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第2讲分析句段作用和常用的表现手法课件
第 2 讲 分析句段作用和常用的表现手法 分析句段作用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考试中常见的两种题型 , 这两种题型从文本特色角度设题 , 考查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分析句段作用要求分析句段在全文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 分析常用表现手法要求判断、分析文本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两种题型在答题上有规律可循 , 因此要在复习中抓规律 , 总结方法。 - 3 - (2015· 全国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4 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 , 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 , 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 , 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 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 , 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 , 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 , 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 , 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 , 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 , 说宗是共产党 , 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 :“ 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 , 何防之有 ?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 , 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 , 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 , 有卓越的见解 , 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 几天后 , 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 4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 , 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 , 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 , 以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 , 他激情满怀 , 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 :“ 万里旌旗耀眼开 , 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 , 诸葛前身今又来。 ” 其二云 :“ 策马奔车走八荒 , 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 , 先挽长弓射夕阳。 ” - 5 - 入缅不久 , 日军主力迫近东瓜 , 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 此次远征 , 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 , 虽战至一兵一卒 , 也必死守东瓜。 ” 这时 , 英军突然撤走 , 我方援军未至 , 形势危急 , 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 :“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 如果师长战死 , 以副师长代之 ; 副师长战死 , 参谋长代之 …… 以此类推 , 各级皆然。 ”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 , 因上面大计未定 , 与后方联络过远 , 敌人行动又快 , 现在孤军奋斗 , 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 事极光荣。所念者 ,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 当更痛苦。望你珍重 , 并爱护诸儿 , 侍奉老母。老父在皖 , 可不必呈闻。 ”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 , 狂轰滥炸 , 施放毒气 , 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 , 顽强战斗 , 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 :“ 近代立功异域 , 扬中华声威者 , 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 :“ 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 …… 虽是敌军 , 但令人佩服 ! 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 - 6 -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 但因盟军失利 , 缅北战局急转直下 , 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 , 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 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 :“ 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 , 绝不苟且偷生。 ” 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 , 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 , 突遭日军伏击 , 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 , 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 , 大雨滂沱 , 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 , 还需忍饥挨饿 , 穿越荒山密林。 1942 年 5 月 26 日 , 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 , 戴安澜伤势恶化 , 以身殉国 , 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 , 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 , 这时他已不能说话 , 手指地图 , 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 , 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 , 安然而逝。 - 7 - 戴安澜牺牲后 , 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 , 渡过瑞丽江后 , 乃将遗体火化 , 骨灰装入小木箱 , 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 , 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 :“ 寿材这么小 , 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 20 万人 , 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 , 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 , 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 , 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 :“ 外侮需人御 , 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 , 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 , 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 , 壮志也无违。 ”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 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 “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 。 (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 - 8 - 相关链接 ①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 , 平则不忮 ; 功名之际要看得淡 , 淡则不求 ; 生死之际要看得破 ,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 , 则无往而非乐境 , 而生气盎然矣。 (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 ②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 , 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 , 他多才多艺 , 熟读文史 , 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 , 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 , 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 - 9 - 1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 , 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 , 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 , 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 , 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 , 唯一放心不下的 , 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 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 , 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 , 奋而率部突围 , 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 “ 马革裹尸还 ” 的情景 , 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 , 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 , 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 , 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 , 固守东瓜 , 收复棠吉 , 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 , 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 …… 特意抄录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 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 ”, 而不是 “ 自幼 …… 等诗篇熟读成诵 ”, 也不是 “ 常常手自笔录 ”, 而是 “ 特意抄录 ” 。 