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

‎《实验探究题专题》‎ 一、考点知识梳理 实验探究专题 测量型实验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九P18)‎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八下P29)‎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八下P46)‎ 探究型实验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八上P39)‎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八上P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上P66)‎ 探究水的沸腾(八上P87)‎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八上P113)‎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八下P9)‎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八上P8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九P48)‎ 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九P55)‎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九P60)‎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九P65)‎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九P53)‎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八下P24)‎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八下P84)‎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九14)‎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九P45)‎ 探究研究电磁铁(八下P74)‎ 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九P70)‎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九P76)‎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九P95)‎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九P80)‎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九P131)‎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九P109)‎ 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九P114)‎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九P116)‎ 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八下P20)‎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八下P69)‎ 二、重点难点扫描 ‎(一)探究六大步骤梳理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物理实验、日常现象或一段文字资料等,发散思维,提出一些有思考或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规律”等等。‎ 典例1:(12年济南)人从沙滩上走过,会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但从草地上走过,脚印却并不明显,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经过讨论提出了如下四个科学问题其中较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脚印有时候深有时候浅? B.脚印的深浅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和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生活经验或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应用科学原理,围绕探究的问题设想出的可能出现的结果。猜想应既有科学性又有推测性,是可以检测的,不是盲目猜测。‎ 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有:1.针对问题按日常经验或事实提出猜想与假设。2.针对问题根据经验与直觉提出猜想。3.针对问题根据物理科学本身的思维过程建立猜想与假设: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形成猜想。4.运用“类比法”或“逆向法”等方法进行猜想。‎ 对具体的情景而言,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作一个试探性的回答,猜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 典例2:张红在做早餐时发现,同样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与煮沸同质量的豆浆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点拨:猜想1.牛奶与豆浆的比热容不同。‎ 猜想2.牛奶的沸点比豆浆低。‎ 本题如果猜想“浓度不同或密度不同”还可以,但如果猜想“房间温度不同或火力不同”,就不符合题意了。‎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 设计实验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等五个方面。‎ 设计的思路过程通常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和在探究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和等效替代法等)——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搜集并处理实验数据等。有时需要设计整个实验过程,有时只需要设计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 设计实验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会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里包括两类:测量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对于测量型实验,表格的内容主要就是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而对于探究型实验,表格中就要列出实验中的各变量以及测出的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等。‎ 设计表格时要注意:先明确直接测量的量和需要计算的量,确定有几列,再根据要测量几次数据确定有几行,物理量要有单位。‎ 典例:3:(2011年天津)在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雨提出了如下猜想:‎ 图1‎ ‎ 猜想一: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 猜想二: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 为此他设计了如图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两端开口、‎ 长约1m、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玻璃管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将粗细适宜的圆柱形泡沫塑料块置于玻璃管内O点处(塑 料块与玻璃管内壁有适量的摩擦);其他器材还有:刻度尺、‎ 一组系有细线的质量不等的钩码、用于调整泡沫塑料块回到 O点位置的木棒(如图1乙所示)。‎ 请你帮助小雨回答下列问题:‎ ‎ (1)探究“猜想一”时,应使用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钩码从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玻璃管内由静止下落,去冲击O点的泡沫塑料块,然后用刻度尺分别测量 ;从而比较出重力势能的大小。‎ ‎(2)设计探究“猜想二”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答案:(1)不同 相同 每次泡沫塑料块下移的距离 钩码质量m=______g 实验次数 钩码下落的高度h/cm 泡沫塑料块下移的距离s/cm ‎(2)‎ ‎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 进行实验就是具体去实施所制定的试验计划好实验方案,是收集证据的必要过程。