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 27 -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 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 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 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 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 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 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 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 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 27 - 项,“从全社会彻底消失”错误。原文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并没有说彻底消失。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未引述《诗》《春秋》。原文语句“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可能会干扰选择,需要注意。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错误。结合“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分析,“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错误。C项,“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错误。结合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于文无据。D项,“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错误。结合文本倒数第二段内容分析,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故选A。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7 - 材料一: 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知道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对于人的思维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二是功能模拟,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在一些领域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材料二: 复杂工作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通常,“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是“统计学”“信息论”和“控制论”。还包括其他非数学学科。这类“机器学习”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计算机需要不断从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学习策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连续型学习”。但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创造,即“跳跃型学习”。这在某些情形下被称为“灵感”或“顿悟”。一直以来,计算机最难学会的就是“顿悟”。或者再严格一些来说,计算机在学习和“实践”方面难以学会“不依赖于量变的质变”,很难从一种“质”直接到另一种“质”,或者从一个“概念”直接到另一个“概念”。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实践”并非同人类一样的实践。人类的实践过程同时包括经验和创造。 材料三: 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日、欧希望借机器人等实现再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发展。这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 - 27 -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目前,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材料四: 如果一台机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对编码数据进行转换,那么这台机器是不是有思维的?美国丹佛大学哲学教授希尔勒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他说,如果机器仅仅是对数据进行转换,而数据本身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编码表现,那么在不理解这一编码和实际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机器不可能对其处理的数据有任何理解。 也有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也不过是一台有灵魂的机器而已,为什么我们认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机器就不能呢?数据转换机器也是有可能有思维和意识的。 有的哲学家认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实现的,那么强人工智能也是可实现的。一个人的看起来是“智能”的行动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样是智能的,还是说他仅仅是看起来是智能的。基于这个论点,既然弱人工智能认为可以令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这机器是真的有智能的。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至少,今日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知之甚少,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到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B. 计算机对人脑进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个途径,目前流行的研究是结构模拟。 C. 计算机学习依赖经验,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 D. 计算机尚不能产生“灵感”和“顿悟”,说明计算机的“实践”与人类有本质的区别。 5. 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8年经济危机后再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弱人工智能研究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 B. 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以两种研究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 C. 如果强人工智能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可能会产生与人类不同的思维与推理方式。 D. 针对机器能否拥有真正的智能这一问题,科学家与哲学家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6. 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想改变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请根据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 27 - 【答案】4. B 5. D 6. ①实现对人脑结构研究的突破。(材料一)②提升计算机“跳跃型学习”能力,使之具有“顿悟”能力。(材料二)③加强主流科研对强人工智能的研究水平。(材料三)④打通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界限。(材料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目前流行的研究是结构模拟”表述错误,从材料一第2自然段可知,目前流行的研究是“功能模拟”,而不是“结构模拟”。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D项,文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科学家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转述和理解,所以“截然对立”无从说起。 故选D。