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先秦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秦汉魏晋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隋唐两宋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元明清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选官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技巧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经济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之农业手工业商业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中国古代思想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科技文艺专题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先秦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史大框架】 先秦政治制度 秦汉到元政治制度 明清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3+4 三大脉络: ①中央VS地方 ②君权VS相权 ③宗法体系(宗法制→宗法观念) 四大制度体系: ①中枢决策制度体系→董事会(董事长) ②行政执行制度体系→CEO ③地方制度(行政区划;行政长官及职能分配)→子公司 ④选官制度→HR 先秦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春秋战国嬗变) 分封/宗法/礼乐 【分封制】 内容/特点/影响 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前代帝王后代 (同姓不婚:姬姓诸侯国—晋燕鲁吴卫郑) 王畿地区—周王室 晋—周成王弟弟(姬叔虞) 卫—周武王弟弟(姬康叔) 鲁—周武王弟弟(姬旦) 齐—功臣姜子牙(姻亲) 吴—周王室 楚—颛顼氏后代(熊) 宋—商朝后裔 陈—舜的后裔 燕—周王室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层层分授,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及义务 权力:(行政、财政、军权)(领土、臣民)(分封、继承) 义务:服从中央决策;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①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疆土;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保证分封制完善运行:周王室强大、血缘关系紧密 ②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淡化,周王室衰微→地方权力失控,出现兼并争霸战争 【宗法制】(决策—谁听谁的话;继承) 内容/影响 内容: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先比妈后比年龄) 2.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小宗要听大宗的话) 天子—诸侯—卿—士(—平民) 影响:1.利用血缘关系,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贵族)内部稳定,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后世:宗法观念(嫡长子继承观念;家谱;祠堂) 三.礼乐制 先秦→秦以后 ①宗法制度→宗法观念 规则→潜规则 ②分封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君主专制制 ③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把任命、继承权收归中央) ④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总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结构松散,尚未来集中,贵族垄断政治 (松散的血缘共主制) 黄焖鸡米饭(总店+加盟)vs肯德基(总店+分店) 第二章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秦汉魏晋制度专题 秦 确立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核心—选官·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官僚体系(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外显—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皇帝制】—皇权至上(听话);父位子承(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政;御史大夫—监察和秘书工作)—中枢决策类制度 九卿—行政执行类;丞相下属 相权—与皇帝共享决策权的机构及其长官(宰相)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没有人能和皇帝共享决策权) 丞相行政太尉军 御史监察兼秘书 太常奉常司礼仪 宫廷侍卫郎中令 皇家事务哪家强 卫尉太仆和宗正 警卫车马宗族事 还有少府理财政 全国事务哪家强 治粟内吏大司农 典客又称大鸿胪 全国财政和外交 刑罚狱讼找廷尉 (九卿特点:家国同构,“家天下”特点,九卿中六卿管理皇族相关事务,三卿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郡县制】 行政区划:郡县2级制 行政长官:郡守、县令 官僚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影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确立;血缘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公天下之端) 汉朝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1.郡国并行制(巩固初期统治·血缘关系紧密时有利于中央集权;血缘淡泊后地方分权严重,引发七国之乱) 2.汉景帝、文帝两代平息七王之乱 3.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达成削藩;巩固郡县制) 4.