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含解析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含解析6

‎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得到多种产品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 D.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2.如图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 分离溶液中的NaCl和CuSO4 ‎ B.‎ 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 检验CO32﹣ 的存在 24‎ D.‎ ‎ 测溶液pHW ‎3.下列物质:①空气、②硫酸、③氧气、④硫酸钠、⑤水、⑥氢氧化钠、⑦天然气、⑧生铁、⑨碳酸钙,对其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t A.混合物:①⑥⑦⑧ B.酸:②④ C.氧化物:③⑤ D.盐:④⑨c ‎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H A.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光源y B.氮气是制造硝酸和磷肥的重要原料h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Z D.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A ‎5.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0‎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O ⑤Mg2+ ⑥2OH﹣ ⑦H2O(  )i A.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G C.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D.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y ‎6.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X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9‎ B.甘蔗甜,苦瓜苦﹣﹣﹣不同分子性质不同Y C.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F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f ‎7.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7‎ A.水是所有溶液中的溶剂n B.水蒸发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7‎ C.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H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氢分子和氧分子w ‎8.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C.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 ‎9.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可制成多种电光源 B.火碱具有碱性,故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可用于治金工业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故工业上常用此方法制取氧气 ‎10.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12.有关化学性质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证明该反应是中和反应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一定温度下,往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溶质、溶剂的质量一定改变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该物质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13.X、Y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Y都是阳离子 B.Y粒子可表示为Y2+‎ C.X、Y属于不同种元素 D.X、Y都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14.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SO4 KCl HCl B.Na2SO4 HCl BaCl2‎ C.FeCl3 NaOH NaCl D.Na2CO3 NaCl Na2SO4‎ ‎15.近来,多种知名品牌白酒陷入塑化剂风波.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一种工业上常用的塑化剂,化学式为C16H22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16H22O4的相对分子质量‎278g B.C16H22O4由C、H、O三个元素组成 C.C16H22O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9.1%‎ D.C16H22O4由16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 ‎16.如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现象或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乙:浓氨水 丙: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丙中石蕊试液变蓝 B.乙:浓盐酸 丙: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丙中酚酞试液不变色 C.乙:浓硫酸 丙:硝酸钡溶液. 现象: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D.乙:水 丙:浓硫酸.结论:丙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17.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A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此反应中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1:1‎ ‎18.现有铁、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可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X、Y、M两两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B.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C.Y可能是稀盐酸 D.N转化为铁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9.除去如表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CO CO2‎ 足量NaOH溶液 B KCl KClO3‎ MnO2,加热 C NaCl Na2CO3‎ 过量盐酸,蒸发 D O2‎ H2O 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20.如表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拇指堵住收集了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发出轻微爆鸣声 试管中气体为纯净物 B 往装有某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含有Ba2+‎ C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D 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然后把它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 氧气的浓度越小,燃烧越 A.A B.B C.C D.D ‎ ‎ 二、解答题(共11小题,满分60分)‎ ‎21.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常用的碱.‎ ‎(1)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  (填离子符号),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2)请写出氢氧化钙溶液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氯化铜溶液反应:  ;‎ ‎②与碳酸钠溶溶液液反应:  ;‎ ‎③与二氧化碳反应:  .‎ ‎④硫酸反应  .‎ 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填编号).‎ ‎(3)氢氧化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  .所以NaOH要密封保存.‎ 如图表示一瓶完全变质NaOH溶液,在变质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  ;  ;  .