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 ‎  内容预览:‎ ‎2019中考考前必做题:记叙文 ‎1. 11-11学年连云港市四校联谊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三)我们都是幸存者(周国平)(18分)‎ ‎①2019年中国的大事件不是奥运,而是地震。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国人投入举国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 ‎②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③最让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区中不知还有没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们整校整校地被掩埋,为什么牺牲最惨重的偏偏是“祖国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儿的孩子几乎算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们那天真又惊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边始终响着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半孩子的声音,刚咿呀学语的他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找爸爸!找妈妈!”‎ ‎④五天来,我天天注视着来自灾区的报道。在大悲悯、大勇敢的温家宝总理指挥下,营救一直在全力进行。然而,谁都明白,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废墟下,由于营救的困难,或者干脆由于未被营救者发现,正在绝望地死去。现在所能统计的只有已经获救的人数和确见尸体的人数,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数字,虽然生死不明,其实凶多吉少。‎ ‎⑤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惟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⑥我这样说,既是对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对这次震灾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劝慰。我当然知道,我们身受的苦难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⑦造化播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最后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 结合全文,理解“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2分)‎ ‎2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⑥小节中画线句中“这样”所指代的内容。(2分)‎ ‎23.怎样理解“我们都是幸存者”的深刻含义?请认真阅读短文,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4.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要陈述理由。(4分)‎ ‎25.作者在第⑥小节中说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根据你的理解,请你列举两个这样的事例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1.苍白,不足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悲痛、祈福等)(意思对即可)‎ ‎22.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必为侥幸地活着感到负疚。(1分)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幸存只是暂时的,应该好好地活着。(1分)‎ ‎23. 我们碰巧在灾难中侥幸生存下来,(1分)我们应该把一切受难者都看成自己的亲人,(1分)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2分)‎ ‎24.①赞同。要点包含“地震既是中国人民的灾难,更是世界人民的灾难”的意思。‎ ‎②不赞成。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5.示例:唐山大地震以后,新唐山的崛起;黄河决堤,一次又一次摧毁古城开封,而开封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家园等,都昭示了人类战胜灾难,战胜自然的巨大力量。‎ ‎2. 河北省11--11年度中考模拟试卷 留一些给自己 ‎①天落急雨,行人莫不脚步匆匆地奔走。匆忙中儿看见:一位母亲骑自行车带着孩子,孩子穿着一件偌大的米黄色雨衣,而母亲却尽着衣服淋雨,头发和衣服已经湿漉漉了。‎ ‎②“喂,你穿上雨衣,让孩子钻你背后不就得了?“骑车超过她时,我忍不住还是多了句嘴。其实这常识性的做法她一定晓得,我多嘴的原因,也有些是缘于好奇。‎ ‎③“儿子喜欢看雨,钻到我后面就看不到雨了,”母亲说:“再说这样孩子的腿也可以保护得更严些。”‎ ‎④“那你自己呢?”‎ ‎⑤“顾着孩子呢,哪还顾得了自己!”‎ ‎⑥为了顾孩子就不需要顾自己了吗?自己感冒了不一样会连累孩子吗?面对这样大公无私的母亲,我真的很疑惑。换了我,我不会这么做。如果餐桌上有四块虾饼,我会叮嘱儿子至少给我留一块。其实我不爱吃虾饼,只是想让他学会心里装着他人。这他人,当然应该包括母亲。一个连母亲都会忽视的孩子,我不敢设想他还会对其他人有什么爱心。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尽管他把我的衣服都弄湿了。这当然是一种爱的交融和特别的游戏享受,但是重要的,我是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份责任。也因此,我要他帮我去买菜,帮我记家里的流水帐,有病的时候,我要他为我拿药;困倦的时候,我要他叫我起床……虽然他只有5岁。‎ ‎⑦我是一个懒妈妈,也是一个笨妈妈。是个可以照顾他,同时也需要他照顾的人。我就是想让孩子这么认为的。和那些孩子不吃酸就绝对不买醋的母亲相比,和那些辞掉工作陪孩子读书的母亲相比,和那些孩子上了大学依然还为孩子洗头叠被的母亲相比,我承认我也许是一个自私的母亲。但是,我宁愿留一些自私给自己。‎ ‎⑧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能离开妈妈。”但我说:“机会很少,我不会丢掉机会。”顶着种种压力,我终于离开孩子去了。一年之中我回家四次。劳累之苦,可以推想,但我不后悔。后来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心狠。我郑重地请教她:“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只要我活着,他永远都有理由需要我,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再出去?