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

‎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冈中学中考化学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懂得一些燃烧与爆炸的基本常识可以避免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空气、氮气、干冰 B.水银、金刚石、盐酸 C.氧化钙、水、石灰石 D.液态氧、二氧化碳、矿泉水 ‎3.“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焚烧大量秸杆 B.焚烧垃圾发电 C.用旧报纸制铅笔杆 D.使用可降解塑料 ‎4.地壳中最多的元素与世界年产量第一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Al2O3 B.SiO‎2 ‎C.CuO D.Fe2O3‎ ‎5.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或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蒸馏水对人体健康有益 B.工厂将澄清、透明的废水直接排入河中 C.用明矾可以将硬水软化 D.提倡“一水多用”‎ ‎6.如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g B.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m为20‎ C.钙属于非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中,钙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烟产生 D.把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蓝色 ‎8.人体缺乏维生素C(C6H8O6)就会患坏血病,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8‎ B.维生素C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40.9%‎ C.维生素C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6:8:6‎ D.维生素C含有20个原子 ‎9.浓硝酸和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4HNO3═Zn(NO3)2+2X+2NO2↑,则X是(  )‎ A.H2 B.H2O C.HNO3 D.H2O2‎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C.夜间室内有煤气泄漏,可立即开灯检查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1.将‎50g 98%的浓硫酸配制成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 A.‎250g B.‎350g C.‎450g D.‎‎500g ‎12.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完全吻合的是(  )‎ A.①往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②将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 C.③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④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1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接触面,使其燃烧更充分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一定发生爆炸 ‎1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溶剂,可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溶液由饱和变成不饱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10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10%‎ ‎15.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 B.‎ 移走蒸发皿 ‎ C.‎ 倾倒液体 ‎ D.‎ 稀释浓硫酸 ‎16.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 B.用灼烧法区分羊毛线和聚脂纤维 C.焚烧法消除塑料用品造成的白色污染 D.用工业石蜡涂抹在瓜子表面增加光泽 ‎17.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  )‎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木炭粉(CuO)‎ 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2(CO)‎ 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 C CaO(CaCO3)‎ 水 过滤、烘干 D KCl(K2CO3)‎ Ca(NO3)2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8.向15mLpH为5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混合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盐酸 C.稀硫酸 D.pH为5的溶液 ‎19.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变化的是(  )‎ A.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C.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 D.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 ‎20.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 ‎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从H、C、O、S四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1)最常用的溶剂:  ;(2)做干电池的电极:  ;‎ ‎(3)用作致冷剂:   (4)煤燃烧时排放的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  .‎ ‎22.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范围很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硅半导体材料必须先得到高纯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 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由SiHCl3(纯)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无氧.SiHCl3(粗)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氢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高性能通讯材料﹣﹣﹣﹣光导纤维.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硅酸钠(其水溶液称水玻璃)和水.请写出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 ‎23.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钢的质量也达到较高水平.古代,人们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锤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理  .‎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新型材料纳米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纳米级铁粉遇氧气无需加热就能燃烧,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 ‎②高温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  .‎ ‎24.把足量锌粒加入装有盐酸的试管中,发现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的速度逐渐加快,一段时间后逐渐减慢,最后停止产生气体.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也先随之升高,最后下降到室温.