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高考二轮专题 课时检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南京二模)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两次历史性巨变。这两次巨变都 ( )。 ①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④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图片隐含了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两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③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 2.影片《建国大业》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新政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C.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民主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D.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是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 解析 本题考查新政协在1954年前后变化。1949年的《共同纲领》曾作为临时宪法而存在,但1954年宪法通过后,其地位自然被取代,而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导致政协职能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54年,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前政协的职能是代行全国人大的权力,后转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据此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 C 4.《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一位小学老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泛滥,使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 A 5.“欢歌笑语喧,迎接新纪元。吴越本一体,伯仲血脉连。雄起中国人,来去艳阳天。大海难阻隔,陆上有青山”。这是一首藏头诗,该诗所反映主题的意义在于 ( )。 A.促使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B.提升了吴伯雄的个人威望 C.彻底化解了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 D.促进了两岸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藏头诗的主题是“欢迎吴伯雄来大陆”。台湾到大陆的访问,必将有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答案 A 6.2011年9月17日海峡之声网:“台北和南京距离有多远?这点距离连战走了60年,国民党走了56年,两党领导人相隔60年才走出了跨越海峡的再次握手。”这段信息不能说明 ( )。 A.两岸关系由隔绝到交流 B.国共两党关系由对立到接触互谅 C.一个中国的原则成为共识 D.台湾拥护“一国两制”的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反映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两岸关系也逐渐缓和。题干体现不出D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且选项本身也是错误的。 答案 D 7.(2012·福建莆田模拟)新中国的成立是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举措与这一理论相符的有 ( )。 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不结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面临国际风云变幻而提出的,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举措”,排除④。 答案 B 8.2011年温总理出访新德里探寻中印“龙象共荣”之路,为中印友谊再添新篇章。历史上中印交往中形成的对世界外交舞台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原则最主要的是 (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解析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C 9.(2012·河南商丘模拟)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的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同时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与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这表明 ( )。 A.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资本主义对华敌对体系已经崩溃 C.英国拉拢中国共同反苏 D.英国正式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 解析 B、C两项表述明显错误,1950年1月,英国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承认新中国,但未正式互派外交人员,直到1954年才正式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英才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 10.2012年6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访华,为进一步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中俄联合声明》,涉及能源、军事、经济、文化多个领域的合作。新中国成立之初能见证中俄友谊的史实不包括 ( )。 A.毛泽东访苏 B.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C.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共同参加万隆会议 解析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而当时的苏联是不可能参加万隆会议的。 答案 D 11.(2012·福州四校联考)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抓住时间信息,把握阶段性成就即能解答。独立自主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与题意不相符。 答案 B 12.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有 ( )。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 ②④是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活动,不属于题干要求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江苏南京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或橄榄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还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4分)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材料四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4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新的富户”、“农民陷入贫困”、“显然几乎就要反叛”等关键语句概括社会状况;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第(2)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第(3)问主要观点很容易结合材料得出;可以从维新派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或者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举例子。第(4)问从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思考;与西方民主政治最本质的区别是“人民当家作主”。第(5)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社会状况:商业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 (2)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原因:小农经济。 (3)主要观点:引进外国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传统)相结合。 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没有成功。(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没有成功) (4)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别: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 (5)政治体制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14.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 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5分) (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5分) 解析 第(1)问观点从“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句入手;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上去评价费正清的观点。第(2)问从“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通过给予它地位”、“贷款援助”等归纳;从日本侵略损害美国利益、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回答原因。第(3)问“具有透明性”、“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等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可结合改革开放和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2)援助: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助。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帮助中国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两点即可) (3)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举例: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4)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