‎ ‎2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明矾能用于净水,明矾的化学式是K2SO4•Al2(SO4)3•24H2O,明矾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硫、石墨和硫酸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由离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构成的是  ‎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回答:‎ 图中反应前后的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名称是  、  .从微观上分析变化Ⅰ的意义是  (用化学用语表示),变化Ⅱ表示的宏观是事实  (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 ‎(4)下列物质与氧气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的是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红磷 D.铁.‎ ‎23.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70℃‎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4)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钠  硝酸钾(填大于、小于、等于)‎ ‎24.Ⅰ.我国锑矿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并大量出口,生产高纯度金属锑(含锑(Sb)99.999%)及优质特级锑白,代表着世界锑业先进生产水平.锑化合物通常分为+3价和+5价两类 ①写出锑的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  .‎ ‎②三氧化二锑  可由锑在空气中燃烧制得,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已知三氧化二锑是一种白色固体,锑是一种银灰色固体,将锑从氧化物中提取出来可使用碳的热还原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预期实验现象是  ‎ Ⅱ.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金属铝粉在过量稀硫酸中的溶解性能,设计如表实验.已知: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9%,反应均需要搅拌60min.‎ 编号 温度/℃‎ 加入某盐 H2SO4体积/mL H2O体积/mL 铝粉加入量/g 铝粉溶解量/g ‎①‎ ‎20‎ 不加 ‎40‎ ‎0‎ ‎2.0050‎ ‎0.0307‎ ‎②‎ ‎80‎ 不加 ‎40‎ ‎0‎ ‎2.0050‎ ‎0.1184‎ ‎③8636003‎ t1‎ 不加 ‎20‎ V1‎ ‎2.0050‎ ‎‎ ‎④‎ t2‎ ‎49%‎ CuSO4溶液 ‎20‎ V2‎ ‎2.0050‎ ‎‎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  .为了获得铝粉溶解量,还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 ‎(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1=  ℃,V1=   mL.‎ ‎(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2=  ℃,V2=   mL.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加入少量CuSO4有利于Al的溶解.原因是  .‎ ‎25.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镁,其中的一个步骤是将卤水(含MgCl2、NaCl、KCl的混合液)转化为氯化镁晶体.实验室中模拟该转化的过程如下,回答有关问题a ‎(1)制备氢氧化镁:向卤水中加入适量生石灰(CaO),充分反应后过滤.‎ ‎①该过程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其中会大量放热的反应是(填化学方程式)  ,生成氢氧化镁的方程式为  .‎ ‎②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  .‎ ‎(2)制备氯化镁溶液:用盐酸溶解Mg(OH)2.为了便于后续操作.盐酸不宜过量.‎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通过计算,可准确知道所需盐酸的量.理论上溶解‎11.6g Mg(OH)2需要36.5%HCl溶液  g.那么,生成‎11.6g Mg(OH)2理论上需投入生石灰  g.‎ ‎③由于准确称量Mg(OH)2的步骤繁琐,实验中并不常用,而是通过一定操作方法来达到到控制盐酸用量的目的.操作是:将Mg(OH)2加入烧杯中,  直到Mg(OH)2完全溶解为止.‎ ‎(3)制备氯化镁晶体:蒸发浓缩MgCl2溶液,  结晶.‎ ‎2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左边装置如果漏气,如果仪器没有损毁,可能有四处漏气,请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用止水夹夹住橡皮软管,从长颈漏斗加水至球形部位,表明装置不漏气的现象是:  .‎ ‎(3)如果石灰水出现浑浊,方程式为  .‎ ‎(4)检验二氧化碳,如果石灰水未出现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27.在实验室里,小明与同学欲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制取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并验证其有关性质.‎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  ,②  .‎ ‎(2)点燃A中的酒精灯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待检验到B中氧气已收集满,接下来的操作是  ,把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3)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  且瓶壁上有水雾出现,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接着,将蜡烛从集气瓶中取出,  (填实验步骤和现象),证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4)小明同学发现装置C有一处明显错误:  ,将装置C改正后放入适量的药品:  和  ,即开始制取  气体(写一种).‎ ‎28.实验室配制‎500克10%的盐酸溶液.问需要浓度为37%的盐酸  克,水  毫升 (37%的盐酸的密度为‎1.19克/厘米3)‎ ‎29.将20毫升98%的浓硫酸(ρ=‎1.84克/厘米3)稀释成40%的稀硫酸(ρ=‎1.3克/厘米3),问加  毫升水,可配制  毫升的稀硫酸.‎ ‎30.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溶液的配置和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1)配置‎1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  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再右盘添加  .最后添加氢氧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  ,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存储: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  ,放到指定的地方.‎ ‎(2)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①称取‎5.0g粗盐,用药匙逐步加入10mL水中,知道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步骤的顺序为:称量剩余粗盐、  (填编号)A.过滤B.计算产率C.蒸发D.称量精盐 ‎②过滤操作如图所示,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  ;  ;  .‎ ‎31.某学习小组在如图所示的化学药品柜中发现一瓶标签模糊不清的无色溶液,已知这瓶溶液是以下5瓶溶液中的一种:HNO3溶液、Al(NO3)3溶液、Ba(NO3)2溶液、Fe(NO3)2溶液、AgNO3溶液.‎ ‎(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无色溶液不可能是  溶液和  溶液,只可能是其他3种溶液中的一种.‎ ‎(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是何种溶液,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限用试剂:稀H2SO4、NaOH溶液、Na2CO3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1‎ ‎  ‎ ‎2‎ ‎  ‎ ‎ ‎ ‎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得到多种产品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 D.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解:A、石油分馏得到多种产品过程中,只是根据沸点不同从石油中分离开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和水结合成了盐酸小液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是因为铜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属于化学变化;‎ D、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只是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 ‎ ‎2.如图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 分离溶液中的NaCl和CuSO4 ‎ B.