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2)

河北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3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11月28日,记者从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洛阳市古城快速路建设工程施工第1标,经近10个月的施工,已具备通车条件。‎ B. 在国内斩获超过56亿票房的电影《战狼Ⅱ》引发外媒集体注视,影片主角冷锋被西方媒体解读为爱国主义的中国军人。‎ C. 2017年11月23日,上流传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园区存在猥亵、针扎幼儿、给幼儿喂食、注射不明药物等。‎ D.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开启新征程、迈进新时代、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5年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勠力同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②百度的“自动驾驶”、阿里云的“城市大脑”、腾讯的“医疗影像”……11月15日,我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呼之欲出。‎ ‎③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披荆斩棘,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④洛阳市积极推进产融合作,提升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以无所不为的信心,塑造“洛阳制造”的竞争新优势。‎ ‎⑤据分析,2017年洛阳娱乐产品不断丰富,但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化不明显,购物和娱乐消费比重提升不大,所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⑥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A. ①⑤⑥ B. ①②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 ‎,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了现场。‎ B. 采访中,有的同学说,我们开过关于思想道德的班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同学们都能举案齐眉,相互帮助。‎ C. 学习雷锋应该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行为,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当仁不让,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 D. 高利贷具有涸泽而渔的“效应”,能够让中小企业暂时“宽松”一下,渡过眼前的难关,避免即刻停业、歇业或者破产。‎ 二、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寺庙 余秋雨 还记得吗,离尼姑庵一箭之遥的西北边,是吴山庙。同是晨钟暮鼓,却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明显。尼姑庵废弃时,风光全都到了吴山庙。等到尼姑庵变成了小学校,一切又都变了。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 牌坊般的校门下,在一半嫩黄、一半浅紫的花丛边,今天轮值的何老师笑眯眯地站着。她在检查每个孩子的衣着,叫他们把纽扣扣起来,把裤腿放下来,把鞋子穿上,再进教室。课的铃声响了,很巧,吴山庙那边也敲起了钟,还传来了清脆的木鱼声。紧接着,是吴山庙的醒禅和尚领着诵经,老太太们跟着一起诵。虽然听不清语句,但那音调,能把四周的田野稳稳罩住。‎ 何老师已经在上课,今天的课目是“常识——地球”。听到了诵经声,何老师皱了皱眉,便走下讲台,来到教室的西窗前,伸手把那扇新装的玻璃窗关上了。女老师们都从不同的他乡来,但都有共同的立场,那就不喜欢传统。‎ 庙里的和尚和学校里的女教师,一直回避着互不见面。有一次,两个和尚在路边看到一头羊被石头一绊,差点跌到河里。他们惜生护生,立即牵起羊颈上的绳子,拴在路旁的一棵小树上。当时,大路旁已种下两排小树,伸向远方。两位和尚笑眯眯地正待走开,从校门里急急地奔出何老师,气喘吁吁地解开拴在树上的绳子,对男孩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给主人!”两位和尚在几步之外,呆呆呆站着。‎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惜生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的心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 不久,何老师教学生唱了一首歌。学生放学后就到了庙里,想开一个不小的玩笑,用歌声与正在念经的和尚们比赛。学生们唱的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山外山……学生们唱完,听到木鱼边上传出一个声音:“等一等!”随着声音站起来的,是醒禅和尚。他问:“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孩子们以为要受训诫了,嗫嚅地背诵了一遍歌词。‎ 醒禅和尚走到桌边举笔展纸,让孩子们一句句再念一遍,他跟着写。写完,他自个儿咿唔了一阵,点头说:“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 第二天上学时转告何老师,和尚称赞她的歌写得好。何老师一听就笑了,说:“我怎么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人家可是有名的音乐家。”‎ 几天之后,孩子们又来到庙里,醒禅和尚知道了写歌人的名字,便用毛笔写下了那三个字:李叔同。写完,醒禅和尚嘀咕了一句:“这倒是与五磊寺的弘一法师重名。”他仰头想了一会又笑了,“法师持戒森严,对于这种歌舞娱乐,他一听就会掉头离去。”‎ 何老师听了孩子们的转述立即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说:“咳,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师!怎么,他到了五磊寺?”‎ 趁暑假,何老师约着其他两位女教师,由村里一位大婶陪着,来到了五磊寺,只想拜见弘一法师。但是,法师已经持杖远行。‎ 回来的路上,三位老师越想越惊奇,越说越热闹。“果然是他!我们的学生唱着他的歌去与和尚比赛,没想到他自己做了和尚!”“那么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了佛教?”“这是倒退,还是提升?”“肯定是提升,只是我们还太浅薄,悟不了。”……‎ 毕业时,路边的小树确实已经长大,但是还说不上林荫道。