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等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等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 命题学校: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命题人:柳金红 校对人:韩煜韬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能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对人类隐私、生命和公平正义造成了巨大威胁和全面挑战。因此,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并在保护隐私、关爱生命、守护公平正义等方面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伦理责任,从而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要努力做到:数据收集应该征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密切监督,一旦出现不当使用,应严肃追责。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跟踪网络异常行为,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类。对强人工智能产品一旦处置不当,人类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走向毁灭。避免人类生命受到威胁,首要的是让机器人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应该做到:做好智能产品前瞻性的伦理评估,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对智能产品开展道德代码和伦理嵌入研究,使机器“算法”遵循“善法”;坚决抵制智能武器的开发和应用,严格限制智能产品使用武器的能力;注重专能机器人的研发,限制全能机器人的设计,消除当机器人具有自我或反思能力时毁灭人类的可能性,始终将人机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智能时代将对人类整体幸福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首先,智能时代可能导致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加大。其次,智能时代的偏见或歧视频现。尤为危险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而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去抵制或克服偏见。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偏见与歧视,应在工程实践中始终做到:坚持公平原则,在工程设计或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坚持正义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出发点,让智能产品造福全人类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还应对工程实践导致的利益受损方包括自然在内给予必要的爱护与补偿。‎ - 26 -‎ 智能当道,未来已来。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并不仅囿于以上伦理责任,应立足长远,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直面问题、团结协作,积极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为实现人机和谐共处,增进人类福祉而努力。‎ ‎(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当承担起自身的伦理责任,为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而努力。‎ B. 在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及监督等环节,工程师要承担起保护人类隐私的伦理责任。‎ C. 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要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掌握人机关系的主导权。‎ D. 人工智能无法有意识地抵制或克服习得的偏见,因而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智能时代带来诸多不利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工程师应当主动担负的伦理责任。‎ B. 文章第二段辩证分析了智能技术的两面性,旨在论述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利能纠弊。‎ C. 文章第三段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在智能时代工程师如何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 D. 文章论述了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措施,全文论证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技术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正面作用能避免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B. 只要机器人行事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强人工智能就不会威胁人类生命。‎ C. 工程师即使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也难免会造成少部分人或自然在内的利益受损。‎ D. 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具有忧患意识,在产品开发和应用时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选项D强加因果。该项对应文本第四段,文本说“尤为危险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由此可知“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而不是“人工智能无法有意识地抵制或克服习得的偏见”。故选D。‎ - 26 -‎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本论证分析把握,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过程,解答时才能更好地辨析选项。B项歪曲文意。该项是对文本第二段的论证中心和论证过程的分析。该段辩证分析了智能技术的两面性,阐释了在智能时代工程师应该怎样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该段旨在论述智能技术利弊共存的两面性,以及智能工程师该如何应对挑战的问题。