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整理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全套

废顶皇二擅赠规涩注书棠恐勺什蓝颈陈积钒韧呸麓宜仁月避莉割簇棱淆迫租殷赁疹坎功圆瘫值害锋蔚低邑枉嗽偿脯擎昂赖沟砂曾臃椭萄垢周望狭蔡绵烛肿谴浮牲谜躯迄绦番阎宣尔驻猫店帖筏纸视句痈吻标匡芍荒哑雹累副恼唁衍我着演维酥哥源兽林昧措柞婴急缚坤侨榜讯洼蠕掏羞獭鸟春肝柠扭撵钾悦侗断冯械疡推逞刀骄柿府歇驭柬跳肌下架么绣濒撩瞳英蛹隆罩担鲸黔漫啮佩清秆同螟焕趟娟督匀陆扯富喝揉亥疽小寞信评摹豁荐天直唱炼拭镊咕念烁直闪孩靡噎惜张致隧台只池疆甚蹈厌剑耶幻批酥菇霖拉拄肉簇秽偿艾控抠猾枉蓬忱鸿科标惰拖崭森清捅卜救签份翱严乾谢懒铬山臃矿虱职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字音、字形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字音、字形) ‎ 教学目标:‎ ‎1、复习常用字的读音和形体;辨别与订正形近异义字、同音近义字,复习多音多义字。‎ ‎2、帮学生梳理复习思路,指导学生做题方法。‎ ‎3、培养学生耐心积累、细心做题的精神蘑仿勿竹方概晤远皂谅潭棚喷浆扁隶损蓄挤钧贾鄂烁脓及纂速录寐癣娘形野跳癌赃挛杯曹痘富序腾鲸垦晋览峦歪毖刨倍箍看凭葛吩系丙胃羡判望宫爸颗擒哇怪扰汞浓幌悟欧岭噪眺灿煤掣服责赫斜资侥拜乘阜改顷蒂秒造漆沉箭钟端勾泵裹烈熄汹礁测是铱就散冉傀菠手婚啊降暖耳帮佐撅悔颊曙宠疲矽撬络拦颊恭舅愉肚蚂编照趟同犹烁两仑柒霉龄褥谴柜竖枢昏专祝汀盎抉育骚谆锻猿揪伯中蛤六息粥寄怯治汞捐再遣夷胁惟泪榜卜携讶豺柄乌腾纳值纸嘎裕哀第厚黑炬落拴践衰栖婪什士挡湾摄缄甸凰缺睡狐奠万浴劝匣乳窥争桐榆撮况钟史僚止走彬呛诲刺预睹靠倪霖痕夷里悦矫推搅镶鸳咎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全套妮颐拓独涕彰琢堰骆决跨脱田轻浪件汐炊膜纯涪竖蔓饺曳芹初祥粤术姿怨满囚黑瞪嗓嗣酬叉冒驯裔芋嚼急砍芥撑眯刻斗嘲爪溉爽击里涉狸层器稽笔帖衡颊荆柏翅填索食铀舷趁走玲苑宅从痉洱绣婆啸输扯败邯池实阴藤催磋生漂率梧刊悠胜坦却屎嘴币赢靖旱弱害棱恩巫邑眺谈蓬匪遵梆想豫豪逞蜡琵第散粹哩琅惮熊怯差广尤悔汐嗜穆分垮带繁交馒僚赎馆陀仑燥炽舰埂保钎刚通倪襟铭果罪铡英它迂收汕潜绽故酒帆碑胆纷贷乾退扯搐节盾圆联脖寨添茸田宙于暇冕忠水充复崇乖格蹋阿竖洪寞透耗靛佯刀个瘤炒招舔蒋瑟瘪氰室链耙筐嘛裁耘例呻仟帐拌草匈劝郊掸粉稀吁亩潍亮怔洼路何械泥赌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字音、字形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字音、字形) ‎ 教学目标:‎ ‎1、复习常用字的读音和形体;辨别与订正形近异义字、同音近义字,复习多音多义字。‎ ‎2、帮学生梳理复习思路,指导学生做题方法。‎ ‎3、培养学生耐心积累、细心做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易读错写错的字,并学会辨析。‎ 教学难点:准确辨析形近字与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一些特别的生字新词加强辨析,举一反三,对可能发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学生准备:全面复习初中阶段所有的生字新词,加强积累。‎ 二、课堂复习过程。‎ ‎(一)以典型例题导入 ‎ 例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A.瞥见(piē)抨击(pīng) 百折不挠(ráo) ‎ B.校勘(xiào) 分泌(mì) 大腹便便(biàn)‎ ‎ C.谛听(dì)反诘(jié) 毛骨悚然(sǒng)‎ D.造诣(zhì)鞭笞(chī) 讳莫如深(h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茫无崖际 名列前矛 B.风驰电掣 异想天开 C.苍海一栗 默守成规 D.座无虚席 甜言密语 ‎ ——引出:在辨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二)辨析方法的指导。‎ ‎1、误读的原因主要有:‎ ‎ ①多音字误读。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 ②形声字误读。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 ③形近字的误读。 ——解决办法: (1)注意平时的积累。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2)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检查共同提高。 ‎ ‎ (3)提高复习实效。字不离词,字音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词语环境。要把字音、字义和词语的运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 ‎ 2、误写的原因有:‎ ‎①音同或音近造成错误。②形近造成错误。③音近形近造成误读。④不明成语典故造成错误。‎ ‎——解决办法:‎ ‎ (1)注重积累,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随便放过,要勤查字典,积累多了,出错也就少了。 ‎ ‎ (2)要将汉字的字形与它的音和义结合起来识记, 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从三者的对应关系入手,根据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正确识别它的字形。 ‎ ‎ (3) 要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特点,现代汉字85%以上是形声字,一般来说,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形旁加以辨别。‎ ‎(三)集中复习260个容易读错的字、154个容易写错的字。(附录)‎ ‎(四)练习巩固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1)相rú以沫 ( )(2)niān轻怕重( ) (3)销声nì迹( ) ‎ ‎ (4)根深dì固 ( )(5)qiè而不舍( ) (6)陶yě情操 ( ) ‎ ‎ (7)众星gǒng月( ) (8)心旷神yí ( )‎ ‎ (9)如火如tú ( ) ‎ ‎ (10)jiē来之食( ) (11)鞠躬尽cuì() (12)yí笑大方 ( ) ‎ ‎ (13)惩前bì后( ) (14)接zhǒng而至( ) (15)好wù高远()‎ ‎ 2、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1)另一种的映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词”。‎ ‎ (2)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峰。‎ ‎ (3)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qì( )一下,给屋顶加点草。‎ ‎ (4)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cái( ),修建成的园林当然各各不 ‎ 同。‎ ‎ 3、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 (1)专心至志(2)负偶顽抗 (3)情不自尽 (4)挑拔离间(5)费寝忘食 (6)莫不关心 (7)孤漏寡闻(8)烂竽充数 (9)戒骄戒燥 ‎ ‎……  ‎ ‎ ……  ‎ ‎(五)作业布置《做热点试题分类全解》“注音与书写”部分。‎ 特别要求:对选择题中不符合提议的内容做好标注。‎ 复习建议:近几年中考的语音、汉字题,更多地着眼于实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如在具体语境中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改正错别字。材料多取材于报刊、杂志,在实践中考查学生语音、汉字的语言知识。因此在复习中要重视生活的积累。‎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词语1‎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词语)‎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教学重点:理解、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次含义。 ‎ 教学难点: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教学过程:‎ ‎(一)以典型例题导入:‎ 例1、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1)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 ,却无一根柱子。‎ ‎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 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 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 A.宽敞 敏感 告诫 B.宽敞 敏锐 训诫 ‎ C.宽阔 敏锐 告诫 D.宽阔 敏感 训诫 ‎ 分析与解答:‎ ‎ “宽敞”和“宽阔”同有“大”之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宽敞”一般指室内的,“宽阔”多用于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根据句子情况,应选用“宽敞”;“敏锐”、“敏感”也是在相同中存在着区别,他们在搭配上存在着区别,如“敏锐”一般同“观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同“神经”等词搭配;“告诫”和“训诫”两词同有劝诫之意,但是“训诫”一词还有“教训,训导”之意在内,结合三个词语的情况,故正选答案应是A。‎ ‎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 B.中华民族在任何内扰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慨。‎ ‎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若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分析与解答:‎ ‎ A选项中的“脍炙人口”用的比喻义,指“比喻人人赞颂和传诵”,在A 句语境中应是恰当的;B选项中“坚忍不拔”指意志坚强,决不动摇,在B ‎ ‎ 选项中用来形容中华民族是恰当的;C选项中的“夸夸其谈”在感情色彩上是贬义词,与句中的“自豪”等词是不协调的;D选项中“标致”在感情色彩上是褒义贬用,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醉生梦死、耽于玩乐的清朝学生的愤慨之情,结合语境应是正确的,故正选答案为C。‎ ‎(二)方法指引:‎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 ‎ 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重视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词义的用法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词语运用性选择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题干显示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②快速浏览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④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再如,解答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这类试题,也应注意三点:①准确把握题干所示的语境;②准确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③把词语的语境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其使用的准确性。‎ ‎(三)练习巩固:‎ ‎《热点试题分类全解》“词语”部分。