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3含解析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3含解析4

‎2016年广西桂林市某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1-8每小题1分,9-16每小题1分,计24分)‎ ‎1.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拉面条 B.磨豆浆 C.切黄瓜 D.酿米酒 ‎2.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取较多的蛋白质.如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 橙子 B.‎ 大豆 C.‎ 西红柿 D.‎ 玉米 ‎3.下列各组物质名称不代表同一物质的一组是(  )‎ A.氯化钠、盐 B.氢氧化钠、苛性钠 C.碳酸钠、纯碱 D.碳酸氢钠、小苏打 ‎4.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5.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发射航天飞机 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供热 D.‎ 风力发电 ‎6.“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2014年“中国水周”的宣传口号之一.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B.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洁净水是纯净物 C.我国人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短缺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熄灭酒精灯 ‎8.“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9.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其中铬的化合价是(  )‎ A.+6 B.+3 C.+5 D.﹣3‎ ‎10.以下四组离子,有一组能大量共存且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它应该是(  )‎ A.Fe3+ SO42﹣ H+ Cl﹣‎ B.Mg2+ Cl﹣ OH﹣ Na+‎ C.H+ Ba2+ NO3﹣ SO42﹣‎ D.H+ Na+ K+ NO3﹣‎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Fe+3H2SO4=Fe2(SO4)3+3H2↑‎ B.H2OH2+02‎ C.3CO+Fe2O3=2Fe+3CO2‎ D.CaCO3+2HCl=CaCl2+H2O+CO2↑‎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 水蒸气 通入浓硫酸中 B NaCl溶液 NaOH溶液 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C 铁粉 铜粉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D CaO Ca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13.为验证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把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乙表面无明显变化,把甲放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乙>甲 ‎14.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D.③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1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CO气体 B.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溶液 ‎1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少量B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计36分)‎ ‎17.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现有六种物质:①干冰②活性炭③生石灰④甲烷⑤尿素⑥酒精.请按下列要求用序号填空:‎ ‎(1)可用作氮肥的是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4)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_‎ ‎(5)可作冰箱吸附剂的是______.‎ ‎(6)实验室常用的燃料是______.‎ ‎18.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3个硫离子______‎ ‎②氢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______‎ ‎③2个氮气分子______.‎ ‎19.如图是某一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水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上述过程中MnO2作用______.‎ ‎③上述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可以和Fe(OH)2发生化合反应,尝试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0.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称取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 实验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g 第1次 ‎20‎ ‎11‎ 第2次 ‎20‎ ‎6‎ 第3次 ‎20‎ ‎3.2‎ 第4次 ‎20‎ m ‎(1)第4次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m=______g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1.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_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_,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用F、G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______(用端口字母表示).‎ ‎2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______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______ 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23.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木炭粉,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回收铜的方案如下:‎ ‎(1)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滤液Ⅱ中的溶质为______.‎ ‎(4)试剂A最好选用下列______溶液(填序号).‎ ‎①H2SO4         ②CuSO4          ③MgSO4‎ ‎(5)为了完善实验方案,可对滤渣Ⅰ中的______进行回收.‎ ‎ ‎ ‎2016年广西桂林市某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1-8每小题1分,9-16每小题1分,计24分)‎ ‎1.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拉面条 B.磨豆浆 C.切黄瓜 D.酿米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拉面条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磨豆浆只是磨碎提取汁液和营养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切黄瓜只是将黄瓜切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酿米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 ‎ ‎2.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取较多的蛋白质.如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 橙子 B.‎ 大豆 C.‎ 西红柿 D.‎ 玉米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A、从橙子中的营养元素以维生素为主去分析解答;‎ B、从大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去分析解答;‎ C、从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不含蛋白质去分析解答;‎ D、从玉米中的淀粉属于营养素中的糖类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A、橙子中的营养元素以维生素为主,故A错误;‎ B、大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故B正确;‎ C、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故C错误;‎ D、玉米中的淀粉属于营养素中的糖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生活处处有化学,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3.下列各组物质名称不代表同一物质的一组是(  )‎ A.氯化钠、盐 B.氢氧化钠、苛性钠 C.碳酸钠、纯碱 D.碳酸氢钠、小苏打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氯化钠俗名叫食盐,属于盐类;氢氧化钠的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碳酸钠的俗名纯碱或苏打;氢氧化钙的俗名是消石灰、熟石灰.