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第13课与高司谏书语文版必修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第13课与高司谏书语文版必修 (1)

第 13 课 与高司谏书 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欧阳修名句。2.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 的基本观点。 欧阳修名句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朋党论》) 2.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 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朋党论》)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9.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亦将闵.足下之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说 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范增说.项羽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责 又畏有识者之责.己: 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救护之责.,非独足下: ③顾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 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④见 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项伯即入见.沛公: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古今异义 ①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日日备顾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君子之贼.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进用谏臣,容纳..言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是聪明..有所未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归纳 ①以 以.文学大有名: 以.不屈之节: 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以.智文其过: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②其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 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 2.词类活用 (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能辨是非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日范希文贬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封书信中,欧阳修怒不可遏,痛斥高若讷。他是怎样痛斥的呢?请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段是“推其实迹而较之”,充分说明了作者是“疑”之有据,也显示了作者持论的慎 重严肃。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嘉祐二年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贡举,苏轼的文章为欧阳修所激赏,本欲以冠多 士,但又疑为门人曾巩所写,恐朝野非议,就给苏轼第二名。欧阳修为了避嫌,让苏轼屈居 科考第二,你对这一事件作何评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请你结合文本论证过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时,累 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 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 新运动的领导者。其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 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 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 文集》。 2.背景展示 高司谏,即高若讷,时任司谏。“与高司谏书”,就是“给高司谏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写 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 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 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 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 夷陵令。 文内文外 情激义愤显风骨—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赏析 欧阳修是文人风骨极为硬朗的文坛巨擘。他引领唐宋一代的文学潮流,并勇于举荐新人, 将后学者苏轼推向文坛领袖的宝座。《与高司谏书》一文,欧阳修以颇具波澜之笔,层层铺排 对比,直接戳穿高若讷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 品。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 开篇一段,欧阳修以自己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自己的“三疑”。一疑其 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可见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 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自己从朋友那里对高若讷的了解,是“正直 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自己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 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自己的 判断近乎有误,几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喜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 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 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 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 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 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二、对比叙事,戳其贼貌。 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毋宁说欧阳修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 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欧阳修 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 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岂不更令人激愤 不平?欧阳修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谏者,却要“昂 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欧文层层推理,婉 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 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历历分明。 欧阳修以如椽巨笔,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贼貌。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 欧阳修绵长深厚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出奇崛笔 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能,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 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 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 毁贤人以自高吗?欧阳修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极尽论说家义理、考据风范,让 对方无可遁形,真相毕露。 