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化学上海市松江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解析通用
上海市松江区2013年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2013•松江区三模)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木材制成桌椅 C. 粮食酿酒 D. 湿衣服晾干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木材制成桌椅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1分)(2013•松江区三模)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天然气 B. 液氧 C. 自来水 D. 矿泉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 解:A、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自来水中含有水和消毒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1分)(2013•松江区三模)属于溶液的是( ) A. 牛奶 B. 碘酒 C. 蒸馏水 D. 石灰乳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C、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项错误. D、石灰乳是氢氧化钙固体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分)(2013•松江区三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 白磷、红磷 B.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C. 冰、水 D. 天然气、甲烷 考点: 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 A、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C、冰是固态的水,水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甲烷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5.(1分)(2008•上海)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 A. 液化气 B. 煤气 C. 氢气 D. 天然气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氢气燃烧的生成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燃烧时都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能够导致温室效应. 解答: 解: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燃烧时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对环境有明显的影响,氢气燃烧的生成物只有水,对环境没有不良影响.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燃料燃烧时生成物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1分)(2013•松江区三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木炭的稳定性 B.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 酒精的可燃性 D. 浓盐酸的挥发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 解:A、木炭的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酒精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浓盐酸的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7.(1分)(2010•玉溪)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x,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x为( ) A. 2 B. 3 C. 4 D. 6 考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化合物对外不显电性,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即可. 解答: 解:因为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在化合物FeTiOx中,正价化合价之和为+6价,那么,负价化合价之和应是﹣6价,因为O的化合价为﹣2价,则x为(﹣6)÷(﹣2)=3.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推断化学式,还可以推求元素原子的个数. 8.(1分)(2013•松江区三模)我国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提供,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X↑+N2↑+4H2O↑+2O2↑,则X的化学式为( ) A. Cl2 B. NO C. NO2 D. HCl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X↑+N2↑+4H2O↑+2O2↑,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X↑+N2↑+4H2O↑+2O2↑,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N原子 2 2 H原子 8 8 Cl原子 2 0 O原子 8 4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X中含有2个Cl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Cl2; 故选A. 点评: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9.(1分)(2013•松江区三模)制得无定形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iO2+2MgSi+2MgO.该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 A. SiO2 B. Mg C. Si D. MgO 考点: 还原反应.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得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根据反应SiO2+2MgSi+2MgO可知,在此反应中镁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SiO2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故选B. 点评: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往往同时存在,初中阶段一般利用得氧失氧的方法判断,得氧的是还原剂,失氧的是氧化剂. 10.(1分)(2013•润州区二模)自来水厂净水流程为:天然水→沉降→过滤→吸附→自来水,其中常用作除去臭味的试剂是( ) A. 漂白粉 B. 明矾 C. 氯气 D. 活性炭 考点: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常用的净水剂的性质分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漂白粉、氯气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明矾是一种絮凝剂. 解答: 解:A、漂白粉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明矾是一种絮凝剂,加快沉降的速率.故B不符合题意; C、氯气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作除去臭味的试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1.(1分)(2013•松江区三模)以下结构示意图表示足球烯(C60)结构模型的是( ) A. B. C. D.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各种碳单质的结构图中原子的排列方式进行分析,C60分子是一种足球状结构. 解答: 解:A、由图示可知,A的结构是一种管状结构.符合碳纳米管的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B的结构是一种立体的正四面结构,属于金刚石的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C60分子是一种足球状结构,C项中分子的结构形状与足球相似.故D符合题意; D、D的结构是一种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属于石墨的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图中分子结构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足球的判断. 12.(1分)(2013•松江区三模)锡(Sn)是人们常说的“五金”之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Zn+Sn(NO3)2→Zn(NO3)2+Sn B. Sn+2HCl→SnCl2+H2↑ C. Sn+2AgNO3→Sn(NO3)2+2Ag D. Sn+MgSO4→SnSO4+Mg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解答: 解:A、由于锌位于锡的前面,所以锌能置换硝酸锡中的锡,故A能发生反应; B、因为锡(Sn)位于氢的前面,就能与酸反应,故B能发生反应; C、因为锡(Sn)位于银的前面,故C能发生反应; D、因为镁位于锡的前面,所以,锡不能置换溶液中的镁,所以D反应不能发生.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3.(1分)(2013•松江区三模)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 ) A. 铜粉(碳粉)﹣﹣在空气中灼烧 B.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铜)﹣﹣加过量的锌粉、过滤 C. 氢氧化钠(碳酸钠)﹣﹣加适量的稀盐酸、蒸发 D.