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中学生易错点和盲点汇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复习中学生易错点和盲点汇集

‎2009年高考化学复习中学生易错点和盲点汇集 教师的困惑:‎ ‎1、刚复习的内容,本次考试中出现,学生却不能复述、再现。‎ ‎2、刚复习过的知识,变换角度再出现时,学生失分严重。‎ ‎3、明明在课堂中强调这样写,考试中却乱写一通(如学科语言的使用不规范、不准确,书写格式不能按照要求),为此丢分太可惜。‎ 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只求字面理解和听懂普通话,而不去理解其化学含义,学生因错误理解或一知半解产生的潜意识,非常顽固。‎ 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的NO2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方案(忽略N2O4的存在)。‎ ‎(1)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当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木条复燃了,有的同学得出“NO2能支持木条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解释词:有的同学起初就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理由是氧气也能支持木条燃烧,但我纠正以后,过二个星期再让他们做,结果还有不少同学做错,原因是从初中一直以来“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结论不能正确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纯净的氧气或浓度较大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至少体积分数为21%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例2:已知‎250C时0.1mol/L醋酸溶液达到平衡时的PH约为3,如果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PH为5的盐酸,则电离平衡向 ,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待晶体溶解后溶液的PH 。‎ 解释词:对醋酸的电离平衡问题讨论时,真正的含义应是增大c(H+),平衡才能向左移动,但我们不少教师上课时,就没有定量地去分析这一问题,只是笼统地定性地说加入盐酸平衡向左移动,加入NaOH平衡向右移动。‎ 例3:充分煅烧黄铁矿Wg,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是mg,生成SO2为VL,则黄铁矿中FeS2的质量分数是(假设矿石中的杂质受热不分解,也不会与SO2反应)‎ A.60V/22.4W B.22.4V/60W C.80V/22.4W D.3(W-m)/W 解释词:在做物质的量有关计算时,一般都是给学生训练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的换算,非标准状态的问题讨论的过少,所以学生一遇到物质的体积换算成其它物理量时,就不管是否气体,不管是否标准状态,全用22.4mol/L来换算。‎ 例4:将KOH和Ca(OH)2的混合物‎1.3g全部溶于一定量水中,配成稀溶液,再缓缓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1)当生成的沉淀质量刚好最大时,消耗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请问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为 g,沉淀刚好全部溶解时消耗CO2的总体积为 mL。‎ ‎(2)混合物中KOH的质量为 g。‎ 解释词:根据沉淀质量刚好最大时,消耗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可知,n(KOH)和nCa(OH)2分别都为0.01mol,关键是当CaCO3和OH-共存时,CO2与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32-先反应还是先与OH-反应。不少学生只顾溶解碳酸钙了,不管溶液中的OH-了。学生解题时顾此失彼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我们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体系分析的方法,加强统摄思维能力的培养。‎ ‎ ‎ 解决策略:凡是大纲要求理解和应用(即C、D级)的内容,教师应让学生深刻理解,懂得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每一个化学原理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化的方式,自主内化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化学原理,然后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以求灵活解决有关问题,方可得到显著的效果。‎ 例如:(1)电解氯化钠溶液与电解氯化镁溶液比较分析 ‎ (2)硫酸铝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铝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 举例说明:‎ 化合物的概念的理解:‎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培养抽象、收敛思维能力 ‎(2)拓宽概念的外延,寻找相关概念——即研究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   ‎ ‎ ‎ ‎ 2、化学知识条理不清,理论、性质和实验不能有机联系,审题时抓不住题干要素,没有析题习惯,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例5:2005全国大联考:舰船使用的水基防锈漆,在具有环保功能的同时,又容易溶解氧气,为此要在水基防锈漆中加入缓蚀剂,以下可作为缓蚀剂的是( )‎ A、Na 2SO4 B、FeCl‎3 C、NaNO2 D、HNO3‎ 解释词:不理解题意,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例6: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为m‎2g,则m1和m2之间的关系是( )‎ A、m1一定大于m2 ‎ B、m1一定大于m2‎ C、m1一定大于m2 ‎ D、m1一定大于m2‎ 解释词:不理解硝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共存体具有强氧化性这一本质性,简单地认为硫酸加入是与可能过量的铁反应。