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想改变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从“这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创造,即‘跳跃型学习’”“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需要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 27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鸣鸣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宜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 27 -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丰富了人物性格。 B. 朱先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知识分子典范,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将他放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 C.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8. 文中的朱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况分析。 9.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答案】7. B 8. ①爱读诗书。朱先生有坚持晨诵的习惯,无论是总督差人求见,还是去往劝退方升的路上,都不忘诵读。②不畏权贵。面对总督不阿谀奉承,与总督对话中言语不卑不亢。③忧国忧民。朱先生答应前往劝说方升,是为民请命,使百姓免遭涂炭。④勇敢从容。朱先生不带一兵一卒前往敌营,勇气可嘉,他肩负拯救古城的使命,表现得淡定从容。 9. ①张总督表里不一,他吟诵古诗,表面上是为朱先生送行,表达一份不舍和祝福,实则是迫于无奈、应景之诵。②朱先生是触景生情,由咸阳桥联想到战火将造成生灵涂炭,吟诗抒发忧愤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主要采用……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表述不当,文中的心理描写很少,不是主要的描写方法。故选B。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中的朱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况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朱先生坚持晨诵的习惯,可以看出他热爱诗书;从朱先生对总督不卑不亢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正直清高、不畏权贵;从朱先生答应劝说方升,为民请命,可以看出他忧国忧民;从朱先生单身前往敌营,可以看出他勇敢镇定。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要紧扣故事情节。本题要求是“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张总督吟诵古诗,是迫于朱先生的要求“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而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表面是为朱先生送行,实际是迫于无奈的行为。朱先生吟诵古诗却是触景生情,“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生由咸阳桥联想到眼前可能发生的战事,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酈,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 - 27 - 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宜、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八年”指楚庄王八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汉武帝之前采用这种纪年法的比较普遍,“庆历四年春”也是采用这种纪年法。 B. “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 “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 “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诚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 - 27 - 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 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 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己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的人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 (2)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选项。整句的译文是: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 第一二处的断开都一样,“鄙语曰,牵牛径人田”。这里“牵牛的”和“田主”是有矛盾的。牵牛的让牛走过田地,而田的主人却把牛牵走了,这对于牛主来说也是“不直”的,也就是委屈和冤枉的,即“则不直矣”的主语是“径者”,即牵牛的人,要连在一起,从而排除CD两项;“取之牛不亦甚乎”的停顿,四个选项都一样,因为“乎”是比较明显的表停顿的语气词。后面“率诸侯”干什么,就是“伐之”,所以要连在一起,从而排除A。“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是对“率诸侯伐之”的行为的评价,也就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强占人家的郡县,怎么能用仁义号令天下呢?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 27 -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项,“庆历四年”是范仲淹北宋时期的帝王年号纪年法,而不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平等条约”的表述有误,原文有“子良出质”一句,意思是子良到楚国当人质。这说明楚庄王已接受了郑伯的投降,胜负已定,已无“平等”可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的采分点:“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手举”; “引”,带领;“去”,离开;“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平”,讲和。 第(2)句的采分点:“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缺乏的东西。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27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哎!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没有改变。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楚王オ撤军回国。 十六年(前598),楚国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因为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所以楚国杀死了他。攻下陈国后,楚国就把它划作自己的县。群臣都庆贺胜利,只有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归来不庆贺。庄王问他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庄王于是又恢复了陈国后代的地位。 - 27 - 十七年(前597),春天,楚庄王包围了郑国,三个月攻下它。从皇门进入郑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庄王说:“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您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或者把我当奴隶赏赐给诸候,我也唯命是听。假若您不忘记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不断绝他们国家的祭祀,让我侍奉您,这是我的心愿,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奢望。只是大胆地向您表白一下。”楚国的大臣们都说:“君王不要答应他,”庄王说:“郑国君能这样谦卑,就一定能任用自己的百姓,怎么可以断绝他的祭祀呢”说完,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的人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郑大夫潘尫来订立盟约,子良到楚国当人质。夏季六月,晋国救助郑国,与楚国大战,在黄河畔楚国大败晋军,楚国一直打到衡雍才回国。 二十年(前594),楚国包围了宋都,因为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楚国包围宋五个月之久,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互换亲子骨肉而食,劈开人骨当柴烧。宋国的华元出城向楚军讲明实情,庄王说:“这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长地阔”“岭头”“白云”看似自然之物,但营造的意境却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B. 