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南省永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南省永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永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的首句是“圣人训,守孝悌”,也将孝与悌并举。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的价值与意义不可忽视。‎ 关于“悌”的含义,可以从三个逐步递增的意义来理解:首先,就悌的本义来说,“悌”字最初使用是在汉代,由“弟”字演化而来,故前文经典中将“悌”通用为“弟”。《三字经》中说“悌于长,宜先知”,可见悌是对年幼者提出的,要求其对兄长恭敬顺从。其次,悌道从兄弟关系扩展到家庭、家族。与弟对兄的悌相对应,兄对弟的道德要求则是友,兄友弟悌,以达到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再次,悌道进一步拓展到尊敬非血缘关系的同辈。“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理论上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形式上的“义结金兰”,都为悌在社会上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悌者,所以事长也。”举凡年纪、辈分、职位、德行、学问较我长者,都应尊敬逊顺。而尊老尚齿更与悌密不可分。《礼记·祭义》云:“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悌之道内在地包含着对长者和老者的尊敬与照顾,以达到“民知尊老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老养老”。‎ 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取代。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通过悌道的教育,让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尊敬长者和老者,遇到德行高尚或学问渊博的长者,更是要虚心学习。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摘编自丁成际《悌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为横,悌为纵,二者构成中国人伦关系的“十字形”,成为为人的根本,人道的根源。‎ B.兄友弟悌,悌由弟演化而来,可见悌是对年幼者提出的要求,友则要求兄视弟为朋友。‎ C.悌文化内含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伦关系与人伦关切,故能在中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D.孝与悌是人道的根源,贯彻悌道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对比中引出观点,再层层深入论述悌的含义、作用及当代意义。‎ B.文章第三段的分析论述与第二段构成一一对应的内容关联,体现其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C.文章主要运用引证法分析论证,如引用《礼记·祭义》论述尊老尚齿与悌的密不可分。‎ D.文章结尾正面论述悌文化在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侧重于当下的现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与悌、悌与义紧密联系,孝悌是个人修养的核心,是实现仁义礼智的前提,所以在孟子看来,尧舜之道的根本在于孝悌之道。‎ B.悌德能增强家庭家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培养出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它与孝道结合,具有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的作用。‎ C.从“悌长”到“事长”,悌含义的演进是一个由内到外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今天,“长者”的内涵更是被赋予了道德与学问的双重意义。‎ D.在今天已走向民主与法治的中国社会,悌道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但重视和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走极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新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顶层设计,提出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现代”,继承过去十几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更加强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更加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释放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相适应的时代任务,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理论创断,指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掀开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摘编自李国新《掀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篇章》)‎ 材料二:‎ ‎2019年1月,“文化苏州云.”平台正式上线。与单一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的平台不同,“文化苏州云”平台的前身是2017年底上线的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2018年全年的交易量超过1000万元,因此,“文化苏州云”可以说是“自带流量”。‎ ‎“文化苏州云”运营主要负责人张莉说,自从公共文化资源被整合注入平台后,无论是用户还是入驻商户的表现都让人惊喜。“仅今年上半年的文化消费交易量就超过了1000万元,按照这一趋势,预计全年交易量将超过2500万元。”‎ 张莉说,刚开始做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时,文化商户的入驻意愿并不高,而当公共文化资源注入后,商户开始主动要求入驻,因为他们明白,平台积累的用户群体对于他们而言有着极高的精准度和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 ‎(摘编自《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纪行之东部篇·下》)‎ 材料三:‎ 据报道,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建设了60万个“农家书屋”,中央和地方共投入了189亿元,但因为效能极低近乎闲置而颇受诟病。政府该如何配置乡村文化资源,除了政府之外,是否有别的投入和服务主体可以担此责任?一是新乡贤带动引领。不论乡村能人、精英回流还是新外来精英,都会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到乡村,成为传统更新的外来刺激和文化建设内容。因为城乡互动而强化了的信息流通、人员流通,也给乡村社区带来一种文化更新创造的契机。二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合作社、社会企业等,这类乡村“自组织”直接参与乡村发展,发挥了包含乡村文化更新在内的综合功能。这种新型的乡村经济主体,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积极创造和推动社区共同体更新,也成为新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三是新经济业态中的公益组织。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下,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推动乡村社会跨越式发展。比如腾讯“为村”公益项目,已经聚合了全国28个省9849个村,这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更是借助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平台,在开放中整合力量解决贫困,在这个线上线下融合的空间里,城市与乡村的智慧、资源、产品、资金、文化等都得到了最大化优化利用,城乡在互动共享中各取所需。‎ ‎(摘编自高宏存《理念更新带动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4.下列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B.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继承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C.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明确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原则。‎ D.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彻底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矛盾与低效能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苏州云”是在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2019年1月上线至今,平台交易总量2600多万元,其中文化交易量就超过1000万元。‎ B.