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精品含答案
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 1、如图,⊙O的直径AB=4,C为圆周上一点,AC=2,过点C作⊙O的切线DC,P点为优弧CBA上一动点(不与A.C重合). (1)求∠APC与∠ACD的度数; (2)当点P移动到CB弧的中点时,求证:四边形OBPC是菱形. (3)P点移动到什么位置时,△APC与△ABC全等,请说明理由. 2、如图,在⊙O上位于直径AB的异侧有定点C和动点P,AC=AB,点P在半圆弧AB上运动(不与A、B两点重合),过点C作直线PB的垂线CD交PB于D点. (1)如图1,求证:△PCD∽△ABC; (2)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ABC?请在图2中画出△PCD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P运动到CP⊥AB时,求∠BCD的度数. 3、如图,在半径为2的扇形AOB中,∠AOB=90°,点C是弧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OD⊥BC,OE⊥AC,垂足分别为D、E. (1)当BC=1时,求线段OD的长; (2)在△DOE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如果存在,请指出并求其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BD=x,△DOE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4、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DAB=60°.点P从A点出发,以cm/s的速度,沿AC向C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点Q也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射线AB作匀速运动.当P运动到C点时,P、Q都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 (1)当P异于A.C时,请说明PQ∥BC; (2)以P为圆心、PQ长为半径作圆,请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t为怎样的值时,⊙P与边BC分别有1个公共点和2个公共点? 5、如图,在菱形ABCD中,AB=2,∠A=60º,以点D为圆心的⊙D与边AB相切于点E. (1)求证:⊙D与边BC也相切; (2)设⊙D与BD相交于点H,与边CD相交于点F,连接HF,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3)⊙D上一动点M从点F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半周,当S△HDF=S△MDF时,求动点M经过的弧长(结果保留). 6、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O与l相切于点F,DC在l上. (1)过点B作的一条切线BE,E为切点. ①填空:如图1,当点A在⊙O上时,∠EBA的度数是 30° ; ②如图2,当E,A,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OA的长; (2)以正方形ABCD的边AD与OF重合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向左移动正方形(图3),至边BC与OF重合时结束移动,M,N分别是边BC,AD与⊙O的公共点,求扇形MON的面积的范围. 7、如图,Rt△ABC的内切圆⊙O与AB、BC、CA分别相切于点D、E、F,且∠ACB=90°,AB=5,BC=3,点P在射线AC上运动,过点P作PH⊥AB,垂足为H. (1)直接写出线段AC、AD及⊙O半径的长; (2)设PH=x,PC=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当PH与⊙O相切时,求相应的y值. 