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提高,集中,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淬,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宝贵遗产,可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书法中虚灵空间所展现的流畅动态,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书法的美感也正是千百年传承的民族表现形式,如果取消这种动态,代之以纯现实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中。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研究其特殊贡献,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论》中“粹”,指艺术品要去粗取精,提炼集中,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 古人在绘画石刻中善用虚实关系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相通之处。 C. 演员需要舞台环境的搭建,加上自身表现程式和手法,才能充分展现出剧情的意趣。 D. 将舞蹈形式贯穿到中国的各种艺术中,造就了中国艺术区别于世界的特殊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艺术表现的虚实关系,主要从中国艺术的绘画、戏曲和书法三方面展开。 B. 文章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虚实辩证统一的事实。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 C. 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阐明了虚实关系,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D. 文章最后一段以美学探寻和促进艺术理解为前提,论证了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独特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空间里存在因虚得实,如白石画虾在纸上,别无他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B. 《女史箴图》中删略背景、突出人物的形式,证实了“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C. 掌握虚和实辩证关系并认识二者的美学意义,可为新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养料。 D. 只要戏曲、绘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中存在着舞蹈精神,那么民族传统就不会消失。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指艺术品要……”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中对《乐论》中“粹”的解释有前提条件“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又要提炼,提高,集中,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可见是艺术美,不是艺术品; C项,“演员需要舞台环境的搭建,……才能充分展现出剧情的意趣”错误,第二段原句是“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由此可知,文中说的是“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也能展现旨趣; D项,“将舞蹈形式贯穿到中国的各种艺术中,造就了中国艺术区别于世界的特殊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造就了中国艺术区别于世界的特殊风格”的原因是由舞蹈动作伸延所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并非艺术中的舞蹈形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项,“文章最后一段以美学探寻和促进艺术理解为前提……”错误,由最后一段“研究其特殊贡献,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可知,“探寻美学和促进艺术理解”并非前提,而是研究意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只要戏曲、绘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中存在着舞蹈精神,那么民族传统就不会消失”错误,“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由倒数第二段可知,原文说如果取消舞蹈精神,就是取消民族传统,不能由此推论出“只要有舞蹈精神,民族传统就不会消失”的说法。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信息化分为技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技术化是让显示达到极致,以AR技术为标志;智能化是让算法达到极致,以情感计算为标志;智慧化是让理解达到极致,以人机交互为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道路,自1978年广播电视大学探索开始,经过40年的建设,基本完成了技术化,目前已进入教育信息化的中级阶段——智能教育阶段。 智能教育AIEF(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教育大数据,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能力潜质AI,结合习得规律和教育规律EF,合理配置教育教学内容Fusion,科学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智能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近期目标是减负担、激活力、强能力,就是减轻教师简单重复性劳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存能力。远期目标是科学实施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开辟依据教育大数据TruthID选拔学生升学的新途径。 (摘编自周建设《语言智能,在未来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光明日报》2019年3月2日)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将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人类社会。