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静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二次试题(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从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转变。这一态度的转变除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现实基础外,与启蒙理性所宣扬的现代性价值体系密切相关。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启蒙理性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机械论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其根本目的是使人们通过运用人类的理性和知识,从对神和自然的恐惧中摆脱出来,进而真正实现自立。但启蒙理性不仅把知识理解为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而且把自然理解为遵循机械规律运动和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客体,进而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 在现代性价值体系看来,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只具有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人类幸福的工具价值,人类只要凭借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经济无限增长,最终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王国。但是,一方面,现代性价值体系所说的“人类利益”,本质上只不过是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现代性价值体系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简单化了人类幸福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同时它所追求的经济无限增长是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限制为前提的。上述缺陷使得以现代性价值体系为指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没有给人类带来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仅造成了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唯科学主义盛行,而且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启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如何正确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科学和价值的关联,保障科学技术运用的正确方向,成为人们反复探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又是一个对自然“返魅”的过程。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概念,揭示了地球有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一观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生态哲学的范式。这一范式的基本特点是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所秉承的主客二分的哲学世界观和机械论的自然观,反对把自然仅仅看作是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客体,主张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的有机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主张立足于“人—自然—社会”彼此联系的整体看待世界,认为自然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也具有其内在价值。 - 20 - 但是,从对自然的“祛魅”到对自然的“返魅”,其目的虽然有要求人类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复对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历史性任务,最终落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可见,只有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摘编自王雨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启蒙理性思想的影响,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自然的依附态度。 B.人类与大自然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使得人们把知识理解为改造大自然的科学技术。 C.现代性价值体系下,人们开始走向“祛魅”,所以人们只能看到自然界的工具价值。 D.在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后人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发展成了生态哲学范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转变切人,然后对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部分进行论述。 B.文章论述了现代性价值体系的两个缺陷,引出这个价值体系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C.文章将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进行对比,从而肯定了后者的理念。 D.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层深入,在结尾处点明了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B.在现代性价值体系下,人们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追求经济增长,使得生态危机出现。 C.立足于“人—自然—社会”彼此联系的生态哲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D.尊重、顺应自然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前提,也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共生的前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20 - (摘编自科技部《2018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 材料二: 说起科普,不少人的印象是无聊、枯燥的,充满着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令人心生畏惧。如今,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将其作为传播、交流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动画、虚拟人物、短剧、幽默搞笑等短视频叙述形式,他们将生涩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杜绝生硬,勾起人们求知欲,突出干货分享和实操性,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效果。 短视频让更多科普工作者看到了科普的新方向。各种身份的创作者,如两院院士、动物学博士、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火山地质研究专家、中学教师……他们聚集在短视频平台上,制作了自然科学、人文学科、技能补充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视频,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内容生态体系。而对受众而言,他们也可以积极与科普工作者互动对话,比如转发、评论、发弹幕等,让知识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再创造过程,拥有了不断更新的活力。 这种趋势喜闻乐见,体现了互联网内容从之前的单一娱乐化向知识化升级,带动了互联网内容行业的价值转向。我们期望看到更多的科普工作者通过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方式,降低理解知识的门槛,而短视频平台也不妨用好算法推荐机制,实现从过去的“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让人们可以各得所需。 (摘编自刘琛《科普要向短视频要“生产力”》) - 20 - 材料三: 热点科技事件近年来不断出现,针对一些热点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应急科普”,解疑释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事实证明,这种科普方式很有效,也很受欢迎。但也应看到,科普工作如果经常被热点牵着鼻子走,多少有些被动。 就像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水电油气、道路桥梁一样,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也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应急科普”较多的情况,让科普成为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基础工程设施,科普也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它能增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推广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反之,如果社会缺少了科普这个基础设施,任由伪科学甚至迷信滋生、蔓延,就好比缺电缺水一样,不但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有可能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很大的危害。 (摘编自蒋建科《科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材料四: 当前,我国科普产业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总体上小而散,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有待加强。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主营科普的企业不到400家,发展较快且有一定规模的业态主要在科普展览教育业、科普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等几个领域,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产值规模上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了做大做强科普产业具有巨大的空间。 当前,随着公众科普需求的快速增长,科普产业很有发展前景。