设十三州刺史 (中央VS地方:设监察区;分权) 刺史(监察区最高长官→行政区最高长官) 州(监察区→行政权) 州—郡—县三级制 长官:州牧—郡守—县令 【君主专制】 汉武帝设置内朝(中朝)·尚书,削弱相权 (皇权VS相权:任命亲信,把相权移交到自己的内侍手里;分割相权) 尚书台(少府麾下一个秘书机构·档案室) →尚书省 尚书令 补充: 魏晋南北朝 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分封和郡县之争】 早期分封→削藩→回复中央集权的地方制度 高配皇帝+低配藩王→成功(汉朝、清朝) 低配皇帝+高配藩王→灭亡(西晋) 低配皇帝+其余低配藩王+一位高配藩王→篡位(明朝) 南北朝 士族门阀vs寒门庶族 南方 北方胡汉融合 九品中正 南方立军功 北方→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前秦→北魏(民族融合)→西魏(宇文氏)→北周(杨坚·外戚集团) →东魏(高氏)→北齐 南方→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隋→唐 第三章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 隋唐两宋制度专题 隋唐制度 中央集权 道·州·县三级制 设节度使(军区司令)·武官出身·胡人担任 临时性监察长官→行政区最高长官(军政财大权于一身) →藩镇割据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 中书省(中书令)·起草;门下省(侍中)·审议;尚书省(仆射)·执行·总领六部 ②六部:户吏礼兵刑工 ③作用:相互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分工明确) (三省分权是上下游关系;二府三司、三权分立水平分权→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 ↓ 政事堂(讨论) ↓ 政事堂被收归中书省 ↓ 政事堂→中书门下(起草+审议=决策权) ↓ 三省虚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平章事) 3.科举制 宋 中央集权: 路-州-县三级制 路:经略安抚使·民生/民事、提点刑狱使·法律/刑罚(司法/执法)、提举长平使·人事、转运使·财权)+通判 兵权—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进入禁军+更戍法 行政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设通判监督(通判副官) 财权—地方赋税除小部分开支外,其余由中央掌控 分权+监督(放置检察长取代最高行政长官) 君主专制: 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分行政权—中书门下 副相·参政政事 分财权—三司(三司使) 分军权—枢密院(枢密使) ↓ 二府三司制 分权+亲信(任用亲信最高只能当副职) 【影响】 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央地方矛盾(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君权相权矛盾 ④重文轻武,政治环境宽松,皇帝开明,官员敢于谏议,文化教育繁荣 ⑤分权机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⑥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第四章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元明清专题 君主专制:三省归一省—中书省(长官:丞相)→丞相权力过大 中央集权: ①划分行政区划:山河相形→犬牙相入 意义:使地方区划由易守难攻变为易攻难守 ②行省制 一级—行省(丞相) 二级—路 三级—州 四级—县 行省→行中书省→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外派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变为中央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附属机构) 意义:彻底解决了中央地方的矛盾 ③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④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明朝 君主专制: ①太祖废丞相官职、废宰相制度,权归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②成祖设内阁制度 ③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有票拟权(建议权)(起草权);长官为首辅大学士 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相矛盾解决) ④皇帝掌握批红权·审议权;司礼太监掌握了批红权 ⑤宦官乱政、首辅专权控制六部 ⑥阉党(批红太监)VS东林党(江南士绅→票拟权) 中央集权: 废行省制 ①一级—布政使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②二级—府(知府) ③三级—州县 清 君主专制: 军机处+内阁制 ①雍正设立,最早处理西北军务 ②特点:一不四无 一不—非法定行政机构,无决策权,只有建议权 四无—无官署(只有值班的值庐·临时办公场地) 无专官(没有固定职位,军机大臣经常流动;随机任期制) 无署吏(没有下属官吏·手下) 无定员(都是兼职,皇帝随时更换) 品级低、跪受笔录 中央集权: 一级—行省(巡抚、总督) 二级—府 三级—州县 补:道(介于省和府之间)—道台 1.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 3.王朝更替体制弊端+经验 王朝更替时间 第五章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选官制度专题 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 秦—军功爵制 汉—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唐→清—科举制 汉 察举制—地方官员举荐人才,朝廷考核 标准:西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东汉“孝廉”“茂才” (以道德为主) 征辟制(自上而下) 皇帝直接点招—征 高级官员聘请—辟 任子制 两千石以上—郡守、三公、九卿 可保举子弟担任郎官 评价: 导致了东汉末年官员普遍虚言道德而无实际才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内容: 由中正官给人评级(九品),向中央推荐 考核标准:家世—父祖身世;行状—品德才能 影响: 