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至关重要的标志,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帮助人类完成了世代之间的文化传承。语言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连续交互,是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同时,对人工智能的过度宣传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一些恐慌,担心自己的职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随着业界对人工智能的理性反思,又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泡沫终将破灭,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遥遥无期。对此,我们的看法是: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还有很多难题没有突破,距离完全取代人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语言智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的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挺、丁效《语言智能的目标: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连续交互》,《光明日报》2019年3月16日) 材料三: “智能+教育”浪潮已在高校悄然生根,高等外语教育呼唤新技术、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慧教学环境、全新教学模式和综合智能评估,这就离不开大数据支持。覆盖750余所院校,拥有200余万师生用户,收集学习数据超过1200万小时,积累10亿条数据的“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简称“U校园”)为这一构想提供了坚实基底。那么,这些教学数据背后有什么规律?又将如何助力高等外语教育踏入更深的智慧领域? 外研在线Unipus首席内容官徐一洁女士解析了U校园大数据价值,并描绘了“数字力量”赋能下的外语教学新图景。她首先介绍了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团队依据U校园大数据进行的学习分析项目——基于学习建模发展的人工智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能从三个方面帮助院校进行学情监测和教学干预,提升教学精准度和个性化。 (摘编自《Unipus人工智能再升级:赋能教育因材施教》,《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2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信息化有三个阶段,从1978年开办广播电视大学开始,经过40年的不断建设,现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基本完成了技术化,走入智能化阶段。 B.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依靠教育规律,科学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C. 阿尔法围棋(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各国政府、相关企业乃至社会大众对之高度关注,因为还有很多难题没有突破,短时间还不会取代人工,所以大可不必为之恐慌。 D. 在高校里,“智能+教育”浪潮已悄然来临,高等外语教育方面,U校园大数据能在几个方面帮助进行学情监测和教学干预,提升了教学的精准度和个性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可以对教育对象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等能力潜质做精准计算。 B. 人工智能最关键要在语言智能上突破,语言文字是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只有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交互,才能实现人工智能。 C. 人工智能的过度宣传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也有人认为它遥遥无期,确实人工智能还有很多路要走,但语言智能化的发展是前景可期的。 D. U校园是在高等教育对新技术、人工智能加持的智慧教学环境、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综合智能评估的需求下建立起来的,对教育发展很有意义。 6.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智能教育应如何开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B 6. ①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况准确评估,以辅助教学管理。②利用智能教育,变革教育模式,达到减负担、提能力和真正因材施教。③充分利用建模发展的人工智能,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个性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阿尔法围棋(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因为还有很多难题没有突破,短时间还不会取代人工,所以大可不必为之恐慌”错误,原文说的是“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还有很多难题没有突破,距离完全取代人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偷换了概念,文中说的是“语言智能”。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人工智能最关键要在语言智能上突破……只有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交互,才能实现人工智能”错误,说法绝对化,材料二说的是“语言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连续交互,是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由此可知,语言智能的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连续交互,是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但不能说只有实现语言智能的突破,只有实现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交互才能实现人工智能。