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离开他?”‎ ‎⑨朋友沉默。在她的沉默中我听到了答案:确实有许多母亲,尤其是上一辈传统型的母亲都是这样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我尊重,但不认同,难道做了母亲就必定意味着牺牲吗?我去进修,短期来看确实给孩子少做了许多饭,少洗了许多衣服,少讲了许多故事,但如果这样能换取我某个重要阶段的上升和进步,让孩子长大后能从我这里汲取更多的精神上的营养,那么这种久远的回馈,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⑩“孩子,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为说这些话的母亲们遗憾。遗憾他们狭隘的付出。也遗憾孩子贫乏的得到。在这个人文关怀越来越深沉和细致的时代,我真的怀疑为了孩子而把自己淹没的母亲就一定是个好母亲。我甚至有些残酷地觉得,那些为了孩子而把自己的一切都无条件放弃的母亲,其实才是最不称职的母亲。‎ ‎?留一些余地给自己,就是留一角蓝天给孩子。‎ ‎?留一些 ,就是 。‎ ‎?留一些 ,就是 。‎ ‎?“先要有你自己,先为了你自己,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你也才能真正有资格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榜样。”一位教育学家对母亲们如是说。而我想说的是:一个乳汁不足的母亲,她的孩子也一定是瘦弱的,因为孩子无法获得足够的乳汁--无论是物质的乳汁,还是精神上的乳汁。‎ ‎20.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 ‎21.由一个内容转到另一个内容往往需要一个过渡句来衔接,这样文章结构会更严谨,层次更清晰。请找出两个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2分)‎ ‎22.与文中那位淋雨的母亲相比,我都做了哪些看似不近情理的“自私”的事情?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6分)‎ ‎23.请仿照第?段的句式,在??段横线上补充出恰当的内容。(2分)‎ ‎24.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了两类母亲,一类是无私的母亲,一类是自私的母亲。请你谈谈你对她们的看法。(3分)‎ 答案:略 ‎3.2019-2019学年郑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毕淑敏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校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学生对勤杂工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一群猴子在乱窜……‎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这一份温情,这一片爱心。‎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1.第⑤ 段“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一句中.加点的“这秘密”指什么?( 3 分)‎ ‎12.第⑦ 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13.第⑤ 段画线的“悠长的铃声”中,删去“悠长的”好不好?为什么?( 3 分)‎ ‎14.本文的标题“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非常独特,请说说它的妙处。(3 分)‎ ‎15.文章误会老师傅姓氏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找出一例。(3 分)‎ 答案11.老师傅特意延长铃声(故意把铃绳拽得很久)来帮“我”避免迟到。(意思对即可,3分) 12.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任写两点即可,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傅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2分) 13.不好(1分)。“悠长的”既强调了铃声比平时长些,更暗示出老师傅宽厚爱心的悠长或与“盘旋的鸽群”呼应。(意思对即可,2分) 14.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照应结尾,诙谐幽默 (一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 3分) 15.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或: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或: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写出一点即可,3分)‎ ‎4. 2019-2019学年度高州市学科联赛 农民父亲 白旭初 ‎①旺老倌的儿子回来了。‎ ‎②儿子在城里当局长。和儿子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秘书,一个是办公室主任。‎ ‎③儿子说:爹,稻要几天才能割完?旺老倌说:三天。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说:加上我们三人,一天就能割完--双休日,我们特地来帮忙的。‎ ‎④上个月,旺老倌答应割了稻就进城跟儿子过。儿子说请人割吧,旺老倌说什么也不肯,说这是最后一次割稻了。‎ ‎⑤旺老倌的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守着乡下老房,太孤单。‎ ‎⑥儿子被唤醒时,屋里还黑咕隆冬的。‎ ‎⑦旺老倌把三顶草帽递给儿子,儿子看了看颜色灰暗的草帽,没接。旺老倌说:拿着,小心晒破头。儿子的手刚伸出又缩回去。旺老倌说:嫌脏?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的编织袋,说:我们有。旺老倌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 ‎⑧太阳悬在无一丝云的空中,没有风。目不转睛的话,可以隐约看见地面上蒸腾着的缕缕热焰。‎ ‎⑨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就气喘吁吁了,他直起腰,发现父亲已把他拉下十多米远。他扭头看秘书和办公室主任,他俩早已满脸汗水直起腰,摘下宽边白色太阳帽使劲扇风。儿子就说:歇歇吧。又大声喊:爹,快过来喝口水!旺老倌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 ‎⑩旺老倌一直割完半块田才来到大榕树下。儿子急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旋开盖子递过去。旺老倌没接,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然后从陶罐里倒出一碗大叶茶,一口气喝光后说:你那水好喝些?儿子说:好喝,不是普通的水,三块多一瓶。旺老倌咕哝:粮食比水贱。‎ ‎○11儿子听父亲说话很冲,没敢再开口,默坐了一会,又挪回到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说:这稻今天只怕割不完。