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了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 27 -‎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 激发古风的触煤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 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 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 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 27 -‎ B. 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 “宁穿破,不穿错”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古代文化符号只要考虑规范性,就不会“辣眼睛”。‎ D. 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 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两种取向”。‎ D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各自的”错,只突出了“古风”的优点与不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只要”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 - 27 -‎ 故选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山造纸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宋元之前。始修于元朝的《长沙府志·食货志》一书就有“纸,测阳产”的记载。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福建邱氏父子数人来到张坊附近的七星岭村湖洋片抚州棚定居,知道楠竹的笋竹是造纸的好原料,邱氏父子便在每年的小满前将笋竹砍下来。经过归堆浸制后,洗出丝壳,晾干挑回家里,再将丝壳浸上石灰,漂净石灰,用碱蒸制成纸料,再经过用脚磨擦成竹麻,尔后用手工做成水纸,烘干后便成了一张张文化用纸。时间移至清乾隆年间,浏阳这种用楠竹作为原料的文化用纸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 古山贡纸的高光时刻是民国时期。当时,湖南全省75个县,有58个县产纸,却仍以测阳生产的纸最负盛名。据《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记载“阳造纸技术之精,纸品之佳,省内无出其右者。”当年,大围山麓的金钟、湖洋、七星、双溪一带统称“石古山”,共有300余户人家,他们既是一个劳力和生产技术相互兑换、工序互动互带的体系,又是一个家族、亲缘、师徒传教体系。“古山贡纸”成为造纸行业的一个风向标。‎ ‎20世纪初,山冲里有十来户有名的手工造纸户。但到了21世纪,随着技术的改良,用电机磨料,改造扛帘机构,造纸的工序可节约两个劳动力。在这种机器生产方式的冲击下,手工造纸技艺逐渐没落,浏阳贡纸级别制作者只剩下黄隆根一家。他们一家人造纸、种田,一天都没有停下来。五代人坚持造纸,却鲜有时间坐下来描绘这手艺的未来。直至一些特殊客人的到来,这张薄薄的古山贡纸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 - 27 -‎ ‎“贡纸这种纯手工古法造纸无污染、纤维长保存几十年纸面如新,不上潮,不易碎,尤其适宜书画,有着机器纸不可取代的优点。”2016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全国著名的书画家、散文家、书法家杨福音寻访到了古山贡纸,惊讶地发现这种纸张有着极佳的书画展现能力。得知古山贡纸在机器纸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情况他感到十分惋惜,立马发出保护古山贡纸的倡议,并亲自撰写了“宜书宜画,果然老字号”的鉴纸字幅,大力推介阳古山贡纸。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随即给予大力支持,联合画家、非遗工作者与关注者80余人发起了一场探秘、追寻、拯救“五代人的守护—古山贡纸”的公益行动。‎ 古山贡纸渐渐打开了销路,经常有人打电话来买纸。现在,黄隆根每周都要到镇上的快递点给客户寄纸,买家遍布全国各地。他的儿子在株洲上大学,放假回家也在学造纸。“我们生在这样的环境,总要把这事传承下去。”黄隆根的话语里有些欣慰。‎ 另一个消息,则更具撬动古山贡纸产业的力量。有客商准备与黄隆根合作,负责制浆,黄隆根提供商标和技术,“他们最初说销量要300吨,我说这不现实,最后改成至少100吨”黄隆根主动调低销量,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一年的产量才2吨。”他计算说,如果达成合作,周边的村民都要一起来造纸,将能带动50户人家重现古山贡纸的荣光。‎ 除此之外,他在家里建了古山贡纸非遗传习所和农耕体验馆,经常接待学校、家庭团体来体验造纸和农耕传统,还有旅行社也不断把游客带进山冲,走近古山贡纸,体验非遗文化。‎ ‎(摘编自《纸上春秋》‎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朝《长沙府志·食货志》中“纸,浏阳产的记载,能表明古山造纸历史悠久。‎ B. 楠竹笋竹作为造纸的好原料,是清朝康熙年间福建邱氏父子最早发现的。‎ C. 丝壳经过石灰浸泡、碱料蒸制,被磨擦成竹麻,变成水纸,烘干后便成文化用纸。‎ D. 石古山300余人家形成了劳力和生产技术相互兑换、工序互动互带的体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湖南制造的纸张因技术精湛,质量上乘成为民国时期造纸行业的一个风向标。‎ B. 造纸技术改良主要体现在采用电机磨料和改造扛帘机构上,可以节约劳动力。‎ C. 民国时期,“古山贡纸”制作者之间,既有家族、亲缘关系,也有师徒关系 D. 