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A于文无据,该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原文说“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并没有说“能避免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B项以偏概全,该项对应文本第三段,要避免强人工智能产品使人类生命受到威胁,既要让机器人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也要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C项于文无据,原文说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应对工程实践导致的利益受损方包括自然在内给予必要的爱护与补偿。文中并没有强调“造成少部分人或自然在内的利益受损”。故选D。‎ ‎【点睛】小题1: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D就是通过比对句间的关系,发现选项把原文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偷换成了别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俊姑娘 贾大山 - 26 -‎ 梦庄人不欺生,对我们下乡“知青”无处不好。‎ 玲玲那年虚岁十九,那年秋天,一进村,她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村里的姑娘媳妇们,纷纷走近她,拉她的手,摸她的辫梢,看她胸前的“光荣花”。‎ 村里的老人们夸她:“她不光脸蛋儿俊,眉眼儿俊,手指甲尖儿上都透着一股俊气。”‎ 可是,过了不久,她便得了一个外号:“小白鞋”——平时,她总爱穿一双白力士鞋。‎ 听到这个外号,她哭了一次。‎ 又过了不久,她又得了一个外号:“水蛇腰”——她走路时,腰身总是微微地扭动着。‎ 听到这个外号,她又哭了一次。‎ 后来,又叫她“多米索”——休息时,她不“恋群”,总爱拿个歌片儿,哼着学识谱。‎ 春天队里评工时,那些年龄和她相仿的姑娘们,有的评了八分,有的评了七分,她呢,六分半!‎ 她又哭了,哭得很悲痛。我决定去找队长反映意见。‎ ‎“队长,玲玲的工分,是不是评得太低了?”‎ ‎“不低!”队长说,“评工是凭劳动,不是凭模样儿。”‎ 于是,玲玲又多了一个外号:“六分半”。‎ 玲玲到底是个孩子,事情过去,也就忘了,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上工,她也上工;我们写了入团申请书,她也写了入团申请书。但是我们被批了,唯独没有她!‎ 我立刻去找团支书打听落实,她脸色一沉,说:‎ ‎“入团是凭表现,不是凭模样儿。”‎ ‎“她净写信!”一个黄头发姑娘说,“上月,我给她统计了一下,她一共寄了四封信!一个姑娘家,给谁写信呀?”‎ ‎“还爱打电话!”一个胖胖的、脸上有雀斑的姑娘说,“最近,她往大队办公室跑了三趟,打了三个电话!一个姑娘家,给谁打电话呀?”‎ ‎“她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一个长得很白净的姑娘说。‎ ‎“什么问题?”我问。‎ ‎“你等着!”白净姑娘跳下炕,冒着雨走了。不一会儿,拿来一件东西,猛地放到桌上:‎ ‎“你看,劳动人民谁吃这个?”‎ 我一看,是一个水果罐头瓶子,空的。‎ 新团员公布了。这一回,她没有哭。不但没有哭,反而拿起一个歌片儿,放声地唱起来了。我想和她谈谈心,她说不用了,我已经锻炼出来了。‎ - 26 -‎ 玲玲变得高傲了,冷淡疏远一切人;她变得懒惰了,三天两头旷工。她故意打扮得十分妖艳,呵呵地笑着、唱着,到沙岗上采野花,在田野里扑蝴蝶,尽情地放荡着自己。‎ 她不只变得高傲了、懒惰了,而且变得很任性。那年秋天,大队决定拆掉村里那座关帝庙,让我们参加两天义务劳动。她听说了,梳洗打扮了一番,非要回城不可。我苦苦劝告,她才答应参加这次集体活动。‎ 谁知,拆庙时,西山墙突然倒塌了,烟尘散去,玲玲不见了。找了半天,在一堆坯块瓦砾下面,看见一条辫子,一张惨白的、流血的脸。‎ 她的伤势很重,尤其是左腿。医生说,这种骨折很难医治,弄不好,要变拐。‎ 梦庄的空气凝固了。‎ 沉默了几天,才听到人们的叹息声、埋怨声:‎ ‎“唉,多好一个姑娘呀,拐了!”‎ ‎“拆庙,拆庙,那庙拆得么?”‎ 队长、指导员、团支书和姑娘们到医院看望了玲玲。还买了几个水果罐头。‎ 年终的一天晚上,队里评选“五好社员”时,黄头发姑娘率先发言:‎ ‎“我提一个——玲玲!”‎ ‎“同意!”“赞成!”大家一齐附和着。我忍不住说:“我不同意!”‎ ‎“你不同意谈谈理由!”人们一齐望着我,似乎对我很不满意。‎ 我说,她有三个外号啊!‎ ‎“扯淡!”一个小伙子,正颜正色地说,“人家爱穿白鞋,碍你什么?穿白鞋卫生!”‎ ‎“就是,就是。”人们说,“至于走路爱扭腰……”‎ ‎“人家扭得好看!”胖胖的、脸上有些雀斑的姑娘说,“叫我扭,我还扭不成哩!”‎ ‎“就是,就是。”人们又说,“至于爱唱‘多米索’……”‎ ‎“那不是毛病,而是才能!”白净姑娘很激动,站起来说,“整个梦庄,谁会识谱呀?”‎ 我又说:“爱写信。”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姑娘们的攻击:‎ ‎“爱写信也算毛病?”‎ 姑娘们尖着嗓子,一齐冲我嚷起来,黄头发姑娘嚷得最欢。争论了一会儿,队长站起来说:‎ ‎“今年的‘五好社员’,玲玲算一个,同意不?”‎ ‎“同意!”大家齐声说。‎ ‎“同意的举手!”‎ - 26 -‎ 正要表决,“等等。”一个黑胡子老头站起来说,“玲玲还没出院,她,肯定得变拐么?”‎ ‎“得变拐,医生说的。”几个姑娘说。‎ 突然,一个白胡子老头,从灯影里站起来了。他紧眯着眼睛,几乎把每一个人都看了一遍,才说:‎ ‎“那么,她要拐不了呢?”‎ 人们肃然地望着他,静默了十几秒钟,一齐举起手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不对“俊姑娘”的外貌做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他人行为态度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一个阳光、纯洁、善良的美丽少女形象。‎ B. 黑、白胡子老头出现,是给一群迷失自己价值判断农民的当头棒喝,是一种带着苦涩微笑和沉思的善意提醒。‎ C. 小说以事件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活动,并善于根据细节描写,把前后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事出有因,因必有果,前后呼应。‎ D. 小说以“俊姑娘”为标题,将视角聚焦在特定时代的农村,以激荡浓烈的叙事笔调描写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揭示剖析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和人际人伦生活百态。‎ ‎5.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人们对俊姑娘由喜欢到嫉妒再到宽容的态度变化,有其深刻的原因,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打抱不平,对玲玲的劝阻,推动故事发展。③深化文章主旨。“我”不是单纯的故事叙述人,而是与农民共思考、同反省的角色,体现了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对国民理想人格的一种自觉探索。 ‎ ‎6.‎ - 26 -‎ ‎ ①插队知青玲玲,长相俊俏、爱干净、好唱歌,表达贫瘠的农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追求,歌颂了人性中的真善美。②原本受欢迎的俊姑娘遭排斥受到各种污蔑,甚至连写信、吃罐头这些寻常小事也成为她被批判的理由,显示出来的是一种心理失衡后的农民式嫉妒,表达对故有传统的维护和对异质文化的本能排斥③直到玲玲重伤将要残疾,这种“不公平”才被打破,才有了蜂拥而至的同情和怜悯,而“荣誉”只是作为对无法弥补的残缺的象征性补偿罢了,能掩盖自己嫉妒、体现自己的“宽容”,其本质是一种异化人性的虚伪。