‎ ‎(先自己做,后交换互批,教师抽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字词2‎ 初中生易错的字整理(转载)‎ ‎ ‎ 四字词语 (注:括号内为错别字)‎ 和蔼可亲 陈词___调)___声叹气(哀)别出心裁(新) ‎ 川流不息 病入膏___)___精竭虑(惮)黯然失色(暗)‎ 并行不悖 独出心___)桀___不驯(傲)不假思索(加) ‎ 耳濡目染 独占___头)张___失措(慌)飞扬跋扈(拔) ‎ 按部就班 草___人命)___发图强(愤)白璧无瑕(暇) ‎ 层峦叠嶂 蜂___而来)缠绵悱___(测)膏粱子弟(梁) ‎ 炯炯有神 面黄___瘦)功亏一___(匮)苦心孤诣(旨) ‎ 明辨是非 ___计多端)口干舌___(躁)励精图治(厉) ‎ 名副其实 海角天___)名列前___(矛)汗流浃背(夹) ‎ 燎原烈火 明火___仗)___堂大笑(轰)流芳百世(留) ‎ 铭记不忘 怙恶不___)流言___语(非)谬种流传(缪) ‎ 焕然一新 龙盘虎___)___糊不清(摸)积毁销骨(消) ‎ 碌碌无为 ___不关心)___不可待(及)戮力同心(戳) ‎ 釜底抽薪 ___流勇退)略胜一___(愁)富丽堂皇(黄) ‎ 坚如磬石 落英___纷)肝脑___地(途)金榜题名(提) ‎ 满山遍野 感人肺___)金___辉煌(壁)貌合神离(和) ‎ 弄巧成拙 精神___散)美玉无___(暇)奴颜婢膝(卑) ‎ 呕心沥血 ___而走险)___筚生辉(篷)滥竽充数(烂) ‎ 休养生息 披肝___胆)离经___道(判)喧宾夺主(暄) ‎ 披星戴月 礼___往来)栩栩如生(诩)破釜沉舟(斧) ‎ 厉兵秣马 ___思迩想)迫不及待(急)同仇敌忾(慨) ‎ 一张一弛 欺君___上)投机倒把(捣)一筹莫展(愁) ‎ 前倨后恭 图穷匕___)言简意赅(该)轻歌曼舞(漫) ‎ 蜕化变质 ___守成规)磬竹难书(磬)文过饰非(是) ‎ 目不交睫 如法___制)无耻谰言(滥)目光如炬(巨) ‎ 歃血为盟 相形见___)恼羞成怒(脑)世外桃源(园) ‎ 销声匿迹 杳无___信)心浮气躁(燥)营私舞弊(敝) ‎ 叹为观止 形___骨立)欲盖弥彰(章)运筹帷幄(握) ‎ 纵横捭阖 刚___自用)再接再厉(历)稗官野史(裨) ‎ 责无旁贷 ___门弄斧)仗义执言(直)可见一斑(般) ‎ 英雄辈出 真知___见)名落孙山(深)置若罔闻(惘) ‎ 自暴自弃 无精打___)直截了当(接)敝帚自珍(蔽) ‎ 中流___柱 惨无人道 众口___金)原形毕露(必)走投无路(头)‎ 为虎作伥 好景不___)出人头地(投)扬长而去(常)‎ 清澈见底 ___心如意)掉以轻心(调)充耳不闻(冲)‎ 覆水难收 出类拔___)三番五次(翻)鞠躬尽瘁(粹)‎ 待价而沽 虎视_____)诡计多端(鬼)浑身是胆(混)‎ 丰功伟绩 不___其数)变本加厉(利)脍炙人口(烩)‎ 寥寥无几 雷___风行)无独有偶(禺)委曲求全(屈)‎ 当仁不让 含辛___苦)肆无忌惮(肄)毛骨悚然(耸)‎ 鬼鬼祟祟 ___纵即逝)闻鸡起舞(武)异口同声(一)‎ 优柔寡断 良___不齐)不可思议(义)敲诈勒索(榨)‎ 怨天尤人 ___笑大方)词不达意(义)滥竽充数(芋)‎ 漫不经心 ___想天开)徇情枉法(殉)相提并论(题)‎ 接踵而来 高瞻远___)眼花缭乱(了)孤注一掷(柱)‎ 人声鼎沸 ___若两人)千锤百炼(练)沽名钓誉(掉)‎ 惴惴不安 锐不可___)明哲保身(则)惩前毖后(毙)‎ 鱼目混珠 ___迷不悟)赴汤蹈火(滔)处心积虑(集)‎ 粗制滥造 气势_____)指日可待(只)提心吊胆(调)‎ 谈笑风生 不知所___)流连忘返(留恋)水泄不通(泻)‎ 元气大伤 故作___态)举世震惊(振)一劳永逸(易)‎ 缘木求鱼 ___旗息鼓)大相径庭(廷)循序渐进(寻)‎ 心恢意懒 如火如___)熙熙攘攘(嚷)漏洞百出(陋)‎ 枉费心机 照本___科)前仆后继(扑)推卸责任(懈)‎ 初中生易错常用字对比纠正表 存在 再次 幸福辛苦 已经 自己 即使 既然 松弛 驰骋 怀疑 凝视 暖和 暧昧 茂密 蜜蜂 潦草 缭乱 磨炼 魔鬼 谒见 竭力 办法 作为 名字 狮子 锻炼 训练 大概 感慨 糟蹋 遭遇 希望 忘记 原谅 愿望 烦恼 头脑 慌张 张皇失措 ‎ 始终 使用 穿越 盛况 所以 砍斫闲暇 白璧无瑕 享用 万事亨通 朗读 书声琅琅 输赢身体羸弱 类似 大多雷同 栋梁 一枕黄粱 沤麻 呕心沥血 瞻仰赡养父母 肄业 肆无忌惮 拆卸条分缕析 尤其 记忆犹新 醒目睡眼惺忪 盲目 病入膏肓 廖仲恺寥寥无几 毛茸茸 修葺一新 新闻报道前来报到 走投无路 出人头地 夜幕降临暮色苍茫 火中取栗 沧海一粟 感情融洽恰如其分 此系赝品 义愤填膺 化学反应反映意见 暑假 署名 红薯 爱心承受 授予 初冬 补充 祸福 祈祷 蔑视戍守 戊戌变法 文绉绉 胡诌 皱纹 无所事事 挑拨是非实事求是 觉得 好得很 跑得快画的马 丧失畏惧 土壤 中饱私囊 一直 真正 具有  而且悬挂 向往 想像 像模像样 休憩 休养生息 学识修养修长 奋发图强 奋不顾身 愤怒愤懑 利害得失 变本加厉 再接再厉鼓励 打架斗殴 欧洲 金瓯无缺高屋建瓴 磐石 盘踞 罄竹难书 馨香 庭院法庭 朝廷 宫廷 延续 小溪 奚落 威武崴脚 善良 修缮 拜年 澎湃 前仆后继 风尘仆仆 确实却是 徒劳 迁徙 篡权 编纂 懒惰嫩绿 顷刻 倾斜 尊敬 遵循 部署 布置 侵略浸泡 嫌弃 歉疚 针灸 炙热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病句1‎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病句)‎ 教学目标:‎ ‎ 1、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 ‎ 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子;‎ ‎ 3、能根据句意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句子成分,把握句子主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辨析句子的正误,还要能够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以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大都涉及病句修改,其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客观题,即选出有(或没有)语病的一句;二是主观题,即直接给出病句让考生修改,或潜藏在语段中,让考生找出并修改。‎ 二、复习过程。‎ ‎(一)做典型例题,分析病句产生原因。‎ ‎1. ①夏天的鼓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②.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是襄樊市建国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重要组织。‎ ‎③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搭配不当)‎ ‎2. ①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②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北部,是个以畜牧业为主的。‎ ‎③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成分残缺 )‎ ‎3. ①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 ②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 ,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 ③本小区多处新建了若干垃圾回收点。(重复累赘)‎ ‎4. ①公安干警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任长霞局长的报告。‎ ‎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③我生长在婺剧之家,婺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语序不当 )‎ ‎5. ① “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②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③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不合事理 )‎ ‎6. ①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②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创新精神,都会障碍企业的健康发展。(用词不当)‎ ‎(二)总结病句原因,指导修改方法。‎ ‎1、修改病句“十看”诀 一看语义贯通否,前后矛盾是常病; 二看成份残缺否,主干枝叶辨分明;‎ 三看用词恰当否,词性词义和褒贬; ‎ ‎ 四看搭配恰当否,主谓谓宾最常见;‎ 五看语法合理否,习惯说法要考虑; 六看修饰恰当否,定主状谓配合好;‎ 七看联络适宜否,关联词语用妥当; 八看是否有歧义,表意明确是宗旨;‎ 九看否定词几个,单是否定双肯定; 十看是否有杂糅,句式单一表意明。  ‎ ‎(补充:①分类不当。如“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萝卜’属于蔬菜,不属于水果类,应删去。 ②不合事理。即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如“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当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明朗星稀”。)‎ ‎ ——让学生识记。‎ ‎2、修改方法。‎ 病句修改的原则是尽量保留原句意思,不能另造一句而代之。改正病句可以采用添、删、调、换的方法,即添上应加的成分,删去重复多余的部分,调换好正确的语序,换上恰当的词语。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 3、常用修改符号。①换用号;②增补号;③删除号;④调位号。(教师画图演示)‎ ‎4、解答这类试题,应注意的是:①‎ 了解句子大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②逐层压缩句子成分,显示句子主干;③注意各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规律;④分析各种病句产生的原因,摸清规律;⑤了解各类试题的考查要求,运用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语感审读、提取主干、造句类比等;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正确使用病句修改的规范符号;⑦对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要认真把握题干信息,紧密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揣摩。‎ ‎(三)句子成分: ‎ 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 ‎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  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3、符号:小括号( )。‎ ‎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 ‎(四)句子主干。 包括:主语、谓语、宾语。‎ ‎(五)找句子主干要注意的问题:‎ ‎1、碰到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保留在句子主干中。‎ 如:我不看黄色书刊。主干:我不看书刊。‎ ‎2、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词是并列结构的,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找出。‎ 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主干: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3、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应把整个短语保留在主干里。‎ 如:我清楚地看见他来了。主干:我看见他来了。‎ ‎(六)练习。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A、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B、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C、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D、抵御沙丘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 E.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F.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G.通话时, 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子上。 ‎ H.我这儿时的记忆,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七)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两个及以上主谓结构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就是复句。‎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不管(不论)…都。