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第9课跑警报语文版必修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第9课跑警报语文版必修 (1)

第 9 课 跑警报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滇.西( ) ②坟茔.( ) ③真髓.( ) ④迟钝.( ) ⑤松脂.( ) ⑥楔.入( ) (2)多音字 ①间 间.隔 中间. ②行 行.业 出行. ③熟 成熟. 饭熟.了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副 幅 (2) 慨 概 (3) 莹 萤 茔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见机而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皇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无长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闲情逸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卿卿我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老王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八面玲珑、见机而作....的老滑头。( ) (2)听到警笛的长鸣,那伙歹徒仓皇失措....地逃离了现场。( ) (3)他小时读书不用功,长大后又不努力工作,至今还是身无长物....。( ) (4)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功课,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打台球呢?( ) (5)鲁迅和瞿秋白两个人卿卿我我....,过从甚密。( ) 辨词填空 (1)反应·反映 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化学反应;原子核受到外力作 用而发生变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 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通常指机体接 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①学生们对这位新老师的课________冷淡。 ②学生们把对这位新老师的课的意见________给校长。 (2)大概·大约·约莫 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不十分精确的或不十分详尽的;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大约:不 十分精确的(数目);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约莫:估计;大概。 这三个词都表示估计的意思。“大概”侧重表示不十分准确或不十分详尽的估计。“大约” 侧重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准确。“约莫”侧重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 ①逻辑推理有此妙用,________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②从花开到果子成熟,________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③________一袋烟的工夫,老人又转了回来。 三、名言警句 课外名句 (1)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之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 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2)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3)现在,这里是日常生活。人来,人往。公共汽车斜驶 过来,轻巧地进了站。冰糖葫芦。邮筒。鲜花店的玻璃上结着水汽,一朵红花清晰地突现出 来,从恍惚的绿影的后面。狐皮大衣,铜鼓。炒栗子的香气。 (4)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 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 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二、背景展示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 从 1937 年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到 1946 年 7 月返回北方,前后共计几年时间。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联大在烽火 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为战时中国和今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南联大是由北方两所著名大学联 合而成,而这三所大学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如梅贻琦、 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周培源、杨振宁等等,他们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过学。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教授问学生上节课讲到哪里了,一女学生回答讲到“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教授是渊博而率性的,女学生则是认真到了迂腐的地步。 B.“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仰面看松树 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是作者在跑警报过程中发出的真实的感叹。 C.这篇散文是回忆性文章,看起来似乎很“散”,很随意,有一种“闲谈”风格。但篇章 结构、起承转合之间又是别具匠心,“文气”通畅。 D.作者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其实与跑警报无关,可以 删去,不影响课文内容的整体性。 E.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副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 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 1.跑警报时,西南联大师生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点。请体味他们的相 同点并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我们中国人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皮实”与“麻木”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下列语句,体味其幽默诙谐的特点。 (1)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 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须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 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 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 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同学乐于有人伺候,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 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 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 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 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 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 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但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 象,本文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诗意,作者描写得这样轻松幽默,就是歪曲现实了,对此你持 什么观点?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 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 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 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 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运用示例 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什么呢?曾经看过张爱玲的《她从海上来》,剧情前半部 分有一段写了张爱玲在家中的小黑屋里听外面空袭轰炸的声音,后来冒着战火逃出了小黑 屋。