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0词曲鉴赏总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0词曲鉴赏总复习

高中语文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0 词曲鉴赏 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进行分析、品评、鉴赏。‎ 对词曲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析鉴赏。‎ 将诗词曲鉴赏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放在一起进行考查。‎ 将诗词曲鉴赏与文学常识、默写结合在一起考查。‎ 对比阅读。‎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1 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讲行分析、品评、鉴赏。‎ ‎1.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 梅花调 ‎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 ‎ [考场错解] (1)有的回答两种景物是动物和植物,有的回答是宫内和宫外。 ‎ ‎ (2)找到了对仗或顶针,但没有说出其优点即艺术效果。‎ ‎ [专家把脉] 不能对所写景物进行分类,也不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对局部的分析也没有很好地结合曲子内容。‎ ‎ [对症下药]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 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考场错解] 对第一问答出了写了哪些春色,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进行分析和归类,显得杂乱无章。对第二问,只答出了“好”,但至于好在哪里就不知道,主要弊端是言之无据。‎ ‎ [专家把脉] ‎ - 17 -‎ ‎ 对题目分析不够,理解不深。对原词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导致答题似是而非,或者回答不全面。‎ ‎ [对症下药]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毂;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二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呜,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会诊 ‎1.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 ‎ 2.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 ‎ 3.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高考古代诗歌语言赏析,‎ 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秋思 ‎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曲历来被认为是元散曲中的绝唱,早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就把它列为了“秋思之祖”,也就是说,写“秋思”能够写到如此杰出,马致远是第一人了。那么它的独特魅力到底在哪里呢?(请分点简析)‎ 答: ‎ 答案:①对“秋”景的描绘。曲子的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排而成,十八个字就是九个名词,罗列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示出了“秋”的特色,描画出了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②移情于物,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地、刻板地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人景色之中。作者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其中的修饰成分“枯、老、昏、古、西、瘦”等,都是后面所点出的 ‎“断肠人”眼中的所见,心中的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人景物之中的产物。③时空关系处理巧妙。就空间来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是“断肠人”的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那是“夕阳西下”,游人思归的时候,而不是早起等路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巧妙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的结合,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④还可与其他写“秋”的曲子比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应该选准切人角度,很快人笔,不应该犹豫,有很多考生由于习惯了一问一答,突然碰到了这种题目,还一时无所适从。答题时做到有理有据就行。不必面面俱到。‎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 ‎ - 17 -‎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抖,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最为传神,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 答案: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三个词概括力强,含义丰富,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 命题角度2 对词曲中所这与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析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 陆 游 ‎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 [考场错解] (1)C (2)B或C (3)对相同点能够答出,但对思想感情分析不合理。‎ ‎ [专家把脉] (1)选C是因为不明白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没有词语解释的错误之处,胡乱猜测。(2)选B或C都是因为对词的上下片所写的意境没有分清,主要原因是对词的内容理解不透。‎ ‎ [对症下药] (1)D (2)C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 17 -‎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 ‎ [考场错解] 只答出表面的意思,对深层含义表达不准确或根本就不知道。‎ ‎ [专家把脉] 对于词中所运用的情与景的关系没有从艺术的高度去分析和理解。也没有结合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 ‎ [对症下药]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专家会诊 ‎ 1.透视形象,概括内容主旨。就是抓住词曲子中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自然风光进行剖析,把蕴含着的“真善美”的东西揭示出来,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情操上受到陶冶。比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翠”中所体现出来的景是怎样的,词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 ‎ 2.掌握主要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要领,能够从鉴赏的高度来回答问题。“手法”指站在宏观角度赏析诗歌中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见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相生、借景寓情,即小见大、超越时空、化虚为实、正反对比、众星 拱月、渲染烘托、意象叠加、意境创造等等。