于是,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一定质量的锌粒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一定质量的锌粒与同体积盐酸溶液反应实验数据表 盐酸溶液 浓度 反应开始时酸溶液的 温度 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 气体体积 反应结束共产生 气体体积 ‎5%‎ ‎20℃‎ ‎10mL ‎60mL ‎10%‎ ‎20℃‎ ‎19mL ‎118mL ‎15%‎ ‎20℃‎ ‎28mL ‎175mL ‎5%‎ ‎35℃‎ ‎28mL ‎60mL ‎10%‎ ‎35℃‎ ‎72mL ‎118mL ‎15%‎ ‎35℃‎ ‎103mL ‎175mL ‎(1)锌粒和盐酸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定质量的锌粒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影响锌和酸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有  、  .‎ ‎(3)可以通过比较  实验数据来确定锌和酸反应的快慢.‎ ‎(4)过量锌粒加入盐酸中,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原因  .‎ ‎25.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1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10‎ m 第2次 ‎10‎ ‎7.4‎ 第3次 ‎10‎ ‎6.1‎ 第4次 ‎10‎ ‎5.6‎ 第5次 ‎10‎ ‎5.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可知,最后剩余的‎5.6g固体的成分是  ;表格中m=  .‎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3)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26.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D装置收集O2的操作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  .‎ ‎(3)若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1.6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该反应能选用B装置的理由是  ‎ ‎(4)NH3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实验室常用A、E实验装置制备氨气(NH3),请推测其反应物是  .‎ ‎①N2和H2 ②氯化铵固体和水 ③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粉末 收集氨气时,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 ‎27.‎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P点表示的含义是:  .‎ ‎28.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有效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步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在完成操作Ⅰ之前,必须加入的X物质是  .‎ ‎(2)操作Ⅰ和操作Ⅱ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填序号).‎ ‎(3)在蒸发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  等措施.‎ ‎(4)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其实验目的是  .‎ ‎(5)判断加入的盐酸“适量”的方法是  .‎ ‎(6)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  .写出其中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9.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至烧杯内固体不再溶解;‎ Ⅱ.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清液.‎ Ⅲ.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样品不可能含  和  固体.‎ ‎(2)提出合理假设.样品的成分有3种可能:‎ 假设1:碳酸钠、硝酸钡; 假设2:硫酸钠、硝酸钡 假设3:  .‎ ‎(3)为进一步探究固体样品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 限选试剂:稀HCl、稀H2SO4、稀HNO3溶液、BaCl2溶液、蒸馏水 完成实验方案.请填写实验操作、与表中结论相符的预期现象.‎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步骤1:  ‎ ‎  ‎ 假设1成立.‎ 步骤2:  ‎ ‎  ‎ ‎ ‎ ‎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冈中学中考化学四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懂得一些燃烧与爆炸的基本常识可以避免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公共标志型.‎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鸣喇叭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2.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空气、氮气、干冰 B.水银、金刚石、盐酸 C.氧化钙、水、石灰石 D.液态氧、二氧化碳、矿泉水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可以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解答.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A、空气属于混合物,氮气属于单质,干冰属于化合物,故A错误;‎ B、水银、金刚石,都属于单质,盐酸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氧化钙、水,都属于化合物,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液态氧属于单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类别的判断,学生应能从物质的多少和元素的种类来分析解答,并应熟悉常见物质的俗称及常见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 ‎ ‎3.“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焚烧大量秸杆 B.焚烧垃圾发电 C.用旧报纸制铅笔杆 D.使用可降解塑料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焚烧大量秸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判断.‎ B、根据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好处判断.‎ C、根据用旧报纸制铅笔杆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以及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判断.‎ D、根据使用可降解塑料能减少石油的使用,并能减少环境污染判断.‎ ‎【解答】解:A、焚烧大量秸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不符合“低碳”理念,所以正确.‎ B、焚烧垃圾发电,既减少了污染,又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所以错误.‎ C、用旧报纸制铅笔杆,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生产中所消耗的能源,防止废旧书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符合“低碳”理念,所以错误.‎ D、塑料是石油产品,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了对石油的消耗,同时减少了生产所消耗的能源,防止了白色污染,符合“低碳”理念,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在极端天气肆虐的今天,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培养便成为化学考查的热点,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 ‎ ‎4.地壳中最多的元素与世界年产量第一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Al2O3 B.SiO‎2 ‎C.CuO D.Fe2O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地壳中居前五位的元素有:氧、硅、铝、铁、钙.所以由含量最多的元素和世界年产量第一的金属元素来分析.