进步:专业化(专人推荐·面试官,从兼职到正职) 常规化 选拔权收归中央 弊端:士族门阀操纵垄断官僚政治 科举制 历史: 隋文帝初创,唐宋完善,明清八股 唐 ①考试类别:常科(标准化考试);制科(临时性考试) ②考试科目:常科—明经科(经义默写);进士科(运用:诗赋和策论) ③考试级别:省试(中央)、殿试(面试) ④行卷→作弊行贿(不公平) 宋朝 ①考试科目:诗赋/经义之争 ②考试级别:州试(地方);省试(中央);殿试 ③糊名(匿名)、誊录(防止作弊制度) ④三舍法(太学分舍、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 (自主招生+保送) 明清 ①考试科目:八股取士(分题型、制定评分标准) 效率高、评价客观、公平 限制自由,限制思想,思维僵化 ②考试级别: 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 学校教育和科举挂钩 弊端:教育内容只有儒家经典,忽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 【影响】: 积极: ①打破士族门阀垄断官僚政治,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③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④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文化繁荣 ⑤公平公正 消极: ①限制思想,阻碍创新,维护专制制度 ②阻碍科学技术发展 第六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技巧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分时期 先秦→宗法制度(宗法观念) 秦以后→宗法观念、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宗法 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制) 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 【核心技巧】 ①分清考的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君主专制 措施在地方—中央集权 措施在中央—君主专制 ②总趋势(总趋势易对)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波动式上升) ③小范围 小范围内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受到阻碍 Ps:分清总趋势和小范围—材料分层 所有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所有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范围) 一层 加强+一层 下降→总趋势 君主专制(皇权VS相权) 权力—决策权—起草诏令(宰相) 秦代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汉代 名义—三公九卿制(外朝) 实际—尚书台+尚书令(中朝) —— 名义—三公九卿制(司徒、司马、司空) 实际—尚书令+尚书省 魏晋南北朝 名义—尚书省+尚书令 实际—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 隋唐 名义—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仆射) 实际—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 真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 两宋 名义—三省六部 实际—二府三司制 政事堂(中书门下)—行政权—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副官) 枢密院—军事权 三司—财政权 明朝 废宰相 名义—内阁制 实际—内阁制—首辅大学士(起草) 宦官—批红 七.清朝 名义—内阁制(首辅) 实际—军机处(军机大臣) 特点: ①外朝机构→内朝机构(移权+增设机构)任用亲信 ②分权(宰相) ③有名义实际之分 ④行政执行制度较为稳定 中央VS地方 方式:①增设行政区划(监查区→行政区) ②分权(地方长官) ③行政区划划分 秦汉—郡县制 ①一级—郡(郡守) ②二级—县 东汉 ①一级—州(刺史/牧) ②二级—郡 ③三级—县 隋唐 ①一级—道(节度使) ②二级—州 ③三级—县 宋 ①一级—路(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长平使)+通判 ②二级—州 ③三级—县 Bug:三冗两积 元朝—行省制 ①一级—行省 ②二级—路 ③三级—府 ④四级—州县 明朝 ①一级—布政使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②二级—府(知府) ③三级—州县 清 ①一级—行省(巡抚/总督) ②二级—府 ③三级—州县 补:道(行省·府之间)—道台 特点: ①增设监察区监察—监察区替代行政区 ②地方分权 ③直属中央(行省制) ④最小行政区划县级最稳定 历史细化专题之宗法专题 【宗法专题】 遇先秦不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秦以后不选宗法制度 先秦宗法制度/秦以后的宗法观念对比 【宗法制度/宗法观念对比】 嫡长子、大宗小宗、分封、家庙祭祀、丧服 嫡长子 先秦:嫡长子继承制度 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嫡长子继承制度是贵族世袭制的保障 秦以后:嫡长子继承观念 观念形同虚设,皇位继承多选贤爱,民间继承多选多子均分制 大宗小宗 先秦:大宗小宗制度 ①大宗:始封者的嫡长子及往后各代嫡长子一系为大宗(百世不迁) ②小宗:始封者的庶子及往后各代庶子为小宗(五世则迁) ③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天下由宗法和婚姻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家国同构 秦以后:演变为宗族制度(宗法观念) 大宗小宗被家族宗族取代,宗族内以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为族长 听话关系改变:宗法小宗听大宗的—血缘;宗族制度:族人听族长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文化) 历史: 魏晋隋唐—世家大族制 宋以后—祠堂族长和族权制 《乡土中国》—乡绅 近代—宗族观念(家族观念) 平民式 宗族构成: 家庭—家族—宗族 家庭:血亲关系+同居共财+五服之内 家族:血亲关系+五服之内 宗族:血亲关系+五服之外 先秦:分封制 天子—诸侯—卿—士 秦以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主,皇子封国制为辅→观念·封号(经济奖励) 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分封·分封观念) 四.