单说“动静相生”就有很多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寓动于静”、“寓静于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艺术手法。在答题时能说得具体应该尽量说具体些,没有把握说得很到位的,就不要自以为是。‎ ‎ 3.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微缩的议论文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当采用哪种层砍组织的格式呢?首先是根据答题的需要,其次是结合自己的表述习惯。 ‎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浪淘沙令 ‎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伊:伊尹,辅佐汤王灭了夏桀。吕:吕尚,辅佐武王灭了殷纣。王安石:北宋政治家,主张变法。作者写“一为钓叟一耕佣”意在表明什么?“汤武偶相逢”,这里说的是谁与谁相逢?这首词不是单纯的咏史之作,请分析蕴涵在词中的作者的思想。‎ 答: ‎ 答案:伊吕两人出身低微商汤与伊武、周武与吕尚相逢。作者通过讲汤武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北宋君王也能重用自己,支持变法。‎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听雨 ‎ 蒋 捷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点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①请在下面填人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的词语 歌楼听雨: ‎ - 17 -‎ 客舟听雨: ‎ 僧庐听雨: ‎ ‎②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③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答: ‎ 答案:①欢乐 失意 无奈(意思对即可)②C。③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语言风格、以实寓虚、情景交融。‎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李 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全唐诗附词“金锁”作“金剑”,“天静”作“天净”。壮气蒿莱:壮志就如秋天的野草般枯萎。玉楼瑶殿:指故国的宫殿。‎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词中哪些句子写季节的特色?‎ 答: ‎ 答案:(1)这首词写的是秋季。“秋风庭院藓侵阶”,“秋风”已说明了季节。“晚凉天静月华开”,秋凉如水,晚上的凉意更甚;秋季天高云淡,因云层的淡薄,月光也就显得更为明亮了。‎ ‎(2)依此词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处境?‎ 答: ‎ 答案:(2)作者的处境是孤单寂寞的。由于他身为臣虏,行动上失去了自由,也没有心情去散步赏景,“秋风庭院藓侵阶”,因为庭阶少人行走,才会被苔藓所遮盖。“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珠帘闲不卷”,正是作者无心赏玩窗外的景物,“终日谁来”,更是身为臣虏,无亲无故,无人眷顾的写照。‎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 将诗词的鉴赏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放在一起进行考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 [南宋] 韩元吉 ‎ ‎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微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史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 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 ‎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 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 17 -‎ ‎ ‎ ‎ [解题思路] 题(1)主要考查文学常识,较简单。注意“谪仙”就是“诗仙”李白。题(2)考查了对词中关键词语的分析、理解和鉴赏,可以从比喻的角度去分析。题(3)中规定了从“虚实结合”这个角度去分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的具体表现,扣题回答就行。‎ ‎ [答案] 1.(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囚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 ‎ [越调]小桃红 ‎ 元·盍西村 ‎ 江岸水灯 ‎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 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 答: ‎ ‎(3)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 答: ‎ ‎ [解题思路] 题(1)考查了文化常识,就曲予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抓住主要信息:灯火、夜、喧闹。不难想到是元宵节。也叫上元灯节。题(2)要求品味几个动词,可以从动态去分析好在哪。题(3)要求在理解原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题目比较开放,答案不唯一。‎ ‎ [答案] (1)元宵 ‎ (2)词在曲中的含义 表达效果 ‎ (3)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气氛)描写生动流畅。‎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摸鱼儿 辛弃疾 ‎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①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②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 17 -‎ ‎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③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④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 ‎ 答案:①稼轩②B(题中涉及到设问,如第一句;比拟,如下阕。)③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④“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意思对即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愁”,是本词的眼睛,愁既指情绪,又指愤恨。) ‎ ‎2 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普天乐 ‎ 滕 宾 ‎ ①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到英宗至治年间(1308—1323)。至大年间任翰休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这是其中的第一、第三首。‎ ‎(1)填空:‎ 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宋祁的词《玉楼春》“ ”和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 ”的名句化用而来。‎ 答案:(1)宫调名,“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2)这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景物不同:第一首是春景,第二首是秋景,但作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陶渊明生活的倾慕,抒发了一种不追求名利的隐逸情怀。作者将“蜗角名,蝇头利”等“黄尘”观念置于“意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借陶渊明归隐园田来抒写自己“归去来兮”的浩然归志。