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 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铜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碳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氯化铜能与过量的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锌,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1分)(2009•无锡)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大 B. 量取35mL液体 C.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D. 收集CO2气体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测量容器-量筒;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A、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并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C、木炭燃烧生成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不大; D、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但不能塞上塞子. 解答: 解:A、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能像倾倒液体一样,图中操作正确; B、图中的视线不对,测量结果会偏大,图中操作错误; C、用木炭代替红磷,会使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偏小,图中操作错误; D、收集二氧化碳时塞上塞子,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排不出,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些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15.(1分)(2013•松江区三模)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B. Y可能是CaCl2或Ca(NO3)2 C. X可能是CuCl2或Fe2(SO4)3 D. 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考点: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A、根据金属与碱是否反应考虑;B、将其带入再将生成物交换成分,看反应物是否适合.C、将其带入看产物是否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 解答: 解:A、根据碱的性质可知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碱与金属不反应,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故A错; B、如果Y是CaCl2将生成物交换成分就是反应物,所以反应物就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钙,所以符合题意,如果Y是Ca(N03)2将生成物交换成分是硝酸铜和氢氧化钙,也符合,故B正确. C、X是CuCl2时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物为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如果是Fe2(S04)3时,生成物是硫酸钙和氢氧化铁沉淀,生成物中不是氢氧化铁沉淀,故C错; D、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所以X 和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与氢氧化铜与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相等即:98﹣74=24,故D错;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反应物交换成分是生成物,将生成物交换成分就是反应物. 16.(1分)(2007•济南)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 A. 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 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 Ag、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 Ag、Cu、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铁.可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铁,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知:Fe>Cu>Ag;所以AgNO3、Cu(NO3)2全部反应生成了单质铜和银.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7.(1分)(2013•松江区三模)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质量最多的是( ) A. C3H8 B. C2H2 C. CH4 D. CO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先根据ABCD中的四种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这四种物质分别与氧气的质量关系,再判断若四种物质质量相等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多少. 解答: 解:这四种物质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 A、C3H8~3CO2 1 3 B、C2H2~2CO2 1 2 C、CH4~CO2 1 1 D、CO~CO2 1 1 由关系式可以看出,等物质的量的上述四种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C3H8.即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最多的是C3H8.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含碳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量的情况,该题解题方法多种,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出规律:其实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的多少,是由该物质中的C元素来决定的,因为不计氧气的消耗,所以C越多的,生成的CO2必然越多. 18.(1分)(2013•松江区三模)某样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钾或硝酸钡四种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样品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无色溶液,再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对样品中的组成判断合理的是( ) A. 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 B. 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钡 C. 不含硫酸铜和硝酸钡,只含碳酸钠 D. 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 将样品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无色溶液,故样品中一定没有硫酸铜,因硫酸铜溶于水显蓝色,再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白色沉淀,故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因只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因硝酸钡和碳酸钠会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因此一定不含硝酸钡,硝酸钾可能含有. 解答: 解:将样品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无色溶液,故样品中一定没有硫酸铜,因硫酸铜溶于水显蓝色,再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白色沉淀,故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因只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因硝酸钡和碳酸钠会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因此一定不含硝酸钡,硝酸钾可能含有. 故选D 点评: 本题属于文字叙述型推断题,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是什么物质.解答时以文字信息为序,寻找并抓住“题眼”,逐步分析“筛选”.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这类题目的常见“题眼”,也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19.(1分)(2013•松江区三模)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20g甲和20g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甲、乙),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B. 要使乙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C. 温度降低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t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20g甲和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充分搅拌,可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可以确定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温度从t2℃降低到t1℃时,所得两种物质的溶液的种类和质量分数的大小. 