机器生产方式使古山手工造纸技艺逐渐没落,濒临灭绝,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6. 文中哪些做法使古山手工造纸的命运得以改观?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 ‎6. 发起保护拯救的公益行动大力推介贡纸;建立传习所、体验馆,吸引人们体验非遗文化;提供商标和技术,与企业合作,扩大产量。‎ ‎【解析】‎ ‎【4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是清朝康熙年间福建邱氏父子最早发现的”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福建邱氏父子数人来到张坊附近的七星岭村湖洋片抚州棚定居,知道楠竹的笋竹是造纸的好原料,邱氏父子便在每年的小满前将笋竹砍下来”,因而,说邱氏父子“最早”发现没有根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湖南制造的纸张……成为民国时期造纸行业的一个风向标”分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古山贡纸’成为造纸行业的一个风向标。”‎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全国著名的书画家、散文家、书法家杨福音寻访到了古山贡纸,得知古山贡纸在机器纸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情况他感到十分惋惜,立马发出保护古山贡纸的倡议,并亲自撰写了“宜书宜画,果然老字号”的鉴纸字幅,大力推介阳古山贡纸。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随即给予大力支持,联合画家、非遗工作者与关注者80余人发起了一场探秘、追寻、拯救“五代人的守护—古山贡纸”的公益行动。建立传习所、体验馆,吸引人们体验非遗文化。有客商准备与黄隆根合作,负责制浆,黄隆根提供商标和技术,与企业合作,扩大产量。以上做法,使古山手工造纸的命运得以改观。‎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 - 27 -‎ 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一步说话 刘正权 秦嫂做陪护,算得上老资格。丙肝这病却是第一次听说,丙肝病人更是第一次陪护。‎ 检查结果出来,秦嫂看见那个男人在病房走廊上一倒一倒的走了不下十个来回,好几次都把护士车给碰翻了。男人左脚踩短得厉害,一动步,整个身子就向左边倾斜,乍一看,失事飞机样要栽倒地上似的。‎ 秦嫂为他担着心,男人真栽倒地上,病床上的女人怕是爬不起来了。‎ 顶梁柱呢,这个稳不住身子的男人,却能稳住病床上女人的心。‎ 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 是夜间,那句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口头禅没从大陈嘴里蹦出来,白天,秦嫂可是听大陈挂在嘴边的。‎ 这一步借得有点远,男人身子左倾得只差要贴在大陈肩膀上。进电梯,下楼,如果没猜错,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了,大陈家就在住院部后面的家属楼。‎ 男人一倒一倒的身影,是过了大半小时后才再度出现在秦嫂眼前的。‎ 秦嫂不说话,陪护只需要手脚勤快就行,嘴巴太勤快,不是好事。‎ 男人很以为功的模样,冲女人说,都搞定了,你安心养病,医生答应给你用特效药,一个星期就能出院,我回去找钱先。‎ 找钱?特效药?秦嫂一怔,这不是能用得起特效药的人家。‎ 不是欺穷,秦嫂自己就是穷人,穷人知道穷人的难处。‎ 特效药,医生不会轻易承诺给病人开的,那得有相当经济实力做后盾,除非是医生患者之间另有猫腻。‎ 男人走后,输完液的女人沉沉进入梦乡,她嘴角还挂着一丝没能绽开的笑,苦笑,秦嫂这么给定义的。‎ 丙肝的治疗,从护士口中得知,目前国内有效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在恢复期,选用干扰素,每周3次,皮下注射,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才70%以上的患者可获痊愈。‎ - 27 -‎ 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 好在女人病情确实好转了些许,腿脚上生出力气,食欲也有了。‎ 男人再一倒一倒跺进病房时,忍不住冲秦嫂嘚瑟,能不给特效药,我可是……‎ 男人做了个数钱的动作。‎ 尽管男人表情很大气,但从他默算医院每天开出的账单眉目,秦嫂知道,男人口袋的钱,支撑不了女人住院的底气。‎ 回去养病吧,女人盘算自己家底,说我问过医生,这病,不是一爪子就能抓下来的。‎ 那,回去?男人一倒一倒找大陈开了出院证明。‎ 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 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 得讨个说法!‎ 气冲冲到了大陈办公室,刚要砸门,一个男人半弓着身子倒退着出来,手里捏着一个纸条,陈主任,您放心,交代的事,我一准照办。‎ 纸条上,很熟悉的一串数字,气头上的秦嫂没多想,脚下带响踏进办公室。‎ 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 大白天,事无不可对人言的!秦嫂冷笑,干嘛借一步说话!‎ 怕自己揭发他收红包?肯定是!做陪护,总能窥探出医患之间一些隐私。‎ 大陈办公桌上,一个红包果然虚位以待着秦嫂的审视。‎ 这个,你拿着!大陈目光从秦嫂脸面移到红包上。‎ 封口费?秦嫂不屑,我怕拿了睡不着觉。‎ 不拿你更睡不着觉!大陈笑,不想知道给你红包的缘由?‎ 当然想!‎ 那个男人,不是要给他老婆用特效药吗。‎ 知道,你用了干扰素!秦嫂故意把“干扰素”三个字咬得很重。‎ 干扰素不过是治疗丙肝的常规用药,你又不是第一次做陪护,这名字还听少了?大陈一点不避讳,‎ 那真正的特效药是?秦嫂有点不懂大陈弄什么玄虚了。‎ 索,菲,布,尔!‎ 很贵吧?秦嫂看大陈一字一句说得那么费劲。‎ 贵得超乎你想象!‎ - 27 -‎ 秦嫂不往下问了,确实很多药物贵得超出秦嫂的想象,几十万一支的都有。不然老百姓嘴里会有天价药的感叹。‎ 你意思我帮你退回给他们?秦嫂听话听音。‎ 千万别,那样会挫败他们治病的信心。‎ 那你意思?秦嫂百思不得其解了,不成是要跟我见面分一半。