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长沙市一中2020 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 得分: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唐代边塞诗 我国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边塞诗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如此丰富的土壤上,唐代的边塞诗迅速发展,最终以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屹立于我国古代边塞诗歌的最高峰。 唐代边塞诗首先体现出来的是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今往来,战争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涉及到边疆战场和从边作战的将士,而且会触动社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为此社会上出现了重武轻文的、以从军为荣的风气。而且军威四震、国威远扬的边塞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三十五),"“文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投身边塞、立功异域也就成为了文人士子追求功业的一条途径。唐代边塞诗中,颂扬战争中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诗歌,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激励着后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同时还显现出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岂不服艰难,只思清国仇。”"(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进步传统,成为一代边塞诗的主题之一。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赋子了边塞诗壮美的风格。身处塞外荒漠,将士们面对的不仅是凶悍强大的敌人,还有来自恶劣气候艰苦环境的考验,唐军将士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强敌和大自然面前,他们都显示出无比的坚强与勇敢。陈羽的《从军行》与岑参的《碛中作》都反映出边地将士蔑视艰苦自然条件的英雄主义气概。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也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初唐时期,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对当时的和亲政策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赞许朝廷所奉行的安抚边疆少数民族的边防政策。杜审言在《送和西蕃使》中写道:“圣朝上边策,诏谕兵戈偃,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这些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反映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 27 - 唐代的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不仅反映西北的战争风云,展现戍边战士的丰富生活,还描绘出大西北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描写西北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情风俗。初唐的边塞诗人已经开始以特殊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摹塞外的风光和景物,唐代第一次大量地把西北山川景物,风习人情介绍给中原地区读者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其开阔的视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他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一《轮台记事》诗歌虽然铸语平常,但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一幅西北边疆风俗画。 (摘编自陈娜《论唐诗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社会出现了重武轻文、以从军为荣的风气,使人民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 B. 对和亲政策的歌颂,对朝廷安抚边疆少数民族边防政策的赞许,是初唐边塞诗人共有的认识和审美。 C. 西北的山川景物,风习人情能够被中原地区所知道,得益于岑参开阔的视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D. 唐代边塞诗中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丰富了边塞诗歌的情感主旨,赋予了边塞诗壮美的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展开对唐代边塞诗的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齐头并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唐不同时期边塞诗特点,阐述了边塞诗歌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 C. 文章引用大量的唐代边塞诗歌,不仅充实了内容、美化了文字,更有力支撑了论点。 D. 第三段主要从知识分子及唐军战士两个角度来论述唐代边塞诗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唐朝之前的边塞诗歌都未拥有过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 B. 唐朝的军事声威、国家声威、开放的民族政策以及融洽的民族氛围在- -定程度上促成了唐代边塞诗屹立于我国古代边塞诗的顶峰。 C. “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与文中“岂不服艰难,只思清国仇”一句都表现出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 D. 在唐朝,文人若想获得一官半职,除了蒙荫承袭、科举取士等方法,写好边塞诗也成为了他们获得功名终南捷径。 - 27 -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而且军威四震、国威远扬边塞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表明这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B项,“初唐诗人”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是说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并不特指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歌。而且“共有”也于文无据。 C项,由原文第五段“初唐的边塞诗人已经开始以特殊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摹塞外的风光和景物”可知并不是因为岑参,中原地区才知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论证并没有兼顾不同时期,只提到了初唐和盛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都未拥有过”的推断过于绝对化。 C项,对诗句是理解错误。“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表现的是对将官的批判。 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投身边塞、立功异域也就成为了文人士子追求功业的一条途径”,并不是说写好边塞诗就是追求功业的终南捷径。 故选B。 - 27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器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报告显示,2016年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支付96%,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 (数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 材料二 材料三: - 27 - 近年来很多新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往往降低安全管控,交易管理的识别、反欺诈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资金把关人的职能,而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数据库信息被窃取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有近200家,其中多家网站泄露的用户信息达数百万条,最多甚至达到上千万条。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支付风险呈现蔓延速度快、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外溢效应明显的特点,支付行业在敏感信息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压力较大,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不仅如此,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存在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一旦支付机构违规挪用资金,客户支付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众多支付风险在短时间内同时爆发,可能引发连锁金融风险。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央行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直连模式下,资金在内部流转,交易信息留存在支付机构内部,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地对资金流向实行监管,而网联平台的创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从2011年4月底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在过去6年半的时间里,央行总计发出了271张支付牌照。而在2015年8月,央行注销3张支付牌照,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 (摘编自“新浪财经”) 材料五: 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 因此,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摘编自《人民日报》)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趋于稳定,移动支付增长速度虽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增长。 B. 在线上消费方面,使用支付宝完成支付的网民都要远远多于使用微信支付的网民。 - 27 - C. 2015年以后,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增长率同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率的跌幅都很大。 D. 线下生活中微信支付在社交需求高的场景里使用率更高,更容易获得网民支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移动支付份额达96%,2017年移动支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趋势将持续走强。 B. 根据材料三可知,支付安全的风险大多在于用户信息的泄露,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有重视技术上投入问题才能防范支付安全的风险。 C. 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等因素,都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D. 建立网联平台是为了解决监管资金流向的问题,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要通过该平台处理。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答案】4. B 5. B 6. ①第三方支付机构履行职责,并加大技术投入。②管理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③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加强信息管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B项,该项说颠倒了。