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绍兴市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高一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lào yìn___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píng piāo__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liáo dǎo__,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韩少功《我心归去》) 【答案】 (1). 烙印 (2). 萍漂 (3). 潦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形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识记;作答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 烙印,指烧红的铁器烙下的火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萍漂,指像浮萍一样漂泊。依据词义,不难写出“烙印”和“萍漂”。潦倒,属于常见词语,在成语“穷困潦倒”和诗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中都曾出现,对于常见的字词应该进行强化识记。 2.默写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________ 其为 惑也。(《师说》) (3)故国神游,________,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4)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赤壁赋》) (5) 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 , 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7)不忘初心,__________。(《华严经》) 【答案】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惑而不从师 (3). 多情应笑我 (4). 不知东方之既白 (5). 犹抱薪救火 (6). 弃掷逦迤 (7). 方得始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蛇鳝,寄托,既,薪,弃掷,逦迤。 - 17 -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3.阅读下面一句话,完成题目。 无论世界杯还是奥运会,不管洋名帅还是土教练,始终沉浸在屡败屡战自得其乐的中国男足,四十年来,经历了从“打平就出线”的自嗨到“理论上可能”的自慰再到“为荣誉而战”的自娱三个阶段…… 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表达作者对这三个阶段中国男足的情感(情绪)。 【答案】可怜、可悲、可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评析文段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找出文段中关键的语句,体味文段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作者的情感,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文段内容,并进行评析。 文段中,很多对男足进行评价的语句,如“始终沉浸在屡败屡战自得其乐的中国男足”,说明文段对男足是否定的情绪,“自嗨”说明极其高兴,男足极其高兴的原因仅仅是“打平就出线”,这说明他们的要求非常低,从这一点看他们的要求是可怜的;“自慰”,属于自我安慰,男足靠“理论上可能”自我安慰,说明他们是可悲的,他们沉浸在幻想的泡泡中;“自娱”是一种高兴的态度,屡战屡败的男足自娱的原因是他们竟然要“为荣誉而战”,这就让人觉得可耻了,失败了不可怕,失败了竟然还能“自娱”,更可气的是还打起了某种旗号,这在观众看来,当然有些可耻的成分。 4.请你对出“下联”。 代言娃哈哈二十年、期间没涨过一分钱广告费、刚被娃哈哈集团以“年纪太大”为由解约的王力宏,在日前的一次公开露面上,依然喝着娃哈哈矿……有人写下一副对子,上联为;“娃哈哈无端毁协议”,下联为:__________, 表达感慨。 【答案】王力宏依然念旧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对联的能力。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考生课下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17 - 通过材料可知,王力宏被娃哈哈集团以“年纪太大”为由解约,解约后他依然喝着娃哈哈矿泉水,要求就这件事依据上联写出下联。所给上联“娃哈哈无端毁协议”指向了其中的“娃哈哈集团”一方,下联应该出现事件的另一方“王力宏”;“无端”为副词,无理由的,下联中间也要以副词相对;“毁协议”是由“动词+名词”构成的动宾短语,下联也要以动宾短语相对。另外,通过材料中“期间没涨过一分钱广告费”“依然喝着娃哈哈”,可知王力宏诚信忠厚,与娃哈哈“无端毁协议”形成对照,所以对联内容应该相反。据此分析,可以得出下联:王力宏依然念旧情。作答时,注意格式和内容。 5.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不超过12字。 