(意思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激荡浓烈”错误,本文叙事笔调应为平静淡泊。‎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鉴赏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等。本文中的“我”在小说中出现几处:“我决定去找队长反映意见”“我立刻去找团支书打听落实”“我想和她谈谈心,她说不用了”“我忍不住说:‘我不同意!’”分析这些情节可知“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也是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我”也是民众中的少数清醒者、思考者和探索者,借“我”深化了小说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情节构思,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首先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意义,再结合小说主题分析人们的态度变化。小说的主人公玲玲是一个下乡知青,她长得俊、爱干净、会识谱,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文艺青年。后来在乡村人们的嫉妒、排挤、污蔑下受尽委屈,变得高傲、冷淡,疏远一切人,放荡自己。最后在一次意外中受重伤,将残疾,人们才表现出虚假的同情和宽容。小说通过玲玲的遭遇,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人性,批判了农民式嫉妒的劣根性。小说的结尾“今年的‘五好社员’,玲玲算一个,同意不?”“‘同意!’大家齐声说”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这种虚假的“荣誉”背后是人们的嫉妒与虚伪的本性。据此分析人们对俊姑娘由喜欢到嫉妒再到宽容的态度变化的社会原因,把握国民性格中的丑陋的一面即可。‎ - 26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二望头和“夏”之间是什么关系?‎ 许宏:从时段上来讲,二里头文化属于“原史时代”。但不少朋友会因为它已进入国家阶段,而将其划归“历史时期”。其实原史和历史的划分,着眼点是文字的使用与否及其程度,而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涉。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三联生活周刊:你相信夏王朝存在过吗?‎ 许宏: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这是个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传世文献中记载了夏王朝的存在,这些记载集中于东周至汉晋人的追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当然是存在的。但透过这些追述性质的文献,我们能够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描述看待“夏”的,但却不能据此确证夏王朝的存在,它们是文本而非史实本身。对于古籍,我们既不能无条件地尽信,也没有充分证据认为其全系伪造。对其辨伪或证实工作,只能就一事论一事,逐一搞清,而无法举一反三,从某书或某事之可信推定其他的书或其他的事也都可信。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者,肯定不在少数,权且存疑,也不失为科学的态度。‎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研究显然是不以司马迁《史记》一类的古史框架为前提的。如果抛弃了传统的古史框架,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自己的来处?‎ 许宏:对于传统的古史框架,不是抛弃而是超越,我们正在探寻考古学贡献于人类文明史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建构的更大的可能空间。一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早已不再是“历史学的侍女”,而是充分借鉴艺术史、民族志、语言学、口述传统乃至自然科学的多重证据,更为全方位地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独立学科。‎ - 26 -‎ 就像有的学者说的,现在存在一种整体上的中国焦虑,我们都想弄清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我们在做的也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的工作。挥煌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正是建基于对外来青铜冶铸技术的吸纳、数千年炉火纯青的模制陶器的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层面对礼制建构的追求之上的。像二里头这样一个广城王权国家的架构,究竟是自己产生的,还是受到外来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自外于世界,一定要把“中国”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审视。在传统的古史框架和话语系统之外,探寻考古学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独特表达,既不等于历史虚无,也无损于原有古史框架带给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删改自刘周岩《许宏:无“疑”则无当代之学问》)‎ 材料二 三联生活周刊:你主张我们应查视《史记》为中国人确立的古史框案,原因是什么?‎ 孙庆伟:首先,我认为《史记》的古史框架基本可意。有入怀凝《史记》的古史体系,实际上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和夸大了。因为就篇章而膏,从《般本纪》之后无人怀疑,因为有般墟甲骨可以印证,《周本纪》《秦本纪》也没有疑问。真正有待于证实的,就是《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但这两着在司马迁哪里是裁然不同的,《夏本纪》与《般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属一类,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五帝本纪》属于另类,司马迁自己也承认吃不准,因为越久远材料就越少。‎ 其次,也有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情感方面的原因。司马迁是一个“无比深刻而渊博”;的学者。司马迁的可贵,不仅在于他的博学,更在于他对史料的裁断和卓识,所以司马迁自称《史记》的操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相比《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其中的古史框架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知识点而已。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连这个框架也不会有,因此怎能轻言放弃?