‎ 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 检验CO32﹣ 的存在 ‎ D.‎ ‎ 测溶液pH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证明碳酸盐;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溶于水进行解答;‎ B、根据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即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进行解答;‎ C、根据未知物中滴加盐酸产生气体,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进行解答;‎ D、根据测定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湿润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即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故B正确;‎ C、未知物中滴加盐酸产生气体,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还有可能是金属,故C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否则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 ‎ ‎3.下列物质:①空气、②硫酸、③氧气、④硫酸钠、⑤水、⑥氢氧化钠、⑦天然气、⑧生铁、⑨碳酸钙,对其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混合物:①⑥⑦⑧ B.酸:②④ C.氧化物:③⑤ D.盐:④⑨‎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A、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B、酸是指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D、盐是指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解:A、⑥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 B、硫酸钠属于盐,不是酸,故B错;‎ C、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故C错;‎ D、④⑨符合盐的定义,属于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的特点.‎ ‎ ‎ ‎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 A.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光源 B.氮气是制造硝酸和磷肥的重要原料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解答】解:A、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制造硝酸和磷肥的重要原料是错误的,不能制造磷肥,能制造氮肥,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5.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O ⑤Mg2+ ⑥2OH﹣ ⑦H2O(  )‎ A.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C.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D.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数字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 ‎【解答】解:①2H中的2表示氢原子个数,②2NH3中的2表示氨气分子的个数,③SO2中的2表示每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④ O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数值,⑤Mg2+中的2表示镁离子带的电荷数,⑥2OH﹣中的2表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⑦H2O中的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对化学符号中数字意义的了解,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 ‎ ‎6.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甘蔗甜,苦瓜苦﹣﹣﹣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空气能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甘蔗甜,苦瓜苦,是由于构成甘蔗、苦瓜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结冰的水不能流动,是由于水分子运动的速度变慢了,而不是不再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7.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所有溶液中的溶剂 B.水蒸发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C.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氢分子和氧分子 ‎【考点】常见的溶剂;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酒精、汽油等很多物质可作溶剂解答;‎ B、根据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解答;‎ C、根据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解答;‎ D、根据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解答.‎ ‎【解答】解:‎ A、水、酒精、汽油等很多物质可作溶剂;故错误;‎ 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正确;‎ C、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 ‎8.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C.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和用途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A、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B正确;‎ C、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故C正确;‎ D、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根据的难度不大,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得得组成和性质、用途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 ‎ ‎9.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可制成多种电光源 B.火碱具有碱性,故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可用于治金工业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故工业上常用此方法制取氧气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常见气体的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进行分析判断;‎ B、改良显酸性的土壤时既要考虑物质的性质,又要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 C、一氧化碳常用来冶炼金属.‎ D、工业上用液化空气制氧气.‎ ‎【解答】解:‎ A、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故选项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关系不相符,错误;‎ B、火碱显碱性,但是火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并且价格很高,所以现实生活中一般不用火碱改良显酸性的土壤.故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故正确;‎ D、工业上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而不是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0.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可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是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解答.‎ ‎【解答】解: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正确;‎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正确;‎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量器-托盘天平;液体药品的取用;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从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去分析解答;‎ B、从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去分析解答;‎ C、从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去分析解答;‎ D、从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制取气体时,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否则会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实验时,步骤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可能会引起实验事故.