宗庙祭祀制 第七章 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经济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重农抑商政策(大题) 经济制度(选择题)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汉代田庄经济制度、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屯田制、不抑兼并、租佃制) ②赋役制度(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③专卖制度(盐铁、酒、茶…) 先秦: 【井田制】 内容: ①名义: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制,归国家所有 ②实际: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③土地通过分封制度层层分授,受封者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奴隶主强迫平民和奴隶集体耕种,无偿占有劳动成果,并向封主缴纳一定贡赋 ④中公田,四周私田(法律不承认) 瓦解: 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商鞅变法→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转让 二.秦: 【土地私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 中央政府控制的土地→财政收入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控制小块土地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 ④不稳定性(脆弱性) →小农经济(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 狭义: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广义: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赋税、徭役、兵源(被统治阶级) 地主→统治阶级 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自由买卖→土地兼并→失去的土地的农民 →佃户(租佃制) →工商业(转业) →流民→农民起义 重新划分土地→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小农衰退→中央政府实力减弱→农民起义/大地主割据→乱世(人口骤减) →重新划分土地…………………… 大地主(统治阶级/特权阶层) 汉朝:外戚和地方豪强 魏晋:士族门阀 唐朝:藩镇军阀 宋朝:文官集团 元朝:蒙元贵族 明朝:文官集团 清朝:满清贵族+文官集团 ↓ 抑制土地兼并 抑制原因: ①土地兼并使小农衰退,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源 ②失去的土地的农民会转化为流民,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③巩固封建统治 抑制措施: ①限制大地主的土地数量 ②增加对大地主的税收 ③迁移大地主的居住地 汉朝 【赋役制度】 “田地”→土地税 “户·家庭”→财产税 “人口”→人头税(丁税) “役”(兵役、徭役)→义务→役税 【军事制度·兵制】 征兵制:中央维持常备军,农民定期服兵役 募兵制:常备军+出钱招兵(雇佣兵) 府兵制:职业军人→军户/民户 土地制度: 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制度 田庄=大地主+佃户 田庄内部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 田庄:土地、山林川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手工业、渔牧业+民兵组织 (曾头市、hu家庄) 编户制度: 户籍制度→齐民(自耕农、佣工、佃户) 收税:田租较轻;人口税、财产税、代役税较重 隋唐 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 ①制度层面:均田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有自主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 不属于土地私有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抑制土地兼并,不能自由买卖 ②土地层面: 战乱留下的无主荒地 推行均田制只限于少量无主荒地(全国土地的一部分) 不动摇当时的根本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③国家层面: 义务:把战乱留下的无主荒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 好处:抑制了土地兼并,获得了赋税来源、徭役兵役来源 ④农民层面: 权利:获得了土地,有了经济来源可以自给自足 义务: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兵役 【屯田制】→无主荒地 军屯(有事打仗,无事耕种) 民屯(有事无事一直耕种,源源不断输送军粮) ↓ 均田制 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 租—土地税(田地) 庸—代役税(役) 调—财产税(户) 特点: ①税种分类清晰,相对公平 ②“庸”—代役税;不再有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赋税收入 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崩溃,土地自由买卖 ①量出制入:原来:政府直接规定征收多少粮食绢帛布匹→先确定财政预算·钱,再把预算换算成实物,有多少支出征多少税(实物税); ②折钱纳物:原来:以质量计税缴纳→以货币计税缴纳;农产品必须按市值折算成钱缴纳 (有钱交钱,没钱纳物) ③夏秋两次纳税:原来:纳税时间不固定→纳税时间固定 ④居住地纳税:原来:居住地和原籍都要纳税→居住地纳税 ⑤资产和田地多的征税多,保留丁税和代役税 田/户;役/丁→人头税 ↓ 土地财产税 特点: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的开始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③纳税时间固定 