8、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M是BC的中点,P是线段M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M、C重合),以AB为直径作⊙O,过点P作⊙O的切线,交AD于点F,切点为E. (1)求证:OF∥BE; (2)设BP=x,AF=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延长DC、FP交于点G,连接OE并延长交直线DC与H(图2),问是否存在点P,使△EFO∽△EHG(E、F、O与E、H、G为对应点)?如果存在,试求(2)中x和y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如图,⊙O的半径为1,直线CD经过圆心O,交⊙O于C、D两点,直径AB⊥CD,点M是直线CD上异于点C、O、D的一个动点,AM所在的直线交于⊙O于点N,点P是直线CD上另一点,且PM=PN. (1)当点M在⊙O内部,如图一,试判断PN与⊙O的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2)当点M在⊙O外部,如图二,其它条件不变时,(1)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3)当点M在⊙O外部,如图三,∠AMO=15°,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0、如图,在⊙O中,直径AB⊥CD,垂足为E,点M为OC上动点,AM的延长线交⊙O于点G,交过C的直线于F,∠1=∠2,连结CB与DG交于点N. (1)求证:CF是⊙O的切线; (2)点M在OC上移动时(点M不与O、C点重合),探究△ACM与△DCN之间关系,并证明 (3)若点M移动到CO的中点时,⊙O的半径为4,cos∠BOC=,求BN的长. 11、如图,已知AB是圆O的直径,BC是圆O的弦,弦ED⊥AB于点F,交BC 于点G,过点C作圆O的切线与ED的延长线交于点P. (1)求证:PC=PG; (2)点C在劣弧AD上运动时,其他条件不变,若点G是BC的中点,试探究CG、BF、BO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3)在满足(2)的条件下,已知圆为O的半径为5,若点O到BC的距离为时,求弦ED的长. 12、如图1,已知⊙O的半径长为3,点A是⊙O上一定点,点P为⊙O上不同于点A的动点. (1)当时,求AP的长; (2)如果⊙Q过点P、O,且点Q在直线AP上(如图2),设AP=x,QP=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在(2)的条件下,当时(如图3),存在⊙M与⊙O相内切,同时与⊙Q相外切,且OM⊥OQ,试求⊙M的半径的长. 图1 图2 图3 答案: 1、解:(1)连接AC,如图所示: ∵AB=4,∴OA=OB=OC=AB=2。 又∵AC=2,∴AC=OA=OC。∴△ACO为等边三角形。 ∴∠AOC=∠ACO=∠OAC=60°, ∴∠APC=∠AOC=30°。 又DC与圆O相切于点C,∴OC⊥DC。∴∠DCO=90°。 ∴∠ACD=∠DCO﹣∠ACO=90°﹣60°=30°。 (2)连接PB,OP, ∵AB为直径,∠AOC=60°,∴∠COB=120°。 当点P移动到弧CB的中点时,∠COP=∠POB=60°。 ∴△COP和△BOP都为等边三角形。∴AC=CP=OA=OP。 ∴四边形AOPC为菱形。 (3)当点P与B重合时,△ABC与△APC重合,显然△ABC≌△APC。 当点P继续运动到CP经过圆心时,△ABC≌△CPA,理由为: ∵CP与AB都为圆O的直径,∴∠CAP=∠ACB=90°。 在Rt△ABC与Rt△CPA中,AB=CP,AC=AC ∴Rt△ABC≌Rt△CPA(HL)。 综上所述,当点P与B重合时和点P运动到CP经过圆心时,△ABC≌△CPA。 2、解:(1)证明:∵AB是⊙O的直径,∴∠ACB=90°。 ∵PD⊥CD,∴∠D=90°。∴∠D=∠ACB。 ∵∠A与∠P是所对的圆周角,∴∠A=∠P,∴△PCD∽△ABC。 (2)当PC是⊙O的直径时,△PCD≌△ABC。理由如下: ∵AB,PC是⊙O的半径,∴AB=PC。 ∵△PCD∽△ABC,∴△PCD≌△ABC。 画图如下: (3)∵∠ACB=90°,AC=AB,∴∠ABC=30°。 ∵△PCD∽△ABC,∴∠PCD=∠ABC=30°。 ∵CP⊥AB,AB是⊙O的直径,∴。∴∠ACP=∠ABC=30°。 ∴∠BCD=∠AC﹣∠ACP﹣∠PCD=90°﹣30°﹣30°=30°。 3、解:(1)∵点O是圆心,OD⊥BC,BC=1,∴BD=BC=。 又∵OB=2,∴。 (2)存在,DE是不变的。 如图,连接AB,则。 ∵D和E是中点,∴DE=。 (3)∵BD=x,∴。 ∵∠1=∠2,∠3=∠4,∠AOB=900。 ∴∠2+∠3=45°。 过D作DF⊥OE,垂足为点F。∴DF=OF=。 由△BOD∽△EDF,得,即 ,解得EF=x。 ∴OE=。 ∴。 4、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菱形ABCD的边长为2, ∴AB=BC=2,∠BAC=∠DAB。 又∵∠DAB=60°,∴∠BAC=∠BCA=30°。 如图1,连接BD交AC于O。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OA=AC。 ∴OB=AB=1。∴OA=,AC=2OA=2。 运动ts后,AP=t,AO=t,∴。 又∵∠PAQ=∠CAB,∴△PAQ∽△CAB.∴∠APQ=∠ACB. ∴PQ∥BC. (2)如图2,⊙P与BC切于点M,连接PM,则PM⊥BC。 在Rt△CPM中,∵∠PCM=30°,∴PM=。 由PM=PQ=AQ=t,即=t,解得t=, 此时⊙P与边BC有一个公共点。 如图3,⊙P过点B,此时PQ=PB, ∵∠PQB=∠PAQ+∠APQ=60° ∴△PQB为等边三角形。∴QB=PQ=AQ=t。∴t=1。 ∴当时,⊙P与边BC有2个公共点。 如图4,⊙P过点C,此时PC=PQ,即 =t ∴t=。 ∴当1≤t≤时,⊙P与边BC有一个公共点。 当点P运动到点C,即t=2时,Q、B重合,⊙P过点B, 此时,⊙P与边BC有一个公共点。 综上所述,当t=或1≤t≤或t=2时,⊙P与菱形ABCD的边BC有1个公共点;当时,⊙P与边BC有2个公共点。 5、解:(1)证明:连接DE,过点D作DN⊥BC,垂足为点N。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平分∠ABC。 ∵⊙D与边AB相切于点E,∴DE⊥AB。∴DN=DE。 ∴⊙D与边BC也相切。 (2)∵四边形ABCD是菱形,AB=2,∴AD=AB=2。 又∵∠A=60º,∴DE=ADsin600=3,即⊙D的半径是3。 又∵∠HDF=∠HADC=60º,DH=DF,∴△HDF是等边三角形。 过点H作HG⊥DF,垂足为点G,则HG=3sin600=。 ∴。 ∴。 (3)假设点M运动到点M1时,满足S△HDF=S△MDF,过点M1作M1P⊥DF,垂足为点P,则,解得。 ∴。∴∠M1DF=30º。 此时动点M经过的弧长为:。 过点M1作M1M2∥DF交⊙D于点M2, 则满足, 此时∠M2DF=150º,动点M经过的弧长为:。 6、7.解:(1)①∵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当点A在⊙O上时,过点B作的一条切线BE,E为切点, ∴OB=4,EO=2,∠OEB=90°, ∴∠EBA的度数是:30°; ②如图2, ∵直线l与⊙O相切于点F, ∴∠OFD=90°, ∵正方形ADCB中,∠ADC=90°, ∴OF∥AD, ∵OF=AD=2, ∴四边形OFDA为平行四边形, ∵∠OFD=90°, ∴平行四边形OFDA为矩形, ∴DA⊥AO, ∵正方形ABCD中,DA⊥AB, ∴O,A,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EA⊥OB, ∵∠OEB=∠AOE, ∴△EOA∽△BOE, ∴, ∴OE2=OA•OB, ∴OA(2+OA)=4, 解得:OA=-1±, ∵OA>0,∴OA=-1; 方法二: 在Rt△OAE中,cos∠EOA=, 在Rt△EOB中,cos∠EOB=, ∴, 解得:OA=-1±, ∵OA>0,∴OA=-1; 方法三: ∵OE⊥EB,EA⊥OB, ∴由射影定理,得OE2=OA•OB, ∴OA(2+OA)=4, 解得:OA=-1±, ∵OA>0, ∴OA=-1; (2)如图3,设∠MON=n°,S扇形MON=×22=n(cm2), S随n的增大而增大,∠MON取最大值时,S扇形MON最大, 当∠MON取最小值时,S扇形MON最小, 如图,过O点作OK⊥MN于K, ∴∠MON=2∠NOK,MN=2NK, 在Rt△ONK中,sin∠NOK=, ∴∠NOK随NK的增大而增大,∴∠MON随MN的增大而增大, ∴当MN最大时∠MON最大,当MN最小时∠MON最小, ①当N,M,A分别与D,B,O重合时,MN最大,MN=BD, ∠MON=∠BOD=90°,S扇形MON最大=π(cm2), ②当MN=DC=2时,MN最小, ∴ON=MN=OM, ∴∠NOM=60°, S扇形MON最小=π(cm2), ∴π≤S扇形MON≤π. 7、(1)连接AO、DO.设⊙O的半径为r.