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2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29)

7‎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 2. 品读词句、发挥想象,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 通过诗词对比,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词句、发挥想象,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诗词对比,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 1. 生:自主预习 2. 师:PPT 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对比,了解特点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一首词,它也是诗的别体。(PPT出示诗和词),对比看看,诗词之间有什么不同?(特点)。‎ 预设:‎ 生1:词有两个题目 师:孩子,词不是有两个题目,而是前面的一个叫词牌名(PPT出示),那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那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它的题目(PPT出示,做笔记 7‎ ‎),在读的时候,中间就要稍作停顿,一起读一读(齐读)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2:词分为了两段 师:同学们,词没有段落之分,词分为上下阙,那这里就是它的上阙(生答)( 做笔记)‎ 生3:词的字数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所以,也有人称词为“长短句”)‎ ‎2.师: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诗词对比,发现了词的一些特点:①每首词都有它的词牌名和题目,分上阕和下阕,词的字数长短不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课题):‎ 一、 初准字音,读出节奏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师:谁能字正腔圆的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谁能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字音、节奏等)‎ 预设1:生:声音洪亮、字音读的准、‎ 提问:你觉得她读得好在哪里?‎ 师:是的,这位同学预习得真到位,她注意了“见”的读音,‎ 师追问:为什么要读现?(这个字在古代同“出现”的“现”,所以在这里应读成“xian”。)( 拼音做笔记)‎ 在《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PPT出示)‎ 7‎ 师: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师:同学们,诗词虽然有区别,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都讲究押韵,(韵脚变红)这样就让我们的诗词更加朗朗上口。(齐读)‎ 除此之外,诗词还讲究节奏,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边听边为这首词划一划节奏 师:对照一下,你是不是这样划的?(PPT出示,改正)‎ 那按照这样的节奏,师生合作读 一、 再读词句,理解词义 1.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词的?抽生汇报(2-3人)‎ 师:你主要用了什么方法理解词的意思呢?(板书:借助注释 )‎ 四、想象画面 师:(出示“惊鹊”)在这个夏夜,是什么惊动了枝头的鹊儿呢?‎ 生1:我认为是明月太亮,惊动了喜鹊。(你是怎么知道月亮很明亮的呢?)板书:借助插图 ‎ 还有谁认为是什么原因?‎ 生2:我认为是周围太安静,明月“倏地”洒下来惊动了鹊儿。‎ 师评价:你的想象不无道理。‎ 师过渡: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看看词的第一句让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的画面?(板书:借助想象)‎ 7‎ 预设:生1:生2:‎ 师小结:你看,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把这短短的一句词背后的画面变得丰富起来!‎ 一读——师: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夏夜,月光倾泻如水,惊动雀儿离开枝头,清风拂过脸庞,送来丝丝清凉,蝉鸣声此起彼伏。走在这黄沙岭的小道上,耳畔不时传来青蛙的鸣声。辛弃疾看到此景,脱口而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二读——假设你就是辛弃疾,看到这美好的夜晚,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吟诵这第一句词?再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同学们能用上这样的方法(手指板书)把上阙的第二句描绘的画面说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么?比比谁想象的画面更生动。‎ 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指名)师:把你的心情带进去读好这句词?‎ 通过上阕的描写,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宁静)(美好)‎ ‎ 师:乡村的夜晚十分安静,静得连月光都能惊醒喜鹊,静得连蛙声都听得一清二楚,这种以写动态来反衬出安静的写法王维的《鹿柴》里也用过,咱们一起来感受感受。‎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师:这两句诗是怎样以动写静的呢?‎ ‎ 师:在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辛弃疾闲走在这黄沙道中,眼前的一景一物皆让他触景生情,带着满心的愉快,带着丰收的喜悦,读——词的上阕。‎ 7‎ ‎ 2..学习下阕 师:正当作者驻足于稻田边,沉醉于稻花香里,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默读下阕,看看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呈现在了作者的眼前。你能用上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描述一下么?‎ 师:这雨来得偏不凑巧,诗人独自一人在山岭中夜行。想象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着急 担忧)请生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辛弃疾急寻避雨之处。雨点越来越密,越来越大。突然,他眼前一亮,读(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1:由焦急变得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2:兴奋。进了茅草店,又可以与村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谈笑风生。   师:你真会想象,读出你的兴奋! (生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此刻,有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带着先忧后喜,峰回路转的感受读下阕。 ‎ 7‎ ‎  (请生读下阕) ‎ 师过渡:一首词是一幅画,也是一段情,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名答)(丰收的喜悦、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3.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美好的画面,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美美地把词读一读,把词中的人、景、情深深地印在心里。(播放视频、齐读)‎ 五、古词新唱,传承经典 ‎1.教师:同学们,词还是一支动听的歌。想不想来唱唱这首词?‎ 播放,听唱、跟唱(做动作)‎ ‎2.师:大家一定唱得意犹未尽吧,其实还有很多的经典的诗词都被改编成了动听的歌曲,比如大家熟悉的《水调歌头》《虞美人》‎ ‎3.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词的历史源远流长,词的知识博大精深。今天这节课我们借《西江月》对“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了发挥想象来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个课所学用到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 7‎ ‎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题目)‎ ‎(宋) 辛弃疾 借助注释 借助插图 描绘画面 借助想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