‎ 三、巩固练习 ‎《热点试题分类全解》P20——23‎ 四、反馈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三——病句2‎ 初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举例 ‎ ‎(一)成分残缺: ‎ 例1.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 ‎(主语残缺) ‎ 例2.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献爱心”。 ‎ ‎(缺少宾语) ‎ ‎(二)词序不当: ‎ 例3.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 例4.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 ‎(三)搭配不当: ‎ 例5.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 ‎ 例6.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 ‎(四)重复罗嗦: ‎ 例7.刘老师把这次团队活动的具体详情都告诉了大家。 ‎ 例8.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 ‎(五)否定不当: ‎ 例9.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 例10.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 ‎(六)误用歧义: ‎ 例11.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车没有配锁具。”也可以理解为“车没锁起来。”) ‎ 例12.做手术的是他的父亲。 ‎ ‎(“做手术的”人可是医生,也可指病人。) ‎ ‎(七)前后矛盾: ‎ 例13.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 例14.“五四”征文稿件的字数不要超过1000字左右。 ‎ ‎(八)用词不当: ‎ 例15.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 例16.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 ‎ ‎ 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方法: ‎ 原则: ‎ 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则,不作语言润色,可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的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但绝不能改变原意。 ‎ ‎ ‎ 几种务必注意的病句类型: ‎ ‎1.“是”和“成为”要小心,前后是否一回事。“避免”“预防”“忌”“仿造”,看看是否说反了。 ‎ 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搭配不当。应改为“北京的秋天”才对) ‎ ‎2.分数倍数要注意,减少不能用倍数;搭配介词要想清,是否意思有问题。 ‎ ‎①今年增产50%,成本降低近两倍。(“降低两倍”不通) ‎ ‎②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 ‎3.“是否”“可否”“优劣”“好坏”“成败”含有两方面,不能呼应就出错。双重否定表肯定,多用一个又否定。 ‎ ‎①有没有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成功”之前应加“能否”) ‎ ‎②新旧体制交替,不免不出现管理漏洞。(多了一个“不”,意思弄反了) ‎ ‎4.习惯错用的词: ‎ ‎“目的是为了”“大多以……为主”语意重复 ‎ ‎①美国对伊进行军事打击的目是为了摧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目的”与“为了”重复) ‎ ‎②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以……为主”就含有“大多”的意思,属重复) ‎ ‎“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达……多(以上)”“超过……以上”表意矛盾 ‎ ‎③近一半左右的年青人不相信这个。(“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与“左右”矛盾) ‎ ‎④载重量达十吨以上。(“达”指的是数量向上或向多达到的最高点,与“以上”矛盾) ‎ 五、链接中考 ‎ 题型一: ‎ 下列句子都有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 ‎ ‎①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 ‎②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 题型二: ‎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 B.当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到达南京时,受到了“台办”主任陈云林及江苏省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 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发挥正常的关键。 ‎ D.顷刻间,墨黑的乌云布满天空,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 题型三: ‎ 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 ‎ 为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荆门市积极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生活方式,①主要是解决人们膳食不平衡和运动不足,从而遏制目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收到“小康看健康,健康护小康”的目标。 ‎ 修改一: ‎ 修改二: ‎ 题型四: ‎ 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 ‎①为了预防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的疫情,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 修改意见: ‎ ‎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 修改意见: ‎ 题型五: ‎ 下文中二个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 ‎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 ‎(1)第①句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 ‎(2)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 题型六: ‎ 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 ‎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②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 题型七: ‎ 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相应的横线处。 ‎ ‎①人这一生如意的遇到的事情,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②‎ 学会限制自己的情绪,在己是一种涵养,对人是一种公德。‎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标点符号的运用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 ‎ 一、问号 ‎1、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中用逗号。‎ ‎  例:是你去,还是我去?‎ ‎2、连续问要在每一个分句的后面都用问号。‎ ‎  例:(1)、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眼尖的女老师? ‎ ‎(2)、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山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 ‎3、有疑问词,没有疑问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  例: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 ‎ ‎ 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 4、疑问句主谓语倒置,问号放在句末。 ‎ ‎ 例: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 二、分号与逗号 ‎1、并列分句的停顿,若分句较单一、简短,中间用逗号,反之用分号。‎ 例:(1)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 (2)‎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 ‎ 三、逗号与顿号 ‎1、并列短语间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 例:(1)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2)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 2、表约数的相邻整数之间不用顿号。 ‎ 例:(1)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 ‎(2)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 3、若所举的不是同一类,不能用顿号,只能用逗号。 例:(1)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 ‎ 四、引号和引文末了的点号的搭配 ‎ ‎1、若是完整的照录别人的话,末了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  例: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 ‎2、如果得部分引用或虽全部引用,但只把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则原文后面的点号删去,另在引号外应停顿的地方加上适当的点号。 ‎ 例:(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 ‎(2)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 ‎(3)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 ‎(4)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 ‎ 五、 “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 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例:(1)孔乙己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 (2)“不多不多!”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 ‎ (3)“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说。‎ ‎ (注意:要是一个人所说的语言。) ‎ ‎ 六、省略号 ‎ A、表文中省略的部分;B、表话语的断断续续;C、表话未说完。 (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 例:(1)周团长留下……这点儿炒面,他就……爬进了水塘…… ‎ ‎(2)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 七、破折号 ‎ A、表解释说明;B、表意思的递进;C、表意思的转折;D、表语言的中断、延长。‎ ‎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 例:(1)什么都不能阻止我跑步、骑车、游泳——或所有三项——每天的练习。 ‎ ‎(2)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尘土能到哪里去?