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考物理科年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州市中考物理科年报

‎2009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物理科 一、试卷与命题 ‎1.命题的依据和原则 ‎200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物理考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教科书和《200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以下简称《中考指导书》)为命题依据,本次考试力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指标。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较全面的考查;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重视考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认识的评价。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题目中的物理情景要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试题注意联系实际,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适当加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不设置偏题、怪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 ‎2.试卷结构 ‎2009年物理试卷的满分为100分,全卷共六大题,25小题。其中选择题12题(共36分),填空题4题(共16分),作图题3题(共9分),计算题2题(共15分),问答题1题(5分)实验 探究题3题(共19分)。物质14分,运动和相互作用46分,能量40分。科学探究融入上述内容。‎ ‎3.试卷的特点 ‎(1)体现课程标准各项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2009年广州市物理中考试题考查的知识复盖面广,突出重点,着重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查。‎ 试题不是简单停留在知识记忆与再现的层面上,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2)注重考查科学探究与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注重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实验题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探究性。考查了常用仪器的使用,如初中常用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基本仪器的读数;考察了一些常规的学生实验,如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实验,学生必须根据自己连接的电路图才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才能正确 回答有关问题;又如研究浮力的实验,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及根据物理规律评估实验结果。只有在平时真正动手做过实验的学生才能正确回答上述考题。实验考查范围除了上述一些常规实验外还包括教科书的演示实验及课外小实验。如要求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鞋与地面的摩擦力,利用铁钉、导线等简易器材自制电磁铁等。‎ ‎(3)题目的物理情景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试题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较多的题目取材于学生平时接触的生活实例,如对人脚长的估算,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根据家居电线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安全配置家庭用电器等题目,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这些题目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样的考查也有助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4)部分非选择题采用分层设问 非选择题有部分题目的特点是围绕着同一情景,从不同的角度分层设问,以考察学生是否能应用不同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由于同一情景下设置的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如物质熔化的实验题,其中的三问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方法以及是否能正确从温度-时间图线上读取有用信息,而有两问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实验结论。这种题型通过分层的设问,使试题难点分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切入点,增强答题信心,另外通过不同的设问角度和方式对全体考生进行区分。这种分层设问方式避免了由于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而影响到对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程度的准确评价。‎ ‎4.试卷各部分考点分析 题号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试题特点 ‎1‎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课程标准》对估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题以课程标准中 “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的例子为素材。考查学生是否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考查学生估测能力及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本题考查的内容虽然是识记内容,但并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而是以《课程标准》中“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的例子为素材。着重考查了学生是否能从提供的信息里提取有用的信息,对所给的书面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比。‎ ‎3‎ 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要求)。‎ ‎《课程标准》有关声的知识的应用分别就其利用及防止各举了一个例子,这是为了说明各种科学发现及其应用会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本题给出各选择都是防治噪声的途径,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哪种方法是从声源上防治噪声。考查学生在回忆、识别物理事实时能否清楚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4‎ 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尝试将物质的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本题以学生熟悉的“探究电磁铁磁性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为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考查了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 ‎5‎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分子动理论微观领域的内容涉及到一个物理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宏观现象,然后经过分析、推理,获得微观的结论。本题要求学生能对“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这句话进行合理的分析及推理:另外还把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成选项,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描述、说明、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6‎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电磁波的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常数,本题考察的内容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一些科学常识内容。‎ ‎7‎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虚像”的定义。‎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清楚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要求。科学探究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学生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并根据制定的探究计划思考需要哪些器材。考查了学生选择合适的技术设计实验、实施计划的能力。