‎ 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你看过吗?‎ 听人说过,不就是从印度代购买抗癌药的事吗?秦嫂心里一激灵,莫非?‎ 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 做好事,有时候也得借一步说话。秦嫂眼里升起了雾,那个一倒一倒的男人身影,因了这瓶药,能在女人面前挺立好久的。‎ ‎(选自2019年6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透过丙肝病人的丈夫“一倒一倒地走了不下十个来回”的细节刻画,可以真切地看到其矛盾复杂的内心状态。‎ B. “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为的是怕别人发现他送红包,这一情节为后文写秦嫂误会大陈并找大陈问话埋下伏笔。‎ C. 大陈没有将红包直接退回给那位丙肝病人的丈夫,主要是让病人夫妻拥有治病的信心,有利于丙肝病人的治疗。‎ D. 大陈医生没有直接买药给丙肝病人,而是联系了代购并让秦嫂去帮其买药,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 ‎8. 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9. 小说标题是“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 ‎【答案】7. D 8.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秦嫂误解大陈医生,才会有秦嫂去询问大陈医生并知晓真相,接着大陈医生委托其买药等一连串事情的发生。②烘托了大陈医生的美好品德。通过秦嫂对大陈医生从开始误解到最后理解的交往过程,烘托了大陈医生的高大形象。 ‎ ‎9.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使小说脉络清晰。③通过“借一步说话”这个事件让人物依次上场,使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④通过“借一步说话”,表达出对丙肝病人夫妻情深和秦嫂、大陈医生美好人性的赞美,从而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 27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分析错误,从文中大陈医生的行为来看,他十分顾及别人的感受,做好事宁肯让人误解也不留名,体现的是其高尚的精神品质,因此这里的分析于文无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 4、烘托气氛。题目是,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从情节上来看。秦嫂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也是情节的推动者。因为误解大陈医生,“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得讨个说法!”这才有了后面秦嫂去找大陈,大陈委托秦嫂帮跛脚男人买药的事。可见,秦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上看。秦嫂见证并烘托了大陈医生的美好品德。开始秦嫂误解大陈,“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得讨个说法!”到后来秦嫂亲自去找大陈,得知真相,“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大陈的形象由开始的“缺少医德”到最后的高大上,都在秦嫂的见证之下。可见秦嫂起到了烘托大陈形象的作用。‎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含义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本身的效果、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几方面进行分析。题目是,小说标题是“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 从标题本身的效果来看,“借一步说话”富有神秘色彩,谁想借一步说话?为什么要借一步说话?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从情节上看,“借一步说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跛脚男人找大陈医生送礼时出现的,“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一次是秦嫂去找大陈时,“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这两次都处在关键情节处,它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使小说脉络清晰。‎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第一次“借一步说话”,大陈医生第一次出场,让秦嫂误以为他收受病人家属送的红包,没有医德;第二次“借一步说话”,大陈医生第二次出场,使得秦嫂看到了他高尚的医德。通过“借一步说话”这个事件让人物依次上场,使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从主题上看。跛脚男人“借一步说话”是为了给病中的妻子买特效药治病,体现出丙肝病人夫妻情深;而大陈让秦嫂“借一步说话”是为了保护病人,不让他们是去治疗的希望,体现出大陈医生美好人性;而秦嫂也在这两次“借一步说话”中表现出了正义感,同样也表现出了美好的人性。‎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 27 -‎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纪纲:仆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B.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C.