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第8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第8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考纲 卷别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 考情分析 全国卷Ⅰ 2014·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 2013·民主政治与演讲能力 2016·罗马法对欧洲大陆的影响; 2015·司法公平原则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考查对梭伦改革的历史理解,关注隐性历史知识的考查,如罗马的司法公平与雅典的民主程序。高考每年都在此命题,且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基础性、综合性、大分值的特点突出。民主与法制是古希腊、罗马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在学术素养的历史价值引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针对这一内容的新史学研究成果颇多,直接引入考题的可能性很大,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全国卷Ⅱ 2017·梭伦改革; 2016·公民的参政义务; 2013·司法民主程序 2014·《十二铜表法》 全国卷Ⅲ 2017·雅典民主制:宣誓仪式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 全国卷 —— 2012·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2016·高考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唯物主义”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史料实证 由材料中“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推知罗马法对欧洲历史的深远影响 唯物主义 不管“法律”还是“制度”,其存在都有合理性的一面,能够传承下去说明其对后世具有价值,罗马法即是如此 【解析】 由材料中“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法律体系提供了蓝本,故A项正确。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虽与古代罗马法有关,但不是由罗马法确立的,排除B项。罗马法所体现的法律精神历史影响深远,排除C项。D项中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的说法言过其实,排除 9 D项。 【答案】 A (2016·高考全国卷Ⅱ)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和社会基础。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由材料信息“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府”可明确本题时空信息 历史解释 “驱使”“罚款”等,体现的是“强制性”的特点,说明参政是雅典公民应尽的义务 【解析】 参政不仅是雅典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既然是义务,那么就有强制性,就可能因不履行义务而“被处以罚款”,故C项正确。 【答案】 C ■练真题——————————————————— 1.(2017·高考全国卷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僭主被流放的原因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因而尽管僭主政绩斐然也难免遭到流放等惩罚,这体现了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D项正确。材料信息“一般出身贵族”说明僭主并不都是贵族,因而无法说明贵族垄断国家政权,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政治生活与法制的关系,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平民是否有政治权利,C项错误。 2.(2017·高考全国卷Ⅲ)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解析:选D。综合材料信息“依法履行”“保证公正”“拥有……权利和义务”可知,这些宣誓旨在增强责任意识,故D正确。A、B、C对材料解读片面。 3.(2015·高考全国卷Ⅰ)如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9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解析: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题干关键词“裁量公平”“法律的强制力”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威严。双眼蒙布,说明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4.(2014·高考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选B。A项“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违背材料信息,故排除。题干的意思是当外敌入侵时,平民拒绝作战,这迫使贵族让步从而推进了罗马法律的完善,故C项明显违背材料的原义。D项错误,平民和贵族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 5.(2014·高考全国卷Ⅰ)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只有一项法律规定,不能据此说明雅典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与自杀无关,排除D项。雅典公民自杀必须先申请,说明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与法律尊重生命无关,排除B项。 6.(2013·高考全国卷Ⅰ)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雅典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政治上活跃、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进而成为政治家。演说家与社会矛盾的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排除B项;频繁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和完善,包含在A项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9 7.(2013·高考全国卷Ⅱ)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解析:选A。在雅典享有广泛政治权利的是广大成年男性公民,排除B项;C项所述非材料的本意,故排除;按法律当处死的下层女子最后被判无罪,中间经过了辩护、投票等程序,故排除D项。 8.(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选B。材料的表象是一字之差而输掉了官司,其实质是说明古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 ■练模拟——————————————————— 1.(2018·安徽皖智教育高三联考)有学者说,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其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的举措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推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五百人会议 解析:选A。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与材料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相符,故A项正确;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从中受益最大的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材料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不符,故B项错误;推行陶片放逐法是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梭伦改革”不符,故C项错误;建立五百人会议同样也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 2.“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独裁者)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 )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标志着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 C.推动雅典政治进入鼎盛时期 D.易导致公民权力滥用和误用 解析:选D。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的陶片放逐法。A项是梭伦改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B项在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前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C项是伯里克利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工具,易导致公民权力滥用和误用,故D项正确。 3.(2018·济宁高三质检)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所有受法律和习俗调整的民众共同体都一方面使用自己的法, 9 一方面使用所有人共有的法……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这表明他( ) A.认为法律对公民应区别对待 B.肯定万民法中体现的自然法精神 C.强调习俗与法律的同等地位 D.主张用法律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解析:选B。认为法律对公民应区别对待,与材料“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不符,故A项错误;肯定万民法中体现的自然法精神,与材料“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法律和习俗的地位,强调了法律中包含自然法精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法律中包含自然法精神,没有涉及用法律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故D项错误。 4.(2018·荆门高三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解析:选D。A项是中国法律的特点,故A项错误;B项是中国法律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罗马法的特点,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为任何人制定特别的法律,这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唐律疏议》中对社会特殊人群“诸八议者”有明显的区别对待,说明中国古代的法律并不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毕节高三监测)“如果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全权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平等 B.民主制排斥持不同政见者 C.制衡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D.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普及 解析:选A。材料表明“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只有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制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态度,故B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公民的权利远远高于其他人,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仅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故D项错误。 2.(2018·临沂高三期中)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这表明雅典( ) 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 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 解析:选D。