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作业(全国卷用)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 “合从”,与“连横”相对,是秦国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合纵”。 C. 参、井,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D.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时间。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 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不同。 D.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 《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平时要注意对文化常识的积累,A项“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表述错物。女子有取字的权利,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答案】D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 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不正确。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B. 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C.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D.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综合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说法错误,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故选D。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 “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C.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语助词 D. “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人者好烦其令”中的“人”即“民”,因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称。避讳,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名字。 B. 唐“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根据乐府旧题《清商曲·吴声歌》创作《春江花月夜》,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C. 宗庙会同,“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即指祭祀祖先。会,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同,指诸侯相见。 D.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中间装泥土捣紧,筑毕拆除木板,就成了一堵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会,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同,指诸侯相见。”不正确,“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选项中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避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尽量回避。分两大类: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家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B.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羊叫“少牢”,牛叫“太牢”。 C.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D. 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长辈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 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根据下面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露) B.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立夏) C.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立冬) D.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惊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和文化常识的题目,首先要明确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分析,重点要记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题中A项中有“霜草”,应为“霜降”。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诗句与其所描写的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重阳节) B.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 C.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春节) D.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节)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万几宸翰之宝”中“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代指皇帝;“翰”是指墨迹、书法。 B.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 “上卿”是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周朝除天子外,管制大体上分为卿士、诸侯、卿大夫。 D. 西汉的司马迁写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D项,“前四史”中没有《资治通鉴》,应是《三国志》。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 B. 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D. “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黔首、黎民都有平民百姓的意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B项,“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指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 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 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 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 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情实者奏请勾决。 C.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大夫中最低的一级。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 表,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给皇帝的奏章;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 汉语中常用“桑梓”指代故乡,“烽烟”指代战争,“桃李”指代学生,“手足”指代兄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表述不正确,按顺序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B.“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立春以后,雨水以前。 C. 古人酒宴祝酒或向尊长敬献礼品时,常祝愿对方长寿,因此祝酒通常被称为“寿”或“为寿”。 D.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宫和徵又各自有变音,这就是俗称的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汉字字型的演变顺序是甲、金、篆、草、隶、行、楷;汉字的构成,即“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C. 汉字中的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构成的。如:刃、本、末、上、下等。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 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国 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斋戒,古人举行祭祀,主祭的人先要沐浴更衣,住在洁净的房子里,不食荤,不饮酒。 B.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其他敬词还有令尊、大人、阁下、舍弟、雅正等。 C. 龟策,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傅戏,古代一种可以赌傅的棋类游戏。 D. 魏公子,号信陵君,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并称战国四公子。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蜀国望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杜鹃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等。) B.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两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王昭君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王朝与匈奴和亲做出了贡献。) C.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秦国据雍州,其他八州是兖州、赵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苏州、梁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D.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六艺经传即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其他八州是兖州、赵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苏州、梁州”不完全正确。“八州”应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故选项中的“赵州”应为“冀州”,“苏州”应为“扬州”。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是以崤山为标准的。 B. “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C.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东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使子晏为相”和《过秦论》中“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的“关中”即指此地区。 D.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高考命题来看,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化。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 “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 “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其中“侯”与“伯”是爵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从中可知,晋侯的爵位要高于秦伯的爵位。 B. 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 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C项,“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说法不准确,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 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淮左,淮东。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 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B.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 “谥武勇”的“ 谥” 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9.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的一项是( ) A. 谷雨 惊蛰 白露 大雪 小雪 B. 上元 清明 寒食 七夕 重阳 C. 鸡鸣 平旦 日出 日中 黄昏 D. 束发 弱冠 而立 花甲 不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首先应明确每个词语所指的时间,然后再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C项,这是一天的时间,“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凌晨1~3时,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平旦”,寅时,凌晨3——5时;“日出”,即卯时,早上5—7时;“日中”,即午时,11—13时;“黄昏”,即戌时,19-21时。选项排序正确。A项,谷雨,4月19-21日;“惊蛰”,3月05-07日;“白露 ”,9月07-09日;“大雪”,12月6-8日;“小雪”,1月22-23日。正确的顺序应是:惊蛰、谷雨、白露、小雪、大雪。这是考查二十四节气的排序。B项,“上元”,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阳历4月5日前后;“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七夕”,农历七月初七;“重阳”,农历九月九。正确的顺序是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七夕、重阳。这是考查传统节日的排序。D项,“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而立”,年至三十,学有成就;“花甲”,指60岁 ;“不惑”,遇事能明辨不疑,作40岁的代称。正确的排序是束发、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这是考查人的年龄的顺序。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