两宋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更加规范化(法定认可、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特点:①防止地主偷税漏税 ②原来:统计人口·户籍→统计土地 不抑兼并(土地制度) 不抑制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自耕农失去土地 →佃户(客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剩余自由劳动力→城市就业(工商业)→市民阶层 赋税→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徭役→代役税、募役法 →不抑兼并 兵役→府兵制、募兵制 →流民 影响: ①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衰退 ②减少政府对土地的干预,顺应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集约化经营,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和工商业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 →租佃制进步,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自由性增强,契约制度完善 明朝 鱼鳞图册 一条鞭法 税种分类清晰→交税手续简化;税种简化 ①役归于地→把代役税归入田地税(田地承担了大部分的代役税和户税,但是保留了丁税) ②实物税完全转化为货币税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大量白银流入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人口税(丁)税平摊入田地税去征收(废除了人头税) 明朝:五亩地×2两/亩=10两;五口人×1两/人=5两 清朝:地区人数×人头税÷地区田亩=0.1两/亩 五亩地×2.1两/亩=10.5 15两→10.5两 鞭法/摊丁入亩 共同点:简化税种,货币税 不同点:简化程度不同 前者把杂税、代役税、田赋合并 后者把丁税也平摊入田赋 赋役制度演变特点 ①实物税转化为货币税 ②税种由分类清晰到逐渐简化 ③人头税逐渐取消,兵役徭役逐渐被代役税取代;以人头税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田赋为主 ④征税时间固定,量出制入 ⑤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农民/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第八章 中国古代经济史之农业手工业商业专题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制度及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土地制度+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专题 农业、手工业、商业、重农抑商=农工商专题 农业 耕作技术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青铜农具 ③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④秦汉—铁犁牛耕推广并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推广在汉朝) ⑤隋唐—曲辕犁(奠定了中国古代农耕的基本格局) 看书→技术长啥样 二牛抬杠 耕田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法(gengbamo) 耕—犁地翻土 耙—松土,犁翻起来的土块弄碎 耱—将土地表层碾成粉末 ↓ 提高肥力;便于播种 播种工具: 汉代—耧车 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芍陂(que四声bei一声) ①战国时期—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秦以后集体劳动】 佃户(地主土地上生产) 修水利工程→一系列工程(徭役) 军屯、民屯、均田制(有可能) ②秦朝:灵渠、都江堰、郑国渠 ③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井渠(坎儿井) ④隋唐: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北宋: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 ⑥元朝:会通河、通惠河 ⑦水利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 耕作方式(包括耕作技术) 商周—集体劳动(井田制) 秦以后—个体农耕为主(土地私有制),部分情况集体劳动 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④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经验丰富) ⑤脆弱性(天灾人祸) ⑥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 ⑦落后性(技术后来没有进步) 手工业 【门类】 纺织、冶金、陶瓷 冶金: 冶铜业: ①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②商周:青铜(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 ③秦汉:进一步发展 冶铁业: 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②春秋战国:冶铁业初步发展,出现铁农具 淬火(改变内部结构增强坚硬度)、 炼钢技术 西汉:炒钢法(生铁成半液态/液态+鼓风→坚硬) ③东汉: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④南北朝:灌钢法(熟铁生铁同时加热) 陶瓷 制陶业: ①新石器时代,制陶出现 ②分类:彩陶、黑陶、白陶;唐代—唐三彩 制瓷业: ①商朝:原始瓷器;白陶(胎和釉结合不紧密) ②东汉:成熟青瓷 ③南北朝:成熟白瓷 ④唐宋:两大系统:南青北白 五大名窑:汝哥官均定;瓷都景德镇 一条丝路:瓷器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唐朝出现秘色瓷(青瓷) ⑤元代:青花瓷(成熟青花瓷) ⑥明清:彩瓷(斗彩、五彩瓷、珐琅彩) 纺织业: 原料—蚕丝、麻、棉花 丝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 ②商朝—织机 ③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提花机;丝绸之路 ⑤唐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代—吸收花鸟画风格,图案多样 ⑦清朝—织造局 棉纺织业: ①宋末元初—棉花开始由边疆向内地推广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新式纺车—脚踏三锭纺车) 发明 × 革新、改良、推广 √ 【所有制】 官营 民营(私营) 家庭 民营+家庭=民间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①管理方式: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式生产大作坊 ②产品: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③流通方式:不投放市场 ④特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不计成本 民营手工业: ①管理方式: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②产品:民用品(民间消费品) ③流通方式:投放市场 ④特点:明朝中后期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家庭手工业: ①管理方式:小农经济的副业;农业的补充;“女织” ②产品:民用品 ③流通方式: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④特点:中国古代稳定的重要因素 【官营手工业+“匠户”制度演变】 ①西周:“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手工业,设置“工官” ②春秋战国:官营垄断地位被打破,出现了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③汉代:官府专卖制度—煮盐、冶铁、冶铜·铸币(关键领域,高利润) ④唐代:设置了“匠户”制度(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服役)匠役制 役匠减少,雇匠增多 ⑤宋代:雇匠数量逐渐居多,实行薪酬制 ⑥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世代相袭,不得脱籍改业) ⑦明朝:匠户制度改为轮班工作(半服役+半兼职) “班匠银”代替“匠役制”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⑧清朝:废除“匠籍制” 升维学习,降维攻击 ①官营手工业人才外流→技术外流 ②“匠役制”和“匠籍制”逐步衰落、废除;解放大量自由劳动力 原料、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 【总特点】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不断细化(门类分工) ②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质量、种类、价格、便携程度) ③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技术);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明朝中后期出现手工工场(组织形式)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⑤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手工业长期处于附属地位) ⑥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民营、家庭)(所有制) ⑦手工业的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变化(空间结构) ⑧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外贸) 史实+影响、原因(领域) 商业 商朝—商人名字由来;出现商人 周朝—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①官府控制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出现 ②商人地位提高(社会—社会阶层·四民秩序) ③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 汉朝—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 ①城市:出现著名商业城市—扬一益二(城市职能) 坊市制 ②外贸: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外贸 宋朝: ①城市:坊市制被打破 空间限制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草市南北朝出现) 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 交易活动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②外贸:海上丝绸之路,外贸繁荣 ③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④货币:出现交子 7.元朝 ①外贸:泉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①城市:坊市制彻底被打破,出现街市 工商业市镇、区域分工发展 ②外贸: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③货币: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掠夺大量黄金白银→购买东亚奢侈品→中国对外贸易出超→大量白银流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④商帮:商帮兴起 ⑤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提高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9.