进行实验时要按照实验的方法与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规范操作。要做到会连接、会读数;实验数据的记录要根据实验步骤中所要测的物理量去记。‎ 典例4:(11年河南)某小组测量—种易溶于水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小颗粒物质的密度,测量的部 图2‎ 甲 乙 分方法和结果如图2所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 处,然后调节 ,‎ 使天平平衡。接着,用天平测量适量小颗粒的 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位 置如图2甲所示,则称量的颗粒质量是 g。‎ ‎(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2乙所示的方法测量体积,‎ 所称量的颗粒体积是 cm3。‎ ‎(3)该物质的密度是 g/cm3。‎ ‎(4)在步骤C中,若摇动不够充分,则测出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值偏 。‎ 答案:(1)零刻度线 平衡螺母 147.6 (2)60 (3)2.46 (4)小 ‎5.分析与论证:‎ 此类问题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记录的数据或现象,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型探究题的特点:以实验或事实为素材,通过文字描述实验现象与情景,利用表格提供实验数据,借助图片反映实验场景。‎ 结论的两种类型:定性结论和定量结论。对于前者,应“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对于后者,应注意从“和、差、积(反比)、商(正比)、平方”等方向去探寻结论。采用画图像法也是寻找定量结论的一个好方法。‎ 图3‎ 归纳结论的具体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实验数据回答“提出问题”里面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说就是验证猜想的对与错,及对猜想作进一步的修正。常用的处理数据方法有:图表法、图像法和求平均值法等。如果实验过程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就要注意定量和变量,要写明这个探究结果的前提条件;结论的语言要力求客观、准确和简洁。‎ 典例5:(12年广东)如图3所示,底面积为‎80cm3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 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 c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细线拴 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逐渐浸人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 ‎(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形物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 系。(不计细线重,g取10N/kg)‎ ‎(1)除图17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小王从圆柱体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h和F,并将 测量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图4‎ ‎①依据表中数据,在图4的方格纸中画出F与h关系的图象。‎ ‎②分析表中数据、观察图象,可以得出结论: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 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在物体A浸没后,当增大 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图5‎ ‎③从表格中可知:在做次序3的实验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N。‎ ‎(3)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人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 强增加了 Pa。‎ 答案:(1)刻度尺 (2)①如图5所示。②减小 不变 ③2.4 (3)900‎ ‎6.评估和交流:‎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评价,所以就要求学生 能对探究活动中的行为和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行评价,能注意假设 和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能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法。‎ 评估的主要内容有:1.对实验方案的评估;2.对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的评 估;3.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评估;4.实验方案的改进。‎ 对实验过程和行为的评价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优点和不足。‎ 典例6:(11年江西)洋洋同学家的卫生间下水道堵塞了,他爸爸利用吸盘很快就将下水道疏通了,如图16所示,为此他突然联想到所学过的大气压知识,于是,洋洋和瑞瑞同学合作利用吸盘设计了一个估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方案设计】‎ ‎(1)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 ‎(2)将吸盘四周沾上水,挤出里面的空气压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 ‎(3)用力竖直往上拉吸盘柄,直到吸盘脱离地面,根据经验估测拉托吸盘所需拉力的大小;‎ ‎(4)计算出当地大气压强。‎ ‎【评估交流】‎ 洋洋同学说:我们的实验原理是 ,操作过程规范,较方便地估测出了大气压强。‎ 瑞瑞同学说: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存在 、 等问题,尽管我们的操作规范,但估测的结果误差较大,洋洋认真思考后,同意了瑞瑞的意见,然后,他们继续一起探讨如何改进方案,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根据洋洋和瑞瑞同学的实验记录及自我评估情况,请你回答,洋洋和瑞瑞测出的大气压强P= ‎ ‎(用字母表示);实验时洋洋同学将吸盘四周沾上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要准确测量,应该利用课本中介绍的 进行测量。‎ 答案: 吸盘中的气体挤不干净(不是真空) 拉托吸盘所需力的大小估测偏差大 防止外面的气体进入吸盘 托里拆利实验(或气压计)‎ ‎(二)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1.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应用最多、最广的研究方法,例如:探究“影响因素”一类的实验都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2. 转换法:‎ 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或者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例如:靠近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探究电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反映电热的多少;通过扩散现象认识分子运动;通过电路中灯泡的发光来认识电流有无或大小;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把小磁针放在其中,根据它是否转动来确定。等等 ‎3. 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例如:研究真空能否传声、牛顿第一定律。‎ ‎4.建立模型法:‎ 例如:杠杆是橇棒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引入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等等。‎ ‎5.类比法:‎ 例如:将原子结构模型与太阳系的结构类比;磁现象与电现象类比;电压与水压类比;电流与水流类比等。‎ ‎6.等效替代法:‎ 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未点燃的蜡烛去代替点燃蜡烛的像;研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时,用一个电阻来代替两个串联或并联的电阻时也能有相同的效果。