‎ ‎○12秘书赶忙说:局长您放心,等会我们努力干。‎ ‎○13儿子说:只怪我爹脾气倔,几亩田,请几个民工一天就割完了,他偏不答应。‎ ‎○14办公室主任赶紧说:局长,没关系,你爸爸都能干,我们……‎ ‎○15儿子压低嗓门说:你能和他比?他干了一辈子,干惯了……儿子还要说下去,忽听父亲重重地干咳了一声,忙刹住话头。‎ ‎○16旺老倌立起身,戴上草帽。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跟着站起来。儿子说:别忙,涂了防晒霜没有?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涂了。儿子又说:再多涂点,小心晒伤!嘴里要多含些人丹,小心中暑……啊,爹,您要人丹吗?‎ ‎○17旺老倌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 ‎○18秘书悄悄说:局长,您爹好像不高兴。‎ ‎○19儿子说:没事,他就是这脾气,有口无心。‎ ‎○20夜已经很深了。儿子躺在又闷又热的蚊帐里,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醒了。听见咳嗽声,才知道父亲还在门外纳凉。儿子走出门,说:爹,还不去睡?旺老倌闷闷地说:睡不着。儿子说:爹,晒谷、交粮的事您别担心,我跟隔壁的根叔说好了……明天上午割完稻,下午我们就可以进城。‎ ‎○21旺老倌扬起手中的蒲扇,指着儿子,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儿子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急了,说:爹,您这是……‎ ‎○22旺老倌粗声粗气地说:我,我命贱!‎ ‎○23黑暗中,儿子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听口气,火气很大。‎ ‎○24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 ‎23.文章第○6段属于 描写,作用是 (3分)‎ ‎24.文中做局长的儿子为了这次割稻,做了哪些准备?作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 (4分)‎ ‎25.你如何理解儿子喊上办公室主任和秘书来帮助农民父亲割稻谷这件事? (2分)‎ ‎26.文章最后写“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这是为什么? (3分)‎ 答案23.环境描写。衬托了农民父亲起得很早,表现了父亲勤劳的品质。 24.带了两个助手来帮忙,准备了太阳帽、矿泉水、防晒霜、人丹。用意:和农民父亲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吃苦、耐劳、质朴的品质。 25.(1)儿子对父亲很孝顺;(2)儿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必须回答两方面的意思才能给满分) 26.看见父亲火气很大,他内心有些恐慌;通过白天的事情,他看见了父亲和他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他害怕难以调和;父亲的话里也暗示了有可能不去城里和他同住的意思,他难以尽孝。‎ ‎5. 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 ‎①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奉一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②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③那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④几年后,女人攒了钱,贷了一部分款,买了一辆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着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的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⑤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的了。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她照旧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⑥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4.本文第一段的文字与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一样,都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试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中最突出的“矛盾”,并简要比较两篇文章的作者在似乎矛盾的描写内容中,对人物褒贬态度的不同。(4分)‎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事物因欣赏角度不同而显出不同特点。试从两个角度对第二段划线句子的进行赏析。(4分)‎ ‎6.第一段中说“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阅读二至五段,说说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主人公“活得从容而优雅”的?(5分)‎ ‎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8.读完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4.要点;最特出的矛盾:家境不好,但活得优雅而从容。作者态度:贬斥、批判孔乙己;褒扬、赞赏穿旗袍的女人。5.示例:运用对比手法,男人的欣赏,女人的嫉妒和羡慕。成功地刻画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心理;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穿旗袍的女人的与众不同。6.要点:穿旗袍;不介意别人的议论;随着车奔波,却依旧清清丽丽,将车收拾得整洁雅致;遭遇车祸后挺直脊背,面带笑容。7.要点:乐观、热情、自信、坚强(说明:有三点即为全对,得2分;恰当的分析得2分)。8.示例:人生难免身处困境,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心,要有乐观的态度(观点3分,联系实际2分,表达1分)。‎ ‎6. 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 ‎[一](22分)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4分)‎ ‎5.文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6.作者说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目的是什么?(4分)‎ ‎7.文中“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什么?(4分)‎ ‎8.