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附答案)

2021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 100 题(附答案)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 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 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 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 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 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 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 指获得官职。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 给的帝位。 B .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 某一个人。 C .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 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 .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 判性质的称号。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 地区称为“中国”。 B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 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 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 “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 禅位、践阼等等。 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 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王公即 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 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 试。 D .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 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 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 的年号还有“英宗”。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 不同的等级。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 封户的租税。 D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和官吏之统称。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 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 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 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 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 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 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 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 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 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 易》。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 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 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 .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 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 .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 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 .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 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 和威武之意。 B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 谓之“丁忧”。 C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 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 乡故里、父老乡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 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 .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 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 .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 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 .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 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 .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 务。 C .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 小老婆。 D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 祀祖宗的处所。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 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 日的典章制度。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 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 称改元。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 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 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 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 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 事,考核官员。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 为最高学府。 B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 职官员。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 户籍等事项。 D .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 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 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 的官。 B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 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 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 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 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 “晋升”“提拔任用”。 D .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 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 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 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 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 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 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 .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 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 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 “登庸”、“御极”。 D .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 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 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 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 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 职或免去官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 泛指军队。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 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 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 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 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 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 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 指获得官职。 1.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2.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C(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 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 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4.C(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5.B(A 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 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 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B(“军令”由兵部掌管) 7.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8.D(《论语》不是六经) 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 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11.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2.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13.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 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 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 “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到 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 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14.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15.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6.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7.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18.C(“除”,任命官职) 19.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0.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 .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 免官职的词。 C .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 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 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 .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 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 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 考选、调动等事务。 B .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 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 擢,以及左迁等。 D .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 休,回乡安度晚年。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 “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 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 车”指王猛刚到任。 C .“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 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 信任。 D .“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 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 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 高学位。 B. 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 的意思。 C.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 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 地方官。 2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 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 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 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 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2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 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 以“明经”为名。 B .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 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 .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 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 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 .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 带在身。 2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 也可以叫“薨”。 B .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 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 .“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 地再举起。 D .“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 葬故乡。 3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 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 “不禄”等。 C .“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 林、黑龙江三省。 D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 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3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 意思相反。 B .“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 一个年号。 C .“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 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 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3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 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B .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 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C .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 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 .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 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3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 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 .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 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 .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 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 .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3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辟谷:指不食五谷,是道家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又称却谷、 去谷、绝谷等。 B .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 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C .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 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 .朝觐:在本文中指臣子朝见君主,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 圣地、圣像等。 3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 分甲乙科。 B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 面可以记事。 C .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 受某种特权。 D .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 没有实权。 3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 B .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 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 .枢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枢密院主要管 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称“二府”。 D .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张衡传》中的“乞 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3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 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 .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 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 .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 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 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 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 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 .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 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 .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 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3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 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 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 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 .“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 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 .“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 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 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21.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C(“左迁”为贬官。) 25.D(授职之后,只要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 26.A(博士,在文中是官职) 27.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 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 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 年开始使用。) 28.B(“西汉”改为“东汉) 29.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30.C(战国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成为关外) 31.C(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32.C(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 饷、财政收支。“典章法度”属礼部掌管) 33.C(“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 34.B(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 喻银,总称“黄白”。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贱金属(铜、铅、锡 等)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假金银,又称“药金”或“药银”(即各 种合金)。制取“黄白”的方技,即称“黄白术”) 35.D(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36.A(此处“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 数) 37.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38.C(“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39.C(“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40.A(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 有误,男子 20 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 4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 “显德”“开宝”等。 B .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 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 .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 服绯,以示恩宠。 D .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 正式任命。 4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 最高学府。 B .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 标识日期。 C .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借指士大夫、官绅。 D .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 要的古书。 4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 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 .“汝”即你,多用于后辈。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 “尔、公、君、卿、足下”等。 C .“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 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 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D .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 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 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4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 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 剂。 B .“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 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 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45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 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 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 .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 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 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 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 《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 常称“五经”。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 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 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 “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4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 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 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 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 .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4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 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 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 .“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 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 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4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 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 将的职位。 B .“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 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C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 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財三政于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 成安史之乱。 D .“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 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 的三十。 4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 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 .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 前拜舅姑”。 C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 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 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 .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 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5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 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 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 .“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 “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 .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 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 .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 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5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 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 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 .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 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5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 叫卒,士死叫不禄。 B .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 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 .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 有废,也称为宰相。 D .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 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53 .