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2:第10课 过秦论
过秦论【设计思想】贾谊的《过秦论》以其磅礴的文章气势,精辟的历史论断,成为传统经典篇目,因而本教学设计全力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以文明史,从各个角度充分把握贾谊在文中提出的关于秦“仁义不施”而灭亡的经典论断;二是让学生借本文明写法,深入学习借鉴贾谊政论文章那种气势磅礴、以事明理、以赋说理等的特点和写法。同时,紧密结合本文标题和结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文言文基础和赏读能力不强、兴趣不是很高、学习效率低的学情实际和特别期望语文课堂条理性、逻辑性强的接受特点,为了使学生易学、乐学、高效学,学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本设计从标题入手,采用层层剥笋法,紧扣课题,精心设计“六探”课堂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一个“过”字探到底,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加之师生、生生多维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和谐积极热烈的良好课堂氛围,有益有效地体现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内核。【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借鉴本文对比论证方法的精当运用②体会本文长于铺排、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特色③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筛选有效信息、关键信息的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等。2.过程与方法本设计采用先师生美读,然后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中让学生再读再悟再提高,从感性到理性,由浅表入深层,逐步落实教学目标,最后拓展延伸的过程展开。在此过程中,教师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维互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谈论交流法等,促使学生在诵读中学,在探讨中学,在相互交流评价中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用意,理解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解读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分析概括全文内容,把握写法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大篇幅叙史尤其是叙秦兴盛史与秦之“过”这个结论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激情激思,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穿行在高耸云天的骊山古道中的时候,当你直面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军阵的时候,一段波澜壮阔的宏伟历史不禁使你我为之激动一叹!而当你又目睹阿房宫遗址那一抔黄土一仞断崖的时候,我们又不禁为之哀婉一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本来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大秦帝国,一朝之间,竟土崩瓦解,短命覆亡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贾谊的论断吧。二、师生美读,播放多媒体动画,加浓课堂氛围。三、自主·合作·探究紧扣课题,自主合作,师生互动,层层剥笋,展开“六探”:一探:课文的题目是“过秦论”,即指出秦灭亡的过失,那么秦之“过”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再概括为四个字。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不施”。此探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敏锐捕捉信息,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抓住本句,纲举目张,可作为解读全篇的切入点。二探:秦之“过”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再次自由速读全文,自己一一筛选有关句子,并进一步概括有关描写。之后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合作,明确结论。明确:愚民 思想统治 弱民 第3节秦守天下部分,正面叙写武力压迫防民第2节秦打天下部分(“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侧面衬托第4节、第5节秦失天下部分(“陈胜之微”的叙写)三探:秦之“过”集中直接表现在课文第3节,而前两大段则并未正面写“过”,反而以大量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是否脱题?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穿针引线,多边互动,梳理学生观点。明确:1.秦在创业阶段即处于“攻势”时,正是沿袭续承了商鞅变法时的“仁义之举”,对内对外政策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才得以凭借“区区之地”达到“万乘之势”,逐步昌盛起来。2.作者在明写、详写秦兴盛史的同时,秦的骄横、杀戮、片面、短视等“不仁”的举动与特征也通过暗写、略写的方式隐含其中。 3.写秦的兴盛是为了和后面“陈涉之微”形成强烈对比,进而深刻揭示出正是因为秦“仁义不施”才最终趋于覆亡的主旨,因而前面越是写秦的兴盛强大,就越能凸显后面它的“过”。综上,课文前1、2节内容不仅未与秦之“过”的主旨脱节,恰恰是暗扣主题,极含蓄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四探:秦之“过”在文中作者都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实现的?学生再次讨论探究,教师相机点拨。注意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自己去感受体悟,无论哪一点,只要学生能找到课文原文证据,有自己的发现和体悟,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根据情况点出以下几点:1.纵横对比。秦自身兴与衰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起义军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等等,贯穿全文,相互交织,结构宏伟,有力凸显了秦之“过”。2.寓论于叙。全文虽是议论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按历史顺序记叙秦由兴盛而败亡的历史,先摆事实,再分析议论,最后才点出秦之“过”在不施行仁义,内容丰富翔实,观点水到渠成。3.以赋说理。文章通篇铺陈夸张,多用排比,气势磅礴,笔锋锐不可当,大大增强了论证说服力量,给人一种欲罢不能之感。五探:秦之“过”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代帝国一夕土崩瓦解,课文第4、5节中的文字写出秦王朝是怎样灭亡的?试用不超过八个字的整句来概括。同时分析作者写出了秦王朝灭亡时的哪些特点?明确:秦亡过程:陈涉首难,山东亡秦 秦亡特点:秦亡之速、秦亡之孤、秦亡之虚注意不断培养学生敏锐的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六探:描写突出秦之“过”,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吗?你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道理?学生最后一次热烈讨论,畅谈自己的感想。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充分营造起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同时应做好生生、师生的互评、互辨、互补工作,以期使整节课达到高潮,顺利圆满完成重难点教学。明确:不是,贾谊的真正目在于“过秦”讽汉,针对西汉初期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劝谏汉文帝“与民休息”,实行仁政以安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谈道理时教师应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勿求一律,可据情况重点点拨以下两点:1.民心向背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霸权政治必将玩火自焚。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3、4、5段。2.拓展延伸①下面是几首与秦亡相关的唐诗、元曲,请结合本课内容,自选角度进行对比赏析。焚 书 坑唐 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途经秦始皇墓唐 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中吕·卖花声元 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②课下请搜集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四篇文章,试从内容、主旨、结构、语言、论证方法等角度出发与本文进行比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