文化平台的用户群有着极高的精准度和潜在的文化消费价值,但如果缺乏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注入,“文化云”仍难以吸引文化商户主动入驻。‎ C.合作社、社会企业等乡村“自组织”‎ ‎,作为新型的乡村经济主体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新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 D.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下,新经济业态中的公益组织必将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作用。‎ ‎6.新时期,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 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之薇对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 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帽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C.“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D.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8.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充媛董氏薨,辍朝成服,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界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B.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C.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界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D.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男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汉之后并非天子专用。也作“卤部”。‎ B.西夏,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建立的朝代,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C.戎夷,戎指北方少数民族,夷指东方少数民族,文中“戎夷”泛指少数民族。‎ D.配飨,古代专指帝王宗庙及孔子庙的衬祀,后通指其他祠庙的衬祀,也作“配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孝老爱亲,能身体力行。父亲在杭州任职,他请求外调苏州,以便侍奉父亲;父母去世后,他谨守礼节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 B.司马光心系边关,献安边之策。对于边境事务,他认为关键在朝廷政策和用人,他反对赵滋以勇猛凶悍治边,也反对李中祐的姑息纵容。‎ C.司马光关心百姓,重休养生息。他主持永兴军务,抵制宣抚使分拨人马、征调百姓戍边的命令,敢于承担责任,呼吁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 D.司马光一心为国,得身后荣宠。他去世后,太皇太后和皇帝亲自吊丧,赠封爵位;京城百姓罢市前往吊唁,有的人甚至卖掉衣服来祭奠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5分)‎ ‎(2)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①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②,西陵绕越台。‎ 湖③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④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15.“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品行高洁,其中“ , ”两句就是诗人以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喻自己的美德。‎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说“ , ”。‎ ‎(3)《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不但使“ , ”,也使商人和旅客都不能通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 ,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和 ,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内容。‎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情、不冷漠、不取悦;( )。‎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摄影也是如此,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 的丰富细节。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 ‎ ‎,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师法自然 同情 司空见惯 肌理 B.取法乎上 共情 司空见惯 肌肤 C.师法自然 共情 视而不见 肌理 D.取法乎上 同情 视而不见 肌肤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B.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C.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 D.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 B.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 C.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 D.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如果说上述两对人物的对仗,主要出于创作主旨的考虑,那么“金陵十二钗”中几对人物的对仗,则不仅以“美丑并举”表现着人性的互补,① 。‎ 黛玉和宝钗是对立互补的两位主人公,许多人都曾指出过两人的不同之处,如涂瀛说:“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徇性;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黛玉与宝钗,可以说,② :黛玉为世俗所不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理想最终遭到了毁灭; ‎ ‎③ ,结果也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这对人生悲剧的揭示,带有更普遍、更深层的意义。‎ ‎21.请说明下面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2019年,建国70周年,我们一同走过;2020年初,疫情来袭,我们共同面对。其中一些事、一些人,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2019年秋季开学第一课“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袁隆平、屠呦呦等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 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顺利完成在轨测试任务 ‎……‎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国士无双钟南山 快递小哥汪勇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 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 ‎……‎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为参加本校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论坛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孝为横,悌为纵”错,应是“孝为纵,悌为横”;B项“友则要求兄视弟为朋友”错,曲解文意,“友”是“友爱、亲爱”之意;C项,曲解文意。正确答案为D项。‎ ‎2.A【解析】“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对比中引出观点”错,应为“先从孝与悌内涵的区别及关系中”。‎ ‎3.C【解析】“今天,‘长者’的内涵更是赋予了道德与学问的双重意义”错。由“‘悌者,所以事长也。’举凡年纪、辈分、职位、德行、学问较我长者,都应尊敬逊顺”可知,传统意义的“长者”已含有道德与学问的意义。‎ ‎4.B【解析】A项弄错概念的种属关系,由材料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相适应的时代任务”可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相适应”的时代任务。C项弄错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原文“明确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路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原则”不是并列关系。D项“彻底解决”太绝对。‎ ‎5.A【解析】“文化交易量就超过1000万元”错,原文为“文化消费交易量就超过1000万元”。