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 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 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 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 位的问题。 【结束】 2.(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3题)“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 …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 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 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答案】B 【点拨】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三项,以及“拓展农业基础”、“ 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 【结束】 3.(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2题)以下对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目的的分析,不正确的 是 A.打击鲜卑大族 B.吸取先进文化 C.扩大统治基础 D.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A 【点拨】 【结束】 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 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 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主要特点。本题选D项,“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 租税役”正是均田制的目的和作用。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 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B项中“按人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C项错误, 不存在分成小块出售问题。 【结束】 5.(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题)《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 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 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点拨】 【结束】 6.(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答案】D 【点拨】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死亡者或年满70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 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 【结束】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 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 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答案】D 【点拨】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 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结合本题,史学 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结束】 8.(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本题主要考查均 田制的主要特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 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 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结束】 9.(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 ) A.均田制和三长制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答案】A 【点拨】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 发徭役,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张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 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结束】 10.(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14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 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 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点拨】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 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结束】 1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9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 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答案】A 【点拨】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 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 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 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题选A项。 【结束】 1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 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点拨】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结束】 13.(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 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 ,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答案】C 【点拨】《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 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 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 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结束】 1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1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 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改姓氏篇贯 D.三长制 【答案】D 【点拨】“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反映的北魏是当时实行宗主督护制,坞堡主隐瞒 户口,不向中央如实汇报,常常发生把五十、三十户上报为一户的情况,来躲避向中央缴纳的 税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 【结束】 15.(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23题)“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 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与高度发展 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 利于民族融合。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结束】 16.(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A.宗主督护制 B.三长制 C.保甲制 D.租调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1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 中的措施是(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 【答案】D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 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 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 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 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结束】 18.(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30题)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 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 ”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C 【点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0分) 19.(2011年4月德州二模32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 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 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 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6分 ) (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分) 【答案】 (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4分) 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奖励耕战的措施。材料二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 及汉化政策。根据所学,两次改革分别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根据所学,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可分析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 反对。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可酌情回答,应坚持的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 结合。 【结束】 20.(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 ,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 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 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 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 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 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结束】 21.(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33题)(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 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 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6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答案】 【点拨】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 ,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 化政策等。第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 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 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结束】 22.(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5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 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 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4分)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 (6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5分) 【答案】 (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4分)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每点2分,共6分)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分) 【点拨】 (1)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根据题干中“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 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分析这两次变法处于的背景、目的回答。 (2)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根据两次变法中不同于以往的史实回答。 (3)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通过改革出现了提高国力,促进发展的作用。 【结束】 23.(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一)43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统治者更是十分重视土 地问题的解决。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 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 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 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 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贫”的原因是什么?指出商鞅在惠农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时 代背景简析其对商业态度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简要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不 同影响。(9分) 【答案】(1)主要原因:粮食价格过低。(2分) 具体措施:提高粮食价格,对工商业征收重税。(2分) 目的:引导人民从事农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分)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分) 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2分) 商鞅变法影响: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实力壮大和统一六国打下基础。(2分) 孝文帝改革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 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 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了少数民 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3分,任意3点) 【点拨】第一问商鞅认为“农贫”的原因,由材料“食贱则农贫”可得出答案。商鞅在惠农方 面的具体措施由材料“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 ,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以得出相关信息。结 合时代背景须考虑到当时人民多从事商业,导致商业与农业抢劳动力的情况。故可以得 出其重农抑商的目的。 第二问指出两次改革的措施,可依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今遣使者循行天 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得出信息。简要分析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出来 【结束】 24.(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7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 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 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六官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人?’,杜弼说:‘鲜卑 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 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杀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杀汉族 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 语也渐渐流行。”