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D.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C. 建康:六朝古都南京。三国吴时南京称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D. 高帝:谥号名。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褒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宪之断案如神,获得赞赏。担任建康令,以前官吏不能判决的案件,他轻松解决;只有他管辖的衡阳无诉讼案件,让刺史王奂大加赞赏。‎ B. 顾宪之秉公执法,两袖清风。对于权贵的请托、官吏的贪婪凶残,他不偏祖不纵容;他格尽职守,清廉节俭,深受百姓爱戴。‎ C. 顾宪之摒弃迷信,擅长教化。衡阳当地有旧俗,百姓一旦患病就认为是先人所为,他晓之以理,从而去除了“除祟”的恶习。‎ D. 顾宪之刚正不阿,敢作敢当。他上章拆除了宠臣吕文度在余姚营建的豪宅;吕文度回乡葬母,其他郡县官员争相凭吊,而他却不理睬。‎ - 27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 ‎(2)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当时有盗窃耕牛的人,牛被主人认出,偷窃者也称牛是自己的,两家的讼词和证据都一样,前任县令不能判决。‎ ‎(2)等到高祖继承帝位,顾宪之中风病逐渐加重,坚决请求回吴郡老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得到翻译是:于是下令把牵牛的绳索解开,任随牛走往何处。牛径直走回到原来主人的宅室,偷窃者才伏地认罪。顾宪之揭发奸邪或藏匿的罪犯,大都采用这类方法,当时的人称他为“神明”。“牛”作“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其辜”的意思是“他的罪”,作“伏”的宾语,应该断在前句,排除B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带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误,谥号分美谥 、平谥、恶谥,只有美谥是“带褒扬意义的称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D项,“上章拆除了”错,文中“即表除之”说明顾宪之只是上章要求拆除。‎ - 27 -‎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辞证,讼词和证据;等,一样;决,判决。(2)比至,等到;受禅,继承帝位;、笃,加重;固,坚决。‎ ‎【点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参考译文:‎ 顾宪之字士思,是吴郡吴地人,祖父顾恺之,曾任南朝宋的镇军将军、湘州刺史。顾宪之还未满二十岁,就被州府征召为议曹从事,考中秀才,接连升为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宋元徽年间,任建康县令。当时有盗窃耕牛的人,牛被主人认出,偷窃者也称牛是自己的,两家的讼词和证据都一样,前任县令不能判决。顾宪之到任后,审核案件的材料,对两家说:“用不着多说,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于是下令把牵牛的绳索解开,任随牛走往何处。牛径直走回到原来主人的宅室,偷窃者才伏地认罪。顾宪之揭发奸邪或藏匿的罪犯,大都采用这类方法,当时的人称他为“神明”。对于有权势的人的请托,官吏们的贪婪凶残,他都根据法律公正处理,从不偏袒和放纵,品性又清廉节俭,尽力治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 27 -‎ 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后,(顾宪之)被授予衡阳内史。以前,衡阳连年瘟疫流行,过半的人染病而死,棺木价格特别昂贵,人们只好用苇席包裹尸首,丢在路旁。顾宪之到任后,分别通告所属各县,寻找死者的亲属和朋友,命令他们把死者埋葬。如果是全无亲属的逝者,顾宪之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派仆从营办埋葬事宜。当地有风俗,老百姓患了病,就说是先人带来的灾祸,都掘开墓棺,用头冲洗枯骨,说是“除祟”。顾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说明生死之别,祸事不相因袭,这种风俗于是改正过来。当时刺史王奂到各地督察事务,发现只有衡阳无诉讼官司,于是感慨地说:“顾宪之对百姓的教化达到了极至。如果全国都这样做,我还需督察什么呢!”不久顾宪之担任太尉从事中郎。后又外放为东中郎长史、掌管会稽郡事务。山阴人吕文度在齐武帝面前得宠,在余姚建宅邸,很是气派。顾宪之到任后,立即上章要求拆除。吕文度后来回乡葬母,各郡县争先恐后去吊唁,而顾宪之却不理睬。吕文度深深怀恨他,但最终难以加害。‎ 等到高祖继承帝位,顾宪之中风病逐渐加重,坚决请求回吴郡老家。天监二年,在家中被授予太中大夫。顾宪之虽多次担任郡的长官,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面土墙,不免陷于饥寒。天监八年,在家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堤[注]‎ 吴融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注]隋堤:隋开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柳,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隋堤”“落日斜”点明地点、时间,营造出伤感的氛围。‎ B. 长满了柳树的隋堤“已无余柳”,传达出诗人深刻的讽刺。‎ C. 颈联运用典故,借以警醒统治者不要沉溺声色,醉生梦死。‎ D. “四方正是无虞日”是诗人对自己身处太平盛世的庆幸与感叹。‎ ‎15. 颔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河道干涸“走犊车”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曾经河上“牵龙舰”,如今已是“走犊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一去不返的感叹。