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 - 邵东一中 2020 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 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 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 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 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 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 2017 年就具有了“看图创 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 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 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 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 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 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 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 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 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 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 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 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 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 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 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 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 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 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 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 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 - 2 - 能力,同时,因其对 200 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 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 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 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 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 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 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 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 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 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 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 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 过程。 B. “人如其文”这--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 作用。 C. 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 的。 D. 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 好的未来。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 持理性和宽容。” B. “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 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 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入创作状态, 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6 分) - 3 -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 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 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 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 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 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 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 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 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 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 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 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 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 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 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 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 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 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 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一直被关在精神病 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 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 ⑬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 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⑭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 莎士比亚、尼采、伍尔芙、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 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⑮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 - 4 - 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⑯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 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⑰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 快乐,眼睛可以。 ⑱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了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 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 19 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 个世纪。 ⑲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 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 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⑳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 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 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B.“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了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 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 崇敬之情。 D.“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 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营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 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苍凉的内心世界。 B.第 ⑪ 段与第 ⑱ 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意在表明木心历经磨难而对未来抱着希望,以及执着前 行的坚韧。 C.第 ⑳ 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平时,画沉睡着”是指平时很多人看他的画并不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有 善意的人”“注视着它”“醒了”是指只有知音才能唤醒他的画作,理解他作品的真正含义。 D.末段首尾呼应,以景结尾,含蓄地表现了木心坎坷的一生和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及成就深深感染了作者, 引起了作者甚至读者无尽的思考。 8.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木心先生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4 分) 9.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 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 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 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 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 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 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 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 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 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 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 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 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C.