一项针对汉字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 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 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电脑而不是笔; 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它字基本没法看; 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 从这项调查中,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中国汉字书写面临传承危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作答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找到其中的共性,把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文段是我国汉字书写的调查结果,依据数据和“首先想依靠电脑而不是笔”“其它字基本没法看”“最怕的就是记笔记”,可知汉字书写正遭遇危机。长此以往,中国汉字书写面临传承危机。 阅读理解(40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17 - (节选自《师说》)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之众人 众多人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不及 C. 士大夫之族 类 D. 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 7.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A. 而耻学于师 B. 择师而教之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则群聚而笑之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断句应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不从师现象进行正反对比,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 C. “小学而大遗” 一句中的“小学”指的是句读之学,“大” 指的是道。 D. 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得出“君子”智力低下的结论。 【答案】6. A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众人,指一般人;句子译为:现在的一般人。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而”的用法,尤其是表并列、转折、递进、假设、修饰等的连词,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句子译为: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A项,连词,表转折;句子译为: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B项,连词,顺承;句子译为: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 17 - C项,连词,表承接;句子译为:教他们读书,并学习句读的读法; D项,连词,表修饰;句子译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中心,然后再仔细阅读选项,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等。 D项,“得出‘君子’智力低下的结论”错误,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目的是揭示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现象。 故选D。 【点睛】阅读一篇文言文,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翻译: - 17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 米元章有洁疾,盥手以银为斗,置长柄,俾奴仆执以泻水于手,呼为水斗。已而两手相拍而干,不用巾拭。有客造元章者,去必濯其坐榻。巾帽亦时时洗涤。又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必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 周仁熟与米芾交契。一日,芾言:“得一砚, 非世间物,殆天地秘藏,待我识之。”答曰:“公虽名博识, 所得之物,真赝各半,特善夸耳。”芾方发笥检取,周亦随起,索巾涤手者再,若欲敬观状。芾喜出砚,周称赏不已,且云:“诚为尤物, 未知发墨何如?”命取水。未至,亟以唾点磨墨。芾变色曰:“一何先恭后倨? 砚污矣,不可用!”周遂取归。 芾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周殿撰谓芾善夸,诚不谬也。周非欲砚,特以米好洁,聊资嬉笑耳。周后复以砚归米,米竟不取。 [注]米芾,字元章,北宋书画家。周仁熟,官至宋代集贤殿修撰,谓“殿撰”, 9. 解释加点的词。 俾 造 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 照耀皇宋万年!”