读材料二中的图可知,线上“非电商类”消费,微信多于支付宝。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27 - B项,根据材料三的第一段“近年来很多新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资金把关人的职能,而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句可知,“用户支付信息外泄”的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难以担负资金管控的职能与技术上投入不足”。根据第二段“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句可知,“信息泄露”是“风险源头”,“源头”意为“事物的本源”。因此,选项中的“大多”与“源头”不一致。“只有……才”说法绝对化。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干要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本题,由材料三中的“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概括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履行职责,加大技术投入与技术升级。 由材料五中的“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可概括为: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加强信息管理。 “直连模式下,资金在内部流转,交易信息留存在支付机构内部,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地对资金流向实行监管,而网联平台的创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概括为:管理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变直连模式为“网联模式”,注销违规企业的牌照,精华金融环境。 由材料五“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概括为:明确责任,完善信息管理。 据此分析,本题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解答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无价之宝 曾宪涛 老严是个古董迷,最有研究的是中国古钱币。 - 27 - 那天,老严去一个古城办事。坐完了火车坐汽车,下车后老严又累又饿,就在路边一个馄饨摊旁坐下来。馄饨两块钱一碗。吃罢馄饨,就在老严把硬币丢到摊主的钱盒子里时,竟发现那里面有一枚古钱。老严拿起古钱细细一看,大吃一惊。他研究过这种古币,存世寥寥无几,堪称无价。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老严对摊主大嫂道:“这钱哪来的?”大嫂是个爽快人,说:“什么哪来的?吃馄饨的客人丢下的呗。”老严奇怪了:“客人丢的,他没回来找?”大嫂乐了:“不是丢的,是那人在这吃馄饨,兜里没钱了,就要拿这个东西换馄饨吃,还说啥这东西价值连城,狗屁!我看他精神有点不正常,就对他说要吃就吃,没钱就不给,谁要你的价值连城,没想他吃完馄饨,丢下钱就走了。” 有这等奇事?老严把那古钱看了又看,虽拿不准真伪,但总感觉是个宝贝,就问馄饨大嫂:“这东西能卖给我吗?” “卖啥卖,你喜欢就拿去,俺本来也没想要他的。”老严简直不信自己的耳朵,古城民风竟还这么淳朴。他收好古钱,还想给大嫂一点报酬,可大嫂理也不理他,忙自己的去了。 回来后老严上网一查,古钱存世仅两枚,一枚为国家保藏,一枚流落民间。老严不敢相信这失落民间的宝贝会落入自已手中,可他又心存侥幸,查阅了大量资料,拿着古钱对照来对照去,最后竟认定是真品。 老严那个激动,当晚就把几个要好的藏友请到家里。没想到藏友们还没看古钱就一致摇头:“不可能!”老严不甘心,拿出古钱叫他们鉴别。一个藏友瞄上一眼道:“老严,我看你是迷了,这肯定是赝品。”其他几个藏友也附和说:“赝品赝品。” 老严很憋气,决定找名家鉴别古钱。他遍访了本地的古玩钱币行家,非但没得到认同,反倒给古玩圈增添笑谈,都说老严疯了。老严被激怒了,决定找国内的名家来鉴定古钱。 老严带上宝贝进京了,他通过关系拜访了一位圈内大家,当然还附.上一份厚礼。大家是不会何人都见,轻易为你做鉴定的,因为一旦看走了眼就会威信扫地。然而这位大家叫老严失望了,不过到底是大家,一点没讥笑老严,只是含蓄委婉地告诉他,这东西就是个赝品。 老严回到住处,翻来覆去一夜,天亮也没睡着,他实在不甘心。老严又备了份厚礼,经人引荐访了另一位大家。这位大家倒很爽快,收下礼物就对他说:“东西绝对是假的,你想怎么能……”老严手捧宝贝就僵在那里,他像是被判了无药可救的病人一样。大家又摇摇头:“来找我的人多了,全拿着赝品当真品,比你还执着。” 回来后老严把古钱看了又看,越看越不死心,他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把能找的专家都找了,可还是没人给他一丝希望。老严终于心灰意冷,决定回家了。 老严剩下的钱只够买一张回去的车票。买了票,离上车还有一段时间,老严便在车站广场溜达。已过了晚饭时间,老严还没吃东西,一阵眩晕盗汗,饿得有些受不了了,可身上已无分文,只有那枚古钱。 - 27 - 老严站在一个水饺摊前,卖水饺的老大妈问他吃水饺吗?他舔舔嘴唇,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已没钱。老大妈很吃惊:“你被偷了?”老严苦笑说:“没有没有。”便对大妈说了自己的道遇,老大妈乐了:“还有你这样的人吗?给你吃碗水饺吧,不收你的钱,这么远的路不吃东西咋行?” 老严连声感谢,吃完水饺,他拿出那枚古钱:“这东西给你吧,它真是无价之宝。”老大妈撇撇嘴:“那你就自已留着吧,俺不稀罕这东西。”老严真不想再带古钱回去受人讥笑,趁大妈没在意,丢在她的钱盒子里。 回来后,谁问起古钱老严都不搭理,一天到晚像丢了魂似的。 这天,老严在古玩市场遇到一位异乡人,那人对古钱币鉴赏的一番高论深深吸引了他。老严非要拉他去家里坐坐,说是要给他见识一枚世所罕见的古钱。异乡人盛情难却,便跟老严去了。 来到老严家,老严拿出古钱的照片,并说了自己在京城的遭遇。那异乡人看了一会儿照片,从包里拿出一份海外版的古玩报纸,只见头版一个醒目标题:一枚价值连城的古币在海外现身。报纸还配发了那枚古钱的照片,跟老严照片中的一模一样。 报道说这枚古钱是一位海外收藏家偶然在京城一个水饺摊上发现的,那卖水饺的老大妈没要他一分钱。收藏家本来不敢相信这是真品,但最后还是忍不住花重金用最 先进的科学手段做了鉴定,终于令这枚失落民间的稀世珍品重见天日。 老严看完报道不由捶胸顿足,仰面长叹。那异乡人微微一笑道:“你也不必后悔难过,见过这枚古钱的人多了,可是谁敢承认它,只因它价值太高,可惜..最后,异乡人又说了一句话:“其实,我也曾经得到过它,最后丢给一个卖馄饨的大嫂了。” (节选自《社会大千》2011年12月)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城第二位大家“爽快地”收下礼物后没做研究,就根据经验断言老严的古钱是赝.