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致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 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王守仁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 仁移风易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正德年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率兵驻扎上杭,佯装撤兵,然 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俘获斩杀敌军有七千多人。 D.王守仁天姿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 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 6 - (2)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14. 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为何会取得成功?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①,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②,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①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称南方为南服。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第二次登临岳阳楼,依然被岳阳楼的景象吸引,于是触景生情,赋诗抒怀。 B.在岳阳楼上远眺,景色尽收眼底:江堤蜿蜒,草木葱茏,江湖异态,风壮浪涌。 C.“风壮浪涌”既写出水势的湍急汹涌,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汹涌的波涛。 D.同是登高题材的作品,这首诗和杜甫《登高》描写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 16.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话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 , ,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2)《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 (3) 《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誉为“写尽九月之秋景”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苜蓿有两种,一是紫花苜蓿, 一是黄花苜蓿,均因花朵的色彩来命名。通常紫花苜蓿的用途只是当作牧草,是牲畜饲料;黄花苜蓿供人 食用。为了简洁、方便、顺口,生活中人们都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 苜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 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 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 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 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 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 馆颇具特色的菜肴。前不久,我去探望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女儿为我接风,领我去了一家专做上海本帮菜 的餐馆,席间还特意点了一道生煸草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 很高。 18.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文静雅致;”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7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B.联合则发展快,联合则效益好;分散则发展慢,分散则效益差。 C.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D.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片大片生长着的苜蓿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0.拟人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我们需要像李文亮这样的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外,他们还需要 在关键时刻向社会揭示真相的勇气。②过去 30 年,我们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③然而李文亮 以及其他几位医生告诉我们,守护社会公义的良知和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样重要。④通过这样的医生群体让 人欣慰。⑤在向他们致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⑥鲁迅先生曾在《热风》 一文中描绘愿景,要求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⑦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如今的炎黄子孙要争做社会的“吹 哨人”,让这种舍生忘我的责任意识与利济苍生的担当精神成为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 《民法典》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 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 的民法,而《民法典》自 1954 年开始起草,到 2020 年通过,花了整整 66 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 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 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 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 8 -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 事,在惯性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 不思进取;而经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让其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 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交际者则觉得狂欢是 乐园……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选择舒适圈并无过错,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不 断成长;而选择贸然跳出舒适圈,则有一定的风险。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 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请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9 - 语文试题 【答案】1.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 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 B 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 C 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 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 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故选 D。 2.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项,“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 创作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题干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 合法性,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 故选 C。 3.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 B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 C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 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 故选 D。 4. 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 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 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 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 - 10 - 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 5 个自然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首先,提出论点。第一自然段中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 样的问句来开头,可以说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 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终得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的观点。 其次,分析论点。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讲述的内容分别是“艺 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 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都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述对艺术家 艺术创作作用力。在其中也阐述了艺术家的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并进行了比较。 最后,总结论点。第五自然段对以上阐述进行总结,并得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 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5. 