‎ ‎8‎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课程标准》对这点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理解”水平。本题考查学生能否分析一些实例,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势能,解释其相互转化。考查学生根据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9‎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例4:“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弓对箭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 。对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应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本题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下应用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的能力。‎ ‎10‎ 理解机械效率 ‎《课程标准》对这一点的要求定位在“理解”水平上。这是因为机械效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社会和科技问题中,本题考查学生是否能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考查了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11‎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A、B两选项是考查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凸透镜成像的一些基本的概念,D选项是考查学生是否清楚物距与像性质的关系。考查学生实验时是否有独立观察和测量,并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合适的方式描述实验结果。‎ ‎12‎ 了解摩擦力;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A、B选项是考查学生在考虑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时,是否有控制变量的意识。C、D选项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若弹簧测力计读数等于摩擦力大小,则鞋在相对接触面运动的过程,鞋要保持对地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而且根据这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本题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和规划实验活动并正确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13‎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若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则比较其运动的距离;若运动距离相同,比较其所用的时间。第(3)小问考查了学生是否能用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14‎ 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科学探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要素,其中一点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因为初中科学探究的问题,比较多的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所以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数据时,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知道是在哪一个研究对象上收集信息;同时要明确收集信息的内容,知道是记录某一现象的细微特征还是记录两个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还要明确收集信息的时间,知道是在哪一个时刻或哪一段时间内记录有关信息。做到在预定的时间观察预定的目标,收集预先所关注的信息。本题考查了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能力。‎ ‎15‎ 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运算,根据《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直接利用求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本题分步设问,要求学生根据密度及压强的定义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解释物理现象及应用信息去推出结论的能力。‎ ‎16‎ 了解安全用电知识;知道如何计算并联电路的电功率;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知道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电功率的概念在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是各种家用电器的一项重要指标,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应有安全用电的常识。本题以生活中常遇到热水器的选择问题为情景,考查了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在陌生情境下应用物理规律,并把不同领域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结合起来应用于特定情景的能力。‎ ‎17‎ 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电路实物图是初中课本中常见的,把实物图转化为电路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电学知识。本题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示意图表达观点的能力。‎ ‎18‎ 了解重力、弹力,会画力臂; 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对于力的图示,《课标解读》提出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示意图,也就是知道箭头的方向是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是力的作用点、同一张图上箭头越长表示力越大。作图时不要求箭头的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本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道弹力的大小应小于重力的大小。考查了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推出结论,正确使用专业方式,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19‎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知道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本题以课本中“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像所在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高的光路图”为素材,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并正确画出其正确的光路图。考查了学生在陌生情境下把不同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知道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理解电功和电流、电压、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对于串、并联电路《课标解读》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文字叙述的要求画出它的电路图。……必须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才能说出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实例”。本题以“黑盒”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利用电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虽然没有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电学的相关知识,但电学的重点知识通过分步设问,已基本考查了。本题考查了学生应用信息去推出结论,在陌生情境下应用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的能力。‎ ‎21‎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知道使用简单机械能改变力的大小。理解总功的概念。‎ ‎《课标解读》把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定位在理解水平。《课程标准》有一例子:“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动能,这时,水蒸气做了功;电流流过电炉丝,电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内能,这时,电流做了功。”