‎ ‎ 三、经典中考真题汇集 光学部分 1. ‎(2012•徐州)如图1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 向图1‎ 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A.光能否发生反射?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 (3)将ON右侧纸板向后折,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 ‎(4)接下来,如果想探究对于已知光路,光能否沿它的反方向传播,请你简要说明做法。‎ ‎ ‎ 答案:(1)D (2)垂直 (3)同一平面内 (4)将一束光线沿BO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沿着OA射出。‎ 图2‎ 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好处是 。‎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如图2‎ 所示,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 ;要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还需要 的测量工具是 。‎ ‎(2)在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选填“A”或“B”)侧观察;王刚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3)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4)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屏幕,不能看到A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既能成像又能确定像的位置 刻度尺 (2)A 玻璃玻璃与水平桌面不垂直 (3)较暗 (4)不变 (5)虚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如图3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 侧透过 凸透镜直接观察(选填“左”或“右”)。‎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3‎ 答案:(1)会聚 10 (2)①上 ②缩小 照相机 ③右 (3)靠近 变小 2. ‎(12•益阳)用如图4甲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序号)。 A.水蒸汽   B.小水珠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20min物质处于状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min。‎ 图4‎ 图甲 图乙 答案:(1)慢 (2)秒表 (3)B (4)晶体 固液共存 15‎ 1. ‎(12•南宁)图5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 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 图。‎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图5‎ ‎(5)水在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答案:(1)减小热量散失 (2)96 A (3)98 低于 (4)吸收 不变 (5)液化 2. ‎(11•柳州)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时,小明设计实验如图6所示。‎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S必须处于 状态。‎ ‎(2)把两个灯泡L1、L2串联起来接到如图6所示电路中,分别把图中A、B、C各点断开,把 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图6‎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 ,看看是否还有同样的关系。‎ ‎(4)下表是两次测量的记录数据。‎ ‎ ‎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0.3A ‎0.3A ‎0.3A 第二次测量 ‎0.2A ‎0.2A ‎0.2A 图7‎ ‎ ‎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 ‎(5)小丽把电流表接入A点,当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7所示,出现 这故障的原因是 。‎ ‎(6)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两个串联的小灯泡中,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造成其中一个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是( ) A.通过灯泡的电流小 B.灯泡的灯丝断了 C.灯丝的电阻小     D.小灯泡靠近负极 答案:(1)断开 (2)电流表 (3)电流 (4)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5)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6)C 3. ‎(09•南宁)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图8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图8‎ ‎ (1)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 点。 (2)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3)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 ① ;② 。‎ ‎(4)小丽同学使用的小灯泡L1、L2铭牌分别为“3.8V 0.3A”、“1.5V 0.3A”,按甲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L2强烈发光后很快就熄灭,而小灯泡L1的亮度不变。原因是 。请你帮 她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意见 。‎ 答案:(1)串联 C (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反接 0.24 (3)①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 ②只测了一组数据 (4)电源电压大于小灯泡L2的额定电压1.5V,小于小灯泡L1的额定电压3.8V 电源电压应为1.5V(或用一节干电池作为电源)。‎ 图9‎ 1.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里,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1和L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9甲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压表,分别测量 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表一 ‎ ‎ 表二 ‎ ‎ ‎ UAB UBC UAC ‎ ‎ IA IB IC 电压(V)‎ ‎2.45‎ ‎2.50‎ ‎2.60‎ 电流(A)‎ ‎0.30‎ ‎0.29‎ ‎0.58‎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9乙所示)。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 UAC,判断的依据是 。‎ ‎(2)表二的测量结果是否可能?谈谈你的观点: 。‎ ‎(3)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 。‎ ‎(4)实验的改进方法: 。‎ 答案:(1)UAC;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2)可能,读数存在误差;(3)实验次数太少,灯泡规格相同;(4)用规格不同的两只灯泡多做几次实验。‎ 图10‎ 2. ‎(12•毕节市)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小组用如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本实验通过 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这种探究方法叫做 。 (2)比较步骤 ,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有关; (3)比较步骤1和2,得出结论: ; (4)比较步骤1和3,得出结论: ; (5)根据你掌握的电学知识,你认为电阻还与 有关; (6)王刚同学在完成上述实验后,将M同时接到c、d,N同时接到c′、d′,此时小灯泡的亮度比步骤4的小灯泡还亮,是因为 。