读完此文,你对我国积极申办奥运会,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有什么新的认识?(6分)‎ 答案 ‎4.希腊文明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这是别的文明所不具有的。(或“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或“他们有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5.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两点,一点1分,共2分)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却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2分)(大意正确即可)。‎ ‎6.强调他们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大意正确即可)。7.古希腊文明把健康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关注人的整体,追求人的双重健康;而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回答要两方面比较)(一个方面2分,共4分)8.观点正确但泛泛而谈,最多可得3分;围绕本文主题,从人类文明或中华文明的角度回答,可得满分。‎ ‎7.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 ‎[一] 选择阳光(22分)‎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回返时,乘上一辆驶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助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当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景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睛才不行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会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的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成一种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青年博览》)‎ ‎7.阅读文章,说说题目“选择阳光”的含义。(5分)‎ ‎8.根据文章概括老人的生活经历。(4分)‎ ‎9.给文章补个个结尾,要求:上下连贯,点题,不超过30字。(3分)‎ ‎11.相关链接一: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报任安书》司马迁)‎ 相关链接二:黄春平的老家在福建闽侯县,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才上小学。那时候他已经人高马大了,不好意思从一年级读起,就央求老师让他直接读四年级。老师同意了。两年后,黄春平就考入了闽侯第二中学。他父亲病故后,他妈妈就到外地去当保姆,挣钱支撑家庭,他才得以继续学习。上大学之前他根本就没有鞋穿,多数时候都是光着脚。几十年后黄春平成为实现中国人登上太空梦想的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对生活的理解。(4分)‎ ‎(2)请你再为这篇文章各链接一个事实材料和道理材料。(不得与本试题内容雷同)(6分)‎ 答案7.“选择阳光”的含义是乐观、坦然地面对困难、挫折、痛苦,以积极的态度生活。意思对即可。乐观地面对困苦给2分,乐观地生活或自信地生活给2分,表达顺畅可得5分。‎ ‎8.老人的生活经历当过兵,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因工伤双目失明。现受聘一家大医院给病人做推拿。“当过兵,开过车”1分,“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因工伤双目失明”1分,“现受聘一家大医院给病人做推拿”1分,回答完整语言简洁得满分。‎ ‎9.示例:是啊,心中有阳光,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 上下连贯1分,点到“选择阳光”或“阳光”1分,不超过30字1分。‎ ‎11.(1)没有统一答案,但要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和怎样面对困难。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得2分和答到怎样面对困难得2分。只要回答,不给0分。参考答案:困苦、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积极面对,会有一个充满阳光的成功的人生。(2)略。‎ ‎[二] 一个人的奔跑(18分)‎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1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指什么。(50字内)(4分)‎ ‎1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对先是“_________”,最后是“__________”(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5分)‎ ‎1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句话。( )(3分)‎ 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C.责任重于荣誉。 D.奥运会重在参与。‎ ‎1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祖国的凝望” 的?为了这一“凝望”,无数志士仁人被感奋激发着。请你也说出一个类似的故事。(6分)‎ 答案:11.坦桑尼亚运动员艾克瓦里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1分)虽因受伤而远远的落在后面(1分)却仍然坚持跑完了全程(1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1分)。‎ ‎12.“好奇”“热泪盈眶”(各1分),格林斯潘是被艾克瓦里牢记着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责任(或“祖国的凝望”)所感动。(3分)(若只是泛泛而说“被感动”,只得1分)‎ ‎13. C.责任重于荣誉。‎ ‎14.祖国人们的嘱托、注视和期待。(3分)故事语言流畅,围绕“责任”与“祖国”(3分)。‎ ‎8. 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四)‎ 错过 刘心武 是的,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 从在商场所看中的一件很适合于自己,并且价钱也不算昂贵的衣衫,竟因不必要的犹豫,放弃了购买,而再次去那商场,满眼都只是不如那件的样式,这类小小的错过,到明明有一个很好的跳槽机会,不仅去了那里可以收入更丰,更重要的是能与自己的兴趣更贴近,却只是因为决心下得迟点,因而痛失良机,那样大大的贻误……总算起来,真是不少!