解答: 解:A、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都较大,故A说法错误; B、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乙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故B说法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0g,故降温后没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降温后溶液的组成没变,故降低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在t2℃时,乙的溶解度是20g,而甲的溶解度大于20g,因此在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20g甲和乙,甲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而乙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分)(2013•松江区三模)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图象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表示( ) A. 生成气体的质量 B. 稀盐酸的质量 C. 氯化镁的质量 D. 溶液的质量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由于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镁和氢气的质量应由零开始逐渐的增多直至不再发生变化,而图象中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质量并不是从零开始,说明它表示的不是一种生成物,可能是混合溶液的质量或溶液中其他的化学量的变化. 解答: 解:A、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即氢气,质量是从零开始,随着反应进行,质量逐渐增加至不再发生变化,故A错误; B、稀盐酸是反应物,因此它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逐渐的减小至不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氯化镁为生成物,质量从0开始,随着反应进行,质量逐渐增加至不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由于Mg+2HCl=MgCl2+H2↑,每24份质量的镁参与反应就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说明溶液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在逐渐的增多至不再发生变化,但溶液本来就有,所以不是从0开始,故D正确. 故选项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在和稀盐酸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 二、填空题(共19分) 21.(7分)(2013•松江区三模)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②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为了补充 锌 元素; ③可用于洗涤油污的纯碱的水溶液呈 碱性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④食醋(含有醋酸)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铁制品来盛放; ⑤现代人饮食喜欢喝汤,在煲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使骨头中难溶于水的磷酸钙转化为可溶性钙盐,则在汤水中钙元素以 化合态 (填“游离态”或“化合态”)形态存在; ⑥撒在田地里的熟石灰能与酸雨(含有H2SO4)发生 复分解 反应(填写反应基本类型); ⑦要用木柴烧火做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除木柴和空气外,还要具备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酸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反应类型的判定;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①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②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为了补充锌元素; ③根据纯碱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分析; ④根据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分析; ⑤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 ⑥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基本反应的类型分析; ⑦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 解:①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因此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②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为了补充锌元素,以防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 ③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水溶液呈碱性; ④铁能置换出醋酸中的氢,因此食醋不能用铁制品来盛放; ⑤根据信息“加入少量食醋可使骨头中难溶于水的磷酸钙转化为可溶性钙盐”,可知在汤水中钙元素以化合态形态存在; ⑥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能与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⑦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因此要用木柴烧火做饭,除木柴和空气外,还要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①氮气;②锌;③碱性;④不能;⑤化合态;⑥复分解;⑦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难度不大. 22.(4分)(2013•松江区三模)食物中的淀粉[(C6H10O5)n]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被吸收利用,而是在淀粉酶和水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并溶解在血液里,提供营养和能量. ①淀粉、葡萄糖属于 有机物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它们均有 三 种元素组成; ②葡萄糖(C6H12O6)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1:2:1 ,0.5mol葡萄糖(C6H12O6)分子中约含有 1.806×1024 个碳原子.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①淀粉、葡萄糖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②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原子个数比,根据1mol物质的分子个数是6.02×1023个考虑. 解答: 解:①淀粉、葡萄糖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它们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故填:有机物;三; ②葡萄糖(C6H12O6)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之比为6:12:6=1:2:1,0.5mol葡萄糖(C6H12O6)分子中约含有碳原子个数是: 0.5×6×6.02×1023=1.806×1024故答案为:①有机物;三;②1:2:1;1.806×102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 23.(8分)(2013•松江区三模)在化学实验室,小明发现一瓶没有密封好的NaOH已经结块. [提出问题]结块后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发生的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 猜想一:固体为碳酸钠. 猜想二:固体为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pH>7,BaCl2溶液pH=7, Ca(NO3)2溶液pH=7,CaCl2溶液pH=7, [进行实验]从瓶中取出一定量的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再将溶液分三等份分别加入A、B、C三种试剂,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出结块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请写出不同类别的三种试剂:A 盐酸 .B 氢氧化钙溶液 .C 氯化钙溶液 . [实验设计]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的成分,小明从实验室里选了两种试剂,先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的 氯化钙 溶液,然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 酚酞试液 ,现象是 溶液变红 ,于是判断出结块固体中一定还有氢氧化钠.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钠容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碳酸钠溶液遇酸化气,能与含有可溶性钙离子的物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容易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故填:CO2+2NaOH═Na2CO3+H2O; 猜想二: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故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分析:实验证明,一定含有碳酸钠,依据碳酸钠的性质,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选用的试剂可以是盐酸、氢氧化钙和氯化钙,故填: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 实验设计: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需要排除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干扰,可以加入氯化钙溶液使碳酸钠转化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加入酚酞试液,如果酚酞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故填:氯化钙,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变质物质成分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三、简答题(共21分) 24.