‎ ‎【解答】解:A、氯化钠俗名叫食盐,属于盐类,因此不代表同一物质,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的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因此代表同一物质,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钠的俗名纯碱或苏打,因此代表同一物质,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钠的俗名是小苏打、因此代表同一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名称和俗名,要加强记忆常用物质的俗名,理解应用.‎ ‎ ‎ ‎4.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据此解答.‎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正确;‎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错误;‎ D、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构成的基本微粒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5.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发射航天飞机 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供热 D.‎ 风力发电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分析】此题是关于化学中有关能量来源的判断问题,解题时必须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问题.解答时首先从选项中判断出属于化学变化的选项.‎ ‎【解答】解: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 A、发射航天飞机,就是靠燃料的燃烧释放的能量推动火箭不断地向上运行,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正确;‎ B、C、D三项只是单纯的能量间转化,并无新物质的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实质归结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上,关键是看能量转变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通过本题学会处理问题的变通.‎ ‎ ‎ ‎6.“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2014年“中国水周”的宣传口号之一.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B.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洁净水是纯净物 C.我国人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短缺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考点】电解水实验;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水资源状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A.根据电解水产物解答;‎ B.根据自来水厂处理的水的流程结果解答;‎ C.根据我国淡水资源分布情况解答;‎ D.根据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解答.‎ ‎【解答】解:A.电解水正极可得到氧气和负极得到氢气,故A正确;‎ B.自来水厂处理后的水含有可溶性离子,如Cl﹣、Ca2+、Mg2+,不可能是纯水,是混合物,故B错误;‎ C.我国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十分短缺,故C正确;‎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故D正确.‎ 因为本题选择错误的,答案: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电解水实验产物、自来水的净化处理、淡化资源缺乏、水的三态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8.“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根据造成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结合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能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故选项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 C、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能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故选项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不利用环境保护,故选项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水体与空气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9.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其中铬的化合价是(  )‎ A.+6 B.+3 C.+5 D.﹣3‎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K2Cr2O7)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0.以下四组离子,有一组能大量共存且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它应该是(  )‎ A.Fe3+ SO42﹣ H+ Cl﹣‎ B.Mg2+ Cl﹣ OH﹣ Na+‎ C.H+ Ba2+ NO3﹣ SO42﹣‎ D.H+ Na+ K+ NO3﹣‎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反思的条件,若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则离子能大量共存,并注意离子的颜色,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Fe3+离子为黄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条件,故A错误;‎ B、Mg2+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Ba2+离子与SO4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四种离子之间不满足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且都为无色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判断,注意明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的离子之间不能共存的情况,熟悉常见的有色离子,如铁离子、铜离子、高锰酸根离子等是解题的关键.‎ ‎ ‎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Fe+3H2SO4=Fe2(SO4)3+3H2↑‎ B.H2OH2+02‎ C.3CO+Fe2O3=2Fe+3CO2‎ D.CaCO3+2HCl=CaCl2+H2O+C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而不是硫酸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A错误;‎ B.方程式没有配平,也没有标注生成气体的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B错误;‎ C.没有正确注明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故C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 ‎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 水蒸气 通入浓硫酸中 B NaCl溶液 NaOH溶液 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C 铁粉 铜粉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D CaO Ca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NaOH溶液与BaCl2溶液不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Fe能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H2SO4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3.为验证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把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乙表面无明显变化,把甲放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乙>甲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除稀硝酸)反应生成氢气,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根据这一规律,根据反应的发生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解答】解:由于三种金属只有金属乙不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说明金属乙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把甲投入到丙的硝酸盐溶液中,在甲表面有丙析出,说明甲的金属活动性比丙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是甲>丙>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根据反应的发生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 ‎ ‎14.