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智能教育应如何开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然后浏览材料,找到涉及“智能教育”的内容,圈出相关的信息,并分点概括。浏览三则材料,可以发现,答案应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 如材料一中,“智能教育AIEF(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教育大数据,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能力潜质AI”,由此可知,智能教育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来辅助教学管理;如“结合习得规律和教育规律EF,合理配置教育教学内容Fusion,科学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全面提升”“近期目标是减负担、激活力、强能力,就是减轻教师简单重复性劳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存能力。远期目标是科学实施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开辟依据教育大数据TruthID选拔学生升学的新途径”,由此可知,智能教育可以变革教育模式,减轻负担,因材施教。 如材料三“基于学习建模发展的人工智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能从三个方面帮助院校进行学情监测和教学干预,提升教学精准度和个性化”,由此可知,智能教育可以利用建模发展的人工智能,提升教学精准度和个性化。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第二年春天,江涛在高小学堂毕业的那一天,贾老师鼓励他,回去跟父亲商量升学的问题。说:“保定有个第二师范,是官费,是个革命的学校。你到那里去读几年书,也可以得到些政治上的锻炼。” 江涛走回家去,严志和正在大杨树底下浇园,看见江涛沿着堤岸上的小路,远远地走来。他停下辘轳,弯下腰掬起一捧冷水浇在头上,头发胡髭上挂满了水珠。洗完了脸,用布手巾擦着古铜色的胸膛,从树叉上取下烟袋,打火抽烟。江涛走到父亲跟前,笑嘻嘻地把文凭递给他。严志和接过文凭,蹲在杨树根上,把身子向后仰了仰,端相了半天,才说:“嗬,还印着云头勾儿!这张文凭可不是容易呀,这是白花花的大洋钱哪……”说着,抽起烟来。 江涛说:“同学们都去考学了……”他把贾老师的意思,把他求学的愿望跟父亲说了,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 严志和又垂下头,沉思默想了老半天,吐出一口长烟,喑哑着嗓子,慢搭搭地说:“这个年头,可有什么法子?爬一天高房架子,才挣个五毛钱。年头不好,哪里还有盖房的?这黑天白天拧辘轳,把一担菜送上集去,卖不回半块钱。一口袋黄谷,才卖个四五块钱。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值钱了,又有什么法子……”严志和觉得生活的担子实在沉重。奶奶老了,运涛又不在家,光靠老两口操持一家人的生活,还供给江涛念书,觉得实在为难。他无可奈何地扭过头,抬起又黑又长的睫毛,看了看江涛,说:“分我一点辛苦吧,孩子!”他乞求似的说出这句话,又停住。皱了一下眉头,长睫毛又沉沉的垂下去。 江涛看见父亲踌躇不安的样子,心里着实难受:升学吧,升不起。不升学吧,又怎么办呢?他的眼前立时呈现出一团黑云。他又想:失学失业可以,我不能离开革命…… 在严志和的眼里,江涛不只是一个好学生,他和哥哥一样,自小里从土地上长大起来。在田野上放牛割草,拾柴拾粪,收秋拔麦,样样活路拿得起来放得下。哥哥走了,父亲盼他长大了多个帮手,可是他又坚持要去读书。父亲看了看他那一对豁亮亮的大眼睛,两条黑眉毛在怔着。这孩子无可奈何地沉默着,看着晴亮的天空。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一只云燕高高飞起……严志和叹口气说:“罪恶呀!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难死当爹的了……”他不打算叫江涛去上学,想叫他在家里帮他种地,过庄稼日子。 江涛看父亲沉默老半天不说话,只是抽烟。他红了眼窝,想流出泪。他不好意思地走过去,拧起辘轳替父亲浇水。一边绞着辘轳,他又想:就要离开学校?一个青年人,他正求学心切,革命心盛的时候,一想到要离开知识的摇篮心里发起酸来。可是,想来想去,都是因为经济压迫,日月急窄。猛地,朱老忠倔强的形象又隐现在他的眼前。自从他从关东回来,在父亲面前说一不二,忠大伯说怎么办,父亲就怎么办。 …… 江涛果然考上第二师范,贾老师说:“全县只考上你一个,无论如何是凤毛麟角!”严志和又张开大嘴,笑咧咧地去找朱老忠。朱老忠说:“志和!你看怎么样?出水才看两腿泥哩!”江涛考上第二师范,朱严两家没有不高兴的。就是涛他娘,听说江涛要到保定去读书,要离开她,心里直绞过子。她又流下眼泪来,想:“像鸟儿一样呀,他们翅膀管儿软的时候,伸起脖子等娘喂养。等他们翅膀管儿长硬了,就一只只扑楞楞地飞走了。他们一个个都要离开娘,没有一个是心疼娘的呀!……”眼泪流啊,流啊,心里实在难受,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井台上,拿袖头子擦着眼睛。江涛看娘心上难受,走过去把脑袋扎在她怀里,说:“娘!甭哭,甭哭。” 江涛去上学的头一天,她悄悄捡了一床干净被子拆洗。江涛忙去担水,淋灰水,帮助母亲把被褥洗净,用米饭汤浆过。到了晚上,她就着小油灯缝被褥,直到半夜才缝起。躺在炕头里,说什么也睡不着,又爬起身来,坐在江涛头前。她在夜暗里,看着孩子匀净的脸盘,静静睡着。又从灯龛里点出灯来,仔细看了看。独自一个人,看着小窗上的月光,呆了一会。推门出去,月亮被云彩遮住,从黑云缝里露出一点明晃晃的影子。树上没有风,乡村静静的。她立在井台上,呆了一刹,听得风声在大杨树上响,又走回来。 (摘编自梁斌《红旗谱》)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考学的事件,以贾老师鼓励江涛去考保定第二师范开头,与后面写其考取之后的情节相呼应,使得内容紧凑,衔接紧密。 B. 小说以细节描写的方法,用严志和洗头时用水“浇”在头上,洗完脸后擦胸膛的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纯朴的农民形象。 C. 作为一个青年人,一方面求学心切,革命心盛,可另一方面家境贫困无力支撑自己完成学业,江涛陷入了两难境地。 D. 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着力地描写了严志和和朱老忠两个人,以严志和的沉默寡言、遇事踌躇不安,衬托了朱老忠的倔强果敢。 8. 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罪恶呀!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难死当爹的了。 (2)像鸟儿一样呀,他们翅膀管儿软的时候,伸起脖子等娘喂养。等他们翅膀管儿长硬了,就一只只扑楞楞地飞走了。 9. 