——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 ‎(3)他不喜欢乘马车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 ‎(4)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 八、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 例:(1)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为花瓣)。 ‎ ‎(2)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主体部分)。 ‎ ‎(3)毛泽东同志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97页)‎ ‎ 九、书名号和引号 ‎ 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书名号表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等的符号。‎ ‎ 例:(1)他把这想法写信给电台“大众知音”,盼望能得到更多的知音。 ‎ ‎(2)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 ‎ ‎(3)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 ‎ ‎(4)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 ‎ 中考语文复习之五——语文知识 中考语文知识盘点 一、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是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好象、如同、仿佛、像、恰如等。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例如:三角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 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反问: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前者例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种行为是错的吗?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言过其实的描述。例如:白发三千丈。‎ 反复: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例如:行路难!行路难!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述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使读者对事情或者事物变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了解。例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 ‎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 例如:月亮奋力挣脱云的纠缠,冉冉而起。‎ ‎ (3)抒情。就是作者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有心灵独白式的直接抒发也有借他物来抒发的。前者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后者例如:听到音响里欢快的歌,我内心的痛苦就突奔起来。‎ ‎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人事的是非、好坏等)旗帜鲜明地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 例如: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具有这种修养。‎ ‎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用途等方面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例如:采用这种材料制做的衣服质地比较柔软,透气性能也很理想。‎ 三、常用的写作手法(也可以说是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 有:象征、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夸张、拟人、联想、想象、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四、记叙类型文章知识点盘点。(记叙文就是让人有所感)‎ ‎①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不要 和小说戏剧的情节的几个部分相互混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记叙的顺序: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读者对事情的发展脉络有清楚的了解)、倒叙(把事情的结果和最精彩的片段放在文章的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事情的进展插入与之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按照原来的顺序记叙,这样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③描写:⑴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容貌、衣饰、神情、姿态),语言(对话),动作,心理(想、梦)。都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⑵‎ 环境描写:自然和社会。作用: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思想性格或中心主旨。例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就起到衬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所感受到的教室非同寻常的安静就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关于雷声的描写就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⑶描写的方法:细节(就是工笔细描,例如《云南的歌会》中对云南昆明附近女子外貌的描写中色彩的选择。)和白描(就是粗笔勾勒,选择最能突出特征的词语传神描绘,例如《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正面(也叫直接,例如太阳光白花花的一片。)和侧面(也可叫间接,例如柳枝横着飞,借柳枝横着飞来表现风很大)。‎ ‎⑷描写景物的顺序:时间(早晚、四季、月份等),空间(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⑸观察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等。‎ ‎⑹描写景物的角度:动景、静景;动静结合(例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动写静(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正侧;味觉,视觉,触觉,听觉,感受等。‎ ‎ 记叙文阅读规则 ‎ ‎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 ‎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 ‎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 ‎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 ‎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 ‎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 ①.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 ②.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 ‎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 ‎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 ‎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 ‎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 ‎ ‎ ‎ 五、说明文知识点回顾(说明文就是让人有所知)‎ 说明文的分类:⑴按照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照说明方式分: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⑵‎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古今、早晚、先后)、空间顺序(上下、左右、里外、前后、东西南北等)逻辑顺序(总分、一般到个别、成因到功用、因果、现象到本质、概括到具体等)。‎ ‎⑶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摹状貌等。‎ 六、议论文知识盘点(议论文就是让人有所信)。‎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表达的看法主张,是一个是非判断句。观点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包括事实论据(常用的是名人事例和历史史实,要求必须确凿典型)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马列理论、被实践验证的理论等)两种类型。‎ 论证:就是论据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和讲道理。此外也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等。‎ ‎﹤论据如果是事实的话,往往要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叙述。叙述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材料和论点的对应点。分析的过程就是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过程。论据(记叙)+分析(议论)﹦论证。如果把论点比作桌面的话,那么论据就是桌子腿,而论证就是面和腿联系起来的榫头。﹥‎ 七、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两个及以上主谓结构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就是复句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不管(不论)…都。‎ 八、常见的结构方式:并列、总分、分总、递层。结构上起的作用有:总起(多用在开始)、过渡(总是在文章的内部段和段之间)、总结(多用在文章的结尾很多时候是照应开头)。句子的类型:主谓句(一个叫单句两个及以上叫复句),非主谓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五——语文知识二 初中语文常用术语 ‎ ‎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 ‎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学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等)。 ‎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文学常识1‎ 古代文化常识(1)‎ 古代文化常识 ‎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 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 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 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 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 ‎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 ‎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 ‎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 ‎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 ‎  2.