品,这些行为表明这位京城大家毫无诚意,徒有虚名。 B. 古城大嫂与京城老大妈在对待古钱真伪的问题上的看法,以及对待老严的态度,较为形象地表现出她们淳朴善良、开朗豁达的性格。 C. 老严遇卖馄饨大嫂“捡漏”得古钱,后困窘时遇卖饺子大妈决意弃古钱,所得所失与异乡人得失古钱的经历-致,巧合的手法使故事曲折离奇。 D. 小说先交代老严的身份与特长,然后交代他得古钱后研究的结果,处处暗示他对古钱的研究水平较高,为后来的结果作铺垫,故事结局就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了。 8. 简要分析异乡人在文中的作用。 - 27 - 9. 文中的“无价之宝”到底是指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7. C 8. ①衬托作用。作为次要人物,异乡人收藏知识渊博,然而因信念不坚定而与无价之宝失之交臂,以此衬托主要人物老严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异乡人的出现揭开了古钱的真伪,揭示事件的真相,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③使主题得以深化。以他的经历与老严的经历相印证,表明事情的普遍性,突出文章的主题。 9. ①古钱是无价之宝。古钱历经被冷落到价值连城的过程,证明其的确是无价之宝。②对事物的正确看法的坚信或执着,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品质。③热情淳朴、善良豁达的古朴民风。以古城大嫂京城大妈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待客人热情大方,济人之困,不受外在影响,对待古钱币的真伪毫不在乎,过着自食其力、简单快乐的生活。④对人生得失的坦然与豁达。老严与异乡人均为一枚古钱的真伪而改变或扭曲自己的信念或人生观,启迪人们应该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C项,老严与异乡人丢弃古钱的方式一样,至于得到方式是否一致,在文中没有交代。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异乡人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判断出“异乡人”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即为次要人物,然后根据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次要人物自身的作用。其次,要关注他在情节、人物、主题、结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此外,还有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 27 - 本题,内容上,“其实,我也曾经得到过它,最后丢给一个卖馄饨的大嫂了”概括出:异乡人收藏知识渊博,然而因信念不坚定而与无价之宝失之交臂,以此衬托主要人物老严的形象。结构上,“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份海外版的古玩报纸,只见头版一个醒目标题:一枚价值连城的古币在海外现身。报纸还配发了那枚古钱的照片,跟老严照片中的一模一样”概括出:揭开了古钱的真伪,揭示事件的真相,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主旨上,“你也不必后悔难过,见过这枚古钱的人多了,可是谁敢承认它,只因它价值太高,可惜了……”概括出:以他的经历与老严的经历相印证,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表明事情的普遍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无价之宝”到底是指什么。这道题可以理解为分析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回答时,先回答标题的表层义,再回答其深层义。 本题,首先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无价之宝”表面含意就是指文中的古币,被冷落到价值连城的过程,证明其的确是无价之宝。然后再看与古币有关的人物、事件,确定其深层意思,老严曾经拥有这“无价之宝”,但他没有经得起他人的质疑,没有坚持自己的判断,“老严真不想再带古钱回去受人讥笑”,因此他失去的不仅是古币,还失去自己对事物正确看法的坚信或执着的这种精神,所以,对事物的正确看法的坚信或执着,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品质也是“无价之宝”。异乡人也是如此,老严失去了无价的古币后,“回来后,谁问起古钱老严都不搭理,一天到晚像丢了魂似的”,说明他不开心,这种生活态度也是不可取的,生活中的得失,应该坦然、豁达的对待。与他相对应的是文中“大嫂”“老大妈”们,“卖啥卖,你喜欢就拿去,俺本来也没想要他的。”“老大妈撇撇嘴:‘那你就自己留着吧,俺不稀罕这东西。’”可以看出她们善良淳朴、乐于助人,做事不用金钱去衡量,对待客人热情大方,济人之困,不受外在影响,对待古钱币的真伪毫不在乎,过着自食其力、简单快乐的生活,在当今社会,这也是一种“无价之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数年,徒为东郡太守。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修治学官,春秋乡射 - 27 - ,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及门下掾自到,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椽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日:“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日:“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入守左冯翊,岁余,不肯出行县。丞椽数白:“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延寿日:“县皆有贤令长,督邮分明善恶于外,行县恐无所益,重为烦忧。”丞椽皆以为方春月,可一出劝耕桑。延寿不得已,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延寿大伤之,日:“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些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都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延寿乃起听事,劳谢令丞以下。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 (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注]①不殊:指自杀术死。