‎ ‎ ‎ ‎12.有关化学性质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证明该反应是中和反应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一定温度下,往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溶质、溶剂的质量一定改变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证明该物质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化合价规律和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压轴实验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A、能够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很多,结合中和反应的定义来解答;‎ B、非金属元素可以是正价也可以是负价,可以据此解答;‎ C、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可以据此结合溶液的性质来解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来解答.‎ ‎【解答】解:A、中和反应特指酸和碱的反应,它们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金属氧化物和酸,非金属氧化物和碱等反应也会生成盐和水,但它们不是中和反应,故A推断错误;‎ B、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对于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显正价也可以显负价,例如在硫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而硫元素为非金属元素,为正价,故B推断错误;‎ C、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要消耗水,由于水的消耗而使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析出,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要发生改变;故C推断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可以知道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物质的燃烧是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即反应物为可燃物和氧气,而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可以判断在该可燃物中含有的元素为碳元素和氢元素,而氧元素可能来自于可燃物,也可能来自于氧气中,故D推断错误.‎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根据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解释和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 ‎ ‎13.X、Y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Y都是阳离子 B.Y粒子可表示为Y2+‎ C.X、Y属于不同种元素 D.X、Y都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当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故A选项说法正确;‎ B、Y粒子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Y2+,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因为XY的核内质子数不同,X、Y属于不同种元素,故C选项说法正确;‎ D、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X、Y两种粒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结构,不是稀有气体,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14.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SO4 KCl HCl B.Na2SO4 HCl BaCl2‎ C.FeCl3 NaOH NaCl D.Na2CO3 NaCl Na2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本题要利用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是否产生沉淀,由物质在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同时考查常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 ‎【解答】解:A、中不会发生反应,但CuSO4是蓝色的,与无色不符,故A错误;B、中硫酸钠和氯化钡能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不会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B错误;C、中FeCl3本身是黄色的,FeCl3和NaOH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Fe(OH)3,不会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C错误;D、中物质之间重新结合不会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且在水中都是无色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要注意根据习题的要求来解答,本题一方面考查能否发生反应,另一方面考查是否得到无色溶液;物质可能发生反应也能得到无色溶液,所以考虑问题要全面.‎ ‎ ‎ ‎15.近来,多种知名品牌白酒陷入塑化剂风波.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一种工业上常用的塑化剂,化学式为C16H22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16H22O4的相对分子质量‎278g B.C16H22O4由C、H、O三个元素组成 C.C16H22O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9.1%‎ D.C16H22O4由16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B、根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16H22O4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B、C16H22O4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元素不论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C、C16H22O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69.1%,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C16H22O4分子是由16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6.如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现象或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乙:浓氨水 丙: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丙中石蕊试液变蓝 B.乙:浓盐酸 丙: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丙中酚酞试液不变色 C.乙:浓硫酸 丙:硝酸钡溶液. 现象: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D.乙:水 丙:浓硫酸.结论:丙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浓氨水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浓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吸收水蒸气.‎ ‎【解答】解:A、浓氨水中的氨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能使丙中石蕊试液变蓝,该选项说法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无色酚酞试液中时,能和水结合成盐酸,盐酸不能使丙中酚酞试液变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C、虽然硝酸钡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但是由于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因此硫酸不能和硝酸钡接触,因此不能产生白色沉淀,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是不断蒸发的,能够被浓硫酸吸收,因此丙中的硫酸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7.