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4,则⊙O的半径r=(AC+BC﹣AB)=(4+3﹣5)=1; ∵CE、CF是⊙O的切线,∠ACB=90°, ∴∠CFO=∠FCE=∠CEO=90°,CF=CE, ∴四边形CEOF是正方形, ∴CF=OF=1; 又∵AD、AF是⊙O的切线, ∴AF=AD; ∴AF=AC﹣CF=AC﹣OF=4﹣1=3,即AD=3; (2)在Rt△ABC中,AB=5,AC=4,BC=3, ∵∠C=90°,PH⊥AB, ∴∠C=∠PHA=90°, ∵∠A=∠A, ∴△AHP∽△ACB, ∴==, 即=, ∴y=﹣x+4,即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x+4; (3)如图,P′H′与⊙O相切. ∵∠OMH′=∠MH′D=∠H′DO=90°,OM=OD, ∴四边形OMH′D是正方形, ∴MH′=OM=1; 由(1)知,四边形CFOE是正方形, CF=OF=1, ∴P′H′=P′M+MH′=P′F+FC=P′C,即x=y; 又由(2)知,y=﹣x+4, ∴y=﹣y+4,解得,y=. 8、(1)证明:连接OE FE、FA是⊙O的两条切线 ∴∠FAO=∠FEO=90° 在Rt△OAF和Rt△OEF中, ∴Rt△FAO≌Rt△FEO(HL), ∴∠AOF=∠EOF=∠AOE, ∴∠AOF=∠ABE, ∴OF∥BE, (2)解:过F作FQ⊥BC于Q ∴PQ=BP﹣BQ=x﹣y PF=EF+EP=FA+BP=x+y ∵在Rt△PFQ中 ∴FQ2+QP2=PF2 ∴22+(x﹣y)2=(x+y)2 化简得:,(1<x<2); (3)存在这样的P点, 理由:∵∠EOF=∠AOF, ∴∠EHG=∠EOA=2∠EOF, 当∠EFO=∠EHG=2∠EOF时, 即∠EOF=30°时,Rt△EFO∽Rt△EHG, 此时Rt△AFO中, y=AF=OA•tan30°=, ∴ ∴当时,△EFO∽△EHG. 9、(1)PN与⊙O相切. 证明:连接ON, 则∠ONA=∠OAN, ∵PM=PN,∴∠PNM=∠PMN. ∵∠AMO=∠PMN,∴∠PNM=∠AMO. ∴∠PNO=∠PNM+∠ONA=∠AMO+∠ONA=90°. 即PN与⊙O相切. (2)成立. 证明:连接ON, 则∠ONA=∠OAN, ∵PM=PN,∴∠PNM=∠PMN. 在Rt△AOM中, ∴∠OMA+∠OAM=90°, ∴∠PNM+∠ONA=90°. ∴∠PNO=180°﹣90°=90°. 即PN与⊙O相切. (3)解:连接ON,由(2)可知∠ONP=90°. ∵∠AMO=15°,PM=PN,∴∠PNM=15°,∠OPN=30°, ∵∠PON=60°,∠AON=30°. 作NE⊥OD,垂足为点E, 则NE=ON•sin60°=1×=. S阴影=S△AOC+S扇形AON﹣S△CON=OC•OA+CO•NE =×1×1+π﹣×1× =+π﹣. 10、(1)证明:∵△BCO中,BO=CO, ∴∠B=∠BCO, 在Rt△BCE中,∠2+∠B=90°, 又∵∠1=∠2,∴∠1+∠BCO=90°,即∠FCO=90°, ∴CF是⊙O的切线; (2)证明:∵AB是⊙O直径,∴∠ACB=∠FCO=90°, ∴∠ACB﹣∠BCO=∠FCO﹣∠BCO, 即∠3=∠1,∴∠3=∠2, ∵∠4=∠D,∴△ACM∽△DCN; (3)解:∵⊙O的半径为4,即AO=CO=BO=4, 在Rt△COE中,cos∠BOC=, ∴OE=CO•cos∠BOC=4×=1, 由此可得:BE=3,AE=5,由勾股定理可得: CE===, AC===2, BC===2, ∵AB是⊙O直径,AB⊥CD, ∴由垂径定理得:CD=2CE=2, ∵△ACM∽△DCN, ∴=, ∵点M是CO的中点,CM=AO=×4=2, ∴CN===, ∴BN=BC﹣CN=2﹣=. 11、 12、(1)如图4,过点O作OH⊥AP,那么AP=2AH. 在Rt△OAH中,OA=3,,设OH=m,AH=2m,那么m2+(2m)2=32. 解得.所以. (2)如图5,联结OQ、OP,那么△QPO、△OAP是等腰三角形. 又因为底角∠P公用,所以△QPO∽△OAP. 因此,即. 由此得到.定义域是0<x≤6. 图4 图5 (3)如图6,联结OP,作OP的垂直平分线交AP于Q,垂足为D,那么QP、QO是⊙Q的半径. 在Rt△QPD中,,,因此. 如图7,设⊙M的半径为r. 由⊙M与⊙O内切,,可得圆心距OM=3-r. 由⊙M与⊙Q外切,,可得圆心距. 在Rt△QOM中,,OM=3-r,,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 图6 图7 图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