本题考查了学生是否能从“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及“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两种方法,分析拉力是否有做功。考查学生是否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解释、呈现数据;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正确使用专业词汇,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2‎ ‎《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提出的目标之一:‎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让学生应用物态变化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本题的情景学生很熟悉,考查学生根据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描述、说明、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3‎ 会连接简单的电路。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科学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要求:“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素要求: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课标解读》认为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和读数,能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探究电路。这主要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本题通过初中测量电阻的实验,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实验工具进行实验。‎ ‎24‎ 会测量温度。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了解内能的概念;了解热量的概念; 知道物体吸热时,内能增加;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科学探究“分析与论证”要素要求:“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对所获得的发现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书面信息的分析、比较、对比和评价;在陌生情境下应用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正确使用专业词汇,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并把不同领域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会测量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科学探究“分析与论证”要素要求:“通过在有关坐标系中描点来描述实验数据,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信息的特征”。科学探究“评估”要素要求:“学生要有评估探究结果的意识,思考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探究者原有的知识相矛盾?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所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小问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实验所得的图表解决问题。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实验工具。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图像的形式呈现的数据,利用所得图线解决问题;运用不同领域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情况 ‎1.考试整体情况 表1全卷情况 报名人数 实考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区分度 难度 全卷信度 最高分 最低分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后半样平均分 ‎124868‎ ‎123441‎ ‎60.72‎ ‎25.8641‎ ‎0.6475‎ ‎0.6072‎ ‎0.9375‎ ‎100‎ ‎0‎ ‎210‎ ‎40‎ ‎38.91‎ 表2 选择题 非选择题的情况 试卷类别 实考人数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第一部分 ‎123441‎ ‎23‎ ‎0.64‎ ‎9.08‎ ‎0.59‎ ‎0.79‎ 第二部分 ‎123441‎ ‎37.72‎ ‎0.59‎ ‎17.91‎ ‎0.68‎ ‎0.93‎ 根据教育测量的标准,信度值高于0.7就是高信度,所以今年的学业考试物理科的试卷一份高信度的试卷。‎ 表3 各大题的情况 大题名称 实考人数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选择题 ‎123441‎ ‎36‎ ‎23‎ ‎0.6389‎ ‎9.0795‎ ‎0.585‎ 填空题 ‎123441‎ ‎16‎ ‎9.63‎ ‎0.6019‎ ‎4.7408‎ ‎0.6894‎ 作图题 ‎123441‎ ‎9‎ ‎5.35‎ ‎0.5944‎ ‎2.3733‎ ‎0.5389‎ 计算题 ‎123441‎ ‎15‎ ‎8.69‎ ‎0.5793‎ ‎5.0468‎ ‎0.7573‎ 问答题 ‎123441‎ ‎5‎ ‎2.46‎ ‎0.492‎ ‎2.228‎ ‎0.858‎ 试验探究题 ‎123441‎ ‎19‎ ‎11.58‎ ‎0.6095‎ ‎5.3078‎ ‎0.6395‎ 表4 各小题情况 小题号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1‎ ‎3‎ ‎2.13‎ ‎0.71‎ ‎1.36‎ ‎0.55‎ ‎2‎ ‎3‎ ‎1.72‎ ‎0.57‎ ‎1.48‎ ‎0.68‎ ‎3‎ ‎3‎ ‎2.61‎ ‎0.87‎ ‎1.01‎ ‎0.4‎ ‎4‎ ‎3‎ ‎1.99‎ ‎0.66‎ ‎1.42‎ ‎0.52‎ ‎5‎ ‎3‎ ‎2.82‎ ‎0.94‎ ‎0.71‎ ‎0.17‎ ‎6‎ ‎3‎ ‎1.56‎ ‎0.52‎ ‎1.5‎ ‎0.68‎ ‎7‎ ‎3‎ ‎1.62‎ ‎0.54‎ ‎1.5‎ ‎0.73‎ ‎8‎ ‎3‎ ‎1.47‎ ‎0.49‎ ‎1.5‎ ‎0.77‎ ‎9‎ ‎3‎ ‎2.36‎ ‎0.79‎ ‎1.23‎ ‎0.5‎ ‎10‎ ‎3‎ ‎1.45‎ ‎0.48‎ ‎1.5‎ ‎0.71‎ ‎11‎ ‎3‎ ‎1.56‎ ‎0.52‎ ‎1.5‎ ‎0.62‎ ‎12‎ ‎3‎ ‎1.72‎ ‎0.57‎ ‎1.48‎ ‎0.69‎ ‎13‎ ‎4‎ ‎2.91‎ ‎0.7275‎ ‎1.1226‎ ‎0.5075‎ ‎14‎ ‎4‎ ‎2.8‎ ‎0.7‎ ‎1.3474‎ ‎0.6075‎ ‎15‎ ‎4‎ ‎2.15‎ ‎0.5375‎ ‎1.6704‎ ‎0.8475‎ ‎16‎ ‎4‎ ‎1.78‎ ‎0.445‎ ‎1.5098‎ ‎0.795‎ ‎17‎ ‎3‎ ‎2.71‎ ‎0.9033‎ ‎0.8485‎ ‎0.3133‎ ‎18‎ ‎3‎ ‎1.32‎ ‎0.44‎ ‎0.9299‎ ‎0.5867‎ ‎19‎ ‎3‎ ‎1.32‎ ‎0.44‎ ‎1.2833‎ ‎0.7167‎ ‎20‎ ‎8‎ ‎5.19‎ ‎0.6488‎ ‎3.2079‎ ‎0.8438‎ ‎21‎ ‎7‎ ‎3.51‎ ‎0.5014‎ ‎2.2007‎ ‎0.6571‎ ‎22‎ ‎5‎ ‎2.46‎ ‎0.492‎ ‎2.2306‎ ‎0.858‎ ‎23‎ ‎5‎ ‎3.49‎ ‎0.698‎ ‎1.5638‎ ‎0.586‎ ‎24‎ ‎7‎ ‎3.79‎ ‎0.5414‎ ‎2.1678‎ ‎0.6486‎ ‎25‎ ‎7‎ ‎4.3‎ ‎0.6143‎ ‎2.333‎ ‎0.67‎ 全卷共25小题,区分度高于0.4的有23题,占全卷的92%;低于0.19的一题,占全卷的4%。按教育测量的标准,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0.2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所以这是一份高区分度的试卷。‎ 表5全卷各分数段人数 分段序号 分段说明 分段人数 分段率 累计分段率 ‎1‎ 第0分分段 ‎40‎ ‎0.03‎ ‎0.03‎ ‎2‎ 第1-9分分段 ‎1308‎ ‎1.06‎ ‎1.09‎ ‎3‎ 第10-19分分段 ‎7017‎ ‎5.68‎ ‎6.77‎ ‎4‎ 第20-29分分段 ‎11650‎ ‎9.44‎ ‎16.21‎ ‎5‎ 第30-39分分段 ‎12080‎ ‎9.79‎ ‎26‎ ‎6‎ 第40-49分分段 ‎11376‎ ‎9.22‎ ‎35.22‎ ‎7‎ 第50-59分分段 ‎11835‎ ‎9.59‎ ‎44.81‎ ‎8‎ 第60-69分分段 ‎13403‎ ‎10.86‎ ‎55.67‎ ‎9‎ 第70-79分分段 ‎15811‎ ‎12.81‎ ‎68.48‎ ‎10‎ 第80-89分分段 ‎19285‎ ‎15.62‎ ‎84.1‎ ‎11‎ 第90-99分分段 ‎19426‎ ‎15.74‎ ‎99.84‎ ‎12‎ 第100分分段 ‎210‎ ‎0.17‎ ‎100.00‎ 表6全市各区、县级市情况 区(县级市)‎ 报名人数 实考人数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后半样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越秀区 ‎12764‎ ‎12740‎ ‎69.62‎ ‎0.4641‎ ‎25.1446‎ ‎0.2225‎ ‎49.39‎ ‎8865‎ ‎69.58‎ 番禺区 ‎19592‎ ‎19529‎ ‎66.33‎ ‎0.4422‎ ‎23.696‎ ‎0.193‎ ‎46.64‎ ‎12597‎ ‎64.5‎ 天河区 ‎10077‎ ‎9970‎ ‎63.14‎ ‎0.4209‎ ‎27.5902‎ ‎0.273‎ ‎39.94‎ ‎6018‎ ‎60.36‎ 海珠区 ‎11267‎ ‎11212‎ ‎62.23‎ ‎0.4149‎ ‎27.0331‎ ‎0.2571‎ ‎39.22‎ ‎6575‎ ‎58.64‎ 荔湾区 ‎8909‎ ‎8653‎ ‎61.69‎ ‎0.4113‎ ‎26.0061‎ ‎0.2329‎ ‎40.06‎ ‎4994‎ ‎57.71‎ 萝岗区 ‎2704‎ ‎2379‎ ‎60.82‎ ‎0.4055‎ ‎24.5683‎ ‎0.2012‎ ‎39.57‎ ‎1281‎ ‎53.85‎ 白云区 ‎16416‎ ‎16237‎ ‎59.21‎ ‎0.3947‎ ‎25.0817‎ ‎0.2191‎ ‎37.78‎ ‎8607‎ ‎53.01‎ 南沙区 ‎3299‎ ‎3295‎ ‎56.45‎ ‎0.3763‎ ‎23.797‎ ‎0.1993‎ ‎36.01‎ ‎1554‎ ‎47.16‎ 黄埔区 ‎2781‎ ‎2775‎ ‎56.25‎ ‎0.375‎ ‎26.4748‎ ‎0.2316‎ ‎33.09‎ ‎1336‎ ‎48.14‎ 花都区 ‎10695‎ ‎10621‎ ‎55.99‎ ‎0.3733‎ ‎26.0534‎ ‎0.2386‎ ‎33.22‎ ‎5061‎ ‎47.65‎ 从化市 ‎9207‎ ‎9152‎ ‎53.72‎ ‎0.3581‎ ‎23.8392‎ ‎0.1891‎ ‎33.42‎ ‎3757‎ ‎41.05‎ 增城市 ‎15540‎ ‎15284‎ ‎52.81‎ ‎0.3521‎ ‎25.3224‎ ‎0.2189‎ ‎31‎ ‎6318‎ ‎41.34‎ 表7 全市前十名学校的分数(全市参加中考学校共422所)‎ 学校代号 报名人数 实考人数 考试率 平均分 标准差 A ‎57‎ ‎57‎ ‎100‎ ‎93.79‎ ‎8.18‎ B ‎279‎ ‎279‎ ‎100‎ ‎93.71‎ ‎5.24‎ C ‎331‎ ‎331‎ ‎100‎ ‎93.43‎ ‎7.21‎ D ‎171‎ ‎171‎ ‎100‎ ‎90.4‎ ‎11.61‎ E ‎317‎ ‎316‎ ‎99.68‎ ‎90.39‎ ‎8.9‎ F ‎258‎ ‎258‎ ‎100‎ ‎90.18‎ ‎7.8‎ G ‎276‎ ‎274‎ ‎99.28‎ ‎90‎ ‎9.71‎ H ‎328‎ ‎326‎ ‎99.39‎ ‎89.73‎ ‎11.23‎ I ‎510‎ ‎510‎ ‎100‎ ‎87.12‎ ‎11.42‎ J ‎342‎ ‎340‎ ‎99.42‎ ‎86.35‎ ‎10.36‎ 表8 全市最后十名学校的分数(全市参加中考学校共422所)‎ 学校代号 报名人数 实考人数 考试率 平均分 标准差 A ‎95‎ ‎93‎ ‎97.89‎ ‎26.61‎ ‎14.85‎ B ‎25‎ ‎25‎ ‎100‎ ‎26.32‎ ‎13.68‎ C ‎76‎ ‎73‎ ‎96.05‎ ‎26.21‎ ‎17.78‎ D ‎34‎ ‎34‎ ‎100‎ ‎26.09‎ ‎18.38‎ E ‎16‎ ‎16‎ ‎100‎ ‎25.94‎ ‎11.22‎ F ‎223‎ ‎212‎ ‎95.07‎ ‎23.47‎ ‎15.5‎ G ‎45‎ ‎44‎ ‎97.78‎ ‎22.86‎ ‎14.17‎ H ‎29‎ ‎29‎ ‎100‎ ‎21.34‎ ‎12.9‎ I ‎23‎ ‎11‎ ‎47.83‎ ‎19.82‎ ‎13.29‎ J ‎12‎ ‎12‎ ‎100‎ ‎19.58‎ ‎7.52‎ 从表6、7、8可以看到区平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16.81分,校平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74.21分。区与区之间,校与校之间平均分相差较大。‎ 三、全卷答题的基本情况 ‎1.学生把握较好的知识内容 一些基础的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如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等基本的仪器读数基本过关。‎ 问答题及其他一些需要学生用文字表述的题目,从13、14、15、21、24、25等题学生回答的情况分析可知,部分学生能从题目提取有用的信息,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能用物理专业术语,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增加了。不少学生的答卷不单结果清晰准确,简单明了,而且条理性非常好。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答卷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重现物理知识 从第1、2、3、6、13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回忆、描述、识别物理概念、物理事实、术语、规律、物理公式、及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部分学生转化、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第8、9、12、15、16、20、21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对比、比较、分类物理规律及概念,不能举例说明物理规律。‎ ‎(3)部分学生不能用科学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第13、14、15、22、24、25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专业词汇,清晰而有条理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4)部分学生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读图、画图能力 从第18、19、24、25题解题情况分析,学生以表、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呈现的数据, 解释各种形式呈现的数据,把数据从上述形式中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5)部分学生实验只记结论,没有注重其过程与方法 ‎ 从第7、11、12、14、23、24、25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不少学生实验过程只是“按老师要求操作”,并没理解其实验目的,不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不能按实验方案进行有目的观察及收集数据。‎ ‎(6)部分学生审题能力,从题目中提取信息能力较弱 从第2、4、16、21、22、24、25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不能正确从题目中提取有用信息,如第2题图中信息已给出:有的原子核是没有中子的。但仍有19.56%的学生选了“所有原子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的选项。如第4小题,有22.65%的学生选了“有电流流过”的选项,说明有不少学生无法从题目“包有绝缘层的导线”此话中提取有用信息。‎ ‎ (7)部分学生基础的数学计算能力较弱 ‎ 第13、15、16、20、21、24、25题目数学运算并不复杂,基本都是小学的加、减、乘、除,但部分学生连这样的基本运算都无法应付。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急需提高。‎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一部分学生答题情况 题号 选A百分比 选B百分比 选C百分比 选D百分比 未选百分比 ‎1‎ ‎1.31‎ ‎13.34‎ ‎13.88‎ ‎70.27‎ ‎1.2‎ ‎2‎ ‎13.66‎ ‎8.68‎ ‎56.75‎ ‎19.56‎ ‎1.34‎ ‎3‎ ‎1.28‎ ‎85.97‎ ‎8.4‎ ‎3.14‎ ‎1.2‎ ‎4‎ ‎65.49‎ ‎1.45‎ ‎22.65‎ ‎9.12‎ ‎1.28‎ ‎5‎ ‎1.79‎ ‎0.88‎ ‎3.19‎ ‎92.93‎ ‎1.2‎ ‎6‎ ‎10.87‎ ‎10.9‎ ‎51.39‎ ‎25.42‎ ‎1.41‎ ‎7‎ ‎31.69‎ ‎53.23‎ ‎9.22‎ ‎4.54‎ ‎1.31‎ ‎8‎ ‎17.62‎ ‎13.62‎ ‎48.48‎ ‎19‎ ‎1.27‎ ‎9‎ ‎5.03‎ ‎77.8‎ ‎3.73‎ ‎12.19‎ ‎1.24‎ ‎10‎ ‎47.63‎ ‎12.59‎ ‎10.55‎ ‎27.85‎ ‎1.36‎ ‎11‎ ‎4.33‎ ‎8.55‎ ‎51.56‎ ‎34.21‎ ‎1.33‎ ‎12‎ ‎4.68‎ ‎3.62‎ ‎33.82‎ ‎56.55‎ ‎1.33‎ ‎2. 第二部分学生典型错误答卷情况 ‎13题 ‎①不能正确审题。题目已经给出时间相等,应该通过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速度,但还有部分答案写:“速度”。‎ ‎ ②不能根据题目所给的“百米赛跑”正确找到路程。‎ ‎③未能理解“惯性”是一种性质,而是把“惯性”当成一种力,写成“惯性使物体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受到惯性的作用”、“有向前冲的惯性”的等等。‎ ‎④错别字太多,不少的学生不会写惯性的“惯”字 ‎14题 ‎①不知道在实验过程要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感应电流的产生。‎ ‎②第二小问没有真正理解控制变量法,只是看到题目中有“电路要闭合”,就选了都是闭合的两幅图。‎ ‎③第三小问有相当多的学生选了“无”,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切割磁感线”的含义,只知道导体运动能切割,不知道磁场运动也可以切割磁感线。‎ ‎15题 ‎①答题情况出现两极分化,会做的基本全对,不会做的基本零分。所以满分和零分所占比例最大。‎ ‎②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根本就不会进行质量、压力、压强的计算。‎ ‎③最后一空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是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或认为是水跟空气密度大小不同的关系。‎ ‎④最后一空为文字表述,只有个别学生能较为准确答出,大多数学生不能用物理术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16题 ‎①学生无法从题目获取有用信息,找不到各物理量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与关系。‎ ‎②部分答案单位混乱,将功率单位kW与功的单位J、kW·h混淆。