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②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 ‎③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 ‎④杜甫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⑤听着琵琶女这惨绝人寰的遭遇,白居易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喟叹。‎ ‎⑥宋人洪迈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未必可信,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来抒发“天涯沦落之恨”。对此,很多专家却莫衷一是,普遍不认可洪迈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迥然不同:完全不同,差别很大。使用正确。②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不合语境。③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使用正确。④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使用正确。⑤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用来形容琵琶女的遭遇不合适。⑥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句中“普通不认可”与之矛盾。‎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成功是需要机遇的,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和杜甫都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正好适逢其时。‎ B.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很不相同。‎ C.白居易之所以能在诗歌上登上峰巅,青史留名,是因为离不开他的一身正气和完美人格。‎ D.杜甫晚年不仅顽强地与贫困、疾病作斗争,而且忧国忧民,写下了《登高》《登岳阳楼》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赘余,“适”就是恰好,应把“正好”去掉。B项,成分残缺,应在“务尽”后加“的特点”。C项,句式杂糅,应把“是因为”或“离不开”去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         ,         。        。‎ ‎       ,           ,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5‎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⑥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③⑤④②① D.④②①⑥③⑤‎ 答案 D 解析 首先判断④句和⑥句哪一句放在第一位,⑥句有代词“它”,所以④句放在第一位,排除A、C两项;④句的“不仅是”呼应②句的“更重要”,所以④后应紧跟②,排除B。故选D项。‎ ‎4.阅读下列文字,在横线处将文段补写完整,注意保持语意连贯。‎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白,        ;读杜甫,        ;读白居易,        ;读李商隐,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答案 (读李白,)我懂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一种不屈的傲骨 (读杜甫,)我懂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读白居易,)我懂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一种心灵的共鸣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句式特点是:我懂得+诗句+诗人的胸怀。‎ ‎5.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杜甫和白居易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12字,语意连贯,符合人物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只填序号。‎ ‎①诗史数千言 ②浔阳千尺水 ③春水群鸥野老心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⑤草堂三五里 ⑥枫叶四弦秋 ‎⑦秋天一鹄先生骨 ⑧勾留江上别离情 ‎(1)杜甫:上联        ;下联        。‎ ‎(2)白居易:上联        ;下联        。‎ 答案 (1)上联:①⑦ 下联:⑤③ (2)上联:⑥④ 下联:②⑧‎ 解析 对联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根据两个人物的生平、对联的内容和对联相关知识,可以判断出杜甫上联①⑦,下联⑤③;白居易上联⑥④,下联②⑧。‎ 二、阅读素养培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6~7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5‎ ‎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6.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这首诗描写的仙境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神奇变幻、热闹和谐,《古风(其十九)》的仙境缥缈宁静。《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寄寓着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古风(其十九)》的仙境寄寓着作者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题干中明确指出两首诗歌描写的仙境是不同的,结合所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概括出其描写的仙境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古风(其十九)》,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其描写的仙境特点,关键词句有“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虚步”“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等。‎ ‎7.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了自己因愤世嫉俗而对超越现实的仙境的追求。这种逃避现实的思想实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关怀,所以在这首诗中当他目睹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时,又从遗世独立的幻想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表现出对叛军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向往,而《古风(第十九首)》则是向现实的回归。(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把握的能力。两首诗虽都有对仙境生活的描写,都写了寻仙访道、追求解脱的幻想,但当诗人面对现实时,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明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及时行乐的思想以及对“仙境”的向往;本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安史之乱”带来了国家局面的极大变化,也在李白的心头掀起了巨大波澜。还能继续消极遁世吗?这首诗,正好反映出李白此时的思想矛盾,即现实的回归。如“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抒发了对人民的同情,对乱军的痛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均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答案 C 解析 C.“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错。诗中作者以“鲲鹏”自喻,暗示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9.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富有浓重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题目已明确答题角度:情感的异同。分析两首诗的情感,找出异同即可。此诗是杜甫晚年因兵荒而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基调凄凉。基于此,即可分析其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哪里出生的?一出生就悄无声息地“周游”。第二句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 B.颔联写春将到某处,先派“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家“春”将来临;再遣“啼鸟”介绍情况,说明“春”将带来无限美景。‎ C.颈联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绿了青草,美了繁花;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 D.尾联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E.这首七言古体诗把“春”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妙,用笔之妙,出人意外。‎ 答案 AE 解析 ‎ 5‎ A项,“第二句交代谜底”错误,第二句并非“春生何处”的谜底。E项,“古体诗”错误,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11.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应该会来拜访“我”,“我”就可以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消息;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含蓄蕴藉。‎ 解析 尾联以拟人手法想象春来寻“我”,为“我”带去沦落江州的消息,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