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A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此反应中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1:1‎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A的分子为由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的CH4分子,反应物B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C的分子为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物质D的分子为由1个O原子和2个H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根据方程式进行有关的分析和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及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由此可知:‎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A是甲烷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正确;‎ C、A是甲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为的是防止爆炸的发生;正确;‎ D、由方程式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A和B的计量数之比为1:2.错误 故选D.‎ ‎【点评】解决这种题的关键就是辨别分子是由何种原子构成,每种原子有几个,这样就可以得出分子的化学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 ‎ ‎18.现有铁、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可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X、Y、M两两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B.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C.Y可能是稀盐酸 D.N转化为铁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氧化铁能转化成铁,盐酸能与碳酸钠、氢氧化钙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N会转化成铁,则N是氧化铁,Y能与铁和氧化铁反应,则Y是盐酸;盐酸能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X、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氧化铁能转化成铁,盐酸能与碳酸钠、氢氧化钙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N会转化成铁,则N是氧化铁,Y能与铁和氧化铁反应,则Y是盐酸;盐酸能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X、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 A、X、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Y是稀盐酸,三者之间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X不一定是碳酸钠溶液,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Y一定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D、N转化为铁的反应,但是不一定都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 ‎ ‎19.除去如表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CO CO2‎ 足量NaOH溶液 B KCl KClO3‎ MnO2,加热 C NaCl Na2CO3‎ 过量盐酸,蒸发 D O2‎ H2O 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CO3能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除去过量的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20.如表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拇指堵住收集了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发出轻微爆鸣声 试管中气体为纯净物 B 往装有某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产生白色沉淀 一定含有Ba2+‎ C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D 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然后把它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 氧气的浓度越小,燃烧越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甲烷验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钡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支持燃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硫粉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的燃烧的火焰颜色深浅不同,据此结合空气与氧气中氧气的浓度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拇指堵住收集了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说明甲烷不纯净;若放出微弱的噗噗的声音,说明甲烷纯净,故选项实验现象与结论错误.‎ B、根据钡离子的检验方法可知,往装有某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可知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一定含有钡离子,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 C、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支持燃烧,该瓶中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实验现象和结论错误.‎ D、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然后把它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选项实验现象与结论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 ‎ 二、解答题(共11小题,满分60分)‎ ‎21.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常用的碱.‎ ‎(1)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 OH﹣ (填离子符号),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2)请写出氢氧化钙溶液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氯化铜溶液反应: Ca(OH)2+CuCl2=Cu(OH)2↓+CaCl2 ;‎ ‎②与碳酸钠溶溶液液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 ‎③与二氧化碳反应: Ca(OH)2+CO2═CaCO3↓+H2O .‎ ‎④硫酸反应 Ca(OH)2+H2SO4═CaSO4+2H2O .‎ 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④ (填编号).‎ ‎(3)氢氧化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所以NaOH要密封保存.‎ 如图表示一瓶完全变质NaOH溶液,在变质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 Na+ ; CO32﹣ ; OH﹣ .‎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1)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2)氢氧化钙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3)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1)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OH﹣,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故填:OH﹣.‎ ‎(2)氢氧化钙与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二氧化碳、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uCl2=Cu(OH)2↓+CaCl2,Na2CO3+Ca(OH)2═CaCO3↓+2NaOH,Ca(OH)2+CO2═CaCO3↓+H2O,Ca(OH)2+H2SO4═CaSO4+2H2O,;‎ 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④,这是因为不溶性的碱不能和盐、二氧化碳反应.