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D.③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③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1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CO气体 B.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溶液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化学反应的实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A、一氧化碳不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B、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进行解答;‎ C、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解答;‎ D、运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分析.‎ ‎【解答】解:A、一氧化碳不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故A错误;‎ B、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故B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但不一定是酸,如硫酸铜溶液可使石蕊变红,但是盐溶液,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中的常用的思维方法﹣﹣推理,属于易错题型,推理法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领域,要细心,符合事实、规律,不要盲目推理.‎ ‎ ‎ ‎1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少量B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据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小到大的顺序解答;‎ B、运用题中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C、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D、根据t2℃、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的变化趋势判断降温后溶液是否析出晶体、是否饱和,进而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解答】解:A、由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正确;‎ B、由题中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化较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饱和,正确;‎ D、从t2℃降温到t1℃时A和B的溶解度都减小,都会析出晶体,都还属于饱和溶液,因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是:×100%,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降温到t1‎ ‎℃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所以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因为C降温后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t1℃时A的溶解度小于C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C>A,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计36分)‎ ‎17.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现有六种物质:①干冰②活性炭③生石灰④甲烷⑤尿素⑥酒精.请按下列要求用序号填空:‎ ‎(1)可用作氮肥的是 ⑤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④ ‎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① .‎ ‎(4)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③ ‎ ‎(5)可作冰箱吸附剂的是 ② .‎ ‎(6)实验室常用的燃料是 ⑥ .‎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氧化碳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1)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3)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4)生石灰可用作干燥剂;‎ ‎(5)活性炭可用作吸附剂;‎ ‎(6)酒精是实验室的常用燃料.‎ ‎【解答】解:(1)尿素是常用的氮肥,故填:(5);‎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4);‎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干冰,故填:(1);‎ ‎(4)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故填:(3);‎ ‎(5)可做冰箱吸附剂的是活性炭,故填:(2);‎ ‎(6)实验室常用的燃料是酒精,故填:(6).‎ ‎【点评】本题考查内容都是基础知识,但知识点全面,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课本内容.‎ ‎ ‎ ‎18.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3个硫离子 3S2﹣ ‎ ‎②氢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 (OH)3 ‎ ‎③2个氮气分子 2N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①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②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③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①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离子可表示为:3S2﹣.‎ ‎②氢氧化铝中氢氧根显﹣1价,铝元素显+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氢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可表示为:(OH)3.‎ ‎③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气分子可表示为:2N2.‎ 故答案为:①3S2﹣;②(OH)3;③2N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9.如图是某一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水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8:1 .‎ ‎②上述过程中MnO2作用 催化作用 .‎ ‎③上述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可以和Fe(OH)2发生化合反应,尝试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O2+2Fe(OH)2═2Fe(OH)3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构成,写出化学式,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观察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H2O2,生成物H2O和O2,反应的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O+O2↑;‎ ‎①水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6:(1×2)=8:1.‎ ‎②上述过程中MnO2作用催化作用.‎ ‎③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过氧化氢和Fe(OH)2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铁,故反应的方程式为:H2O2+2Fe(OH)2═2Fe(OH)3.‎ 故答为:①8:1.②催化作用.③H2O2+2Fe(OH)2═2Fe(OH)3.‎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由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可以反应出分子的构成,由分子的构成可推断物质的组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据此结合相关的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 ‎ ‎20.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称取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 实验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g 第1次 ‎20‎ ‎11‎ 第2次 ‎20‎ ‎6‎ 第3次 ‎20‎ ‎3.2‎ 第4次 ‎20‎ m ‎(1)第4次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m= 3.2 g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80% .‎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可分析出20克稀盐酸与多少克的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进而分析出石灰石样品中所含的杂质的质量,也就是m的值.