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有关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做好规划引导,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创新创业的开展,对从事科普产业的个人、机构、企业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其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针对科普企业小、散、弱的现状,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围绕特色龙头企业发展业务,实现产业发展能力的快速提升。科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创造出更多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的科普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摘编自冯华《科普产业大有可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短视频可以借助动画、虚拟人物、短剧、幽默搞笑等叙述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收到较好的科普效果。 B.专家学者在第一时间针对热点科技事件进行“应急科普”虽然效果不错,但也有其弊端,因为这样会使得科普工作变得有些被动。 - 20 - C.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科普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如果缺少了它,就会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产生很大危害。 D.研究显示,我国主营科普的企业数量不多,业态分布不广,大多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这也说明我国科普产业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至2018年四年间我国科普场馆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全国共有包括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在内的科普场馆1461个。 B.2018年,我国网络化科普传播手段发展较快。科普网站、科普微博、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数量均比上年增加,其中后者增加幅度最大。 C.各种身份的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制作了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视频,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内容生态体系,还可与受众互动对话。 D.作为市场主体,科普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创造出更多合乎公众需求的科普产品,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6. 怎样推动我国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 20 -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 20 -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 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 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年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 - 20 - 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范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摘编自《史记·范雎列传》)[来源:学*科*网Z*X*X*K]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B.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C.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D.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说,是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并希望被采纳、实施,并且借此谋得利益。 B.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C.谒者,即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可见王稽和秦昭王的关系。 D.微行,多指古代君主或帝王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从而看到更多的社会真相。此处指范雎隐匿身份出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他官至秦国宰相。 B.范雎隐忍受辱,胸有大志。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遭受板子、荆条抽打,又被扔进茅厕,受尽屈辱,但是他心中存希望信未来。 C.范雎隐藏自己,给人机会。须贾不问青红皂白,认定范雎是告密者,致使范雎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再次面对须贾时却给其以机会。 - 20 - D.范雎逆转人生,恩人相助。在范雎的生命长河里,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守者”、同乡郑安 平、秦国谒者王稽都是改变其命运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表明铁马往事仍萦绕在诗人心中。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此句正是其渴望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 15.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 ” - 20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4)《伶官传序》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兴盛以及中华民族_______的基础条件。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的弘扬。将文化自信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深刻_______中国文化的内涵,让其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另外,不但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坚守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正确的文化方向,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自信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这种民族热爱之情正是学生爱国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所在。古往今来,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文化自信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_______的作用,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让学生因祖国文化自豪,还可以促使学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繁荣昌盛 领会 精髓 举足轻重 B.蒸蒸日上 意会 精粹 举足轻重 C.繁荣昌盛 意会 精髓 不可估量 D.蒸蒸日上 领会 精粹 不可估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但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坚守正确的文化方向,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 B.不但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坚守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正确的文化方向。 C.文化自信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坚守正确的文化方向。 D.文化自信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坚守正确的文化方向,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激发出来的是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B.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 - 20 - C.学生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激发出来 D.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0.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以史为鉴,①____包括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历史营养,②_____,更直接、有效的是从中国自己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这是③_____中华传统文化有些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体现于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有些文化传统看似中断,④_____并未消亡,⑤_____激活,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任何历史研究都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其立足点是现在,研究对象是过去,⑥_____面向的是未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自然 但是 由于 / 虽然 而 B / 只是 因为 其实 一旦 / C 当然 但是 因为 其实 一旦 而 D / 因此 由于 / 如果 但[来源:Zxxk.Com] A.A B.B C.C D.D 21.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谓智力孤危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2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故不我若也 C.理,非吾业也 D.苟有能反是者 23.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致仕”,“致”的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C.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诸侯祭祀用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24. - 20 - 对联体广告是指用对联的形式创作的广告。