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建平叶柏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朝阳建平叶柏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朝阳建平叶柏寿二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 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 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 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 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 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 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 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 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 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 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 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 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 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 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 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 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 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 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 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 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 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 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 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 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 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 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 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 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 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 “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 “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 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 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 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 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 处。(4 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 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 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 1951 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 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 7 岁,小香 5 岁,嘉康 3 岁。看着这三个 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 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 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 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 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 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 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 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 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 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 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 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 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 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 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 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 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 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 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 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 8 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 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 6 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 出 170 多场,义演捐款达到 15.2 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 4000 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 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 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 年第 4 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 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 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 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 不如女儿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 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 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 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结尾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的形象,增 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8.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 分) 9.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 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 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 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 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 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 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 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 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 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日:“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 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 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 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 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 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B.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C.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 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 仁德之事。 C.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 于天下。 D.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 后人效法。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l)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2)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14. 请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②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②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 高的观赏价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 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 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 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D.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6.“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词句是“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 (3)《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 , ”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不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当 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 多少不会。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 妻换回了竹筷地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 ① ),( ② )。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 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 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 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一天天向上, 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是成片的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四 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 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D.“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19.“它们分布在公园、广场、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语义上看与原文画波浪线处基本相同,但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根据前后文内容,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使句子语意连贯通畅。(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②在提高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 成效。③但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普遍出生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 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⑤厉行勤俭必须在青少年抓起。⑥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 活的感受、缺少节约观念,⑦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进劳动教育中,⑧营造崇尚勤 俭的文化氛围,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⑩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22.阅读下面的小诗,从“大雁”“小草”“知了”“星星”中任选一种仿写,要求格式与原诗大体一致, 并运用与之相同的修辞手法。(5 分) 蝴 蝶 那春天最初的蝴蝶 枯黄而紫红 一朵飞翔的花 改变着我日子的颜色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俭,德之共也”,敬畏食物、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内容,绵延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 识。 材料二:在一些喜宴、聚餐上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宴席剩下的饭菜很少有人打包。食物浪费问题愈发 凸出。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 93 克每人每餐,浪费率为 11.7%。2015 年至 2018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 1700 万至 1800 万吨,相当于 3000 万到 5000 万人一年 的口粮。 作为复兴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请你综合以上材料,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 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项,“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 和明清诗词”错误。结合“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 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分析,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 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B 项,“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 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 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D 项,选项内容颠倒二者关系了。结合“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 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 ‘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分析,文中没有说唐宋词 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颠倒了二者关系。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项,“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 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错误。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 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3.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错误。结合“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有深远教育作用”“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 的思想意蕴”“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 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等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结合“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 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 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 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 义。