有四个学生要到县城考中学,到小学里来向老师们告别。今天一早,几位祖母已经领着他们到庙里拜佛,和尚还为他们的远行诵了三通经。‎ ‎“读了中学,我们一定会回来。”学生向老师保证。“不要这样保证。”何老师阻止,她笑着扬了扬手,说,“你看这村,这乡,原来土匪横行,幸亏有一批批外来人。和尚是外来的,尼姑是外来的,弘一法师是外来的,我们也是外来的。我教过你们孔子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正说着,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起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何老师听了一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表现了何老师超越中国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的情怀,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四海为家的广阔胸襟。‎ B.小说的标题为“寺庙”,因为文本的主人公是寺庙里的和尚。‎ C.弘一法师曾积极出世,后又隐遁入空门,反映出自古中国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何老师这一个性鲜明、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E.两个和尚只知道救助小羊,而何老师还懂得保护小树,这体现出和尚们的思想境界没有老师的高。‎ ‎(2)文章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余秋雨在另一篇文章《庙宇》中写道: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他逃避着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地闯到了庙门前。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本主体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想起苏州 胡跃先 ‎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有删改)‎ ‎5.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 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 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不在眼前的,乃是回忆,此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 “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6.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7.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B.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C.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D.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就是科举考试考中,但文中的“唐恪”是凭借“荫护”考中。‎ B. “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改变当初行径”。‎ C. “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D. “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恪执政有方。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 唐恪忠于职守。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 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少宰”等职,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亲自下旨褒奖。‎ D. 唐恪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2)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四、句子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黄庭坚②‎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③。‎ 急雪脊令④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庭坚的长兄黄大临,字元明。他与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手足情深。②黄庭坚仕途坎坷,在绍圣二年(1095)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黔州在今四川彭水、重庆黔江一带。这时,山谷的长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③凉:暗用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意思,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④脊令:鸟名。《诗经•小雅•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通过写景表达离别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B. 颔联写自己抱负落空,希望将来能与兄弟相伴,晤言于一室,长享天伦。‎ C. 颈联既有写景,又运用了比喻手法,进一步叙写了兄弟之情,生动形象。‎ D. 全诗用典繁复,却又浑成无际。“脊令相并影”正面写出了兄弟离散的哀伤。‎ E. 山谷诗以瘦劲挺拔著称。其人忠厚,感情诚挚;其诗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14.本诗尾联在表达技巧上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结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 六、材料作文 ‎15.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某地中学日前举办校庆活动,参加的班级纷纷绞尽脑汁,用心打扮,如扮成英国女皇、三国人物等。不过竟有班级穿上德国纳粹服饰,举卐字红旗,还用纸箱做出大型战车,甚至行纳粹礼。照片被发上后引起广大友一阵热议:有人认为这彰显了学生个性和青春;有人对此大加挞伐;也有人认为不必上纲上线,学生们玩玩而已。‎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A ‎3.C ‎4.