②复:免除赋税徭役。③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祖/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B. 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祖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C. 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祖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D. 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开阁延见/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射,是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文中指地方长官春秋两季在学校以礼会民习射。 - 27 - B. 左冯翊,与京兆尹、右扶风是汉代拱卫京城的“三辅”,文中是指行政区长官。 C. 督邮,是汉代各郡属吏督邮书掾或曹掾的简称,代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等。 D. 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客食宿之地,文中指当时供官员或行人食宿的处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延寿为官一方,治政有法。任东郡太守,重在教化,引导百姓亲爱和睦,主张礼让宽容,征用劳役、征收租税时开诚布公,并加强治安管理,因而吏民归服。 B. 韩延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待下属,施以恩德,讲究诚信,尤其是当自己被下属欺凌压迫时,他并非采用训诫惩罚之法,而是深刻责己,最终感化了他们。 C. 韩延寿礼贤下士,善纳谏言。所到任职之地,以礼待用贤士。虽贵为太守,也能够听取下属合理的意见,即便地位卑微的门卒进言,他也坦承已过,采纳谏言。 D. 韩延寿无为而治,化解纠纷。视察高陵时遇昆弟讼田案,他认为是其才德难以教化民众,便移病不理政务。官吏自系,讼者宗族责让,使昆弟自相化解了矛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2)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答案】10. B 11. B 12. B 13. (1)(让他们)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方式督率百姓,不能收留奸邪之人,(如果)街巷村落之中(或民间)发生意外变故,官吏立即就会听闻知道。 (2)因为尊敬父亲却被惩罚,(这)恐怕(或许、大概)会有损良好的教化(或广远深人的教化)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 27 - 本题,“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的意思是于是诉讼人的宗族都互相责备,这两兄弟深自悔恨。句中“责让”作谓语,其后没有宾语,“此两昆弟”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责让”后停顿,排除C、D项。“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的意思是削发肉袒请罪,愿意以田相让。句中“髡肉袒”作动词“谢”的状语,所以要在“谢”之后停顿,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B项,选项错在“文中是指行政区长官”。“左冯翊”在文中指行政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本题, B项,错在“当自己被下属欺凌压迫时”,该题属于重要词语理解错误。文中句“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中的“欺负”意为“欺诈、违背”之意,而不是“欺凌压迫”。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率”,督率,带领;“以孝弟”,状语后置,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方式;“弟”同“悌”;“舍”,安置,收留;“闾里仟佰”,乡间或民间;“非常”,意外的变故。第二句关键点:“以”,因为;“见罚”,被动句式,被惩罚;“得无……乎”,固定句式,表揣测,恐怕、或许、大概……吧;“亏”,有损,损害;“大化”,(良好的)或(广远深人)的教化。 - 27 -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韩延寿被(霍光)提拔做谏大夫,升迁担任淮阳太守,治绩非常有名声。过了几年,他被调任东郡太守。韩延寿为官,崇尚礼义,爱好古代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请当地贤士,以礼相待与重用;韩延寿修整地方学校,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古代“乡射”之礼,(赛场上)陈列钟鼓管弦,推崇上下赛场时相互作揖礼让。修缮城池,收取赋税地租,都于事前明白地公告日期,把按期集合当做重大事情,官吏和百姓非常敬服畏惧而奔走前往。又(在民间)设置“正”“伍长”等管理人员,(让他们)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方式督率百姓,不能收留奸邪之人,(如果)街巷村落中(或民间)发生意外变故,官吏立即就会听闻知道,奸邪之人不敢进入韩延寿管辖的地界。这些做法开始似乎繁琐,后来官民对此都感到便利安全。韩延寿对待属下,所施恩德十分深厚,而且相约信的誓言清楚明白。(对)欺骗或辜负自己的下属,韩延寿就对自我严加责备:“难道(我有什么事)对不起他,(否则)他怎会到这个地步呢?”听到这般话的属下都深自愧悔。有位门下椽(因此而)自刎,被人救活,由此哑了不能说话。韩延寿听说这件事,对着门下椽哭泣,派遣官吏和医生探视医治,并尽力减免他家的赋税徭役。韩延寿曾经外出,临近上车,一个骑吏迟到了,他下令功曹把处罚的结果禀报给他。等回到官府门前,一个门卒挡住了车马,希望(韩延寿)听他说几句话。韩延寿让车停下询问他,门卒说:“今早明府您驾车出门,长久停留没出来,骑吏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门。骑吏听说这件事,急忙跑出去拜见父亲,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恐怕(或许、大概)会有损良好的教化(或广远深入的教化)吧?”韩延寿在车上挥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诸生,听说韩延寿贤明,没有途径让自己勉力以显达,因此替人做门卒,韩延寿于是留用了他。韩延寿在东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需要判决的案件大为减少,这里是天下治理最好的地区。 - 27 - 韩延寿入京担任左冯翊太守一年多,他不愿意出城巡视下辖各县。丞掾多次禀告:“(郡守)应该巡行郡中,观看民俗,考察长吏治理政事的情况。”韩延寿说:“各县都有贤明的令长,督邮在外辨明善恶,巡视各县恐怕无所益处,(反而)再次成为地方的烦扰。”丞椽都认为现在正是春月,可以外出一次劝勉农民耕种养蚕。韩延寿不得已,巡视到了高陵,百姓中有两兄弟一起为田产打官司,韩延寿对此非常伤感,说:“我侥幸能充任此位,做一郡之表率,不能宣扬教化,让百姓懂得(教化),致使百姓有亲人间打官司的事情,这既损害风俗教化,又使贤长吏、啬夫、三老遭受这些耻辱,罪责在于左冯翊太守我,我应当先辞去官职。”这天上书称病不处理政事,便到传舍卧床不起,闭门思过。高陵一县吏员不知他在做什么,令丞、啬夫、三老也都绑着自己等待责罚。于是诉讼人的宗族都互相责备,这两兄弟深自悔恨,削发肉袒请罪,愿意以田相让,到死也不敢再争。韩延寿大喜,开门迎接,勉励他们并且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乡内的官署,又以此表彰规劝肯于悔过从善的百姓。韩延寿于是起身处理政事,犒劳县令丞以下官员。郡中和洽,没有不互相劝戒勉励的,不敢违法。韩延寿恩德信义遍及二十四县,没有谁再以言辞相互诉讼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阵云高,狼烟举,拥雕戈西戍,词人笔下的这种军旅生活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B. “笑儒冠自来多误”中“笑”字为嘲笑之意,表明词人对自己身为读书人的遗憾。 C. 结尾一“叹”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而今的失落苦闷,与上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这首词上片念旧回忆,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当今,以沉痛之情结,层次分明。 15. 本词的上下片描写了两个具体的场景,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B 15. (1)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从戎西戍的场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泛舟吴楚的场景。(2)情感表达:这两个场景是作者由壮志凌云到沉痛幽叹的形象化表达,能让读者身历其境,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词人诚挚的爱国情感。(3)结构安排:这样的场景对比使诗歌构成一个整体,又曲折有致。 【解析】 【1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笑”字意为嘲笑,但其意味复杂,既嘲笑“儒冠”,也是自嘲。词人以自我解嘲,无奈的笑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并非表明词人对自己身为读书人的遗憾。所笑之儒冠也可以理解为众多儒生,壮年从军的词人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其在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首先要读懂全词,分析上下阕的意思,然后分析上下片描写的两个具体的场景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答题分三步:一是答出上下片的意思;二是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三是回答结构安排的作用。 这首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作品,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洋溢着一股豪气,振奋人心。“笑儒冠自来多误”,感叹自己为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时至暮年却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着于报国,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四处泛舟清游。“漫悲歌、伤怀吊古”,词人虽身在江湖,但心系朝堂之上,没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那浩渺的烟波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所以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总之,这首词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青年词人飞扬的意气和爱国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结构上,这样的场景对比使诗歌构成一个整体,又曲折有致。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27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军确系溃败的依据的句子是:_____,____。 【答案】 (1). 岁寒 (2).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所以动心忍性 (4). 曾益其所不能 (5). 吾视其辙乱 (6). 望其旗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凋”“忍性”“曾”“辙”“旗靡”,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 27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 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 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 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 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C. 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D.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 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 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 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第一组:“标志”:是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标志直接而简洁,“标志性”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的作用。