‎ ‎17题 ‎①所画的串联电路,电路元件符号正确,但连线有断点。【错误答卷1】‎ ‎②电源符号画成两个电源。【错误答卷2】‎ ‎③电源符号画成长方形的、类似于电阻形式的、实物,有的电路图是没有任何元件符号表示电源。【错误答卷3】‎ ‎④串联电路错画为并联电路。【错误答卷4】‎ ‎ ‎ ‎【错误答卷1】 【错误答卷2】‎ ‎ ‎ ‎ 【错误答卷3】‎ ‎【错误答卷4】‎ ‎18题 ‎①大部分的同学没有判断弹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因此作图时没有注意线段的长短,将支持力的大小画成大于重力或等于重力。【错误答卷1】‎ ‎②力的作用点位置不正确,不能正确找到重心的位置和弹力作用点。【错误答卷2、3】‎ ‎【错误答卷1】 【错误答卷2】 【错误答卷3】‎ ‎19题 ‎①部分学生做光路图时光线不标箭头。【错误答卷1】‎ ‎②部分学生没有作出A1虚像。【错误答卷2】‎ ‎③部分学生不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错误的将眼睛和A2直接连接。【错误答卷3】‎ ‎④部分学生不理解A1的像与A2重叠的意思。【错误答卷4】‎ ‎ ‎ ‎【错误答卷1】 【错误答卷2】‎ ‎ ‎ ‎【错误答卷3】 【错误答卷4】‎ ‎20题 ‎①部分学生电功与电功率的定义、公式相互混淆。‎ ‎②部分学生解题过程没有公式,纯粹数学运算,而且思路混乱。‎ ‎21题 ① 对F=G缺少了必要的文字说明。‎ ② 物理量符号与物理量单位符号分不清。‎ ③ 功率和机械效率,功率和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相互混淆。‎ ④ 重力与质量的概念模糊不清,把重力G误认为质量m。‎ ⑤ 解题思路正确,但是没有写出公式。‎ ⑥ 将利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理解为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 ⑦ 不懂得通过对动滑轮的受力分析去理解为什么应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⑧ 没有从实验上和理论上分析理解重物移动的距离与自由端移动距离的关系。‎ ‎22题 ①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不清楚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答案五花八门。有不少学生出现了应用以下知识进行分析:“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浮力中悬浮条件”;“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酒精与空气比热容的大小”;“物体对外做功导致内能减少,温度下降”;“大气压将温度计的水银压下去”。反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验的不多,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 学生审题不清。本题应该先分析为什么温度计示数下降,再分析为什么过一会儿又上升回室温,不少学生只回答了前一个问题,而没有回答后一个问题。‎ ③ 不能答出关键的知识,认为温度计示数改变是水银的热胀冷缩,但回答不出什么原因导致温度计读数发生改变。‎ ④ 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失分严重。‎ a.物理专用术语表达不规范,将“蒸发”写成“挥发”。‎ b.较多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如“从酒精中拿出的温度计不能适应环境,导致它的示数下降;当它适应了环境后,示数就上升”。‎ c.学生的错别字也很多,如“汽化”写成“气化”等。‎ d.还有不少回答所用知识存在明显的错误讲法,如“带走了温度”、“温度计上的酒精蒸发放热”。‎ ⑤ 学生对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的理解模糊,大致知道,但需要表达出来不知怎么样写,或词不达意。‎ ⑥ 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分不清,在作答时混为一谈,且两种物态变化谁吸热,谁放热,认识模糊。甚至有学生用升华和凝华,熔点知识作答。这些答卷反应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相当混乱。‎ ⑦ 放弃作答的学生仍然偏高。本小题满分与零分卷比例较高。‎ ‎23题 ‎①漏联电压表。‎ ‎②滑动变阻器的连线没有接在接线柱上。‎ ‎③对于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不清楚,写成测电流的大小;保持电流;电压不变。‎ ‎④电压表,电流表读数漏单位。‎ ‎⑤审题不清,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的位置颠倒。‎ ‎24题 ‎①没掌握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不清楚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容易出现以下错误:零上与零下分不清楚——‎8℃‎、12℃;不关注分度值——-0.8℃;数值无单位或单位错误。‎ ‎②不理解晶体熔化图像所表达的意思,没有记住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在填写该物质熔点时容易发生以下的错误:认为该物质加热就熔化——-‎20℃‎;认为此图像为熔化图像,熔点就是熔化完的温度——‎10℃‎;不清楚纵、横坐标所表达的物理量。‎ ‎③在第三小问容易出现下列错误:只看图22,认为杯内物质是固态;或只看题中有物质熔化的字样就认为熔化完了就是液态。‎ ‎④知识零散,不能将同一问题(内能变化)的各种情况进行归纳小结,只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分子结构有关,只是死记硬背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不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物体内能的变化。‎ ‎⑤解题习惯差,不能看完全题,阅读理解能力差,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提供的条件;不能根据相关知识讨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只知道比热容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条理不清,表达不准,导致第五小问出现以下错误:一看到判断两字,就以为是判断正误,填写此结论正确或错误;一看到比热容就想到是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因此同种物质比热容不变。在解释为什么两物质的比热容不一样时漏条件,如没表达清楚两段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没有交待物质在两种状态下的质量相等。不能由图像得出固态时温度变化大;死记老师提供的判断方法——斜线越陡比热容越小。‎ ‎25题 ① 弹簧测力计读数不过关,出现如下的错误:‎ a. 分度值读取错误,错误答案一般为:0.2N和1N。‎ b. 将测力计读数直接认为是浮力大小,错误答案一般为:1.6N和0.4N。‎ c. 规范性问题,数据不带单位。‎ d. 有学生把此问理理解为计算或是填写公式(这可能是由于平时的题型训练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所造成的)。‎ e. 按照温度计的方式进行读数,答案出现:-0.4N。‎ ‎②部分学生不理解如何用图线表达实验结果,出现如下的错误:‎ a.读取数据错误,导致描点错误。‎ b.背知识、背图像,没有真正掌握作图的方法(错误把本题图像等同于密度、熔化等图像)。‎ c.审题不仔细,将表2的数据也进行了描点。‎ ‎③对浮力知识理解不透彻或是与相关相、似知识混淆。如没有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中“重力”的含义是什么;没有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中“体积”的含义是什么;对物体所处状态的错误理解,认为此时是二力平衡。‎ ‎④回答第二小问时,部分学生思维混乱,前言不对后语;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说理不充分;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实验的前提条件,认为题目所给的数据及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 ‎⑤第三小问,部分学生采取计算的方法得出答案,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如何分析数据得到结论的方法。‎ 五、教学建议 ‎1. 关注新授课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只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提高科学素养。如何提高新授课的有效性,如何理解“精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扎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09年中考第1题有13.34%的学生认为人脚长是二百多厘米,有13.88%的学生认为是二百多纳米。选择这两项的学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混淆了长度的单位符号;估测 能力比较弱,无法估测人的脚长(其实这也是学生一个应试能力的反映,若学生在考试时用尺子量自己的脚长,就可以正确选择答案)。第2题考查的内容物理、化学课程标准都有要求,但有13.66%学生认为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有19.56%学生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本题并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物理结论,其实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所给的图,从中就可以提取有用的信息)。‎ ‎07年中考题第3题考查电磁波相关知识有一选项内容是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同”。