‎ ‎【解析】‎ ‎【1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是诗人对自己身处太平盛世的庆幸与感叹”分析错误,这是首咏史诗,从下句“谁信黎阳有古家”可知“四方正是无虞日”是对时局的担忧。‎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本诗颔联,“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句意为:隋堤的御道上再也看不到拉着隋炀帝乘坐龙舟的纤夫,河床干涸,河底已经跑上了牛车。诗人由眼前河道干涸“走犊车”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曾经河上“牵龙舰”,如今已是“走犊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点睛】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 27 -‎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简析:‎ 这是一篇感时怀事托古讽今的文字,诗人站在隋堤用手梳理着头发,看着就要落山的斜阳,隋堤上已经看不到绿柳成行供鸟儿搭窝的情景了。隋堤的御道上再也看不到拉着隋炀帝乘坐龙舟的纤夫,河床干涸,河底已经跑上了牛车。隋炀帝虽曾笑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家,但随后却随了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成了荒淫无度的昏庸皇帝。天下都在歌舞升平,谁还相信黎阳城中还有老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决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沉默”的预言。‎ ‎【答案】 (1). 那河畔的金柳 (2). 是夕阳中的新娘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不在沉默中爆发 (6).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和现代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萧、兮、爆。‎ - 27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在首钢冰球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一只名为“冰墩墩”的熊猫正式__________“冰墩墩”以熊猫为__________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友好可爱、__________的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的特点。它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取材;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冰”象征纯洁、坚强,契合了冬奥会的特点。“墩墩”则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忍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__________)“冰墩墩”在整体形象上酷似航天员,有创造非凡、索未来的寓意,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的精神,展示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此外,“冰墩墩”__________的3D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亮相 原形 憨态可掬 人性化 B. 亮相 原型 憨态可掬 拟人化 C. 登台 原型 憨头憨脑 拟人化 D. 登台 原形 憨头憨脑 人性化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的头部装饰彩色光环,源自于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B. 它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这个设计灵感受到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启发 C. 它头部佩戴的彩色光环,其灵感源于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D. 它的头部装饰彩色光环,这个设计灵感源自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19.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则是借助“冰墩墩”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来表达 B. “冰墩墩”左手掌心握着心形图案,正在热情地欢迎全世界朋友的到来。‎ C. “冰墩墩”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则代表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D. 很多人认为“冰墩墩”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可以表达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答案】17. B 18. D 19. C - 27 -‎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登台:走上讲台或舞台。