周殿撰谓芾善夸,诚不谬也。 【答案】9. ①使、让;②拜访、造访;③竟然 10. “我这字一洗二王的恶习,足以照耀大宋千秋万代了!”周仁熟说米芾爱夸口,真是不假啊。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①俾,使、让;“俾奴仆执以泻水于手”译为:让仆人拿着它把水倒在手上。 ②造,看望、造访;“有客造元章者”译为:若有客人来看米元章。 ③竟,竟然;“周后复以砚归米,米竟不取”译为:周仁熟后来又要把砚还给米芾,米芾竟然不要了。 - 17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句子得分点为:恶札,指拙劣的书法或文笔,此处可译为“恶习”;诚,确实、真实;谬,虚假、错误。 译为:“我这字一洗二王的恶习,足以照耀大宋千秋万代了!”周仁熟说米芾爱夸口,真是不假啊。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米元章有洁癖,洗手时用银做成一个斗,安了长柄,让仆人拿着它把水倒在手上,他把这叫做“水斗”。洗完后两手拍着让它干,都不用毛巾擦拭。若有客人拜访米元章,待客人走后,必要洗洗他坐过的坐榻。头巾帽子也要时常洗涤。再有,如果朝靴偶尔被别人拿过,必定很嫌恶;因此反复洗刷,以致洗破了都不能穿了。 周仁熟与米芾交情很好。一天,米芾说:“我得了一方砚,非世间所有,大概可算是天地秘藏,只等着我来鉴识它。”周仁熟说:“你虽然号称见多识广,可是所得到的东西总是真假各半,只是擅长吹嘘罢了。”米芾就打开箱子察看取砚,周仁熟也随之而起,要来毛巾把手洗了两次,像是要很恭敬地观赏的样子。米芾高兴地拿出砚来,周仁熟赞不绝口,说:“确实是好东西,就是不知道发墨怎么样,”于是命人取水。水还没端上来,周仁熟赶紧(朝砚台里吐了口唾沫),然后用唾液研起墨来。米芾变了脸色道:“你怎么先前那么恭敬后来又这么无礼呢,砚被你弄脏了,不能再用了!”周仁熟就把砚拿走了。 - 17 - 米芾头一回见徽宗的时候,皇上命他在御屏上写《周官》篇。写完后,他把笔扔到地上,夸口说:“我这字一洗二王的恶习,足以照耀大宋千秋万代了!”周仁熟说米芾爱夸口,真是不假啊。周仁熟也不是真的想要砚台,只是因为米芾有洁癖,(他故意这么做)差不多算是开个玩笑罢了。周仁熟后来又要把砚还给米芾,米芾竟然不要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小题 日出行 明·张绅 东方曈曈日初出,田家少妇当窗织。 屋顶树稀窗有光,小姑催起不暇妆。 长梭轧轧秋丝密,一日上机催一匹。 丁宁小郎慎勿啼,织成令汝穿完衣。 ①日出行,乐府旧题。②完衣:没有补丁的衣服。 11. 尾句令人联想起北宋张俞《蚕妇》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 两句。 12. 结合全诗,简析诗中的织女形象。 【答案】11. (1). 遍身罗绮者 (2). 不是养蚕人 12. 天刚亮,田家少妇就起来织布,小姑也顾不上梳洗打扮去织布,布匹一日即成,然而即使这样劳作,孩子却没有一件“完衣”,可见织女们虽然勤劳能干,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被人压榨的贫苦人形象。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通过诗句的关键词语,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审清题意,筛选出观点内容与之一致的诗句。。 “丁宁小郎慎勿啼,织成令汝穿完衣”意思是叮嘱家中小儿千万别哭闹,等到织成了布匹为他做新衣。这样勤苦织布的人家自己的孩子却没有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让人想起北宋张俞《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织女和蚕妇虽然都勤劳能干,却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被人压榨的贫苦人形象,两首诗都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 - 17 - 前两联写天刚亮田家少妇便借着窗子透过的光线织起布来,爱美的小姑也顾不上梳洗打扮便辛勤劳作,这表明以田家少妇和小姑为代表的织女是勤劳的;颈联写机杼轧轧作响,布匹一日即成,这表明织女的能干;尾联写田家少妇叮嘱家中小儿千万别哭闹,等到织成了布匹为他做新衣。即使这样劳作,孩子却没有一件“完衣”,可见织女们虽然勤劳能干,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被人压榨的贫苦人形象。 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各小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将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3. “窸窸窣窣”连续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14. 依据以上文段,简析“我”与“地坛”两者间命运的同与异。 【答案】13. 运用叠词,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从而让“我”明白虽然残疾但不应该颓废。 14. 相同之处:“园子”荒芜,“我”残疾。