‎ 步骤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cm2‎ M接 N接 灯泡亮度 ‎1‎ 镍铬合金丝 ‎30‎ ‎0.5‎ a ‎ a′‎ 暗 ‎2‎ 镍铬合金丝 ‎30‎ ‎1.0‎ b ‎ b′‎ 较亮 ‎3‎ 镍铬合金丝 ‎15‎ ‎0.5‎ c ‎ c′‎ 较亮 ‎4‎ 锰铜合金丝 ‎15‎ ‎0.5‎ d ‎ d′‎ 亮 答案:(1)断开;灯泡的亮度;转换法;(2)3、4;(3)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4)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5)导体的温度;(6)两根电阻丝并联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变小,使灯泡中的电流变大,灯泡的实际功率变大了。‎ 1. ‎(2012•盘锦)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1)如图11甲所示的电路缺少一条导线,请按电路图在原图中画出正确连线。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 (填“A”或“B”)端。实验过程中,电阻为10Ω时,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请把数据填入表格中,当把10Ω的电阻更换为15Ω的电阻时,为使 保持不变,应向 (填“A”或“B”)端移到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3)下面是该同学获取的部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此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 。‎ ‎(4)如果电流表示数变为零,而电压表示数突然增大,则发生断路的是 。‎ 电阻/Ω ‎5‎ ‎10‎ ‎15‎ ‎20‎ 电流/A ‎0.6‎ ‎0.2‎ ‎0.15‎ 图11‎ 答案:(1)图略 (2)B 0.3 R两端的电压 B (3)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电阻R 图12‎ 2. ‎(2012•梧州市原题)小明同学在做“测量定值电阻”实验时,其实物电路连接如图12甲所示。 ‎ ‎(1)实验的原理是: 。 (2)连接电路时,应将开关 。当小明准备闭合开关开始实验时,同伴小红提醒她还有一处不妥当,其不妥当之处是 。‎ ‎(3)小明更正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电压表都没有示数。小明确定电路的接线良好,且电表和电源都完好,为了尽快查出故障原因,小明将连接在开关A端的导线拆下,把它改接在B端,结果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示数,则电路故障是 。 (4)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把测量的几组数据描成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则该电阻的阻值R= Ω。 (5)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还想测量一段电炉丝的电阻Rx,可是在连接电路时,发现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都已损坏。经过思考,小明利用刚才已测得的定值电阻R及原来剩下的器材,再向老师要一个开关S1,重新设计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未知且恒定不变,电流表量程足够大)。 电路设计:在丙图中把小明设计末完成的实验电路图补充完整(测量时电路元件接线不能更改)。 实验步骤:把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只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② ; 电阻表达式:Rx= 。‎ 图3‎ ‎(6)在物理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获得数据,有的是通过多次测量获得数据,求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有的是通过多次测量获得多组数据,来寻找一定的规律。下列哪个实验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上与其它三个实验的不相同( )‎ ‎ A、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B、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C、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与阻值       D、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 ‎(7)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一定的电阻,严格来说将它们接入电路后,对电 路都要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为了减少误差,在图13甲、乙所示的电路图 ‎(未画完)中,最好选 (选填“甲”或“乙”)。‎ 图12-答 答案:(1) (2)断开 滑动变阻器未滑到最大阻值处 (3)开关接触 不良 (4)3 (5)如图12-答所示 在闭合开关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 ‎ ‎ (6)C (7)甲 1. ‎(2012•遂宁市原题)小王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发现小灯泡的亮度不同,小灯泡的电阻也不同 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明白了:灯丝的温度影响了灯丝的电阻。“灯丝的电阻是怎样变化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小王决定选择下列器材去测量小灯泡在不同亮度的电阻: 电源(3V);开关1只;滑动变阻器(0~50Ω)1只;电流表(0~0.6A;0~3A)1只;电压表(0~3V;0~15V)1只;小灯泡1个(U额=2.5V;电阻约10Ω);导线若干。 (1)请结合选择的器材,选择合适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如图13所示,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助小王完善实物图连接。并在右边方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图13‎ 图14‎ ‎ ‎ ‎ ‎ ‎(2)开关闭合前,同时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最 端。(选填“左”或“右”) (3)电路连接好后,当小王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0,电压表的示数接近电源电压3V。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小灯泡被短路    B、小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C、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太大 (4)排除故障后,小王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0.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4所示,请在表格中正确填写读数,并计算灯丝电阻。(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实验次数 发光情况 电压(V)‎ 电流(A)‎ 灯丝电阻(Ω)‎ ‎1‎ 刚发光 ‎0.8‎ ‎ ‎ ‎ ‎ ‎2‎ 暗 ‎1.5‎ ‎0.2‎ ‎7.5‎ ‎3‎ 亮 ‎2.5‎ ‎0.3‎ ‎8.3‎ ‎(5)分析数据得出:灯越亮,灯丝温度越高,灯丝的电阻越 。 (6)不增加器材,就能够用该实验装置完成的探究是下列中的( ) A、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 B、测定小灯泡的电功   ‎ C、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图13-答 ‎(7)进一步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发现,灯 丝的阻值是变化的,其原因是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有体现。‎ 例如家里的白炽灯在刚开灯的瞬间,灯丝 烧掉。(选填“容易”或“不容易”)‎ 答案:(1)实物连接图略 电路图如图所示 (2)右 (3)B (4)0.12 6.7 ‎ ‎(5)大 (6)A (7)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 容易 1. ‎(2012•阜新市原题)如图14所示,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 电压为3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图14‎ 甲 乙 丙 ‎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4甲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好电路后,当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 ,电压表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实验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14乙所示,为 V。