语境中吉祥物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应选“亮相”。‎ 第二空: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语境中,“冰墩墩”是按照“熊猫”的模样设计的,应选“原型”。‎ 第三空:憨态可掬: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憨头憨脑:纯朴老实;呆头呆脑。语境中与“友好可爱”并列的,应选“憨态可掬”。‎ 第四空:人性化:就是适合人们使用方便操作的各种事项。拟人化:使人格化,使带有或赋予人性的色彩。语境中是从冰墩墩的外观设计来说的,应选“拟人化”。‎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部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灵感源自……的取材”语句杂糅了;二是“自”与“于”重复了。‎ A项,“源自于”语意重复,删掉“自”或“于”。同时缺少“这个设计灵感”,表意不明。‎ B项,成分残缺,“受到……启发”前面确实“是”。‎ C项,搭配不当,“佩戴”应改为“装饰”,毕竟吉祥物是物。‎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 27 -‎ 本题,上文从“冰”和“墩墩”的寓意进行介绍,下文从吉祥物的整体形象进行介绍。中间这一句,应该是对“冰墩墩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的具体介绍。‎ A项,句式与语境不一致。‎ B项,“正在热情地欢迎”虽有现场感,但与介绍语气不一致。‎ D项,“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官方身份,而且句式也与语境不一致。‎ 故选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篇调查材料中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针对留言反映的问题,某镇政府很快展开了调查,并作出了回应。据了解,网友留言说到的某大桥,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2016年3月,暴雨导致大桥垮塌,造成村民出行受阻,某镇政府拿出专款修筑一条临时通道,用于群众出行。随后,某镇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筹建一座新大桥,目前一切已准备好了,立刻进行施工,争取早日做完。‎ ‎【答案】①“很快”改为“立即”。②“说到”改为“提及”。③“拿出”改为“拨出”。④“好了”改为“就绪”。⑤“做完”改为“竣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是比“简明、连贯”更高一层的要求。本题,这是一份调查报告,书面色彩很浓,拟写的时候,要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要避免使用口语。“很快”表达的时间很模糊,不够准确,应改为“立即”。“说到”、“拿出”、“好了”、“做完”都带有口语色彩,与调查报告的文体不符,应分别改为:“提及”、“拨出”、“就绪”、“竣工”。‎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 - 27 -‎ ‎)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按照要求,把下面四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②《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③《雨巷》运用了象征性抒情手法。‎ ‎④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 ‎(1)以《雨巷》为主语:‎ ‎(2)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主语:‎ ‎【答案】(1)《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夏天运用象征性抒情手法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成名作。‎ ‎(2)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戴望舒于1927年夏天运用象征性抒情手法在其成名作《雨巷》中塑造的形象。‎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变换句式的能力,要求把短句变为长句,首先根据要求确定的句子的主体即“作品”“形象”;再把其他信息作为句子的修饰成分。另外要注意修饰语的排列顺序。答题时注意哪一个词做主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暑假期间,博物馆迎来了人流高峰,近日有这么一件事,有人在广东博物馆留言本上质疑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并表示:“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对此,广东省博物馆回应: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 27 -‎ 遵守公共礼仪是文明素养“必修课”‎ 文/李兆清 近日,一张广东省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在留言本上发出了灵魂质疑。博物馆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 这则留言显然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人们参观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合,就应该遵守相应的公共礼仪。让孩子解放天性,不等于让孩子在博物馆跑跑跳跳,不等于让孩子乱碰博物馆中的藏品。‎ 博物馆是文明的殿堂。我们国家有很多博物馆,博物馆储藏的藏品是中华文明的遗存。