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是在伯里克利时期, 9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是作为下层民众的三、四等级公民,他们也依然有参加雅典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故C项错误;虽然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体在雅典最终确认,但我们通过材料仍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故D项正确。 3.(2018·江西高三联考)公元前546年,古希腊执政官庇西特拉图借助外籍雇佣军的力量,收缴了公民的武器,建立起一支300人的私人卫队,把自己的住所安在卫城之内,成为凌驾于公民集体之上的君主。这一现象表明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有较好发挥 B.民主政治一度反复 C.发展了梭伦的宪政制 D.是集权制下的民主 解析:选B。僭主政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权利和直接民主,故A项错误;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出现于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中间期,体现出民主政治一度出现反复的情形,故B项正确;僭主政治是对梭伦建立的民主政治的违背,故C项错误;僭主政治影响公民权利的运用,故D项错误。 4.(2018·九江十校高三联考)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措施中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是( ) A.财产等级制度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建立五百人会议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解析:选A。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统治地位,为民主制度建立奠定基础,财产等级制使工商业奴隶主进入统治阶层,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故A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故B项错误;梭伦设立的是四百人会议,故C项错误;建立公民陪审法庭主要是推动了司法民主,不是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措施,故D项错误。 5.(2018·滨州高三期中)在雅典,富裕公民必须履行广泛的公益捐献义务,如捐献战争装备、祭祀物品和节日活动经费等,同时又要将其财富的一部分拿出来,供公民中的贫穷阶层分享。这反映了雅典城邦( ) A.财产等级制度很难实行 B.贵族特权受到严重打击 C.财富不均问题得以解决 D.公民集体意识比较浓厚 解析:选D。材料提及公民的义务问题而非财产等级制的实施,故A项错误;富裕公民不等于贵族,故B项错误;材料做法一定程度缓和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富裕公民对国家的特殊责任,体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故D项正确。 6.(2018·资阳高三诊断)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利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 B.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C.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 D.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 解析:选B。梭伦改革的“解负令”使广大平民不会因为债务沦为奴隶,扩大了公民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也给予对雅典有贡献的人以公民权,两者都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7.《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9 D.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解析:选A。《十二铜表法》的这些规定,很明显是在维护以贵族奴隶主为首的债权人的权益,这是保护其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十二铜表法》调整个人财产的纠纷,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贵族的利益,并没有为平民带来多少好处,没有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最终完成于公元前450年,是处于罗马共和国而非帝国时期,故D项错误。 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限制贵族特权 B.蕴含私权观念 C.保护平民利益 D.维护商品经济 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贵族权力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赎罪金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体现了私权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平民利益的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8·郴州高三质检)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解析:选C。根据材料罗马法学家“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而非拥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问题,且成文法有部分内容为习惯法的汇总,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前期”为公民法时期,罗马法学家不断“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推动了境内法制意识的强化,有利于万民法的形成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法典》颁布,罗马法才最终完善,与材料“罗马帝国前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8·黄山高三检测)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法律不能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 C.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解析:选D。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就非常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有关“公民”与“自由民”区别,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没有提及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这都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打麦场作为公共场所,该项罗马法显然有利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11.(2018·荆州高三质检)罗马法中有这样一个程式:“如果A欠B钱,则判C向B给付。”其中A为奴隶或家属,B 为第三人,C为家长。这体现了罗马法( ) A.转嫁责任,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原则 B.维护奴隶权益,其债务由奴隶主承担 C.保障债权人利益,由家长承担附加责任 D.简便易行,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 解析:选C。罗马是奴隶社会, 奴隶或家属对奴隶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9 家长为奴隶或家属偿还债务,是其承担附加责任的体现,同时保障了债权人利益,故C项正确。 12.(2018·潍坊高三期中)“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材料说明罗马法( ) A.强调维护自由平等 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D.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 解析:选C。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因此并未实现自由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说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资阳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解析 (1)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分别据材料一、二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专制、共和)、经济基础(农业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思想(儒家思想、宗教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价值,可以从对东西方法制建设的作用、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的角度进行分析。(3)根据材料三“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得出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根据材料三“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得出维护社会的稳定。 答案 (1)中国古代法律: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9 罗马法: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按社会地位确定刑罚;重私法轻公法。 (2)不同:政治环境不同,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基础不同,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力量不同,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价值:对东西方法制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意义: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 14.(2018·南宁高三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层次,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总结材料观点,可知存在“层次论”和“流动论”两种理论,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理论进行解读,运用中外古代史社会阶层变革的事件,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选择流动论。 例证: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容许平民子弟参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间人员的流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科举考试中成功中举,他就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出身),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阶层。 示例二:选择层次论和流动论。 例证: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内部按地位可分为贵族和平民阶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层次中分化出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迫切希望争取参政权,他们联合下层平民同贵族进行斗争,由此促发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比贵族血缘世袭来说,在财产等级制下,社会各阶层是可以流动的,阶层易位依据财富多寡而实现,因此动摇了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