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外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 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 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触汉文化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 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 “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 ,守河将士天天去推冰,年年如此,后来周人不再推冰,轮到河东的齐国将士开始推冰,防备 周人东渡。” ——引自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8分) (2)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7分) 【答案】 (1)措施:实行汉化政策(或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说汉话)(2分);迁都洛阳(2分) 。评析:孝文帝这些举措,主观上是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2 分);但客观上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2 分)。 (2)不同: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2分);北齐将汉人 为奴,北周释放奴婢(2分)。 影响:北齐由强转弱,北周由弱转强,最终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2分)。启示:落后的民族 最终为先进的民族文化所征服(1分)。 [注意:评分时,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 【点拨】 (1)依据材料比较容易回答,对其进行简要评析时要从当时对其自身,对其他民族等方面综 合考虑。 (2)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据材料“ 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总结出北齐将 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结果据材料和史实可以得出。启示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 【结束】 25.(2008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 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 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 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拨】(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 化等方面的改变。 (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 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结束】 26.(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7分) (2)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2)正确。 理由:北魏统一北方,一方面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矛盾尖锐;通过迁都 、一系列汉化(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通过学习汉族 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点拨】 (1)从材料中授田等措施可知是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回忆教材知识解答“前提条件”。 (2)张之洞的观点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肯定,观点正确。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意义 角度分析回答“理由”。 【结束】 27.(2010年12月河南新乡六校调研44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 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 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分)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分)有 何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3分)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 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积 极的恢复。 ﹙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进北方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 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第一问,材料中“九年(公元485年),《魏书•食货志 》”可判断是孝文帝改革中实行的均田制,它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或无主的土地进行分配;积 极作用可从“海内安之”入手。第二问,“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说明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 力。第三问,“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民 族间的融合,影响从对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分析。 【结束】 28.(2011年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24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 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 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 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贪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 施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 义方面的相似之处。(6分) 【答案】 (1)措施:均田制。(2分)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分)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2分) 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2分,任答两点即得2分) 【点拨】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 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根据材料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 散,豪右多有占夺。”(大意是: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游离失所,许多豪强地主抢 夺土地)。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 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上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结束】 29.(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29题)(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 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答案】 (1)措施:均田制。(1分) 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 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3分,任答 三点) (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2分) 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2分) 【点拨】第一问据材料回答,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二问反映了民族融合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据所学也 很好回答。 【结束】 30.(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 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 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 用如何?(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商鞅是如何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谈 他是如何化解改革阻力的?(4分) 【答案】 (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 障等。(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措施:均田制。(1分)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1分)大片的荒 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 (2)商鞅:讲求诚信,政令必行。(2分) 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2分) 【点拨】 (1)由材料信息“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 馑以弃业”可以得出存在的社会问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作用灵活利用课本知 识回答。(2)由材料信息“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可得商鞅顺利推行变法的保证 。孝文帝借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来化解改革的阻力。 【结束】 31.(2011年5月潍坊市考前训练33题)(10分) [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 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 进。 材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答案】 (1)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联 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即是最好证明。 (2)从“中国再统一”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角度分析回答。 【点拨】 (1)注重改革策略。(2分)迁都洛阳。(2分)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2分)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分) 【结束】 32.(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43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 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 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 、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 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部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 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 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一一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三 文炳稽首日:“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日:“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 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中书省、枢密 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 大制度创新。(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5 分) 【答案】 (1)原因:先生活在草原游牧区,气候寒冷,雨量少;(2分)后入主中原,处于雨量多、气候适 宜的农业区;(2分)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实施改革。(2 分)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4分) (2)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 展与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 (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 【点拨】 第一问据材料一的图表可以看出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气候、雨量不同面对其改制的影响。据所学 少数民族改制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适应汉族的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等,制度创新方面 根据所学比较容易答出。 第二问据材料“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它为中华民 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 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加上所学知识能很好地概括出贡献。 【结束】 33.(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29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 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 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 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答案】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 方面的汉化措施。(4分)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4分)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点拨】 【结束】 34.(2011年5月青岛市二模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 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 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4分)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 (4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2分) 【答案】 (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4分)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4分)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点拨】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对比。基本为简单识记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在材料 中可以直接找出。第二问把握“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第三问识记即可。 【结束】 35.(2011年4月河南平顶山调研44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 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 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 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依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主要影响是什么?(5分 )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答案】 (1)否定态度。(2分) 依据:“王制遂灭,僭差亡度”;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答出2点即可,2分) (2)均田制。(2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分) (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 贵族的利益; (6分) 【点拨】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和孝文帝改革。第一问的态度从“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 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等即可判断是否的态度。第二问 容易判断为均田制,其影响简单识记即可。两个改革都是封建化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 流。 【结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