(1)AC ‎(2)环境描写,通过对比,为上文情节作铺垫,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3)关爱学生、善良慈悲、有修养有文化。(文本分析略)‎ ‎(4)主题:学校老师与寺庙和尚先相互排斥,后理解,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矛盾又殊途同归。联系文本(略)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5.B ‎6.(1)说明本文要写的主体是苏州。‎ ‎(2)“想起”意味着本文可以自由驱遣文字,既可以写景状物,又可以写人叙事或抒情议论,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用“想起”使虚实结合成为了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7.作用:(1)承上启下;(2)突出苏州的特点。‎ 理解:(1)景的恢弘大气为锋利,梦幻迷离风姿绰约,月满西楼,景色赋予的点点愁为柔软;(2)唐伯虎的潇洒为锋利,哀怜为柔软;(3)林黛玉美丽而才华横溢为锋利,冰肌玉骨、寿年不终为柔软;(4)秋香与唐伯虎爱情的“情动千年”为锋利,“深情一顾”为柔软;(5)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南征北战,成就了《孙子兵法》,此为锋利,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与他的爱人一起静静的长眠,此为柔软。‎ ‎8.A ‎9.D ‎10.C ‎11.(1)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获、执、抑、以为)‎ ‎(2)(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待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从、遮、遂、去,被动句)‎ ‎1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梳晓鬟也 夙兴夜寐 呕哑嘲哳难为听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赢得生前身后名 贤者能勿丧耳 不见曦月 ‎13.AD ‎14.①都使用了对写法;②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之思己,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③这样写比单独写自己的相思来的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 ‎15.不忘历史 一辆辆墨绿色敞篷中巴车沿着绿荫夹道的东长安街徐徐驶向天安门,一车车抗战老工兵、抗日英烈子女、抗战之前模范代表受着检阅。当微风吹拂着他们苍苍白发、阳光映着他们胸前勋章,全场掌声汹涌。‎ 让时光随着记忆而倒退至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开枪开炮,中华儿女血染卢沟桥!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平津沦陷,北平蒙难,天津失守,武汉危难……此时中国,烽火硝烟,民不聊生。中国陷入了空前绝境,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或许在中华子女的心中生根发芽、坚不可摧。在民族危机焦灼不堪之时,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力抗战!曾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终于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蹂躏中战起来了,生性和平的中国战起来了,为了争取和平共处,选择了团结抗争,因他们知晓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被允许和平。‎ 从平型关大捷至台儿庄战役胜利到百团大战攻击,中国一次次打败日本帝国,一首首胜利之歌唱响,一番番胜利之心澎湃。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军事实力,更向世界宣告渴望和平的衷心!‎ 当那烟火在举国上空燃放时,全民激动昂扬,十多年的被侵略、被屠杀、被践踏、被侮辱的生活终将结局,和平友好的生活终将开始,涕泪在人民脸上纵横。上书“世界和平”几个字更使全民望见希望的曙光。“和平”二字来之不易,由血泪侵染。3500万人牺牲,才换取得成功代价太大了,人民都想珍惜!‎ ‎70年过去,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曾经中国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所侵害,知和平不易,应尤为珍惜!正因如此,中国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日之际,举办一场气势磅礴的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国。当看到那英姿飒爽的部队步伐铿锵有力;望那飞机划破天际,留下一条条五颜六色烟际时。不仅宣告中国军队的强盛,更警惕着那暗暗涌动的战争势力。‎ 中国历史跌宕起伏的过程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而称霸之心,也没有国强必霸之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而当他本身强大了,和平鸽才会永远在世界各处展翅翱翔!‎ 但是,“秀肌肉”‎ 之说在世界各地不断盛传,有人更测想这是在示意!日本甚至不顾礼数公然表示对国际组织和他国领导人来华出席阅兵活动不满。实在是无理取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作为!要明白,中国公开透明式阅兵,只为自己与世界铭记历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是对和平发展成果的一种展示,亦是对捍卫世界和平信念与决心的一次凝聚罢了。‎ ‎ “裁军三十万”的宣布,也是对外展示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和平愿望和信心,裁军所展现的和平诚意和行动示范也有显价值特殊。此次裁军,并非代表中国军事下降与松懈,反而体现了中国军事体系的能力的强大。裁军告示一方面,对外宣示中国对和平统一路线的坚持、不该初心;另一面,也秀出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能力的提升与强盛。中国,不再是那任人分割的小国了!‎ 七十年前的二战胜利国,到如今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在不断蜕变与强盛,凤凰浴火,涅坛重生。无论是七十年前抗战胜利,还是如今裁军之举,都是在和平信念中驱车奔驰。有朝一日,绿色的橄榄树会种满世上的每个角落,白色的鸽子会翱翔在世界的每个上空,直到永远,永远……‎ 国家用兵,是为的正义。如果国家一旦侵犯了正义,那与我们恢斧相向的暴君的巢窟何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