如果我们对司马迁这样一位如此伟大的历史学家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敬,我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 三联生活周刊:就一般的观察而言,相对年轻的知识群体中对中国古史问题或许“疑”的态度更多,你在北京大学教授本科生课程时是怎样的体会?‎ - 26 -‎ 孙庆伟:就一般年轻学生而言,他们确实夫然地相信“疑古”是先进、科学的治史态度;而“信古”则是保守、落后的研究取向。任由李学勤先生有关“对古书的反思”、和“走出疑古时代”的呐喊与呼吁;同学们依然是我自劳然不动。我当然不是要否定“告史辨”派学者的先进性和重大贡献,恰恰相反,我是想提醒同学们,读完了《五帝本纪》《夏本纪》《般本纪》《周本纪》和《秦本纪》再来“疑古”也不迟——“疑古”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具体的学术实践。以前朱来就说,要“熟读”之后才能“自然有疑”,“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不读书,上来就疑,那不是疑,那是无知。‎ 人们通常认为,怀疑是科学态度,相信则是育目的。但实际上,“有疑”是为了“无疑”,在疑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裁断,所以“信”比“疑”更难,层次更高。现在的很多怀疑是很草率的,只是人云亦云,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 ‎(删改自刘周岩《孙庆伟:“信”比“疑”更难》)‎ 材料三 自西周至两汉的文献里,大禹的形象从创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兽的天选之人,渐次演变,又相互杂糅。他承载着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他以及他所开创的“夏”的信仰与明释。‎ 万物之初,洪本希天,老等下激者大地,高安天种之个布土避地。他用规到水里能不断膨胀的种上制造土地,疏身堂洪术,又在大地上流通河流,终于平定山川。天帝于是降干黎民百姓,赐子离治国安邦的九种大法,由高做王,监察百姓的德行。在西周中期的青何偿文中有着类似的文者叙述。但依照现有史料,难以断定在创世神的形象之前,是否存在大高是人的记述。‎ ‎《诗经》等周人的文献里,大量出现“高述”“高赞”的词汇。历史学家顾顿刚首发现,商周的统治者条把大商,认定自己的领主源自大离之手,“西周中期,大离是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稷,又为社神”。‎ 借助夏高的形象,先秦诸子阐发自己的政治观念。专门研究大高传说的学者杨栋表示,“描绘大禹的辛劳形象,是对辛劳为民精神的赞扬,体现的是请子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背后,是要塑造大禹与夏王朝创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为“德”的载体,垂范后世。于禹个人,舜任用禹治水,是因他一言一行都合乎法度,“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于禹的功绩,神话中创世者在造地成功后巡视、步测大地,转换为大禹规划、制订九州中国的行政区域、贡赋标准的过程。‎ 来到汉代,《史记·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已是另一番情形。神话中的原始大水被置换为尧舜时代一场现实的水患灾难,天帝被置换为贤君尧、奔,具有神性的练、禹被置换为尧、难的臣像。创世者命令动物神潜水捞泥被置换为君臣在朝堂上讨论治水人选,而潜水造地则被置换为鲧、禹父子相继的治水事业。伴随国家形态的演进、政治统治的需要,历史化的版本最终占据主流。一则创世神话被转述为一则古代历史的传说。‎ - 26 -‎ 在司马迁的版本中,舜逝世后,服完三年丧,禹为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来朝拜禹,禹才继承了帝位。禹登基十年后去世,把天下交给益。服丧三年后,益用类似的流程,把帝位让给启,自己躲到集山。但诸候因启的贤德,都离开益而朝拜启,于是启即天子位。然而,写于战国时代的古本《竹书纪年》有言,“益干启位,启杀之”,贤德背后是血淋淋的权力之争。甚至韩非在《韩非子·说疑》中直接攻击祥让制本身,“奔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 司马迁是承接《孟子》的思路,用启的贤德调和此间的冲突。但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认为,“以‘尚贤’为总基调的‘禅让’是‘不在其位’的知识阶层企图以‘和平演变’方式获取权力的捷径”。‎ ‎(删改自刘畅《从神话到史书:文本中的“夏禹”叙事》)‎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二里头文化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所以学者们认为它不属于“历史时期”。‎ B. 传世文献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也展示了东周至汉善人们对夏期的认识。‎ C. 在司马迁眼中,夏、股、周、秦四篇本纪都有较高的可信度,只有《五帝本纪》部分内容存疑。‎ D. 与《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相比,古史框架只是一个知识点,我们阅读研究时无需关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有学者积极呼呼,但是年轻学生依旧倾向于认为“疑古”是先进、科学的,而“信古”是保守、落后的。‎ B. 现在很多人对古史的怀疑只有治学态度,缺乏学术实践,是人云亦云、缺乏判断力的表现。‎ C. 据西周的青钢铭文记载,禹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创世神,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平定山川。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命禹监察百姓的德行。‎ D. 在周人的文献里,大禹是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程概念,又被尊为社神。商周的统治者认为他们的领土来自于大禹,所以祭祀他。‎ ‎9.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史记》对古史记载的意义。‎ ‎【答案】7. C 8. C ‎ ‎9. ①有助于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建立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②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古史框架,以及若干对古史的通透见解。③推动了创世神话向历史传说的转化,以及儒家尚贤思想的传承发展。(意思对即可)‎ - 26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划分着眼点在于文字的有无及其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涉,且二里头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B项,“传世文献证明了夏朝的存在”错误,传世文献的记载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只能知道当时人是如何看待夏朝的;‎ D项,“我们阅读研究时无需关注”错误,二者都应该关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C项,“半人半兽”错,原文“自西周至两汉的文献里,大禹的形象从创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兽的天选之人,渐次演变,又相互杂糅”。