“区域性”:强调的是地域特色。后文的内容更多地强调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强调文化方面,因此用“标志性”更合适。 - 27 - 第二组:“典雅”:多指雕刻、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文词等,如辞藻典雅,风格典雅。“优雅”:多指人的动作优美,气质与众不同,或指穿着素雅不俗。后文强调的是姿态,用“优雅”更恰当。 第三组:“隔阂”: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或外行,不通晓。“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从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和西方之间在思想上有距离,所以选用“隔阂”。 第四组:“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南辕北辙”:指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用“张冠李戴”更恰当。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原句错误:一是搞错主语,前面的短语“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是后一分句的时间状语,所以“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工匠”,而不是“减法”,这样就应表述为“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这样就排除A、D项。二是承上句主语“工匠们”,把句中“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改为“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即可。C项,“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句中主语是“概括内容”,宾语“通过瞬间或人物”,“通过”是介词,“通过”与“瞬间或人物”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且主语与宾语也不能构成判断关系。所以C项错误。 故选B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 根据上句“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可推知该句的主语是承前句主语“这些故事”,而不是“……方式”,所以,排除B、C两项。D项“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中的数量短语“这种”位置错误,应放在“以图代文”之前。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植物能够感知音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植物体内有一块音乐区,能感知音乐,但并非任何一首曲目都能①_____。按法国植物学家兼音乐家斯特哈默的研究,音乐中每一乐章都应该对应植物体内蛋白质的某一个氨基酸分子,一首曲子实际就是一个蛋白质完整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这样,植物听到这一曲目时,②_____,从而促进植物的生化作用及快速生长。音乐是一种有节奏的弹性机械波,能量在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一些化学效应和热效应。音乐对植物细胞产生刺激后,会促使细胞内养分受到声波振荡而分解,并让它们能在植物体内更有效地输送和吸收,这一切都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使它增产。当然,植物对音乐普遍不敏感,③_____,粮食产量也不会大增。 (选自《造物主的意识:文明的进化法则》) 【答案】 (1). ①触动植物的音乐敏感区 (2). ②体内某特殊酵素 (或氨基酸)会更加活跃 (3). ③ 即使天天听音乐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 第一空,根据前面一句“植物体内有一块音乐区,能感知音乐”和该句中的转折连词“但”等信息,可知文中是说植物体的那块音乐区并非能感知任何一首音乐曲目,所以此处可以填写“触动植物的音乐敏感区”。 第二空,据后面说的“音乐中每一乐章都应该对应植物体内蛋白质的某一个氨基酸分子”,可知此处说的是植物能听到音乐曲目跟它体内的某种氨基酸,所以植物一听到这一曲目,“体内某种氨基酸就会活跃”。 第三空,根据后句“粮食产量也不会大增”,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后句是条件关系,再根据前句“植物对音乐普遍不敏感”和后句内容,可以推知第三空填写的内容为“即使天天听音乐”。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某中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请你以正方队员的身份,针对反方发言写一段辩论词。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语言准确。不少于70个字。 正方发言: 反方发言: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这容易滋生网络谣言,引发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影响公众议题的正常讨论,不利于网络文明建设。因此,网络匿名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答案】正方发言:网络匿名有助于保护发言人。这可以免除发言人的顾虑,让人们敢于参与社会敏感议题讨论,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建言献策。因此,网络匿名有助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写辩论词的能力。题干要求以正方队员的身份,针对反方发言写一段辩论词。这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针对反方发言内容,写一段话反驳反方观点,从而表明正方的观点。本次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反方观点是: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那么,正方观点就是:网络匿名有助于保护发言人。根据反方发言内容,考生回答此题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三步:首先明确正方的观点——网络匿名有助于保护发言人。