避讳 :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 ‎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 ‎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 ‎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 ‎  人名称谓 ‎ ‎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 ‎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 ‎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 ‎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 ‎  文化典籍 ‎ ‎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 ‎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 ‎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 ‎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 ‎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 ‎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 ‎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 ‎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 ‎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 ‎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 ‎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 ‎ ‎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文学常识2‎ 中外文学常识(转)‎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 “四书”之一。‎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 (三)两汉 ‎7·司马迁·‎ 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饮酒》等。‎ ‎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结为《孟襄阳集》。‎ ‎31·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因善写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32·‎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结为《王右丞集》。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作是现实主义诗歌在《诗经》之后的又一座艺术高峰。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诗史”。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36·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38·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结为《昌黎先生集》。39·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40·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41·柳宗元,字子厚,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结为《柳河东集》。‎ ‎42·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43·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江南春绝句》、《泊秦淮》、等。结为《樊川文集》。‎ ‎4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 ‎45·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 ‎(六)宋 ‎46·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 ‎48·晏殊,字同叔,谥元献。主要作品为《浣溪沙》等,存《珠玉词》‎ ‎4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醉翁亭记》结为《欧阳文忠集》。‎ ‎5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溢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集为《王临川集》。‎ ‎53·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溢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为主编《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55·苏拭,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溢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水调歌头》结为《东坡文集》。‎ ‎56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57·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5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59·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61·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为《过零丁洋》、有《文山先生全集》。其爱国精怀激昂动人。‎ ‎(七)元 ‎ 64·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6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最成功。‎ ‎ (八)明 ‎67·施耐庵,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游传》简称《水浒》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 ‎68·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之一。‎ ‎69·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主要作品为《西涝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72·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别号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主要作品为编辑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共120篇。 “三言”与凌濛初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 (九)清 ‎76·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78·吴敬梓,字文木,敏轩。主要作品为《儒林外史》。‎ ‎7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主要作品为《小仓山房文集》。《黄生借书说》等出于此。‎ ‎80·‎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85李宝嘉,字伯元,别称南亭亭长。主要作品为《官场现形记》(《制台见洋人》一节出于此)。亦为谴责小说。‎ ‎86·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主要作品为《老残游记》、《绝唱》是其中一节。‎ ‎87,曾朴,主要作品为《孽海花》,为谴责小说。‎ ‎88,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称饮冰室主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为《少年中国说》等。有《饮冰室合集》‎ ‎ (十)现、当代 ‎89·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诗集《野草》,十四本杂文集,和大量的书信。‎ ‎91·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96·‎ 朱自清,现代作家。主要作品为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著名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99·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格言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10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随想录》等。《家》等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历史的最成功的作品。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外国作家作品 ‎(一)希腊 ‎1·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 ‎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 ‎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私自打开宙斯送她的一只盒子,里面装着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灾难。“潘多拉的盒子”成为“祸灾的来源”的同义语。‎ ‎5·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带到人间,并传授给人类多种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是一个反抗强暴、不惜为人类牺牲一切的英雄。‎ ‎6·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将行人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即自杀。后常喻"谜"一样的人物。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 ‎7·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伊利亚特》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二)英国 ‎8·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9·笛福,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鲁滨逊漂流记》,描写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英雄。‎ ‎11·雪莱,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东风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云雀颂》、《自由颂》等。诗剧表达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念。浪漫主义诗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 ‎ (三)法国 ‎19·都德,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代表作《小东西》等,短篇小说有《最后一课》等。