小说中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7. D 8. (1)用比喻的手法,将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的江涛比喻为好的庄稼,将自己的家境比作“土”,写出了严志和在孩子继续读书问题上的为难。这样的话既符合其农民的身份特征,又清晰地表现了他的心情。(2)运用比拟的手法,将江涛妈对他考上第二师范将要离开自己的不舍与伤感表现得很充分,体现了深深的母爱。 9. ①两处分别为第6段的“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一只云燕高高飞起”和第9段的“月亮被云彩遮住,从黑云缝里露出一点明晃晃的影子。树上没有风,乡村静静的”。②第一处,以天上的白云和云燕来衬托江涛对升学的向往。③第二处,以月亮被云彩遮住,衬托了江涛妈妈因为孩子即将上学远离家的伤感与不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着力地描写了严志和和朱老忠两个人,以严志和的沉默寡言、遇事踌躇不安,衬托了朱老忠的倔强果敢”错误,从节选的这一部分来看,对朱老忠的刻画并不多,其核心在于突出严志和一家,所以“以严志和……衬托了朱老忠……”错误;另外,这段文字也没有表现出朱老忠性格中的倔强果敢。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如写景或写人,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先看第一句,“罪恶呀!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难死当爹的了”是严志和说的话,结合前面的语境来看,儿子江涛想要考学,但因为家境的问题,严志和想让江涛留在家里种地,所以这句话中的“好庄稼”应是喻指学习成绩优异的江涛,“土”喻指家境,而“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是说自己的家境没有办法供孩子读书,孩子想要读书,且有能力读书,而自己的家境又不允许孩子读书,严志和的这句话表现出他在孩子继续读书这个问题上的为难。严志和是农民,所以他用庄稼、土地为喻,这符合他的身份特点。 再看第二句,“像鸟儿一样呀,他们翅膀管儿软的时候,伸起脖子等娘喂养。等他们翅膀管儿长硬了,就一只只扑楞楞地飞走了” 是江涛娘的心理活动,因为江涛考上师范,即将离开家,母亲的内心不舍又伤感,这段话中使用拟物的修辞,把人拟为物,小的时候需要娘喂,长大了离开家,比拟手法的运用把江涛娘内心的伤感和对孩子的爱展现出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找出两处景物描写,二是分析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景物描写的内容,分析景物的特点,再分析这样的景物对于人物心理展现方面的作用。 首先找到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第一处在第六段,“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一只云燕高高飞起”;第二处在第九段“月亮被云彩遮住,从黑云缝里露出一点明晃晃的影子。树上没有风,乡村静静的”。 然后分析景物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作用。先看第一处,这一处写天上的白云和高飞的云燕,这是江涛眼中所见之景,结合前面的情境可知,贾老师鼓励他考学,他自己也有求学的愿望,但是因为家境的问题,父亲严志和又希望他能留在家里,结合前面“可是他又坚持要去读书”可知,江涛所看到的天上的景象其实透露出的是他内心对升学的向往。再看第二处,“推门出去,月亮被云彩遮住,从黑云缝里露出一点明晃晃的影子。树上没有风,乡村静静的”,这是江涛去上学头一天的晚上,江涛娘睡不着推门出来见到的景象,“月亮被云彩遮住”可见昏暗,而此时江涛娘的内心正被儿子即将离家的伤感和不舍揪扯着,所以眼前所见之景恰恰是她心情的表现。所谓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这两处景物描写都使用衬托手法,以景衬情,而要想体会情感或心理,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只要回归文本,找到这些语言所在的情境,自然能体会到这些景物中传递出的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仕金,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金平,郡县望风款附,世显独城守,及皇子阔端驻兵城下,始率众降。皇子曰:“吾征四方,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对曰:“臣不敢背主失节耳。”又问曰:“金亡已久,汝不降,果谁为耶?”对曰:“大军迭至,莫知适从,惟殿下仁武不杀,窃意必能保全阖城军民,是以降也。”皇子大悦,承制赐世显章服,官从其旧。 即从南征,断嘉陵,捣大安。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黎明,大军四合,杀其主将,入武信,遂进逼资、普。乘胜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次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宋师大扰。追奔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遇,斩首三千余级。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觐太宗,赐金符,易其名曰中山,且历数其功。世显拜谢曰:“此皆圣明福德所致,臣何预焉!” 辛丑,蜀帅陈隆之贻书请战,声言有众百万。皇子集诸将议之,咸谓隆之可生擒也。世显曰:“顾临敌何如,无庸夸辞为!”军薄成都,隆之战屡却,坚壁不出。其部曲田显约夜降,隆之觉之。世显曰:“事急矣!”亟梯城入救显,得与从者七十余人出。获隆之,斩之。世显复简精锐五百人,捣汉州。三日,大军薄其城,又三日,克之。 癸卯春,皇子第功,承制拜便宜总帅,秦、巩等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赐虎符、锦衣、玉带。世显先已遘疾,至是加剧,皇子遣医,络绎往疗,竟不起,年四十九。中统三年,论功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延祐七年,加封陇右王。 (选自《元史·汪世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B. 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C. 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D. 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殿下,是对诸王或皇太子等的尊称。阔端是当时元朝皇帝的儿子,故汪世显称其为“殿下”。 B. 制,指皇帝的命令;“承制”指秉承皇帝旨意,也是古代官名。文中“承制”是官职名称。 C. 辛丑为干支之一,在古代可用于纪年、月、日及时辰,此处用于纪年,其前一年是庚子年。 D.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世显恪守节操,能顺势而为。金朝灭亡后,他据城顽强自守;因慕元朝皇子阔端仁爱英勇而投降元朝。 B. 