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 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 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 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要想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第五自然段以及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 分析和概括。如: ①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 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 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 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 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 ②材料二原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可以知道,人工 智能还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 11 - ③材料二原文“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知道,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④材料二原文“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在小冰的画作 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以知道,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6.解析 A 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错,应该是“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 古朴的特点”。 答案 A 7.解析 B 项,第⑱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角度写梵·高的。 答案 B 8.答案 木心的形象:学贯中西;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历尽坎坷,坚毅乐观;果断率真,睿智风 趣;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9.答案 ①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②强调文学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大 革命”中的艰难岁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③ 木心与梵·高都是以生命来追求艺术。④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0.A【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选项分析】解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通读画波浪线部分,比对四个选项,可发现两处不同。一处是“以 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间的断句,一处是“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间的断句。画波浪线句是对 王守仁的评价。第一处,“以直节著”即“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之意,“比任疆事”即“等到被委 以边境事务时”之意,“提弱卒”的主语应是“王守仁”,而不是“疆事”,故“以直节著”后和“疆事”后 要断开,故排除 B、C 两项。第二处,“未有如守仁者也”即“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之意,其主语是“文 臣用兵制胜”,故不应在“制胜”前断开,排除 D 项。综上应选 A. 11.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选项分析】“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致仕””错。“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指官吏自请离 职。 12.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选项分析】 “移风易俗”错误,由原文中的“因俗化导”可知,王守仁是根据当地风俗对当地人加以教化引导的,“移 风易俗”则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13.【参考答案】 - 12 - (1)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 把他当作神明。 (2)官兵用小船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赶逮捕了他。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评分标准】 (1)关键词“将”“平”“惊”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2)关键词“胶浅”“易”“执”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14.【参考答案】①王守仁选择直接攻打南昌,而敌人在南昌的守备力量不足;②王守仁率领的军队刚刚集 结,气势锐利;③王守仁攻打南昌,逼迫敌军撤兵,在水中迎击敌军。(每点 1 分) 【关键能力】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问,然后根据相关信息归纳答案,注意要分条作答。根据“不如直捣南昌。 贼精锐悉出,守备虚”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根据 “联舟为方阵·····乘风纵火”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守仁十五岁时,到居庸关、山 海关访游客居,放眼观看山岳江河的壮阔优美。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 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 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 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 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兵部尚书王琼一向对守仁的才能感到惊奇。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 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南、赣。在这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第二年正月,守仁亲自率领精锐的士 卒驻扎在上杭。守仁假装撤兵,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俘获斩杀(敌人)七千有余。后向大庾进军,总共攻 破敌巢八十四个,俘获斩杀(敌人)六千有余。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 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疾速奔 赴吉安,征集调用军队和粮食,备办兵器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长官各自率领官 兵救援朝廷。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不 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 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戒备力量不足。我军刚刚 - 13 - 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敌人听说南昌被攻克,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 不取胜的道理。”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官兵用小船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 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铲平了。守仁后来病得很 厉害,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守仁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守仁天生非 常聪敏。被贬官龙场时,边荒之地没有书可读,他每天推究旧日已得的知识。忽然参悟格物致知,悟出应 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于是深信不疑。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 有称赞说: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 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 比得上王守仁的。 【题材类型】 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诗,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深沉的感慨。 【核心素养】 要求考生联系教材中所学诗歌,与本诗进行对比鉴赏,并做出审美判断。 15.D【关键能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选项分析】 “描写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错,这首诗的描写角度是远景、俯视;《登高》的描写角度是远近、俯仰 结合。 16.【参考答案】①对岳阳楼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②国家破亡的担忧之情。③长期迁谪之愁。(每点 2 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诗歌前四句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观:江边长堤,连绵不断;草木葱茏,相连不绝,延伸到僻 远的南方;江水浊黄,湖水清碧,异态纷呈。后四句写诗人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迁谪之恨、国家兴衰 之感一齐涌上心头,这也反映在诗人花白的双鬓上。诗人联想到古往今来,与自己遭际相近的不止一人, 然而诗人此时的处境比古人更困窘。诗人即使想凭吊古人,也感到力不从心,难于下笔,于是面对风壮浪 涌的长江、洞庭只能茫然无语。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和个人经历的深沉感慨。 白话诗歌 岳阳楼的壮观天下闻名,站在楼北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断。苍翠的草木相连不绝,延伸到偏远的南方, 江水浊黄,湖水清碧,在栏杆前异态纷呈。我被贬谪已经五年了,亡国之忧、迁谪之恨都体现在我花白的 双鬓上。想要题几句诗文凭吊古人,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茫然无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 14 - 17.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 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 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 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参考答案:18.B 【解题思路】文中“叶子”“茎”同属于苜蓿的组成部分,是并列关系,句中分号表示分隔同类并列的事物。 B 项,句中“联合则发展快,联合则效益好”“分散则发展慢,分散则效益差”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属 于并列关系,故分号 表示分隔同类并列的事物,与文中分号作用相同。 A 项,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在语意上是递进关系,故分号表示分隔递进关系的分句。 C 项,句中的分号表示分隔并列短语的分项列举。 