类文品悟 文章太守 大宋庆历五年(1045)秋,一个薄雾冥冥的清晨,一艘官船静静驶离了汴京,沿汴水入淮 河,逶迤前行。两岸荻黄絮白,秋意渐浓。 舱中温着的壶酒香气渐漫,船头的欧阳修青衫飘飘。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代表朝廷四方 巡视的都转运按察使了。由于犯了皇帝逆鳞,他被贬出京赴任千里之外偏居安徽的滁州太守。 这是欧阳修第二次遭贬出京了。 文人为官,遭贬者众。饱读经纶书,一腔报国志,加之三分傲骨一份清高,文人历来是 帝皇们头痛的对象。既要招其入觳,借其才能治理国家装点门面,又不喜欢他们的直言不讳 放荡不羁。打开历史教科书,可以看到,凡是直抒心意的文人,仕途大都留下了失意被贬遭 流放的经历。 文人做官被贬,其实并不见得是一桩坏事。当个体生命从三跪九叩中出列,满纸笔墨从 朝报奏折中解脱,一切突然变得神明清醒,生气勃勃,浑然构成巨大张力。大凡被贬之地, 多是边远偏僻之处。虽然没有京都那样的依红偎翠、纸醉金迷,却往往拥有一方充满生机野 趣、足以熨帖心灵的自然山水。这里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苍茫群山和疾风重雨阻断了官场 的喧嚣。官阶虽低,却可以自己做主。用不着整天揣摩上司和同僚的眼色,也省去了许多站 班叩头和繁文缛节。在这里,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更重要的是, 他们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舒一口淤积胸口太久的浊气,挺一挺已经作揖得有些疼痛麻木的脊 梁,寻回那尘封已久的三分傲气和一份自信。 随着时日俱增,欧阳修愈来愈发现滁州这地方其实还真不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然风光怡人。尤其那城西南“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琅琊山,清幽秀美,溪泉甘洌,四季皆 景,一下子就捕获了欧阳修的心。“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唯有南风来,吹我还醒然。”欧阳修抛却了太守之尊,卸去了防人之心,长衫飘飘走出了官 衙,与山僧神交对话,与百姓伴游山间,与宾客对饮山林。欧阳修“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 亭于泉侧”,与山上僧人修筑的另一小亭相互呼应,妙然成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一时间,琅琊山道游人如织,林壑泉涧酒香馥郁,鸟鸣水溅酒令起伏。就在这 酒香飘溢之中,人们讶然发现:那藉藉无名的琅琊山,一夜之间突然风情万种、情趣生动; 那矮矮小小的丰乐、醉翁两亭,顷刻之间高士雅集、群贤毕至……《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一时名扬天下,成为中国散文丛林的绝代双姝。 与其说欧阳修成全了滁州,不如说滁州成全了欧阳修,成全了中国文学史。其实又何止 滁州,偌大中华,凡是文化昌明的历史名城,在其山水街衢间不都漂浮着几位文章太守的身 影?苏东坡的杭州,柳宗元的柳州,韩愈的潮州……大师们不经意的伫足,却让一座城市温 文婉约、名气飘扬,构成了一个个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直至今天,仍在文化史上 散发着脉脉温情。 滁州岁月,魂牵梦萦着欧阳修的一生。许多年后,在回顾起这段岁月时,欧阳修依然是 充满了感情色彩。他在《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写尽了当年的风情: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 学完《与高司谏书》后,你发现本文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 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运用示例 文风严谨的欧阳修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 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 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 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 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 顿挫的音乐美。 你的发现和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 13 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通“悯”,怜悯。 ②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通“以”,表时间的界限。 ④通“座”,座位。 (2)①动词,说起 名词,言论 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 动词,劝说 动词,通“悦”,喜 欢,高兴 ②动词,责备 动词,要求,苛责 名词,职责,责任 ③动词,顾及 动词, 回头看 动词,拜访 动词,环顾 ④动词,会见 动词,看见 动词,拜见 副词,用在 动词前,表示某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动词,通“现”,出现 (3)①普通人。 大家,许多人。 ②获罪。 指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 ③咨询。 有某 方面的专门知识,供个人或机关团体咨询的人。 ④败坏者,祸害。 偷窃别人财物的人。 ⑤采纳。 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 ⑥真正了解。 形容疑虑、嫌隙等消 释而心中平静。 ⑦听觉、视觉灵敏。 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4)①介词,因为 介词,凭 连词,而,因而 介词,用 介词,把 ②代词,他们 代词, 他们的 代词,它 代词,它的 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 表希望、祈请,可译为 “还是” 2.(1)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布告 (3)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才能 3.(1)判断句。“……也”表判断 (2)被动句。贬,被贬官 (3)定语后置句。“如此”作“圣主”的定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安道家”是介宾短语,作“相见”的状语,后置 4.(1)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 (2)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 成了君子的祸害了。 (3)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 整体把握 重点突破 1.(1)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 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2)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 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 (3)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 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 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2.这四个段落既让读者“信”之有据,又充分显示了一个青年政治家的凛然正气和英姿勃发 的战斗风采。一个段落取一个角度发动猛烈攻击,像高若讷这样可恨的人是非痛打不可的, 但打击不是蛮打,而是摆出事实,指明罪状,有罪有罚,决无罚之不当之嫌,所以令读者心 服。作者也不故作大声厉色进行恐吓和辱骂,只是依情依理把罪状娓娓述出,周到严谨而不 支离破碎,把高若讷彻底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只能被动挨打,俯首就范,却没有一丝一毫 的反抗之隙。 3.(观点一)欧阳修此举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宋代,门人和老师关系极为密切。欧阳修如果 把自己的门人列为第一,势必会引起众人的猜疑,让人误以为是营私舞弊。这样,会给科举 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很多人以此为例,任人唯亲。 (观点二)举贤不必避亲。科举就是为了给国家推贤进士,为了维护个人的清白而损害了贤者 和国家的利益,这不是明智之举。自己的门人被推举为第一,固然会引起一时争论,但贤者 自贤,贤者考试后的作为必然会埋葬那些非议。 美点赏析 (1)文章开始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提出了“三疑”:“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 也”“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虽予亦 疑足下真君子也。” (2)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 者,不能为也”。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 来越“疑”,尤其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糊不谏,使欧阳修怒不可遏。 (3)得出结论:由“三疑”急转直下,最后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层层 推论而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