汪世显作战勇猛,谦虚谨慎。他先后平定了资州、嘉定、峨嵋、重庆,立下赫赫战功,却不居功自傲。 C. 汪世显见识不凡,处事果断。陈隆之的部下约降,被隆之发觉,汪世显立刻架梯入城救下田显,俘获隆之。 D. 汪世显功勋卓著,备享恩宠。他为元统一立下大功,获得赐名、赐衣、赐虎符等恩宠,死后也极尽哀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次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 (2)世显复简精锐五百人,捣汉州。三日,大军薄其城,又三日,克之。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当时道路正泥泞难行,汪世显从小路攀援才到达。宋军屯驻万州南岸,汪世显就在北岸造船以迷惑敌军。 (2) 汪世显又挑选精锐部队五百人,攻打汉州。三天后,元朝大军迫近汉州城下,又过了三天,元军攻克了汉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A项,“结阵迎敌”是“田、杨诸蛮”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世显”属下句,是“以轻骑驰挠之”的主语。 B 项,“突之”属上句,是上句的谓语,“单骑”是“单枪匹马”,“突之”是突破敌军,二者之间不能断开。 C项,“以轻骑”是“挠”状语,中间不能断开。 原文标点: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挠之。宋曹将军潜兵相为掎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文中‘承制’是官职名称”错误,此处“承制”不是官名。前文主语是“皇子”,所以全句的意思是皇子非常高兴,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赐给汪世显章服,仍担任旧官职。所以文中的“承制”指秉承皇帝旨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的迷惑项是C、D。C项主要难点是需判断田显是不是陈隆之的部下。从前文“隆之战屡却,坚壁不出”及后文“亟梯城入救显,得与从者七十余人出”可判断。 D项需判断“赐名”的正误。从上文“赐金符,易其名曰中山”可判断。 B项,“他先后平定了资州、嘉定、峨嵋、重庆”错误,原文说:“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由此可知,并未攻下重庆,“平定……重庆”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 )中,“方”,副词,正当,表示所处的状态;“间道”,小路;“次”,屯驻;“疑”,使动用法,使……疑,或译为“迷惑”。 (2)“简”,挑选;“捣”,攻打;“薄”,迫近;“克”,攻克,攻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在金朝为官,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金朝灭亡,各郡县相继投诚蒙古,而汪世显独守城不降,直到皇子阔端兵临城下,他才率众出降。皇子问他:“我征讨四方,攻无不克,而独你一人固守,是什么原因呢?”汪世显回答说:“我不敢背弃君主失掉做臣子的节操。”又问:“金亡已久,你不降是为了谁?”汪世显回答说:“大军不断地来,我莫知所从,只有殿下仁慈勇武,不滥杀,我私下里认为能保住全城军民的生命,因此投降。”皇子大喜,秉承皇帝旨意,赐给汪世显绣有图案的礼服,仍令他官居原职。汪世显即随大军南征,阻断嘉陵,攻打大安。田、杨诸蛮族联合抵抗,汪世显率轻骑部队飞驰阻止他们,宋曹将军暗中与他们互为应援。汪世显单骑冲入敌阵中,杀几十人。第二天清晨,蒙古大军四面包围,杀敌主帅,攻入武信,接着进逼资州、普州。汪世显乘胜平定资州,攻占嘉定、峨嵋,进抵驻扎在开州。当时道路正泥泞难行,汪世显从小路攀援才到达。宋军屯驻万州南岸,汪世显就在北岸造船以迷惑敌军。夜间却从上游乘皮革船而下,击破宋军,宋军大乱。追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相遇,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蒙军回头进攻重庆,恰逢盛夏炎热,才罢兵回师。汪世显朝见太宗,太宗赐给他金符,为他改名为中山,还历数其战功。汪世显拜谢道:“这都是皇上圣明福德所致,臣有什么功劳!”辛丑年,宋蜀帅陈隆之送战书来挑战,声言他有百万大军。皇子召集诸将商议,都说可活捉陈隆之。汪世显说:“临敌后再看形势如何,不要事先夸口!”大军逼进成都,陈隆之屡战屡败,回军城中,坚守营垒不出战。他的部属田显约定夜间开门投降,被隆之发觉。汪世显说“事情很紧急了!”立刻登梯入城去救田显,救出田显及其随从七十余人。还擒获陈隆之,杀了他。汪世显又挑选精锐部队五百人,攻打汉州。三天后,元朝大军迫近汉州城下,又过了三天,元军攻克了汉州。癸卯年春天,皇子评定功劳等次,秉承皇帝旨意,授予汪世显便宜行事总帅,秦、巩等二十余州事皆听他裁定决断,赐虎符、锦衣、玉带。汪世显在这之前生病,到这时越发严重,皇子派遣太医络绎不绝地前去诊治,最终重病不起,四十九岁去世。中统三年(1262),根据功劳追封他为陇西公,谥号义武。仁宗延佑七年,加封陇右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都门送别 沈彬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日即重阳节,诗中所写“登高”和饮“芳菊酒”都是这一节日的习俗。 B. “暂”字既写出了团聚时间的短暂,也写出诗人强压内心愁苦的复杂心境。 C. 两诗都表达了离别之苦,王诗除此之外还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之情。 D. 沈诗作者以客观的笔触写出了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情调沉郁悲怆。 15.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送别愁情,二者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都用了比喻的修辞。王诗中诗人将自己与友人比作随风漂泊的断蓬,“断蓬”随风漂泊、没有方向,象征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前途无力把控的怅惘迷茫之情。沈诗将“灞水”比作剑,“灞水”清洌无比,如剑般冰冷无情,却不能斩断离人的愁思,从而抒发了诗人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异:王诗中作者采用反衬的手法,将“离别”放置在重阳佳节的背景下,更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沈诗则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一岸萧疏的柳条,满眼枯萎的野荻,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奠定了诗歌悲凉的基调,透露出离人内心的哀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沈诗作者以客观的笔触写出了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情调沉郁悲怆”错误,所谓“客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而从诗中来看,诗人借助满眼萧瑟之景来抒发离愁别绪,显然不是是客观的写离绪;“沉郁悲怆”也不准确,“沉郁”是指风格深沉蕴籍,“悲怆”意为“悲伤凄惨”,用在此处语意太重。