‎ ‎(2)石灰石样品前后减少的质量为碳酸钙的质量,根据%即可求出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实验数据可分析出20克稀盐酸与5克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可求出20克稀盐酸中所含的溶质的质量,进而求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前几次实验,都是加入20g盐酸恰好固体减少5g可知: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20克稀盐酸与5克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质量为3.2克时固体质量不再减少,3.2克为杂质的质量,所以m的值为3.2.故答案为:3.2‎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80%.故答案为:80%‎ ‎(3)设20克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 100 73‎ ‎ 5g x ‎ x=3.65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8.25%‎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点评】有关反应前后质量差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个重点内容,反应前后装置减少的质量一般为生成气体的质量,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一般为参加反应的固体物质的质量.‎ ‎ ‎ ‎21.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① 铁架台 ;②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BE (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用F、G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c→d→a→b (用端口字母表示).‎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 ‎(2)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装置,且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为防止污染空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利用有孔隔板、可通过夹子的开闭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如果需要除去氯化氢和水时,一般应该先除去氯化氢,后除去水蒸气.‎ ‎【解答】解:(1)编号仪器分别是铁架台、长颈漏斗;‎ ‎(2)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装置,且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为防止污染空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将其反应掉;‎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可通过夹子的开闭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打开夹子,固液接触产生气体,关闭夹子,试管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要除去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应该先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因为气体通过碳酸氢钠溶液会带来水蒸气,装置中导管均长进短 出;‎ 故答案为:(1)铁架台;长颈漏斗;‎ ‎(2)2KClO32KCl+3O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BE;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c→d→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杂质去除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能较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 ‎2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2HCl=CaCl2+2H2O .‎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 可能是CaCl2和HCl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反应物的用量 _.‎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 ac (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Ⅰ、根据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Ⅱ、【猜想】根据反应的程度进行猜想:恰好反应、一种物质完全反应,另一种物质有剩余;‎ ‎【进行实验】根据酚酞遇碱变红来进行解答;‎ 根据碳酸钠溶液会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反思与拓展】(1)根据实验的结论进行发生反思;‎ ‎(2)根据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但注意氯化钙中也含有氯离子;‎ ‎【解答】解:Ⅰ、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Ⅱ、【猜想】反应可能是恰好反应,只有氯化钙(猜想二)、也可能是一种物质完全反应,另一种物质有剩余,若氢氧化钙过量,则含有氢氧化钙和氯化钙(猜想一);若盐酸过量,则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猜想三);‎ ‎【进行实验】因为酚酞遇碱会变红色,而结论是猜想一不正确,即不含有氢氧化钙,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无明显变化(或溶液不变红色);‎ 根据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即含有盐酸和氯化钙,其中的氯化钙溶液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为碳酸钙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不能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故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再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 ‎【反思与拓展】(1)因为反应可能是完全反应,也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反应物过量,因此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2)因为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显酸性,故用pH试纸测定pH应该小于7,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但不能和排在氢后面的铜反应,虽然能够和硝酸银反应产生沉淀,但由于其中的氯化钙也能够和硝酸银产生相同的现象,不能选择,故选择ac;‎ 故答案为:Ⅰ、Ca(OH)2+2HCl=CaCl2+2H2O;‎ Ⅱ、【猜想】可能是CaCl2和HCl;‎ ‎【进行实验】溶液无明显变化(或溶液不变红色);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反思与拓展】(1)反应物的用量;(2)a 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实验设计的能力.设计实验时,可以从反应后的产物和其有关的性质着手;注意氯化钙中的盐酸只能用碳酸钙除去,及检验时要注意氯离子的干扰.‎ ‎ ‎ ‎23.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木炭粉,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回收铜的方案如下:‎ ‎(1)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漏斗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CuO═CuSO4+H2O .‎ ‎(3)滤液Ⅱ中的溶质为 硫酸亚铁 .‎ ‎(4)试剂A最好选用下列 ② 溶液(填序号).‎ ‎①H2SO4         ②CuSO4          ③MgSO4‎ ‎(5)为了完善实验方案,可对滤渣Ⅰ中的 Cu 进行回收.‎ ‎【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过滤时所用仪器解答;‎ ‎(2)根据反应流程及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反应流程分析解答;‎ ‎(4)要除去铜粉中的铁粉,可加入硫酸铜;‎ ‎(5)要得到更多的铜,可将反应过程中的铜全部回收 ‎【解答】解:‎ ‎(1)根据过滤时所用仪器可知,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2)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木炭与硫酸不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CuO═CuSO4+H2O;‎ ‎(3)反应①后,滤液1中的溶质是硫酸和硫酸铜,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硫酸铜和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H2SO4+Fe═FeSO4+H2↑;滤液Ⅱ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 ‎(4)滤渣Ⅱ中含有剩余的铁粉,经过③后得到铜,可知除去过量的铁粉,最好用硫酸铜溶液;‎ ‎(5)开始混合粉末中的铜没有和酸反应,进入滤渣Ⅰ中,为了回收更多的铜,可将滤渣Ⅰ中的铜也回收.‎ 答案:‎ ‎(1)漏斗;‎ ‎(2)H2SO4+CuO═CuSO4+H2O;‎ ‎(3)硫酸亚铁;‎ ‎(4)②;‎ ‎(5)Cu.‎ ‎【点评】对于流程图的题目关健是看明白流程图中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注意过量物质的去向,如何除去过量物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