‎ ‎(4)在检查电路连接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移到 端(选填“A”或“B”)。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的转向情况如图14丙所示,则可能的原因是:电流表 ,电压表 。‎ 图15‎ ‎(5)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6)在实验中,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 图15所示的I-U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根据 图象信息又有了新的发现:随着小灯泡电压的增大,灯丝电阻也随之 ,‎ 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略 (2)变小 变小 (3)2.2 (4)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电压表所选量程太小 (5)小灯泡处断路 (6)0.5 增大 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 ‎(2011•丹东市原题)如图16所示,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电路图。‎ ‎(1)图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要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观察 ‎ 来确定,这种实验方法是 。 (2)下表是该组同学所做实验记录:‎ 电磁铁线圈 ‎50匝 ‎100匝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I/A ‎0.8‎ ‎1.2‎ ‎1.5‎ ‎0.8‎ ‎1.2‎ ‎1.5‎ 吸引铁钉数目/枚 ‎5‎ ‎8‎ ‎10‎ ‎7‎ ‎11‎ ‎14‎ 图16‎ ‎①比较实验中的1、2、3(或4、5、6),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电磁铁匝数一定时, ‎ ‎ 。‎ ‎②比较实验中的1和4(或2和5、或3和6),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电磁铁线圈中电流一定时, ‎ ‎ 。 ③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下面例子没有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是( )‎ A.电磁继电器   B.电磁起重机 C.电话   D.磁卡 ‎(3)在上图中,电磁铁的上端是 极(选填“N”或“S”)。‎ ‎(4)若让钉尖再多吸一些大头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 端移动。(选填“左、右”) (5)上述探究中还采用了一种实验方法是 。‎ 答案:(1)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 吸引铁钉的数目 转换法 (2)①线圈中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②线圈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③D (3)N (4)左 (5)控制变量法 2. ‎(2012•淮安)如图17所示,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电路 导体AB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电流表G指针的偏转方向 闭合 静止 不偏转 向右切割磁感线 向右偏 向左切割磁感线 向左偏 不切割磁感线 不偏转 断开 静止 不偏转 沿任意方向运动 不偏转 图17‎ 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选填“闭合”或“不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 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方向有关。 (2)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 ‎(3)此实验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 法。‎ ‎(4)请举一例说明该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 答案:(1)闭合 切割磁感线 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 (2)机械 电 (3)转换法 (4)发电机 1. ‎(2012·营口市)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2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 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 ‎(1)如图18所示是甲小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是:‎ ‎①在量筒中倒入20mL水;‎ ‎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18甲所示,此时液面示数为 mL;‎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8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a. ;‎ b.向 (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c.在左盘放金属块,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18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m= g。‎ ‎④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3。‎ 该实验所测密度与金属块实际的密度相比较 (填“偏大”或“偏小”)。‎ ‎(2)乙小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没有天平),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写出他们的实验过程。‎ 选用器材: ‎ 主要实验步骤:‎ 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 = (用字母表示)‎ 答案:(1)40;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右;157.8;7.89×103;偏大(每空1分)‎ ‎(2)方法(一):‎ 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金属块、细线、水、烧杯(1分)‎ 主要实验步骤:(2分)‎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的重力G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体积为V1‎ ‎③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浸没在未知液体中(未接触烧杯底)的示数F 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1分)‎ 方法(二):‎ 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水、烧杯(2个)(1分)‎ 主要实验步骤:(2分)‎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的重力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浸没在未知液体中(未接触烧杯底)的示数F1‎ ‎③用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接触烧杯底)的示数F2‎ 图19‎ 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1分)‎ 1. ‎(2012•漳州)如图19所示,在“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 ‎(1)小方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为42.6g;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份食用油倒入量筒,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如图甲所示; ③再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2,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请将实验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食用油的 总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 质量m2/g 量筒中食用油的 体积V/cm3‎ 食用油的密度 ρ/(g•cm-3)‎ ‎42.6‎ ‎ ‎ ‎ ‎ ‎ ‎ ‎(2)小宇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总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 ④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你认为小宇所在实验小组测出的食用油密度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原因是 ‎ ‎ 。