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比较的点是艺术手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两首诗都抒发了送别愁情,二者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分析两首诗歌各自使用什么手法,相同的手法是什么,不同的手法又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首先找到两首诗歌中使用的共同手法,第一首中“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后一句中以一“作”字暗示考生,此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断蓬是断梗飞蓬,喻漂泊无定的二人第二首中“一条灞水清如剑”以一“如”字提示考生,这里也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清冽的灞水比作冰冷的剑;前者以“断蓬”体现出对前途的迷茫,后者以如剑一般的灞水却斩不断离人的丑思,展现出愁绪之挥之不去。 然后分析不同的手法。先看第一首,诗歌标题“九日送别”告诉考生送别的时间是重阳节,重阳佳节本是欢快的时候,而诗人与友人即将别离,更添伤感,这使用了反衬的手法;再看第二首,这首诗歌第一句写景,“岸柳萧疏野荻秋”,所抓住的景是“萧疏的岸柳”和枯萎的野荻,景是哀景,情是别情,这是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诗人的离别愁绪融入景色之中。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16.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秦人不暇自哀 (4). 而后人哀之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物是人非之感”“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砌”“暇”“鉴”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总书记的指示① 。当下,给违反公德行为持续“曝光”、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的正义呼声。这种守护公德的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② 、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相比隔着屏幕的正义凛然,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在私利与公益权利发生冲突时,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③ “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当然,不能 ④ 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震耳欲聋 言传身教 未免 苛求 B. 振聋发聩 言传身教 难免 苛求 C. 振聋发聩 以身作则 难免 苛责 D. 震耳欲聋 以身作则 未免 苛责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 B. 怎样做好,则是如果我们挺身而出时的第二个考验。 C. 第二个考验,如果挺身而出,我们怎样做好。 D. 如果挺身而出,第二个考验则是怎样做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B.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C.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实施,涌现的榜样不断扮靓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D.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涌现的榜样不断扮靓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答案】17. B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找到词语之间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或使用对象进行选择。 第一处,“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处主语是习总书记的指示,当用“振聋发聩”。 第二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文中第二处横线处是强调父母言和行的示范作用,用“言传身教”更准确。 第三处,“难免”表示因某种情况而发生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未免”其一意为“不能不说是……”,有批评意,其二意为“不免”,客观地表示免不了出现的结果。“好心办坏事”是作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难免”表情达意更准确。 第四处,“苛责”是过严地责备,“苛求”是过严地要求,本处语境很明显是说要求,应用“苛求”。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只有挺身而出,才会存在第二个考验,所以从逻辑上说,“如果挺身而出”这个假设应放在“第二个考验”前面,故排除C。 而B 则表述为“挺身而出时的第二个考验”,违背整个语句意思,且此处应该是假设在前,才会有后面的考验。 前边句子是“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为了与之对称,后面一句宜采用“……是……第二个考验”,D项句式与前面句式不一致。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此题我们需要判断这样几个问题:需不需要“随着”这个词;是选用“工作”还是“工程”;“不断”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没有“随着”作为状语,全句就无法交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与“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之间的因果联系,且句子存在结构混乱的问题,前一句没有说法,后一句就另起话题,这就排除BD两项; “工作深入实施”搭配不当,“实施”与“工作”不能搭配,排除C项; CD两项还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不断”修饰“榜样”的“涌现”,而不是修饰“扮靓”。