D 项,句中“反而”说明语意上存在转折关系,分号表示分隔转折关系的分句。 19.①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特点;②原句是短句,句 式活泼,节奏感强,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苜蓿生长旺盛的特点;③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 致。(答出一点得 2 分,两点得 3 分,三点得 4 分) 达人解题 步骤 1:审题干。题干要求分析鉴赏原文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步骤 2:理思路。从修辞的角度来讲,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张扬撒泼”来形容苜蓿,生动地写 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蓬勃热烈的景象;而题干中的句子,去掉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如原句 生动。 从句式的角度来讲,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跳脱,节奏感强,读起来更能让人体会到苜蓿生长的热烈和繁 茂,表达出苜蓿旺盛的生命力;题干中的句子是长句,仅是客观描绘出了苜蓿生长后的形态,难以让人体 会到苜蓿生长的动态。 从语言连贯的角度来讲,原句和上下文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致,读起来更和谐;题干中的句子则和原文 的风格相差甚远。 步骤 3: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 15 - 20①把“苜蓿”比作竞赛的运动员,赋予苜蓿人的特征,体现人格化的特点;②“毫不谦让,毫不客气, 毫不留情”使苜蓿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生动逼真地展现了苜蓿旺盛的生命力;③“它的活力与激情” 是苜蓿人格化状态的具体体现。(答出一点得 2 分,两点得 3 分,三点得 4 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扣住题干中的“人格化”,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句中把“苜蓿”拟作竞赛 的运动员,“它的活力与激情”赋予苜蓿以人的特征,体现人格化的特点;“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 情”等对苜蓿拟人化的描写,使首蓿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将苜蓿“疯长”的状态描摹得栩栩如生, 突出了苜蓿旺盛的生命力。 【21 题详解】.【答案】①语序不当。“他们还需要”改为“还需要他们”;④句式杂糅。“通过这样”改为 “这样”;⑤成分残缺。“有担当”改为“有担当的风范”;⑥用词不当。“要求”改为“希望”。 22. 【答案】2020 年 5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句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第一句话“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 法典》)。《民法典》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可提炼时间“2020 年 5 月 28 日”,人物“十三届全国人 大三次会议”,事件“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第二句话“《民法典》 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为主要信息。第三句及以后部分是对《民法典》作用的解释说明,去掉举例部 分,找到关键信息“《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 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可提炼为“《民法典》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同时注意字数不超 65, 最后可整理为“2020 年 5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 事,在惯性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 不思进取;而经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让其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 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交际者则觉得狂欢是 乐园……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选择舒适圈并无过错,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不 断成长;而选择贸然跳出舒适圈,则有一定的風险。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 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请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16 -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是一道话题型的材料作文题,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对于舒适圈你是否有过什么 经历或见闻?题目材料所给出的几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你能想到哪些与这道题目相契合的素材?并在笔 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以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思路点拨 >> 这道作文题目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倡导“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青春在磨炼中成长”等基本理 念,同时积极提倡多维思考与辩证思考。设计这道题目,既希望引导青年思考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希望引导青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多维、辩证地思考青春与 人生。这道作文题目设置了基本情境——班会讨论活动,也有应用写作的基本要求——发言稿,符合近年 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导向。写作时,以下角度可供参考。 1. 对“不少人”的观点进行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消极意义入手,着眼“跳出舒适圈”这一角度立意。 如:勇于跳出舒适圈,做更好的自己;不做“温水之蛙”,别当“积极废人”;青春在打磨中发光,人生在 磨炼中成熟。这一角度大体可以从正反两方面选择素材,论述上也可以考虑运用正反对比思路。 2. 对“也有人”的观点进行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舒适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一角度也可以 是一个多向发散的角度。立意为:性格与爱好决定一个人的舒适感受。 3. 对“还有人”的观点进行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积极意义入手。立意可以为:身处舒适圈,是遵从 内心做出的选择,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选择跳出舒适圈要谨慎,不妨在稳定而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长, 让自己活成一棵树;舒适的“慢生活”并没有“原罪”,更多的是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我们生于世间, 皆是平凡人,只不过因为努力方向的不同、追求道路的不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不过要注意的 是,从这一角度写,要把握好尺度,不可绝对化。 4. 对“更有人”的观点进行思考,针对自我和他人对舒适圈的不同认知,从自我与他人(或“表象与 实质”)的角度谈对于舒适圈的多维思考。立意为:舒适的表象背后也许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青春的底色 还是努力与奋斗。 【高分佳作】 谨慎跳出舒适圈,不妨站成一棵树 近几年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跳出舒适圈”。很多人认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人会变得颓 废,不思进取,最终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于是许多年轻人纷纷付诸行动,盲目选择“跳槽”,且美其名曰 “迎接新挑战”。但现实往往很残酷,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挑战陌生的新事物,笃信“只有不舒适才是 成长”,却不免再一次陷入茫然,甚至被生活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1 盲目相信“舒适圈理论”,贸然“跳出”却跌得鼻青脸肿的人,绝不是个例。一些人之所以会受挫,是 因为陷入了“舒适圈误区”。所谓舒适,指的是舒服、放松、稳定而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身处 舒适圈,应该感觉如鱼得水。然而很多人还远未到达舒适的状态,却误以为自己身在舒适圈,慌慌张张地 选择跳出去。这就像羡慕水域之外才有自由的鱼儿,犯了常识性错误而不自知。2 其实,那些喜欢挑战自我且获得成功的人,绝不会贸然跳到另一个全新领域。股神巴菲特富有而果敢, 对待舒适圈外的一切仍然小心翼翼。他说:“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 像巴菲特这样有足够资本试错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呢?如果待在舒适圈内,仍然能够拥有良好的发 - 17 - 展态势,何必非要折腾?千万别以为跳出舒适圈就能够磨砺自己,走向人生巅峰;盲目转移阵地,代价可 能是惨痛甚至惨烈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多少次走出悟空为他划的圈,结果无数次落入妖精的魔 爪。3 退后一步说,选择“跳出”之前,至少要做好准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杨宇,原本是打算学医 后捧着“铁饭碗”过日子的。接触动画制作后,他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盲目转行, 而是在网上找了许多当时从业人员的作品,并与自己做的内容进行对照,一番比较后,觉得自己成功的希 望比较大。基于这种理性的判断,他才选择了转行。如果没有提前了解动画行业,潜心磨炼自己的动画技 术,或许就不会有丑萌却不认命的“魔童”哪吒降世。所以,跳出舒适圈之前,必须磨刀擦枪。而不带武 器上战场,可能就纯粹是给敌人“送人头”。4 现实生活中的机遇和风险总是并存的,而判断形势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上。 面对热潮,踏实工作,将手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也许是最好的选择。真正的高手总是在舒适圈里自 律,而有的人却总是在舒适圈外自虐。所以不必把“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之类的“鸡汤语”奉 为圭臬。也许,人更应该活成一棵树,立定在一处,让根扎得更深、脚站得更稳,这样才能枝繁叶茂,硕 果累累。 ①由流行语引出话题,结合现实中“很多人”的观点展开讨论,体现出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②用鱼水关系做比,用“羡慕水域之外才有自由的鱼儿”类比,批评贸然跳出舒适圈的一类人,形象生动。 ③以股神巴菲特的观点和行动为例,强调对待舒适圈的谨慎态度,并从反面论述盲目跳出舒适圈的危险后 果,思维辩证。 ④从跳出舒适圈之前的准备这一角度论述,引用《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杨宇转行成功的事例,强调事前 准备的重要性,用例鲜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