当年有10.32%学生错选此选项,08年中考第6题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微波探测仪为题材,考察电磁波相关知识有一选项内容是:“这四种微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同”当年有23.66%学生错选此选项。09年中考第6题以红外线与可见光为题材,考察电磁波相关知识有一选项内容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等”。有25.42%学生错选此选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答错的学生逐年增加,原因可能有三点:07年考查的方式,是直接问:“下列有关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什么”,试题没有与实际情况联系,与学生平时训练模式比较接近,而08、09年学生要判断微波、红外线、可见光是不是电磁波,与学生平时训练模式有点不同。但可能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在新授课时老师没有重视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以练代讲。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复习时猜题,认为此知识点不是重点内容,去年考了,今年不会再考,所以没有认真复习。‎ 学生要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前提条件是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从上述学生答题情况看今年有接近30%的考生对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物理技能并没有掌握。这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理解“老师要精讲”,“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其能力”的正确含义,老师精讲不代表每节课硬性规定老师只讲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学生解决的问题也不单单指解物理的习题。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是能力的体现。若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建立的过程,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归纳得出结论。不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无法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更无法做到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这一教学内容,分别有两个 不同的教学思路。方案一,利用课件的演示告诉学生“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结论。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要学生记住上述的结论。方案二,让学生做分组实验,老师引导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的成像现象,并帮助学生总结出上述的结论。老师会发现若要学生记住结论,方案一并不比方案二耗时少,采用方案一的教学方式,学生还可能出现上述分析的情况。采用方案二的老师是明白“学生做过实验比做过习题更能记住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这一教学规律,经历方案二教学的学生在复习课时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回忆起相关的知识。‎ ‎(2)关注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学术领域通常对得到某项成果的方法比对成果本身更要感兴趣。《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研究报告认为科学教学应该:“……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强调信息的量;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传授概念;……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让学生懂得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应该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冲击”。《课标解读》指出:“从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内容改革看,几乎都遵循了以下原则: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必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事实、假说、理论和定律等。它们是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课标解读》批出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物理实验,能解一些物理习题,……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这都提醒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都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的。《课标解读》指出物理课要注重构建“先现象而后规律,先具体后抽象、先宏观后微观、先部份后整体”基本体系,以期综合培养学生素质。这也许也是我们的教学指导意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其科学素养。‎ ‎2.关注复习课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情况思考 下述是复习电流表读数的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要求学生读出展示的电流表的读数(接“-”、“0.6A”的接线柱)。‎ 老师:读数是多少?‎ 有学生回答: 0.34A。‎ 老师:对了,错的同学自己再读一次。‎ 观课者看到一位学生把电流表的读数记为‎8.5A。观课者身边的几位学生的读数也是错的,观课者与学生有以下的一段对话。‎ 观课者:老师展示的电流表能测的最大值是多少?‎ 学生:老师刚才说0.6A。‎ 观课者:你如何读出8.5A?‎ 学生打开笔记说:我抄笔记了,电流表接‎0.6A档,每小格是0.02,接‎3A档每小格是0.1,电压表接3V档每小格是0.1,接15V档每小格是0.5.现在指针指着17小格的位置,所以是‎8.5A。‎ 这学生明显是连仪表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不同的量程的仪表是如何得到分度值都不知道。只能测‎0.6A的电流表是不可能读出‎8.5A的错也无法查出。我们再要他练十次、一百次,结果又是怎样呢?所以我们的复习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的情况重新调整我们教学方案,复习课要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2)复习期间要重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及中考指导书。‎ 在平时新授课时我们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加深、加难教学,但在复习期间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及中考指导书。因为课程标准给出评价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标准。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其对我们教学的要求。如有关通电螺线管,课程标准给出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课标给出的例1是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例2探究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原理。活动建议是(1)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当作动圈式话筒使用。(2)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电磁继电器。《课标解读》对相关内容提出的要求是: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大致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的磁场,学生主要是探究电流方向与北极方向的关系,不必探究磁感线分部的细节和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情况。这条标准没有终结性要求,也就是说,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或知道右手螺旋定则。例1和例2都是知识应用的例子。例2还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从上述引述《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相关要求,可知通电螺线管的相关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通电螺线管流过电流越大,则其产生的磁场越强;没电流流过螺线管其周围就不会产生磁场,电流反向,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也反向,然后着重在应用,如扬声器就是应用了“电流变方向,磁场的方向会改变,电流大小改变,磁场的大小也会改变”的规律,电磁铁就是利用了通电螺线管“有电就有磁,没电就没磁”的特性。