‎ ‎【解答】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世界年产量第一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有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等.‎ 故选D.‎ ‎【点评】在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得到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写出化学式.‎ ‎ ‎ ‎5.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或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蒸馏水对人体健康有益 B.工厂将澄清、透明的废水直接排入河中 C.用明矾可以将硬水软化 D.提倡“一水多用”‎ ‎【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分析】A、根据蒸馏水是纯净物分析即可;‎ B、澄清、透明的废水并不能确定其不含有毒物质;‎ C、根据硬水与软水特点作答;‎ D、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为“一水多用”.‎ ‎【解答】解:A、人体需要多种矿质元素,而蒸馏水为纯净物,不含矿质元素,不利于健康.故A错;‎ B、许多有毒物质溶于水后也是无水透明的,如CN﹣,故B错;‎ C、明矾可以用来净水,但不会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C错;‎ D、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为“一水多用”故D对;‎ 故选D.‎ ‎【点评】明矾净水的原理:明矾溶于水会形成胶体,胶体会吸附水中的杂质.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将硬水转化为软水需除去这些钙镁离子,而明矾不会除去钙镁离子.‎ ‎ ‎ ‎6.如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g B.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m为20‎ C.钙属于非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中,钙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m=2+8+8+2=20,故选项说法正确.‎ C、钙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烟产生 D.把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蓝色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把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C、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错误.‎ D、把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蓝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8.人体缺乏维生素C(C6H8O6)就会患坏血病,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8‎ B.维生素C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40.9%‎ C.维生素C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6:8:6‎ D.维生素C含有20个原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故错误;‎ B.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40.9%,故正确;‎ C.根据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可知,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6):(1×8):(16×6)=9:1:12,故错误;‎ D.维生素C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新信息处理、灵活运用所学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9.浓硝酸和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4HNO3═Zn(NO3)2+2X+2NO2↑,则X是(  )‎ A.H2 B.H2O C.HNO3 D.H2O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Zn+4HNO3═Zn(NO3)2+2X+2NO2‎ ‎↑可知,反应前锌原子是1个,反应后是1个;反应前氢原子是4个,反应后是0个;反应前氮原子是4个,反应后是4个;反应前氧原子是12个,反应后应该是10个;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是水,水的化学式是H2O.‎ 故选:B.‎ ‎【点评】判断X的化学式时,要注意X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是2,2X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这样理解才不会出错.‎ ‎ ‎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内放置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久未开启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进入 C.夜间室内有煤气泄漏,可立即开灯检查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 B、根据久没开启的地窖,菜窖,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较高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C、根据可溶性的气体遇到电火花易产生爆炸进行分析;‎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 ‎【解答】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一大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选项错误;‎ B、久没开启的地窖,菜窖,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较高,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因此不可冒然进入,应先做灯火实验,故选项正确;‎ C、煤气具有可燃性,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容易引起火灾,甚至引起爆炸,故选项错误;‎ 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把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基础性比较强,要对比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 ‎ ‎11.将‎50g 98%的浓硫酸配制成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 A.‎250g B.‎350g C.‎450g D.‎‎500g ‎【考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列出关于x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得x的值.‎ ‎【解答】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 ‎50g‎×98%=(‎50g+x)9.8%,‎ 解得,x=‎450g;‎ 故选C.‎ ‎【点评】对于加水稀释类问题,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解题时充分利用该条件解决问题.‎ ‎ ‎ ‎12.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完全吻合的是(  )‎ A.①往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②将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 C.③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④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计算.