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了这样多的错过?‎ 然而细想,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从在偶然路过的一家小小书店,意外地买到了久访不得的一本诗集,这类小小的收获,到自己积极参与的一项改革,果然取得了重大突破,那样的精神物质双丰收……算起来,也还不少,我们就应感到欣慰!‎ 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12.填空:文章第二段可以缩成“从_______到________算起来,真是不少。”(2分)‎ ‎13.文章句子的使用很有特色,有设问和反问并用,有长句和短句并用,还有整句和散句并用等。围绕上述语言特色的某一方面,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5分)‎ ‎14.画线句子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话直接说出它的意思。(4分)‎ ‎15.文章提出:“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了这样多的错过”这个问题后,是如何进行正反论证的?(4分)‎ ‎16.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请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6分)‎ 答案: 12.从小小的过错到大大的贻误,算起来,真是不少。13.略。14.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15.先用一个反问句进行反面论述,接着进行正面论证。16.略。‎ ‎9.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 ‎[一](20分)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记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有人说 。‎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到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鳞次栉比、日新月异)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做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8.概括本文的思想感情。(4分)‎ ‎9.在第一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分)‎ ‎11.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4分)‎ ‎11.加点的“节节拔高”可以换成“鳞次栉比”或“日新月异”吗?为什么?(4分)。‎ ‎12.也有人说,炊烟的消失,是一种进步。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6分)‎ 答案:8.作者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抒发对温馨而甜畅的过去生活的留念。(大意正确即可) 9.略。 11.在作者眼中,炊烟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一种温馨而甜畅生活的象征。(大意正确即可) 11.不能。因为“节节拔高”体现了乡村的渐变,“也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使炊烟也稀罕起来。“鳞次栉比”既不能体现变化的过程,也不符合乡村的现实;“日新月异”,过于平淡和抽象。 12.不设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即可。‎ ‎11.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六)‎ ‎[一] 孔子的故事(20分)‎ 从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人才出众而感到欣慰的孔子,随时感到自己的主要生活可以拿① “学不厌,教不倦”来概括的孔子,现在更意识到教育工作才是自己的本行了。‎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② “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一个当惯了教师的人,往往容易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子,有时甚而不知道的也冒充知道。但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孔子却一贯虚心,对于求知是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孔子曾向子路说道:③ “仲由啊,你知道什么是教育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一个教育者是应该这样的啊。”‎ 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④ “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⑤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⑥‎ ‎ “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⑦“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是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的。像对于父母要尊敬,想到父母爱护子女就要注意自己健康;像与人相处要融洽,但不要迁就;像对一般人都要友爱,但更要接近好人;像做事要勤快,说话要谦虚谨慎,逢见比自己高明的人要老老实实请教等。‎ 孔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可取的特点,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所以他的弟子颜渊曾这样地称叹:“咳,往上看吧,越看越高;往里钻吧,越钻越有东西。瞧着在前头呢,忽然又转到后头了。老师是一步一步地善于诱导啊……‎ ‎7.填空:注:《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 的语录体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2分)‎ ‎8.结合你平时对孔子的了解,模仿本文开头一段话的句式,用“……的孔子”的形式,再写三各句子。(3分)‎ ‎9.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是对《论语》中经典名句的今译,情任选三句,将原话默写在下面。(6分)‎ ‎11.以上文段位我们“复原”了一各有着独特人格精神的孔子,请具体说说孔子的“独特人格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写一句评价的话。(2分)‎ ‎11.