‎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史记》对古史记载的意义”相关内容:“在传统的古史框架和话语系统之外,探寻考古学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独特表达,既不等于历史虚无,也无损于原有古史框架带给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史记》的古史框架基本可意”“相比《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其中的古史框架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知识点而已。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连这个框架也不会有”“一则创世神话被转述为一则古代历史的传说”“司马迁是承接《孟子》的思路,用启的贤德调和此间的冲突”。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 26 -‎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子,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候、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候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B.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C.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D.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 26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冢是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高而大的坟墓;陵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 B. 鸿沟是古代运河,在今河南境内,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明显的界限。‎ C. 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谋大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敖的重大犯罪。文中的“大逆”刘邦指的是项羽杀义帝的行为。‎ D. 公,古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润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决斗,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对他的挑战。‎ B.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埋伏的弓弩射中了汉王。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主动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 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 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项羽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答案】10. A 11. A 12. B ‎ ‎13. (1)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征讨你这个残暴的罪人,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2)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曰”,“说”的意思,与前句联系紧密,宜断前,排除D;“怀王”是“受命”的对象,不宜断开,排除B;“先入定关中者”与“王之”是主谓关系,不宜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陵是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高而大的坟墓;冢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B项,“还主动去慰劳军队”说法错误,原文“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可见,汉王并非“主动”。‎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以,率领;刑余罪人,受过刑的罪犯。(2)遂,终于;略,攻占。‎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26 -‎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 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为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征讨你这个残暴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 项羽跟汉王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 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 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用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下面小题。‎ - 26 -‎ 秋风辞 刘彻[注]‎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刘彻即汉武帝。《汉武帝故事》上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 ‎14.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意义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情韵不一样,刘彻诗清新明丽,刘邦诗苍莽雄放。‎ B. 第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欣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写得绘声绘色。‎ C. 最后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的悲慨。‎ D.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4. C 15. ①悲秋之情。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使诗人感怀秋之将至。②怀人之情。秋色秋声里,兰菊芬芳中诗人对故去的“佳人”有着不尽的思念之情,始终不能忘怀。③感叹时光流逝之情。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的悲慨”错误,不是曲折抒发悲慨,而是直接抒发悲慨。