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9

‎2019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教案(全国)‎ 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体,它的表现技巧与小说类似。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甚至语言风格等都同小说类似,如遇到此类手法的赏析,可回顾并运用小说中的相关知识,这里不再重复讲解。传记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从“引用”“映衬(正衬、反衬)”这两个方面命题。因此,复习传记,应重点对这2种考法给予特别关注。‎ 考法一 赏析引用的作用 ‎[知能构建]‎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用内容 引用效果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 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常见设问 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传记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 方法指导 ‎ 赏析引用作用思考“4角度”‎ ‎[真题示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20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10年。那时我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管辖30多个自然村,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他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 ‎20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中,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创作《白鹿原》期间,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后来,陈忠实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1993年,51岁的陈忠实出版了成名之作《白鹿原》。这部作品,陈忠实从1988年4月动笔,到1992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封笔,历时近四个年头,草稿和复稿中的近百万字都是在其祖居的乡村家里完成的。‎ ‎1997年,《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当时陈忠实早已成名。在《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庸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 再出大名。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尽管陈忠实早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的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在他眼里,这些蔬菜叶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扔了实在可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落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的。‎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竟推迟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 ‎(著名出版人邓映如回忆与陈忠实的初次相见)‎ ‎②“……进入44岁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陈忠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语)‎ 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中的“引用”,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引用”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 思考角度 ‎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 传主性格 ‎ 第一、四自然段引用的陈忠实的话说明生活对他进行创作的重要作用,这里表达的是传主对创作的看法。‎ 第五、六、七自然段中陈忠实的话表明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显示了他是一个真诚而淳朴的人。第七自然段,‎ 作家高建群的话更是明确地点出了陈忠实骨子里的农民的淳朴本性。‎ 文本内容 ‎ 引用传主自己的话是从正面表现其性格,引用他人的话则是从侧面表现人物。这样就使文本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人物的形象更加全面立体。 ‎ 文章结构 ‎ 作家高建群说“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就照应了题目中“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 读者 ‎ 引用的话是多方面的,这样能使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传主的精神特质。 ‎ ‎【答案】 ①引用陈忠实的话,直接表明了陈忠实对于人生、写作的看法;②引用朋友的话,写出了陈忠实的真诚个性和淳朴的农民形象;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两点3分,三点4分)‎ 考法二 赏析映衬(正衬、反衬)手法 ‎[知能构建]‎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常见设问 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2011·福建卷)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 方法指导 ‎ 赏析映衬题的“5个角度”‎ ‎1.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在结构上能起到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作用。‎ ‎2.从表现人物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侧面烘托传主,使传主的事迹更加突出,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更加鲜明,形象更加丰满。‎ ‎3.从表现主题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由点及面,使主题更加全面深刻。‎ ‎4.从展现环境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揭示时代背景,交代人物间的关系,等等。‎ ‎5.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丰富文章的内容,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真题示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剑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节俭到近乎吝啬,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着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作“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粮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用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洗笔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 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留须息演在西郊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中提到的黄永玉、曾熙、程砚秋不是本文的传主,是次要人物。要求分析“为什么写”这些次要人物,就显示出了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文本中描写次要人物的内容,然后看内容涉及了哪些常见的赏析思考角度,并归纳各角度涉及的内容要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表现人物 第二、三自然段:黄永玉亲眼见到齐白石老人以发霉的月饼和花生待客,使人感到老人的节俭到近乎吝啬。‎ 第十二自然段:曾熙写字都躲到楼上,不愿将技法传授给别人,恰恰突出了齐白石老人的慷慨授徒、不吝教人。‎ 展现环境 结尾提到的程砚秋留须息演和齐白石老人的卖画告白都是在日寇侵我中华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表现主题 程砚秋留须息演与齐白石老人的卖画告白,充分显示了以齐白石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崇高价值追求。这是本文主题最明显的体现。‎ ‎【答案】‎ ‎ 写黄永玉是用其亲身经历真实地说明齐白石老人的近乎吝啬的节俭。写曾熙是将其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2分)写程砚秋是将其同齐白石进行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崇高的价值追求。(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