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洛浦风光”和“崇山瘴疠”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共鸣。 C. “人何处”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类似于设问,不答而答,不言自明,表意含蓄。 D. 最后一联“两地江山”即可指与朋友分隔之远,又可指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面君之难。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 【答案】14. C 15. ①“天长地阔岭头分”表达了与朋友同僚的惜别与思念家乡之情。②颔联表达了对流放之地的野僻荒蛮的失落之感。③颈联表达了流落天涯的飘零、孤独与对家乡故地的思念。④尾联表达了对重新得到皇帝起用、为朝廷效力的渴盼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7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分析有误,“人何处”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和朋友的天涯飘落、孤独失意之感,而不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表现了作者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如果是律诗,要善于从“首颔颈尾”四联的顺序和角度,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晋文公认为作战应遵循道义。他认为“_____”是不仁道的,“___”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替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所以撤军离开郑国。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中从“士”的角度侧面展示荆轲出行场面悲壮和激愤的两处是:士皆垂泪涕泣;________,_________。 (3)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是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因人之力而敝之 (2). 失其所与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第(1)句的关键点:作战应遵循道义。答案“因人之力而敝之”对应“不仁道的”;“失其所与”对应“不明智的”;其中“与”是结盟、结交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敝”的正确书写。 第(2)句的关键点: “易水诀别”一段中从“士”的角度侧面展示荆轲出行场面悲壮和激愤的两处是:显然填“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特别注意,这里的“瞋目”是瞪眼,怒眼圆睁的意思,所以是“目”旁,不要写成娇嗔的“嗔”了。 第(3)句的关键点: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是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因为他们两个“敢于”,即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 27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B.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C.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事物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弯道超车”,应是“后来居上”,从而排除AC。第二处,“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苦练内功”,应是“厚积薄发”,依然排除AC - 27 - 。第三处,“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于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应是“毋庸讳言”,从而排除D项。第四处,“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而“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前面的语境“靠的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后文显然是从反面说“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技术”,所以排除D项。而且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也就是外国不愿提供技术,我们就下决心奋力攻关,从而呼应前面的“靠的是自主创新”。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集中在搭配不当的上。“精确到”后只能接具体数词,不能接表范围的词语“……以内”,从而排除BC两项。另外BC还存在语义重复的现象,“左右”和“约”不能并存。D项,“突破……系统”搭配不当。“突破”后面应搭配“……的技术”。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27 - 20.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一项是 A. 挥斥方遒 激浊洋清 博闻强记 短小精悍 B. 不寒而粟 步履蹒跚 草菅人命 廖廓江天 C. 图穷匕见 戮力同心 秋豪无犯 劳苦功高 D. 目眦尽裂 自矜功伐 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项,“激浊洋清”中的“洋”应写作“扬”。 B项,“不寒而粟”中的“粟”应写作“栗”;“廖廓江天”中的“廖”应写作“寥”。 C项,“秋豪无犯”中的“豪”应写作“毫”。 D项,“陨身不恤”中的“陨”应写作“殒” 。 故选B。 21.下面几组句子中,使用的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大王来何操 时人莫之许也 唯我马首是瞻 沛公安在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见燕使者咸阳宫 以其无礼于晋 燕王拜送于庭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群臣侍殿上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本题要求选择“下面几组句子中,使用的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 A - 27 - 项,四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和“沛公安在”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类型;而“时人莫之许也”是否定句中代词“莫”作宾语,前置在动词“许”前;“唯我马首是瞻”是特殊结构的宾语前置。“我马首”前置在动词“瞻”前了。 B项,四个都是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都是以“为”作为判断被动句的标志;“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笑于大方之家”分别以“见”“见……于”为被动句的标志。 C项,四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分别是: “得(于此)复见将军” “(于咸阳宫)见燕使者”“以其(于晋)无礼”“燕王(于庭)拜送”。 D项,“求人可使报秦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三句是定语后置句,而“所以遣将守关者”是判断句。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22.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答案】①“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⑤“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作答时,考生要抓住语段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可改为“踊跃发言”。“给予高度评价”过于庄重,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差”太直露,伤人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大理想”。“殷切期望”与身份不合,应改为“希望”。“目前的”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 【点睛】语言得体注意语体得体和文体得体,问题主要是要符合各种文体的格式要求,注意书面和口语的区分;语体得体主要是符合自己说话的身份,情景,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注意礼貌、谦虚、称呼、尊卑等问题。 - 27 -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疯狂的世界,迎着痛把眼中所有梦,都交给时间。想飞就用心地去飞,谁不经历狼狈。我想我会忽略失望的灰,拥抱遗憾的美。 (《我的梦》) 面迎海上风,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有情有梦。 (《无问西东》) 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力量,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追得到。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 敞开温暖怀抱。 (《我们都是追梦人》) 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脉搏。以上三段歌词都写到了“梦”,触发了你对青春和时代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向你的同学们表达你的认识和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矢志不渝,追逐梦想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矢志不渝,追逐梦想”。说起梦想,你会想起什么?是十岁那年渴望成为太空人的梦?还是十三岁那年对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狂热?回首过去十余载,其实你的梦从未断过,但为何当有人问起,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会哑口无言呢? 亲爱的同学们,在初入高中时,你是否曾说过“我要上清北”的豪言壮语?你是否也曾踌躇满志地立志要在这三年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这不都是你曾经的梦想吗?但你或许因为高中第一场考试消极了心态,或许因为一次次地打击变得敏感脆弱,又或许是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于是你选择了把梦想还给现实,选择了听命于天,而忘了事在人为。 - 27 - 罗曼罗兰曾说“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诚哉,斯言,现实是当下,是现在正在聆听的你,是疲于学习压力的你,是在迷惘中徘徊不定的你,那么何为理想?是你为了它努力的样子,是支撑你在枯燥乏味中一路向前的力量,是你拨开迷雾所需的明灯,又或许它只是一个大学的名字,一座梦幻的城,一个你向往的人。 且听首阳山上采薇之歌,那以死抗争的信念;且看弃医从文,穷尽一生唤醒国人的鲁迅先生,且看张渠伟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劳累在一线的身影。再看如今的你,是否仍满怀希望和梦想,踏歌征程? 梦想从来不该是你“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真实写照,而是你在它诞生的那一刻,由心底迸发出的那股冲动,是你一次次将要放弃之时,再度想起仍能充满动力的东西。如果不是有梦想有渴望,你为何满心虔诚地在红丝带下写下心仪的大学?你为何会在桌上写下一个名字?又为何将一句话贴在入目可见处?别总说“我是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你只是把梦想深藏,不敢在不可知的未来面前展露,在生怕打脸和嘲讽的一种自我保护中,忘记了曾经拥有的梦。 现在,是时候把梦想拿出来了。难道你要在被问及梦想时,在成年之后偶然看到励志标语时,在垂垂老矣,回望过去时,才恍然大悟似的说一句“原来我曾有梦想”吗?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该带着对远方的渴望,正视当下,早起一分钟,手机锁屏多一分钟,多看一分钟错题,多总结一分钟经验,多爱自己一分钟。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有鸿鹄之志,但一定要有仰望星空习惯,《莽荒纪》中有言“我本微末凡尘,也可心向天空”,也不必将梦想时刻挂在嘴边,雨果曾说“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幸福”你只需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认为现在已经晚了,你才十几岁,长远来看,你还有几十年的光阴,正所谓“羡子年少正得路,犹如扶桑初日升” 最后,不妨在心里回答最初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将自己代入情境之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1)作者意识:作者是班级的一员。(2)读者意识:以同班同学为演讲对象。(3)内容意识:综合材料内容;“梦”与“青春”和“时代”的关系。(4)文体意识。文体明确要求是演讲稿,格式可不作严格要求,但是要注意演讲稿在内容和语气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审题】本次作文题目,力图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讨论立德树人,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给了3则具有抒情性质的材料,从多角度激励人们勇敢追梦。 材料一《我 - 27 - 梦》侧重个人梦想的实现,激励人们直面挫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执着地去追逐梦想;材料二《无问西东》侧重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青少年不负青春,勇敢追梦;材料三《我们都是追梦人》侧重共同奋斗的意义,呼唤砥砺同行,志存高远,战胜艰难险阻,去追逐梦想,拥抱梦想。三则材料有同有异,其含意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材料一与其他两则材料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样做,意在提供相互矛盾的素材,激发考生在矛盾对立中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论述。提示语“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脉搏”,前半部分侧重自我与人生,与“青春”相联系;后半部分侧重时代与历史,与“时代”相联系。提示语“以上三段歌词都写到了‘梦’”,则作文围绕“梦”来展开,较为顺理成章。提示语提到“演讲稿”,因此要防止文体不分。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的双向交流;除此之外, 听众与听众也处在双向交流之中,不过他们交流的不是语言,而是情绪和反应。基于此,演讲稿的写作一般要注意以下要求:尽量使用听众觉得与众不同的词语,如古诗、名句、名言或者网络、社会、切中时代利弊的新词,做到引人入胜;尽量使用排比句和循环句,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引听众;尽量使用首尾呼应的方法,突出重点,推出理想的效果;讲究思维的逻辑性,由浅入深、有条有理的把论点论据讲明白,讲清楚;懂得托物起兴,有一个好的开头很重要,同时结尾也要有力而精炼,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立意: 立意可以通过三则材料“合并同类项”概括得出,也可以通过三则材料互补综合得出。但要注意两者均要与“青春和时代”相联系。 1.三则材料“合并同类项”概括立意:坚守梦想,勇往直前;追梦要有无畏无惧的气魄。追梦路上应风雨兼程;追梦要有可歌可泣之精神。 2.三则材料综合互补立意:努力奋斗,勇敢追梦;笑对挫折艰难,坚韧追梦;在时代洪流中,不惧风浪,不负青春,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奋斗。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矢志不渝,追逐梦想”。然后开门见山,引出演讲的标题,明确话题——梦想。正文主体部分先回顾初入高中时的梦想,接着指出现在的状态——把梦想还给现实,选择了听命于天,然后结合事例分析梦想是什么,最后指出该如何去追逐梦想。结尾部分呼应开头,首尾圆和。 素材: 1、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2 - 27 - 、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3、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奥普拉 4、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5、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歌德 6、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7、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8、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9、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10、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1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1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小塞涅卡 13、在写作中,我只是对我看到的现实做出描述,我每天都很忙碌,写剧本谈生意,我认可现实,同时,要自己填头苦干,我的心情不错,根据常识,一个人怀抱梦想,做出计划,并眼看着梦想在奋斗中慢慢变成现实时,他至少应该是较振作较乐观的吧——还有人说我颓废吗?——石康 乔丹,高中时候被篮球队的教练说不适合打篮球,通过执着的追求最后成为了NBA历史上无比神奇带着六枚总冠军戒指的跑龙套出身的飞人。 史泰龙,从小父母离异,吃饭都成问题的无业游民,梦想着拍电影,拿着剧本在好莱坞五百多家公司中逐个的应聘了三次,被全盘拒绝了三轮,共计一千五百多次,最后以电影"洛奇"踏出理想的第一步。 林肯 美国第16任总统,出身贫困,一生遍布失败,执着精神让他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抗争,而后成为美国总统,领导南北战争胜利,结束了美国的黑奴历史。 - 27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