‎ 答案:(1)17.4 30 0.84 (2)大 测食用油的体积时有部分残留在烧杯中,导致所测食用油的体积偏小 2. 为了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下列四组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松木块1‎ ‎108‎ ‎216‎ ‎ ‎ ‎4‎ 松木块2‎ ‎10‎ ‎20‎ ‎0.5‎ ‎(1)表中的空格应填  ,比较1,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只要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 ; (2)比较2和3两次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 (3)比较 两次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答案:(1)0.5 正比 (2)不同 (3)1和4‎ 3. ‎(2012•梧州市原题)如图20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20‎ 甲所示的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先后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越来越小,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必解释错误的原因) _________  。‎ 图20‎ ‎(2)小明用正确方法做了三次实验,小车分别停在如图20乙、丙、丁所示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___,运动的距离越 ___,运动速度减小得越 。‎ ‎(3)由实验结果可推出:若运动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将做 运动,推出实验结论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4)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交流,为什么在实验中不可能观察到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呢?是因为 _________  。‎ 答案:(1)用不同的力推小车 (2)小 远 慢 (3)匀速直线 理想实验法 (4)小车受到阻力作用,受力不平衡 ‎ 图21‎ 1. 如图21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 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 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 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 ,并通过 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 松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 。‎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21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答案:(1)相反 钩码数目 (2)不能 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是否平衡 (3)把小卡片剪成两半 (4)A 2. ‎(2011年无锡)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他 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图22‎ 表一 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 O l ‎2‎ ‎3‎ ‎4‎ ‎5‎ ‎6‎ 甲弹簧的长度/cm ‎6.O ‎9.O ‎12.0‎ ‎15.O ‎18.O ‎21.O ‎24.O 表二 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 O l ‎2‎ ‎3‎ ‎4‎ S ‎6‎ 乙弹簧的长度/cm ‎6.0‎ ‎7.5‎ ‎9.O lO.5‎ ‎12,0‎ ‎13.5‎ ‎15.O (1) 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 ‎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 ;‎ ‎ 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 (选填“大"或“小”)。‎ ‎(2)如图22所示的A、B两弹簧测力汁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则量程较大的是 测力计,精度较高的是 测力计(两空选填“A”或“B”)‎ ‎(3)经实验探究发现:在拉力相通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 。‎ 答案:(1)①正比 ②大 (2)B A (3)将一根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段,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拉这两段弹簧,比较弹簧伸长的长度 1. ‎(2012年桂林)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 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N·kg-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 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值大小。‎ 地点 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值大小 ‎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理纬度 ‎0°‎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 55°45′[来源:学科网ZXXK]‎ ‎9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 。‎ ‎②造成g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③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 答案:⑴天平;弹簧测力计 ⑵重力和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9.8N/kg) ⑶①武汉和上海 ②地理位置(“地理纬度”或“地球的吸引力不同”) ③质量 2. ‎(8分)小明用如图23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1)实验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 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 ‎ 序号 木块放置    情况 ‎ 木板表面情况  ‎ ‎ 压力/N ‎ 弹簧测力计    示数/N ‎  1‎ ‎  平放 ‎    木板 ‎    6‎ ‎    1.2‎ ‎    2‎ ‎    平放 ‎    木板 ‎    8‎ ‎    1.6‎ ‎    3‎ ‎    平放 ‎    木板 ‎    10‎ ‎    2.0‎ ‎    4‎ ‎    乎放 木板上铺棉布 ‎    6‎ ‎    1.8‎ ‎    5‎ ‎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    6‎ ‎    3.0‎ 图23‎ ‎   (2)实验时,小明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上表所示。‎ ‎    a.分析序号 三组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F大小的关系式是 。‎ ‎    b.