(13分)(2013•松江区三模)下列是实验室常见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a ①写出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a 酒精灯 . ②甲同学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他选用了C装置,向C装置内加药品前,先要进行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 ③在用过氧化氢(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在选用发生装置时,乙同学选用了A与B,丙同学选用了B,请比较乙同学选用的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或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写一个即可).实验结束后,乙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没有复燃,请你帮助乙同学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氧气 (写一个即可). ④如果用一氧化碳还原H装置中的CuO,若要生成0.1摩尔的铜,则需要消耗氧化铜的质量为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⑤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O或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若将该气体先通过H装置,再通入E装置,可看到H中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的组成可能有 五 种情况,组成是(写出三种可能的情况) (1) CO ;(2) CO和CO2 ;(3) H2和CO . 若要确定该无色气体的确切组成,可以将该无色气体依次通过上述实验装置 E﹣F﹣H﹣D﹣E .即可(依次填写实验装置编号,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⑥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为寻找处理CO2,减少其排放的方法,同学们合作设计了下列制取CO2,并将CO2转化的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将CO2转化的实验流程为: Ⅰ.写出上述实验中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Ⅱ.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吸水干燥 ,CO2的收集装置为 B (填装置字母); Ⅲ.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C和O2 (填化学式),在此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Cl (填化学式).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①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判断; ②制取气体加入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再根据氯酸钾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③对比两套装置,分析乙同学选用的发生装置的优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没有复燃,可能原因有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氧气(或反应物的量不够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④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 ⑤结合题意,并根据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生成物及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解答;根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水的检验方法设计; ⑥Ⅰ、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Ⅱ、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Ⅲ、根据最后产物考虑,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指既作为生成物,又可以作为反应物. 解答: 解:①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判断可知仪器是:酒精灯; 故答案为:酒精灯; ②制取气体加入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反应中起催化作用,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催化作用;2KClO32KCl+3O2↑; ③对比两套装置,可知乙同学选用的发生装置具有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和控制反应速率的特点,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没有复燃,可能原因有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氧气(或反应物的量不够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或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装置漏气没有收集到氧气;(合理答案均可); ④0.1摩尔的铜的质量是:0.1×64=6.4g 设需要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COCu+CO2 80 64 x 6.4g = x=8g 答:需要氧化铜8g; ⑤H中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说明气体中一定含有还原性气体,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从H中出来的气体一定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结合题意,可知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也可能是氢气和二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为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需要用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氢氧化钠把过量的二氧化碳除尽以免对一氧化碳的干扰,再通过H还原氧化铜,要先验证水的产生,再验证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故装置为:E﹣F﹣H﹣D﹣E 故答案为:CO或CO和CO2或H2和CO或H2和CO2或H2、CO和CO2;E﹣F﹣H﹣D﹣E; ⑥Ⅰ、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Ⅱ、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Ⅲ、由于二氧化碳最后转化为氧气和碳,由于与氧化镁反应需要盐酸,而水和氯气反应又生成了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又形成盐酸,作为了与氧化镁反应的反应物,所以氯化氢可循环使用.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吸水干燥;B;C和O2;HCl.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取、反应原理、仪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信息的给与等知识,考查知识全面且比较综合,难度稍大. 25.(8分)(2013•松江区三模)某电器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铜废料.兴趣小组提出从铜废料中回收铜的实验方案如下面流程图. ①实验中要进行多次过滤,下边甲、乙、丙装置中表示过滤操作的是 甲 (填编号); ②滤液中加入过量A物质的目的是 将溶液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 ; ③固体M中加入B物质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 ④如何确定加入的B物质已经过量?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1)根据过滤用到的仪器及装置解答; (2)根据流程图,最后要得到铜,则需将废液中的铜转化成氧化铜,然后转化成硫酸铜,再用金属置铁出来即可; (3)根据流程图可确定B溶液是除去固体中过量的金属; (4)根据氢前金属与酸反应解答. 解答: 解:(1)过滤装置中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漏斗、滤纸、烧杯、铁架台带铁圈,故选甲; (2)滤液为硫酸铜,加入过量A目的是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 (3)固体M中含有铁和铜,要得到铜,需将铁反应掉,所以加入的B溶液应为盐酸或硫酸,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4)若B物质过量,则在红色固体中加入硫酸就不会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1)甲; (2)将溶液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3)Fe+H2SO4=FeSO4+H2↑; (4)加入稀硫酸到没有气泡放出. 点评: 本题考查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题型涉及知识面广泛,是一道锻炼能力的好题.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