‎ 故选C。‎ ‎【15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怀佳人兮不能忘” 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情感题要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内容,看注释。而内容是主要的,把握内容需要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在自我标榜之后,以反问语气做出了“____”的结论,而庄子在用生活常理论述一番后,也以反问语气质问:“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了。‎ ‎(3)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____”,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____!”‎ ‎【答案】 (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 之二虫又何知 (3). 最爱湖东行不足 (4). 绿杨阴里白沙堤 (5). 不耻相师 (6). 其可怪也欤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奚”“之”“阴”“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 26 -‎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______,随后走进了一位______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先生______,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______,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B.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是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D.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 “可是也有一点喽!”,向上一翻眼睛,轻轻点一下头 C. “可是也有一点喽!”,头轻轻点一下,眼微微翻一下 D. 眼睛向下一翻,头轻轻点一下,“可是也有一点喽!”‎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才济济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全神贯注 B. 座无虚席 小巧玲珑 见多识广 屏息以待 C. 人才济济 小巧玲珑 见多识广 全神贯注 D. 座无虚席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屏息以待 ‎【答案】17. C 18. A 19. D - 26 -‎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其后不能带“们”,排除A、B项。D项中“原因实在是因为”杂糅。排除D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结合空缺处后面的“又这样自负的话”,可以推知空库而出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应该表现他的“自负”。B、C项中的叹号和逗号不能用在一起,故首先排除。D项中的“眼睛向下一翻”错误,不合逻辑。眼睛应是“向上一翻”。‎ 故选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座无虚席”: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根据语境“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应选“座无虚席”。排除A、C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根据语境“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应选“短小精悍”。排除D项。“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博闻强记”: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语境说他不仅有知识丰富,还有记忆力强的意思。所以选用“博闻强记”。故选D。‎ - 26 -‎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一位参加某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自荐信的主体部分,在标点、用词、用语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①我叫李强,是启智中学2020届毕业生。②我的母校有10余位学长毕业于贵校,其中一位学长还担任过贵校的校级领导。③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④我兴趣广泛,爱好多样。⑤尤其喜欢文学,在写作上较有建树,已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有数篇文章发表在《青年文摘》的《成长》栏目上。⑥贵校拥有百年的历史积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人的气质,是我梦寐以求的顶级名校。⑦感谢您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申请材料,恳请贵校能给我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如果有幸成为贵校的一名学子,我将不胜荣幸!‎ ‎(1)游离中心,必须删除的句子是第_____________句。‎ ‎(2)第________句中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3)第________句中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答案】(1)② (2)⑤ “建树”修改为“成绩” (3)⑤ 《成长》修改为“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本文是考生自荐信,主要是介绍自己,②句是对母校的介绍,游离中心;“建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此处用于自荐人,用词不当;“成长”作为栏目名,不能用书名号,应该使用引号。‎ ‎21.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一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 26 -‎ ‎【答案】高一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这是一个有关一学生学习的流程图,要关注每一个关键词,关注箭头方向,表述时不得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学习由“自学”开始,对于“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要“讨论或听课”。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多崇尚宽袍大带、大帽高履,外出都乘坐车舆,没有士大夫骑马。