有许多的无能为力,为何人心险毒无奇不有?为何战争频繁暴乱不断?为何我还坐在这里,无法为受害的妇女出力?沧海一粟的我这般悠闲懦弱,简直白食粮米了!前时的我,书如瀚海我如沙砾,在水中不自量力挣扎着哭泣着并自省思考着,只求孰能赋予我微妙的信念。花季盛放雨季至来。或许是无力的挣扎太久了,我平静了。重拾旧书,我猛然明白无声的怒号是徒劳的,只有真正凭实力做好自己才是目前最好的抉择。这个世界有太多隐蔽的暗处,我可奈何?在《凡尔登湖》中我渐渐明白,我现如无能,不可像枣树般慷慨大方,那就像柏树一样吧,做一个自由坚定的人,无能达济天下则先独善自身以求问心无愧。我仍不忘自己的志向,默默储蓄奋斗……在书中,我笑面真善美,也发现罪恶丑陋,但那已不影响我前进的方向,我清楚远行的目的不可速达。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24 -‎ ‎【点睛】话题作文写作技巧:①善于联想。比如话题“风”,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韩流、金庸热等等。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你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你可抒发对“水”的情感,你可以议论“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可叙述“水”的童话,你可以想象说资源枯竭后地球的劫难等等。②化虚为实。比如“靠”这个话题,往实处“靠”,爸妈靠科技致富,学生靠勤 奋成才,运动员靠拚搏夺冠。③化大为小。比如以“美景”为话题:“校园美景”“家乡美景”“心中的美景”“美景其实也平凡”。‎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