孔子一生的经历曲折坎坷,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4分)‎ 本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孔子的,作者只着眼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这一角度,结合《论语》,以孔子的话来表现其精神和品格。‎ 答案7.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四书》 8.示例:一生不忘学习,向名人学,也向平民百姓学的孔子;喜欢音乐,听了相传是虞舜时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 9.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虚心、重视学习、结合实际生活教育学生等。评价,略。 11.本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孔子的,作者只着眼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这一角度,结合《论语》,以孔子的话来表现其精神和品格。‎ ‎11.2019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七)‎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起,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萧萧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深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记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8.本文的作者是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写秋天的,纵观全文,概述一下,作者为什么“爱秋天”、“礼赞秋天”?(6分)‎ ‎9.秋天是四季中颇受人们青睐的一个季节,这篇哲理散文没有只停留在描写秋天的景色上,而是集中笔墨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种种感悟。试根据文中相关语句,回答:作者从秋天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4分)‎ ‎11.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非常相似,仔细品味却又不同,试述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两句话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 ‎11.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意。读了全文,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两处?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标上①、②的序号,并分别说出你喜欢它们的理由。(4分)‎ ‎12.历来文人墨客写尽秋之风采、秋之神韵,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三句写秋的诗句,并注明作者。(2分)(多写一句加1分,最多可加2分)。‎ 答案8.(1)、秋天的景色很美,使人感觉“安闲明澈”;(2)秋天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伴我度过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3)秋天具有超强的容忍性。‎ ‎9.(1)秋天教会了他“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2)秋天告诉他“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3)秋天使他懂得“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 ‎11.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前者在开头,强调的重点是“你的信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则是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秋的“智慧的低语”的,所以不能互换位置。前一问2分,后两问共2分,意对即可。‎ ‎11.选出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作者感情或自己的感悟等方面去分析。评分标准:每处句子分析各2分,视分析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等因素酌情给分。‎ ‎12.示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等。‎ ‎12.2019年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饿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4分)‎ ‎11.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12.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4分)‎ ‎→ → →‎ ‎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2分)‎ ‎14.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5分)‎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答案:11.(3分)①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②树绝对不伤人;③树比人坚忍;④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1.(2分)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分)。 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1分)(意思正确即可)‎ ‎12.(4分)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1分)‎ ‎13.(3分)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1分)。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1分)。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屹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1分)。(意思正确即可)‎ ‎14.(4分)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1分。(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