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检测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板块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宣城高三模考)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D.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多用于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于礼器的比例减少,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即“礼崩乐坏”,故C项正确。 2.(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 ) 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延伸 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 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 答案 B 11 解析 材料强调以德服人为心服的重要性,未提及政治生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故A项错误;以德服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道德的政治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王位继承,故D项错误。 3.(2018·全国Ⅲ卷高考考前模拟)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殉葬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而西周时期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比较少见,而且此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中期以后基本未出现。这表明西周( ) A.形成了重视民力的思想 B.各级大宗享有祭祀特权 C.开发私田需要大量奴隶 D.儒学提倡尊重人的价值 答案 A 解析 材料“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比较少见”“中期以后基本未出现”减少殉葬人数,说明西周重视民力,故A项正确;材料“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比较少见”“中期以后基本未出现”与祭祀权无关,故B项错误;C项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未形成儒家学派,故D项错误。 4.(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量测评)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 ) A.统治疆域的扩大 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政区细化的趋势 答案 C 解析 郡的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郡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郡的幅员来控制南方郡,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是材料表象,背后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5.(2018·宣城二模)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11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6.(2018·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察举是自下而上推贤荐才,虽然被荐者最终是否中选、如何任用是由中央、皇帝来决断,但高门权贵、封疆大吏自是不会全然一片公心,在为国抡材的公义之外,挟带私意、兜售私恩必不可免。材料内容表明察举制(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C.有其不可回避的弊端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答案 C 解析 “但高门权贵、封疆大吏自是不会全然一片公心,在为国抡材的公义之外,挟带私意、兜售私恩必不可免”表明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 7.(2018·河南高考诊断)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答案 A 解析 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8.(2018·临沂三模)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 A.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答案 C 11 解析 依附关系的形成原因是,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或者是地方权力过大),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涉及的是地方长官,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呈现的长官与僚属之间的隶属关系,说明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两汉期间,地方权力虽大,但仍受中央制约,故D项错误。 9.唐代元稙《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答案 A 解析 “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采取的保护措施,故A项正确。 10.(2018·保定二模)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立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 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兵匠(织工)1 034人”“锦绮机400余张”“刺工300人”“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得出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故D项正确。 11.《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答案 C 解析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唐朝时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11 12.(2018·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A项正确。 13.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解析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D项正确。 14.(2018·日照三模)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史书编撰体例,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并没有提及所谓的“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我们也不能推断出李贽的史学著述是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之上,故D项错误。 15.(2018·成都第二次诊断性检测)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 ) 11 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 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 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 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字体的具体结构来看,文字书写的确简化了不少,所以能够说明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字逐渐统一的而非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主要”为秦隶而非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律文书也并未使用独立书体,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答案 A 解析 词曲(戏曲)的内容取自“街谈巷议”,形式“直说明言”,这就推动词曲(戏曲)世俗化,故A项正确。 17.(2018·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11 18.(2018·郑州三模)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田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 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百姓把拥有土地视为祸事,反而视土地被豪强兼并为获得保护,故B项正确。 19.(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项正确。 20.(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21.(2018·天津部分区一模)“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段话旨在强调中国与希腊( ) A.哲学水平有高有低 B.各自在孤立地发展 11 C.发展道路存在差异 D.历史发展的相似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古代世界……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与同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家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古希腊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两者都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故D项正确。 22.(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 B.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 C.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 D.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 答案 D 解析 雅典公民是独立的个体,故A项错误;希腊城邦内部也有专制政体,如斯巴达,故B项错误;独立自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邦间的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城邦不是公民个人而是公民集体,体现了希腊城邦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D项正确。 23.(2018·重庆三模)在伯利克里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 A.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答案 A 解析 陪审法庭可以“任职资格审查、账目审计、有权审查官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主导”,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制衡,故D项错误。 24.(2018·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由此表明( ) 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11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说明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精神推动了其演进,故C项正确。 25.(2018·长沙三模)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 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答案 A 解析 根据“直接被归纳到”“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可知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说明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继承,并不代表罗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直接采用,没有体现出发展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个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25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8·资阳质量检测)(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5分) 11 答案 (1)现象:丞相上朝的礼仪变化:坐——站——跪。 实质: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变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原因: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制约;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的影响。 27.(2018·德州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13分) 答案 (1)特点:汉代:宽法缓刑(或“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如答“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之类亦可酌情给分)。 古罗马: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或“罗马法逐渐发展完善”);对酷刑的限制严格(或“酷刑只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 (2)背景: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1 古罗马: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同内外贸易的发展相适应。 进步: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 28.(2018·全国Ⅱ卷高考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泰州学派开创大师王艮)、龙溪(王畿,他创立了浙中学派)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江右王学,是王学派别)为之纠正,故不致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颜钧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何心隐是颜钧的弟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序》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论题:泰州学派对王阳明心学的批判与发展。 阐述: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王阳明心学维护儒家纲常名教,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王阳明的学说因王艮、王畿而发扬光大,并有批判与发展,泰州学派的后人顾钧、何心隐进一步背离了儒家思想的教义和名教礼法的约束,这成为“离经叛道”的李贽的思想渊源。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