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读写一体化复习方案4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读写一体化复习方案44

海淀区2007年高考语文读写一体化复习方案 第四专题 向往睿智的人生境界 ‎[范文品读]‎ ‎1、人生的境界(课文)文/冯友兰 练习 ‎(1)文中“觉解”这一概念所属的范畴是:( )‎ A.自觉的行为习惯B.良好的心理素质 C.明确的主观意识D.高尚的道德品质 ‎(2)下列有关“人生境界”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生境界是由人做的各种事情本身的意义构成的。‎ B.人生境界有高有低,境界一样的人所作的事情不一定是相同的。‎ C.作者认为人生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觉解程度的高低。‎ D.作者认为人的精神境界是靠哲学来提升的。‎ ‎(3)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A.“自然境界”与其他三种境界根本不同在于觉解。‎ B.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哲学境界,即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C.道德境界的人视自己为社会之一员,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 D.天地境界的人视自己为超乎社会之上的宇宙之一员,只为宇宙利益做事。‎ E.贤人和圣人的人生境界不同,但他们的觉解都离不开哲学。‎ ‎(4)作者将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划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功利境界的人“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洞穴”在这里指什么?‎ 答:‎ ‎(7)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与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课文) 鲍鹏山 练习 ‎(1)说说第一段里,“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一句中“自身的局限”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三段中看出,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中的“双重诱惑”是什么?②“官僚们”的“生命的真乐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七段中反复写到的“夜”、“树”和“月亮”,已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请说说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的“眼冷”和“心热”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能融为一体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两项是( )( )‎ 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B、“庄子钓于濮水”‎ 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C、庄子的清洁精神是在“无路可走”时的最后的坚守。‎ D、庄子的“荒唐”、“偏激”是他坚守“清洁精神”的无奈之举。‎ E、作者认为庄子是一个其貌不扬但有大智慧、强内力、且能与时俱进的人。‎ ‎3、岳飞 文/李松涛 ‎24个循环往复的季节里,有你恒温的季节。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前面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女的人,说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杀,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作捷报,更不曾注意,金銮殿不露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 阴谋出笼,出皇城,12道金牌,12个夜叉——将忠良捉拿。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你角色的转移过于险陡,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毫无预感。手上铐子,身上枷子,最重的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包袱;不归路上,那竖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相遇。你才知晓《满江红》的写作,是从小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而在一块陌生的磨石上结束的。‎ 亭间是佞贼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被喷染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浪踉跄,船蹀躞,黄河顿抽一口气,刹那改道……‎ 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了冰凉的墓志铭,幸亏那识字也识大体的岳母先行一步,否则她这白发人该怎个哭祭黑发的儿郎?“精忠报国”的每个字,都该活上100年,1000年,10000年。可这区区39度春秋,已蓦为构思之外的残简。‎ 你850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莫须有的罪名早奇冤!谁让你满怀抱负,浑身功夫,却赶上了一个有重病却无良药的时代。宫殿里,龙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这绝对是悲剧的情节:善良遇上恶毒依旧善良,恶毒遇上善良益发恶毒。‎ 黄河中反射出的万束光线,犹如乱箭穿心……你曾在营中挥毫:“还我河山。”你向侵略者讨要的,首先便是“河”,在你心中,是否“河”比“山”重?黄河途经你故乡时咳嗽一声,于是,河南之河让汤阴泡汤。你入世之初乘坐的那个木盆,竟成了命运之船。你生于“黄河”,死于“风波”,你的一生都同“水”相关。‎ 有幽幽二胡曲起自夜的遥深处,像怨妇哭诉,一路哽咽,凄凄楚楚,但符合国情,民乐〈江河水〉遂成名曲……岳王坟前,秦桧跪着,膝盖可曾酸痛?他可曾理会春夏秋冬男女老少的斥骂?而你睡着,西湖梦柳浪闻莺,可有八千里路芳草鲜花?‎ 肯于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莫以为前朝才有怪胎,罪恶并非偶然的宫外孕。‎ 我总梦见影影绰绰的亭上,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醒来不由惊问:风波亭在哪?它是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胆,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明目明心,以认清忠奸。‎ 看历史要细心,看现实要耐心。同为军人,29岁的项羽自杀了,38岁的岳飞被杀了。岳元帅,请原谅我高攀,我与你都有为诗之好,而且我们的理想也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就是你说过的那五个字:“收拾旧山河!”被别人侵占和被自己污染的山河,都须重新整理。‎ 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练习:‎ ‎“将军百战死”,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应该是军人的死法,可岳将军却屈死在佞臣贼子所炮制的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又何止岳飞一个?