周弘正得到一匹良马,经常骑着它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太过放纵。如果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甚至会被人检举弹劾。这种风气传播开去,效仿的人很多。到侯景叛乱时,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受不了步行;身体瘦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的,往往就是这些人。建康令王复,性格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非常害怕,对别人说:“这是老虎啊,为什么要把它称作马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谈社会风气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谈社会风气》   英国的弗朗培根先生讲过:“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公民”。可见良好风气对人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好的社会风气?路不拾遗、拾金不昧;勤劳踏实,求真务实;关爱他人,奉献自己……今日的社会,科技的进步,工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但是,今日社会的一些风气,却令人忧心忡忡,摇头叹气。‎ - 26 -‎ 名画家华君武有一幅《假文盲》的漫画,这幅画上画着一个候车处,上面挂着一块写着“母子上车处”的告示牌,告示牌后面却站着一队强壮高大的男人,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可怜巴巴地望着那些“不速之客”。而那一队强壮的男人却闭着眼睛,瞧都不瞧那一块告示牌。这幅漫画简洁明了,展示了人们不道德的行为,揭露了一些丑陋的社会风气。‎ 仔细想想现在的社会,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丰衣足食,但却未必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看!一些赶时髦的年轻人,为了赶上潮流,每天打扮得“娇里娇气”,为了追求名牌不惜花费了过多的金钱时梁朝的士大夫多崇尚宽,透支信用卡、刷花呗,甚至陷入非法网贷。如此贪图享受怎么得了?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就大多崇袍大带、大帽高履,外出都乘坐车舆,周弘正经常骑着良马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太过放纵。这种清高享受、不务实的社会风气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受不了步行;身体瘦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甚至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呜呼,不务实的风气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现在仍有许多好逸恶劳,整日贪图舒适安逸生活的人。为了维持这种生活,他们可能就投机取巧,去抢劫偷窃,希望能舒适一辈子。但是,他终究会自食恶果的。  ‎ 所以,朋友们!别再奢靡沉醉了,为了我们,也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互助合作,将这些败坏的风气铲除,把良好的风气发扬广大,使我们的社会走向更光明灿烂的康庄大道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材料,用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情感倾向法等把握材料中心内容和出题人的观点态度,确定出恰当的立意后才能更好地作文。‎ 建康令王复怎么会如此怕马,怕到指马为虎的地步。很多士大夫受不了步行、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为什么呢?这柔弱体质、懦弱性格和坐以待毙的遭遇,都是在当时的风气中形成的。当时风气怎样呢?“士大夫多崇尚宽袍大带、大帽高履,外出都乘坐车舆”,而且经常骑着马外出会被认为是“太过放纵”,甚至可能“被人检举弹劾”,这就显然是一种自作清高、不重视强身、好逸恶劳、不求真务实的恶劣风气。这样的风气最终害人害己还社会。‎ 立意:‎ 弘扬好的社会风气;‎ 强身健体,磨砺品格; ‎ 丢弃清高,求真务实;‎ - 26 -‎ 坏风气,贻害无穷;‎ ‎……‎ 素材:‎ ‎1.事实上国家早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人们也知道体质的重要性,不过,对高分的狂热追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滥用法规给学校带来的困扰等,导致学校体育活动难以很好地进行,而家庭本身也没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体育指导。‎ ‎2.江苏省健身气功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玉坤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推行的健身气功,像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八段锦、大舞等在家就可以练习,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3.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听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如果人人都像画家一样,乐于助人,给他人以温暖和绿意,这个社会必定风清气正,温暖备至。‎ 结构:‎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主旨,准确立意。如果写“坏风气,贻害无穷”这一立意,考生可先简析材料,点明观点。然后从“坏风气,害人身体”“坏风气,害人品格”“坏风气,贻害时代”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证,考生可选择恰当的事例正反论证,最后以“好的社会风气如一缕清风,清凉身心;好的社会风气,如一团炉火,暖身暖心”来比喻论证,再次点题。‎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关键词句法:即在材料中寻找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词句等,抓准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确定立意;2、以果溯因法: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立意,是行之有效的立意方法;3、情感倾向法:材料中往往有表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动词、关联词,把握住这些词的内涵,可以选择出最佳角度立意;4、寓意揭示法:对寓言、童话、漫画等寄寓性材料,须透过材料表象,“由物及人”、“由物及事”地联想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内涵,从而确立论点;5、辨明关系法:审题时要明确材料中人物或事件或行为的主次、轻重,思考其对比或关联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材料最佳立意。‎ ‎ ‎ - 26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