然后正方要抓住“有助于”这一点阐述网络匿名对发言人的好处。比如:免除发言人的顾虑,让人们敢于参与社会敏感议题讨论,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建言献策。最后用“因此……”的句式重申自己的观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意为“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上苍保佑我们吧!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这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这种仪式通过特定场合使群体具有了“规范”,也促进了“信仰”的教化。 后来诸如封禅仪式、春耕仪式、阅兵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开业仪式、拜师仪式等,有的得以传承,甚至有所发展,有的则改变某些形式,或者加以简化,还有些仪式则逐步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已成常态,甚至一些年轻人为了上班时有好心情也要先举行上班仪式。 对此不少人认为仪式能够带来正能量,鼓励自已;也有部分人认为仪式过于繁琐,实在没有必要;也有人觉得仪式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喧宾夺主了。 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答案】例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 27 -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爆竹声声一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 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题干第一部分是材料,一共三节。第二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其中“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是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抓住关键词“仪式”立意作文。 - 27 -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当下较多作文关注宏大主题的背景下,本题颇接地气,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关注心灵,且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本次材料分为三段,第一段,介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及其在当时的作用——仪式使群体具有了“规范”,也促进了“信仰”的教化。第二节,提到了仪式的不同类型、发展变化,表明仪式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节,人们对仪式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考生可以结合这一点立意。 参考立意: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能够带来正能量,鼓励自己;仪式能让平凡的生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也可以否定,认为仪式过于繁琐,生活中实在没有必要举行仪式;何必追求外在形式,应该踏实生活最真实;真正的仪式不在形式,而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以写仪式毕竟只是一种形式,搞不好会喧宾夺主,背离仪式的真正意义。还可辩证地分不同情况写:有些仪式必须有,有些仪式应取消,举行某种仪式对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用仪式方法过积极生活”这一中心论点,首先分析论证人们借助积极的仪式秩序流程可获得一种仪式感,接着论证仪式的积极作用,即可以增加情感体验,让人们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然后论证仪式对国家团结的重要性,即增加亿万国人的家国认同感、使命感与民族向心力。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素材】1、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 2、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3、古有曾晳向往于春服既成之时,带领百姓于舞雩台上举行祭礼。东晋王羲之与少长群贤在三月三日的兰亭撩水净面、祈福消灾;今有大至国庆节国家举行阅兵仪式举国欢庆,小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日会、成人礼……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4、过生日时,朋友齐聚带来欢乐,生日礼物增加惊喜,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生日又提醒我们,这是母亲的受难日,我们要永存感激之心,学会去爱人。 5、新人举办结婚庆典共同许下承诺,既会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会铭记操劳双亲的付出。酒席上朋友们祝福新人,共话家常,相互敬酒,好不热闹,生活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温润了情感,也暂时缓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 - 27 - 6、《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传统至今仍在不少地方被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像元宵、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在特定的日子会吃元宵、粽子、月饼这种仪式代代相传,使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7、我们之所以需要婚礼、毕业典礼、散伙饭等等仪式,就是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未来的开始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让自己和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 8、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