‎ 预测角度2 将诗词曲鉴赏与文学常识、默写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1.阅读以下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1)“人生莫放酒杯干”,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诗词名句很多,请按如下要求举出一例。‎ 作者: ‎ 篇名: ‎ 名句: ‎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解题思路] 题(1)要求默写出与酒有关的名句,大致意思要扣住“人生莫放酒杯干”‎ - 17 -‎ ‎,可以联想到李白的《将进酒》、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这种考法与平时的默写有所不同,只给一个主题,空间较大。题(2)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该结合词的内容,了解词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 [答案] (1)如: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李白《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的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首先应该答出“隐士”,其他酌情处理。)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抵触和不满。(意思对即可)‎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请写出这支曲子的前四句: ‎ 答案:(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从情与景关系角度,侧重赏析词中“寓情于景” 部分。‎ 答: ‎ 答案:(2)范仲淹《苏幕遮》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相映。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季节: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这是渲染空阔清冷的氛围。接着,诗人放眼远望,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一样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融和连接。这里天、地、原野、绿波,一句一景,景景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上片末句中“芳草”暗寓离情,既自然,又精巧。下片直抒怀乡念远之情。通观全篇,这首词上片缘情设景,景中含情;下片怀乡念远,直抒胸臆。根据题干要求,重点赏析上片,下片只要略带一下即可。‎ 预测角度3 对比阅读。‎ ‎ 给两首词或曲,题目、作者、体裁或相同或各异。要求对其中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进行对比赏析。‎ ‎1.阅读张先的《一丛花》,完成(1)—(2)题。‎ 一丛花①‎ ‎ 张 先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①[一丛花]词牌名,双调78字。‎ ‎(1)对这首词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时穷”点出了登楼远眺,怀念远方的游子, 思绪绵绵,难尽难穷的浓浓相思之情。‎ B.“更东陌”紧承前句,说眼前柳丝引发无限恋情,更何况东边大路上那如雪的飞絮呢!‎ C.“梯横”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又”一词的巧妙运用,流露出孤独寂寥的心情。‎ D.“沉恨”句是说自己芳龄已过,无法得到幸福的爱情,尚不如那些桃花杏蕊,还知道嫁给骀荡的东风。 ‎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是伤春怀人之作,全篇紧扣“伤高怀远”‎ - 17 -‎ 布局谋篇,从登楼远望,为眼前之暮春景色所感伤,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B.词人用“千丝”谐音双关“千思”,表现愁思千头万绪,再以潆潆飞絮映衬,情味弥足。“嘶骑” 句,实写行者不忍告别的情景。‎ C.词的下片以双鸳自由嬉戏反衬主人公的孤独, 以小船自由通往南北反衬自己无处认郎踪的苦闷,看似是闲笔,实则有深味。‎ ‎ D.全词由远及近,由彼及已,次序井然,层次分明,抒发了“人不如物”的思想感情。‎ ‎(3)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回答问题。‎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张先的《一丛花》与李清照的《醉花阴》都是写女性内心愁苦孤独的佳作,两首词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词的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答: ‎ ‎ [解题思路] 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词中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意境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行。注意行文的简明。‎ ‎ [答案] (1)C (2)B (3)可从思想内容、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中任选一点作答。(此题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渔家傲 ‎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挪:搓揉。‎ ‎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 ‎(1)两首词中的“梅”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答案:(1)前首词中的“梅”:开在雪中但春意已露,有明月照耀,娇媚半开,玲珑清新,像一个出浴美人。后首词中的“梅”:开在雪中受狂风摧残,零落难看。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欣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但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飘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生衰老。(抓住作品中写梅和写情的词句加以分析)‎ ‎(2)两首词都写了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 答: ‎ 答案:(2)前词的意境:淡雅、清新、宁静、玲珑、优美;后词的意境:冷落、萧索、沉郁、凄伤。不同的原因:环境(背景)不同——虽然都以雪为背景,但前词以“春信”“明月”配合;后词以“风势”等配合。意象特点不同——前“梅花”香脸、琼枝、玉人出浴,形象美好;后“梅花”零落、难看。人的遭遇、情感不同——前词是“赏”,愉快欣喜;后词是天涯海角、年华衰老等等。‎ - 17 -‎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 双调·清江引 ‎ 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 ‎ 答案: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 ‎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1)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请写出一位)等。‎ 答案:(1)婉约 柳永 李清照 ‎ ‎(2)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间最为精彩, 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答: ‎ 答案:(2)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流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了问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3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青玉案 ‎(宋)辛弃疾 ‎ ‎ - 17 -‎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答案:(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2)①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4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 张养浩 ‎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答: ‎ 答案:(1)A.