‎ 故填:Ca(OH)2+CuCl2=Cu(OH)2↓+CaCl2;Na2CO3+Ca(OH)2═CaCO3↓+2NaOH; Ca(OH)2+CO2═CaCO3↓+H2O;Ca(OH)2+H2SO4═CaSO4+2H2O;④.‎ ‎(3)氢氧化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NaOH要密封保存;‎ 表示Na+;表示CO32﹣;表示OH﹣.‎ 故填:二氧化碳;Na+;CO32﹣;O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2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明矾能用于净水,明矾的化学式是K2SO4•Al2(SO4)3•24H2O,明矾是由 五 种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硫、石墨和硫酸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二氧化硫 .由离子构成的是 硫酸钠 ,由原子构成的是 石墨 ‎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回答:‎ 图中反应前后的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名称是 二氧化硫 、 三氧化硫 .从微观上分析变化Ⅰ的意义是 2SO2+O22SO3 (用化学用语表示),变化Ⅱ表示的宏观是事实 物质的体积变小 (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 ‎(4)下列物质与氧气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的是 B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红磷 D.铁.‎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氧气的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3)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意义来分析解答;‎ ‎(4)根据上述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1)由明矾的化学式K2SO4•Al2(SO4)3•24H2O,明矾是由钾、硫、氧、铝、氢五种元素组成的.故填:五;‎ ‎(2)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硫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填:二氧化硫;硫酸钠;石墨;‎ ‎(3)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物质属于化合物;从图可以看出,变化I表示的宏观事实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变化II表示的宏观事实是该物质的体积变小,原因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2SO2+O22SO3;物质的体积变小;‎ ‎(4)上述反应是由一种硫的氧化物与氧气反应生成硫的另一种氧化物,与之类似的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用到了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 ‎ ‎23.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70℃‎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90 ‎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6.7% .‎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硝酸钾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8636003‎ ‎(4)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钠 大于 硝酸钾(填大于、小于、等于)‎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8636003‎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40g,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110g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是‎90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6.7%;(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硝酸钾;‎ ‎②关于剩余溶液,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故选:C;(4)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钠大于硝酸钾.故答案为:(1)不饱和;(2)90,16.7%;(3)①硝酸钾;‎ ‎②C;(4)大于.‎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4.Ⅰ.我国锑矿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并大量出口,生产高纯度金属锑(含锑(Sb)99.999%)及优质特级锑白,代表着世界锑业先进生产水平.锑化合物通常分为+3价和+5价两类 ①写出锑的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Sb2O3 、 Sb2O5 .‎ ‎②三氧化二锑 不用填 可由锑在空气中燃烧制得,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Sb+3O22Sb2O3 ‎ ‎③已知三氧化二锑是一种白色固体,锑是一种银灰色固体,将锑从氧化物中提取出来可使用碳的热还原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Sb2O3+‎3C4Sb+3CO2 预期实验现象是 固体由灰色变成白色 ‎ Ⅱ.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金属铝粉在过量稀硫酸中的溶解性能,设计如表实验.已知: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9%,反应均需要搅拌60min.‎ 编号 温度/℃‎ 加入某盐 H2SO4体积/mL H2O体积/mL 铝粉加入量/g 铝粉溶解量/g ‎①‎ ‎20‎ 不加 ‎40‎ ‎0‎ ‎2.0050‎ ‎0.0307‎ ‎②‎ ‎80‎ 不加 ‎40‎ ‎0‎ ‎2.0050‎ ‎0.1184‎ ‎③‎ t1‎ 不加 ‎20‎ V1‎ ‎2.0050‎ ‎‎ ‎④‎ t2‎ ‎49%‎ ‎20‎ V2‎ ‎2.0050‎ ‎‎ CuSO4溶液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 其它条件不变,温度对稀硫酸溶解铝粉量的影响 .为了获得铝粉溶解量,还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反应60min后剩余铝粉的质量 .‎ ‎(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1= ‎20 ‎℃,V1= 20  mL.‎ ‎(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t2= ‎20 ‎℃,V2= 15  mL.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加入少量CuSO4有利于Al的溶解.原因是 形成铝、铜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I.①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②根据锑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二锑进行分析;‎ ‎③根据三氧化二锑和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锑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II.(1)实验①和②的实验温度不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稀硫酸溶解铝粉量的影响;由总质量减去剩余铝粉的质量可确定溶解量;‎ ‎(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则温度应相同,但浓度不同;‎ ‎(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温度、浓度应相同.‎ ‎【解答】解:I.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锑化合物通常分为+3价和+5价两类,氧元素显示﹣2价,所以锑的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式Sb2O3、Sb2O5;‎ ‎②锑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二锑,化学方程式为:4Sb+3O22Sb2O3;‎ ‎③三氧化二锑和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锑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Sb2O3+‎3C4Sb+3CO2,预期实验现象是:固体由灰色变成白色;‎ II.(1)实验①和②的实验温度不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稀硫酸溶解铝粉量的影响;由总质量减去剩余铝粉的质量可确定溶解量;‎ ‎(2)实验①和③是为了研究硫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则温度应相同,应为‎20℃‎,但浓度不同,总体积相同,则V1=20mL;‎ ‎(3)实验③和④是为了研究加入CuSO4溶液对该反应的影响,则温度、浓度应相同,因加入5mL 0.01mol•L﹣1CuSO4溶液,则加水的体积应为15mL,加入硫酸铜,铝置换出铜,可形成铝、铜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I.