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河鲀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它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和抑制动作电位的转导来攻击神经系统。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多倍,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________,盐腌、日晒均不能破坏其毒性。河鲀毒素存在于河鲀的血液、肝脏、卵巢等组织中。部分种类的河鲀鱼肉和精巢本无毒素,但河鲀死亡后,毒素可从内脏渗入肌肉。其实,_________,它只是毒素的“搬运工”和“收集站”。人们已经从蝾螈、织纹螺等物种中分离得到能够产生河鲀毒素及其类似物的海洋微生物。另外有研究发现河鲀的一些食物中也含有河鲀毒素。因此,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可能_________。 【答案】 (1). 河鲀毒素化学性质稳定 (2). 河鲀不能生产河鲀毒素 (3). 与某些微生物和食物有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第一处,后文是“盐腌、日晒均不能破坏其毒性”,这就表明河鲀毒素的性质是稳定的,不容易破坏,可以填成“河鲀毒素化学性质稳定”; 第二处,前文是“部分种类的河鲀鱼肉和精巢本无毒素,但河鲀死亡后,毒素可从内脏渗入肌肉”,后文是“它只是毒素的‘搬运工’生产和‘收集站’”,都说明了河鲀自身不能河鲀毒素,可以填成“河鲀不能生产河鲀毒素”; 第三处,前文是“人们已经从蝾螈、织纹螺等物种中分离得到能够产生河鲀毒素及其类似物的海洋微生物”“另外有研究发现河鲀的一些食物中也含有河鲀毒素”,最后总结河鲀毒素可能与微生物和食物有关系,可以填成“与某些微生物和食物有关”。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 1.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 2.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 3.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今天(17日)下午,“守护香港大联盟”联同香港社会各界在金钟添马公园举行“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今天下午香港的天气不佳,出现雷雨,但并不能阻碍广大市民冒雨参加集会的热情。集会从五点左右开始,旨在表达七大诉求,即“乱够了、停暴力、勿扰民、止破坏、守法治、阻撕裂、返正轨”。参加集会的市民们表示,没有国哪有家,无论天气多么糟糕,爱国爱港市民也一定要出来发声、反对暴力、支持警方、守护家园。集会现场,市民们高声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答案】17日下午,香港各界联合举行“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表达七大诉求,表示没有国哪有家并高唱国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具体考的是把新闻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这可利用新闻结构特点拟写。新闻一般分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压缩时要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新闻的主体,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压缩时要适当筛选保留。结语是对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进行阐发,压缩时可直接删去。答题用主谓式,即采用“何时+何人+何事”的形式整合答案。 本题,根据以上方法,找到这则新闻的时间:17日下午。陈述的对象是:香港各界。事件是“守护香港大联盟”联同香港社会各界在金钟添马公园举行‘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概括为:香港各界联合举行“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集会从五点左右开始,旨在表达七大诉求,即‘乱够了、停暴力、勿扰民、止破坏、守法治、阻撕裂、返正轨’”概括为:参加集会的市民们表达七大诉求。“参加集会的市民们表示,没有国哪有家,无论天气多么糟糕,爱国爱港市民也一定要出来发声、反对暴力、支持警方、守护家园。集会现场,市民们高声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概括为:参加集会的市民们表示没有国哪有家并高唱国歌。“今天下午香港的天气不佳,出现雷雨,但并不能阻碍广大市民冒雨参加集会的热情”和“参加集会的市民们表示,没有国哪有家,无论天气多么糟糕,爱国爱港市民也一定要出来发声、反对暴力、支持警方、守护家园”句直接删除。这样,该新闻的主要意思压缩为:17日下午,香港各界联合举行“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表达七大诉求,表示没有国哪有家并高唱国歌。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0月6日,山西省某村发布一则“最严村规”: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一切从简,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村规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网友的激烈争论,有的表示赞成,认为村里名目繁多的应酬让人不堪重负,应该禁止。也有人表示反对,移风易俗无可厚非,但没有了人情往来,何谈和谐社会?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村村委会李主任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示例: 尊敬的李主任: 您好!针对我们村新发布的村规,大家议论纷纷。我想跟您谈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新村规的发布很有必要,莫让人情风成为脱贫路上“拦路虎”。 当前,“人情风”让贫困户苦不堪言,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一大“拦路虎”。咱们村的许老汉家里劳动力短缺,他和老伴都身患慢性疾病,日子过得紧巴巴。本来老两口靠国家补助生活还过得去,但近来随礼越来越多,他们的日子就更紧巴了。 另外,在咱们村“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家的彩礼达10万元以上,婚嫁双方都要摆几十桌招待亲朋好友,随礼钱也是水涨船高。有些人家办丧事的程序多达几十道,几乎全村人都要参加,既花钱又费力,讲迷信、比“孝心”,花大价钱建造豪华墓地,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耕地。 