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嘹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回收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景,便一览无余了。‎ B.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解析:A.B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两种都答,不重复给分。其中答出答案(若答出别种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答: ‎ 答案:(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 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没有作者表赞叹一字,但笔笔都像用醮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像这样美丽与可爱?‎ ‎5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 苏 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薄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 ,但通篇透露着 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答案:(1)一个“梅”字 梅花报春(意思对即可。)‎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 答: ‎ 答案:(2)以味觉代替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注:“寒雀满收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 17 -‎ 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6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 ‎ 陆 游 ‎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 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 答案:(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词中“杯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 答案:(2)衬托(或:烘云托月),其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 ‎ 答案:(3)表达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 减宇木兰花 ‎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请概括出上片和下片的大意。‎ 答: ‎ 答案:(1)上片大意:写比赛情景;下片大意:写胜利而归的欢腾景象。‎ ‎(2)末句“衔得锦标第一归”中“衔”字用得好,请你作适当的分析。‎ 答: ‎ 答案:(2)点明龙舟竟渡:更具形象性。‎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 辛弃疾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有人评论说,至“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了一大顿挫”。请联系全词,对这一评论作简要分析。‎ 答: ‎ - 17 -‎ 答案:(1)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今南京)建都,但一个个都终于灭亡。(2)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渔父词 ‎ 朱敦儒 ‎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全词四句,第一句“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答案:(1)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红尘的否定和轻蔑不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旷达的情怀。‎ ‎(2)第二、三、四句在抒情方面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具体分析。‎ 答: ‎ 答案:(2)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澄彻、清雅、宁静景象的描写。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情操,向往自由宁静的生活的人生追求。‎ ‎10 阅读下面一首词,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鸿”与“幽人”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宛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答: ‎ 答案:提示一:作者以孤鸿比喻幽人(或作者),二者具有孤独自守的共同特点,具有处于困境而不悔的倔强性格和可贵情操。‎ 提示二:孤鸿有“恨”,幽人亦有“恨”;孤鸿之恨无人理解,幽人心中之恨也无人理解;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而幽人不肯苟合逢迎以居高位;孤鸿宁可独栖于荒凉沙洲,幽人也宁可寂寞地滞留在贬所。‎ 提示三:写孤鸿即写幽人,孤鸿有恨无人知,幽人也有恨无人明白,但孤鸿、幽人一样不愿随流俗,特立独行,孤芳自赏。‎ ‎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何处望神州”意思是 ;言外之意是 。‎ ‎ “万兜鍪”意思是孙权带领了强大的军队,表其胆识非凡,武功盖世,“兜鍪”用的是 手法。‎ 答案:①中原在哪里呢?中原土地已非我所有。借代 ‎②“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词人用来作结,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 17 -‎ ‎ 答: ‎ 答案:②慨叹南宋无明主,无英雄,表达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同时表达了作者忧国惆怅之情。(意想相同即可)‎ ‎12 品析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过洞庭 ‎ 张孝祥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①,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②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岭表经年: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岭南任职时期。②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 ‎(1)词的上片写景,其中“明河共影”的意思是 。作者笔下洞庭夜景的突出特色是 。“妙处难与君说”之“妙处”在词中的意思 。‎ 答案:①“明河共影”的意思是: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夜景”的特色是:澄澈。“妙处”是指:此时此景中作者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 ‎(2)词的下片抒情,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 达了怎样的心迹、情怀?‎ ‎ 答: ‎ 答案:(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表白自己在岭南这段时间,其心如冰雪一样纯洁;作者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坦荡、旷达、豪迈的情怀。