作为广告形式的对联自古有之,古代商店门口的“楹联”,就是宣传商品的广告方案,如“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酒馆楹联)。下面是古代两幅药店门口对联中的用语,顺序已经打乱,请根据提示重新组合补写成两幅对联。(用语不得遗漏)(每个空2分,共6分) 架上 懒病 不惜 心灾 药生尘 不能治 怎可除 除世上灾 治天下病 (1)上联:只愿世间人无病,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天下药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世上人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迈不过的坎。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时,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奋战前线;社区物业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怒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守护群众安全;媒体记者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爱心人士志愿者捐款捐物,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学校师生网络教学,生产服务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守望相助……各行各业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国人的“硬核”担当。 也有人刷流量、蹭疫情,盲目传谣,哄抢物资,甚至谩骂工作人员、袭击干警。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来源:Zxxk.Com] ①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对象,以“抗疫路上,为你而歌”为标题,给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硬核”担当的国人写一封慰问信。 ②为开学“科学道德素养与战胜灾难”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③生命因独特弥足珍贵。反思疫情爆发、抗疫过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给世界疫情发展严重的国家写一封建议书,落款为“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 ④“山河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援赠的物资与标语典雅而温暖。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你,在这个特殊的春节,一定有不少温情的故事,请写一篇文章,讲述抗疫故事,要求以记叙文为主。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 -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因果关系倒置,原文说“启蒙理性不仅把知识解为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而且……进而把人类与自然关系归结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应该是有了人们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才有了“工具性关系”。C项,因果关系错误。“人们只能看到自然界的工具价值”是现代性价值体系下类的不好的做法,文中并没有信息表明这是由“人们开始走向‘祛魅’”造成的。D项,断章取义,原文说的是“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所秉承的主客二分的哲学世界观和机械论的自然观,反对把自然仅仅看作是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客体”,不是“反对现代性价值体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进行对比”错误,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可知,文章是由对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的论述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并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人们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从原文第一、二段来看,在现代性价值体系下,人类是把自然当作工具使用的,人类与自然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能有效推动”夸大了程度,“就会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变推测为肯定,原文是“有可能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其中后者增加幅度最大”不正确。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科普微博,增幅为36. 06%;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增幅只有28. 77%。 6.①创新科普方式,善于利用网络化传播手段,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②将科普工作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③做好规划引导,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推动我国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将其作为传播、交流知识的重要工具”“短视频让更多科普工作者看到了科普的新方向”“ - 20 - 我们期望看到更多的科普工作者通过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方式,降低理解知识的门槛”“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也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应急科普’较多的情况,让科普成为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有关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做好规划引导,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创新创业的开展,对从事科普产业的个人、机构、企业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其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毫无留恋”错误,由前文“强笑”以及“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话的断断续续可知,“蒋老师”的离开是有不舍的,但又无可奈何。故选C。 8.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主旨对手法进行阐释。 本文中,“我”是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我”的身份是当年的学生,文章记叙的是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自然能更突出老师的独特形象,更显真实。 文章从“我”的视角看老师,“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突出了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更能体现师生的亲近关系,以及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9.①情节上,三十年后相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小说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在蒋老师的巨大影响下,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③主题上,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构思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结合小说故事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有三十年后师生重逢,才有三十年前回顾的故事,前后映衬起来,故事有始有末。 结尾“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的交代也告诉读者“我”的身份,这也是受蒋老师的影响,也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而“握住了蒋老师的手”“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都表明了“我”深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难忘,反映了文章“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如本题中,AB项,“从”是随从的意思,为动词,主语为“范雎”;“留”是逗留的意思,主语是“须贾和范雎” - 20 - ,所以,这俩字分别从属于两个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B两项;D项,“齐襄王”是下一个句子中“闻”的主语, 应划到下一个句子中,排除D项。 画线句译为: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是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并希望被采纳、实施,并且借此谋得利益”错,“游说”是指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错误,原文中齐襄王看中了他的口才才拿东西赏赐他的,“雎辞谢不敢受”,他不敢接受,可见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而“被猜疑”。 13.(1)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 (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相,名词作动词,做相国;号,动词,称呼;以为,认为。 第二句得分点:见,表被动;肉坦,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因,通过;谢,道歉。 参考译文: - 20 -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游说各国,想事奉魏王,可是家境贫寒不能自己供给自己,就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范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了后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肋折齿断。当时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起来,扔在厕所里。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戒后人,让别人不准再乱说。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顺口答应说:“可以。”