B 项 ,“ 唯一放心不下的 ” 说法错误 , 因为戴安澜在信中说 “ 所念者 ,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 当更痛苦。望你珍重 , 并爱护诸儿 , 侍奉老母。老父在皖 , 可不必呈闻 ”, 可见他所牵挂的并不只是 “ 妻子儿女 ”, 还有他的父母。 C 项 , 有两处错误 , 一是 “ 要他申请难民身份 ”, 原文是 “ 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 二是 “ 奋而率部突围 , 与日寇死战 ”, 原文是 “ 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 , 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 。 答案 解析 关闭 DE - 10 - 2 . 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 , 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 , 他却回答 “ 何防之有 ”, 这是为什么 ? 请结合材料 , 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参考答案 : ① 国难当头 , 应以民族大义为重 , 勠力同心 , 共赴国难 ; ② 宗祺仁的见解卓越 , 报道真实感人 , 是少有的爱国志士 ; ③ 作为莫逆之交 , 只应相互敬重 , 不能彼此防备。 解析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二段 , 可以结合戴安澜的话来解答。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一是戴安澜无党派成见 , 一心为国 ; 二是爱惜人才 ; 三是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从这三个方面总结答案。 - 11 - 3 .[ 分析句段作用 ] 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 , 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 又表达了什么志向 ? 请结合材料 ,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 ① 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 , 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 , 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 ② 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 , 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 , 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解析 : 仔细阅读这两首诗 , 找出关于人物描写的诗句 “ 诸葛前身今又来 ”“ 远征功业迈秦皇 ”, 诗句解说了人物的事迹 , 戴安澜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12 - 4 .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 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 , 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超越党派利益 , 献身正义事业 , 血酬壮志 , 精忠报国 ; ② 为人平和 , 不求功名 , 临危不惧 , 胸怀坦荡 ; ③ 关爱家人 , 情真意切 , 侠骨柔肠 , 勇于担当 ; ④ 身为军人 , 熟读文史 , 精通琴棋书画 , 兼具文韬武略 ; ⑤ 英勇善战 , 指挥若定 , 治军有方 , 视死如归。 解析 : 文章主要表现了戴安澜将军的总体精神风貌、为人品性、个人性情、爱好文采、军事才能等 , 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可。 - 1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句段作用题 热点突破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学守望者 定 之 旅居杭城 , 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 , 就着一方湖水 , 随意游走 , 或独处一隅 , 隐于柳桂之间 , 发些古思 , 情浓之时 , 便在山水悠然处 , 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 , 聊遣幽怀。寄情山水 , 任意东西 , 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 , 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 , 此种逸兴便也尽失 , 随之而来的 , 则是沉沉的反思 , 抑或是在惊服之余 , 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 , 言及国学 , 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 , 读完姜公的文集 , 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 , 持真的学人 , 多才的文人 , 大写的巨人 , 而个人所学之鄙陋 , 因此妄作此传 , 以示崇敬之意。 - 1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姜亮夫 (1902—1995), 国学大师、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 云南昭通人。其概与 20 世纪同岁。究其一生 , 可谓退能独善修身 , 润物于无声之处 , 进可兼济一方 , 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 “ 守身如玉德之花 ”, 于学则是 “ 南北归一学之宗 ”, 堪称一代大师。 - 1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姜亮夫在 1922 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6 年 , 姜亮夫毕业 , 而就在其毕业前夕 , 因不满军阀横行 , 便在毕业典礼之上 , 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 , 措辞入骨 , 险遭祸害。后游东南 , 欲北上继续求学 , 遂由沪入京 , 却遭逢一役 , 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 , 他说 :“ 十八日 (1926 年 3 月 18 日 ) 参与执政府请愿 , 几及于难 , 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 , 逾垣出 , 以此伤心国事 , 折节读书。 ” 而对于姜亮夫来说 , 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 , 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 , 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 , 后以 “ 备取生 ” 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 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 1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 , 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 , 他言 :“1928 年 8 月 , 于人世有所了悟 , 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 , 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 , 急去锡 , 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 ‘ 与屈子同年 ’ 。 ” 先师的无故离去 , 使他猝不及防 , 虽时隔一年 , 但依稀昨日 , 而世间浮沉 , 所遇种种 , 更让他无法自拔 , 欲有一死 , 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 1927 年 , 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 , 欲 “ 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 ( 王国维 , 字静安 ) 先生 , 继承先师先生 ( 生前 ) 治学的路子 ” 。此后便寄情屈原 , 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 28 岁时 , 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 1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 , 姜亮夫说道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 , 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 , 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 , 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 , 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辞章彪炳 , 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 ! 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 , 我走上了治楚辞 , 研究屈原的路子。 ” 在楚辞学方面 , 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 180 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 “ 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 ” 。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 , 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 1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 , 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 , 自编工具书 , 且极具系统性 , 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 , 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 , 整理总结出来的 , 可谓是皇皇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 “ 钝根人 ”, 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 “ 笨 ” 办法 , 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 ; 返璞归真之美 , 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 节选自《国学守望者 —— 姜亮夫传略》 ) - 1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相关链接 ① 姜先生说 :“ 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 , 他的生成 , 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 , 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 ” 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 , 其情其意 , 可赞可叹。 ② 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 , 但去了以后 , 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 , 痛心疾首之后 , 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 , 又是自费留学 , 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 , 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 2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③ 1979 年 , 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 , 事务繁难 , 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 , 委托老先生办一个 “ 楚辞进修班 ” 。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 , 他说 :“ 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 , 经过 ‘ 文化大革命 ’ , 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 , 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 , 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 , 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 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 传记首段说 “ 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 ”, 作者自问的内容是什么 ? 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分 ) 参考答案 : 自问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寄情山水 , 任意东西 , 逍遥人生 , 并以此为乐。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 , 概括总领全文 , 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1 - 如何解题 1 . 确定位置。先明确题干中所要求分析的句段的位置 , 有的试题题目中已经明确了位置 , 如 “ 请分析第一段 ……”, 如果没有明确 , 先要将句段还原到原文中 , 确定其位置 , 因为位置不同 , 其作用也不同。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引出下文等 ; 末段的作用往往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等 ; 中间某段的作用往往是过渡、承上启下等。 2 . 细读句段。分析句段作用 , 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考虑 , 所以确定位置后 , 要细读文段 , 仔细揣摩所写内容及其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 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 若运用了表达技巧 , 要明确并分析其作用。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2 - 我要这样答 1 . 运用术语并阐释。答题时 , 不能只写术语 , 应结合试题和文章内容详细作答 , 如答引出下文 , 要具体答出引出下文的哪些内容。 2 . 答题步骤要规范。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步骤 : ① 内容 + ② 结构 + ③ 表达技巧 + ④ 效果。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3 -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爱梁宗岱 梅 子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 , 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 他祖籍广东新会 , 聪颖早慧。有一次 , 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岱 , 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 , 问 :“ 你们找谁 ?”“ 找你爸爸梁宗岱。 ”“ 我就是梁宗岱。 ” 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 , 还是个中学生呢。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4 - 梁宗岱 1923 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 , 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 , 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 , 以及从罗曼 · 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 , 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 , 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 , 年方二十八岁。 1941 年至 1944 年受聘于复旦大学 , 任外国文学系主任 , 跻身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 , 梁宗岱的可爱 , 主要缘于他的好辩 , 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 , 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 1931 年 1 月 , 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 , 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 , 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 , 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 , 梁宗岱说 :“ 这种问题 ( 即诗 ) 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吗 ? 两年前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旁边 , 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啰唆了三天三夜 , 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5 - 20 世纪 30 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 , 曾对梁宗岱与人争辩的情景做过生动描述 :“ 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 , 辩论简直是练武术 , 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 , 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 : 跟上他的脚步 , 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 , 辩论得越激烈 , 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 , 他打手势 , 他踢腿。若在室内 , 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 , 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 , 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 , 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 , 跟他谈话 , 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 , 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 , 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6 - 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 “ 动武 ” 。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 :“1935 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 , 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 , 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 , 他把我按在地上 , 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 , 终使他动弹不得。 ” 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 , 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 :“ 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中间 , 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 ; 两人湿淋淋地爬了起来 , 彼此相觑一下 , 又一齐放声大笑 …… 这两位师长放浪形骸的潇洒风度 , 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 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 , 讲到忘我处 , 经常捋起衣袖 , 露出上臂肌肉 ,“ 炫耀 ” 自己的强壮 , 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感染 , 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7 - 1944 年秋天 , 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 , 正赶上蒋介石物色 “ 智囊团 ” 人选 , 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 , 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 , 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 , 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 , 要亲自接他去见蒋介石。徐是梁宗岱留欧时的同学 , 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 , 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 , 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 :“ 老同学 , 我刚下课 , 肚子饿得叫了 , 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 ” 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 , 梁宗岱不断饮酒 , 并装出一副醉态 , 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 :“ 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 , 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 , 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 ?” 