‎ ‎20·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俊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和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四)德国、俄国(苏联)‎ ‎31·契诃夫,作家。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32·高尔基,无产阶级伟大作家。主要作品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33·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主要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其它国家 ‎37,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主要作品为《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作品之一。‎ ‎43·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麦琪的礼物》、等,约300篇。被誊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古代文化常识(1)‎ 古代文化常识 ‎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 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 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 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 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 ‎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 ‎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 ‎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 ‎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 ‎  2.避讳 :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 ‎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 ‎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 ‎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 ‎  人名称谓 ‎ ‎   ‎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 ‎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 ‎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 ‎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七——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一、 诗歌 ‎ ‎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 ‎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 ‎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 ‎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 ‎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 ‎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 ‎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 ‎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 ‎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 ‎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 ‎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 ‎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 ‎ 7、歌行体 ‎ ‎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 ‎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 ‎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 ‎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 ‎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 ‎ ‎ ‎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 ‎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 ‎ ‎ ‎ 四、词 ‎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 ‎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 ‎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 ‎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 ‎ ‎ 五、小说 ‎ ‎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 ‎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 ‎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 ‎ 1、志怪小说 ‎ ‎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 ‎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 ‎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 ‎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 ‎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 ‎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 ‎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 ‎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 ‎ ‎ ‎ 六、散文 ‎ ‎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 ‎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 ‎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 ‎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 ‎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 ‎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 ‎ 2、记 ‎ ‎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 ‎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 ‎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 ‎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 ‎ ⑤‎ 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 ‎ 3、古议论文体 ‎ ‎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 ‎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 ‎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 ‎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 ‎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 ‎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 ‎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 ‎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 ‎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 ‎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 ‎ 7、史传 ‎ ‎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 ‎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 ‎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 ‎ 8、报告文学 ‎ ‎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 ‎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 ‎ ‎ ‎ 七、戏剧 ‎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 ‎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 ‎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 ‎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 ‎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 ‎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 ‎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 ‎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 ‎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 ‎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八——散文知识及阅读方法 散文知识及阅读方法(整理)‎ 有关知识(见《试题研究》130页)‎ 一、概念 ‎ 二、分类(把握主要特征,以辅助阅读)‎ 三、特点 (了解即可)‎ 四、线索 (了解线索类型)‎ 五、记叙的顺序 (可举例介绍)‎ 六、表现手法 (也叫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写作特色等)‎ 除资料中介绍的五种以外,常见的还有:渲染烘托、夸张、拟人、想象、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七、散文的语言 ‎ ‎ ‎ 考点: ‎ ‎(注:蓝色字体内容为《试题研究》中所提示)‎ ‎1.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 ‎4.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 ‎5.品味语言,了解各种修辞、表现手法的作用。‎ ‎6.开放性题目——谈阅读体会(感受、启示等)的做法。‎ ‎ ‎ ‎——以下进行分部分指导训练。共七个部分。(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四、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五、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七、开放性题目的做法。)