范雎因而得以逃脱。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份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出事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责令须贾回国。 14.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分析综合的能力。B项,此句写鸿雁将汴京入秋的消息传来,并非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故选B。 15.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④ - 20 - 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线索、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作答本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颔联写景,借景抒情,“烽火”“秋雁”的意象均使人愁。颈联直抒胸臆,感叹“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16.(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7.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繁荣昌盛:指国家或事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前者侧重于国家发达,后者侧重于事业发展,语境说的是中华民族,故选用“繁荣昌盛”。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意会:不经直接说明而了解(意思)。根据语境,故选用“领会”。精髓: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精粹:精练纯粹;(事物)精美纯粹的部分。前者侧重于精华部分,后者侧重于精美部分,语境说的是民族热爱之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故选用“精髓”。不可估量:指数量大或程度深。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文化自信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故选用“举足轻重”。 18.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语句有四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画线句的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关联词“不但”应该放在主语“文化自信”的后面,二是不合逻辑,应把“让学生……文化方向”和“提升……文化素质”互换位置,三是结构混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应该放在“坚守”前。四是搭配不当。“提升”与“认知“不搭配,可以在“”认知”后加上“能力”。 19.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主语一致原则,可以推断出括号内所填语句的主语应与前面的句子的主语保持一致,即“文化自信”,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根据句式一致原则,括号里所填的语句应和前后句的句式一致,由此排除A项。 20.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可以用排除法。关联词运用一看句间关系是否与关联词语的语法功能相合;二看关联词语的自身搭配是否得当;三看关联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正确;四看关联词语是否滥用;五看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合乎语言习惯。 A项,⑤处“虽然”与后面的“仍”不能搭配。可以排除。 - 20 - B项,②处“只是”表轻微转折,而前后是明显的转折关系,不适合语境需要。可以排除。 D项,②处“因此”不对,其前后并不是因果关系。 21.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的今义代入句中进行检验,如讲不通则要考虑古今 A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B项,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项,“成立”,古义,成长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D项,“无涯”古今都指没有边际,无边无际。 2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及特点,然后分析所给选项,选出答案。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以及被动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B项,“故不我若也”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我若”应为“若我”,“何以”应为“以何”; A项,省略句,“以(之)为”;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反(于)是”。 2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24. 答案:(1)不惜架上药生尘。 (2)天下药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世上人除世上灾心灾怎可除。(天下药治天下病不能治懒病,世上人除世上灾怎可除心灾。亦可。每句2分。 25.【写作指导】本题是指令多元化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个人发展,培养担当意识。本题目语料贴近现实,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理念。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思想一以贯之,在此核心思想指导下,本题涉及“大爱”“责任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 - 20 - 等常见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四个任务指令的选择是有考量的。指令①体现的是对于那些“硬核”担当的国人的关爱和赞扬;指令②是对考生在疫情方面的科学道德素养的考查;指令③侧重于在疫情反面有指向性的反思;指令④是在指定写记叙文的前提下更为直观的抗疫展现。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但每个任务又是相对独立的,不应该将各个任务混杂在一起进行写作。 在具体的任务指令之下,考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材料情境,明确写作指令的具体要求,实现畅达自然的沟通与交流。在行文过程中,如果能有突出的对话意识,则会使作文大为增色。 [来源:Z+xx+k.Com] 参考立意: 1.(任务①)抗疫路上,为你而歌。 2.(任务②)秉承科学理念,正确对待疫情。 3.(任务③)硬核抗疫,共克时艰。 4.(任务④)“疫”中温情,因为有你。 【例文】 执尔之手 共克时艰 尊敬的邻国友邦: 您好! 我是一位来自中国的高中生,当下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在强大的病毒面前,我深刻意识到了生命的无助和渺小,深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独特和珍贵。中国武汉的紧急封城行动,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态度,让我明白,抗“疫”我们在路上。 我想用手中的纸和笔,为你们送上我小小的建议和祝福。 敬畏自然,和谐发展。 一只小小的蝙蝠,为全世界带来了一场重大的灾难;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通通想尝个遍,于是对野生动物滥捕滥杀,对大自然毫无敬畏之心。而与此相对的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同为地球的子民,我们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明白敬畏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地球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拒绝滥捕滥杀,拒绝野味。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 各位友邦,此次疫情,中国虽最先承受了苦难,却为全世界树立了抗“疫”的榜样。“中国速度” - 20 - 是有目共睹的,转眼之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防疫物质源源不断;我们依靠不只是发达的科技,更重要的是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国,每一个人都在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白衣天使不畏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奋战前线;社区物业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怒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守护群众安全;媒体记者快速反应,及时报道。上下一心,其利断金,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 执尔之手,共克时艰。[来源:学§科§网Z§X§X§K] 疫情当前,不分国界,也不应分你我。中国最先遭“疫”之时,各国主动捐来的物资与祝福,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也十分感谢贵国的关心和帮助。“山河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话语一直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反观近日疫情正在贵国肆虐,中国作为邻邦,绝不会袖手旁观,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你们提供最好的医疗设备与物资,为你们的抗“疫”提供经验。而你们也不要害怕、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相信团结一心的力量,相信爱与希望终将战胜病毒。 山河异域,风月同天,执尔之手,共克时艰。祝愿你们国家早日战胜疫情,顺利渡过难关。 此致 敬礼! 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 2020年5月8日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从文中可见小作者思维之敏捷、立意之深入、言语之优美。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文章成功完成了任务指令③的规定动作:化抽象为具体,选定论题“执尔之手 共克时艰”。首先在进行疫情反思的基础上,集中阐释“敬畏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随后聚焦“上下一心,其利断金”的抗疫经验,具体、细致、深入地呈现了团结一心的好处;最后卒章显志,照应题目,完成论题。其中妙用例证,使论据准确、典型、新颖。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语言丰盈妙宜,整散结合,且体现出了“理悟”之美,尽显哲思光芒。这背后是基本功与思维力的双重支撑,也体现了考生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积淀。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