(哈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6 年高三 第一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 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 .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 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 .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 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 .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 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5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 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 .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 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 .《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 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 .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 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 用唐制。 5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 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 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 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 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 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 易》。 5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 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 .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 晋、迁、陟、加等。 C .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 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D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 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5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 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 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 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 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 .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 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 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 .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 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5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 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 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 B .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 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 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 C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 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 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 “隋炀帝”都是谥号。 5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 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 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 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 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6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亦称别驾。 B .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此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 的幕府、军帐。 C .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此指向君主献礼, 表示献身。 D .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指 导农业生产。 41.D(“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说 有误) 42.B(朔,农历每月初一) 43.D(D 项表述错误,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44.D(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45.D(为父母守制 27 个月,称丁忧。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 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 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 来应职者,称起复。) 46.A(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 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47.A(“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48.D(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49. A(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 50.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51. B(“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还有帝王) 52.B(擢不是“平调乃至降职”) 53.C(“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 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54.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55.D(《论语》不是“六经”) 56.B(擢,在文中是高中之意) 57.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 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 经征战不休了)。 58.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 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 59.C(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士” 的死称为不禄) 60.C(劝课农桑不是指导农业生产,而是鼓励督促农业生产。) 6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 武睿智”之意。 B .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代指 辅佐国君的贤才。 C .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 最高行政长官。 D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 元嘉、贞观等。 6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 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 王朝。 C .“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 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 D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 告诫臣僚。 6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 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 .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 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 .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 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 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6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 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 号。 C .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 卡,关隘。 D .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6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 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 .“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 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 .“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 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 .“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 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6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 下时)”。 B .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 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 的微妙心态。 C .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 监主管。 D .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 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 籍守丧一段时间。 6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 官员。本文的“出”指的是后者,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 C .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 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 .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6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 无夫称为寡。 B .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 人。 C .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 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 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 孽,邪恶,也指不孝。 B .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 .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 公、楚庄王。 7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 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B .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 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 .朕,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也可为谮号称帝的人的自 称,比如三国时的袁术称帝后,就自称为“朕”。 D .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 称为枢密使,文中的贾昌朝就曾担任这一职务。 7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 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 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 .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 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具体说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 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C .丁卯,丁卯年是干支历里干支纪年的其中之一。干支纪年使 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 .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 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 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 7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 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 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 .“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 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7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 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 无子。 B .“洪熙元年”中,“洪熙”足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 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 均是如此。 C .“海盐民”中,“民”足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D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 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 “越族”。 7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 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 度称赞。 B .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 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 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 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7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 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 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 .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 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 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 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 弟。 D .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 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 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 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 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 的大罪之一。 7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 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 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 .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 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 .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 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7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 国古代王爵之一。 B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 “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 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 的证明。 D .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 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78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 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 .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 .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 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 .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 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7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 做过官的读书入。 B ·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 除、辟、征、左迁”等。 C .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 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 .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 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8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 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 .文中“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中的“授”指 授给、给予官职。“判”指低位兼低职。“封”指帝王把土地、封号或 爵位授予亲属或臣僚。 C .文中“寻奉祠”的“奉祠”指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宋代设宫 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 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 D .文中“谥忠靖”的“谥”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 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61.C(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 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 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 62.A(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 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 眼、探花。) 63.D(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64.A(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65.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66.D(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67.D(“永明三年”是年号纪年法。) 68.C(“谥号”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 69.A(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 孽,妾所生的儿子。) 70.C(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古代皇帝的自称) 71.B(不包括祖父母) 72.A(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73.C(“足下”不是对百姓的称谓。) 74.A(“未冠”不是“弱冠”) 75.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 谪。) 76.C(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77.B(“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78.C(“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在 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79.B(“左迁”是降职) 80.B(“判”指高位兼低职)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 是 ( )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 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 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 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 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 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 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 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 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 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 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 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 冠”以谢罪。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 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 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 使父母欢乐。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 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 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 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 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 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 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 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 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 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8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 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 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 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8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 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 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 (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 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 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 帝王不能称本纪。 8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 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 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 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90.下列对交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 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 JL 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 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 事方略,后泛指应试。 D.服阙,古人任职时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 除服 ,称之为服阙。 9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 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 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 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 青”,也叫“汗青”。选文 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 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 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 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 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 20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 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 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 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B.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 军。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 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 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 庶人曰死”。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 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 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 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 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 官制的重要特征。 96.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 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 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 布 ,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 ,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 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 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 恶谥。 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 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 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 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 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 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 (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 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 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 型骑兵武器。 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 况。 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 器材。 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 运伤员。 100. (山西省四校 2016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 标注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 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 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 大恶极者。 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 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81.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82.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83.A(《论语》不属于“五经”之一,《春秋》为“五经”之一。) 84.B(未能及第者) 85.D(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86.B(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 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 八个年号。) 87.B(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 女性统治者) 88.D(“非帝王不能称本纪”错) 89.B(“劾死”指判决死罪。) 90.A(古人名与字的涵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 91.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92.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93.D(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94.D(士曰不禄,大夫曰卒) 95.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96.D(厉为恶谥) 97.D(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 20 岁束发而冠,女子 15 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 别为“加冠”“加笄”。) 98.B(“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 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99.D(饷道是运送军粮的道路) 100. A(制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 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 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