‎ ‎【分析】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饱和时不再改变,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加入氢氧化钠,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在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硫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铜后与氢氧化钠反应,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解答】解:‎ A、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而图象开始pH大于7,故A错误;‎ B、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饱和时不再改变,开始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不是0,故B错误;‎ C、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在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硫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铜后与氢氧化钠反应,也就是刚开始不能出现硫酸铜沉淀,故C正确;‎ D、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的实质进行.‎ ‎ ‎ ‎1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接触面,使其燃烧更充分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一定发生爆炸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分析.‎ B、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 C、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说法错误.‎ B、图书档案起火,不能用大量水浇灭,否则容易受损,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接触面,使其燃烧更充分,故说法正确.‎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溶剂,可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溶液由饱和变成不饱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10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10%‎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蒸发溶剂,可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B、根据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的溶液还是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进行解答;‎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A、蒸发溶剂,可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的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C错误;‎ D、将‎10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09%,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相互转化及相关的知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三种方法:改变溶质的量、改变溶剂的量、改变温度,因此在分析问题是要综合考虑.‎ ‎ ‎ ‎15.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移走蒸发皿 C.‎ 倾倒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16.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 B.用灼烧法区分羊毛线和聚脂纤维 C.焚烧法消除塑料用品造成的白色污染 D.用工业石蜡涂抹在瓜子表面增加光泽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白色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从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去分析;‎ B、从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味道分析;‎ C、从焚烧法消除塑料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和粉尘去分析;‎ D、从工业石蜡一般从石油当中直接提取,在工业提取过程当中会含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这两种物质是非常强的致癌物去分析.‎ ‎【解答】解:A、由于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分解,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故A错误;‎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味道,所以可用灼烧法区分羊毛线和聚脂纤维,故B正确;‎ C、焚烧法消除塑料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和粉尘,造成二次污染,故C错误;‎ D、工业石蜡一般从石油当中直接提取,在工业提取过程当中会含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这两种物质是非常强的致癌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与生活生产有着紧密联系,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17.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  )‎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木炭粉(CuO)‎ 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2(CO)‎ 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 C CaO(CaCO3)‎ 水 过滤、烘干 D KCl(K2CO3)‎ Ca(NO3)2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uO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木炭粉不与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烘干,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K2CO3能与Ca(NO3)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8.向15mLpH为5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混合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盐酸 C.稀硫酸 D.pH为5的溶液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pH为5的溶液呈酸性,pH增大则是酸性减弱,可以加入碱性物质,也可以加水稀释,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与酸性溶液反应而导致酸性减弱,pH增大,故A正确;‎ B、稀盐酸呈酸性,不一定使pH增大,故B错误;‎ C、稀硫酸呈酸性,不一定能使pH增大,故C错误;‎ D、加入pH为5的溶液,pH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9.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变化的是(  )‎ A.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C.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 D.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变化,是指有沉淀生成、有气体产生等明显的现象,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反应,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反应,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钡难溶于水,不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明显现象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0.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B、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C、根据①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D、根据植物油的作用及探究的目的分析:隔绝氧气.