不同之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我”由颓废逐步到积极面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 17 - 结合语境分析,“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窸窸窣窣窸窸窣窣”属于拟声词,也是叠词,作者用这样的词语展示了草木竞相生长的状态,园子虽然荒芜却充满了生机,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而这也就启发“我”,虽然自己残废了,但不应该颓废,应该像园子一样,荒芜却不衰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重点勾画相关内容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异同。 通过文段中对地坛的描写,“园子无人看管”“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以看出我与地坛命运的相同之处:“园子”荒芜,“我”残疾。在地坛景物的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的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这也正是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所以说,园子荒芜但从未衰败过,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让“我”由颓废到积极面对,这也是地坛与“我”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遇上甘蔗 江群 残夜未尽,天上冷月如钩。 不知为何,月亮今晚这般不高兴,冷峻目光透过一扇小窗,照在三张无眠的脸上。 三人相坐无言,似乎无话可谈,抑或懒得开口。有一个,目光痴痴地望着某处,如定住般。他的脸色一直不变。忽然,一丝毫无征兆的微笑涌上嘴角,那丝微笑细得如静水涟漪,使得他脸上显出宿醉未醒般的慵态。 “有什么好笑的?”有一个人目光冷冷,满是不屑。 - 17 - “我想起了一件事,很好玩的。”那人有气无力地顿一顿,接着说:“那时, 我还小,没人管,每天跟着父亲到地里去。父亲干活就将我扔在地头,他要卖力挣工分,干活时连看都顾不上看我一眼。我四处乱走,只要不把自已淹死在水沟里,干什么都行。一天,我发现了个好地方,生产队的甘蔗园。仰头望去,那一根根粗壮的甘蔗在风中沙拉拉地快乐唱歌,片片翠绿的甘蔗叶左右摆摇,仿佛都在向我招手。我使劲吞着汩汩而来的口水,噎得嗓子眼难受死了。我朝地里出工的人望去,他们正灰头土脸地勾头卖力,根本没人注意我。一眨眼,我像只老鼠似地从刺丛篱笆的缺口爬了进去,小心翼翼地钻进密密的甘蔗深处。可怎样才能吃到甘蔗却是一桩令人苦恼的问题。要知道,这些甘蔗是生产队的宝贝,过年分到每家每户的两三斤黄泥般的红砂糖,全靠这片甘蔗。队里谁都不舍得,也不敢偷吃一根。如果谁胆大妄为,不仅要扣工分,过年时连一两蔗糖也不分。父亲曾经多次警告我,对这些甘蔗要敬而远之。 我爬了进来,望着香甜的甘蔗却吃不到,那怎么行!首先不能用力去掰,那样甘蔗会发出清脆的“咔啪”声,这声音是那么诱人,那么容易触动又累又饿的人的神经,毫无疑问,外面干活的人会冲进来将我捉住,而受到惩罚的父亲则会对我拳打脚踢。我急得眼泪都出来了,趴躺在潮湿的泥土上,伸出舌头贪婪地舔着青青甘蔗,舔着舔着, 忍不住在立着的甘蔗上咬了一口,一股鲜甜的蔗汁冲入喉中,幸福得我晕晕乎乎的。这时,一种福至心灵的想法突袭而来。我露出锋利的小齿,轻轻地撕出一片甘蔗皮,在口中咀嚼着,吮完汁水,又去撕下一片。吃完皮,我转着图去咬肉,直到剩下中间一点点,甘蔗这时轻轻地倒下了,旁边密密的甘蔗将它扶住,使它发出的细碎声响,掩失在风声中。然后我像捧着坚果的松鼠,一小口连着一小口,多么幸福呵!我又是多么聪明呵!没有任何人知道,一切悄无声息。等我满头满脸泥土钻出甘蔗园,那些汗流颊背的人甚至怜悯地看着我,他们这些木头,却不知道我一肚子都是糖水。那年, 我究竟吃了生产队多少根甘蔗,没人能说得清。但从来没有人发觉,我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沉默,冰冻般沉默。讲述者忽然深深地哀叹了一口气。另外两个人中年轻一点的手上握着支笔,对年长者说:“这些也要记到笔录里吗? ” 年长者若有所思,轻声说:“记下来吧。” 停了停,又说:“人生旅途中,有多少甘蔗园啊!” 预审室外,依然一弯冷月如钩。 15. 文中“三人”各是什么身份? 16. 首尾两段都写到了“冷月如钩”,有何作用? - 17 - 17. 赏析画线句段。 18. 结合文章主旨,阐析加点句的意蕴。 【答案】15. “陈述者”是犯罪嫌疑人,“年长者”是预审员,“年轻一点的手上握着支笔”的是记录员。 16. 首段“冷月如钩”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晚上;②渲染冷寂的气氛,为下文写预审室的故事做铺垫。尾段“冷月如钩”的作用:①与开端相互照应;②深化了作品主题,引人深思。 17. ①“有什么好笑的?”一声严厉的呵斥,包含了预审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轻蔑态度,潜台词是:对人民犯下严重罪行,不好好交代问题,不老老实实地忏悔,还好意思笑吗?真是不知羞耻!②这一问句,既代表了人民对贪官进行谴责的正义之声,也自然地引出了主人公的解释,从而引出另一个故事。 18. 甘蔗园,隐喻着人生旅途上的种种诱惑。加点句子警示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诱惑,当我们遇上甜美的“甘蔗”时,要有超越贪欲本能的勇气。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考生通读作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关系,能够依据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以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推断出人物的身份。 依据小说中“预审室外,依然一弯冷月如钩”,可知三个人在预审室中,预审室中应该有预审员、记录员、犯罪嫌疑人。