描写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想着,即使是外面正逢乱世,人们该过的日子还是要 过的,照吃、照睡、照样要上厕所、谈恋爱、结婚、生孩子……想到这里,就豁然开朗,战 争正是种突然而来的灾难,但是,中国人那种“不在乎”的精神,那种在俗世生活中自得其 乐的入世态度,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 二、课外素材 达观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 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1961 年春天,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一时没地方去,就留在了沙岭子农业科学研 究所协助工作。所里交给他一项任务,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接到 任务后,汪曾祺每天一早起来就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 里,对着画它。他曾写过一首长诗,记叙这段漫长单调的生活,其中有两句是:“坐对一丛 花,眸子炯如虎。”他居然真的写成了《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的是书稿在文革中被毁了。 否则,他也可以留下一部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样的传世之作。我 们不难想象在那个非正常的年代,汪曾祺经历了怎样的剧痛。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 乐,达观潇洒,随遇而安,这就是汪曾祺。 选材感言 人生自有一种闲散和随意,所有的伤痛和苦难在这样的高贵品格面前被稀释、 被平复。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这个充满智慧 的老头儿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命题:(2015·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先读佳作 农之月令 ①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 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 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1) ②惊蛰了。 ③“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 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 ④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 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2)村中,要每 家每户地仔细叮嘱。 ⑤“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⑥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 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 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4) ⑦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 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 死的大智慧了。(3) ⑧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 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 凉凉地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 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⑨夏至来了。 ⑩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 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5) ⑪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 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 林漫天舒卷。 ⑫这是怎样的景象! ⑬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 ⑭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 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 ⑮真愿意做个庄稼人。 思悟亮点 1.选材准确 (1)作者在第①段中是如何为下文的选材做铺垫的? 提示 作者用一句话“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 不得”为下文张本。既点出了本文的关键词“智慧”,也总领了下文对庄稼人的智慧的描写。 (2)第④段的素材是如何体现作者选材的准确性的? 提示 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人们农忙的“次序”和“规矩”,这种“次序”和“规矩”本身就 是人们的智慧,很有针对性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 (3)第⑦段的选材是如何体现作者选材的准确性的? 提示 作者选择写自己的奶奶,引用奶奶的一句话,写出了老人看淡生死的大智慧,这种生 活的智慧切合主题,选材很有针对性。 2.用材灵活 (4)作者用材的灵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是“智慧”,作者选择写庄稼人,有难度。但是作者在用材时,都 是以“智慧”作为切入口,把庄稼人的一笑一颦中的智慧闪光点都敏锐地捕捉到,呈现在文 本里,这表现了作者用材的灵活性。 (5)第⑩段是如何表现作者用材的灵活性的? 提示 作者在本段写的是蚯蚓,作者用诙谐的笔墨写“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 能”。这种聪明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农耕文明特有的,质朴自然,表现了作者很 高的写作能力。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Diān ②yínɡ ③suǐ ④dùn ⑤zhī ⑥xiē (2)①jiàn/jiān ②hánɡ/xínɡ ③shú/shóu 2.(1)一副对联/一幅画 (2)感慨/大概 (3)晶莹/萤火虫/坟茔 二、 理解运用 (1)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2)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3)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4)闲适的 情致。(5)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对点小测 (1)×。 这里应该用“见风使舵”。(2)√。(3)×。这里应该用“一事无成”。 (4)√。(5)×。只能用于男女之间。 辨词填空 (1)①反应 ②反映 (2)①大概 ②大约 ③约莫 整体感知 CE [A 项“女学生则是认真到了迂腐的地步”理解偏颇,作者在这里对女学生没有嘲讽的 意思,反而有些可爱的意味。B 项“是作者在跑警报过程中发出的真实的感叹”理解偏颇, 这是作者苦中作乐,用诙谐幽默的笔墨写出的感叹。 D 项“其实与跑警报无关,可以删去” 理解错误,作者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时,面对沿途的艰难 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课堂互动 1.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2.皮实是一种面对逆境时的韧性,仍对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而麻木则是一种最大的悲 哀。本文的中国人在空袭的阴影笼罩下,依然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他们的这种“皮实” 正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3.(1)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大师风范,对所教学科的 熟稔程度;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详细到与学科内容无关的话全记录,其记录速度很快,然而 答非所问。 (2)把男女同学恋爱时男性的风度与女性的矜持用孙悟空的话做了解释,很是诙谐。 (3)逻辑学用在跑警报时捡金子上,可谓是活学活用,幽默风趣。 (4)“已成定例”与“贵在有恒”两个四字成语本来是古典的、正式的书面用法,有郑重其 事的意味,但用在这里写一个日常的、生活化的情感故事,平添了幽默风味。 问题争鸣 作者在这里不是歪曲现实。飞机空袭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作者却追求一种轻松的、幽默的风 格,一连串地写了许多轻松的故事,使幽默随着不和谐感的强化而强化。读者也可能发出疑 问,在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作家怎么能够幽默得起来,轻松得起来?但文中对此是有交代 的,因为没有太大的伤亡,所以才幽默得起来,如果每一次都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这样 轻松幽默就是歪曲现实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