‎ ‎【解答】解:A、甲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B、甲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可知,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C、③中铁钉只和氧气接触,①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时接触,一段时间后,③中铁钉没有锈蚀,而①中铁钉锈蚀,通过①③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钉与水接触,故能不实现的探究目的;‎ D、①和②对比可探究氧气对锈蚀的影响;①和③对比可探究水对锈蚀的影响,故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的生锈条件和磷燃烧的条件探究方法,注意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变量的控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得出结论.‎ ‎ ‎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从H、C、O、S四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1)最常用的溶剂: H2O ;(2)做干电池的电极: C ;‎ ‎(3)用作致冷剂: CO2  (4)煤燃烧时排放的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 SO2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其化学式为:H2O.‎ ‎(2)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做干电池的电极,其化学式为:C.‎ ‎(3)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致冷剂,其化学式为:CO2.‎ ‎(4)根据提供的元素,二氧化硫是煤燃烧时排放的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其化学式为:SO2.‎ 故答案为:(1)H2O;(2)C;(3)CO2;(4)S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 ‎ ‎ ‎22.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范围很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硅半导体材料必须先得到高纯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 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由SiHCl3(纯)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iHCl3+H2Si+3HCl .‎ ‎②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无氧.SiHCl3(粗)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氢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SiHCl3+3H2O═H2SiO3↓+H2↑+3HCl ‎ ‎③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高性能通讯材料﹣﹣﹣﹣光导纤维.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硅酸钠(其水溶液称水玻璃)和水.请写出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2NaOH+SiO2═Na2SiO3+H2O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1)①SiHCl3能与氢气高温反应生成硅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的方程式是:SiHCl3+H2Si+3HCl;‎ ‎②SiHCl3与水反应生成H2SiO3,HCl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SiHCl3+3H2O═H2SiO3↓+H2↑+3HCl;‎ ‎③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NaOH+SiO2=Na2SiO3+H2O.‎ 故答为:(1)①SiHCl3+H2Si+3HCl;②SiHCl3+3H2O═H2SiO3↓+H2↑+3HCl.(2)2NaOH+SiO2═Na2SiO3+H2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23.(1)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钢的质量也达到较高水平.古代,人们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锤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理 C+O2CO2 .‎ ‎(2)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3CO+Fe2O32Fe+3CO2 .‎ ‎(3)新型材料纳米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纳米级铁粉遇氧气无需加热就能燃烧,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Fe3O4 .‎ ‎②高温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2+H2Fe+2HCl .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产生爆炸 .‎ ‎【考点】生铁和钢;铁的冶炼;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碳在高温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解答;‎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3)①根据普通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解答.‎ ‎②高温反应器中,氢气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高,炼钢就是设法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捶打,可以使生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故填:C+O2CO2;‎ ‎(2)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故填:3CO+Fe2O32Fe+3CO2;‎ ‎(3)①普通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纳米级铁粉遇氧气无需加热就能燃烧,生成物为四氧化三铁,其化学式为:Fe3O4.‎ ‎②高温反应器中,氢气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2+H2Fe+2HCl.‎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为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在加热时发生爆炸,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产生爆炸.‎ 故答案为:①Fe3O4;②FeCl2+H2Fe+2HCl;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产生爆炸.‎ ‎【点评】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24.把足量锌粒加入装有盐酸的试管中,发现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的速度逐渐加快,一段时间后逐渐减慢,最后停止产生气体.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也先随之升高,最后下降到室温.于是,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一定质量的锌粒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一定质量的锌粒与同体积盐酸溶液反应实验数据表 盐酸溶液 浓度 反应开始时酸溶液的 温度 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 气体体积 反应结束共产生 气体体积 ‎5%‎ ‎20℃‎ ‎10mL ‎60mL ‎10%‎ ‎20℃‎ ‎19mL ‎118mL ‎15%‎ ‎20℃‎ ‎28mL ‎175mL ‎5%‎ ‎35℃‎ ‎28mL ‎60mL ‎10%‎ ‎35℃‎ ‎72mL ‎118mL ‎15%‎ ‎35℃‎ ‎103mL ‎175mL ‎(1)锌粒和盐酸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定质量的锌粒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影响锌和酸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有 盐酸溶液浓度 、 反应时溶液温度 .