依据“另外两个人中年轻一点的手上握着支笔,对年长者说:这些也要记到笔录里吗? ”,可知年轻一点的是记录员;依据“年长者若有所思,轻声说:记下来吧”,可知年长者是预审员;依据陈述者讲自己偷甘蔗的故事,可知陈述者是犯罪嫌疑人。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 17 - 首尾两段都写到了“冷月如钩”,首段说:残夜未尽,天上冷月如钩。首先,文章用“冷月如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用“残夜”“冷月”渲染一种冷寂的气氛,为后面描写预审室里的情形做铺垫。尾段说:预审室外,依然一弯冷月如钩。这时,陈述人已经将自己小时候偷甘蔗的故事讲完,因为小时候贪欲的种子,助长了他肆意践踏规则和道德准则的胆量,所以落入法网之中,他的故事引人深思。“人生旅途中,有多少甘蔗园啊”,是对陈述人的感慨,也是对所有人的警戒。文章用简练的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主题,引人深思,并与前文形成照应,浑然一体。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做题时,首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放在开端是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放在中间是承上启下,放到结尾有总结上文的作用;最后从效果上说,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 ①从内容上看,“有什么好笑的?”,是预审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严厉的呵斥,“目光冷冷,满是不屑”包含了预审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轻蔑态度。依据第二段犯罪嫌疑人“目光痴痴地望着某处,如定住般。他的脸色一直不变”,可知他态度的顽固,现在在冷寂的氛围中,他忽然“微笑涌上嘴角,那丝微笑细得如静水涟漪,使得他脸上显出宿醉未醒般的慵态”,这让预审人员非常气愤,他说“有什么好笑的”的潜台词是:对人民犯下严重罪行,不好好交代问题,不老老实实地忏悔,还好意思笑吗?真是不知羞耻!②从结构上看,这一问句,自然地引出了主人公的解释,从而引出另一个故事;犯罪嫌疑人讲述故事说明他已经知道,“偷甘蔗”是自己罪恶的种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丰富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找到在文段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 偷甘蔗的故事是因,贪污腐败的故事是果。少年的他偷吃甘蔗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种“甜头”让他在他幼小的心中播下了不顾公众利益、一心满足个人贪欲的种子,助长了他肆意践踏规则和道德准则的胆量。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主人公偷甘蔗故事,虽然不是他后来犯罪的直接原因,却是他后来变成贪污腐化分子的一个源头。所以,对于少年来说,甘蔗就仅仅是一棵甘蔗——给他带来鲜甜的蔗汁;而对于已走过少年的“他”来讲,“甘蔗”就超越了原有的含义,隐喻着人生旅途上的种种诱惑。“人生旅途中,有多少甘蔗园啊!”警示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诱惑,当我们遇上甜美的“甘蔗”时,要有超越贪欲本能的勇气。 三、作文(40分) 19.请以“我在C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 不少于700字: (2) 不出现校名、人名等与考生个人相关的信息。 - 17 - 【答案】例文: 我在C位 还有两周就是新年了。可我有些闷闷不乐,连同桌都看出了我写在脸上的不高兴。 能高兴吗?本来说好我在校联欢会上C位出演节目的,但是昨天排练的时候,黄老师瞅了瞅我,又瞧了瞧张曼,她忽然皱了皱眉头说:“你俩,换一下位置。”于是我就由C位换到了一边,张曼脸上的得意,明晃晃的,在我看来,那么刺眼。我有点沮丧,也有点懊恼,是我的形象不如张曼,还是音质不如张曼?我觉得我哪里都比张曼强! 然而,同桌对我说:“你是比张曼漂亮,也她歌声优美,可是——你没有张曼用心。” “用心?”我疑惑地望着同桌,不得其解。 同桌笑了,她说:“你看啊,你们合唱《春天在哪里》,你唱歌的时候是昂着脖子唱的,脸上是傲骄的表情,高高在上一副公主的样子;而张曼长相虽然不如你,但是唱起歌来,眼睛里能看到春天!” 眼睛里怎么看到春天?我更加迷惑了。 同桌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能感觉出春天的花朵春天的绿草吗?它们沁人心脾,你能嗅出它们的芬芳吗?你的心是春天的小鸟那样欢快么?唱歌,不单单需要好嗓子,更需要真感情!”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我以为自己漂亮,于是常常昂着脖子,好像一只不可一世的天鹅,可是天鹅做久了,对周围的一切真的不那么用心了!我真的要改变自己,做一个用心的人! 上学的路上,我看天空的飞鸟;回家的途中,我看路边的树木;早上,我看行云;晚上,我看晚霞,我有时默默停下脚步,看着身边的行人。合唱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想象着花朵、绿草、小鸟、嬉戏的孩童,歌曲像一幅流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脸上微笑着,像春风一样,我原来这么喜欢这首歌! 黄老师怔怔地看着我,又看看张曼,她依旧皱了皱眉,说:“你俩,换一下!” 