特点: ①商业起源早(时间:时间早晚类) ②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紧密相连 ③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全面繁荣(外贸、市场) 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外交) ↓ 政治外交体制(政治外交和经济相结合) 宗主国(赐)+附属国(贡) ⑤经济重心南移,由城市向乡村扩展(空间结构类) ↓ ↓ 转移 范围 ⑥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都会城市、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城市化) 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繁荣(社会阶层) 市民阶层→高雅文化区分开 →和农村农民区分开 ↓ 生活在城市的工商业从业者 ⑦商品经济繁荣(经济成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重农抑商 历程:商鞅变法开始,西汉、明清较为明显、加强、严格;后唐宋代松动 肯定—商鞅、西汉、两宋 否定—明清 原因: 根本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商业之弊: ①商业使流动人口增多→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兵源,国防军事实力下降;影响赋税,干扰国家财政;影响徭役,不利于政府工程建设 (商鞅时期—不利于富国强兵,失利于兼并战争) 农业之利: ①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②为国家提供赋税来源、兵源、徭役来源 (商鞅)富国强兵,促进兼并战争胜利,加快政治统一进程 (西汉)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明清)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措施: ①重征商税 ②身份贬低商人地位(限制衣食住行,限制子弟为官) 影响: 重农影响—农业之利 抑商之弊—阻碍了工商业生产的再扩大,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海禁/闭关锁国 原因: 明朝—防止倭寇骚扰 清朝—应对东南沿海的反清复明势力 根本原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天朝上国观念·贡赐贸易体系(朝贡贸易体系) 内容: 明朝—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只许广州对外通商,设置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减少了中外交流 ①政治交流—一定程度抵御了外来侵略;阻碍了向近代外交转型 ②经济交流—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③文化交流—阻碍了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阻碍了技术变革);阻碍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阻碍了思想解放和启蒙)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经济制度(土地/赋役制度)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中国古代思想专题 思想 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原儒 汉儒 宋明理学 明清进步思想(儒家思想的自我批判与发展) 百家争鸣(儒道法墨) 【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变革,出现铁农具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周天子权威下降,分封宗法体系逐渐崩溃;出现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谋求富国强兵 ③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儒—孔子孟子荀子 道—老子 法—商鞅、韩非 墨—墨子 【孔子】 ①仁: (百姓)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君主)为政以德=仁政—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反对苛政(重税、重徭役、重兵役)→君与民和谐相处 ②礼(实现仁的手段)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恢复分封制宗法制;恢复宗法等级 ③中庸:取其中(止于至善),不走极端,不乡愿 →缓和社会矛盾 ④教育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孟子】 性善论(继承仁)→仁政(有具体的施政标准) (扩充人的善性)+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 【荀子】 性恶论(继承礼)→礼乐(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王道=仁政;+民本思想·载覆论/君舟民水论(君民相互依存,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先秦儒家—原儒—孔孟荀】 民本思想(君主专制的重视人民群众) 民主/民本 共同点:重视人民群众 不同点:制度不同:君主专制/民主制度 方式不同:爱民(轻徭薄赋)/天赋人权 ①人民群众力量大(民贵君轻) ②君民相互依存 ③君主应该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不行苛政 ④人民群众克己复礼,遵守礼乐等级 政治理想 →仁政(对君主的要求)+礼乐(对百姓的要求) →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老子】 ①世界观:道为世界的本源→理论化、体系化、思辨化 ②辩证思想(朴素辩证思想) ③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实践—汉初“黄老之学”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①兼爱和孔子仁爱的对比 仁爱—有差等的爱 兼爱—无等级无差别的爱 ②非攻和孟子战争观的对比(天下无义战) 天下无义战—所有战争都是罪恶的非正义的 非攻—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 ③尚贤—选贤任能(不以血缘为条件) 【韩非子】 实践大于理论 ①法—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②术—权术驭臣 ③势—君主威势震慑臣民 政治实践—商鞅变法、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后世—外儒内法 【汉儒】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灾异谴告 天人感应: 天有人格,有喜怒哀乐 →万事万物都是天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受天的影响 →人间的秩序是出于“天志”,不可违抗 君权神授 “天子” 3.三纲五常 4.