就这样 , 他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 “ 召见 ” 。 ( 有删改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8 - 有人认为 , 传记最后一段与主题无关 , 应该删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联系文本 , 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 不能删。传记收束段主要描写梁宗岱四次谢绝蒋介石 “ 召见 ” 的场景 , 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凸显了梁宗岱放浪不羁、笑傲王侯的书生本色 , 展现其灵活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情 , 折射出梁宗岱不屈从权贵、不为功名折腰的风骨 ; 二是与传记开头的 “ 浪尖上的人物 ” 相呼应 , 既圆合首尾 , 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人物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解析 : 一是由语段位置入手 , 明确其功用在于升华主题 , 画龙点睛 ; 二是结合文本具体内容 , 从梁宗岱的本质特点入手 , 凸显其 “ 浪尖上的人物 ” 特色 ; 三是从结构、内容、表达几个层面去组织答案。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2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表现手法题 热点突破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雷黎明 “ 相不可得矣 , 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 , 莫如良医 ; 果能为良医也 , 上以疗君亲之疾 , 下以救贫民之厄 , 中以保身长生 , 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 , 舍夫良医 , 则未之有也 !” ——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 3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2008 年 ,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 50 周年 , 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 56 周年。 祥和的面容 , 儒雅的风度 , 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 , 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 —— 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罗教授 1952 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 , 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 —— 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 : 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 , 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 , 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 , 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 , 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 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 , 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 , 不畏艰难 , 披荆斩棘 , 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 , 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 - 3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大血管不慎破了 , 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 , 触目惊心 , 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 , 一按、一压、一捏 , 大弯针缝合创面 , 气定神闲的几下子 : 好了 ! 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 , 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 ,1 小时 ,2 小时 …… 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 , 看花了眼 ; 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 , 一双手不紧不慢 , 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多年的探索 , 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 年 , 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 , 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 , 罗教授现场演示的心脏手术准确无误 , 动作干净利落 , 让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 , 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 7 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 , 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 , 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 ; 在国外 , 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 , 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 , 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 , 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 3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 坚持就是胜利 !” 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 , 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1977 年 , 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 Ⅰ 、 Ⅱ 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 “ 罗叶泵 ”, 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 , 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 “ 漂亮 ” 是远近闻名的 , 因此 ,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每当这时 , 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 , 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 , 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 3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在这些年中 , 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 : 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1984 年 , 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 , 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 , 罗教授从零做起 , 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 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 …… 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 罗教授亲力亲为 , 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 霍英东心脏中心 ( 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 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 3 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 , 并延续至今。 - 3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 , 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 , 教育广大群众 ; 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 , 让医学事业这朵花不断放大。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 , 先学好做人 , 再好好做事 ; 要树立目标 , 不怕困难 , 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 , 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 , 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 , 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 , 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 , 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 3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 , 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 , 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 , 他站得更高 , 看得更远 , 不断探索 , 从不停止。现在已经 80 多岁高龄的罗老 , 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 , 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 (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 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 , 有何作用 ? 请简要分析。 (6 分 ) - 3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参考答案 : ① 从内容上看 , 这段话主要概括了历来良医的优良品德及社会作用 , 集中表现了罗教授医德高尚、影响深远的特点。 ② 从结构上看 , 引用该段话 , 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 又引出了下文罗教授在求学治病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③ 从表达效果上看 , 引用文言语段 , 既丰富了文章内容 , 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 又使文章文辞典雅 , 开篇不俗。 - 3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怎样得满分 高考怎么考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作者选用大量的数据 ( 或引语 ) 有什么作用 ? ② 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③ 文中引用传主 ( 或他人 ) 的话 , 有何作用 ? 请简要分析。 ④ 文中插入 ×× 情节 , 有何作用 ? 请简要分析。 如何解题 1 . 审题干 , 明确要求。审题时 , 主要审清两个问题 : 第一 , 看题干要求是分析哪句话、哪段话 , 还是某一情节 ; 第二 , 看是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 还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 2 . 读句段 , 判断手法。仔细阅读句段 , 判断其所用的表达技巧。传记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引用、插叙、对比、衬托、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等。 - 3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我要这样答 分析表现手法类试题一般答题步骤 : 明确手法 +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手法 + 表达效果。 - 3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兰芳 : 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 , 名澜 , 字畹华。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 ,“ 戏子 ” 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 , 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 , 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 , 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用他姑母的话来说 ,“ 言不出众 , 貌不惊人 , 眼皮下垂 , 见人也不会说话 ” 。加之体格瘦弱无力 , 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 , 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 , 都是口传心授 , 但简单的四句老腔 , 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 , 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 道 :“ 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 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这句话 , 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 - 4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902 年 , 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开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 , 每一个唱腔 , 每一个身段 , 都必须他亲自过目 , 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 4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 , 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 , 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 , 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 , 在民间 , 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 , 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 , 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 ; 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 , 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 , 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 1904 年的七夕节 ,10 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 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 · 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 4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粉墨登场 1907 年 , 梅兰芳离开吴菱仙 , 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 , 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 , 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 , 谭当时是伶界大王 , 有 “ 无腔不学谭 ” 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 , 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 , 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 , 独创 “ 花衫 ” 行当 , 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 , 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 , 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 , 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 , 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 4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声名鹊起 1912 年前后 , 北京城里曾流行过一句戏谑之言 , 即 “ 中梅毒 ”, 用以形容人们对梅兰芳的着迷。 1913 年 7 月的一次演出 , 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 , 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 , 临时赶不过来 , 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 , 少他一个也没关系 , 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 , 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 , 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 , 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 , 一上舞台 , 全场掌声雷动。此时 , 谭明白了 , 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 4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 , 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与歌伎同列的中国戏曲艺人 , 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 , 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 1930 年春天 , 梅兰芳率团赴美 , 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 , 获得巨大成功 , 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 , 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 , 梅兰芳声名大振 , 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 , 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 - 4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罢演避难 抗日战争时期 , 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 , 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 , 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 , 没有什么比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那段时间里 , 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 , 拒绝演出 , 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 , 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 4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重返舞台 1945 年 8 月 15 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52 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 , 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 , 消息一经传开 , 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 , 梅兰芳一出场 ,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 , 经久不息。 1961 年 8 月 8 日凌晨 , 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 , 在北京病逝。 (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 , 有删改 ) 在 “ 声名鹊起 ” 一节中 , 作者提到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有什么作用 ? 请简要回答。 - 4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参考答案 : 运用了对比手法 , 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都是名角 , 但相比之下观众却更喜欢梅兰芳的演出 , 写这些名角可以衬托出梅兰芳的演技高超 , 并且表明在京剧界梅兰芳时代到来了。 解析 : 这是一篇写梅兰芳的传记 , 在记叙梅兰芳 “ 声名鹊起 ” 的过程中 , 又提到了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 , 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为 : 指出手法 ,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的运用 , 分析表达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