我又回到了C位!我不知道张曼什么表情,我只知道自己并没有因为回到C位而沾沾自喜。因为,我明白,一切用心生活的人,生活都会给他一个C位!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 - 17 - 写作表达能力,要求写一篇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让审题难度有所降低,但对思维的开放度增大,立意角度也更多元,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热点问题,体现了高考作文考查“思维发展与提高”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对于引导作文复习有很好的导向。本题要求以“我在C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以依据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构思一篇文章,在文中抒发自己对C位的理解。“我在C位”,“我”是如何达到这个位置的?在C位之后,“我”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些都需要考生对C位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1.要想占C位,得问己价值; 2.抢占C位,人生更出彩; 3.欲占C位,必承其重; 4.C位之争,可以休矣; 5.不居C位,也能发挥价值; 6.自含凌云志,何顾身所置; 7.有为自有C位; 8.C位不必争,自在人心中; 9.C位不必争,关键在自己; 10.用奋斗赢得C位。 素材: 1.“感动中国人物”王继才夫妇,三十年坚守祖国版图上的一个偏远小岛,远离社会生活的“C位”,却在荒岛上种下千百棵果树。多少风浪中的日夜,他们站成灯塔,为国守岛,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书写灿烂岁月,这璀璨丝毫不输聚光灯下“C位”的耀眼光环。人生、社会、国家的舞台上不仅仅有“C位”,也有属于每一个劳动者、奉献者、追梦者的位置,即使不处“C位”,尽善值守,燃烧生命,便也是一种至高的价值。 2.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一个众星捧月的位置,而是在追逐“C位”过程中的汗与泪、光与热,是一个勇敢追梦的自己。优秀农民工代表胡小燕走出乡村时仍是一个普通的女工,可她在每天八小时辛苦工作后,还自己跑到工厂学习技术,不断进步的她最终走上人民代表大会的议席,她曾是万千工人中的平凡一员,没有身处“C位”,她努力奔跑,在逐梦的过程中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绽放光芒。 3. C位不是盼来的,C位是你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这是通过你的努力无形中形成的,正如李清照笔下的桂花,“何需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卖弄风情。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其正的C位,并不一定要身居高位,炙手可热权倾国。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大道,是自然的流露,正如苏轼即使屡遭排挤,仍敢道“小蝇在食,吐之为快”。正如嵇康、谢安石居于深山仍能成为天下士子心中的榜样,引领魏晋风流。若想登上C - 17 - 位,需遵循本心,你若盛开,自有蜂鸟、游人、清风相随。 4.春晚小品《占位置》不仅幽默风趣,更发人深思。在我看来,曾经的位置与你将来的高度并无联系。奥巴马曾经住在混乱的黑人区,念着最差的学校,却凭不懈努力一步步登上权力的中心;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前受世人嘲笑,但他凭自己的兴趣与毅力,点亮了这盏举世瞩目的“人造太阳”,照亮了黑暗的永夜。古今中外,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数。面对他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曾经的位置与如今的成就挂上等号?C位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将班级座位当作“C位”,实在是本末倒置。 结构层次: 《我在C位》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以“C位”为线索,写自己在C位、失去C位、C位失而复得的经历过程。文章重点记叙了自己失去C位的原因,并在找到原因后,自己怎样用心生活的经历。文章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新自然,故事性强,写出了考生对“C位”的解读,尤其是文章结尾那句“一切用心生活的人,生活都会给他一个C位”,画龙点睛一般给文章增添了活力,并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点睛】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作答时,首先要抓住题眼,把握住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其次,要明确题目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最后,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 17 - - 1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