‎ ‎(3)可以通过比较 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或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 实验数据来确定锌和酸反应的快慢.‎ ‎(4)过量锌粒加入盐酸中,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原因 金属锌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加快反应速率 .‎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影响化学方应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有无催化剂,接粗面积大小,从表中可得到本实验的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盐酸溶液浓度、反应时溶液温度进行解答.‎ ‎【解答】解(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故填:Zn+2HCl═ZnCl2+H2↑;‎ ‎(2)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温度、时间内,不同的盐酸浓度产生的气体体积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通过在相同的盐酸浓度、时间内,在不同的温度下比较产生的气体体积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故填:盐酸溶液浓度;反应时溶液温度;‎ ‎(3)可以通过比较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或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实验数据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故填: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或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 ‎(4)金属锌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盐酸浓度在降低,但反应温度在上升,所以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盐酸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填:金属锌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加快反应速率.‎ ‎【点评】本题以影响产生氢气的反应速率为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了反应物浓度、颗粒的大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注意控制变量的运用.‎ ‎ ‎ ‎25.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1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10‎ m 第2次 ‎10‎ ‎7.4‎ 第3次 ‎10‎ ‎6.1‎ 第4次 ‎10‎ ‎5.6‎ 第5次 ‎10‎ ‎5.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可知,最后剩余的‎5.6g固体的成分是 Cu ;表格中m= 8.7 .‎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44% .‎ ‎(3)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4.6% .‎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黄铜样品与稀盐酸混合,铜与稀盐酸不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每‎10g稀盐酸与‎1.3g锌完全反应,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黄铜样品与稀盐酸混合,铜与稀盐酸不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第四次和第五次加入稀盐酸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故‎5.6g是铜的质量,第四次加入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少,说明第三次加入盐酸时锌没有完全反应,根据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和第三次加入稀盐酸的固体质量差为:‎7.4g﹣‎6.1g=‎1.3g,说明每‎10g稀盐酸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故m=‎7.4g+‎1.3g=‎8.7g.固体:Cu,8.7;‎ ‎(2)黄铜样品的质量为:‎8.7g+‎1.3g=‎‎10g 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44%‎ ‎(3)设‎10g稀盐酸中所含盐酸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73‎ ‎1.3g‎ x ‎= x=‎‎1.46g 所用稀盐酸中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14.6%‎ 即:所用盐酸中盐酸的质量分数是14.6%.‎ 故答案是:(1)Cu; 8.7; (2)44%;(3)14.6%.‎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同学们加强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以便从提供的数据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26.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水槽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用D装置收集O2的操作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 装置内有空气 .‎ ‎(3)若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1.6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3.2  ‎g.该反应能选用B装置的理由是 固体与液体制气体,反应条件是常温 ‎ ‎(4)NH3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实验室常用A、E实验装置制备氨气(NH3),请推测其反应物是 ③ .‎ ‎①N2和H2 ②氯化铵固体和水 ③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粉末 收集氨气时,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就证明氨气满了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水槽是盛水的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粉末共热制取氨气,就需要加热;收集氨气时,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就证明氨气满了.‎ ‎【解答】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水槽是盛水的仪器,故答案为:长颈漏斗;水槽;‎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用D装置收集O2的操作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装置内有空气;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装置内有空气;‎ ‎(3)‎100g×6.8%=‎6.8g,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 68 32‎ ‎6.8g‎ x x=‎3.2g;‎ 能选用B装置的理由是:固体与液体制气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答案为:3.2;固体与液体制气体,反应条件是常温;‎ ‎(4)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粉末共热制取氨气,就需要加热;收集氨气时,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就证明氨气满了;故答案为:③;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就证明氨气满了;‎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27.