通过上述的研读我们就清楚教科书编写地磁场等相关内容只是为了说清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的方向是磁场的方向,是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准备。有关安培定则,通电螺线管的绕线是不做考试要求的。‎ 电荷一节也有同样的问题,《课程标准》与其相关的要求是: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课程标准提出的例3是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在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提出的要求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提出的例1是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教科书编写电荷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电流的定义做铺垫的,只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若我们没有认真研读课标,则很容易把旧教材有关静电的训练题拿出来,这样不仅仅是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浪费了大量的复习时间。‎ ‎(3)关于练习题有效性的思考 习题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及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及思路。所以我们编制的试题最好能达到上述的功能,以下是在练习册常出现的两道习题:‎ A D C B 图1‎ 例1 图1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与连入电路情况的示意图,当滑片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的是 例2 ‎ 甲、乙两条同样粗细的导线,甲长‎20cm,乙长‎1.3m,比较它们电阻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我们可以把例1改编为下述的题目 请标出图1中A 、B、C、D各图中,电流流过滑动阻器的路径图,图C当滑片向B端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________(变长或变短),根据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有关,所以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或减少),因为电源电压不变,而电路的电阻变_____,根据_______,所以电路的电流________。‎ 例2改编为 甲、乙两根同样粗细的导线,甲长‎20cm,乙长‎1.3m,请分析它们电阻大小的关系。‎ 根据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有关,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两根导线,_________物理是相同的,_________物理量是不同,影响电阻大小______因素是无关比较的,所以可得知他们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这样改编后题目,利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物理思维过程,这样就可以在习题训练中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初三复习阶段老师手头上有大量的“高质量”练习卷,老师可以把这些卷子一份一份地发给学生做,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专心的聆听学生发言,有效的师生对话,课后作业的批改及有针对性的面批作业这些方法,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重组自己手头上习题,才能编制一份适合自己学生的高质量练习卷。前者的做法老师是寄希望于学生在重复的练习中掌握物理知识及物理规律,但从上述相关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重复的练习效率、效果都是比较低的。后者老师会很累,但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可以说这样的练习是高效的。‎ ‎(4)帮助学生把书“从厚读薄”的思考 除了个别的学生真的是完全无心上学,不少的学困生不听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感觉听不懂,学不会。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把学生吸引回课堂。但若学生能被吸引回课堂而我们不能帮助他们“把书从厚读薄”,不能帮他们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这些学困生很快就重回最低点。不少老师感觉学生的基础差,所以帮学生归纳了很多的口诀记公式,然后每次做题都是提醒学生,题目要求什么,你们记得那些公式那一个公式与这要求的物理量有关,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不理解地套公式解题的习惯。结果老师发现复习课,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练了,学生还是不明。此时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老师希望加快速度,能有多点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希望在多练中解决问题。不可否认练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量低效重复训练是无法有效地帮忙学生应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而且若题目学生第一次不会做,我们只是告诉他们答案,而不帮助他理清思路,让他明白解决问题所依从的思路,无论重复多少次他一样不会做,这就是我们常常说“老师讲了多遍,学生还是不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 老师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归纳利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可以成多少种像,这些像有什么特征;然后找到物距与这些像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焦点及二倍焦距位置的分界点,帮助学生记住各种不同特点的像与物距的关系。‎ 图2‎ 物体所在位置 上课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凸透镜所成的三种不同的像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回忆物距是多少可以成这三种不同的像,这过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2(老师在此用各种例子强调物距的定义)‎ 图3‎ 物体所在位置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焦点的位置是分虚、实,二倍焦距的位置是分放大、缩小。得出图3.并告诉大家记住分界点就可以不用记下表的内容了(帮助学生减少记忆的内容,由原来要记12项的内容,改为改4项)‎ 物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情况 应用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uu>f 倒立 放大 实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然后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 如果有一个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 ‎ (1)如果用来作为照相机的镜头来使用,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来作为课室的投影机的镜头来使用,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应该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来作为给老人家使用的放大镜来使用,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______.‎ 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有以下的对话 老师:照相机照相,照相机的底片是很小的,所以所成的像与物比较是缩小,还是放大?‎ ‎(老师强调缩小还是放大是像与物做比较,像比物大,是放大,像比物小是缩小。)‎ 学生:是缩小。‎ 老师:什么特殊点是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学生:二倍焦距的位置。‎ 学生马上知道第一小问的答案应是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是大于二倍焦距。‎ 老师:投影机成的是什么像?‎ 学生:放大,所以物体应放在二倍焦距以内。‎ 老师: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内,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是哪一个?‎ 学生:实像.‎ 老师:怎么知道其是成实像?‎ 学生没回答。‎ 老师:我们先回忆我们判断像是实像还是虚像的方法。‎ 老师给出课本的两幅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引导学生归纳判断实、虚像的三个方法:‎ a.定义:有实际光线会聚的。‎ b.可以用光屏承接的(老师强调光屏不是特指实验中的光屏,可以电影幕,可以是墙壁,让学生明白光屏的实际含义)。‎ c.根据图3的分析,使用一个凸透镜成像,只要是正立就是虚像,只有是倒立就是实像。‎ 老师:你们现在能告诉我第二小题应怎么得出答案了吗?‎ 学生:根据其所成的是放大的像,所以在二倍焦距的位置以内,根据可以用投影幕承接所成的像,所以应是实像,物距应大于焦距,综合两样,所以应在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以内.