请你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不少于两个),谈谈你对岳飞之死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4、幸福是什么?文/普兰特 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文明只是外在的依托,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有人问我,“简单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过活,并清心寡欲?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意味着“悠闲”,仅此而已。丰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欢,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收支平衡,不要让金钱给你带来焦虑。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收入微薄的退休工人,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在过“简单生活”这一点上人人平等。这个时代,不是人人都必须像梭罗一样带上一把斧子走进森林,才能获得平静安逸的感觉。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是我们是否愿意抵制媒体、商业向我们大力促销的“财富中心论”,是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发展生命的热情、真实和意义。‎ 简单,是平息外部无休无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的惟一途径,当我们为拥有一幢豪华别墅、一辆漂亮小汽车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疲惫地倒下;或者是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而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责,并一年到头赔尽笑脸;为了无休无止的约会,精心装扮,强颜欢笑,到头来回家面对的只是一个孤独苍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真该问问自己干吗这样,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简单的好处在于:也许我没有海滨前华丽的别墅,而只是租了一套干净漂亮的公寓,这样我就能节省一大笔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旅行或者是买上早就梦想已久的摄影机。我也再用不着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我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提升并不是惟一能证明自己的方式,很多人从事半日制工作或者是自由职业,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由自己支配。而且如果我不是那么太忙,能推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我将可以和家人、朋友交谈,分享一个美妙的晚上。‎ 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罗所说:“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于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简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物质与生命本质之间的樊篱。为了认清它,我们必须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 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外界生活的简朴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从而我们将发现新生活在面前敞开,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生活,我们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的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那时我们将发现不能接近他人,因隔阂而不能相互沟通,不过是匆忙、疲惫造成的假象。只有当我们轻松下来,开始悠闲的生活才能体验亲密和谐,友爱无间。我们将不是在生活的表面游荡不定,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本质的呼唤,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练习:‎ 本文第3段和第4段,作者将所提倡的简单生活作了具体形象的阐发,使说理深入浅出。议论说理不排斥形象具体,请你学习其中一段的写法,以“成熟”为中心,对其作具体形象的阐释,不少于100字。‎ ‎5、渴望苦难(节选)文/马丽华 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半年前的一场大雪,不是一阵一阵下的,是一层一层铺的。三天三夜后,雪深达一米。听说唐古拉一线藏北地区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蒙难。不见人间烟火,更像地球南北极。听说牧人的牛马大畜四处逃生,群羊啃吃帐篷,十几种名贵的野生动物,除石羊之外,非死即伤。只有乌鸦和狼高兴得发昏,它们叼啄牲畜的眼睛,噬啮羊的尸体……‎ 山那边的重灾多玛区,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 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啊!‎ 由此,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尽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伯特兰·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们的一生。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他们中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说他感到痛苦。‎ 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这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这或许正是对于苦难所具特殊魅力的注解。‎ 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难。‎ 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史磨难的天涯孤旋,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 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练习:‎ 本文最后(倒数第2段)运用了一组排比句来诠释苦难的真谛,请你整合第4篇《幸福是什么?》的内容,仿照本文的这种写法,以“向往简单”为开头,也写一组排比句。‎ ‎6、《生生死死》序言(节选) 文/陈平原 不知天下是否真有齐死生因而超死生的至人;即便此等与造化为一的至人,恐怕也无法完全不考虑死生问题。“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庄子·秋水》),也还是因知觉生命而顺应生命。