①Sb2O3、Sb2O5;‎ ‎②4Sb+3O22Sb2O3;‎ ‎③2Sb2O3+‎3C4Sb+3CO2,固体由灰色变成白色;‎ II.(1)其它条件不变,温度对稀硫酸溶解铝粉量的影响;反应60min后剩余铝粉的质量;‎ ‎(2)20,20;‎ ‎(3)20,15,形成铝、铜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利用控制变量法思考该类题目,难度中等.‎ ‎ ‎ ‎25.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镁,其中的一个步骤是将卤水(含MgCl2、NaCl、KCl的混合液)转化为氯化镁晶体.实验室中模拟该转化的过程如下,回答有关问题a ‎(1)制备氢氧化镁:向卤水中加入适量生石灰(CaO),充分反应后过滤.‎ ‎①该过程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其中会大量放热的反应是(填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生成氢氧化镁的方程式为 (OH)2+MgCl2═Mg(OH)2↓+CaCl2 .‎ ‎②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 漏斗、玻璃棒 .‎ ‎(2)制备氯化镁溶液:用盐酸溶解Mg(OH)2.为了便于后续操作.盐酸不宜过量.‎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Mg(OH)2═MgCl2+2H2O .‎ ‎②通过计算,可准确知道所需盐酸的量.理论上溶解‎11.6g Mg(OH)2需要36.5%HCl溶液 ‎40 ‎g.那么,生成‎11.6g Mg(OH)2理论上需投入生石灰 ‎11.2 ‎g.‎ ‎③由于准确称量Mg(OH)2的步骤繁琐,实验中并不常用,而是通过一定操作方法来达到到控制盐酸用量的目的.操作是:将Mg(OH)2加入烧杯中, 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 直到Mg(OH)2完全溶解为止.‎ ‎(3)制备氯化镁晶体:蒸发浓缩MgCl2溶液, 冷却 结晶.‎ ‎【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①根据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以及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氢氧化钙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进行解答;‎ ‎②根据过滤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等进行解答;‎ ‎(2)①根据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进行解答;‎ ‎②根据氢氧化镁的质量、盐酸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稀盐酸的质量以及氢氧化镁的质量求出生石灰的质量即可;‎ ‎③随着稀盐酸的不断进入,氢氧化镁逐渐溶解进行解答;‎ ‎(3)根据制备氯化镁晶体:蒸发浓缩MgCl2溶液,冷却结晶进行解答.‎ ‎【解答】解:(1)①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MgCl2═Mg(OH)2↓+CaCl2:故填:CaO+H2O═Ca(OH)2;(OH)2+MgCl2═Mg(OH)2↓+CaCl2;‎ ‎②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漏斗、玻璃棒.故填:漏斗、玻璃棒.‎ ‎(2)①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Mg(OH)2═MgCl2+2H2O;故填:2HCl+Mg(OH)2═MgCl2+2H2O;‎ ‎②设需要稀盐酸的质量为x,设氧化钙的质量为y ‎ 2HCl+Mg(OH)2═MgCl2+2H2O,‎ ‎ 73 58‎ x×36.5% ‎‎11.6g x=‎‎40g 由CaO+H2O═Ca(OH)2、Ca(OH)2+MgCl2═Mg(OH)2↓+CaCl2可知 CaO~Mg(OH)2↓‎ ‎56 58‎ y ‎‎11.6g y=‎‎11.2g 故填:40;11.2;‎ ‎③操作是:将Mg(OH)2加入烧杯中,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Mg(OH)2完全溶解为止;故填: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 ‎(3)制备氯化镁晶体:蒸发浓缩MgCl2溶液,冷却结晶.故填:冷却.‎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2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检验二氧化碳的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左边装置如果漏气,如果仪器没有损毁,可能有四处漏气,请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用止水夹夹住橡皮软管,从长颈漏斗加水至球形部位,表明装置不漏气的现象是: 长颈漏斗内的水柱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 ‎(3)如果石灰水出现浑浊,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4)检验二氧化碳,如果石灰水未出现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盐酸浓度太大或澄清石灰水变质等(合理即可)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仪器连接的要求来分析;‎ ‎(2)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的方法很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4)实验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未变浑浊,可以从反应物盐酸是否过浓,使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气体;或澄清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早已反应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漏气的位置在锥形瓶口和玻璃管与橡皮管的接口处,故填:;‎ ‎(2)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和现象是:先用橡皮管连接好导气管,然后夹子夹住橡皮管,从长颈漏斗加水至球形部位,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故填:长颈漏斗内的水柱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4)本实验中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发现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则可能是反应物盐酸过浓,使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气体或澄清石灰水变质等.‎ 故填:盐酸浓度太大或澄清石灰水变质等(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7.在实验室里,小明与同学欲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制取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并验证其有关性质.‎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 试管 ,② 长颈漏斗 .‎ ‎(2)点燃A中的酒精灯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待检验到B中氧气已收集满,接下来的操作是 将导管移出集气瓶 ,把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3)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 蜡烛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且瓶壁上有水雾出现,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接着,将蜡烛从集气瓶中取出, 往集气瓶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填实验步骤和现象),证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4)小明同学发现装置C有一处明显错误: 长颈漏斗的末端未接近锥形瓶的底部 ,将装置C改正后放入适量的药品: 锌 和 稀硫酸 ,即开始制取 氢气 气体(写一种).‎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 ‎(2)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3)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4)根据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以及固液反应在常温下制取的气体种类来分析.‎ ‎【解答】解:(1)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为①试管、②长颈漏斗;故填:试管;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将导管移出集气瓶;故填:2KMnO4K2MnO4+MnO2+O2↑;将导管移出集气瓶;‎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后,振荡,若变浑浊,则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蜡烛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往集气瓶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4)该装置中,长颈漏斗的末端没有接近锥形瓶的底部,会导致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该装置适用于固液常温下来制取气体,如用锌粒与稀硫酸来制取氢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故填:长颈漏斗的末端未接近锥形瓶的底部;锌;稀硫酸;氢气(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点评】本题考查制取并收集氧气、二氧化碳的装置及注意事项,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等的描述必须要严谨.