(要答出比喻、夸张、心迹、情怀前的定语要恰当,错一答题点扣1分。)‎ ‎1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重山 岳 飞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蟋蟀。‎ ‎①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②词中说的“心事”指 ‎ ‎③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 ‎④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 答案:①C(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是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②希望抗金报国。(考查对诗句的语句的理解。“心事”是希望精忠报国的含义)③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考查诗词的主旨。本词的主旨句最后一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④此诗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考查全词的整体鉴赏水平。)‎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昭君怨·梅花 - 17 -‎ ‎ 道是花来春去,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首咏梅词,明代杨慎称其“兴比甚佳”。试将上片一二两句改写成白话。‎ 答: ‎ 答案:(1)说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 ‎(2)词的主题是“梅花”,上片三、四两句为什么写竹?(即对写梅有何作用)‎ 答: ‎ 答案:(2)以疏竹为衬托,在绿竹掩映之中,一树寒梅,更显胜境超然;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关键词:衬托[或陪衬]、烘托)‎ ‎(3)下片末两句说的“两地”是指哪两地?这两句表现了梅花什么品质?‎ 答: ‎ 答案:(3)指“竹篱茅舍”和“玉堂琼榭”两地;这两句表现了梅花“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前一问答成“冷落竹筒茅舍”和“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给分;后一问也可答“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或“不嫌贫爱富”。)‎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谢池春 陆 游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 ‎ 答案:词中运用了今夕对比、梦中与现实也进行了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赖。“功名梦断”与“壮岁从戎”形成鲜明的对比。‎ ‎16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解答第(1)—(3)题。‎ ‎ [中吕]阳春曲 春 景 胡祗通 ‎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1)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答: ‎ 答案:(1)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红雪”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繁茂;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2)本曲重点写的什么?‎ 答: ‎ 答案:(2)这支曲子重点是“晴”。‎ ‎(3)试从“情与景”角度鉴赏这支小令。‎ 答: ‎ 答案:(3)这支小令开头两句写景:先写墙头杏花如红雪,次写屋后青山似画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赞美阳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爱好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悠然满足的心情。‎ ‎17 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 [双调]折桂令·中秋 - 17 -‎ ‎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予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娥”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 答: ‎ 答案:(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答: ‎ 答案:(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乡子 送述古 ‎ 苏 轼 ‎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有人说“眉山公词短于清”,所谓“短于情”就是说苏轼的词缺乏真挚感情。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答: ‎ 答案:词中上片写归舟中回望告别之地,抒发对述古的依依不舍之情。以“临平山上塔”还能望见友人反衬自己不能望见友人。下片以凄冷的景物“晚风”、“一枚初寒”、“残灯”、“秋雨”烘托离别之苦,表现怀念之情,情深意切,真挚感人。‎ ‎19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仙子 乐 闲 张可久 铁衣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栏,渔舟掉月黄芦岸。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注释:①彩笔题花:暗用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写《清平调词三首》的典故。李诗以咏杜丹花为题,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喻杨贵妃)、“沉香亭北倚栏干”(指唐玄宗)的句子。这里指过一种被供养的宫廷文人生活。②严滩:又名七里滩、七里濑、子陵 滩。在浙江桐庐严陵山西。相传为东汉严光(字子陵,曾与光武帝同学)拒绝朝廷征召,隐居垂钓处。‎ ‎(1)“水仙子”是 ,“乐闲” 。‎ 答案:(1)曲牌名题目。‎ ‎(2)作者在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请你说说是哪三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三种生活状态与题目什么关系?‎ 答案:(2)这三种状态是:一种是将士驻扎在边地铁马戈衣的生活,一种是以笔生花的生活,另一种则是自由自在泛舟湖波的生活。中间两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后三句写了三个历史人物的遭遇和经历。如此,作者的题旨已很明确,点题“乐闲”,表示要以悠闲安适宁静的生活为追求目标。‎ ‎20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折桂令 汪元亨 ‎ ‎ - 17 -‎ ‎ 二十年尘土征衫,铁马金戈,火鼠冰蚕。心不狂谋,言无妄发,事已多谙。黑似漆前程黯黯,白如霜衰鬓斑斑。气化相参,谲诈难甘。笑取琴书,高访图南。‎ 注:①火鼠冰蚕:古代传说中的两种珍异动物。火鼠毛织成的布耐火,称“火浣布”;冰蚕丝织物水打不湿,火烧不着。曲中借喻戎马生活中不避寒暑。‎ ‎②气化:生与死。参:验证。‎ ‎(1)此曲表明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 ‎ 答案:(1)归隐主题;从未句“冷笑渊明,高访图南”可以看出。‎ ‎(2)曲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这个说说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答: ‎ 答案:(2)作者运用了前程黑暗似漆与两鬓斑白如霜进行对比,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作者却只剩衰鬓如霜,前程一片黑暗。他又不情愿谲诈地处世、同流合污、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只好归田隐居。全曲充满了对于世道不公的愤慨和无奈,同时又有一种深沉的人生的悲怆感。‎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