这些藏品有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穿越了历史烟尘,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好博物馆的藏品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责无旁贷。碰恐龙怎么了,碰一下可能会产生微小的损害,大家都碰一下恐龙,小损害累积起来就会成为大损害。若是导致藏品受损,就会增加博物馆方面的修复成本,会影响到观众的后续参观。何况,有些藏品一旦损坏了,想修复都没有办法修复。‎ 遵守道德文明规范,维护好参观秩序。人们参观博物馆时应当自觉遵守相关道德文明规范,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如果成年人想怎么来怎么来、还带着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示范,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遵守道德文明规范,遵守博物馆礼仪,做到文明参观,博物馆才会井然有序、不会陷入乱糟糟的境地。大家都文明参观,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参观秩序,不光减轻了博物馆方面维护秩序的负担,对参观者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毕竟,没有人喜欢乱糟糟的参观秩序。‎ 遵守道德文明规范,展现个人的道德文明素养。博物馆是公共场合,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体现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如果在公共场合举止不文明,就会降低自身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分,就会损害人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遵守公共利益是文明素养的“必修课”。不遵守公共礼仪,看似能够开心一时,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自己的形象一落千丈。你怎样,社会就怎样。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为了提升道德文明素养,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公共礼仪。人人做到这一点,公共场合秩序井然,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个人。遵守公共礼仪,从娃娃抓起,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自身也要给孩子带好头。‎ 大家都应该修好遵守公共礼仪的“必修课”,展现出较高的道德文明素养,为维护好公共场合的秩序、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人们进入博物馆接受文明熏陶,本是文明习惯养成的好机会。家长若借此机会,以身作则、细心讲解,给孩子带来好的示范,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言传身教。因此学生写作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立意。每一个观众都自觉遵守博物馆礼仪,能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更好地感受博物馆文化。遵守礼仪与“解放天性”并不是矛盾的,因此学生写作可从“遵守礼仪”“解放天性”的角度进行思考立意。‎ 参考立意:‎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遵守规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参考素材:‎ 例文2:‎ 文明参观家长须做好礼仪功课 近期,一张广东省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在留言本上质疑:“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不让给孩子吃东西,又不让孩子跑。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对此,广东省博物馆作出回应,提醒公众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博物馆礼仪应从娃娃抓起。广大网友也认为家长这样的质疑毫无道理。‎ 这位家长的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留言,自然是错误百出、经不起推敲的,然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却并不鲜见。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每到假期,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参观博物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几乎成了假期博物馆的常态。‎ 家长这份“灵魂质疑”,可能缘自家长确实不知道这些行为出现在博物馆是不文明的、不对的。同样的行为放在另外的他更熟知的环境,自然就不会质疑了。比如说,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孩子能随便跑吗?能吃东西吗?不会有人对这个答案有什么怀疑。而在博物馆,有的家长可能就会认为这是类似于公园的公共场所,可以放心让孩子“放飞自我”了。‎ - 27 -‎ 对此,家长首先要提升自身文明修养,有些行为不知道是否可以,那就学习一下、了解一下,再带孩子去,以避免出现尴尬的情况。其实不只是博物馆,其他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也是这样。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听演奏会,别人正在演奏还没到间隙就拼命鼓掌,热情有余文明不足,不仅破坏了演出氛围,而且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引导和影响。