要培养学生的粒子观。‎ 例7:三种可溶性正盐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有二种盐的焰色呈黄色,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   ‎ ‎ ‎ 根据以上事实,可判断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另外二种盐可能的组成是 或 或 。‎ 解释词:此题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题干要素中的“可溶性正盐”这一关键词,总认为根据后续实验现象分析,混全物中有一定存在Na+、Ca2+、Cl-、CO32-,只要任意组合便可。其实从可溶性正盐来分析,Na2CO3是一定含有的。‎ 例8:已知2SO2+O2 2SO3(g);△H=-akJ/mol(a>0)。在一个有催化剂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充入2molSO2‎ 和1molO2,在‎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浓度为Wmol/L,放出热量为b kJ。‎ ‎(1)比较a、b大小 a    b。‎ ‎(2)若在原来的容器中只加入2molSO3,‎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浓度为 mol/L,吸收热量ckJ,则a、b、c三数值满足何种关系 。‎ ‎(3)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充入2molSO2和1molO2,在‎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d kJ。请比较d、b大小 d    b。‎ ‎(4)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充入2molSO3,‎5000C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吸收热量为e kJ。请比较e、c大小 e    c。‎ 解释词:此题只要以下概念和原理不理解的,就无法入手解题:(1)不理解可逆反应中△H=-akJ/mol的含义;(2)不理解等效平衡的原理;(3)正逆反应是二个在同样条件下,同时进行的二个反应,在同样条件下,若正反应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为80%,则逆反应这一物质的生成率则为20%;(4)对于以上气体前后计量数缩小的反应,恒温恒压相对于恒温恒容来说,相当于压强增大。‎ ‎ ‎ 解决策略:针对化学知识比较零散,难以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对化学各知识点要加强理解和联系,养成良好的审题、析题习惯。‎ 策略一: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和理论、实验、用途、定量计算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作为教学组织者心中应非常清楚。‎ ‎   ‎ ‎  策略二: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尽量从知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入手,利用迁移、联想等方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策略三:平时试卷讲评分析习题时,要养成“与题目对话”‎ 的良好习惯,圈出题干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它让我往哪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考什么知识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有哪些途径?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变式训练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审题、答题时思维定势,想当然,不按题给条件和题意要求答题,我称这些同学是“强奸”题意。或者说是不规范答题。‎ 常见错误有:‎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3)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4)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kJ/mol”、 放热为“—”、吸热为“+”不写;‎ ‎(5)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忘了加中括号;‎ ‎(6)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一步写成和不写可逆符号;‎ ‎(7)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结构简式和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结构简式要混淆;‎ ‎(7)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往往要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反应条件和n不写;‎ 策略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易错点(知识点和思维盲点),教师把学生整理的易错点归纳成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经常回顾,以防出错。‎ 策略二:备课组根据各校实际,编选以往作业中错误率较高而又是大纲要求,以能力立意的习题,给学生加强训练。‎ 策略三:一定要组织“化学用语”的专题复习。‎ 特别强调:‎ ‎ 只要你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根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并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你就大可不必为高考成绩而过度地焦虑。 ‎ 附:‎ 中学化学应试易错点整理 ‎1.  