如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图24‎ ‎(3)小明在实验时还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 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 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 如图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像可知:要使木 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如果实验 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 是 。‎ ‎  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图25‎ 答案:(1)水平 使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 (2)a. 1、2和3 f=0.2F b.1、4和5 (3)2.3 C 1. 如图25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 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 左(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 时,保持 水平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 。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不 ‎;为什么? 。实验过程中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 答案:(1)左 水平 消除杠杆自身重对实验的影响 (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不合理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普遍性 便于测量力臂 (3)杠杆自身重对实验有影响 图26‎ 2. ‎(2009•防城港)如图26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 请你分析: (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 (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 ;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 ; (4)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 ; (5)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你还发现什么规律?(说明分析或计算什么,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一个结论即可)‎ 答案:(1)能省力  (2)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费距离(移动更多距离)   (4)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5)例如:①计算动滑轮和定滑轮提起重物所做的功,发现使用动滑轮和定滑轮都不能省功;②计算动滑轮(定滑轮)的机械效率,发现使用动滑轮(定滑轮)的机械效率小于l。(只说明结论,不说出分析计算什么数据的只给1分)‎ 3. ‎(2012年·钦州)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块海绵、一 张小桌子和一个砝图27‎ 码,做了如图27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注意观察,并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 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 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 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法。‎ 答案:(1)凹陷 (2)乙和丙 (3)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 (4)控制变量 1. ‎(2012•宿迁原题)如图28所示,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图28‎ ‎ (1)如图甲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型管内水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入酒精中,U型管内水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法;‎ ‎(2)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 来判断的,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转换法。 (3)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中有高度差,通过 方法可以进行调节(选填序号)。①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③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 (4)比较乙、丙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比较丙、丁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法。‎ 答案:(1)液体内部有压强 等效替代 (2)U型管内水面高度差大小 (3)② (4)密度 深度 控制变量 2.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29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 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图29‎ 图30‎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 G物(N)‎ 弹簧测力计示数 F浮(N)‎ 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N)‎ 排开液体体积 V排(cm3)‎ 水 ‎1‎ ‎2‎ ‎1.5‎ ‎50‎ ρ水=1.0g/cm3‎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ρ酒精=0.8g/cm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 N,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 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初步 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排= 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 原理。‎ ‎(4)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 (选填字母序号)。‎ A.寻找普遍规律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30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30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处对应标上‎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30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 N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答案:(1)2 0.5 (2)大 1、4或者2、5或者3、6 (3)0.5 阿基米德 (4)A (5)小 0.7 ‎ 1. ‎(2012•齐齐哈尔)如图31所示是某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用弹簧测 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收集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 次数 斜面的 倾斜程度 物块重力 G/N 斜面高度 h/m 拉力 F/N 斜面长度 S/m 机械效率 η ‎1‎ 较缓 ‎5‎ ‎0.2‎ ‎2.4‎ ‎1‎ ‎41.7%‎ ‎2‎ 较陡 ‎5‎ ‎0.5‎ ‎3.2‎ ‎1‎ ‎78.1%‎ ‎3‎ 最陡 ‎5‎ ‎0.7‎ ‎4.3‎ ‎1‎ ‎81.4%‎ 图31‎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缓越 力(选填“省”或“费”);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 (选填“高”或“低”)。 (2)该小组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把第4次与第 次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此实验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 (3)当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 向上拉动物块时,物块所受的拉力 物块所受的摩擦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若使用同一斜面,将所拉重物的质量增大,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会 (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5)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请你举出一个生产或生活中利用斜面的实例。举例: 。‎ 答案:(1)省 高 (2)56% 2 控制变量法 (3)匀速 大于 (4)变高 (5)盘山公路 2. ‎(2012•遵义)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32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 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钩码总重 G/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m 测力计示数 F/N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机械效率 η ‎1‎ ‎4‎ ‎0.1‎ ‎1.8‎ ‎0.3‎ ‎2‎ ‎6‎ ‎0.1‎ ‎2.4‎ ‎0.3‎ ‎83%‎ ‎3‎ ‎4‎ ‎0.1‎ ‎1.4‎ ‎0.5‎ ‎57%‎ ‎4‎ ‎4‎ ‎0.2‎ ‎1.4‎ ‎1.0‎ ‎57%‎ 图32‎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答案:(1)匀速 (2)74% (3)b c (4)增加物重 越低 (5)无关 图33‎ 甲 乙 丙 1. ‎(2012•南平)小宇看到南平到武夷山高速公路旁的限速牌如图33甲所示,小宇猜想限速的原因可能 是:车辆的动能越大,发生交通事故后果越严重。 ‎ ‎(1)探究小宇的猜想,如图33乙所示,让铁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铁球质量m/g 铁球起始高度h/cm 木块撞击后的距离s/cm ‎1‎ ‎100‎ ‎10‎ ‎15‎ ‎2‎ ‎100‎ ‎20‎ ‎26‎ ‎3‎ ‎200‎ ‎20‎ ‎41‎ ‎①为了使铁球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小宇将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 高度释放。 ②物理学中将不易直接测量的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量,这种研究方法叫转化法。实验时铁球从斜面上释放,通过改变铁球的质量、速度,比较 来反映铁球动能的大小。 ③探究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综合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2)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 A、推导密度公式 B、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C、用吸引大头针数目来判定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3)小宇通过互联网找到一幅车的质量与限制车速关系的坐标图象。如图33丙所示,请你判断车辆的 ‎ ‎ 越大,限制车速 (选填“越大”或“越小”)。‎ 答案:(1)①同一 ②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③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C (3)质量 越小 1. ‎(2011•昭通)为了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有关。‎ 图34‎ ‎(1)为探究猜想一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34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方案如下(以下所有弹簧被压缩后都未超过其弹性限度): ①将A、B两根外形完全相同,材料不同的弹簧分别按图34甲安装好; ②将小球置于弹簧A的右端,使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为3cm(见图34乙),放手后小球被弹出,并与一木块相碰,木块被推动了一段距离S1; ③将小球置于弹簧B的右端,使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为3cm,放手后小球被弹出,并与在同一位置的同一木块相碰,木块被推动了一段距离S2; ④比较S1、S2得出结论。 (1)比较以上实验数据,若 ,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若 ,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无关。‎ ‎(2)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弹性势能的大小转换为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请你按要求举出两个在探究中用转换法的实例: ①热学: ;②电学: 。‎ ‎ (3)请将探究猜想二的方案补充完整。 ①将弹簧A按如图34甲安装好; ②将小球置于弹簧A的右端,使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为2cm,放手后小球被弹出,并与一木块相碰,木块被推动了一段距离S3; ③ ‎ ‎ ;‎ ‎④ 。‎ 答案:(1)S1≠S2(填“<”或“>”均可) S1=S2 (2)①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通过扩散现象证明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②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通过扩散现象证明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3)③将小球置于弹簧A的右端,使弹簧被压缩的长度改变(不等于2cm均可),放手后小球被弹出,并与在同一位置的同一木块相碰,木块被推动了一段距离S4;④比较S3和S4得出结论。‎ 图35‎ 2.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小明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 能与物体被举的高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物体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小方桌的 桌腿是四根钉子,并放置在沙箱的沙面上。如图35所示。 (1)他通过观察  来判断物体重 力势能的大小。 (2)比较图中A和B是通过控制来验证重力势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 (3)要验证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应选择图中的 和 进行对比实验。 (4)你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验证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 。‎ 答案:(1)钉子陷入沙面的深浅 (2)高度 (3)C D (4)让水性笔从高处落下使笔尖刺破报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图36‎ 1. ‎(2011•柳州)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36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 D.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 ‎(2)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目的是: 。‎ ‎(3)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 的温度比水温度 (选填“高”或“低”)。‎ ‎(4)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 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5)实验表明, (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答案:(1)B (2)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3)相同 高 (4)大于 (5)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