怕不怕死是一回事,想不想死、说不说死又是一回事。古今中外确实真有因各种原因而不怕死者,可除了傻瓜,有谁从不考虑死生问题?“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生时不须歌,死时不须哭”(王梵志),此类哲人诗句固是极为通脱豁达,只是既如是,又何必老把生死挂在嘴上?可见说是忘却生死,其实谈何容易。 毕竟死生事大,人类最难摆脱的诱惑,或许就是生的欲望和死的冥想。而这两者又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谈生不忘说死,说死就是谈生。死生殊途,除了寓言家和诗人,谁也不会真的把死说成生或把生当作死。问题是死必须用生来界说,生也只有靠死才能获得定义。在物理意义上,既生则非死,既死则非生;可在哲学意义上,却是无生即无死,无死即无生。因此,了解生就是了解死,反之亦然。故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程子曰:“知生之道,则知死矣”(《二程集·粹言·论道篇》)。 人掌握不了死,可掌握得了生,这是一方面;人不可能知道生之所来,可清醒地意识到死之将至,这又是一方面。依据前者,应着重谈生;依据后者,则不妨论死。实际结果则是谈生中之死(死的阴影、死的足音)与死中之生(生之可爱、生之美丽)。 单纯赞颂青春之美丽、生命之可贵,当然也可以;不过,只有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这一切的意义才真正显示出来。死促使人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一个从不思考死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生,也不可能获得深刻的启悟。所有的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在他们思考世界、思考存在时,都不可能不直面“死亡”这一无情的事实,有时这甚至就是思考的基点和灵感。在此意义上,“死”远比“生”深刻,不妨颠倒孔夫子的名言:未知死,焉知生?‎ 文人多感伤,在生死话题上,自然更偏于后者。像何其芳那样称“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者(《独语》),或者像梁遇春那样颇为幽默地将“人生观”篡改为“人死观”‎ 者(《人死观》),在文人中并不罕见。只是喜欢谈论死神那苍白而凄美的面孔者,未必真颓废,也未必真悲观。把人的一生说成是不断地逃避死神的追逐,固然残忍了些;可比起幻想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或者靠“万全的爱,无限的结合”来超越生死(冰心《“无限之生”的界线》),还是更能为常人所接受。重要的是如何摆脱恐怖,在那神秘的叩门声传来之前,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这里,作家们的妙语,有时与宗教家的祷告、心理分析家的谈话很难区分清楚:都不过是提供一种精神慰藉。只是话可能说的漂亮些,且更带情感色彩。 ‎“生”的价值早为常人所确认,需要论证的是“死”的意义。不是“杀身成仁”或者“舍身饲虎”的伦理意义,而是作为生命自然终止的“死”的正面价值。在肯定生的同时肯定死,表面似乎有点逻辑矛盾;其实不然,之所以肯定死原是因其有利于生。不过如今真信不死药者已不多,即便达官贵胄,也只能如齐景公临国城而流涕:“奈何去此堂堂之国而死乎?”(《晏子春秋》)正因为死亡不可避免,方才显示生命之可贵可爱。倘若真能长生不老,恐怕世人将会加倍憎恶生之单调乏味空虚无聊——神仙境界也未必真的那么值得羡慕。周作人曾引十四世纪的日本和尚兼好法师的隽语:“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或者正是很妙的事罢”(《笠翁与兼好法师》);而十八世纪的中国文人钱咏也有过类似的说法:“生而死,死而生,如草木之花,开开谢谢,才有理趣。”(《履园丛话·神仙》)用一种超然的眼光来观赏人生,才能领略生死交替中的“趣味”与“理趣”。 人生一世,当然不只是鉴赏他人和自己的生生死死,更不是消极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就像唐弢笔下那死亡之国里不屈的灵魂,“我不怕死”,可我更“执着于生”;只要生命之神“还得继续给予人类以生命”,“我要执着于生”(《死》)。在死亡威胁的背景下执着于生,无疑颇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也更能激动人心振奋斗志,故郁达夫将此归结为死亡的正面价值:“因感到了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故,加紧速力去用功做事业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原是死对人类的一种积极的贡献。”(《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 话是这么说,世人还是怕死的多。对于常人,没必要探究怕死到底是贪恋快乐还是舍不得苦辛,也没心思追问死后到底是成仙还是做鬼,只是记得这一点就够了:“大约我们还只好在这容许的时光中,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必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周作人《死之默想》)‎ 练习:‎ 本文第4段有这样一段话:“单纯赞颂青春之美丽、生命之可贵,当然也可以;不过,只有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这一切的意义才真正显示出来。”请你为这段话续写一段例证,要求举出具体事例,内容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7、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文/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tx(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试分析“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8、行吟阁遐想 文/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答:‎ ‎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9、看灵魂 文/林贤治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③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练习:‎ ‎1、请简要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以及作者阐述的理由(尽量用原文)‎ ‎2、本文第⑶段引用了三句诗,你知道它们的出处和作者吗?‎ ‎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处作者 ‎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处 作者 ‎③“一树梅花一放翁” 出处作者 ‎3、引用诗文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又可以使文字显出文采,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诗文,句式与前两句保持一致。‎ 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容包罗万象。‎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静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 。‎ ‎10、执子与通子 ‎2005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行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绿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汩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三十八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怨无悔。