‎ 复习课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记住一堆的物理公式、物理规律,而是帮助学生把书“从厚读薄”。 不少老师把高中的内容下放到初中来学,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办。其实教学内容加深、加难并不一定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接触到新知识,能很快掌握;遇到新问题,能独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讲授的内容挖掘内涵,把物理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讲清,讲透。只有这样学生得到才是“渔”,而不是一堆吃不完,也不消化的“鱼”。正因此原因,习题的作用不在于训练学生会做各种题型,而是利用习题的不同情景,培养学生利用少数的核心知识,基本分析及推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简单的美。‎ ‎(5)教学中对学生规范性要求的思考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少的规范要求,但要清楚不是通过规范来卡学生,扣学生的分,而是通过规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让学生少犯错,让学生知道依据什么程序反思自己的做题是否有错。‎ 如老师要求学生按电路图连实物图,有老师告知学生:电路图是电源到开关到L1再到L2,连实物图时也要按此顺序:电源连到开关到L1再到L2,不然就是错了。为什么要求学生连实物图时要按电路图,主要是帮助他不要漏连或错连了元件,而不是说两元件接反了,就一定是错。如要求学生解物理题时要带单位运算,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单位的量纲检查自己是否有出错。如欧姆定律解题时,为什么电压单位用伏特,电流单位用安培,电阻单位用欧姆,我们要交待清楚这是因为1欧姆的定义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伏特,而测出此时流经电阻的电流又刚好是‎1A时,此导体的电阻就是1欧姆,若不说清,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单位换算,他会以为这是死要求,物理太繁琐。又如有老师提出公式是s=vt,代数字运算时一定是‎1m/s×10s,而不能是10s ×‎1m/s。学生会很疑惑,不就是两数相乘吗,答案也一样为什么说前者是对,后者是错。若加一句:“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公式的物理量对应找出它的数值,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3.有关学困生的思考 图4‎ 图4是25题一位考生的答案。这样的答卷在试卷抽查中并不是个别现象,他们连测力计都不会读,但会画出正确的图像。我们从这张卷子能得到什么启发? ‎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从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可靠的科学研究得到的证据证明:人的智力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和财富不同的人们中几乎是平均分布的。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区分及格学生与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如何能更有效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解决学习问题,帮助学困生提高其学习成绩。下述的案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初三光的反射、折射第一节复习课。‎ 老师的教学思路:利用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同时出现反射,折射现象让学生复习有关光的反射及折射的物理规律。‎ 老师从课堂练习开始四十分钟的教学。‎ 题目:画出一束光从空气射到水面后,光的传播径迹。‎ 老师在课室巡视过程中,请三位同学把自己做的答案抄在黑板上,(每位学生她都小声吩咐,记得用尺子画图)‎ 图8‎ 图7‎ 图6‎ 图5‎ 图5是一位同学在黑板画出的光路图 ‎ 下面是老师与学生有关这题作业的对话 老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画得还不错,线画得笔直,还带箭头,而且从他画的图我们还看得出他还是记得不少光的反射相关知识。我要采访他,问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做题学生站起来,其实此时他是很紧张,也有点对抗情绪,因为他认为老师一定拿他做靶)。‎ 老师:你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光线 学生:反射光线 老师: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会把这条光线画在界面的下面,而画在界面的上面(如图6)‎ 学生:光的反射 老师:你看我没说错吧,你还记得一些有关光的反射知识。光到达两介质的交界面,有一部分光返回原来的介质,这就是光的反射。所以反射光线要画在原介质中。‎ 老师:那你能不能继续告诉我,那你为什么不把光线画在左边而画在右边(如图7)‎ 学生答不出。‎ 老师:你想想刚才你这样画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要把光线画在右边而不画在左边?‎ 学生还是答不出,这时有不少学生大声在下面说,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层法线两侧。‎ 老师:哪一条是法线啊?‎ 班上不少学生说和界面垂直那条。‎ 老师:哦,你看这位同学是不是也画了法线了,你看,我没说错吧,你是会画的,只是不会说出自己画图的依据。(请画图的同学坐下)‎ 老师:那我再问你们,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要把这条反射光线画在黑板上,而不是让光线离开黑板面呢(老师用直尺示意光线离开黑板的平面,如图8)‎ 不少学生回答说:因为三线要共面。‎ 老师:那三线啊?‎ 学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老师:对了,他是不是记住不少有关 光的反射规律,只是没把自己画图的物理依据表达出来(同时老师的PPT显示光的反射规律二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层法线两侧)。‎ 老师:其实他只要改正一点点就可以把答案做得很完美了。你们说他需要改正什么?‎ 学生:反射角画错了。‎ 老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 老师:对了,你看你已做对了很多,只是差这一步,下次你会做得更好的(同时,老师的PPT显示出光的反射规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观课者发现,这位做错的学生这节课一直都很认真地听课。‎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但初中学生对一些“你很棒……”,“我们为他的发言鼓掌……”这些流于形式的表扬会感觉到麻木。这些表扬并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关键是课堂的四十分钟,而不是依靠课后的一对一辅导,加班加点的练习;课堂不是一个学生的课堂,如何让学困生在一个群体的课堂里提高他们学习成绩,关键在于把这些学困生吸引到课堂来,让他乐于听课。发现学困生的优点,恰当、真实的表扬,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行”的。这种关注才是真实的关注,这种表扬才是真实、有效的表扬。‎ 案例中展示的是一份典型的学困生答卷。老师可以简单、直接告诉他错了,因为反射角没有等于入射角。然后继续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就出现复习课常见的一个问题:复习后原来懂的学生还是懂,不懂的学生还是不懂。做错的学生失去信心,感觉反正我是不行的,这么简单的光路图我都不会画,还学什么,就会放弃不学。但案例中的老师采用了“分解”、“分步给分”的方法,在这错误的答案里找到他的正确点,这正是这节课的精彩处。老师通过对学生一些正确做法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我还是懂一点的,努力点可以上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学困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也许有老师认为这位老师可以这样如此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求学生的配合,没有这张错卷,老师就没有展开教学的素材,这就是“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现场动态生成”最好演绎。这位老师是经过巡视学生,有针对性的请一些同学到黑板上画才会有讲课素材)。‎ 另外课堂是五、六十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为一棵树,放弃一片树林”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让学困生学懂,也让原来就懂的学生也在这讲评中有所得,案例中的老师给我们很好的示范。很多学生可以正确画出反射光线,但学生并不能清晰说出其画图的依据。通过老师的提问,让会画图的学生明白不能机械做题,死记一些结论,每做一步都应有其物理依据。每一结论,每一步骤都问依据的教学必然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表达能力。(题目的设计与讲解本就有阶梯性,学生要完全做对,则要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会同时出现光的反射与折射,这对学生能否整合所有光的知识,全面考虑问题是一个考验)。‎ 洪水泛滥的地区的人都知道洪水漫滩时,水势缓慢,水落后留下的是肥沃的淤泥,若是急流掠过,将好土带走,剩下的尽是荒沙,好地反而变成薄沙地,他们极其精炼地把这种过程概括为“急沙慢土”。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疾风暴雨的练习只能把可持续耕耘的“肥土”卷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