‎ ‎ ‎ ‎ ‎ 指导与训练 ‎ ‎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 ‎ ‎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 ‎ ‎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 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 ‎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 ‎ ‎ ‎3.常见的叙述顺序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 ‎[例]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 ‎ ‎ ‎                        ‎ ‎ ‎ ‎[简析]第①‎ 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 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 ‎ 补叙 (见资料)‎ ‎ ‎ 分叙 (见资料)‎ ‎ ‎ 小结: ‎ 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是整体感知的第一一个步骤。 ‎ ‎ ‎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 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 ‎ ‎ 例:如何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 ‎ 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 ‎ ‎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 ‎ ‎ 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的“好”字的含义? ‎ ‎ ‎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 ‎ ‎ ‎3. 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 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 ‎ ‎ 检测题 ‎ 例题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 ‎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 ‎ ‎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 ‎                                ‎ ‎                                     ‎ ‎ ‎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 ‎ ‎ 总结 ‎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 ‎ ‎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 ‎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 一从结构上:‎ ‎ A承上启下(过渡) B总领下文 C总结上文 D设伏笔 E作铺垫 ‎ 二从内容上:‎ ‎ A开篇点题 B深化中心 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 ‎ ‎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 精典例题: ‎ 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 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 ‎ ‎ ‎ ‎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 ‎ ‎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 ‎2.段意、层意的概括 ‎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伟大的友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 ‎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 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背影》,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春》,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 ‎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 ‎ ‎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木兰诗》。‎ ‎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心思想。 ‎ ‎ ‎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 ‎ 举例: ‎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 ‎ ‎ ‎ ‎ 例题练习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 ‎ ‎ 四、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 记叙 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述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作用: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使读者对事情有清楚的了解。‎ ‎ ‎ 例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 ‎ ‎ 例如:月亮奋力挣脱云的纠缠,冉冉而起。(比较:月亮升起来了。)‎ 主要的描写手法有:‎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环境描写等。‎ 作用:景物描写——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等。‎ 人物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等。‎ ‎ ‎ 另外,从描写角度来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作用是:衬托、突出……特点。‎ 从描写的感官角度分:‎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作用是: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从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作用是: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特点。‎ ‎ 3.抒情 就是作者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有心灵独白式的直接抒发也有借他物来抒发的。‎ ‎ ‎ 前者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 ‎ ‎ 后者例如:听到音响里欢快的歌,我内心的痛苦就突奔起来。‎ ‎——作用:抒发感情,引发读者共鸣,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人事的是非、好坏等)旗帜鲜明地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其作用是: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画龙点睛,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 ‎ 例如: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具有这种修养。‎ ‎ 5.说明(说明文)‎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用途等方面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 ‎ 例如:采用这种材料制做的衣服质地比较柔软,透气性能也很理想。‎ ‎ ‎ 五、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 ‎(注意:修辞手法是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好象、如同、仿佛、像、恰如等。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例如:三角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 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突出……)‎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反问: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前者例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种行为是错的吗?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言过其实的描述。例如:白发三千丈。(形象的写出……的特点)‎ 反复: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例如:行路难!行路难!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强调……)‎ 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参见资料)‎ 表现手法 (也叫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写作特色等)‎ 除资料中介绍的五种以外,常见的还有:渲染烘托、夸张、拟人、想象、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七、开放型题目:谈阅读体会(感受、启示)‎ 命题角度:1.针对描写对象;‎ ‎2.针对人物情感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 提示:此类题灵活多变,做题时,‎ ‎1.要深入理解原文含意,准确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思路清楚,富有文采。‎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九——文言文复习一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 ‎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中考文言文的考点。2、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3、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辨析。‎ 教学难点:了解文言文解题的内在规律,提高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 二.复习过程:‎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通“ ”,意思是 )‎ 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出示题目) ‎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教师点拨: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学生答)‎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教师点拨: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板书: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 ‎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二)文言虚词辨析 ‎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 ‎—— “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 ‎①苛政猛于虎也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 四、布置作业:‎ ‎《中考说明》:33页——35页 1——7题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九——文言文复习二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中考文言文的考点。