‎ ‎ ‎ ‎28.实验室配制‎500克10%的盐酸溶液.问需要浓度为37%的盐酸 ‎135.1 ‎克,水 364.9 毫升 (37%的盐酸的密度为‎1.19克/厘米3)‎ ‎【考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设需要浓度为37%的盐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500g×10%=x×37% x≈‎135.1g.‎ 需要水的质量为‎500g﹣‎135.1g=‎364.9g(合364.9mL).‎ 故答案为:135.1;364.9.‎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溶液的稀释问题,掌握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29.将20毫升98%的浓硫酸(ρ=‎1.84克/厘米3)稀释成40%的稀硫酸(ρ=‎1.3克/厘米3),问加 53.42 毫升水,可配制 69.4 毫升的稀硫酸.‎ ‎【考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20毫升=20厘米3,设可配制40%的稀硫酸的体积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84克/厘米3×20厘米3×20%=‎1.3克/厘米3×x×40% x≈69.4厘米3(即69.4mL).‎ 需要水的质量为‎1.3克/厘米3×69.4厘米3﹣‎1.84克/厘米3×20厘米3=‎53.42g(合53.42mL).‎ 故答案为:53.42;69.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溶液的稀释问题,掌握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30.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溶液的配置和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1)配置‎1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15 ‎g;水的体积为 135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 烧杯 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再右盘添加 砝码 .最后添加氢氧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 搅拌 ,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存储: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 贴上标签 ,放到指定的地方.‎ ‎(2)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①称取‎5.0g粗盐,用药匙逐步加入10mL水中,知道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步骤的顺序为:称量剩余粗盐、 ACDB (填编号)A.过滤B.计算产率C.蒸发D.称量精盐 ‎②过滤操作如图所示,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未用玻璃棒引流 ; 滤纸高出漏斗边缘 ;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 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B的内壁 .‎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实验操作型;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1)①利用一定量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溶质、溶剂的量;‎ ‎②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因此应先称出烧杯的质量,再加砝码进行氢氧化钠的称量;‎ ‎③为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应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④配制完毕的溶液应贴上标签存放;‎ ‎(2)①为计算粗盐提纯所得产率,在对粗盐溶解、过滤、蒸发后还需要称量所得盐的质量,然后由所得食盐质量与溶解粗盐的质量比,计算产率;‎ ‎②根据过滤操作的要求,观察图示的操作,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错误.‎ ‎【解答】解:(1)①配置‎1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150g×10%=‎15g,需要水的质量=‎150g﹣‎15g=‎135g合135mL;‎ ‎②为防止氢氧化钠腐蚀天平托盘,称量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进行称量,先称出烧杯的质量,然后增加砝码,称量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 ‎③混合后需要使用玻璃搅拌,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至全部溶解;‎ ‎④为标识该溶液,配制完成后应贴上标签保存;‎ ‎(2)①粗盐的提纯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为计算产率还需要称出所溶解粗盐的质量、称出蒸发后所得食盐的质量,最后进行计算;因此顺序为ACDB;‎ ‎②图示的过滤操作存在多处错误:未用玻璃棒引流,会在倒入液体时使滤纸破损;滤纸高出漏斗边缘,会导致液体流出漏斗;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液体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过,过滤不彻底;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B的内壁,液体流速小且会溅起;‎ 故答案为:‎ ‎(1)①15;135;②烧杯;砝码③搅拌④贴上标签;‎ ‎(2)①ACDB;②未用玻璃棒引流;滤纸高出漏斗边缘;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B的内壁(无顺序要求,合理均可).‎ ‎【点评】过滤操作要求做到“一贴两低三靠”即:一贴,滤纸紧贴头都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边沿;三靠,玻璃棒末端要与滤纸三层处相靠,烧杯嘴要与玻璃棒中部相靠,漏斗下端口要与烧杯内壁相靠.‎ ‎ ‎ ‎31.某学习小组在如图所示的化学药品柜中发现一瓶标签模糊不清的无色溶液,已知这瓶溶液是以下5瓶溶液中的一种:HNO3溶液、Al(NO3)3溶液、Ba(NO3)2溶液、Fe(NO3)2溶液、AgNO3溶液.‎ ‎(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无色溶液不可能是 HNO3 溶液和 Fe(NO3)2 溶液,只可能是其他3种溶液中的一种.‎ ‎(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是何种溶液,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限用试剂:稀H2SO4、NaOH溶液、Na2CO3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1‎ ‎ 实验现象: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是硝酸银溶液 ‎ ‎2‎ ‎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是硝酸钡溶液 ‎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硝酸属于酸,硝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 稀盐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稀硝酸;‎ 稀硫酸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 ‎【解答】解:(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无色溶液不可能是HNO3溶液和Fe(NO3)2溶液,只可能是其他3种溶液中的一种.‎ 故填:HNO3;Fe(NO3)2.‎ ‎(2)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1、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实验现象: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是硝酸银溶液 ‎2、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硫酸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是硝酸钡溶液 故填:实验现象: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是硝酸银溶液;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是硝酸钡溶液.‎ ‎【点评】2中滴加少量的稀硫酸的目的是防止稀硫酸过多时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银沉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