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粱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人生图形吧!‎ 练习题:‎ 请归纳以上这篇同龄习作的结构特点,仿照这种结构模式,或自创一种结构模式,以《与》为题,围绕人生这个主题,写一篇写作提纲,要求有观点,有结构框架,有材料,不少于200字。‎ ‎[读写训练]‎ ‎1.认真阅读10篇范文,找出容易读错的字20个,注上音;找出容易写错的字20个,各自重新组一个词;针对这些范文中的常用词语,自拟两道检测题,语音和字形题各一道。‎ ‎2.仔细阅读10篇范文,将每篇中你不能确知意义的成语找出,查阅成语词典弄清词义;挑选出4个常用成语拟一道成语检测题。‎ ‎3.从10篇范文中摘抄阐释人生哲理的格言警句,不少于10句(段),尽量记诵;摘抄你认为写得有文采的精彩语句(段),不少于5处,学习借鉴其表达方式,化为己用。‎ ‎4.完成第7、8两篇文章后面的阅读题。‎ ‎5.请你使用“苦难”“幸福”“真谛”‎ 这三个词语,扩写成一段话,阐述你对人生的理解。‎ ‎6.学习了《孔孟》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你一定对孔子和庄子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不少于200字。‎ ‎7.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可对于幸福,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阅读了10篇文章后,请你各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以下人物的幸福观。‎ ‎⑴庄子:‎ ‎⑵岳飞:‎ ‎⑶秦桧:‎ ‎⑷普兰特:‎ ‎⑸马丽华:‎ ‎(6)鲁迅 ‎⑺屈原 ‎⑻闻一多 ‎⑼贝多芬 ‎⑽苏东坡 ‎8.人生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大命题,在阅读了以上文章中的各样人生后,相信你一定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将《……的人生》作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大作文,角度自定,不少于800字。‎ 第四专题参考答案 ‎1、《人生的境界》参考答案:‎ ‎1、C;2、A;3、BD;‎ ‎4、划分四个等级的标准是人对他从事活动的意义认识的多寡和深浅,或是对他所做的事觉解的多少。‎ ‎5.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目的和动机是利己的,做事的后果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如果有害于他人,那么做事的人是不道德的;如果有利于他人,就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6、“洞穴”即昏暗、狭小的世界,在这里比喻处于蒙昧状态的感觉世界。‎ ‎7、前两者与后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因为 ‎“自然境界”的人“不自觉”地从事其活动,促使他们活动的是人的本能和习惯,或者说是人的无意识、潜意识。“功利境界”的人会自觉地选择活动,即使他们从事有利于他人的活动,其初始目的也是利己的。这两者都不需要哲学的学习,因此说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的人在活动中追求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社会的需要,是无私奉献。“天地境界”的人超越了人类社会,纳入他们视野和心胸的是宇宙万物。这两种境界要通过哲学的学习,提高觉解才能达到,而觉解是一种明确的主观意识,是一种精神活动,所以说它们“是精神的创造”。‎ ‎8.中国的圣人既能投身于社会之中,又能脱离世间的束缚;他们也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他们有高度的觉解,明白所做事情的意义,他们又能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的哲学既要教人做平常的事,又要帮助人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所以说中国的圣人和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2、《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参考答案:‎ ‎1.心智渺小,感官有限,视界狭窄,俗情满怀。‎ ‎2、①自由的、清闲自在的生活与执掌重权、享受“威福”的生活;②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3、夜:象征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社会;树:象征庄子独立孤傲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生命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或“象征着一种独立的抵抗社会物欲风暴的力量”);月亮:象征不为尘世纷扰所乱的晶莹宁静的心灵”(或“不为权势富贵所惑的清新澄澈的生命。意思对即可)。‎ ‎4、能。“眼冷”表现为庄子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清高孤傲,满纸荒唐言中透出的怪诞与偏激。“心热”实际上是对众生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一“冷”一“热”,相反相成,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示了庄子的心灵世界,表面看似矛盾,实际是有机的统一。‎ ‎5、B、E ‎7、《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参考答案:‎ ‎1.结构上前后照应;内容上说明时间在飞快流逝,要珍惜青春。‎ ‎2.有着殉道者的神圣和信仰,有着朝圣者的坚忍和顽强,有着大爱与大恨,有着大悲与大喜。‎ ‎3.我不希望青春只是追求物欲,它应该追求饱满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4.答案:BE(A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C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错;D项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8、《行吟阁遐想》参考答案:‎ ‎1、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2、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 ‎3、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4、(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9、《看灵魂》答案:‎ ‎1.中心观点: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理由: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2.李白《敬亭山》//辛弃疾《虞美人》//陆游《梅花绝句》‎ ‎3.参考:“八千里路云和月”是一种豪迈的潇洒,“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奋发的潇洒。‎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