其实,人情风,人人怕,当面祝贺背后骂。很多群众心中一百个不乐意,但行动上又唯恐落下。人情开支占普通家庭支出一半以上,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贫困户更是雪上加霜。绝大多数群众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重金彩礼压垮家庭、高额礼金不堪重负等问题深恶痛绝,但又碍于面子不得不参与。有的贫困户越是穷越怕别人看不起,“打肿脸充胖子”导致人情开支越来越高,一些没有脱贫的贫困群众更加难以脱贫,一些隐性的贫困人员也因此而正在滋生。 精准扶贫不能落了移风易俗,咱们村委会要解开贫困户思想上的‘疙瘩’,破除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随礼跟风攀比等陈规陋习。事前吹吹风,入户讲一讲,为预办红白喜事的群众算明白账、经济账。红白事办理找谁办、到哪里办?能帮咱省多少钱?咱们村委会要把这些“好处”明明白白告诉每位村民。遇到谁家办喜事,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作为,男方、女方两头一起劝,彩礼、程序两方好商量,为双方节省大量财物,一定能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对群众普遍反映的操办红白事找地方、搭棚、置锅、找桌子等困难,红白理事会可以通过政府投入一点、集体拿出一点、群众捐助一点,共同建立移风易俗服务中心。据我了解,咱们邻村就施行了场地、设施、水、电、气等费用全免,群众只需预约日期、自聘厨师、购置食品统一操办,非常受大家欢迎。 总之,我认为咱们村新村规的发布很有必要,莫让人情风成为脱贫路上“拦路虎”。我特别希望咱们村结合脱贫攻坚,开展移风易俗,减轻贫困群众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让文明、简朴的婚丧新风在咱们村树立起来。 此致 敬礼! 小林 10月10日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类型是“时事评论”。题目要求考生针对“最严村规”表明自己的态度,且能自圆其说,写作的关键是要熟悉村规内容,联系自己的认知体验,确定文章的阐发点。再者明确文体要求,一定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考生要对村规的内容以及网友的争议焦点展开论述,明确自己的观点。考生的表述既不能游离出材料以外,也不能人云亦云。考生可以赞成“最严村规”,指出制定执行“最严村规”的必要性;也可以反对“最严村规”,指出“最严村规”缺乏对群众现实需求的考虑,有损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参考立意: 1.“最严村规”应该施行 2.应该禁止“最严村规” 3.“最严村规”不利于乡村治理 4.“最严村规”无可厚非 5.人情味蜕变人情债 可用素材: 1.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门的礼金、节节攀升的彩礼……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一种不好的风气,导致随礼返贫、因婚致贫屡见不鲜。热衷“穷讲究”,最终“讲究穷”。乡风异变不仅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甚至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负担。 2.6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说,根据农业农村部驻村调查发现,当下农民消费第一支出为食品,很多农民第二支出是人情礼金,超过看病支出。韩俊提出,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做法。 3.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自治力量,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持之以恒,方能让好家风、新乡风由部分地区的小气候变成全社会共同遵循的大气候。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和有悖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的做法。 4.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人情礼金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乡村要有人情味,但是这些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农民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 5.全国农村区域发展建设委员会秘书长、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刘飞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很多人把人情礼金当成一种“面子文化”,面对人情往来时,有些贫困户也会拿出很大金额的礼金,而贫困户本身就是在经济上接受国家的赞助支持,“却又不得不用维持生活的钱去应对人情世故,被传统的面子所困扰”。 6.“很多时候,这种人情礼金往来是在表达对他人的情感,增强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情感。在农村,这一点更重要。礼金的一来一回,能够更好地塑造农村社会中融洽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多人更愿意把这项人情消费看作一种隐性“投资”,期望收回的不仅是金钱,更有金钱背后的情感和以此维持、拓展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带来的收益。人情往来不仅能完成乡土社会对道德义务层面的要求,维护自身的面子。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情往来带来纵横交错的社会资本。 7.人情礼金本是我国传统文化,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渠道。但最近这些年随着观念的泛化,它带来了很多问题。第一,加重了人们的负担;第二,带坏了社会风气,有些地方礼金的名目很荒唐。有的地区,人每满十岁就要举办生日等庆祝活动,宴请宾客,“大家都这么做,彻底影响了风气。背离了人情礼金的初衷,完全变成一种相互敛财的途径”;第三,一些有权力的人利用人情礼金获取不正当利益。 8.针对人情礼金的约束,需要慢慢来,做好引导与宣传,让大家感觉到,这种攀比不是越高越好。攀比不是好现象,但也不要取缔它,有的地方可能就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新事新办,移风易俗就是消灭风俗。还是应该通过创新教育宣传,让相关文明逐渐发生好的变化。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新村规的发布很有必要,莫让人情风成为脱贫路上“拦路虎”。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