灾异谴告 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关系 皇帝感应上天,天监督统治者行为,灾异现象是天对统治者错误行为的谴责通告 【宋明理学】 发展历程: 前奏:韩愈“道统说” 奠定期: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集大成期:南宋—朱熹、陆九渊 转变期:明代—王阳明 思想: 理学(儒学复兴、三教合一、回归原儒、思辨理论、个人修养、自内而外、三纲五常、钳制思想、限制自由) ①本源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天理—外显为三纲五常(与道德伦理直接挂钩) ②人性论:性善习远(人性本善与天理一致,被后天物欲所蒙蔽) →③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 →④追求理: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理在心外:人伦、圣贤、礼教、世故…) 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诚心正意(理在心内:自我反省) 共同目的:究天理,明道德之善 ⑤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官方哲学;地方教化工具) 【明清进步思想】 市民阶层→李贽 ①反对孔子是非观(不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绝对的是非标准);是非标准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②男女平等,反对三纲五常 ③童心说 士大夫→黄宗羲 ①反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君主专制),提倡用天下之法限制君主,推广学校,君臣共治(不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倡开明君主制) ②工商皆本 反对“农本商末” 顾炎武 ①经世致用,推崇实学→反对考据训诂 ②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①朴素唯物主义(气在理先),尊重客观物质规律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科技文艺专题 【科技】 四大发明 天医农算 特点及兴起/衰落原因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造(完善):东汉 传播:12c→文艺复兴 印刷术 发明:唐(雕版) 改造(完善):宋(活字) 传播:15c→文艺复兴 火药 发明:唐(炼丹) 改造:宋(火器) 传播:14c→结束封建割据、世俗王权崛起;推动资产阶级革命 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 改造:宋(罗盘) 传播:13c→新航路开辟 【意义】 ①火药(战国→唐)宋朝广泛应用于对外战争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 ②印刷:唐雕版印刷,宋活字印刷,打破教育垄断 →(西方)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③指南针:战国司南;宋发明指南针并广泛应用于航海(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发展) →(西方)推动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 天医农算 天文 东汉:张衡·浑象仪 唐:僧一行·黄道游仪 元: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观察→观测→制定历法 医学 汉:《黄帝内经》—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第一部完整农书) 元代:《农桑辑要》(最早官修农书) 王桢《农书》(北方农业,生产工具改革)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算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圆周率 +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 特点及兴起/衰落原因 特点: ①以服务农业为主 ②重总结实践经验,缺乏创新化、理论化 ③综合性、继承性 兴起原因: 小农经济发达,精耕细作 大一统的政治环境 衰落原因: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科技发展 ②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程朱理学等钳制思想,重视儒学,科技工作者地位低,缺乏人才 ③中国传统思想缺乏思辨性 【文艺】 字体、书法、绘画、戏曲、文学(略) 字体 萌芽:原始社会·刻画符号 成熟:商·甲骨文、周·金文(都属于大篆,特点为象形、形象) 转折:东周·隶书(汉字第一次简化,破圆为方,粗细不均) 统一:秦·小篆(椭圆状,粗细均匀) 发展:秦以后·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 萌芽:秦·李斯 出现:魏晋(书法成为一种艺术,由自发到自觉) 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特点:尚意) 魏碑·楷书(特点:尚法) 繁荣:隋唐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颠张狂素(张旭、怀素)草书 宋四家 黄庭坚、苏轼、米芾、蔡襄 绘画 出现:原始社会 发展:汉 繁荣:魏晋→明清 魏晋:顾恺之 隋唐:吴道子 (特点:以人物画为主,写实,以形写神) (原因:政治教化、宗教宣传、三教合一趋势) 宋:马一角,夏半边 清:八大山人 (特点:以山水画为主,写意,得意忘形) (原因:民族矛盾,宋明理学) 版画、年画 (特点:以风俗画为主,写实)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4.戏曲 萌芽:原始社会·□戏 (特点:迷信;原因:生产力低下) 奠基:秦汉→隋唐·宫廷宴乐、杂技百戏 (特点:娱乐色彩出现) 形成:南宋·南戏(温州) (特点:完整故事情节;原因:商品经济,市民阶层,经济重心南移) 成熟:元·杂剧 (特点:虚拟动作) 明·昆曲 (特点:动作+唱词;原因:商帮出现) 鼎盛:清·京剧(特点:生旦净丑,唱念做打) 【京剧发展历程】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入京,加入徽班→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繁荣 民国,京剧走向时间,成为中华国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