所谓言传身教,家长对文明礼仪要先懂。所以,带孩子参与这种文化艺术活动之前家长要做好功课,不光是相关的知识准备,还包括规则和礼仪的准备。‎ 既然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初衷是为了对孩子进行文化艺术熏陶,是为了教育的目的,那就不能忽略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文明观展、遵守纪律、尊重规则、关照他人,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知识的提升和眼界的拓展,家长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教育机会。‎ 在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合随便跑跳、随意吃喝、自由摸展品,还自认为参观者是上帝,这样的认知与教育显然是大大地走偏了。这种方式的参观搞多了,对孩子恐怕不是教育而是扭曲。一些孩子身上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走偏的教育中形成的。长此以往,害莫大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家长明知不妥还要强词夺理,这样做就更不应该了。如何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比如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某些著名高校参观,本是为了激励孩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不规范孩子的不文明行为,也是偏离了教育的本心。可以说,家长不合格,孩子也难有作为。‎ 文明礼仪,从家长做起;培育未来,需家长把关。‎ 例文3:‎ 博物馆礼仪,应从娃娃他爹抓起 导读:近日,一张广东省博物馆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不仅博物馆礼仪要从娃娃他爹抓起,所有的公共、社区、宗族、家族、家庭礼仪,也一定要从娃娃他爹抓起。‎ ‎8月5日《广州日报》报道:近日,一张广东省博物馆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在留言本上质疑博物馆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质问:“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对此,广东省博物馆回应: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提醒大家: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 - 27 -‎ 有网友对此提出再质疑:这里是博物馆,不是游乐场。然而,游乐场也有游乐场的规矩、规定、操作规程以及游乐设施运转的安全措施,有些游乐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可以说比博物馆更严格也更严厉。因此说,世间还真没有可以完全“解放天性”的所在,除非是你自家的私设的乐园。可惜,当你自家也建造了那么一个游乐设施,或者私人博物馆,是不是就可以允许来此参观的观众跑啊跳啊碰恐龙啊而“解放天性”放飞自我而不受任何约束了呢?关于这个问题,广大网友完全可以打赌设誓,此留言者之私人博物馆,一定会管得比“好多”更多更多,甚至他会要求所有参观者穿鞋套,漫步状,毕恭毕敬,小心翼翼,不得碰擦任何物品。对公共博物馆索取太过,而又对私家哪怕一个集邮本也不得摸一把之现实中人比比皆是,恐无需更多的实例作比照了吧!‎ 礼仪到底是从娃娃抓起,还是从娃娃他爹抓起?孩子能跑能跳,懂得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以补充课堂外知识,这应当算是一个有文化懂知识的父亲。从孩子并不太大可以推测这位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一般而言是80后或者是90后,以如此年龄与如此推重对孩子的课外文化熏陶的做法来看,此君又大约是一个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的父亲。撇开其“狗爬式”书法水平不论,但毕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怎么能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与社会伦理都缺课呢?老一代的父辈们,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甚至根本不识字,这怪不得老一辈父亲们,而只能怪旧时代的局限性。而新一代的父辈们,按理说已经“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却非要以这种似是而非的“解放天性”为理由而要求博物馆方面解放孩子,难道你要将博物馆当成可以撒泼耍横的场所,可以满地扔食物残渣甚至可以野餐的无政府区域吗?‎ 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学校与将来工作的公司部门,又是社会的最小一环。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位老师重要过家长的老师功能,换言之,家长才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不仅博物馆礼仪要从娃娃他爹抓起,所有的公共、社区、宗族、家族、家庭礼仪,也一定要从娃娃他爹抓起。‎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选择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部分宜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照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 27 -‎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