迁移不当,与事实不符:饱和NaCl溶液中,Cl2溶解度减小,但HCl还可以继续溶解(实验室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 ‎2.  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不从实际出发:w.w.w.k.s.5.u.c.o.m ‎(1)含醛基物质发生银镜反应,与新制Cu(OH)2反应,卤代烃水解均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有X-,需要用HNO3酸化,再加AgNO3;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时,要先用碱中和硫酸,再利用新制氢氧化铜;‎ ‎(2)苯与液溴反应,稀苯酚溶液与浓溴水反应;‎ ‎(3)NaHSO4固体中不存在SO42-,只存在HSO4-;‎ ‎(4)不能用气体物质除去另一种气体;‎ ‎(5)不能配制bmL、PH=a的弱酸或弱碱溶液;‎ ‎3.  思维定势,观察不仔细,分析不透彻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SO3在常温下是一种晶体,不是气体;‎ ‎4.  规范书写:‎ ‎(1)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2)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3)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为“kJ/mol”,放热为“—”,吸热为“+”;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切不可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条件和n不要丢;‎ ‎(4)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不能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不能忘了加中括号;‎ ‎(5)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可逆符号和分步进行;‎ ‎(6)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都写为(C6H10O5)n,但不是同分异构体,所以在分子式下面要用汉字注明;‎ ‎(7)常见错别字:酯化、油脂、炭化、褪色、加成、钝化、气体逸出、金刚石、铵盐;‎ ‎(8)在银氨溶液中,Ag(NH3)2OH是以Ag(NH3)2+和OH-存在的;‎ ‎(9)简答题中的一些细节,如“打开活塞和止水夹”之类的描述不可忘;‎ ‎(10)醛基、酯基、羧基的书写要规范:“-CHO、-COOCH3、-COOH”;‎ ‎5.几个容易忽视的概念:‎ a.燃烧热:抓住“1mol,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 b.中和热:抓住“稀溶液,生成1mol水”‎ c.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切不能把溶剂的体积当作溶液的体积;‎ d.同系物:“必须属于同类物质---结构相似---相同官能团并且数量相等”;也要注意:‎ ‎ 它们就不属于同系物;w.w.w.k.s.5.u.c.o.m ‎ ‎ e.结构式写法不同,不能误认为是同分异构。如:‎ f.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时,浓度变化值除以单位时间,若求得物质的量的改变值,必须除以容器的体积,再除以时间;‎ g.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都是醛类物质,如甲酸、甲酸酯类也可发生银镜反应;‎ h.CaCO3、BaSO4是难溶物质,但溶解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 i.固体物质溶解是一个复杂的物理(扩散)化学(水合)变化,不是单纯的物理变化;‎ ‎6.PH计算时,稀释酸溶液最终PH一定≤7,稀释碱溶液最终PH≥7 ‎ ‎7.其它易错点:‎ ‎(1)涉及有机物时通常对碳原子数小于4的为气态,大于4的为液态和固态这一常识不了解 ‎(2)求NA时,由体积转化为物质的量时,一定要注意标态和气体,但由质量转化与状态和标态无关;‎ ‎(3)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容易混淆;求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物质的量容易混淆;A、B两物质反应生成C的结构简式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4)有毒气体的检验和制取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并要进行尾气处理;可燃性气体做加热条件下的实验一定要验纯,否则要爆炸;‎ ‎(5)填空式计算题,缺少物理量单位,如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有效数字或保留几位小数意识淡薄;w.w.w.k.s.5.u.c.o.m ‎(6)要区分醇和酚:酚是-OH与苯环直接相连;‎ ‎(7)Al2O3、Al(OH)3有两性,一般要用强酸和强碱才能溶解;‎ ‎(8)NaNO3中加入盐酸,其实该体系中有H+、NO3-,当H+、NO3-共存时,具有强氧化性;‎ ‎(9)做平衡类题目时,要先看清题给条件是恒压还是恒容;‎ ‎(10)检验物质时,要采用常用试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例:检验还原性物质一般用溴水、碘水、酸性KMnO4;检验氧化性物质常采用Na2S、KI(淀粉)溶液或试纸、FeCl2等(外加SCN-);‎ ‎(11)合金一般熔点比各组分要低,硬度比各组分大;‎ ‎(12)强酸、弱酸比较要看清起始浓度相同还是PH相同;‎ ‎(13)氢键通常存在于HF、H2O、NH3、CH3CH2OH分子间;‎ ‎(14)牢记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失电子,电解时还要注意金属电极本身失电子,写电极反应式时还要考虑到两极的氧化、还原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中的主要离子还能否发生反应;‎ ‎(15)Al、Fe在常温下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16)物质相互之间反应,要注意题干中“少量”和“过量”的字样;过量物质与新生成的物质能否相互反应,我们一定要考虑;‎ ‎ ‎ w.w.w.k.s.5.u.c.o.m www.ks5u.co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