结合“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 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 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 ‘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 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 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 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我很认同清末民初 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 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 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 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结合“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 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 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结合“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 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6.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 项,“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 便宜”是错误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 项,“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是错误的。这一处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 8.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③长时 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 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可知,通过对老张的神态、语言和心理 描写可以看出老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同时也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 心疼。由原文“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 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 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可知,老张 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 9.①这种手法叫烘托;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常香玉,但大部分不从正面写,而是通过与之相关的人 和事来表现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③小说中起到烘托作用的具体有下面几个方面:通过父亲的埋怨烘 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通过她父亲的口吻和补叙新闻的方式表现她的豪 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的能力。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先理解这句话里包含的手法,写山用烟霞,写春写草树,这是烘托手法,即通过侧面来反 映事物。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其实是常香玉,但最后一段才出现对她事迹的陈述,这一段用新闻报道说出, 是侧面烘托;原文“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 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通过孩 子们想念她,去找她烘托她对孩子们的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 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 呢?就你中,就你能”,可知老张对她的不理解、抱怨,侧面烘托出她义演募捐,为国出力的崇高爱国主 义精神。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贫交疏昆弟”做“再分散” 的宾语,故二者不可断开,排 除 A、C 两项;“好”是动词,喜好,“行其德”做它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 误。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 “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 1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 项,“子贡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 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文中只讲“孔 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即“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却并无有关孔子帮助子贡的交代;且“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谓(孔子)得到形 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该选项属于曲解文意。 13. (1)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 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2)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 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 14. ①采用计然之策,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该段主要讲了如下几个意思:(1)勾践任用范蠡和计 然,计然为勾践出谋划策,制定富国之计,比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 已”就是讲如何经营货物,为打仗做好准备;(2)勾践施用计然的经济策略,国力逐渐变得雄厚,“修之 十年,国富”;(3)越国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才有可以充分支配的财资,用来用于奖励猛士杀敌报国, “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这样,水到渠成,自然就可以一雪前耻,灭 吴称霸了。 【参考译文】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会争斗,就要做准备;知 道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这两样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情况就可以掌握看出了。干旱时,就要备船以待 涝;水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积贮的道理,一定要积贮完备的货物,不要 滞积的钱币。用货物相贸易,容易腐败被蚀的物品不要留,不敢囤积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 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 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 如同流水那样。”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厚赏战士,战士们冒着箭矢飞石前进,就像口渴时得到水一样, 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地区检阅军队,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已经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慨然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 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 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地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地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 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 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到千金钱财,两次分散给贫贱的朋友和远房 的兄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裕了就喜好施行仁德的人。后来年老力衰而听任子孙,子孙治理产业使它生 息发展,于是达到亿万家产。所以人们谈论富翁时都称说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成后,回到卫国做官,闲居时在曹国、鲁国之间买卖货物,孔子的七十位高徒之 中,端木赐最为富有。 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子贡车马相连,带着束帛重礼去聘问、进献诸侯, 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的名声传扬天下,是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的结 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势而更加显赫吧? 白圭是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白圭却喜欢观察时机变化,所以用别人放弃我收取,别人收取我给与 的办法。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 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所以说:“我经营生产,就像伊尹、吕尚施行谋略,像孙子、吴起用兵,像商鞅推 行变法那样。因此一个人的智慧不足以随机应变,勇气不足以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坚强不能够有 所保守,即使想学习我的方法术,我终究不会告诉他的。”因此天下的人说到经商之术都效法白圭。白圭 大概是有所尝试吧,能够尝试而又有所特长,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 15.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B 项,“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情何限”写花在暮春 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诗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 并非“以动衬静”。 16.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 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 遭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事物形象的能力。“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意思是: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 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一枝如 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但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 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 17.(1)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3)问苍茫大地 谁 主沉浮 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中“苍翠浓绿”是对 “不改色”的具体解释说明。A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意思转换。B 项,表语意的停顿。C 项,破折号的作用 是解释说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是对“报偿”的具体解释说明。D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表声音的延长。 19.①“分布”一词只是客观陈述,原文说竹子具有“装扮”“美化”的功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我 对竹子的喜爱之情。②整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句子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句“装扮”“美化”来表明竹子的分布情况,与用“分 布”客观地陈述事实,在感情表达上有明显差别,“装扮”“美化”能够表达出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 可以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原句整散句结合,有感染力。 20. ①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 ②还没有果实的芳香甘甜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根据前一句“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可知,仿写的句式为“也 没有……”“还没有……”,然后再从语义的角度考虑,找出和竹子相比有突出之处的植物,确保语义通顺 即可。 21.②“提高”改为“培养”。⑤“在”改为“从”。⑥“观念”后添加“的情况”或其他宾语与“针 对”相搭配。⑦删除“入”或“进”。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修改能力。第②句中,“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培 养”。第⑤句中,介词使用错误,应将“在”改为“从”。第⑥句中,“针对”残缺宾语,可在“观念” 后添加“的情况”。第⑦句中,“入”与“进”重复累赘,应删去其一。 22. 星星 那夜空闪烁的星星 明亮而晶莹 千万颗耀眼的明珠 左右着我童年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的能力。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从“大雁”“小草”“知了”“星 星”中任选一种仿写,要求格式与原诗大体一致,并运用与之相同的修辞手法。明确了话题或陈述对象, 不能随意所给的内容能够判断修辞手法——比拟修辞。善于找出结构表达变化和不变处。比如“那…… 的……”“……而……”“……的……”“……着我……的……”,所给的字词是不变处,省略号位置为 变化处,但字数应该一致。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 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材料主要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粮食安全 要有危机意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等。还指出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现象。也许并未意识到浪费,也许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 博……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发言过程 中,可以呼吁同学们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成为一个真正 的节约小卫士。本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内容可写。 【参考立意】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以节约为荣,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树立爱粮节粮的 新风尚等。 【参考例文】 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自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谈到农业,多数人会想到我国粮食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急速增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粮食问题早已不是个新话题了,“节约粮食”更 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 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 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腾腾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真是太浪费了!有的人以 种粮食为生,当我们的粮食不足时,是从哪里获得粮食呢?我国人口己超过 12.5 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 万人;人均耕地面积 1.2 亩,是世界人均值的 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 30 多万亩的速度递减。从 1981 至 1995 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 8100 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 500 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 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难道真的等到我们沦为饥饿贫困交加的弱国时,我们才会对随手 扔掉的馒头米饭略待珍惜吗? 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 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节约粮食。 我们要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上的态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一 段时间以来,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其实不是的,参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实现的。 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 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 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 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 型社会不远了。 从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一位节约粮食的高尚人!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