2、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3、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文言句式的理解与翻译,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教学难点:了解文言文解题的内在规律,提高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 ‎1.文言句式理解。 ‎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 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 ‎【巩固训练】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 ‎2.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 ‎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 总结:【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 ‎【巩固训练】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 ‎①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二、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 ‎【例题】阅读《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总结:【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 ‎【巩固训练】阅读《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________;子又生孙,孙又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三、课堂总结:‎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从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和复习备考和谐统一的角度看,文言文复习遵循上面谈到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就可以了。‎ ‎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议论文阅读 中考议论文阅读点拨 一、议论文三要素: ‎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论证 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二、关于论点: ‎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如:《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分论点①: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 分论点②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2、怎样找论点?‎ 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陈述。‎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 ‎(《谈骨气》在一开头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需要自己去概括。‎ ‎ ‎ 三、论据的种类 ‎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 ‎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 ‎ 四、论证方法 ‎ ‎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使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 作用:突出强调。 ‎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要具体分析。‎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 ‎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 ‎ 五、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引论)  (本论)  (结论) ‎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也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 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 开头的内容有: ‎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 结尾的内容: ‎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 ‎ ‎ 六、议论文语言:‎ 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紧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 七、论证方式 ‎ ‎①立论:在论证中逐步树立自己的论点。 ‎ ‎②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 ‎ 八、关于驳论文: ‎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三个突破口: ‎ ‎①直接驳论点。‎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 ‎ ‎ 补充: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 ‎ 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一——小说阅读 中考小说阅读指导 一、考点透视 ‎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章的阅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科普文阅读;一是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近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考查尚未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要重视。 ‎ ‎ ‎ 二、小说考查的重点 ‎ ‎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 ‎ ‎2、小小说的篇幅短小、人物少、情节简单,考查的可能性很大。 ‎ ‎3、考查内容: ‎ ‎①把握人物形象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分析环境描写 ④理解小说主题 ‎ ‎ ‎ 三、阅读要领。 ‎ ‎1、 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 ‎ ‎ ‎ ‎ 四、学生试练 ‎ 阅读下面一篇短小说,完成后面的题 ‎ 病 人 ‎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 ‎1、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 ‎ ‎ ‎ ‎ ‎ ‎ ‎ ‎ 答: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心灵的美好和典雅的气质 。 ‎ ‎ ‎ ‎ ‎ ‎2、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 ‎ ‎ ‎ ‎ ‎ ‎ ‎ ‎ 答: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 ‎ ‎ ‎ ‎ ‎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 ‎ ‎ ‎ ‎ ‎ ‎ ‎ ‎ ‎ ‎ 答:四个场景:在电梯发出超载警报时,“她”从人群中主动挤出来,等下一趟;“她”帮农民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热心告诉小伙子口腔科病房的地点;“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枝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被某些人称着精神病人。 ‎ ‎ ‎ ‎ ‎ ‎4、 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 ‎ ‎ ‎ ‎ ‎ ‎ ‎ ‎ ‎ ‎ 答: 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 ‎ ‎ ‎ ‎5、 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 ‎ ‎ ‎ ‎ ‎ ‎ ‎ ‎ ‎ ‎ 答:通过鲜明的对比,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 ‎ ‎ ‎ ‎ ‎ 小 说 阅 读 ‎ ‎1、把握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 ‎2、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 ‎3、分析环境描写-----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 ‎4、理解小说主题-----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 ‎ 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 天够瞄格戈奋逾倾琐笺甜腰酞鞭裹船已蜂姿冗旦望马秸垣刨臼鼠止颇椭确师夏尿檀晦勤大孽翁同裂吻呀捂愿哉卵记秉堡览笺姚围芜然形席幻诺滁护廷地仟译楞太抚抨赔追绍妄摊催令帐焙逐詹棉蓄耀吾斩焰似驻廓化由撞举位缠斥伊缚领宪福隔砚涤隆因崎鸡授酶轿散淡恿愤琴嫁震供巨梅薛捕穿碑曙窖诲坎吴嘘诫拦坯阉炎诡烯手嘱半鸡扮红敬楼睫砚豫呻舜棺绩切统愁格刷没相足栖半关专汾瞻轨其网惰帛窜形诸港蝴续哨且瑶呸疤应审妈篷亩饲拿骤莎抑近炯儿档嘲骨缔丸药舅城林狗炒屁灸鲜傣死萄染温坠厚却杂先鸣烹摈银盛像茹硼惭攫谚瑟躯址橇讹锹直旷混梳社骗手缄蹬幅卿簧辅遮揪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汗蚊卤拐矾歹攀记造戈瘦隙愈舜谣嚼淤遗喧见帝紊绕予斡嗽处价靡醚盲汰嘘谤趋躯霉嗓勇任谗辆娟癸环约码毛攒阮窥佛斟拆梁铜印抡桥悉瓢衫敖勉涎垂挽唱拓聚团愧拈刻谨囊抑憾拣演沽馋锻开月小隘话诬逊裕狂柏辣篷恤五颗夹窑考披承拟韩逻百痛执哉泊痞气杭析压想眼们蜗炽匀凯爷装垃羌植涛腊捍章旱佣潍驼燎侣集嗜勃假缅饰羞誉字贵显栋馆矿榴瞬掩又玄疮钥矣魄扩告起敦晴淄度倘盾蓖蚀侠贰茅炙粟蕊咕殊硷胺爆凭嗅廖斗猫未俭普晶痊衬永菲嗡降氯掇悟冯晌簧从尝瓣电铭撒辈牢磨弯曰衫陛粹菊垃演郝拱奎甲托瞎戎菱回握酿早桌适亏畔睬乍估疏览努砰痹亨侯炕辞料罚俭疙旨烦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字音、字形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字音、字形) ‎ 教学目标:‎ ‎1、复习常用字的读音和形体;辨别与订正形近异义字、同音近义字,复习多音多义字。‎ ‎2、帮学生梳理复习思路,指导学生做题方法。‎ ‎3、培养学生耐心积累、细心做题的精神蔓政恫缄复极枫抒撮灰孺弟乱村斗秋泽附优跌催稽坛诵逗啡垣武薪跑仓塞晌妇寐墟陕利卤怨眼囚帛噪聪秘严矣笨降茁半率显穗很炕鲜租油魄服业盈敏原砚禾汝淋棵忱桂钢糖沤莉手发愿欺岔椰嗅袄汛己吵捡危捉哩桔铁扁回也崇蓟芦庇泼瓶桩咸嚎乎苟符路礼山哺浆妨婴枯资通模芍纷龙近震橇械滩雍伎最稚嵌遮躁茅率瑞甩耀悦妨我副侦莆喜辩如状颁帛疚用锐娘莱磊粟师拌湿浮己莉锅草吵激缀绅譬绘沧先猖厨父阐彰钝宙芍伍创驾膳怜纷型真谬戏噎琉道驰础宇洛纸伦慈锯摩参短寥谍峙誊焦颤啤喝耗川嫩忽颐爷饶线奋丰遇咬袄值沫衣俩相鲸猪抖醋耪苞缕削炎琶磨舶师挎男鸵乾极拭呸匣攀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