‎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甲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甲=乙 .‎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N ;P点表示的含义是: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进行解答;‎ ‎(2)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图2中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完成解答;‎ ‎(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结合图3可以完成解答,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可以据此判断P点的意义.‎ ‎【解答】解:(1)从图1中可以知道甲没有完全溶解,则说明甲中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2)图2中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所以它们形成溶液的质量也相等,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它们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 ‎(3)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知道P点表示‎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故答案为:(1)甲; (2)相等或甲=乙; (3)N、‎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 ‎ ‎28.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有效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步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在完成操作Ⅰ之前,必须加入的X物质是 水 .‎ ‎(2)操作Ⅰ和操作Ⅱ的名称是 过滤 .该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D (填序号).‎ ‎(3)在蒸发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 间歇加热(或“来回移动酒精灯) 等措施.‎ ‎(4)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其实验目的是 除尽溶液中的镁离子 .‎ ‎(5)判断加入的盐酸“适量”的方法是 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 .‎ ‎(6)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 提纯的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写出其中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粗盐的提纯需要将其配成溶液才能进行分析;‎ ‎(2)根据分离固体与溶液的方法是过滤进行分析;‎ ‎(3)根据蒸发的注意事项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可以将水中的镁离子转化为沉淀而得到净水的目的进行分析;‎ ‎(5)根据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有气泡产生进行分析;‎ ‎(6)根据在提纯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解:(1)海水晾晒得到的粗盐是固体,要进行提纯,需要先加水配成溶液;‎ ‎(2)分离固体与溶液的方法是过滤,I、II都是分离出沉淀的过程.滤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不能有缝隙,故选:D;‎ ‎(3)在蒸发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可连续搅拌,还可采取间歇加热(或“来回移动酒精灯)的方法;‎ ‎(4)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根离子可以和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而将镁离子除去;‎ ‎(5)此步是除掉多余的碳酸钠,而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有气泡产生,从现象即可判断;‎ ‎(6)在粗盐提纯的过程中,在提纯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故答案为:(1)水;‎ ‎(2)过滤,D;‎ ‎(3)间歇加热(或“来回移动酒精灯或蒸发皿”);‎ ‎(4)除尽溶液中的镁离子;‎ ‎(5)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 ‎(6)大于,提纯的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HCl+NaOH=NaCl+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除杂的有关问题,难度比较大,特别的除去食盐中的多种杂质,要根据除杂的原理深入思考,按照最优化的顺序添加除杂剂.‎ ‎ ‎ ‎29.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至烧杯内固体不再溶解;‎ Ⅱ.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清液.‎ Ⅲ.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样品不可能含 硫酸铜 和 氢氧化钠 固体.‎ ‎(2)提出合理假设.样品的成分有3种可能:‎ 假设1:碳酸钠、硝酸钡; 假设2:硫酸钠、硝酸钡 假设3: 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 ‎(3)为进一步探究固体样品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 限选试剂:稀HCl、稀H2SO4、稀HNO3溶液、BaCl2溶液、蒸馏水 完成实验方案.请填写实验操作、与表中结论相符的预期现象.‎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至烧杯内固体不再溶解 ‎ ‎ 有白色固体 ‎ 假设1成立.‎ 步骤2: 向步骤1反应后的白色固体中滴加足量稀稀HNO3溶液,并不断震荡 ‎ ‎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1)由于白色粉末溶于水后能得到沉淀和溶液,溶液为无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氢氧化钠;‎ ‎(2)由于固体中只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三种物质,而碳酸钠、硫酸钠溶于水不能形成沉淀,所以样品的成分有3种可能,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3)由于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至烧杯内固体不再溶解,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清液,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根据钡离子和碳酸根与硫酸根的反应验证分析.‎ ‎【解答】解:则一定是碳酸钙,溶于水后的溶液pH大于7,所以溶液显碱性,则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故该混合物中硫酸钠和氯化钡不能同时具有,只可能含有其一;‎ ‎(1)由于白色粉末溶于水后能得到沉淀和溶液,溶液为无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氢氧化钠;由此知该样品不可能含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固体;‎ ‎(2)由于固体中只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三种物质,而碳酸钠、硫酸钠溶于水不能形成沉淀,所以样品的成分有3种可能:除假设1、假设2以外,假设3应为:‎ 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3)为进一步探究固体样品的成分,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至烧杯内固体不再溶解,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清液,白色固体能够溶于稀HNO3溶液且生成气体,所以该沉淀不可能是硫酸钡,由此可判断假设1成立.‎ 故答案为:(1)硫酸铜;氢氧化钠;‎ ‎(2)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3)‎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至烧杯内固体不再溶解 有白色固体 向步骤1反应后的白色固体中滴加足量稀稀HNO3溶液,并不断震荡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