‎ ‎6.①在管理体制方面:政府主导,(1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1分)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动引领作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1分)。‎ ‎②在运行机制方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打造文化平台(1分),拓展投入渠道,扩大服务主体,吸引实体经济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1分)利用公益平台,推动城乡互动(1分)。‎ ‎7.D【解析】“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错。‎ ‎8.①为一代青春学子的时代风貌立言:国难当头,青年学子孟嵋、李之薇毅然决定中断学业,离开温暖的家,与同学投身抗战,共赴国难。他们一旦选择,便义无反顾,体现那个时代的青年学子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②为一代青春学子至纯至真至美的青春心声(追求)立言:选文中的孟嵋热情、开朗,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她也会流下伤感的泪。小说正是在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冲突中彰显一代青年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为他们至纯至真至美的青春心声立言。‎ ‎③为一代青春学子悠远宏大的成长背景立言:小说将一代学子放在悠远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塑造,他们的精神深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们耳濡目染着父辈、师长深沉的家国情怀,小说从侧面揭示了一代学子拥有崇高品格的深层原因。‎ ‎④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群像,为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的青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胸怀国家,牢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每点2分,答对3点6分)‎ ‎9.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②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媚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③运用场面描写推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面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情节自然展开,人物形象丰富立体,环境描写巧妙烘托)。④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汹涌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融汇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⑤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每点2分,答对3点6分)‎ ‎10.B【解析】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11.C【解析】“戎指北方少数民族”错,“戎”古代指西方少数民族。‎ ‎12.C【解析】“征调百姓戍边”错。原文为“调民造干糒”,即征调百姓造干粮。‎ ‎13.(1)应该给边境的官吏下令,在边疆处理小事动辄用武的人,按犯罪论处。(“敕”“细故”“辄”“罪”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相率”“都中”“像”“祝”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朝廷授予他奉礼郎,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父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他谨守礼制,守丧期满,枢密副使庞籍推荐他为馆阁校勘,负责礼院事务。充媛董氏死后,大臣停止上朝,为她服丧。送葬时为其配备仪仗队。司马光说:“董氏的位次本来低微,病危时才拜为充媛。仪仗队本来是用于奖赏有军功的人的,从来没有用于妇人。”‎ 起初,西夏派使者来参加祭祀,延州指挥使高宜负责护送作伴,他对西夏使者很傲慢,并出言侮辱西夏国王。使者回去之后,报告了朝廷。第二年,西夏人犯边,杀掠官吏和平民。赵滋在雄州为官,只是凭他的勇猛和强悍治理边境,司马光先前就认为这样很危险。此时,契丹人在界河捕鱼,在白沟的南面砍伐柳树,朝廷认为雄州知州李中祐没有才能,准备派人取代他。司马光说:“我们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归附我们的时候,我们和他们计较细枝末节;等到他们桀骜不驯的时候,又听其所为,姑息他们。近来西边的祸害起于高宜,北边的祸害因为赵滋,可是时下却认为这两个人是贤人,所以边境的官吏都以惹是生非为本事,渐渐发展到不可阻挡。应该给边境的官吏下令,在边疆处理小事动辄用武的人,按犯罪论处。”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出知永兴军。宣抚使下命令分拨义勇戍守边疆,挑选军队中的骁勇武士,招募市井中那些不怕死的少年为奇兵,并征调百姓制作干粮,全部修筑城池望楼,关辅一带因此而被骚扰,不得安宁。司马光极力呼吁:“国家和人民都困弊疲乏,不可以再生事,京兆一路全部是内郡,修缮并不是当务之急。宣抚的命令,不敢听从,如果说在军事方面缺乏什么,我担负责任。”于是一路独免骚扰。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自己怀疑将离开人世,便预备了遗书,将其放在屋内卧房里,打算一旦病情加重,就将它托好友送给皇上。官制施行,皇帝指着御史大夫说:“非司马光不可。”又打算让他担任东宫太子的师傅。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这年九月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逝的消息,非常悲痛,和皇帝立即去吊丧。赠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到建炎年间,将他供奉在哲宗的庙里,与哲宗一起享受祭祀。‎ ‎14.A【解析】“偏宜”意为“特别合适”,“堪压谢灵运”错。此项重在考查个别词语的理解,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择题考查一致,如2018年考查对“穷”的误解,2019年考查对“一窗间”的误解。‎ ‎15.①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②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③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④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重在考查鉴赏能力,这几年倾向于句或联的审美鉴赏,如2018年高考查对“下笔春蚕叶声”的赏析,2019年考查对尾联的赏析。)‎ ‎16.(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17.C【解析】“师法自然”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的意思,“取法乎上”指效法于精湛、高超的学识技艺等,故选“师法自然”。“同情”是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这里选“共情”好。“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不注意,不重视.引申为故意不理睬,看见了当做没看见。而“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这里选“视而不见”更准确。“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肌肤”是肌肉和皮肤的意思,这里描绘的是影像,所以选“肌理”。 ‎ ‎18.B【解析】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到“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是递进关系,不能颠倒,“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句式杂糅,去掉“为特点”。 ‎ ‎19.D【解析】与前一个句子中的“一方面”相呼应,是并列关系,排除A、C。“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后个句子是对前面一个比喻的解说;“真实性”与“说服力”之间也有着先后次序,故选D。‎ ‎20.①更以“美丑泯灭”表现着人生的悲剧 ‎②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 ‎③宝钗处心积虑地要赢得上上下下人们的欢心 ‎21.画面:草地上,两个孩子正为一棵新栽的小松培土,一个挥锄掘土,一个蹲身压土。漫画右上角题为“小松植平原他日自参天”。(2分)‎ 寓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大眼光。/人才的成长(发展)需要合适的平台。/远大的理想必根植于广阔而深沉的大地。/面对未来,要有大远见、大格局。/成长是一种眼光,奋斗是一场接力。/发展,要敢于从根子上寻找突破口。(答出其中一点给3分,答“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或“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才的成长”给2分;答“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给1分)(共5分)‎ ‎2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